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4 16:49:16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研究分析,中學生的道德法治思維發展會經歷幾個固定的階段:
1.自我中心階段
學生按照規則、制度來規范自己的行為。
2.權威階段
學生對外界的權威表現出絕對的尊重和服從,將規則、制度視為不可更改的、絕對的。
3.初步自律道德階段
學生從道德的他律轉為道德的自律,不再將規則看做一成不變的。
4.公正階段
學生的道德法治觀念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現狀及成因分析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道德水平已然逐漸達到了初步自律道德階段,甚至步入了公正階段,在這一時期,初中道德與法治?W科課程對于塑造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律思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尚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重視程度不足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的受關注程度不高,學生在課堂普遍呈現出一種“心不在焉”的狀態。深入分析其原因,筆者認為這是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初中生來說,在中考中,以往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開卷考試的學科,因此學生認為該學科的學習無需付出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將更多的時間分配給中考中閉卷考試的學科。
2.傳統教育影響
傳統的教育方式,是教師將知識一股腦傾倒給學生,很形象地被稱為“填鴨式教育”。傳統教育方式未能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而新課改提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方式――探究式學習,為的是能夠擴大學生在課堂中的影響,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中心。然而,傳統教育方式的影響至今依然存在,使學生主動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有所困難。
3.課堂氣氛枯燥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魅力,在于其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增加其法制知識,為學生更好地進入社會奠定基礎。然而,也因為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嚴謹、概念抽象,導致學生在學習時感到課堂氣氛枯燥,學習沒有興趣,從而更加被動地接受有關知識。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藝術建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筆者認為,倘若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能夠更加輕松地教學。另外,新課改突出強調了探究式學習這一學習方式的重要作用,要求一線工作的教師能夠在課堂中有所運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學生編為多個學習小組,再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課堂多種教學形式的選擇。
1.利用多媒體構建課堂環境
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學習環境對學生是否主動學習、是否有效學習均存在重要影響。利用多媒體可以在恰當時候為學生提供輔助教學的微課視頻,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例如,在教授學生與法律相關的內容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來為學生播放法制節目的節選內容。
2.利用有效提問促進學生思考
關鍵詞:案例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運用
一、引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和其他課程不同,基礎理論多、政策性強,內容也較為單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在以往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當中,往往就是教師帶領學生明確基礎理論知識,再畫出重點內容讓學生進行背誦。這種教學的形式,不僅不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還不容易達到教學的目標。因此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夠提升課程教學的成效,對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雖然當前階段在教育整體中已經不斷地推進新課改,但是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師教育觀念沒有更新。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之中,部分教師會不自覺地采取傳統的機械式教學方法。而這種落后的教學觀念不利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同時教學中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其次,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論教學,即教師將課本上的知識原本地再讀給學生聽,以此來幫助學生接受各種知識。這種最終為了應付考試的教學,教學手段十分的單一,同時也相對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脫離。在具體的教學之中,教師一般情況下都會設立相關的教學目標,以此來確定大致的教學過程。但是部分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際情況,從而出現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相互脫離的情況。
(二)學生方面
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也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第一,學生用于道德與法治課學習的時間不多。由于初中課堂所開設的科目眾多,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便會對科目進行主次輕重的排序,而部分學生不約而同地認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并不重要,學生對待該課堂的態度便是考前突襲,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則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學習。第二,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沒有興趣。由于課堂的教學基本上都是理論方面的教學,這使得很多學生在課堂之上提不起興趣,便很容易出現學生走神、開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業的現象。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采用教學案例的作用
(一)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按照以往傳統教學方式,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是需要以“講讀”作為核心,這樣一來,完全忽視掉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這種僵化的課程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吸收以及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當中適當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掌握更加牢固。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巧妙地通過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來,進一步地引導他們主動積極思考問題,并且可以想到解決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的理解更加扎實,對有效提升課程教學有著至關重要作用。
(二)發揮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學習氣氛
我國新課改明確“以生為主”這一教學的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尊重學生主體的地位,進一步發揮出他們學習知識的主觀能動性。誠然,與以往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相比,創建出以生為主這一教學的課堂,可以充分地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緊跟教學的內容,適當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進一步地引導出學生結合案例展開思考活動,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關法律知識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夠充分獲得發揮,對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具有積極作用。
(三)現代教育媒體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在我國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有效融入現代信息技術,是有效提升課程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與以往傳統單一課程教學模式相比,現代信息技術下的教學形式優勢明顯,多媒體教學有效結合相關視頻教學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強教學感染力,進一步地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在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當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師往往精選較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藝術化處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強教學課堂的感染力,促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信息化的發展。
四、選取教學案例的基本原則
(一)具有明確的是非立場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以及高尚情操,進一步地幫助他們樹立正確法治的觀念。因此,在選擇相關法治案例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選擇合適的案例,起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作用。教學案例還需要充分展現出來良好的道德觀念,讓學生能夠在學習中慢慢地培養其辨別是非的能力,可以準確地判斷什么事情是錯的、什么事情是對的。只有擁有清晰是非立場的法治教學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幫助到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課程教學的目標。
(二)貼近實際生活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本當中基礎理論知識,主要就是為了指導學生日常的行為,進一步地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诖?,初中教師在對案例進行選擇時,需要注重貼合學生生活實際,在教學案例當中涉及的情景,應當和初中生周邊生活的環境具有一定的聯系。案例教學主要的作用是通過他們熟悉場景的呈現,讓學生能夠和課程教學的理論有機結合,從而更快掌握課程教學的內容。因此,教師選擇的案例應當來自日常生活,這樣可以更加真實地反映出來學生日常生活的情況。只有這樣,他們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運用到基礎理論知識,進一步地解決生活問題,以此來達到課程教學的目標。
(三)適應時展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發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內容也會做出一定的改變。日常生活也會隨著社會不斷變化,從而發生著巨大的改變?;诖?,日常生活當中存在的問題也隨之發生變化。因此,教師應當備好教學的案例,緊跟時代步伐,按照課程教學的內容以及真實情況的變化,進一步地做出來相應的調整。教師隨時關注周邊發生的事情,通過提煉,與課程教學的理論有機結合,作為新的教學案例指導學生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現階段初中道德與法治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而指導學生日常生活以及學習。
五、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案例運用注意點
(一)精選案例,緊扣主題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當中有效運用到案例教學,最主要的就是選擇能夠與知識相關的教學案例,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導入的案例能夠有效引發學生的思考以及探討,但是最終的目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進而把知識內容能夠內化,進一步地升華為學生自身的精神品質,更好地指導行為的實踐。此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時,還需要考慮初中生實際學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來講,案例主要分成綜合性、描述性、專題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師在選擇教學案例時,需要按照相關知識做出來適當調整。譬如在上文當中提及,案例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不能夠僅僅表現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徑也具有多種形式,道德與法治課程有著一定的時效性,需要適當地引入到社會熱點的話題為教學案例,例如,在我國現代信息化這一背景下,教師需要選擇法治案例的路徑非常多,可以結合到網絡資源進行篩選,也能夠融入央視法治頻道進行篩選,譬如《庭審現場》《普法欄目》以及《今日說法》等,教師需要有效結合電視的頻道,進一步地選擇出來適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師在精選教學案例過程當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則,譬如,啟發性以及典型性等,為有效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鋪墊一定的基礎?;诖?,使用好教學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師精心選擇緊扣主題的案例。
(二)授課實施案例教學法
1.通過教學案例,設置相關問題
初中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教師應當烘托氣氛,創造教學的情景,以更加靈活的形式,把教學案例充分展示在學生的面前,讓他們更好地融入課堂。為引導其自主地進行思考,教師在呈現案例時,需要結合其本身與課本內容設置相關問題,讓學生可以在師生互動過程當中,來思考老師提出來的相關問題并且解決問題。例如,初中教師在教學“以禮待人”這一內容時,應該對課程教學情境進行設置,即“誰是店長,誰是店員”,小閩、小芳在逛街,他們進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歡上一雙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員幫她拿下來,想要試一試,之后她感覺小了,就問店員能不能換大一點的嗎,店員小華看了小芳一眼,態度不好,說道“沒有”,這時小閩說“可以找一找嗎”,店員小菊卻說“沒有就是沒有,不買就算了”,因此,他們兩個人都非常不高興,于是找到店員評理,這時一旁站著的店員小梅朝這邊走過來,并且端來兩杯茶水,詢問一下具體的情況,發現本店已經沒有貨了,其他分店還有這雙鞋,說道“為表達歉意,為您打六折,請您稍等片刻,這邊會派店員送來”,于是兩人等一會,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師在講述完此案例后,說到這三名店員,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長,于是問學生問題,“他們幾個誰是店長,誰又是店員呢?”學生經過激烈探討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長”,緊接著老師又會提出,“為什么小梅就是店長?”然后他們經過討論之后,有的學生答道“小華待顧客不夠禮貌”,有的學生答道“小梅能夠以禮待人,才能夠有顧客買鞋子”,老師笑著夸獎回答問題的學生“大家都對,非常棒”。這樣一來,充分地激發出學生學習的積極興,促進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通過以疑問形式,進一步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并且及時地解決問題,大大提升了課堂效率。
2.通過案例,樹立法律意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品德,還可以樹立學生良好的法律意識,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例如,初中教師在教學“預防犯罪”這一內容時,需要運用到符合學生日常生活當中的實際案例。例如民警偵破一個盜竊犯罪案,犯罪團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歲、最大的為十三歲,他們一共犯案四回,總計盜竊八千元,案發的原因是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饞想吃東西,然而沒有錢,商店老板又不賣,他們就商量去偷一些東西。被民警帶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還沒有意識到犯罪行為,一會看桌子上擺放的東西,一會相互打鬧。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按照出示的案例,讓他們能夠意識到什么是犯罪,應當承擔什么責任,從而讓他們能夠樹立法律意識,做具有責任心的人。
(三)關注反饋,及時評價
案例教學法,重在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在思辨過程當中可以達成基礎知識的習得。在學生能夠思考某一個案例時,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引導者,能夠比較清楚地感知學生思想變化,從而形成一個初步的評價。教師在課堂教學當中,還應當注重學生所反饋的法治案例,在他們對教學案例本身產生疑惑時,教師應該及時解答他們的疑惑,最重要的是應當全面地看待學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變化,當學生對教學案例產生錯誤理解時,教師不應急于否定學生,而是應當循循善誘,學生思維的演進需要一定的過程,同時還需要及時而積極地引導。因此,“關注反饋,及時評價”是成功運用案例教學的必經之路。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當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學已是大勢所趨。案例教學除了能夠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之外,還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法治意識。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應該根據案例選取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地選擇出能夠貼合課程教學目標的法治案例,從而展開教學活動,發揮案例教學在提高課程教學成效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歐陽蕓,袁成,盧志.道德與法治學科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以A市調查為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6):90-9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定制.義務教育階段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項賢聰.淺談情境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學,2017(11):62.
[5]楊倫峰.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2017(10):70.
[7]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4,2(6):24-25.
[8]李學勇.新課改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策略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東.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課堂教學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10):147.
[10]駱瑞珩.新變化引領新探索:統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材淺析與教學建議[J].中外交流,2017(36).
一、課題研究概述
本課題于2017年9月經學校、區教研室評審,并報烏魯木齊市教研中心審核批準后立項。課題研究旨在通過課堂觀察、問卷調查、深度訪談等形式,獲取目前烏市第十三中學八年級學生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學習中深層學習現狀的第一手資料,找出學生在深層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分析總結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和對策,從而為教師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提供重要依據。課題研究歷時已五個月,取得了一些預期階段性成果。
二、課題研究進展
1、完成文獻綜述
截止到2017年10月課題組查閱國內現有對深度學習相關的研究成果,包括公開發表的論文以及專著,完成了課題相關文獻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了文件綜述。
2、開展課堂觀察
截止2017年11月,利用學校開展教育科研月為契機,課題組成員帶著深度學習的觀點在所任教的學校進行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聽課,了解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狀況,共計聽課32 節次。
3、調查問卷分析
2017年12月截止2017年2月,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對深度學習的認識,課題組從所任教八年級5班、6班學生中隨機抽取50名學生進行關乎學習行為方面的問卷調查,要求學生從聽課習慣與態度、提問、回答問題、小組討論及你喜歡怎樣的課等諸多方面進行選擇答題,并對調查結果統計分析。
4、組織深度訪談
截止2018年3月為了全面了解哪些教學策略能夠幫助和鼓勵學生進行深刻而卓有成效的學習,課題組從所任教的學校八年級學生中隨機挑選了10 名學生與他們展開深度訪談。訪談的內容涉及關乎教學的五個維度,包括課堂氣氛、課程內容、課堂中的師生關系、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探尋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
三、階段性成果
1、形成文獻綜述
⑴我國古代許多關于“學習方法”的論述事實上都有對深度學習思想的闡述?!墩撜Z》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宋朝朱熹的“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些談的都是深度學習問題,關乎學習的方式、方法、思維等?!秾W記》中的“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更是闡明了深度學習與教學策略的關系。深度學習這個概念也許是新的,但有關深度學習的思想卻早已零碎卻耀眼地存在于我們寶貴的傳統教學思想之中。
⑵國家新課程標準中也有深度學習的思想:如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關注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重視評價的內在激勵功能和診斷功能;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
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
⑶但國內對深度學習的系統研究起步較晚而且至今為止并不是很多,近幾年才開始有深度學習的相關研究。如何玲、黎加厚的《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王鈺的《杜威的教育思與深度學習》;葉曉蕓、秦鑒《論淺層學習與深度學習》;孫銀黎《對深度學習的認識》等。這些研究開始注意到深度學習對于教學的積極意義,試圖形成一種全新的學習理論和理念被教育者吸納,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深度學習的認識、特征概括等理論描述性層面。
2、完成課堂教學觀察分析
課堂觀察分析發現主要問題是:
①學生被要求學。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關注自己要教的內容,課堂是按照知識文本邏輯展開教學設計的。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基本上是在老師的一個又一個教學指令下被動學習,學生主體性很難發揮。
②教師教的內容未經學生自己內化。教師關注自己是否把所教的內容說清楚,然后通過一個個的提問來鞏固知識,而缺少讓學生把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知識結構和情感的意識。因此,學習的內容浮在表面。
③未能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結構。教師以書為本,把課本作為全部和唯一的內容。缺乏幫助學生建立所教知識與學生經驗和其它相關知識的聯系。
④三維教學目標被割裂開來教。從備課設計到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過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感三維目標,往往是被割裂開來教的。
⑤學生感受不到學習的意義。整個課堂中學生往往沒有感受到學習對于自身的意義。學生學習的情緒往往多被一些表面的、感官刺激或廉價的表揚所吸引。
⑥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浮于表面。教師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機制缺乏理解,有的教師只是用教知識的方法來進行。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觀察分析不難發現,廣大教師雖然經歷了課程改革的洗禮,也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但由于對“學生在課堂中是如何學習的?”以及“什么樣學習才能使三維教學目標達成?”等卻知之甚少。因此,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機械地、被動地接受知識,孤立地存儲信息”的膚淺學習現象。學生的學習更多地依賴死記硬背,學習中很少反思自己的學習目的和策略;在學習過程中對于具有思維力度的問題反應遲鈍顯得困惑和苦惱;對于學習任務,只是記憶事實和模仿操作程序,收獲少;常常把學習內容看成一個個蒼白的知識點,孤立地看待事物的各個部分;經過四十分鐘的學習,很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沒有發生變化,沒有實現進步與超越;即便結束學習,學生也常常不能理解為何做和如何做,不能靈活地融會貫通地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梢哉f有很多的課堂教學并沒有實現真正地學習,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是被動的、機械的,成為回答的機器,說著老師要的正確答案,種種常見的膚淺學習現象滋生了學生浮躁的習氣,嚴重影響了課堂學習的效度。
3、完成學生參與學習行為的狀況調查分析
學生答題情況如下圖所示:
學生參與學習行為的狀況調查問卷
1.你對八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認識是怎樣的?
A.非常深刻 B.深刻 C.比較深刻D.一般
(30%) (22%) (30%) (18%)
2.你認為現在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關系是怎樣的?
A.關系很大B.關系一般C.沒關系D.說不清
(54%) (42%)(2%)(2%)
3.你對當前課程設計是否滿意?
A.滿意 B.比較滿意C.一般 D.不滿意
(48%) (32%) (16%) (4%)
4.你對你當前政治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是否滿意?
A.滿意 B.比較滿意C.一般 D.不滿意
(62%) (24%) (14%) (0%)
5.你對目前學習方式如何界定?
A.深度學習B.淺層學習C.學習欠缺目標性D.學習注重實用價值
(38%) (34%)(14%) (14%)
6.上課之前預習作業怎樣完成?(可多選)
A.查閱資料,充分準備B.閱讀課文,大致了解C.揀出重點,著重突破
(19%)(31%) (26%)
D.關注知識,做好筆記E.缺乏時間,應付差事
(17%) (7%)
7.上課過程中采用什么方式主動合作探究?(可多選)
A.熱情高漲,積極發言 B.求知若渴,不恥下問
(44%)(34%)
C.有備而來,著重突破 D.不懂裝懂,默不作聲
(16%) (6%)
8.你覺得道德與法治課有何重要性?
A.很重要,在中考占很大分值B.重要,它注重導行 C.一般,考試需要必須去學
(48%) (26%) (22%)
D.不重要,開卷考試學不學無所謂(2%)
9.你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如何完成的?
A.認真完成并有思考 B.機械化完成沒經大腦 C.抄襲作業完成任務 D.不寫作業
(78%)(18%) (2%)(2%)
10.你會用所學知識指導現實生活嗎?
A.經常指導B.偶爾想起C.根據固有經驗D.完全聽從長輩
(36%)(44%) (12%)(4%)
11.教師及時反饋作業和考試情況對你的學習會有怎樣的影響?(可多選)
A.讓我明白最近學習情況如何B.明確下一階段目標
(54%) (26%)
C.改進方法,繼續努力 D.打擊自信,破罐破摔
(13%) (7%)
12.你怎樣參與課堂小組討論?
A.經常討論 B.根據實際情況,偶爾討論C.很少有討論機會
(32%)(52%)(12%)
D.都不知道討論什么,沒什么好討論的(4%)
13.你喜歡怎樣的課?
A.老師直接講解,學生聽 B.老師提問,學生思考
(18%) (24%)
C.先按老師要求學,然后再進行討論D.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和小競賽
(34%)(24%)
14.你平時聽課的態度和習慣?
A.聽課很重要,自始至終認真聽課B.聽課很重要,認真聽課C.聽課時會分散注意力
(38%)(42%)(20%)
15.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你會怎么做?
A.主動向老師請教,弄清為什么B.和同學討論C.通過查資料方法來解決D.不了了之
(42%) (34%) (16%) (8%)
16.你在課堂提問的情況如何?
A.經常提出,積極舉手發言 B.偶爾提出,有選擇的提問和回答
(32%) (52%)
C.只關心感興趣部分D.從來沒有,怕回答錯誤
(16%)(8%)
17.你建議學校為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都提供了哪些物質和精神保障?(可多選)
A.成立學業指導中心,專門制定特色化學習方式B.加大力度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定期做心理輔導
(28%)(32%)
C.多提供參加社交計會,外出學習增長見識 D.多開展文體娛樂活動,陶冶情操
(20%) (20%)
①從平時聽課的態度與習慣大多數學生能抓住老師講課的主要思路,能夠意識到上課認真聽講的重要性,但注意力的持久性不夠。②從學習遇到困難情況來看,能夠經常問“為什么”的學生比例較少,未達百分之十,說明學生問題意識較淡薄,缺少獨立思考、探索、鉆研問題的能力。③課堂提問看學生有一定的課堂討論參與意識,但面對提問,經常主動舉手的學生還是不多,說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不夠。④課堂學習中小組討論學生對如何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把握不足,對學習中的“方法與策略”處于一種迷茫狀態。課堂學習中小組討論難有實效。⑤學生喜歡“老師提問,學生思考”和“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及小競賽”這樣的課型,不喜歡“老師直接講解,學生聽”、“先按老師的自學目標自學,然后小組討論交流”這樣的課型,表現出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不夠,合作意識與行為不強。對調查結果進行整體分析,可以發現多數學生都處于膚淺學習狀態,缺少問題意識,學習方式以接受為主,很少大膽質疑,主動探索。
4、膚淺學習現象成因分析
綜合課堂觀摩和問卷調查,我們覺得在現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停留于膚淺學習的原因除了自身因素與教師的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第一,教師沒有學生意識。以教師為本位的教學關系使得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喪失,教師成了教學活動的主宰者。學生的學服從、服務于教師的教,而不是教師的教服從、服務于學生的學。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不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的興趣愛好,教學只是單邊活動,學生只有被迫去“應付”學習,而不會深入探求和理解。第二,教師沒有課程意識。不能把教學看做一個整體系統,教材內容被肢解成一個個知識片段或模塊,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整體教學目標的清晰描述。在這樣的教學結構中課程內容主題間產生脫節,以至于學生不能圍繞目標緊密系統地掌握知識;第三,教師沒有開放意識,僅以知識為本,以教案為本,脫離鮮活的生活世界,不愿組織感性的體驗學習活動,封閉性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缺乏樂趣和蓬勃的生機,缺乏對智慧的
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第四,學習進程缺乏反饋,機械地評價方式無形中也鼓勵了膚淺學習。課堂教學的形式化和教條化使得學生雖然學得很辛苦,但卻沒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發展,這是學校課堂教學必須面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因此,如何使我們的教師掌握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或技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急需解決的難題。
5、深度訪談研究結果
①關于“課堂氣氛”的訪談,學生們普遍認為良好的課堂氛圍包括:“上課不要太拘束,上課很輕松自在?!薄袄蠋熒险n很幽默、很有趣?!薄按蠹叶挤e極回答問題,同學和老師之間自由交流?!薄翱鞓贰?、“自由”、“輕松”、“有趣”、“互動”“投入”、這些詞匯勾勒出學生心目中所向往的課堂氣氛,同時他們也表示這樣的課堂
氛圍更利于他們展開積極的深入的思考。 ②關于“課程內容”這個維度的訪談,筆者發現學生普遍渴望接觸和學習到更多的課外知識。這些內容貼近生活、生動有趣,并且是他們經常討論的話題,能引發他們的好奇心。而男孩更希望學點軍事、科學尤其是天文學方面的知識。當問到“課堂上老師和學生應該是怎樣的一種關系”時,絕大多數的學生回答是“朋友”、“互相尊重”、“平等”、“對話”,可見學生渴望和老師坦誠相待、親密無間。他們認同老師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肯定良好的師生關系式是促成學習進步的重要因素。③對于“教學方式”這個主題的回答,學生們的回答非常感性,往往通過舉例來描述,但總結出來無外乎是以下幾種,包括“聽老師講故事”、“做游戲”、“和老師同學一起研究問題”、“進入生活情境”。④而對“學習方式”這一維度的訪談,發現“體驗式學習”、“做中學”這些自己參與、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的課都給學生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大致看出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我們對基于學生的調查結果再次進行歸類統整,并以此展開相應的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研究。
四、存在問題
1、課堂觀察對典型教學案例或精彩教學片段沒有及時做好詳細記錄。課堂觀察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不強。
2、課題研究過程中會議記錄、聽課、研討交流等圖片資料未及時整理歸檔。訪談對象僅限于學生,未涉及教師。
3、課題組教師與學生深度訪談時,只做筆錄,沒有做錄音或錄像等。填寫問卷調查表時,未做必要說明和指導,有些學生應付差事,沒達到預期調查效果,導致有效問卷數量不足問題。調查對象有限,數據來源不夠豐富,分析方法、技術有限。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法指導
一、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分析法學習語文
初中語文教學中大量涉及的是具體的形象材料,要對這些材料進行由淺入深的本質認識,就要運用分析??梢哉f分析法幾乎伴隨著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課的分析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極廣,從字詞分析,句段分析到文章篇章結構、寫作特點、中心思想的分析以及語法、修辭的方面的分析,可謂無所不包了。學生對分析法的掌握也要經過一個由生疏到熟悉到純熟的用的過程,教師就應循著“示范引導——鞏固訓練”的程序來進行指導。對某些知識的內容,教師應該先做出示范,并要講清這一分析形式的特點,從而使學生及時把握住分析的規律。通過教師示范、學生仿效的教學過程,學生會較快地掌握某一種分析方法。
(一)語境分析法
語文教學的分析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同一個詞語或句子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下會有多種不同的含義。根據詞不離句、句不離章的語文教學特點,對詞語、句子的分析首先就要弄清它所處的語境。如《藤野先生》(魯迅)一文“(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賞,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本渲械摹皹酥隆币辉~,在一般情況下表褒義,是“美麗”、“好看”的意思。而在這個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則是作者用反語來諷刺清國留學生不學無術,游手好閑,不以代表封建統治和民族壓迫的辮子為恥,反以為榮的丑態。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懣和厭惡之情。學生在回答詞義、句義分析題時往往感到束手無策,或是盲目亂答,其根本原因是沒有很好的掌握語境分析法。學生只要掌握了語境分析法,又對語文內容有熟悉的了解,那么這類分析困難就會迎刃而解了。
(二)對比分析法
對比法可以分為橫比和縱比兩種。橫比是相關事物進行對比。如:《海燕》(高爾基)一文中海燕與海鷗、海鴨、企鵝在暴風雨來臨前不同表現的對比??v比是對同一人物或事物前后狀況進行對比。
(三)背景分析法
許多文章都有一定的創作背景,尤其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出現帶有鮮明時代主題的作品,更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指導學生通過對文章時代背景的分析,找出文章的寫作意圖,就可以更好的把握住文章的主題。如八年級(下)第二單元中的《雪》、《雷電頌》、《海燕》等一類的名篇作品,首先就要引導學生學會對課文所反映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通常的教學過程中都有背景介紹這樣一個教學步驟或內容。如果引導學生結合所學過的歷史知識對當時的時代進行分析,進而結合課文所反映的內容去進行分析,學生就能很快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指導學生運用歸納法學好語文
歸納以分析為前提,是在分析的基礎上找出共性,從整體上來認識事物。是對有關知識精化的一次再提煉和再認識,這體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例如:初中教材中大量涉及到的景物描寫,各篇中景物描寫又各具作用?!犊滓壹骸芬徽n中孔乙己臨死對晚秋涼意的描寫,有渲染悲涼氣氛,預示人物的悲慘命運的作用?!段业氖迨逵诶铡分腥フ軤栙悕u及從哲爾賽島返回都有一段景物描寫:“……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焙汀霸谖覀兠媲?,天邊遠處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陰影從海里鉆出來”,這兩處景物描寫分別烘托了人物的歡快心情和失望、沮喪的情感?!蹲兩垺烽_篇的冷清、蕭條的環境描寫則有交代故事發生時代背景的作用。通過對各篇文章景物描寫的作用進行分析,尋找其共同點,就可以綜合歸納出“寫景大多是為了寫人”這一共性特點。當然根據不同的具體內容,寫景的具體作用還可以歸納成如下三點:(一)交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渲染氣氛,為人物的活動設置場景。(二)烘托人物的情感(心情),以便展示人物性格,預示人物命運。(三)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表達作者的思相感情服務。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知識量急劇增加的時代,它給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把打開知識庫的鑰匙交給學生”。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要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只有這樣的人才,才能適應末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埃德加·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曾指出,末來社會的文盲將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古人云:“學貴有方”、“善學者師逸而功倍,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可見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整個教學工作的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方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還要研究“學法”,只有指導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法”自己“會學”,才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加強,教學質量才能穩步上升。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教學中滲透“學法”指導也是現代教學新論的基本思想和發展趨勢,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活動的摸索,筆者體會到在數學課中進行學法指導要堅持五個結合,才能做到教學相長。
一、“教法”與“學法”有機結合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互動過程,這就規定了教與學是密不可分的有機結合體,不是互不相關的兩個分割體。長期以來,廣大教育者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總是脫離學生只單方面考慮怎樣教,低估學生的學習潛能,片面強調對學生的“授予”,單向灌輸,不相信也不放手讓學生自學和進行探索性學習,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和追求真理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現代教學正致力于克服這一弊端 ,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要教給學生掌握知識,探索知識的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教離不開學,沒有學,教就不存在了;學,離不開教,離開了教,學就脫離了教學的過程。研究任何一種教法必須與學法緊密相連,必須同步展開。設計教法,選擇教法,改革教法,都要以此為目的,注重從學的角度著眼來研究教法,學生怎樣學,教師就怎樣教,這才能體現“教法”為主導、“學法”為主體的相依關系,它們辯證地統一在同一教學過程中。
二、“學法”指導與非智力因素密切結合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情感、意志、態度等非智力因素的狀態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預測他們的發展,兩者是相互作用的。
學生學習的心理狀態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它是一切學習活動和智力活動的激發劑,是促進學生有成效地掌握“學法”的重要保證。布魯納在《教育過程》這一名著中也指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態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進學生智慧發展中起著重大作用,這些方面要靠教師對學生的熱情和教師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它任何教學手段都代替不了的?!辈⑻岢觥皠訖C原則”、“強化原則”等教學原則來保證教學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調動和發揮。
三、“學法”指導的選擇性與操作性相結合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方法。即是同一科目學習方法也是多樣的。所以可供學生學習的方法具有選擇性。但無論怎樣選擇,都必須與學生的年齡特征、實際水平、學習情境相適應,能為學生所掌握,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能。即應該是相對穩定的法則,具有普遍的持久的理論性指導意義,又應是相對具體的要領,在相關的實際環境中可以直接指導現實的操作,如前面提到的“定義”、“定理”的學習方法,就具有很強的操作性能,容易被學生接受,這正是二者有機結合的具體體現。同時,每種方法 的選取還應讓學生主動參與,既有助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充分調動,也利于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靈活掌握。
四、“學法”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
學習能力是直接影響學習活動效率,使學習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它直接影響著學習方法?!皩W法”指導必須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有了學習能力,就有了從事學習活動的基本功。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認為培養學生學習的基本能力,對完成學習任務具有特別重要意義,學習能力直接奠定著學習方法的基礎。一個人如果只具有很強的能力,沒有一定的好方法,那么實現一定目標難免不走彎路。同樣,一個人只注意學習方法的掌握,而不注意能力的培養,則任何一種優越的方法也不會幫助其達到理想的彼岸。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自主學習;探索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踐中,怎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怎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怎樣開展與學生交流互動,是我教道《德與法治》課以來,一直追求的方向。本文結合我平時教學的實踐,探索新課改下如何優化道德與法治課學生自主學習方法。
一、課前自主預習
1.課外書籍的儲備。每個班級的教室角落都有書柜,要求班主任把有關政治和法律的書籍放在里面,如《法律的故事》《杰出青少年的七個習慣》《中國可以說不》《半月談》雜志等書籍,這樣比學生去圖書館查找資料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環節。
2.課本預習方法的引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每課都分五個部分,分別是探究園、情境體驗、學海導航、實踐與評價、閱讀與感悟。其中,“學海導航”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該版塊的內容,了解每課內容的線索和重點。然后,對該知識點需要更深的理解,可以通過看“探究園”和“閱讀與感悟”里面的知識進行更好的理解。
二、課堂師生互動模式構建
1.培養學生主動上臺講的習慣。講臺上講,對學生來說是神圣的、緊張的,有利于對知識的內容的深刻記憶?!兜赖屡c法治》課,一個主題都有有關的資料輔助,所以,我基本上,讓一位學生講一個主題。教師要對講的內容進行篩選,那些簡單的、好理解、好把握的、學生有一定基礎的的課,讓學生上講臺自己進行講解,最后,教師作更深層次的相關知識的補充。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第二單元學會交往,第一課,我愛我家課,第2課時:化解“愛的沖突”教學時,因為該課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近,學生可以講的內容比較多,例子也比較好舉。所以,上這課時,我就想通過學生的講親身的實例,來對本課的知識進行理解。一位學生上臺講時,他說,他與父母關于上網問題的討論,他父母認為學習最重要,網絡不能接觸,網上的東西都是不好。最后,關系緊張。他說:“通過今天本課的化解‘愛的沖突’,他知道了,需要與父母溝通,向父母闡明網絡的好處,網絡上也有在線學習,可以提高成績,也可以通過網絡了解國家的大事,擴大自己的知識層面。同時,要控制好上網的時間,不要瀏覽黃色的網站。通過與父母的交流,父母理解他的想法,化解了愛的沖突?!边@位的學生上臺的講話,應該可以說,他已經把課本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對課本的理解更深刻、徹底。
2.課堂問題的優化。問題的設計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方式的服務,因此,教師進行課堂問題設計時,需要優化問題的形式,問題的內容要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有關,而且需要學生進行理解、分析和運用,最后,學生對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兜赖屡c法治》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課堂問題的內容要多與現實生活聯系緊密的。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上)第一單元1.2融入新集體中“如何建設良好班集體”,我就是在所教的班要求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想想自己如何為班集體建設提出自己的寶貴意見,通過學生對自己班集體的了解,最后,各小組提出自己的意見。教師再結合有關課本的知識進行總結,建設良好的班集體,需要樹立共同目標;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增強集體的榮譽感;增強集體的凝聚力。這個問題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從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來看,都比較好,因為這就是根據自己的在集體中生活的情況,進行總結,而且問題更具體,更符合現實生活。最后,教師進結合教材的觀點,對學生進行總結、歸納達到教與學的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注重材料的運用,通過自主分析材料,結合課本的知識點,得出結論。
三、課后自主復習
1.播放微視頻。為了讓學生面對的不只是枯燥的課本,而是更好的生動的道德與法治的事實,給學生播放相關的微視頻。通過微視頻的播放,學生可以對課本上的知識點,形成具體、生動的形象,加強記憶,形成深刻的印象,從而,記住課本的知識點,為以后的練習打下基礎,從而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有利于他們自主學習,掌握課本的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
2.做題方法的訓練。做題方法是多種多樣,學生可以采用各種方法進行訓練,但是,道德與法治的做題方法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學生掌握自己訓練的方法。道德與法治更加注重對問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特別是分析問題,多多訓練,從材料中找找關鍵詞。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分析問題的能力訓練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所以需要學生學習過程中長期的配合,形成自主練習的習慣。如:七年級《道德與法治》(下)第八單元8.3“學會防衛和避險”,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來對學生進行做題練習的訓練。如針對“中學生如何行使正當防衛措施”時,我采用三、四個具體案例給學生進行分析,學生通過對案例的理解和分析,理解了正當防衛是有限度的,以及如何行使正當防衛的措施。形成正確的法律意識,在生活中要自覺遠離各種不法侵害,但當侵害已經不可避免時,應當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進行正當防衛。通過這樣的做題訓練,老師進行方法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掌握課本知識,對問題的進行徹底的分析、歸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對知識的深入理解,更好的體現自主學習的效果。因此,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做題方法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能提高學生的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形成教與學互助,效果會更加明顯。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掌握了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了良好的自學、獨立思考的習慣,對學習初中道德與法治知識至關重要。教師的教的方式的改變是為了學生更好的學,更好的理解課本知識,具體分析案例,達到學習效果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樓江紅.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8).
【關鍵詞】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 of the occupation school lesson teaching Chu argument
Zhu Xiao-yun
【Abstract】“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 lesson is medium etc. occupation school new one after being virtuous teach a lesson course reform set up of a new lesson.Accurate confidence new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 design of way of thinking and inside logic relation, fitting processing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s, aim at current medium the job living a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dopt valid of teaching measure, reform evaluate student a way, ability make this course of teaching can smoothly progress.
【Key words】Medium occupation school;Occupation morals and law;Content of course;Teaching method
從2009年秋期開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按照《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的要求,開設“職業道德與法律”課。該門課程是由原來的的中職德育課程《職業道德》和《法律基礎》合二為一的一門新課程,是中職學校德育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職生必修的一門重要的德育課。如何把這門課程教好,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的任務,是承擔該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亟待探索的課題。筆者于2010年春期參加了該課程的教學,現將從事教學工作的一些體會和收獲總結出來,與各位同行交流。
1. 準確把握課程教學內容及內在的邏輯關系 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深入鉆研大綱和教材,領會大綱精神,把握教學內容體系。
1.1 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了五個專題――習禮儀,講文明;知榮辱,有道德;弘揚法治精神,當好國家公民;自覺依法律己,避免違法犯罪;依法從事民事經濟活動,維護公平正義。
1.2 以上五個專題分立,前2個專題主要講道德,后3個專題主要講法律。但它們有內在的邏輯:由禮儀入手講道德――由一般道德講到職業道德――由道德規范講到法律規范――由法治理念講到依法律己――再講到與學生生活、工作密切相關的民法、經濟法等相關內容。
2. 正確處理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關系 教學是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的超越。教學內容既要充分體現教材的邏輯結構和主旨內容,又要注意課程內容的可理解性和學生的接受程度,“將教材內容主體化、情景化、信息化,進而轉變為能動的教學內容”十分重要。因此在對教材內容體系進行探索后,還必須正確處理教材內容,科學地組織教學。
2.1 將道德教育與法律教育結合起來,實現德與法的和諧統一。新課程的創新之一,就是貫徹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把“職業道德”與“法律基礎”合二為一,實現了道德內容與法律內容的有機融合。因此教學中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來進行,對教材中的某些內容進行整合,如將家庭美德教育和婚姻法、繼承法的內容結合在一起;社會公德和治安處罰法相關規定結合一起;職業道德中的辦事公道與職務犯罪的規定結合中在一起;誠實守信與合同法、民法的基本原則結合在一起進行講解等。通過這種結合,既體現課程的鮮明特點、講清了道德的要求和法律的規范,又使學生能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并在思想道德層面受到更深的教育。
2.2 結合學生實際,突出重點內容。按照大綱“淡化傳統的學科體系,精選教學內容,教授必要的知識”的要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此,道德部分中的職業道德、法律部分中的民法、合同法、治安處罰法、未成年人不良行為的危害與預防、勞動合同法等“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的內容應是教學重點內容。
2.3 按照“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的教學原則,篩選、補充教學內容。由于職業道德與法律是兩門課合二為一,因而面廣量大,內容繁雜且較為抽象,而中職生又大部分對知識的理解能力較低,因此教學中必須 針對學生的這一學情和實際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補充。如“習禮儀、講文明”部分,中職學校一般都開設了“禮儀課”,這部分內容可不講;“憲法”部分因初中已學習過相關內容,只需講解“公民意識、人民原則和保障人權原則”即可;第八課的訴訟程序內容,因涉及的法律專業性太強,只需給學生講解“程序的作用、意義和民事訴訟的基本程序”即可;刑法中的“職務犯罪”可省略。但是對于大綱規定的而教材沒有的,要根據學生專業適當補充。如道德部分中的“遵守行業道德規范”的內容,這是更有針對性、更有意義、更貼近學生的內容,應補講。又如法律部分中的“遵守行業法律法規”,要根據學生所學專業所屬的行業,進行相關行業主要法律法規的教育,以提高學生依法從事職業活動的能力。
3.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增強課程教學實效性
3.1 盡量運用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國古代教育學家曾講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敖倘宋匆姌啡?,必不樂學”。從事任何活動都需要興趣,否則活動的效率則難以提高?!奥殬I道德與法律”課教學也是如此。教學的案例,應貼近社會、貼近職業、貼近學生,來源于現實生活,切忌“假、長、空”。案例教學的方式,可由教師在案例演示后,說明基本原理,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印象,或由教師根據案例內容,提出要求和討論題,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討論,再由教師總結評析,或由學生參與“現場”,再現案例情境,然后引導學生共同研討交流??傊?,教師要“以案創境,因案成趣,以案激情”,使學生“以案引思,據案論理,依理導行”。
3.2 結合運用學生主體參與的啟發式、討論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
(1)啟發式教學可以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一般可采用下列步驟:首先,教師提出研究的課題,并作必要的啟示或指引,讓學生思考以尋求答案;其次,讓學生回答思考結果,師生共同討論答案的正誤;最后,教師作出確切的結論,并總結建立概念過程中的經驗。
(2)討論式教學:主要是以專題討論形式進行。在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組織一些專題討論或專題發言,這樣做,既豐富了學生的社會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表達能力。如在第二單元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討論“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還要不要勤儉?”講“職業道德形為養成”時,組織討論“如何看待中職學校對學生的半/準軍事化管理?”等等。
(3)合作探究式教學是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有效引導,指導學生相互合作,學習幫助學生養成好的心理品質和學會學習。這種教學方法注意教學過程中的民主化、多元化和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充分體現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親密合作的教學觀和師生觀。因此在啟發式、討論式教學中,要將這一理念貫穿其中。
3.3 充分運用電化教學手段教學?!翱菰铩?、“單調”、“呆板”等是學生不喜歡上德育課的原因之一,因此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學中,要實現教學手段由“傳統單一化”向“現代多樣化”的轉變。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電視視頻教學、觀看影視音像資料等,使學生耳聞其聲,眼觀其形,身臨其境。
3.4 加強實踐性教學。本課程僅僅停留在幫助學生掌握道德與法律的相關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無論是職業道德修養還是法律素養,最終都要體現和落實到行動上,為此,教學中應當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性教學。組織課堂討論是最簡單易行的實踐性活動,教師可選取一個典型事件,讓學生對此事從道德或法律方面進行充分討論,使學生在掌握相關知識的同時,體驗到道德、法律是與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需要開展更多的實踐性教學,如在道德部分的教學中組織學生到社區、敬老院、福利院、公共場所做些公益事;在法律部分教學中,組織學生到法院旁聽審判、參觀看守所、少管所,組織學生看道德與法律的電影、錄像、電視、展覽等。
4. 改革評價方式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考核,應按大綱要求,從日常表現、學習成果、紙筆測驗、學期評語等方式進行,即改變現行片面依賴筆試成績的評估模式,將學生的平時操行考察、作業評價、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等,按照客觀、公正的原則,制定出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面考核。根據中職生認知能力實際情況,可考慮按20%、20%、60%的比例,從平時表現、作業完成、筆試成績三個方面對學生成績進行鑒定。
總之,筆者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學中深深感到,把握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從學生實際出發,精選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革評價方式,就能使該門課程教學取得實效,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并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大綱》2009年09月11日;
[2] 扈文華 《學習“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大綱”》的體會
[EB/OL]http://省略/p-548518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