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5 16:55:24
序論:在您撰寫政治哲學的框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摘要】 目的 探討血乳酸清除率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Ⅱ(APACHEⅡ)對評估危重癥患者預后的價值。方法 采集入住ICU室的119例危重癥患者的APACHEⅡ評分及6h血乳酸清除率,比較不同APACHEⅡ評分段與乳酸清除率的相關性及預后評估價值。結果 (1)不同APACHEⅡ評分段與乳酸清除率相關性:r=-0.680,P
【關鍵詞】 危重癥患者;血乳酸清除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狀況評分Ⅱ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評分Ⅱ(APACHEⅡ)系統是根據急性病理生理改變及慢性基礎病變進行綜合評分,在國內外已經較多的應用于危重患者的評估中。但該評分方法較為繁瑣。本文通過對重癥監護病房(ICU)收治的危重患者6h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評分相關的觀察,探討對危重癥患者預后評估更加方便、實用的指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急診重癥監護病房(EICU)2005年3月-2009年2月資料完整的11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8例,女51例;年齡18~79歲,平均(52.6±21.2)歲。感染性休克38例,上消化道出血伴休克12例,創傷性休克19例,急性中毒25例,重癥急性胰腺炎13例,產科重癥患者12例(妊娠急性脂肪肝4例,產后大出血6例,圍生期心肌病2例);存活80例,死亡39例。
1.2 方法
(1)所有患者入住EICU后取其24h內各項生理參數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的最差值進行APACHEⅡ評分,病房評分將患者分為4組,≤10分組(A組),11~20分組(B組),21~30分組(C組),>30分組(D組)。(2)記錄入院時和積極治療后6h的血乳酸水平,計算乳酸清除率。公式:6h乳酸清除率=(初始血乳酸水平-治療后6h血乳酸水平)/初始血乳酸水平×100%。
1.3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17.5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率或百分比表示,均數間兩兩比較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
2 結果
2.1 各組患者血乳酸清除率、病死率的比較及相關性分析
B組乳酸清除率低于A組,差異無顯著性(P
2.2 存活組與死亡組患者APACHEⅡ評分與6h血乳酸清除率的比較
死亡組中APACHEⅡ評分高于存活組,而6h血乳酸清除率低于存活組,見表2。表2 存活組與死亡組的APACHEⅡ評分及血乳酸清除率的比較
3 討論
乳酸是糖酵解的代謝產物,主要產生于骨骼、肌肉、腦、紅細胞,經肝臟代謝后由腎臟排泄。重癥患者常有乳酸代謝紊亂,產生高乳酸血癥。大量研究揭示血乳酸水平與危重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密切相關。血乳酸越高,病情越嚴重,疾病的預后越差。由于患者肝臟、腎臟、既往藥物應用史等基礎狀態不同,受到的應激強度也不同[1,2]。因此,動態觀察血乳酸水平或乳酸清除率比單純血乳酸指標更能反應機體的實際危重程度。有研究發現血乳酸濃度在24h內恢復正常水平的膿毒癥患者幾乎100%存活,而在6h內血乳酸濃度持續升高的膿毒癥患者往往有較高的病死率。
本研究分析結果表明:隨著APACHEⅡ評分分值的增高,6h血乳酸清除率顯著下降,二者存在顯著負相關(P
APACHEⅡ評分是評價患者基礎狀態和所患疾病嚴重程度的評分系統,它不僅可用于群體ICU患者預后,而且對個體病死率的預測也有一定價值,其分值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分值越高,病情越重,死亡風險越大。但它計算較為繁瑣,在快捷性、實用性上有一定限制。
綜上所述,聯合APACHEⅡ評分及6h血乳酸清除率可以更有效、快捷的評估危重患者的預后,亦可能盡量避免了其他因素對血乳酸水平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Chen HY.The clinic practice of blood lactates acid and gas in acute critical illness from ICU.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2007,6(7):91-92.
2 Jons AE,Shapiro NI,Trzeciak S,et al.Lactate clearance vs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as goals of early sepsis therapy: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AMA,2010,303(8):739-746.
3 李潤銘,陳瓊駒,曾隆桂.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評估外科休克預后中的臨床意義.海南醫學,2011,22(15):17-19.
4 周成杰,陳國忠,安敏飛,等.感染性休克動脈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與APACHEⅡ評分相關性分析.浙江實用醫學,2008,13(6):410-411.
5 王亞東,黃曉英,韓旭東.血乳酸清除率與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評分對重癥患者預后評估的比較.交通醫學,2011,25(2):179-182.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質量;方式
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中心內容,簡明扼要地講授經濟學、哲學和政治學的基本觀點,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常識,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對增進學生對社會主義社會認同感以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政治教學更加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其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被賦予新的內涵,不斷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一、設法讓學生對政治教學的內容充滿興趣
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會發現,興趣作為一種特殊的心里特征,會在一定的情感體驗影響下,讓人們產生一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然后人們才會愉快并且主動地去探尋、研究,由此可見興趣是推動人去尋求知識和從事工作的一種內驅力。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興趣相當重要。政治教學本來就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這樣才會為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率奠定堅實的基礎。處在人生發展黃金階段的初高中學生,他們情緒復雜、情感豐富,并且對外界知識的渴求欲望相當強烈,但是由于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等因素難免會出現逆反心理等,為此,教師需要從實際出發,在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
例如在講述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內容的時候,如果教師照本宣讀:(1)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和內政不受干涉的權利。(2)保障各國享有平等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這樣下去,由于不能充分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即使是內容再有趣,學生也會感到乏味,甚至會很惱火:發出“直接讀課本,我也會講”這樣極端的言論。我在進行講課的時候是從講故事開始入手的,我給學生講了伊拉克戰爭這樣學生很感興趣的事件,通過這場戰爭學生也明白了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性,由此也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內容產生興趣。我并不就此為止,還讓學生進行討論,討論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原因。學生通過我講述的伊拉克戰爭有所思考,紛紛說出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原因,很快掌握了所學習的知識點。
二、哲學思想要與實踐相結合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政治哲學不僅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很多學生由于認知有限,對此感到不是很難理解,進而會努力地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一做題就很容易出錯,缺乏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真理和科學理論正確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能夠指導人們提出正確的實踐方案,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式是指從實際生活中概括出理論,抽象出理論,而不只是用實際去說明理論,只有堅持了實踐第一的認識論精神,才是全面地堅持了理論聯系實際。
例如,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什么?(1)思維與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 (2)思維與存在關系的問題, (3)思維與存在同一性的問題 , (4)思維能否正確反映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雖然考察的是學生對哲學基本問題的記憶,但是所列舉的3個錯誤選項視覺干擾特別強烈,有的學生雖然對哲學的基本問題背的滾瓜爛熟,但是由于不了解其中的意思,遇到這種情況也會拿不定選項。根據我的調查,學生選(1)不選(2)的情況較多,其錯誤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他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不理解。此題考察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問題,也叫無知與意識關系的問題,(1)與(3)是哲學基本問題的兩方面的具體內容,不是哲學本身的問題,也就是說(2)與(1)(3)之間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4)是(3)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為此,教師在授課的時候就要特別注重根據教學理論和學科知識的邏輯關系組織起來的完整體系,并通過獨立教學形式,實現其教育功能。
三、幫助學生構架知識框架,讓學生把握好學習的整體
新課程改革后的高中政治教學內容的特點之一——內容繁多并且其重要性和難度值仍值得備考的學生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在復習的時候學生直接打開課本背個不停,這樣的學習即使是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依然效果不佳。對框架結構的把握,是文科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也是有效的學習方法。這種提綱挈領似的學習,同樣可以使學生在頭腦發脹的高考政治復習中具有較高的效率。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政治復習的時候,如果多花點心思將知識框架和層次結構梳理清楚,這樣學生需要記憶的散亂的知識就變的清晰、有條理、系統。并且在面對任何考試題目時,由于對知識有一種高屋建瓴的把握,很容易把題答正確。
教師在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的時候不僅要把知識的框架和層次結構的梳理貫穿在政治復習的每個階段,而且還要求再進行進一步的理解和記憶,只有找出層次結構之中的內在聯系與邏輯,才能使這個框架和結構有意義,成為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
例如政治必修二的框架:
(1)人民民主的本質?人民當家做主。
(2)人民民主的特點?
(3)民主與的關系?
(4)為什么要堅持人民民主?(是正義的事情)等等
這一個框架共10個大知識點,教師給學生羅列后,再就每個知識點進行展開,每個知識點又分成若干個小知識點,這樣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達到的一種終極目標和學習效果。這種方法必將極大地提高教學的效率。
教師要不斷地嘗試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并且取其精華,博采眾長,推陳出新,逐漸地形成符合自己教學情況的體系。還要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多、更頻繁、更深入的參與思想政治活動的機會,真正使每一個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林睦哲.新課改下提升高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的措施探究[J].新
課程(下), 2011(7).
《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一書出版于1983年。該書構思的框架很有意思。錢先生將學術視為嵌入在一定文化背景上的知識系統。他認為:“文化異,斯學術亦異?!庇捎谥形魑幕牟煌?,形成了“中國重和合會通,西方重分別獨立”的不同學術品格。在他看來,“五四”運動所導致的主要學術后果就是“專家之學”的流行。在這一風氣的影響下,中國的古代典籍漸漸淪為以西學的理論框架加以分析整理的經驗材料,其效用無非是證明西方學術思想框架的普遍有效性。于是乎,哲學界遂有“不先讀康德哲學,無可明朱子之思想”的說法。而在史學界,則流行“以西史作準繩,以國史作注腳”的風氣。這里隱含著一種“西方獨正”的學術觀與歷史觀。
錢穆先生對此加以諷刺說,生在康德之前的朱子,已經預知后世西方會有一位叫康德的出世,所以事先就把自己的哲學弄得與康德相似,這真“可謂極人類之聰明至矣!”其對學術界那種盲目崇新崇洋風氣的針砭,可以說是入木三分。
為了矯正現代中國人獨尊西學、盲目推崇專家的流俗學風,錢先生從中西學術之異出發,將現代學術的分科分為12目,包括中國的宗教、哲學、政治學、社會學乃至音樂、藝術等等,一一還諸傳統,通過對兩者的參互比較,衡論短長,使古今中西的學術建立起一種有意義的聯系,從而證明“中西新舊有其異,亦有其同,仍可會通求之”。
論本書的寫作框架,《現代中國學術論衡》這本書無疑有其長處。
對“五四”以來全盤的整體的反傳統主義的知識惡果,對西方學術淺嘗輒止生吞活剝的流弊,以及盲目推崇專家之學的荒誕,本書有著相當廣泛的揭示。
比如對于古代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一語,如錢著指出的,這其實是說古代君主尊禮士人,對有罪者不施肉刑而往往賜其自盡。時至今天,卻還不乏學術界中人用“官官相護”來加以曲解。再如古代儒學原本有著“為儒即為政”的傳統,但在近代中國三翻四覆的政治潮流中,自居為儒者的人早已經視政治為畏途,使往昔“治國平天下”的儒學,根本喪失了政治的維度。但反過來,如果我們以為在行為主義籠罩下的美國政治學系讀過博士,研究過投票行為的人,作為政治家即可勝任愉快,那恐怕也是十分可疑的。
錢先生寫作此書之際已經年屆耄耋,無論從本書框架設計的要求,還是對西方近代社會科學發展的了解而言,顯然都已經力有未逮,所以就全書具體論述的細部而言,不免瑕瑜互見,既閃現作者的靈光洞見,間或也雜有荒誕不經之說,如“通神術”等等。
本書在比較闡釋的過程中,有時不免將學術研究的對象與學術理論本身加以混淆。對于學術的中西新舊之間,本書也往往缺乏細致的辨析。比如錢先生推崇中國傳統的“通儒之學”,對現代的學科劃分多有批評,視之為西方學術的不足。實際上,西方古典時代一樣推崇“通識教育”(liberal education ),與其說這是中西學術的區別,不如說是由于現代性的登場給中西古典知識傳統帶來的共同挑戰。他關于中西之辨的許多論述,其實不過是古今之別。所以,我們最好將此書視為一部學術散論或隨筆,而非專門著作。
這樣說并不是否認中西學術之間存在的差異。華夏文化的終極之物曰“道”,而西方文化的終極之物則是“邏各斯”,借用錢穆先生以前曾指出過的,中國人往往不大相信在現實世界之外有一個本體界的存在,這一中西文化的核心差異,或許才是辨析中西古今的根本所在。
現行社會科學的學科劃分,是在19世紀實證主義的主導下,以自然科學為理想范式重新加以構造的結果。由于這一學術分科過于專門化,導致人類知識之源的日益枯竭,甚至可以說已經到了“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的地步。
經過幾十年來對惟科學主義的不斷批判和反思,這一建制即使在西方也受到強烈的批判質疑。如美國保守派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當年就要求回到古典哲學去。哈耶克則成立朝圣山協會主張打破學科壁壘,以實現知識的廣泛交流。晚近華勒斯坦則認為,社會科學正在面臨“已知世界的終結”。
趙奎英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おお
趙奎英教授的著作《中西語言詩學基本問題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從統觀中西語言哲學的高度,對中西詩學的基本問題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比較分析,內容宏富、體系完備,并且針對語言詩學中的盲區和難點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諸多學術難題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提出了諸如廣義的“語言詩學”;“名”與“邏各斯”的比較框架;中國古代的“名”言觀和“無名本體論”;西方傳統的“邏各斯語言觀”和“邏各斯本體論”;“有韻的邏各斯”與西方傳統的“純詩學”,“有象的道”與中國古代的“大詩學”;中國古代詩學文化具有“空間化與詩化”特質等一系列富有洞見的論題。這又使得這部厚重之作充滿了理論創新的銳氣。而在諸多的突破與創新中,該著作為中西詩學比較研究開辟的新領域、提供的新視野、確立的新框架尤應被提及。
趙奎英著作以最廣義的“語言哲學”和“語言詩學”作為理論起點,重構了語言哲學與詩學一貫的源始關聯性,確立了中西詩學比較研究中的語言詩學領域和語言哲學視角。該著作指出,一提到“語言詩學”人們往往會聯想到20世紀西方的俄國形式主義,并且與此后興起的英美新批評、法國結構主義以及后結構主義等西方的理論流派聯系在一起。但這些只是伴隨著20世紀西方“語言學轉向”出現的“狹義上”或“較廣意義上”的語言詩學。語言哲學與詩學的本然關系要遠遠早于20世紀西方文論對語言產生普遍的興趣,對于語言觀念與文學觀念內在關聯性的關注,在中外文論史上自古就有。由于文學本來就是一種“語言事實”,人們的語言觀總是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人們的文學觀,語言哲學總是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文學的生成運思方式。因此那種最廣義的“語言詩學”,亦即那種“受到某種語言哲學觀念或語言學研究狀況影響的、從語言角度切入文學研究的文學理論”,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的文學理論史上一直都是存在的。一提到“語言哲學”,人們也容易想到英美分析哲學這種最狹義的語言哲學,但這里的語言哲學同樣是在最廣義上使用的,它泛指“一切從哲學的角度思考、研究或關注語言的普遍性質或一般問題的哲學和一切從語言學的角度關注或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的語言學”。這種最廣義上的語言哲學觀念潛含于文化的最根基之處,通過它可以更清晰地確定詩學研究最基本的命題,透視中西詩學精神傳統的生成特質。但這種廣義的“語言哲學”和最廣義的“語言詩學”在當前學界的研究中都是相對地被忽視的。而趙奎英教授的著作正是選取最廣義的語言詩學作為中西詩學比較研究的領域,并以最廣義的語言哲學的兩大基本問題作為透視角度,對中西語言詩學的基本問題進行全面梳理和比較分析。這種理論旨向決定了此書博大厚重的研究風格。
宏大的理論視野是以對傳統理論的重估為前提的,正本清源的理論梳理必然帶來理論的創新。在中西文化比較平臺的界定上,“道”與“邏各斯”因其代表了中西哲學的最高本體,長期以來成為中西比較文學、比較詩學、比較哲學的基本框架。學界雖有極少數的對這一框架的合理性與合法性的批判質疑,但這一框架的流行性、統治性地位似乎并沒有從根本上真正被撼動。該著作對這種幾成定勢的比較框架進行了一次更徹底的檢視,它通過“名與邏各斯”和“道與邏各斯”的重重對比,讓人們看到“名與邏各斯”實際上比“道與邏各斯”更適合做中西哲學、詩學、文化比較的基點和框架。該著作指出,“邏各斯”是西方哲學文化的基點,西方傳統最初正是以邏各斯領會語言的,也是視邏各斯為最高本體的。西方傳統的語言觀是一種“邏各斯語言觀”,西方傳統的本體論是一種“邏各斯本體論”?!斑壐魉埂庇H近“理性”、肯定“邏輯”,是“言說”性的本體,邏各斯語言觀和邏各斯本體論共同為西方傳統詩學的生成提供直接的語言學依據。而“道”作為中國哲學的最高本體,它混成無形、無極無分,是一種“非名言性”的無名本體?!暗馈迸c“邏各斯”雖在本體地位上具有相似性,但相異大于相通,很難建立合理的對話關系。相反,被以儒家為代表的各家推崇為“天地之綱”、“圣人之符”的“名”則與“邏各斯”更具有可比性?!懊睗B透于中國古代的語言學、邏輯學與政治倫理學中,具有“概念名稱”、“書寫文字”以及“名分名譽”的含義。中國古代的語言觀是一種“名”言觀,中國古代的邏輯學是一種“名”學,中國古代的政治倫理學則與一種“名分”之學難解難分地糾結在一起?!懊睂τ谥袊妼W傳統以至整個文化傳統的生成都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如果說“邏各斯中心”與“反邏各斯中心”構成西方語言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中國古代語言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則是圍繞著“名”與“無名(道)”展開的?!懊迸c“邏各斯”堪稱中西詩學文化精神生成的基點性依據。但同樣作為中國哲學文化基點的“名”卻長期被掩蓋于“道”的光輝之下?!暗馈迸c“邏各斯”比較框架的確立,更使“名”對于中國詩學、文化生成所具有的基點性意義得不到有效梳理。而趙奎英著作重新厘定中西詩學比較的平臺,把“名”與“邏各斯”作為中西語言哲學、詩學比較研究的框架,在中西文論比較研究上也因此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義。
把“名”與“邏各斯”作為中西語言哲學、詩學比較研究的框架,并不是要排斥“道”與“邏各斯”。趙奎英明確指出:道家之“道”排斥“名”,但以儒家為代表的各家所尊崇的“名”卻向往著“道”。因此,以“名”與邏各斯作為比較的基點和框架,并不會把“道”排除在外,而是要把“名與道”同時納入視野,在對“名與邏各斯”、“道與邏各斯”、“名道(無名)悖反”與“邏各斯中心”的同異比較中,說明它們對于中西詩學精神生成的復雜意義。由此可以看出,“名”與“邏各斯”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框架,以此為基點,更有利于揭示中國傳統詩學精神的整體風貌和詩學結構的復雜格局。
讀陳家琪的《當代哲學問題九講》,很多問題豁然開朗起來。本書第一講,即“什么是當代哲學問題?”,明確了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哲學是用思想去把握時代,離不開感受性、想象力、回憶能力和概念的框架二者的緊密結合。在我看來,這也是貫穿全書的思想,盡管各講所涉及的具體問題不同,但是始終圍繞這個核心思想展開論述。
2政治哲學用政治的概念把握當下的時代
關于政治哲學成為顯學,作者借用了邁爾在《神學抑或哲學的友愛政治》一文中提出的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蘇聯和原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二是啟示宗教問題;三是人們對于新的絕對義務的渴望;四是后現代大潮中,人們對某種決定性的大事件有一種混亂的、朦朧的期盼等。對上述四個方面進行詳述,依據的還是“哲學是用思想去把握時代”這個指導思想。如就羅爾斯的《正義論》,陳教授指出“這本書想給出一個能替功利主義的,或能為被稱作傳統資本主義精神的國家的人提供一種相對公平、公正、正義的社會財富分配方案”?;趯ι鐣敻环峙涞乃伎?,羅爾斯的確在《正義論》中回答了如何建立一種公平的社會制度的問題。書中指出:“一個社會體系的正義,本質上依賴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權利義務,依賴于在社會的不同階層中存在著的經濟機會和社會條件?!弊阋?,經濟問題關系治國安邦,一直就是一個政治問題。在中國,1978年對外開放以來,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中國選擇的道路既不是凱恩斯主義,也不是新自由主義。中國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主導,有自己的一套概念裝置,那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勞資關系為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等著述中,就資本對勞動的控制與剝削關系進行了深入分析,討論了資本和勞動的本質、資本和勞動的未來等問題,揭示出資本主義勞動關系的本質特征,探究勞動關系結構中勞資沖突雙方力量的態勢以及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在多大程度上擺脫被迫接受其他人決定工資和工作條件的狀態等?!爸袊厣鐣髁x勞動關系理論體現在以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為基礎、以勞資兩利思想為原則、以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為目標、以‘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為載體的四個方面?!币簿褪钦f,中國并未完全照搬,也沒有沿著歐美的范式發展,而是根據時代要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有學者說:“目前我國流行的勞動關系理論,源自歐美的產業關系理論,其研究范式隨著工業化進程的變遷不斷發生變化?!弊兓豢杀苊?,這點毋庸置疑,然無論怎樣變化,和諧的勞資關系一定要展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自身的優越性,那就是以人民利益的保障為中心,體現公平與正義。以上足以證明,政治哲學是用一套政治概念在思想中去把握時代。政治與哲學在柏拉圖那里就沒有分開,柏拉圖構建的理想國以及其中等級森嚴的制度就是對政治所做的哲學思考。政治更不能脫離現實,脫離時代,政治哲學成為顯學足以說明哲學距離現實很近。
3現代性的危機與知識分子的困惑
值得提及的是黑格爾和漢娜•阿倫特。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序言中提到兩種態度:一個叫天真心靈,一個叫認真態度。所謂天真心靈就是常識心理,即人云亦云的心理。認真態度在這里指的是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在《反抗“平庸之惡”》中,漢娜•阿倫特指出:“惡是不曾思考過的東西。思考要達到某一深度,逼近其根源,而涉及惡的瞬間,那里什么也沒有,帶來思考的挫折,這就是‘惡的平庸’”無論是所謂的認真態度還是平庸之惡,黑格爾和漢娜•阿倫特這兩位大師的觀點指導我們,哲學研究者,尤其是在高校從事哲學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以一種近似簡實容易理解的語言將深奧的哲學理論講透徹、講明白就是一種貢獻,這是一方面;還有就是,不要以為惡一定是十惡不赦,一定是巨大的破壞,平庸之惡常常更多,卻極容易被忽視,甚至被接受。知識分子該怎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故弄玄虛,將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也不能自甘平庸等等?!懂敶軐W問題九講》第五講專門討論了現代性危機與知識分子。陳教授認為“在現代性情況下,知識分子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工具理性的知識分子,就是專家治國型的知識分子......還有一類是批判型的知識分子?!?,前者把理性當作一種工具來治國,后者敢于批判社會,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中“士”的精神品質等?,F在要闡明的是,盡管后一種知識分子在被邊緣化,那么是什么最終導致了后者的邊緣化?能否抑制這種邊緣化?這些就是哲學問題了。哲學對時代進行把握,把握不是被動地接受或者機械的反映,是基于感受、想象、回憶基礎之上,借用一套概念和框架所做出的有意義的表達。即要有“感受性或者敏感性,回憶的能力,展望的、想象的能力......要有概念的框架,這些概念的框架與經驗與現象(也就是內容)合成為哲學的理念”哲學要回答知識分子被邊緣化的根源,就要用哲學概念進行表達,“現代性”就是這樣的概念。第五講先闡釋了現代性的危機,然后引出知識分子問題,因為“現代性”的復雜性,那么知識分子的困惑將繼續下去。
4結語
綜上所述,哲學是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哲學距離生活其實很近。本書的其他幾講,如世紀的思想情緒及20世紀的主導邏輯、社會轉型中的信任問題,哲學的語言學轉向與母語的危機等,從不同的論題展開闡述,但同樣彰顯了這樣的哲學精神。
作者:李瑩波 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陳家琪.當代哲學問題九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美〕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3]張利萍,邸敏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關系理論述要[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5).
【關鍵詞】單元總結課;有效導入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的內容,由于涉及到專業的哲學詞匯,特別是對于初次接觸相關內容的高中學生來說,理解和記憶都具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在單元總結課中,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知識遷移和邏輯思維能力,學生往往有畏難情緒,學習的積極性比較低,使得單元總結課成為政治教師一人的講授課,學習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如何有效的導入單元總結課,降低學生的畏難情緒、提高政治課的學習積極性,成為我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慢慢發現學生對于喜歡的歌曲可以說是百聽不厭,很長的歌詞也都記得下來,能否借助這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改善政治單元總結課的教學方式呢?
一、歌曲改編
首先,我收集了學生收聽的熱門歌曲,了解了同學們的興趣所在。接下來,根據單元總結的內容,我大膽的用哲學的知識對這些歌曲的歌詞進行改編,并請同學們根據我重填的歌詞來演唱。例如:
在開始單元總結課之前,首先進行了“哲學演唱會”。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基本都不需要看詞就都順利的唱下來。伴隨著歡快的音樂,學生和老師都相對放松,而且學生記憶的效果很明顯,還有一部分同學,自己利用前面傻ピ的內容將《演員》、《小幸運》等歌曲進行改編,自己組成演唱團來展示。有同學表示,如果哲學課都像這樣進行的話,心里感覺沒有那么難,而且也更有興趣了。
通過歌曲改編,成功發揮了學生在單元總結課中的能動性,不是被動的進行知識的整合,而是用更加積極的態度面對系統性知識的構建。同時,為單元總結課的內容進行準備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圖表大師”
高中政治必修4單元總結的重要內容是建立知識體系框架表,從而系統的梳理哲學知識,使得學生從全局上把握知識點。但是知識體系的建立之前主要是老師,要不就是借助現成的資料,如何讓學生們自己動手來建構知識框架,從而深化對單元總結課的理解認知就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觀察發現學生有很多喜歡漫畫,也喜歡自己畫一些小作品。所以,在單元總結課之前,請同學們自主的繪制“知識樹”。并在單元總結課上進行展示。
同學們的作品給人很多的驚喜。用語言表述起來非常繁復的內容,通過自己繪制的“知識樹”非常清晰的展現出來,還配上了幽默的旁白和生動可愛的人物。這一舉措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僅展示了他們的繪畫、構圖和創意,而且訓練了邏輯思維能力,增添了課堂的生趣。
單元總結課的知識總結不再是那么生硬,顯得更接地氣,更有溫度了,學生們也更樂于參與到哲學課堂的內容生成中來。
通過歌曲改編、舉辦“哲學演唱會”、“圖表大師”等導入方式,成功的提高了學生學習哲學的積極性,不僅單元總結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使得同學們對于必修4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課程的繼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哲學本就是幫助我們不斷反思的智慧之學,通過這些不同的教學實踐,在提升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從而實現學生和教師的同步成長。
【參考文獻】
[1]鄭麗君.高中政治教學中互動交流模式的建構[J].魅力中國,2008(28)
[2]許建明.對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中若干問題的反思[J].新西部(下半月),2008(11)
三種理解模式的爭論
客觀地說,政治理論研究模式是起點,歷史主義政治哲學、概念史的研究模式是它的發展及反思的結果,并共存于當代政治哲學之中。一般而言,人們對基本概念的興趣往往來自于個人境遇、實踐經驗或制度理想,而非這個概念的理解史。這決定了人們需要借助理性及政治理性的思維方法來“理解”基本概念。政治理論研究模式應運而生,它通過設置和修改某些假設、增加一定的概念設定、采取特定的推論演繹、借助格式化的理論圖式等方法塑造政治概念。當理性重建遭遇歷史時,“歷史重建者”就粉墨登場了。正如洛夫喬伊所言,大思想家和經典文本中對基本概念的闡釋不一定具有社會代表性,它們與常用的政治和社會用語之間很可能缺乏鉤稽。在這里,歷史主義政治哲學和概念史研究的出現就再自然不過的了。只不過前者更加偏重古典政治哲學的傳統,主張放棄當代政治哲學,反對當代政治哲學對“哲學技術”和“現代宇宙觀”的迷戀,進而回到樸素的古典時代;而后者則試圖從歷時性和共時性角度考察政治概念,既關注概念的自主的歷史演進及其歷史語義的嬗變,又注重這一過程中不同階段概念涵義與其“大環境”(社會背景、語言形態)和“小環境”(文本的語境、作者的意圖、作者的行為等)之間的因果關系。需要指出的是,不論是理性重建還是歷史重建,從它們的思維方法看,政治理論研究模式是“化約主義”的,而歷史主義政治哲學和概念史的研究模式則是“復雜主義”的。政治理論研究模式強調對統一的政治觀點的論證,往往具有明顯的學理范疇和基本框架,政治概念的歷史理解在相應的論證框架內才具有意義,這種融入和應用體現為對歷史理解的化約處理。如約翰•羅爾斯提出:“政治觀點是關于政治正義和公共善以及哪種制度和政策更好地促進政治正義和公共善的觀點?!保?](P.5)為此,“思考關于正義這樣一種政治觀念:它試圖對這些價值做出合理的、系統的和連貫的說明,試圖弄清楚,這些價值如何被組織起來以便應用于基本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政治哲學的大部分著作(即使它們歷史悠久)都屬于一般性的背景文化的一部分?!迸c此相應,政治理論研究模式的學理范疇和基本框架大都是在政治人性的基礎上,從政治理性和政治道德出發,逐漸形成政治平等、政治自由、自由民主等政治生活的規范標準,并建構以政治公正(或正義)為鵠的的政治權力和政治權利的協調關系,由此通向更加文明的政治生活狀態[。與此不同,歷史主義政治哲學和概念史論認為歷史理解是復雜的,而將復雜性因素化約或者進行簡單化處理,并不能真正建立一致的概念解釋的邏輯體系,概念框架不同于政治學說、政治理論及其背后的政治理性框架。他們主張歷史理解成為一種概念解釋的歷史主義意識,要用歷史的方法而不是哲學的方法來研究思想史。由此才催生了復雜主義,即從基本概念歷史理解的歷史特性出發,展示它的具體性、過去性、變動性、復雜性和多樣性。這就要求在研究方法上重視任何歷史理解都是發生在具體時間、具體地點和具體氛圍中的,盡量按照過去的樣子來理解過去,不能在不斷變動的時間之上建構絕對的一致性,應該承認歷史理解受到史料的制約而具備未知的復雜性,不能用固定的、單一的、整齊的模式對待歷史。就概念分析的相關度而言,歷史主義政治哲學與概念分析的關系較為薄弱,而政治理論研究模式和概念史研究模式都較為重視政治概念的分析。
政治概念的歷史理解有兩個基本要件:概念分析與歷史分析。盡管歷史主義政治哲學十分注重歷史分析,但是它對于概念分析的態度卻不太明確。這并不是說歷史主義政治哲學沒有政治概念的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歷史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旨趣較為宏大。其核心“是古代與現代之間永無休止的斗爭”。而施特勞斯更明確指出:“‘政治哲學’這一措辭中,‘政治的’這個形容詞與其說指明一種主題,不如說指明一種處理的方式;從這一觀點出發……‘政治哲學’的首要涵義不是指以哲學的方式來處理政治,而是指以政治的或大眾的方式來處理哲學,或者說是指對哲學的政治指引?!保劬痛硕?,政治理論和概念史的研究模式都更為重視概念分析。政治理論的概念分析致力于發現某種受到普遍認可的概念意涵,反對存在本質上是爭議性的政治概念。韋伯提出的“理想類型”正是對政治概念存在最佳解釋的有力論證,它試圖通過引入一項邏輯大前提來從另一個幾乎無限復雜的現實中抽象出內涵的精神構造,并在剝離概念的價值負載同時強調概念僅僅是用來分析的工具。同時,他們認為對抗和分歧對把握概念的本質是重要的,但并不意味著有什么“本質上”有爭議的概念。對概念史研究模式而言,概念分析更是其核心。它的一切研究都是圍繞概念展開的,是純粹的概念分析。即便是近年來出現了其與社會史、政治史合流并逐步關注現實政治的傾向,它的出發點也是概念分析。概念史研究模式的概念分析認為,“概念,就像個人一樣,有著自己的歷史,并且鐫刻著無法磨滅的歲月風霜”。其意在使“人們遠離那種靜態的、非歷史的‘概念分析’事業,而走向一種更為動態的、歷史主義的、強調‘概念變遷’和‘概念建構’的‘概念史’?!保塾纱丝梢?,因為政治理論和在歷史分析上的態度不同,所以它們二者的概念分析并不是一致的。就研究模式的邏輯而言,三種研究模式也各有千秋。其一,政治理論研究模式中,研究者一般以經典文本對概念的界定為題材,分析它們的內涵以及相互之間的傳承、發展和影響。他們一般認為不同的歷史理解都是針對某一政治概念的若干相同基本問題的思考和解答,而集中最多思考和解答的政治概念就是基本政治概念,包括自由、平等、民主、正義、共和、權力等等。這些基本政治概念的根本含義是不變的,只是在定義的形成和傳播過程中表現為不同維度、層面和領域的差異。因此,政治概念的歷史理解存在確定的邏輯或體系。其二,歷史主義政治哲學與政治理論研究模式在歷史理解的結論方面恰好相反,認為探索“政治現象的本質以及最好的或公正的政治秩序”必須“面對過去思想的正確性”[。它繼承了歷史主義的“歷史意識”,但并不同意歷史主義的價值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歷史主義政治哲學認為歷史理解存在“顯白”和“隱喻”的表達方式,這使得政治知識和政治意見同時存在歷史理解之中,它的任務就是從政治意見之中遴選出政治知識。繼之,有關政治概念歷史理解的政治知識也有“獨立的”和“傳承的”之分,而歷史主義政治哲學旨在探究前者的研究模式。其三,概念史研究模式強調“概念史”真正體現了政治世界(即政治生活及其歷史發展)的概念特性,提示人們應保持對政治世界的概念爭論及其后果的敏感,它希圖說明政治概念歷史理解的普遍境況。作為人文科學的新分支,“它從歷史的角度考察特定社會語境中的語言運用,探討概念的歷史語義”?!案拍钍吩噲D用自己的方法彰顯其理論假設,即歷史見之于一些基本概念;它分析歷史經驗和理論嬗變的語言表述。不同概念的起源及其含義嬗變,是我們今天認識文化、語言和概念的決定性因素?!逼浒嗽~語(詞源、詞義)史、概念(概念要義、概念表述)史、范疇(概念場域、概念情境)史、實現(概念運用)史等主要內容。以外,三種研究模式的時間觀亦有不同。政治理論承認政治概念歷史的理解存在“時間距離”問題。對于這種“時間距離”,政治理論研究模式采取以今涵古的態度,認為概念史的演進就是概念邊界不斷擴大的過程,“時間距離”是在這種概念意義的包涵與擴張中被克服的。而在歷史主義政治哲學的視野中,時間距離是存在的,是政治概念的歷史理解成為可能的基本條件。但克服時間距離并非獲得歷史理解的惟一途徑,我們應該承認時間距離的客觀性,從不同階段的歷史理解中理解政治概念的整體意義。因而,歷史理解的絕對條件意味著歷史語義在理解政治概念所有條件中居于首要地位。與它們不同,概念史研究模式將時間距離作為研究的目的、意義和惟一可能存在的領域,以此反對“教義神話”、“連續性神話”、“預期神話”和“狹隘主義神話”。這一模式認為,概念史是“歷史的歷史”。由“時間距離”帶來的理解困難并非絕對的,只要真正理解歷史性質的要求,借助那些基本概念存在的時代語境、實踐環境和意識形態(或話語)背景,謹慎而持續地加以探討,就可能描繪出一幅符合基本概念歷史理解的畫卷。換言之,能夠克服時間距離的不可理解性,從而在政治概念的歷史理解與現實解釋之間建立起一些有益的聯系。
三種理解模式的啟示
對于理解公正的概念史而言,上述三種模式既有關聯,又有不同。它們提出的觀點為我們科學地理解公正概念史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提供了原則和方法。第一,理解公正的概念史首先要具有歷史意識。所謂歷史意識,是指在理解公正的概念史時應將其作為一種意義的“出現”的歷史。具體而言,就是要注意公正的歷史含義及其側重的變化,以認識這一現象為目的,力求重現公正的各種基本意涵。真正的歷史意識反對片面的、孤立的“自我認識下的歷史”和“意識的歷史自我認識”,而主張將二者有機統一起來。一方面,不能離開自由、平等、正義、公正、共和、權力等現代政治術語,離開它們就無法真正回到歷史文本中去思考相應的概念表述和研究題材;另一方面,應該謹慎使用較新的、當前的概念解釋,特別警惕將今人的觀點強加給古人,為了建構政治概念歷史理解的系統性、融貫性、普遍性和永恒性而做出以今譬故、以新取舊的舉動。之所以說概念的歷史是作為一種意義的“出現”的歷史,是因為這一思維將“自我意識的‘近’路和意識的歷史的‘遠’路重合在一起”[15](P.17),就是說“在理性方面,哲學家假設理性闡明了歷史,因為理性屬于要求、任務、義務、調節概念的范疇,因為一項任務只有在歷史中才能實現;在歷史方面,哲學家假設歷史通過某種價值的出現和提高獲得了純屬人的資格,哲學家能再現價值和把價值理解為意識的發展”[15](P.18)。這種雙重保證和證明體現了歷史意識在政治概念歷史理解中的重要性,它是理性的概念分析和歷史的概念理解的“縫合線”。歷史意識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它能夠通過描繪具體的歷史對象、再現歷史主體的說話方式和語言所指、梳理術語符號的多樣性以及回歸文本當時的詞典(或借助工具書、大眾媒介)等具體途徑和方法加以體現。即便是學術話語或經典文本中的概念分析,研究者也可以借助多種文本的比較和梳理等方式有益于從而形成較為準確的歷史理解,減少主觀臆斷,謹慎避免印證式解釋。第二,理解公正的概念史必須認真對待時間距離問題。按照科澤勒克的觀點:“所有的概念都包含了一種時間上的聯系結構。根據有多少此前存在的體驗被融入其中,根據有多少創新型的期待內容被納入其中,每一個概念都有著不同的、歷時性的價值?!保?6](P.21)存在是有時間性的,亦是有限的。這意味著,“時間總是表現為過去、現在和將來,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種時間性的距離,這種距離由于歷時久遠而成為我們讀解古典遺傳物及古典文本的障礙,它妨礙我們對它們的理解?!保?7](P.129)公正作為基本概念無法在跨越時代的觀念或問題而獨善其身。三種研究模式都承認時間距離的存在,只是在如何對待和處理時間距離的問題上有所不同。不過,不論它們是主張現實超越歷史、古典代替現代還是實現概念史的“串并結構”,它們的任務都在于“克服”時間距離。但是,“時間距離”真的需要克服嗎?對公正的歷史理解不是“死”的素材而是鮮活的創造。在概念的轉換中,歷史理解既在索取意義,又在創設意義。由此可見,歷史理解創造的知識是理解公正概念史的必要條件和真正動力,在這里,時間不再是一種由于其分開和遠離而必須被溝通的鴻溝,并不是某種必須被克服的東西,而是理解的一種積極的創造性的可能性。只有從某種歷史距離出發,才可能達到客觀地認識[18](PP.420~421)??傊?,時間距離不要被克服,而應被展示,“展示”時間距離中的歷史理解自然就能夠體現概念演進的邏輯,為概念的解釋框架提供“歷史前見”的基本內容。第三,理解公正的概念史需要審慎處理概念與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概念與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對公正而言,在術語層面它可以與正義、公平、平等、公義、公道等術語相互替換,而其符號形式更是難以枚舉。在政治理論利用統一的符號形式將概念分析的歷史與實踐建構成一個有目的性的解釋框架,這樣就是為什么正義與公正可以不加區分地被使用且justice成為公正概念的普遍符號的原因。歷史主義政治哲學發現了“符號”的歷史多樣性,并主張最原初的語言符號反映出最直接和準確的概念意義,而復合與變形的語言符號則不可避免地具有“隱喻”的性質,因而需要甄別。概念史研究模式則力圖從語言學、認識論、符號理論等學理層面上區分“符號”和“概念”。顯然,縱然不同研究模式的處理方式不同,但理解公正概念史就必須注重“概念”、“語言符號”及“意義”的相互關系。擇要述之:“一個‘概念’是一個已經‘吸融其被使用時的全部意義語境’的‘詞語’?!~語’因而具有‘多種潛在的意義’。而‘概念’則內在地聚合了‘大量的意義’,并且‘與語詞相比,概念總是隱晦而多歧義的’?!保?](P.78)但意義一旦與概念相結合,就從可能的觀念轉變為一種事物的品質。對于作為確定意義的概念而言,語言符號是其標準化存在形式。簡而言之,語言符號具有形式的單純性,卻是復雜的意義合成物;而概念則與之相反,它往往表現出復雜的形式性,卻具有單一的意義指向。例如,“分配正義”概念就是符號相同而具有不同概念意涵的術語,“開始于亞里士多德、消失于十八世紀后期的那個概念,和由約翰•羅爾斯根據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的一些直覺而提出的概念存在很大不同”[19](P.168);而“正義就是給予每個人應該得到的東西”則出現在正義、公道、國家、公權、均衡、平均、公平等很多術語中。顯然,處理好“概念—語言符號”之間此種“復雜—合成”的意義關系是進行政治概念歷史理解的方法論基礎,以符號的一致性證明概念意義的獨斷性,或者以概念意義的復雜性否定語言符號的確定性都是值得商榷的。在這里,符號選擇與概念意義的建構應該具有一致性。第四,理解公正的概念史不能忽視歷史理解的所處的語境。語境主義對政治概念歷史理解的積極意義在于為抽象枯燥的概念的歷史語言理解(例如概念與語言符號)提供了具體真實的理解網絡,從而為發現或重建一套完整的概念語匯、意義結構及與之配套的語詞符號的概念分析結構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語境主義認為:“歷史都以高深莫測的方式,融合了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經驗的厚重語境與對這一語境的含義極為重要且常常高度創造性的探索活動,它既力圖理解那種語境,又力圖促進或阻撓其中的某些特定目的?!保?0]因此,語境主義方法的“注意力不應放在個別作者身上,而是放在更具普遍性的他們那時代的話語之上”[21](P.118)。語境主義充分展現出歷史意識、時間距離感與概念意義的復雜性,是“普遍主義”的天敵。正如斯金納質疑“永恒正義”時所言:“不僅在于每一個思想家都是以他自身的方式來回答關于正義的問題,還因為表述這一問題時所使用的詞語在他們的不同的理論中是以如此相去甚遠的方式體現出來的,認為可以挑出任何穩定的概念來。不過是明顯的混亂。簡而言之,錯誤在于假定存在著以某一組問題,是不同的思想家都會想自己提出來的?!保?1](P.86)不過,劍橋學派的語境主義并非無懈可擊,它對文本語境的強調時常會被詬病為“相對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