時間:2023-09-22 15:31:51
序論:在您撰寫金融危機的主要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企業債券 信用風險 金融危機
一、引言
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一直處于較為嚴重的非市場化階段,企業債券的信用風險特征并不顯著。2005年以來我國監管機構不斷加大企業債券市場的改革力度,企業債券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信用風險特征不斷強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兩個重大變化使得信用風險迅速成為我國企業債券市場關注的焦點。一個是金融危機以后,為刺激經濟快速復蘇,我國中央政府推出了四萬億的財政刺激計劃,在分稅制以及《預算法》約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不得不依靠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進行融資,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來自于企業債券市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負擔的快速擴張使得部分融資平臺陷入無力償還的困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信用風險一時間成為監管機構和市場關注的焦點;另一個是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經濟轉入經濟周期下行階段,我國諸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經營業績顯著惡化,財務壓力大幅提升,不少企業信用評級先后遭遇下調,部分企業甚至陷入債務違約和破產的邊緣。雖然目前陷入償付困境的融資平臺和企業最終都在地方政府、主承銷商或者擔保機構的協助下順利償付,我國也尚未出現一例真正的違約案例,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國離信用違約的時代已經并不遙遠。本文對金融危機前后我國企業債券市場諸多變化的細節進行對比研究,探索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風險特征不斷強化的主要原因及表現,對未來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監管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金融危機以后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風險特征的主要變化
通過對目前企業債券市場與2008年以前企業債券市場的對比觀察發現,目前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特征不斷強化、信用風險不斷上升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無擔保純信用債券占比不斷上升、債券發行人信用資質不斷下降、城投債占比不斷上升、信用產品結構不斷復雜化以及信用事件頻發。
(一)2007年擔保制度改革后,無擔保債券的比例大幅上升,有擔保債券中,資產抵押等相對效力較低的擔保方式占比也不斷提升
2007年以前,我國新發行的企業債券基本全部都是有擔保的,且擔保方式都是效用較高的第三方不可撤銷連帶責任擔保,擔保人絕大多數都是信用資質較高的商業銀行,還有少部分擔保人是大型央企,總體信用資質都很好。2007年強制擔保制度取消,銀監會下發《關于有效防范企業債擔保風險的意見》,命令禁止商業銀行對企業債進行擔保,自此無擔保企業債券占比大幅提升,以資產抵押等方式擔保的企業債比例也有所提升。2012年時,無擔保債券占比達到64%,資產抵押擔保、質押擔保等新型擔保方式占比也上升至15%左右,不可撤銷連帶責任擔保占比下降至21%。
(二)我國新發行企業債券整體信用資質不斷下降
2007年以前由于有高信用資質的商業銀行和大型央企擔保,我國新發企業債整體信用資質較高。2007年發行的83只企業債中,80只為AAA級,僅1只為AA+級,2只為AA級。此后,由于強制擔保制度取消,商業銀行被明令禁止為企業債券擔保,同時企業債券市場大幅擴容,整體信用資質大幅下降。2012年時,新發企業債券中低等級AA級企業債券占比上升至49%,AA-級企業債券在2009年首次出現以后占比也上升至1%,AA+級企業債券占比上升至26%,AAA級企業債券占比下降至24%??傮w信用風險較高。
(三)我國企業債品種中城投債占比不斷上升,而城投平臺的信用風險是我國金融系統目前主要的系統性風險之一
城投債是在我國分稅制背景下,地方政府為滿足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而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行的“準政府債券”。按我國《預算法》的規定,地方政府不能自行舉債,因此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一直是地方政府融資的主要手段之一。2008年以前,城投債發展較為溫和,在企業債券市場發行金額的占比約27%。2008年底,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推出四萬億的財政刺激政策,地方政府面臨巨大的資金需求。中國人民銀行和銀監會于2008年底聯合《關于進一步加強信貸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政府組建投融資平臺,發行企業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拓寬中央政府投資項目的配套資金融資渠道”。自此,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數量和融資規模出現飛速的發展。2012年新發行企業債中,城投債發行金額已經達到4668億元,占比72%,成為我國目前最主要的新發企業債券品種。
(四)企業債券產品結構不斷復雜化,包含期權特征或者其他特殊條款的企業債券占比不斷上升
2007年以前,我國企業債券主要以不含權債券為主。近年由于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風險不斷上升,投資者對信用風險也不斷重視。為了降低融資成本,債券發行人傾向于在債券產品的設計上增加更多的條款以幫助縮短久期,降低風險。目前我國企業債券包含的主要條款有發行人的可贖回條款、債權人的可回售條款、發行人向上調整票面利率選擇權、提前償還本金等。2012年新發企業債券中,含權企業債券的比例已由2007年不足6%的水平上升至84%。
(五)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事件爆發頻率不斷上升
2006年上海社保案事發后,我國第一只非上市民營企業短期融資券“06福禧CP01”發行人上海福禧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被逮捕,主要資產遭遇法院凍結。該短期融資券“06福禧CP01”隨后被降級為C級,成為中國第一只垃圾債券。2009年城投平臺融資規??焖偕仙院?,城投平臺信用風險逐漸浮出水面。2009年12月,安徽省安慶市融資平臺之一安慶市城市建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發行的“07宜城投債”延遲一天付息利息,該次延遲付息事件為債券市場首次。2011年4月云南省公路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向債權銀行發函,表示“即日起,只付息不還本”。2011年6月,上海市政府轄下一家從事地產及公路建設的城市投資公司,從本月開始無法償還銀行流動貸款,要求銀行延期及轉為固定資產貸款,被指變相拖債。這一系列事件迅速使“城投風波”成為市場熱點,引發債券市場對城投債品種信用風險的極大擔憂,城投債遭遇市場狂拋。與此同時,山東海龍股份有限公司因巨額虧損、貸款逾期及訴訟事項于2011年6月被聯合資信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隨后至2012年2月一路降級至CCC級,光伏、風電、鋼鐵、機械等諸多行業企業被降級。目前為止,所有爆發的信用債償付危機最終都被地方政府或主承銷商或擔保公司兜底,沒有形成實質性的違約事件,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已經離實質違約的時代越來越近。
三、結論及應對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風險特征強化的政策建議
通過對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主要變化的觀察與對比研究發現,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目前的信用風險特征已經不斷強化,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2007年強制擔保制度取消后,截止2012年末無擔保債券的比例已經上升至64%,有擔保債券中,資產抵押等相對效力較低的擔保方式占比也不斷提升;二是我國新發行企業債券整體信用資質不斷下降,AAA級企業債券占比由96%下降至24%,AA級企業債券占比由3%上升至49%;三是我國企業債品種中城投債占比由27%上升至72%,城投平臺的信用風險已經成為我國金融系統目前主要的系統性風險之一;四是企業債券產品結構不斷復雜化,包含期權特征或者其他特殊條款的企業債券占比不斷上升;五是我國企業債券市場信用事件爆發頻率不斷上升,上?!吧晖妒录?、云南“云投事件”、山東“海龍事件”等諸多事件已經引起了市場的顯著反應。
目前債券市場直接融資已經成為我國企業融資的重要途徑之一,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占社會融資總規模的比例已經上升至14.28%,由于債券市場融資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未來企業債券融資規模占比仍有較大的上升空間。而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的變化來看,企業債券市場的信用風險特征已經不斷強化,信用風險也越來越高,未來隨著企業債券融資規模進一步上升,信用風險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將越來越大,信用風險的防范應成為我國監管機構關注的重點。
(一)監管機構應進一步放開一般企業債券市場融資的限制,轉而將監管重點放在提高企業債券市場信息披露的要求
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監管機構近幾年的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目前的限制仍然較為嚴格,包括發行主體資格、發行機制安排、募集資金用途等諸多方面,這些嚴格的監管仍然是制約我國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監管機構應進一步放開限制,將監管重點放在加強企業信息披露的要求方面,用市場化的手段而非目前行政化的手段管控企業債券發行的信用風險。
(二)監管機構應加強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城投債發行的監管,防止城投平臺融資規模繼續過快增長
我國大多數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由于承擔了地方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盈利能力很弱,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償付當前的存量債務,資產也包含較多當地政府注入的公益性資產,變現能力較差。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已經成為了我國監管機構以及全球金融機構關注的重點,也已經成為了我國系統性風險的一個主要來源。由于地方政府具有較大的業績沖動,城投債券發行具有一定的道德風險,因此監管機構應加強對城投平臺融資行為的監管,嚴格控制城投平臺新發企業債券的行為,防止城投平臺信用風險繼續加大。
(三)監管機構應加大對債券市場主要金融機構的監管和約束
證券公司、商業銀行、評級公司等金融機構作為企業債券發行的中介機構是我國企業債券的第一道信用風險防線,但由于目前我國企業債券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中介機構為擴大市場份額而降低盡調要求、抬高信用評級的道德風險很大,監管機構應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建立對中介機構的事后處罰機制,降低中介機構的道德風險。此外,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也是我國企業債券的主要投資者,在我國目前以間接融資為主的金融體系下,商業銀行具有系統性重要地位,信用風險的防范尤其重要,美國的次貸危機已經給了我們足夠的警示,監管機構應加強商業銀行債券投資范圍和風險敞口的監督,約束商業銀行盲目追求高收益的行為,使得我們金融系統更加健康和穩定。
參考文獻:
[1]李湛,曹萍,曹昕.我國地方政府發債現狀及風險評估[J].證券市場導報,2010,12
[2]魯政委.后危機時代應補上企業債短板[N].金融時報,2011-05-28(6)
[關鍵詞]金融危機;宏觀調控;財政
1 金融危機的影響
(1)背景。2008年下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快速席卷整個國際金融市場,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出現明顯下滑,進而使發達國家幾乎整體陷入衰退。日本、歐洲一些國家都出現了經濟衰退,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悲觀的情緒在市場上蔓延,國際經濟環境的劇烈變化使
(2)國內影響。金融危機引起世界經濟衰退對我國經濟產生較大影響。我國經濟的主要特征是對外依存度高,我國出口占gdp比率約為40%,外貿依存度約為70%,世界經濟衰退會降低世界市場需求,使得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受到嚴重沖擊,經濟增長面臨下行的風險。危機從外部增大了我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壓力,顯示了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關鍵詞:優先股;融資;證券形式
中圖分類號: F224 文獻標識碼:A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企業的發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融資困境,通過銀行借貸、發行債券及發行普通股這三種傳統的融資方式已不能滿足企業的資金需求,因而尋找新的融資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作為一種在國外使用已久的融資工具,優先股兼具債券、股票特征,形式多樣、靈活,滿足了不同融資者、投資人的需要,是傳統融資工具之外較好的補充,在資本市場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優先股的屬性
(一)不同類型的優先股合約
對于優先股屬性的討論,可先從不同類型的優先股合約的比較開始。投資者在認購優先股時通常最為關心分紅收益安排,故優先股的結構安排重點在于分紅收益的安排,發行人可通過不同方式來設計優先股的結構,而不同的結構設計體現不同的合約屬性,對于不同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是不同的。
從表1可知A、B合約設計著重于從股息率角度來制定優先股合約條款,其注重于公司分紅的成長性,更多體現的是普通股的性質;而C、D合約注重固定收益,更多偏向于債性,其中C合約強調附加收益,D合約注重投資者權利的靈活使用。
(二)優先股與其他證券比較
為更清楚了解優先股的性質,本文將普通股、債券、優先股這三類證券的主要特征進行對比,如表2所示。不難看出優先股的權利屬性更接近于普通股,在投資回報、公司控制與會計方面的特征更類似于債券,但與“純正”的債券相比,對發行者的硬性約束較少,在稅務處理上也不一致。
通過以上比較分析可見,優先股是介于股票與債券之間的一種有價證券,至于是股性多一些還是債性多一些,取決于不同的優先股合約設計。
二、國內外優先股的發展概況
(一)國外優先股發展概況
1.美國
優先股在美國的實踐最早可追溯至1836年,但規范法律始見于1950年頒布的《標準商事公司法》?,F今優先股在美國被廣泛使用,據統計,1990-2005年的15年間,優先股市場規模從530億美元增長至1 930億美元,發展勢頭平穩。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時期,美國曾把優先股作為挽救市場的主要金融工具。當年10月,美國政府使用優先股的形式為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等九家主要銀行注資1 250億美元,緩解了這幾家大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危機,從而防止了危機進一步蔓延。
2.英國
關鍵詞:金融危機;金融機構;并購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05-000-01
一、前言
在過去約十幾年里,為迅速擴大資產規模、增強競爭實力和搶占市場份額為,金融機構并購重組的規模越來越大、輻射面越來越廣,但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并演變為全球的金融危機,金融并購的性質發生重大變化。在這種大背景下,一股空前的兼并大潮也正在發生,如何把握住金融危機催生的并購良機,推動和完善我國金融并購成為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
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的并購市場一直表現比較活躍,2008年1月到10月份我國企業并購交易量同比增長37%,非國有產權的交易已經超過50%以上,企業并購重組已經涉及到20幾個省市的近萬家企業,并購活動呈現出縱向并購增加、大量中小企業加入并購大軍、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的聯動并購頻繁等趨勢。但我國的金融機構大多沒有參與全球金融并購,而這一空白也在隨后得到填補。在2011年9月26日普華永道了一份最新報告《新興機遇:亞洲2011年金融服務業并購》,該報告顯示:逾75%的中國金融機構正在積極考慮在未來的12個月進行并購,而隨著全球經濟增長的重點迅速轉移到東方,中國和亞洲的交易數量預計將在2011年后期及2012年加速增長。這表明中國和亞洲的金融服務并購預計將在2011年后期崛起,并在2012年加速增長,中國金融并購市場即將擴大。
二、金融危機后國際金融并購呈現的主要特點
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國際金融并購呈現不一樣的特點:第一,金融機構的并購規模越來越大。2008年金融危機發生后,金融機構的大規模并購是為了避免大型金融機構破產帶來的損失和沖擊,也是為了以大規模并購來實現協同效應或是優勢互補的需要。如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收購美林證券。第二,金融機構的跨國并購顯著增多。在這一輪金融并購的浪潮中,在金融國際化、一體化的推動下,各國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并購的跨度由過去以國內并購為主逐步走向跨國并購。據統計,2007年前10個月世界銀行業并購金額達到的3700億美元,其中跨國交易占到55%左右,是上年這一比例的兩倍多。第三,金融機構的跨行業并購不斷增多。在這次金融危機中,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行業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就給一些有意跨行業發展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機會。如摩根大通收購了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將其最需要的大宗經紀業務和全球交易處理業務收入囊中。第四,金融機構危機救助型并購在快速上升。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國際金融并購多以強強聯合為主,然而,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以強并弱或以大并小的救助型并購不斷增多,呈現急劇上升的趨勢,如巴克萊銀行收購雷曼兄弟部分業務。第五,金融機構并購出現國有化浪潮。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大批金融機構倒閉或陷入困境,為了促進金融體系的重整和金融危機的化解,減少社會震蕩,各國政府都采取了干預力度更大的手段,由原來的市場干預變為直接收購,采取政府注資的形式并購或接管陷入危機的金融機構。據統計,2008年10月份金融機構的部分國有化總額達740億美元,占當月全球并購總額的約30%。
三、對推進和完善我國金融并購的啟示
近幾年,我國金融機構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尋求通過海外并購或沒立分義機構提升綜合競爭力,加快國際化進程。通過分析金融危機形勢下國際金融并購的基本特征和變化趨勢,結合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提出推動和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并購的應對策略??偟膩碚f可以分為兩個層面的努力:
首先是政府層面,要努力創造和穩定國內經濟金融環境,并且懂得利用海外金融周期。一方面是要保持國內經濟與金融環境的穩定,為跨國金融并購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另一方面要重視對國際金融周期的利用,充分認識到并購是化解危機的有效手段和實現中國金融國際化的有利時機。利用在國際金融危機時期跨國并購的交易成本相對較低,適度支持開展跨國金融并購,但同時也要注意選擇適合中國金融實力的跨國并購戰略。
其次是金融機構自身的層面。金融機構通過并購,可以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和財務協同效應,有效增強金融機構的競爭實力和發展后勁。而且當前國際金融并購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跨行業并購增多,國際金融業綜合經營的趨勢日益明顯。金融機構綜合經營可以讓金融機構能夠同時提供多種不同的金融業務,充分發揮業務多元化下的風險分散優勢和資源共享帶來的效率優勢,達到規模經濟中的“帕累托改進”。中國金融機構可以通過跨國并購來達到做大做強的目的,實現綜合經營,與國際接軌。而同時跨國并購的成敗最終取決于金融機構自身的實力強弱和并購整合的難度大小。因此,要積極推動國內金融機構的改革,增強金融機構的創新能力,提高金融機構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并采用合適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來開展跨國并購,同時可以在國際和國內營造有利的輿論氛圍,以降低跨國并購整合的阻力。
參考文獻:
[1]Berger,Allen N.,R. DeYoung,H. Genay,G. F. Udell(2000).Globalization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vidence from Cross -Border Banking Performance [J]. Brookings -Wharton Papers on Financial Services, 2000
[2]Pilloff Steven J and Anthony M Santomero. The Value Effect of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ons, 1998.
[3]熊良俊.當前國際金融并購主要特征及啟示[J].中國金融家,2010(2).
[4]徐濤,劉陽.20世紀末以來美國金融業并購的特征及其效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7(11).
[5]孫芙蓉.國際金融并購風云與趨勢[J].中國金融,2007(23).
[6]束慶年.日本跨國金融并購的經驗與教訓[J].NEW FINANCE,2009(1).
[7]何德旭,毛文博.金融并購條件下的金融監管:影響與趨勢[J].當代經濟科學,2003(2).
[8]傅鵬.全球金融并購動因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09(4).
[9]顏劍英,朱衍強.國際金融并購與中國金融安全[J].蘭州商學院學報,2005(2).
[10]沈洪溥.海外金融并購——是新機會還是新挑戰[J].財會研究,2008(22).
【關鍵詞】 金融危機;會計穩健性;投資者保護;公允價值
2008年,美國發生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中,會計又一次成為商界、政界關注的焦點,其中更多是對其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質疑。相對于公允價值計量原則對資產和收益的對稱性確認和計量,會計穩健性確認收益“好消息”比確認損失“壞消息”更謹慎和保守,對風險的估計更充分,是一個重要的投資者保護指標。以已經宣告破產的雷曼兄弟為例,其會計體系由于采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模式,過于靈敏而及時地反映收益以及遲緩而滯后地反映損失,忽視了會計的穩健性原則,為其破產埋下了禍根。而主要以歷史成本(為會計穩健性的一個方面)為計量模式的美國銀行,在金融危機中表現出了較強的抗風險性。
因此,分析金融危機背景下會計穩健性與公允價值原則的關系及穩健性原則的貫徹方式,對于完善會計準則、優化會計監管、保護投資者利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會計穩健性及其經濟功能解析
會計信息具有重要的投資者保護功能,一般認為通過兩個方面發揮作用:定價功能和治理功能。資本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對投資者的潛在危機引發了投資者保護中需要解決的兩個主要問題:信息和問題(Healy & Palepu,2001)。按照Beaver(1989)的觀點,會計信息的最高目標是決策有用性,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估值有用性,即會計信息有利于投資者的估值決策,表現為會計信息的定價功能;二是契約有用性,即會計信息要有利于締約,特別是投資者和管理者之間的締約,表現為會計信息的治理功能。
從契約觀點切入的會計穩健性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以穩健性為主要特征的會計信息是治理功能發揮的基礎,具有重要的投資者保護經濟功能。
穩健性(conservatism),是財務報告的一個重要特征和慣例(Givoly & Hayn,2000)。這一原則已成為會計盈余的重要質量特征之一(Watts,2003)。會計穩健性有利于保護投資者權益,這是因為它能夠減少成本,例如優化酌量性投資決策、約束管理層對自己和其他利益體的投機性支付、提高契約效率、方便對管理層的監督、減少訴訟成本等(Watts,2003;Ball & Shivakumar,2005)。正如LaFond & Watts (2007)所指出的,穩健性能夠成功地減少會計操縱的動機和機會,進而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及其損失,帶來公司價值和權益價值的提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會計穩健性具有重要的定價功能和投資者保護功能。實證研究中,更多地使用穩健性作為盈余質量的替代指標(Basu,1997; Ball R.et al.,2000;Penman & Zhang,2002; Ball R. et al.,2003;Bushman et al.,2004;戴德明、毛新述,2006)。
會計穩健性能夠有效降低投資者與公司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少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和決策風險,保護投資者的利益。表現在:
(一)減少成本
穩健性能夠優化管理層酌量性投資決策、約束高管對他們自身和其他利益體的機會性支付、提高契約效率、方便投資者對管理層的監督、減少訴訟成本等(Watts,2003;Ball & Shivakumar,2005),從而有利于保護外部投資者利益。穩健性的這些有利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公司契約方由于不對稱信息、不對稱報酬、有限責任及有限時間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Watts,2003)。穩健會計為股東提供了早期的警示信號,使投資者可以更早分析“壞消息”的成因(J. Manuel et al.,2007)。穩健會計盈余結果下,可以大大減小公司的訴訟成本(Kellog,1984; St. Pierre et al.,1984;Heninger,2001)。
(二)緩解信息不對稱,減少信息風險
穩健性被認為是管理層與股東之間信息不對稱程度的一個變量。Biddle et al.(1995)、Liu et al.(2002)、Francis et al.(2003)及其他研究者的實證研究結論都認為投資者把會計盈余作為公司信息的基本來源。由于會計信息質量會被投資者定價,因而代表信息不對稱程度的穩健性指標能夠在權益資本成本高低上顯現出來。J. Manuel et al.(2007)發現以穩健性為主要特征的信息風險會被投資者定價,管理層在權衡權益資本成本增減后,可能會減少采用激進會計政策的動機和行動,從而間接起到投資者保護作用。LaFond and Watts(2007)指出的,穩健性成功地減少了會計操縱的動機和機會,進而,減少了投資者信息不對稱問題風險及其損失,帶來公司價值和權益價值的提升。
(三)帶來超額收益
Sloan(1996)發現在過去30年的時間里,每年投資于會計政策最激進組,投資者在未來一年的持有期內規模調整的超額投資回報是-5.50%;會計政策最穩健的組,未來一年的超額投資回報為4.9%。其他學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大致相同的結論,如Penman and Zhang (2002)發現激進組和穩健組超額回報-3.17%和5.78%;Lev等(2005)的結論為-5.30%和4.9%;李遠鵬、牛建軍(2007)的結論為3.9%和5.1%??梢?穩健性會為投資者帶來3%― 6%的超額收益,有利于投資者的權益增值和利益保護。
金融危機使人們意識到,在公允價值運用過程中,對會計穩健性的忽視可能帶來災難。在后金融危機時代,應當深入剖析會計穩健性的經濟功能、機制及其貫徹方法,重新定位會計穩健性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中的作用,充分貫徹會計穩健性,發揮其投資者保護功能。
二、會計穩健性與公允價值原則的對立及協同關系
會計穩健性與公允價值具有矛盾對立性的一面,同時具有實現相互協同的基礎。財務報表所提供信息的四項主要質量特征是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長期以來,國內、國際會計學術界就會計計量原則在穩健性計量和公允價值計量之間如何權衡問題一直進行著爭論。這場爭論隨著近年來國際會計準則或美國會計準則越來越多地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方法而逐漸升溫,迄今缺乏一致的看法。
從信息提供目標和經濟后果來看,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具有相互排斥和對立的一面,表現在三個方面。(1)信息不對稱程度替代。會計穩健性是表征外部投資者與公司管理層之間信息不對稱程度的主要會計指標之一,應用公允價值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會計的穩健性,從而削減會計穩健性緩解信息不對稱的經濟功能。(2)相關性與可靠性替代。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與可靠性是一對矛盾,很難兼顧,而公允價值計量的主要目標即提供更加相關的信息,會計穩健性原則下會計信息雖然相關性低,但可靠性更強。(3)公司治理替代。會計信息具有重要的治理功能,可能會帶來治理機制的選擇。會計穩健性能夠抑制管理層機會主義的投資傾向,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可能使管理層增加投資冒險行為和僥幸心理。同時,二者具有統一性,可以實現協同。會計的主要報告目標為相關性與可靠性,從經濟后果來看具有定價和治理兩大功能。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能夠產生相關的會計信息、穩健性原則下會計信息更可靠;公允價值計量模式能夠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的定價功能,而穩健性原則有利于發揮會計信息的功能。從報告目標和經濟后果來看,公允價值與穩健性應當統一于投資者保護這一最終目標之中。
從國際、國內會計實踐來看,公允價值和會計穩健性的產生、發展與深化有其深刻的經濟背景,強調一方而忽視另一方必然帶來會計信息質量的下降。在公允價值計量的方法前提下,與貫徹會計的穩健性原則并不矛盾,二者應當統一于投資者保護目標之中。不論采用哪種計量方法(即使是歷史成本),都應當貫徹會計穩健性,由此看來,會計穩健性是投資者保護的最基礎性計量原則和會計信息質量屬性。
三、金融危機背景下,會計穩健性的投資者特殊保護機制及其貫徹
筆者認為,在金融危機及后金融危機背景下,公允價值原則仍然是主要的會計計量屬性,它不會因為金融危機的爆發而取消。但是,在應用公允價值時,應當始終貫徹會計穩健性的原則,發揮其投資者特殊保護功能,表現在以下方面:
“牛市”與“熊市”背景下對會計穩健性的貫徹。經濟高漲時期(筆者稱之為“牛市”),以公允價值計量的實物資產及金融工具價值偏高,乃至畸高(如美國前金融危機時代的次貸衍生金融工具),但由于采用市場導向原則價值計量,其價值或收益形式上是“公允”的,而實質上由于投資者的行為因素或心理因素偏差,以及對這些資產風險估計不足,導致了對其未來現金流量的過分樂觀估計。因此,在“牛市”背景下,需要充分考慮風險因素、未來不確定性的經濟走向以及投資者心理和行為偏差,提前預計其損失和貶值,以更好發揮會計穩健性的制約功能。在經濟衰退期(筆者稱之為“熊市”),資產價值特別是金融資產價值可能被嚴重低估(如次貸危機發生后的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巨額虧損而非現金短缺),也不利于投資者保護,可以采用相對“公允”的歷史成本(會計穩健性的一個方面),以發揮其投資者保護功能。
會計穩健性的契約有用性及其投資者保護功能實現。按照契約理論,公司是由利益相關方結成的契約體,會計穩健性在此契約體系中可以起到兩種作用,一是緩解契約方,特別是外部投資者與內部經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防范道德風險,防止“監督弱化”;二是帶來公司治理機制的選擇,促進“激勵相容”。這會有力地推進投資者保護。在貫徹公允價值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提高信息編報的“準確度”,同時也要發揮會計的治理作用,尤其是會計穩健性的治理功能,促進監督強化和激勵相容,規避管理層的機會主義風險。
會計穩健性的風險平抑與防范機能強化。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會計穩健性具有風險平抑與防范的機制和功能,貫徹會計穩健性,對于促進公司風險控制和決策科學具有重要作用。
四、結論及建議
從投資者保護角度看,會計穩健性是最基礎的會計屬性,會計穩健性具有重要的投資者保護功能;在會計實務中,應當充分貫徹穩健性原則,同時要合理處理會計穩健性與公允價值計量原則的關系,把二者統一到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框架之中。后金融危機時代,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合理報告會計信息,如何在穩健和公允之間、相關和可靠之間進行權衡,促進會計準則完善和會計信息質量的提升,充分發揮會計信息的投資者保護功能。
【主要參考文獻】
[1] Ball R. L, A. Robinh, J. S. Wu, 2003. Incentives versus standards: properties of accounting income in four East Asian countri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6: 235-270.
[2] Ball, R. and L. Shivakumar. 2005. Earnings quality in UK private firms: comparative loss recognition timelines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 83-128.
[3] Basu, S. 1997. The conservatism principle and the asymmetric timeliness of earning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4: 3-37.
[4] Beaver, W. H. 1989. An accounting revolution (2nd ed.). Englewood Cliffs[J].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5] Bushman R, Cheng Q., Engel E., Smith A. 2004. Financi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al complexit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ystem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7: 167-201.
[6] Francis, J., R. LaFond, P. Olsson, and K. Schipper. 2005. The market pricing of earnings qua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9: 295-327.
[7] Healy,P. M., Palepu, K. G. 2001,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31: 405-440.
[8] Penman S. H., Zhang X. 2002.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the quality of earnings and stock returns[J].The Accounting Review, 77(2):237-264.
[9] Watts, 2003. Conservatism in accounting Part I: Explanations and implications[J]. Accounting Horizons, 17 (3):207-221.
[10] 杜興強. 公司治理生態與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問題研究[J]. 會計研究,2004(7).
[11] 姜國華,張然. 穩健性與公允價值:基于股價格反應的規范性分析[J]. 會計研究,2007(6).
[12] 李遠鵬,李若山. 是會計盈余穩健性, 還是利潤操縱? ――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5(7).
[13] 李增泉,盧文彬. 會計盈余的穩健性:發現與啟示[J]. 會計研究,2003(2).
[14] 陸正飛,葉康濤. 產權保護導向的會計研究:新近研究回顧[J]. 中國會計評論,2007(1).
[15] 曲曉輝,邱月華. 強制性制度變遷與盈余穩健性――來自深滬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 會計研究,2007(7).
[關鍵詞] 金融危機 貿易增長方式 應對策略
一、引言
2009年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外部環境異常嚴峻。為了戰勝當前這場全球金融危機,中國需要努力解決一系列中長期問題,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貿易強國。為此,本文主要探討了金融危機下中國外貿發展所面臨的新問題,以及政府與企業所應采取的應對策略。
二、中國現有貿易增長方式的主要特征
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現了從封閉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轉軌,迅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其對外貿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現有的貿易增長方式特征可以概括為: 以數量型擴張為基本特征;加工貿易成為出口貿易的主要形式; “三資”企業成為出口特別是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主體;出口市場結構比較單一。
三、金融危機下中國外貿發展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金融危機不是孤立事件, 而是多年來全球經濟一系列結構性矛盾的綜合反應。它對中國的影響也不是短期的。在此后相當長一個時期, 中國外貿發展將面臨以下一些新的問題和挑戰。
1.需求減少導致的增長速度大幅回落
自從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外貿一直都是高速增長。主要原因是外需一直都是比較強勁和旺盛的。而金融危機之后,整個世界經濟放緩,需求下滑,這將成為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對外貿易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2.各種風險在增大
金融危機后,對中國出口企業來說,一方面信用問題風險在增大;另一方面,匯率風險也在增大。從世界經濟總體的形勢來看,人民幣總體還是一個升值的趨勢。所以對企業來說,匯率的風險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還很大,可能也會對今后中國對外貿易帶來不利影響。
3.“軟實力”比較薄弱
當今世界, 判斷一個國家“強”或“不強”, 不僅僅要看“硬實力”, 還要看“軟實力”。我國在產業發展水平、技術創新能力、市場開拓和引領能力等方面還比較落后, 還必須付出艱苦努力。只有這樣, 中國的綜合競爭實力才能上一個新的臺階, 才能成為有影響力的世界貿易強國, 才能真正實現和平崛起。
四、應對策略
為保持2009 年中國對外貿易平穩較快發展,今后我們仍有必要對匯率的不正常波動進行適當干預,對出口退稅制度中不合理部分繼續加以微調。與此同時,我們更應當調整思路,加快轉變增長方式。
1.政府舉措
當前,政府在幫助企業戰勝金融危機方面應當突出以下幾個方面:(1)鼓勵企業由只關注出口轉變為兼顧內銷和外銷、進口和出口兩個市場。尤其應當大力開拓國內市場,為擴大內需提供更多適銷對路商品,同時進口更多國內需要的資源、能源、技術和不具有優勢的消費品。(2)鼓勵企業由只重視發達國家市場轉變為兼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方面的市場。發展全方位對外經貿關系,積極開拓新興經濟體市場。(3)鼓勵企業由只注重低廉價格競爭轉變為更多注重技術、質量、研發、營銷等方面的競爭,發展精深加工,延伸加工以外的價值增值環節。(4)鼓勵企業由主要做加工貿易轉變為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方式并重,由主要做貨物貿易轉變為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對內對外投資并重,淘汰落后產能,努力創造新的綜合競爭優勢。(5)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貿易。一方面繼續限制高能耗、高物耗產品和低附加值資源性產品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環保和安全、衛生要求;另一方面把好進口關,加強進口商品的環保、安全、衛生監管,鼓勵有利于節能減排,改善我國環境、生態質量的商品進口.
2.企業舉措
加工貿易企業要為加工貿易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做如下準備:(1)加快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優化產品結構,強化內部管理,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產品檔次和附加值,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2)由只關注出口轉變為兼顧內銷和外銷、進口和出口兩個市場,尤其應當大力開拓國內市場。(3)由只重視主要發達國家市場轉變為兼顧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兩方面的市場,尤其應當積極開拓發展中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市場。(4)由只做加工貿易轉變為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方式并重,由只做貨物貿易轉變為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對內對外投資并重。
五、結語
2009年中國外貿發展既面臨著機遇, 也面對著挑戰, 總體上是機遇大于挑戰。我們既要認識到金融危機下保持中國對外貿易平穩較快發展的艱巨性,又要正確認識到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 不斷完善政策,加強企業管理, 加快結構調整和技術創新步伐,從而加快轉變中國貿易增長方式,使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貿易強國。
參考文獻:
[1]劉重力 胡昭玲:21世紀的中國外貿發展戰略――比較優勢、競爭優勢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2]李 健:金融危機下中國外貿發展的中長期思考[J].國際貿易,2009,1
[3]陶 濤:金融危機對中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影響[J].中國經濟,2009,3-4
[4]李 健:以轉變增長方式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對2009年我國外貿形勢的幾點觀察[J].對外經貿實務,2009
他認為,當前,在出臺4萬億投資計劃、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同時,如何盡快推出并實施“一攬子”改革,集中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性矛盾,建立與發展型階段相適應的體制機制,走出一條短期和中長期兼顧、標本兼治的新路子,走出一條以內需為基礎的發展新路子,是方方面面對下一步改革的熱切期盼,也是應對金融危機的正確方向。
遲福林判斷,國際金融危機不會在短期內結束,這場危機是中國改革開放30余年來,遭遇的最大挑戰。危機前所未有,對中國的影響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的。從全球角度看,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是百年一遇的:對中國的沖擊覆蓋整個經濟領域,不僅使中國外貿出口受到很大沖擊,而且不同的企業、行業、地區都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危機還反映在社會領域,如出現失業和困難群體增多等一系列問題。
危機的影響是中長期的。目前,金融危機加劇的態勢并沒有緩和,2009年,美國、歐洲、日本這三個經濟體可能出現負增長,危機何時見底難以預料。因此,相當一段時期。中國再寄希望于外部市場來緩和國內生產過剩的矛盾并不現實。
遲福林分析說,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沖擊主要是實體經濟,主要表現為出口大幅度下滑,造成國內出口導向型企業和相關產業的萎縮。實體經濟領域在金融危機中暴露出的突出問題,集中反映了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嚴重滯后。
經過30余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社會已進入發展型階段,實現經濟增長。由以投資拉動為主,轉變為以消費拉動為主。然而,新世紀以來,中國以高投資和高出口為主要特征的增長模式,反而得到一定的加強,因此,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受到的沖擊較大,以投資驅動為主的增長方式已經到了難以為繼、非改不可的地步。
他分析說,在金融危機與增長方式轉型緩慢的雙重影響下,當前,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突出的體制性矛盾。一是經濟增長方式轉型與市場化改革不到位的矛盾,二是社會公共需求轉型與公共產品供給短缺的矛盾,三是政府作用的發揮與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滯后的矛盾。
遲福林指出。應在經濟、社會、政治、對外開放等領域,盡快推出“一攬子”改革方案,以當前的市場信心。
首先,要以市場化改革破解“保增長”難題。把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拓展到資源要素等領域,使投資能夠反映市場真實需求。其次,還要以積極的社會變革緩解經濟壓力,采取積極的社會政策,防止經濟壓力與社會問題雙向傳導和相互強化。
當前,擴大內需,重要的在于提供惠及13億人的基本公共服務,為廣大社會成員提供一個良好的未來預期,解決擴大消費支出的后顧之憂,扭轉“高儲蓄、低消費”的傾向。尤其要注重解決農民工和大學生就業問題,全面實施積極的就業促進政策。防止經濟波動對城鄉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過度沖擊。
他認為,公共政策出臺,要充分考慮社會心理因素,注重公正性,強化公眾參與,注重穩定社會預期,要樹立穩定新思維,正確看待和處理因利益關系失衡而出現的。當前社會矛盾的主要特點是群體性的利益矛盾,要使用調整利益關系的方式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