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留學市場分析范文

      時間:2023-07-31 16:42:03

      序論:在您撰寫留學市場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留學市場分析

      第1篇

      血液采集是無償獻血采供血的關鍵環節, 實際采血過程中, 由于多種原因會出現血液流出狀態呈滴狀或中斷即發生采血不暢[1]。若處置不當, 會造成血源的嚴重浪費, 給無償獻血者造成身體和心理的痛苦, 影響獻血者的捐血熱情, 同時由于血液的采集時間過長導致血液質量及血液制備效果受到影響。血液采集中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及時、正確處置,這樣才能使血液質量及獻血者安全得到保障。根據多年血液采集經歷, 對有關血流不暢相關原因進行分析和匯總, 探討相應的對策及預防措施, 降低此類情況的發生。

      1 血流不暢的因素

      1. 1 采血技術因素 靜脈穿刺失誤, 采血護士在進行采血操作時, 由于進針的力度、角度以及進針掌握不準, 過淺可以導致穿刺針頭斜面未完全進入血管腔內, 導致血管內血液外滲, 出現血流緩慢。過深可導致穿剌針頭剌穿靜脈, 出現血流停止現象。

      1. 2 獻血者個體因素 ①對于初次獻血者來說, 精神緊張表現尤為明顯。在獻血過程中, 獻血者血管收縮, 引起血流緩慢。②獻血者自身的血管細, 管腔狹小, 采血過程中極易引起血流不暢。

      1. 3 壓脈帶因素 在整個采血過程中, 壓脈帶壓力并不是始終一致, 首先, 進針前脈壓帶壓力一般為80 mmHg左右, 進針后壓力降至為40~50 mmHg。在血液采集過程中, 壓力過小或過大, 會導致深部靜脈回流受阻或淺表靜脈充盈不足, 極易引起血流不暢。

      1. 4 針頭因素 ①針頭不銳利導致進針速度過慢。②針頭的斜面緊貼血管壁, 血液流出受到影響。③針尖帶有皮下組織碎片, 導致針頭阻塞, 血流緩慢引起纖維蛋白析出, 凝血塊堵塞針頭。

      1. 5 一次性血袋采血導管因各種因素造成彎曲、打折、粘連, 從而導致血流不暢或中斷。

      1. 6 環境因素 在冬季, 獻血環境溫度過低, 血管會產生生理性收縮反應, 使穿刺困難或血流不暢。

      2 血液采集不暢的結果

      采血不暢引起獻血者穿刺靜脈損傷、滲血、疼痛、血腫或進行二次穿刺時, 獻血者容易產生嚴重恐懼心理, 發生各種類型的獻血不良反應, 給獻血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痛苦和恐懼, 影響獻血者再次獻血的積極性, 對無償獻血宣傳工作造成負面影響。此外, 血液采集不暢導致采血時間延長發生, 極有可能在采集的血液中出現凝塊, 或纖維蛋白析出和血液采集量不足等情況的發生, 造成血液報廢[2]。

      3 預防及對策

      3. 1 熟練掌握靜脈穿刺技術 采血護士應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術本領, 從自身做起, 熟練掌握正確的靜脈穿刺技術:采血穿刺時針尖斜面向上、角度要合適, 針柄與皮膚呈30°為宜。一般來說, 對靜脈較深者應適當增加穿刺角度, 對靜脈表淺者要適當減小穿刺角度, 并從血管正中進針, 針頭有落空感時再沿靜脈方向推進大約0.5~1.0 cm為宜。要避開靜脈瓣, 且進針動作迅速, 以減少獻血者疼痛及組織損傷, 做到“一針見血”, 努力提高一針率。

      3. 2 穿刺部位靜脈的選擇 采血護士應熟悉肘部靜脈的解剖學結構及走向, 選擇相對粗直、清晰、彈性好、充盈度飽滿、較易固定的靜脈, 一般來說, 肘正中靜脈和貴要靜脈為首選, 頭靜脈和前臂正中靜脈為次選。

      3. 3 獻血者的心理護理 血液采集前詳細詢問每一位獻血者的睡眠及飲食狀況, 避免疲勞和空腹獻血。血液采集過程中操作應做到輕、準、穩, 對獻血者態度和藹, 語言親切, 并做好對獻血者的獻血全程護理工作, 以保證采血工作的順利進行。

      3. 4 作為一名血液采集護士,采血過程中應該密切觀察血流情況, 防止血流中斷或呈滴注狀, 若出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分析處置:首先檢查采血袋采血導管是否通暢, 其次檢查針尖斜面位置是否合適, 最后注意調整壓脈帶壓力及位置是否合適, 并囑獻血者放松心情、握拳加壓配合。

      3. 5 采血器材的檢查 采血前做好血袋的有效期及外觀檢查(無破損、無滲漏、無污染, 抗凝劑和保養液無變色)外, 還應仔細檢查血袋導管有無粘連、扭曲、打折等現象, 保證采血導管管路通暢。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 主流社交軟件 大學生

      通過此次活動,接下來筆者將從四個方面來對主流社交軟件進行市場分析:第一,介紹幾款主流社交軟件在使用和功能上的swot分析,從客觀的角度解讀市場現狀;第二,總結這次調研的成果,做出圖表等,了解幾款主流社交軟件在蚌埠大學城所占的市場份額;第三,深度剖析該市場條件下,影響大學生使用社交軟件的主要原因;第四,對主流社交軟件未來面臨的市場環境,所要采取的發展措施提出建議。

      一、主流社交軟件功能分析及優劣勢

      此次調研我們了解到,蚌埠大學城大學生使用的社交軟件主要為微信、微博、QQ。

      既然是社交軟件就其主要功能就是社交,而這三款社交軟件的社交功能都是當下比較先進的,聊天交友自然是不在話下。

      對比微信和QQ在聊天時可以使用電話和視頻聊天的功能。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三款社交軟件的各自的功能。

      QQ作為歷史最久的社交軟件之一,1999年2月11日推出的一款免費的基于Internet的即時通信軟件。90后大多數最先接觸到的都是QQ。手機版的QQ界面簡單,功能齊全,近幾年隨著版本快速更新,智能手機上的QQ軟件在功能上幾乎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首先是主界面,設置了開通會員、QQ錢包和個性裝扮等功能,還可以在設置按鈕上退出QQ登錄或切換賬號。開通會員、黃鉆等即可享受個性裝扮中的會員裝扮,讓QQ在外表上更加美觀,功能上更加方便利己。QQ錢包是近幾年才興起的功能,逐漸完善之后,除了能轉賬之外還可以手機充值、購物、提現和理財等。三個界面分為消息、聯系人和動態。消息囊括了所有用戶與其他用戶和其他用戶群的聊天對話框,還可以顯示QQ電話通訊記錄,聯系人將添加的人分組,可以設置特別關心、群聊即多人聊天以及關注公眾號,動態界面可以了解聯系人動態和陌生人狀態并添加陌生人,以及用戶興趣愛好。

      微信是2011年1月21日通訊公司推出的免費應用程序,在界面設置、微信紅包和聊天功能等一般功能上與QQ大同小異。微信提供公眾平臺、朋友圈、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搖一搖”“搜索號碼”“附近的人”、掃二維碼方式添加好友和關注公眾平臺,同時微信將內容分享給好友以及將用戶看到的精彩內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博客風靡一時的時候,微博崛起了,到現在幾乎取代博客。微博以“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為代名詞,一躍成為新青年的手機必備軟件。Twitter微博界的開山鼻祖,不同于微信、QQ的一家獨大,微博則是百家爭鳴。無論是新浪微博、騰訊微博、網易微博還是搜狐微博,都在大學生用戶群體中占據一席之地。微博的主要功能就是用戶無需任何條件,只要字數不超過規定,就可以發表微博客,給其他所有使用微博的人或自己指定的人看到?,F在的微博主要功能就是聯系明星與擁護者之間的關系和傳播新聞及新鮮事,這一用途非常適合公眾人物與普通人群的交流,微博熱搜也是其獨具魅力的一大特色。

      劣勢和優勢分析。QQ錢包的功能幾乎很接近支付寶了,但是卻很少有人通過QQ錢包實現轉賬,大多數用戶表示不相信QQ錢包的安全性,通過調查發現,在蚌埠大學城微信支付明顯更具優勢。QQ、微信、微博都涉及很多的隱私,很多時候手機一次登錄之后,下次就可以直接登錄。此外QQ和微信還可以免注冊登錄,如淘寶等。我們對大學生在社交軟件上的免注冊登錄體驗進行了調查,很多人都覺得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如果社交軟件使這一體驗更加完善,將有利于用戶滿意度的提升。

      微博的云儲存-微盤等社交軟件配套服務,在免費存儲等方面做得非常完善,但其宣傳力度不佳。蚌埠大學城附近很少有大學生知道這個功能,所以其使用的比例僅占到了14.04%。各社交軟件應當立足自身發展的同時,著力促進各配套服務同時發展,從而推動整個軟件影響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這些社交軟件普遍的缺乏真實性,可以偽造虛假信息,因為虛假信息每年上當受騙的人也不在少數,長此以往,人們就不會再相信這些社交軟件,從而導致市場匱乏,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二、主流社交軟件在蚌埠大學城的市場份額及影響

      調查對象為蚌埠大學城附近的幾所高校的大學生,其中男生占42.11%,女生占57.87%。此外調查的學生主要集中在大二占到61.40%,其次是大一占到25.44%,然后是大三,最后是大四。

      市場份額。前面主要介紹了QQ、微信和微博,是因為這三款社交軟件在蚌埠大學城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影響。學生的主要目的是學習,通過在蚌埠大學城附近幾所大學的調查,我們發現,多數人覺得對學習有影響,但是覺得非常影響學習生活的只占到了大約1/4。

      三、影響大學生使用不同社交軟件的主要原因

      主流社交軟件各自占有不同的市場份額,有其存在各種主觀和客觀的原因。

      首先,整體市場背景分析。當下智能手機越來越普遍,根據美國科技媒體Mashable2016年5月11號(下轉第頁)(上接第頁)推出的一份手機普及率的調查,中國的智能手機普及率達到了58%,高于俄國的45%和印度的17%,而日本只有39%。

      表1 社交軟件對蚌埠大學生學習、生活影響力調查結果

      另外,大學生空閑時間很多,很多同學認可社交軟件的交流方式,社交軟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市場廣闊。但是同樣這幾年的社交軟件也是層出不窮,同樣的淘汰率也不低。要想從眾多的社交軟件中脫穎而出,必須緊跟科技發展的速度,不斷的滿足用戶的需求。

      其次,軟件自身分析。微信、微博和QQ都有一個優點就是版本更新速度很快,基本能夠達到一年更新2到3次,不會讓用戶產生厭倦感以及疲勞感。

      最后,未來發展分析。當下蚌埠大學生對社交軟件普遍自控能力不高,自控能力強的僅占到了15.79%??梢哉f,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蚌埠大學城的社交軟件風靡程度不會減弱,同樣的,也很難有軟件能夠分別達到微信、微博、QQ在蚌埠大學城大學生中所占的市場份額,也很難有一個軟件能綜合三者的優點而不顯得過于繁雜。

      四、主流社交軟件的發展建議

      第一,保持更新速度,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人工智能環境,防止被新生的社交軟件所具備的特殊功能給淘汰。但是必須保持一個健康發展的狀態。

      第二,要注重實用性,固然這些社交軟件的主要作用在于社交,但是在越發功利化的今天,實用性差的軟件終究擺脫不了被遺棄的命運。

      第三,避免與用戶脫節,在時刻注意市場動態的前提下,盡力滿足大多數目標用戶的需求,了解用戶的需要,并盡可能實現與用戶的雙向對接。

      第四,時刻關注競爭對手的狀態,市面上出現的社交軟件日益增多,雖說已經飽和,但“優勝劣汰”是必然,競爭的壓力更是與日俱增,同樣的,三款社交軟件之間也要互相競爭相互完善。

      五、結語

      第3篇

      【關鍵詞】 創傷和損傷;對比研究;流行病學方法;兒童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R 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4-0316-03

      近年來,傷害已成為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命。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傷害已成為青少年的首位死因[1]。我國因傷害造成的兒童死亡占兒童死亡總數的26.1%,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以每年7%~10%的速度增加[2]。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助下,筆者于2005年對江西省南昌市兒童進行了傷害流行病學調查,以了解南昌市兒童傷害的流行特征,為制定相關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3階段分層、整群與規模大小成正比的概率抽樣方法進行抽樣,選取調查時已在南昌市戶內居住(包括流動人口和常住人口)超過15 d的所有人員,包括新生兒、短期出差1個月以內或去其他人家寄宿15 d以上、在校寄宿的中小學生,以及因病或傷害長期住院者。共對南昌市各縣區的9 155名0~17歲兒童進行了調查。

      1.2 傷害的界定標準 傷害是指突然發生的事件對人體所造成的損傷,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3]。此次研究的傷害僅包括致死性或非致死性人體損傷的傷害事件,造成了就醫或誤學/工1 d及以上或死亡。

      1.3 方法 本調查所用問卷是在兒童安全聯盟于東南亞國家和北京調查所用標準問卷的基礎上,根據江西省城市、農村實施的預調查分析,經3次修改完善后,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認可的調查問卷。并由經過專門培訓的調查員入戶進行問卷調查。為保證調查質量,成立了質量控制小組,在調查實施前對專職督導員和調查員進行嚴格培訓。調查現場質量控制采取多級監督、復核和卷面審查的方法。調查資料由專業的錄入公司采用雙人雙機錄入。所得數據運用SPSS 13.0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總體情況 見表1。

      共調查0~17歲兒童9 155名,其中1 a內傷害發生436例,發生率為4 762.4/10萬。由表1可見,0~、1~歲組中,男女兒童傷害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388,P=0.122;χ2=2.435,P=0.119),5~、10~歲年齡組兒童傷害發生率均是男性高于女性(χ2=6.799,P=0.009;χ2=5.377,P=0.02)。15~17歲組男女兒童傷害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104,P=0.147)。1~17歲兒童傷害發生率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χ2趨=121.5,P=0.001)。

      2.2 兒童傷害類型分布 在調查的傷害類型中,發生率排在前3位的依次為跌傷(1 627.5/10萬)、動物致傷(1 093.3/10萬)和道路交通傷(644.5/10萬)。上述3類傷害分別占傷害發病構成的34.17%,22.94%和13.53%。其他傷害分別為銳器傷(10.09%)、鈍器傷(6.42%)、燒燙傷(5.50%)、扭傷(3.90%)、加害行為(1.83%)、被下落物擊中(0.69%)、窒息(0.46%)、電擊傷(0.23%)和溺水(0.22%)。

      由表2可見,各年齡組兒童傷害類型分布不同,0歲組主要傷害類型是鈍器傷、燒燙傷、跌傷、交通傷;1~4歲組的主要傷害類型是跌傷、動物致傷、銳器傷;5~9歲組和10~14歲組的主要傷害類型是跌傷、動物致傷和交通傷;15~17歲組傷害的主要類型是交通傷、跌傷、銳器傷。

      道路交通傷發生率為644.5/10萬,在兒童傷害中占第3位。以15~17歲組最高,達715.7/10萬,0歲組最低,為252.5/10萬。男通傷發生率(639.5/10萬)與女性的交通傷發生率(650.8/10萬)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31,P=0.362)。城市兒童道路交通傷發生率(786.4/10萬)高于農村兒童(593.6/10萬),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75,P=0.006)。

      道路交通傷發生時兒童所使用的交通工具最多的是自行車,占59.3%;其次是步行,占23.7%;再次是摩托車,占6.8%;其他如三輪車、公共汽車、農用車/拖拉機、卡車、電動車等占1.7%。

      2.3 城市和農村各年齡組兒童傷害發生率 城市和農村各年齡組兒童傷害發生率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年齡組為5~9歲組(χ2=8.968,P=0.003)。農村兒童傷害發生率(5 238.2/10萬)高于城市兒童(3 435.4/10萬),χ2=13.135,P=0.001。

      3 討論

      目前,傷害已成為我國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不僅加大了直接醫療費用的支出,而且造成潛在生產力的巨大損失[4]。國外有關傷害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是傷害的高發人群[5]。此次調查結果顯示,南昌市兒童傷害發生率為4 762.4/10萬,男童傷害發生率高于女童,可能與男童相對好動、頑皮和冒險等心理因素及行為特點有關[6]。各年齡組中,以1~4歲組的傷害發生率最高,可能與1~4歲組的兒童尚未形成相對成熟的自我保護意識且活潑好動有關。只要社會、學校和家長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消除傷害隱患,傷害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7]。在0歲組中,男女兒童傷害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其他各年齡組均是男性高于女性,而男性和女性傷害發生率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

      農村兒童傷害發生率高于城市,可能與農村相對于城市來說存在更多能導致傷害發生的危險因素,如農村的貓、狗等均為放養,加大了發生動物咬傷的危險性;同時農村相對缺少安全教育,也是導致農村兒童較城市兒童更易發生傷害的原因。農村兒童傷害的預防對策,主要應利用多種形式開展傷害的健康教育,提高人們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同時應加強安全管理,嚴格規范交通秩序和社會治安管理,減少各種傷害的發生[8]。

      在此次調查的12種類型的傷害中,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跌傷、動物致傷和道路交通傷。跌傷居此次傷害調查的第1位,該類傷害的發生有其規律性,其發生原因多與玩耍和運動有關,只要多加防范、改變危險環境可降低跌傷的發生率[9]。本次調查跌傷的兒童,主要為從樓梯上、窗臺上甚至床上墜落而致,此類傷害可以通過加強防護欄及改變墜落面的性質等加以預防。

      道路交通傷中,以15~17歲組發生率最高,與這個時期兒童好動的行為特點有關[10]。一方面他們已有了與成人幾乎相同的走出家門的機會;另一方面在心理和生理上又不成熟,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因此,較易受到傷害[11]。城市兒童道路交通傷高于農村,這與城市的道路復雜、車輛多、人流多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兒童又具有活潑好動、自我防護能力差的特點,所以應加強城市的交通管理,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應該加強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國外也有不少降低傷害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鑒,例如日本每年2次在小學開展交通安全教育,教育主要采用游戲的方式,兒童容易接受,也有興趣學習[12]。通過教育改變人們錯誤的認識,消除僥幸心理,使居民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保護他人的安全。

      在我國,傷害也已成為兒童嚴重的健康問題,由于我國的經濟、文化、傳統習俗的特點,使得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水平處于較高狀況[13]。傷害作為一個常見、多發性損傷,已經構成了城市與農村兒童身心的嚴重威脅。根據兒童傷害相關行為發生特點,全社會應有針對性地開展早期安全教育[14],使兒童了解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各類危險,開展生活技能教育,使兒童掌握控制情緒、溝通交流技巧,完善自我教育,提高自我概念;同時,應增強執法力度,減少交通和游泳場所存在的安全隱患,將兒童傷害造成的危害控制在最低水平。

      4 參考文獻

      [1] 王聲.我國傷害流行病學亟待開展.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7,18(3):131-133.

      [2] 向偉,丁宗一.兒童意外傷害的預防措施.中華兒科雜志,2003,41(11):876-879.

      [3] 張東,鮑晨輝,馮春榮.北京市西城區中小學生意外傷害現況調查.現代預防醫學,2005,32(11):1 470-1 472.

      [4] 劉婷婕,呂旺盛,張克明,等.大學生傷害健康教育的需求評估.中國學校衛生,2007,28(6):498-500.

      [5] LAWERENCE RB,DINESH M.Injury control.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6:1.

      [6] 李炳雄,陳壽江,程梅月,等.永康市中小學生意外傷害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2,23(4):366.

      [7] 林漢生,郭暢,王聲,等.廣州某中學學生常見傷害類型及其原因分析.中國學校衛生,2001,22(6):513-514.

      [8] 張乃杰,趙旭明,徐雪華,等.萊州市農村居民傷害的流行病學調查.醫學動物防制,2004,20(12):732-734.

      [9] 肖艷杰,李錦偉,高獻樹,等.青年學生跌傷的回顧性調查分析.錦州醫學院學報,2003,24(4):30-32.

      [10]李湘生,宣英琴,朱敏,等.中學生傷害流行病學調查分析.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7,18(3):146-149.

      [11]高愛萍,陸秀文.兒童交通傷害相關因素分析與干預.南方護理學報,2005,12(2):17-19.

      [12]徐浩鋒,李劍森,馬文軍,等.廣州市部分人通傷害意識定性研究.華南預防醫學,2005,31(2):29-31.

      [13]張立新.兒童意外傷害的因素及預防措施.中國婦幼保健,2005,20:1 048-1 049.

      第4篇

      【關鍵詞】獻血者;HIV高流行區;血液篩查;確證

      【中圖分類號】R4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輸血是HIV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防止HIV經血傳播是采供血機構面臨的艱巨任務。隨州地區是艾滋病高發地區之一[1],防止HIV經血傳播在隨州地區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向臨床提供安全的血液,降低經血傳播HIV的風險,我們對2008-2013年隨州市無償獻血者感染情況作了分析,現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 對象 200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來本站體檢合格的無償獻血者共86332人次,其中男性56837人次,女性29485人次,年齡18-55歲,職業包括工人、農民、學生、軍人、公務員、教師、醫務人員、職員、自由職業。

      1.2 儀器 uranus全自動酶免分析儀(深圳愛康)、洗板機(TECAN)、TDZ25-WS離心機(長沙湘儀)、GHP-1050隔水式恒溫培養箱(上海一恒)。

      1.3 方法 抗-HIV初篩檢測采用ELISA法,對每份血樣選用2個不同廠家試劑檢測2次,對至少1種試劑呈陽性反應的標本用原試劑作雙孔復試,復試1孔或2孔陽性反應者判為抗-HIV初篩陽性,其標本送隨州市疾控中心復檢,并送湖北省疾控中心免疫印跡法(WB)確證。初篩檢測ELISA試劑(廈門新創公司,北京萬泰生物有限公司)均為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批檢合格。操作方法與結果判斷按試劑盒使用說明書要求執行,在有效期內使用。湖北省疾控中心免疫印跡法(WB)確證結果,以檢測報告單為依據。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3統計軟件,采有檢驗,P0.05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獻血者中抗-HIV初篩及確證情況(表1)ELISA初篩抗-HIV陽性合55計例,初篩陽性率0.64‰;確證陽性9例,確證陽性率0.10‰。

      2.2 確證的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學情況從調查得知確證9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4名;均是街頭自愿的無償獻血者?;橐鰻顩r:除4名為已婚外,另外5名均為未婚青年人。感染途徑:2名為同性戀傳播(男男同性),另7名為異性性傳播。知曉程度:有2例獻血時才首次發現感染。

      3.討論

      從隨州地區近6年獻血人員檢測結果分析來看,無償獻血人群感染HIV的呈下降趨勢,ELISA初篩抗-HIV55人,WB法確證陽性9例、WB法確證陽性率0.010%。抗-HIV陽性率為1.0/1萬(9/86332)表1,比武漢市[2](0.002%)感染率高,接近鄭州市0.013%[3]和四川省0.013%[4]的感染率,低于全國報告的HIV感染率(0.0569%)[5]其余46例通過與當地疾控部門聯合流行病學調查均為未發現發展為艾滋病。根據WB確證試驗反饋結果來看,41份一陰一陽的樣本經確認,全為陰性,但這41份血液因假陽性而報廢,十分可惜,因此在選擇檢測試劑時應慎重,盡快開展核酸檢測技術,縮短“窗口”期,提高血液篩查水平,防止獻血資源的流失。

      調查發現,在性別上男性感染率多于女性,男女比為5:4;從年齡分布上看,獻血中大于45歲人群陽性率最低,應視為安全的獻血者而成為招募的重點人群。20-42歲人群抗-HIV陽性率最高,而這部分人群又是獻血的主要人群。因此,檢驗風險不容忽視,核酸檢測勢在必行。值得關注的是,從文化程度看,受高等教育、且有男男性性為人群艾滋感染率正在快速上升,由于男男同性人群受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容易遭到社會的排斥和歧視,他們通常較為敏感謹慎,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因此為了降低輸血傳播HIV的風險,提高血液安全性,不僅要對無償獻血者的血液進行嚴格篩查,并且要血站工作人員提高多方面的專業知識水平和業務工作技巧,在對獻血者咨詢、體檢時要下更大的功夫,以引導獻血者如實填寫《健康咨詢表》,讓有危險行為的獻血者自我淘汰,規避血液感染風險。作為采供血機構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1)加大無償獻血知識的宣傳力度,進行廣泛深入的艾滋病、性病知識的宣傳教育,使獻血者了解自己所獻的血既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又存在著傳播疾病的風險。2)強化獻血前的招募咨詢工作,獻血車或獻血房車應建立私密征詢區,使有高危行為者及其他不宜獻血或暫不能獻血者主動放棄或暫緩獻血。3)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檢測,選擇特異性靈敏度高的診斷試劑;對于確證結果為陰性或者不確定的獻血者,實行跟蹤:半年后,重新采樣監測2種酶免和核酸結果,如果3種檢測結果全是無反應則該獻血者歸隊。4)采取科學的管理方法,建立一支固定的自愿無償獻血隊伍,盡量從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同時加強獻血后的回告和保密性棄血宣傳工作。

      參考文獻

      [1]何衛華,金曉舟,劉曉輝。隨州市艾滋病流行現狀和趨勢分析。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09,12(20):57-58

      [2]孫立平,張慶武,李俊,等。武漢地區獻血人群HIV感染現狀分析。中國輸血雜志,2007,20(3):232-233。

      [3]劉國英,邢培清,王莉,等,鄭州市無償獻血者HIV流行病學調查。中國輸血雜志,2010,23(2):135-136。

      第5篇

      關鍵詞:手足口??;疫情;流行病學

      【中圖分類號】R17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0-0063-01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出疹發熱為主要癥狀的急性傳染病。為做好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為政府制定有效的防控決策提出更加科學、合理的依據,現將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特征作如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疫情資料來源于國家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報告的手足口病疫情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南長區2011年年鑒。

      診斷標準:根據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中規定的診療標準進行;病例由2級及2級以上醫療機構確診上報。

      統計學處理:采用描述流行病學的方法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 利用Excel表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疫情概況:2011年全區共報告手足口病658例,發病率為148.89/10萬,占法定傳染病的47.3%。手足口病重癥病例20例,未出現死亡病例。

      2.2流行特征

      2.2.1時間分布:全區2011年每月均有手足口病病例,發病時間主要集中在5-7月及11-12月,占全年總病例數的72.95%。其中6月和12月是發病高峰。見圖1。

      2.2.2人群分布:658例病例中,男性375例,女性283例,男女性別比為1∶0.75。 發病年齡以6歲以下兒童為主,共發病639例,占總發病數的97.11%,其中1-3歲發病最多,為397例,占60.33%。以幼托兒童與散居兒童為主,發病642例,占總發病的97.57%

      2.2.3地區分布:2011年全區各街道均有病例報告,發病率居前3為的依次為金星街道、清名街道、揚名街道,分別為234.91/10萬、181.21/10萬、101.12/10萬。

      3討論

      根據以上數據顯示,人群分布上呈現以男童為主,主要因為男童戶外活動多,衛生習慣較女童差,暴露機會和感染機會高于女童。病例主要集中在6歲及6歲以下的幼托兒童及散居兒童,以1-3歲年齡組發病最多,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EV71攻擊的目標人群多為5-6歲以下的兒童,其中2-3歲兒童最為常見[1]。主要原因與該年齡組兒童較為活躍、衛生意識較差,加上兒童家長的衛生意識淡薄,對兒童護理不到位,均會引起兒童發病[2-3]。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嬰幼兒常見傳染病。由于腸道病毒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控制難度大,容易出現暴發和短時間內較大范圍流行。因此管理好傳染源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點,疑似手足口病患者應及時就醫,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進行治療,盡量避免與其他兒童接觸。托幼機構每天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及時采取隔離、消毒等防控措施。另外針對兒童家長開展健康教育應成為手足口病防控的一項長期舉措,使兒童家長和托幼機構工作人員等了解手足口病防控知識,掌握預防措施,這樣可以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發病率,減少聚集性病例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琦,王子軍.2008年中國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0,25(3):181-184

      第6篇

      【摘要】 目的 了解2010~2011年寬城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方法 采用流行病學分析方法。對每例手足口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分析每例患者感染來源。結果 按月份發病分布除3月無發病外,其余各月均有發病,7、8月份發病最多。按年齡發病1~5歲發病最多。按職業發病散居兒童發病最多,托幼兒童次之,學生最少。按地區發病9個街道1個鄉鎮均有發病。結論 手足口病發病夏秋季高發,流動人口多的地區高發,5歲以內兒童高發。2010~2011年手足口病由EV71病毒、Cox A16型和其他腸道病毒引起,提示我們要加強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各集體單位聚集性傳染病的發現和報告能力。

      【關鍵詞】 手足口??;腸道病毒EV 71型; Cox A16型;流行病學分析 作者單位:130051 長春市寬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科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其中Cox A16型 和腸道病毒EV 71型最常見。寬城區2010年1月至12月共發病397例,2011年1月至12月共發病283例,通過流行病學分析,了解寬城區手足口病發病規律。1 材料和方法

      數據來源于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長春市寬城區2010年1月至12月和2011年1月至12月手足口病發病數,并逐一調查問卷?;厩闆r包括發病日期、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聯系電話等,流行病學調查情況,發病就診情況,外出史,接觸史,發病7 d前外出就餐史,手足口病癥狀體征,就診情況。寬城區區在手足口病高發月,自2011年開始6~10月份每月采集5份手足口病患兒咽拭子送長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用熒光定量RTPCR方法檢測腸道病毒71型(EV71)、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 A16)和其他腸道病毒。進行流行病學分析。2 結果

      2010~2011年全年手足口病發病分別為397和283例,占報告丙類傳染病發病數的7231%和5473%,報告發病率分別為8102/10萬和5776/10萬,無死亡病例。實驗室診斷病例分別為22例和30例,其中EV71型分別為13例和9例,CoxA16型兩年為均1例,其他腸道病毒分別為8例和20例。病例99%有口腔潰瘍,手足皰疹98%,發熱比率39%。2010~2011年聚集性疫情分別為7起和3起,其中2010年4所幼兒園和3個家庭聚集性,2011年1所幼兒園和2個家庭聚集性疫情,2011年某幼兒園某班手足口聚集性疫情7 d內共發病8例,罹患率為833%,首發病例發病前接觸過確診的手足口患兒。其余患兒發病前和潛伏期的手足口患兒有密切接觸。8例患兒中發熱5例,占6250%,在手、足、口腔均有皰疹,其中8份咽拭子樣本分離出3株EV71毒株(陽性分離率為3750%)。2010~2011年分別有11例和2例被診斷為重癥(發病率為224/10萬和0408/10萬),2010年我區第一例重癥出現腦水腫和肺水腫等嚴重癥狀,請北京專家前來會診,經過2個多月治療,最后痊愈出院,其余重癥病例均有高熱,抽搐癥狀,經住院治療,均痊愈。3 討論31 按月份發病情況 2010~2011年分月報告發病情況顯示:2010~2011年1月寬城區報告手足口病為13例、2月1例、3月0例、4月28例、5月55例、6月118例、7月167例、8月90例、9月83例、10月52例、11月49例、12月24例,構成比分別為1月191%、2月015%、3月0%、4月112%、5月809%、6月1735%、7月2456%、8月1324%、9月1221%、10月765%、11月721%和12月353%。我區手足口病季節分布顯示,5月病例開始增多,6~9月為發病高峰,10~11月出現一個次高峰,12月份病例明顯減少。32 地區分布 病例分布在9個街道和1個鄉鎮。其中蘭家鄉發病最多,興業街道和柳影街道發病次之,發病率高街道流動人口較多,租房戶較多,人員密集。發病率低街道外環境較好,流動人口相對較少,宣傳工作做得到位,居民防病意識較好。33 人群分布 性別、年齡分布:1~5歲為手足口病的高發年齡段,占發病總數的9315%,手足口病發病最小的兒童3月齡,最大年齡16歲。男女性別比為16∶ 1。(詳見附表)按年齡分布,2歲兒童發病最多,1歲和3歲次之,6歲以后逐漸下降,隨著年齡增加各年齡組發病比率及重癥比率依次降低,2010年的11例重癥中7例3歲以下兒童,2011年2例重癥病例均是2歲兒童,說明年齡越小兒童發生重癥危險性越高。34 職業分布 幼托兒童2010年87例,2011年69例,散居兒童2010年304例2011年209例,學生2010年6例2011年5例,構成比分別為2294%、7544%、162%。我區出現手足口病病例的學校和托幼機構2010年~2011年分別為53家和40家,因出現病例建議暫時關閉的幼兒園2010年53家,2011年10家;建議部分班級停課的學校、幼兒園2010年5家,2011年累計達到30家。35 綜合分析 由于近幾年我區手足口病的發病呈上升趨勢,其并發癥也有增高的趨勢,從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情況看,手足口病的高發年齡為1~5歲的散居兒童和幼托兒童,主要原因可能為該年齡組的兒童免疫力低,幼托兒童相互間密切接觸,部分幼兒園衛生條件差,幼兒園教室和寢室空氣流通不暢,所以易引起交叉感染。36 采取的控制措施 對每個散居病例和發生病例的托幼機構進行了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疫點處理。認為雖然手足口病傳染性較強,但只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時得當,是能夠有效控制該病的傳播流行的。疫點處理過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綜合防控措施:①對手足口病患兒進行及早的隔離治療,并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患兒進行監管和隨訪,盡量避免與其他兒童的接觸,杜絕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活動。②有病例發生的幼兒園進行徹底的終末消毒處理,教室加強開窗通風,被褥等置于陽光下暴曬或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③加強食品衛生和飲用水衛生管理。④托幼機構和中小學校落實嚴格的晨、午檢制度和病因追查制度,發現疑似病例及時隔離治療和報告。⑤同時大力開展健康教育,通過發放宣傳單、《致兒童家長的一封信》、出黑板報、上健康教育課等宣傳手段,讓兒童和家長了解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識,做好患者糞便等排泄物的處理。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養成飯前便后洗手、喝開水、吃熟食、勤曬衣被等良好的衛生習慣,該病流行期間家長要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感染機會。提高防病意識。疫情流行期間,我們嚴格落實以上防控措施,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對報告的所有病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并及時交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監管。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社區醫生及蘭家鄉村醫分片包保,每天對轄區內托幼機構晨檢工作進行指導。37 家庭如何進行手足口病消毒 如果家庭中孩子得了手足口病,除了及時就醫、還需對患兒的餐具、用品等進行日常消毒,當病兒痊愈后還應對所有物品進行一次終末消毒。

      由于腸道病毒對紫外線及熱敏感,對污染物品可首選暴曬及煮沸消毒。也可從超市里選購有衛生許可證的含氯消毒劑,如“84”消毒液等配制后,采取浸泡或擦拭消毒。371 糞便 可用“84”消毒液以2∶ 1的比例與其攪拌均勻消毒120 min。372 食、飲具 煮沸或用25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溶液浸泡30 min。373 生活用具、玩具等 用500 mg/L含氯消毒劑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時間30 min。374 患者衣、被單 陽光下暴曬或煮沸20 min或用5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浸泡30 min。375 盛放排瀉物的容器 用5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浸泡120 min。376 飲用水 燒開后飲用。

      第7篇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疫情資料來源于奉賢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2000-2009年年報表及疫情資料匯編,人口資料來源于奉賢區統計局人口統計資料。

      1.2統計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統計方法對疫情資料進行分析。

      2 結果

      2.1流行概況

      奉賢區2000-2009年報告甲類腸道傳染病1種,為霍亂;報告乙類腸道傳染病3種,分別為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肝炎未分型)、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無脊髓灰質炎報告病例。急性腸道傳染病發病率最高是2001年,為63.05/10萬,最低是2009年,為13.46/10萬,目前各病種均保持較低水平(表1)。

      急性病毒性肝炎(急肝)的發病率2000年最高,為15.51/10萬,最低是2009年,為3.27/10萬;痢疾的發病率最高是2001年,為45.60/10萬,最低是2009年,為9.62/10萬;傷寒的發病率最高在2002年,為5.83/10萬,最低在2008年,為0.19/10萬;霍亂僅在2002年有1例報告,脊髓灰質炎1984年后無報告病例。見圖1。

      2.2李節分布

      急肝的發病率元明顯季節性,春季峰值較平坦,流行季節11-4月份占全年發病數的57.74%,略高于非流行季節;痢疾夏季發病高峰較明顯,7―10月為發病高峰,占全年發病數的61.05%;傷寒發病無明顯季節性,5―10月占全年發病數的65.82%;報告的1例霍亂出現在4月份(表2)。

      2 .3年齡分布

      81.52%的急肝病例數分布于20―59歲,以中青年為主,男性發病數為281例,女性發病數為152例,男女之比為1.85:1;痢疾的年齡分布較分散,以0~4歲組為最高,占15.48%,男性發病數為791例,女性發病數為811例,男女之比為0.98:l;傷寒以55歲以上年齡組發病率較低,其余年齡組無明顯差別,男性發病數為60例,女性發病數為57例,男女之比為1.05:1;1例霍亂為女性,70歲(表3)。

      2.4職業分布

      急肝的職業分布以農民為多,占41.34%,其次為工人,占28.87%;痢疾的職業分布以農民為多,占36.89%:傷寒的職業分布以農民為多,占33.33%;1例霍亂患者為農民(表4)。

      3 討論

      奉賢區急性腸道傳染病發病率近10年中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且保持穩中有降的趨勢。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基礎衛生設施普及,居民防病意識增強,腸道傳染病經水傳播等大規模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小,而經食物傳播成為主要途徑,故家庭舉辦婚喪喜宴或聚餐、集體食堂等的食源性傳播成為防控重點。

      霍亂在最近10年中僅報告1例。這是積極開展以飲水為主的綜合治理的成果,目前仍保留霍亂監測點水源、食品、環境等主動監測,并對腹瀉病人實行有瀉必采,以及時掌握疫情動態?;魜y作為甲類傳染病,一旦發生傳染源容易造成疫情擴散,故應加強臨床醫生尤其是新進人員的培訓,開展實戰演練,以迅速發現可能的爆發苗子。

      急肝的發病率已有大幅下降,這是我區長期以來堅持不懈地對對學生及食品從業人員進行甲肝疫苗接種的成果,同時近年業診療水平提高,大幅度提高分型率,使肝炎未分型數大幅減少。隨著易感人群的逐年累積,人口流動日益頻繁,食源性感染的可能,存在著甲肝爆發的隱患,應繼續大力推廣甲肝疫苗的接種,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戊肝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由于其尚無疫苗免疫,當前可用的干預措施主要是健康宣教。故需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加強個人防護,嚴格?肖毒隔離制度,阻斷糞一口傳播途徑,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痢疾的發病率已顯著降低,這主要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防病意識加強,同時實行傳染病網絡直報后大大縮短了從診斷到消毒隔離的時間,為控制疫情奠定了基礎。應繼續加強飲食、飲水為主的綜合管理,尤其是對家庭辦酒戶、學校等集體單位食堂及盒飯的管理與消毒指導,密切關注疫情的變化,對可疑的爆發苗子采取有效的針對性措施,杜絕二代病例的發生。

      傷寒的發病率也有所下降,并保持較低水平。這是由于在農村改建自來水,使水源性爆發流行得到根本控制,目前的零星散發病例主要為食源性傳播引起。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