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德育思想范文

      時間:2023-07-17 16:23:11

      序論:在您撰寫德育思想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德育思想

      第1篇

      摘要:朱熹德育明人倫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是位聞名的哲學家,也是聞名的教育家。他學識淵博,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探究?!蹲详栔焓辖ò沧V》附有朱熹著作總目凡41種,400百余卷,著述何止等身!非專業人士恐怕畢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接觸其宏富著作之一二,更不敢枉談探究,對朱熹思想的發掘須經過幾代人長期不斷的努力。下面就朱熹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說一點淺見,也只是隔靴撓癢,不得要領甚至謬誤處,期待讀者和專家批評。

      朱熹重視教育對于改變人性的重要功能。他從“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范的觀點。他說摘要:“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p>

      和有關教育功能的思想相聯,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他說摘要:“古之圣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亟杂幸匀テ錃赓|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后已焉?!痹谥祆淇磥?,要克服“氣質之偏”,革盡“物欲之蔽”,以恢復具有的善性,就必須“盡人倫”。所以,他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也明確把上述五倫列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學者學此而已”。

      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的思想出發,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

      他認為摘要:“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比欢?,當時的學校教育卻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書,不越乎記誦、訓詁、文詞之間,以釣聲名,干利祿而已”,完全違反了“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的本意。他尖銳地指出摘要:這樣的學校,其名“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舉,其效至于風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并貫穿到他整個的學術活動之中,身體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廟學記》,并為尤溪學宮題寫《明倫堂》匾額,也體現了他的這一教育思想。朱熹19歲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當官7年(一說9年),在朝任侍講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講學傳道,著書立說。朱熹一生從事教育,教化民眾,可謂桃李滿天下。據《紫陽朱氏建安譜》記載,朱子門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彭龜年等321名,不僅具名姓,且附列簡歷。明人倫的教育思想在他本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證。同時,他對當時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批評也是切中時弊的。朱熹提出教育分兩個階段,8至15歲入小學,15歲之后入大學?!靶W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張以小學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發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則是大學教育之任務?!按髮W是窮其理”,“小學是事親事長且直理會那事,大學是就上面委曲詳究那理,其所以事親是如何,所以事長是如何”(《朱子語類》卷七)。故若小學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養得他心不知不覺自好了,到得漸長更歷,通達事物將無所不能”(同上)。朱熹的教育主張,跟他的教育目的論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論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為基礎,認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倫,所謂“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近思錄》卷九注文)同時,他主張學校要培養“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明確指出摘要:“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利祿而已也?!痹凇队裆街v義》中又說摘要:“故圣賢教人為學,非是使人綴輯語言、造作文辭、但為科名爵祿之計,須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當學問?!背浞直憩F了朱熹辦學的目的,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結合當今的九年義務教育來看,許多十五六歲的學生上完初中就失學了,很讓人擔憂。我們的教育體制和學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們深思的地方呢?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華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摘要:“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誠知用力于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本褪钦f,德行對人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修身,而且還可以推而廣之去治人、治國。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優先地位。反之,假如缺乏德行而單純追求知識,人就會像離群的“游騎”,迷失方向,而找不到歸宿。

      他常以孔子所謂“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這句話來教育學生,且認為“此是古今學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厘,繆以千里,切宜審之!”(《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一)他果斷反對“學圣賢之理,為市井之行”的人。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把做學問看作是中科舉,獵取官祿的階梯和資本,朱熹對此是極為反對的。他提倡所謂“復天理,滅人欲”,實質上是以儒家的道德倫理來教育學生,“使之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濂洛關閩書》卷十六)。朱熹始終把德育放在領先的地位,把德育和智育融為一體,既教學生以知識,又教他們怎樣做人。在他看來,小學教育是基礎,是“培根”的工作,故從小向兒童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尤其重要。

      朱熹認為,兒童必須學習和把握的“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畏隆師之道”方面的倫理道德皆蘊藏于儒家經典之中?!暗乐谔煜?,其實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其文則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書》、《詩》、《禮》、《樂》、《春秋》孔孟氏之籍”(《朱文公文集》卷十八《徽州婺源縣學藏書閣記》),因此,儒家經典乃小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朱熹平生編寫的大量著述中,兒童用書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論語訓蒙口義》、《易學啟蒙》、《小學》、《四書集注》等,都是他親自編寫的兒童讀物。非凡《小學》和《四書集注》,一直為宋末和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間封建統治者作為正統的小學教材。

      朱熹編寫的這些兒童讀物,都把宣揚儒家思想放在首位。如《小學》一書乃博采六經、史傳以及孔子后學著作中有關忠君、孝親、守節、治家等內容的格言、故事、訓誡等編寫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正如朱熹自己所言摘要:“修身大法,小學備矣”、“后生初學,且看《小學》之書”(《朱子語類》卷七),那是做人的樣子。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還擬訂了許多道德教育規范摘要:“五教之目摘要: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薄靶奚碇貉灾倚?、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薄疤幨轮赫淞x,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薄敖游镏杭核挥?,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辈娬{“學者學此而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朱熹又在《德業相勸》中說摘要:“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肅政教,能事長上,能睦親故,能擇交游,能守廉介,能廣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難。能導人為善,能規人過失,能為人謀事,能為眾集事。能解斗爭,能決是非。能興利除害,能居官舉職?!鄙鲜隽信e的這些“能”,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成為一個盡善盡美的人了。這雖是朱熹寫的《增損呂氏鄉約》一文中的條文,但也可以說是朱氏的道德教育觀的基本內容。

      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來,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先入為主”。他認為青少年思想單純,最易受社會上各種思想影響,一旦接受了“異端邪說”,再教以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就會碰到抵觸??墒?,“非禮之端不能禁外之不來,而能禁內之不往”(《續近思錄》卷十二),是故只要我們把“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只要“先入為主”,就可免“扦格不勝之意矣”。(《小學集注·原序》)朱熹強調嬰兒墜地之后,乳母之教,尤為重要。長到6歲,要教以數目、方名等淺易知識。8—15歲為小學階段?!叭松?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大學章句》)。朱熹主張家長對青少年必須嚴格管教,切不可使其嬌生慣養。假如“從幼便驕惰壞了,到長亦兇狠”(《小學·嘉言》)。所以家庭教育不可有絲毫放松。為便于教育從幼年抓起,朱熹親自為兒童編寫了一本《童蒙須知》作為教材之用。

      朱熹繼續了孔子有關“少時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看法。他認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禮儀守則和規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會形成習慣,長大成人后就能遵守倫理綱常而不違??梢娕囵B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習慣是兒童道德品質養成的關鍵所在。

      如何能有效地培養青少年的道德行為習慣呢?朱熹認為須從具體的日常事務入手,所謂“圣賢千言萬語,教人且從近處做去”(《朱子語類輯略》卷二)。為此,他主張培養青少年道德行為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社會倫理具體化和條理化,讓青少年遵照履行,為使他們“灑掃應對,入孝出悌,動罔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朱熹在其撰寫的《童蒙須知》中,對兒童衣服冠履、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灑掃應對、讀書寫字等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準則都按照儒家的標準作了具體規范,比今天的《小學生守則》還要細致,要求青少年遵循不違,誠履篤行,庶幾將來“自不失為謹愿之士”,甚而“入于大賢君子之域,無不可者”(《童蒙須知》)。

      朱熹雖然強調青少年的“行”,但并不等于說不重視“知”。他認為要形成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還必須同時向他們灌輸社會倫理道德觀念,這正如他所指出摘要:“為學之實,固有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和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則其踐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他形象地以眼睛和腳的關系來比喻行和知二者的關系摘要:“知和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朱子語類》卷九)行和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朱熹有關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摘要:

      一曰立志。朱熹認為,志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皢枮閷W功夫,以何為先?曰摘要: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人有了遠大的志向,就有了前進的目標,能“一味向前,何患不進”。假如不立志,則目標不明確,前進就沒有動力,“直是無著力處”,他說摘要:“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庇终f摘要:“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圣人,是也?!?/p>

      一曰居敬。朱熹強調“居敬”。他說摘要:“敬字工夫,乃圣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边€說摘要:“敬之一字,圣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為小學者不由乎此,固無以涵養本原,而謹夫灑掃應對進退之節和夫六藝之教。為大學者不由乎此,亦無以開發聰明,進德修業,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庇纱丝梢?,“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

      一曰存養。所謂“存養”就是“存心養性”的簡稱。朱熹認為每個人都有和生俱來的善性,但同時又有氣質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養”的功夫,來發揚善性,發明本心。他說摘要:“如今要下工夫,且須端莊存養,獨觀昭曠之原?!睆牧硪环矫鎭碚f,“存養”又是為了不使本心喪失?!笆ベt千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無主宰”。同時,從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來說,“存養”是為了收斂人心,將其安置在義理上。

      一曰省察?!笆 笔欠词?,“察”是檢察?!笆〔臁奔词墙洺_M行自我反省和檢查的意思。朱熹認為一個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養,就應當“無時不省察”。在他看來“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傾,不加提省之力,則淪于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于惡而不自知”。因此,為了使人心不“淪于亡”,做事不“陷于惡”,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這一見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強調防微杜漸,同時又重視糾失于后。

      一曰力行。朱熹十分重視“力行”?!胺驅W問豈以他求,不過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他所說的“力行”,是要求將學到的倫理道德知識付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轉化為道德行為。朱熹的這些見解,已經觸及到道德熟悉轉化為道德行動,道德行動接受道德熟悉的指導,并檢驗道德熟悉的正確和否等這樣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新問題。

      朱熹的上述見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帶規律性的東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鑒之處。

      總之,朱熹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繼孔子之后的又一個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我國古代教育寶庫,對于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教育的發展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因此,認真探究朱熹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不僅是探究宋朝教育的重點,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時期教育的發展。朱熹逝世50多年后,宋理宗為其幼年讀書處賜額御題“南溪書院”,懸掛大門上方。元至正年間,中書省理問愛卨題頌“閩中尼山”、“海濱鄒魯”匾額,將朱熹譽為福建的孔夫子。清康熙帝也御賜“文山毓哲”匾額。歷代對朱熹的贊譽不勝枚舉。說明朱熹的包括教育思想在內的理學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后半期,甚至到了今天還有其積極的意義。

      教育思想的實施,必須有好的教育方法為依托。朱熹主張學習之法應當“循序漸進”。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匆忙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見滿桌大盤小碟,饑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摘要:“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币簿褪钦f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后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還說摘要:“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本褪钦f,讀書要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朱熹說摘要:“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守而致精?!本褪钦f,讀書要有個先后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復咀嚼,深刻心得此中的旨趣。除外,還需切已體察。朱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什么叫“體之于身”?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

      朱熹強調讀書要著緊用力。這里面包含兩層意思摘要: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饑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朱熹認為只要是有價值的書籍,都是能給人以思想、睿智的。對今天的讀書人來說,則應倡導創造性的閱讀。愛默生說摘要:“當心靈被勞動和創造所激勵時,則無論閱讀何書,每一頁都會變得熠熠閃光,意蘊無窮,每一句話都意義倍增?!覀冇X得作者的見識有如天地一般寬廣無邊?!?/p>

      我以為,十分努力的人一輩子也讀不了很多的書,但一定要讀得透,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作品應該反復讀。就像西方虔誠的信徒用一生來讀《圣經》那樣,我們每個人也需要讀幾本常讀常新的好書?!芭f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蘇軾)。在一次又一次的閱讀中不斷有新的發現?!鞍l現”,就是一種難得的閱讀體驗,這既可從輕松閱讀中“發現”愉悅、輕逸、趣味,令人捧腹,令人莞爾;也可從沉重閱讀中“發現”生命內部的震撼,靈魂的激蕩風暴。

      朱熹提倡摘要:“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彼^“窮理”,就是作徹底的邏輯追問,就是追求理論的徹底性,就是努力求得思想的澄明,而不滿足于一知半解。朱熹用十分形象的比喻說摘要:“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薄熬泳闯种尽?、“讀書欲精不欲博,專心欲純不欲雜”……這都是如何讀書的經驗之談?!白x書須得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字逐句,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學者須是收拾此心,令專靜純一,日用動靜,都無馳走散亂,方始看文字精審”。讀書必須精神專一,聚精會神,還要有遠大的志向,頑強的毅力。歸納起來,朱熹在教學上提倡“循序漸近,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的方法。朱熹對讀書方法的論述,對于今天的學子無疑還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摘要摘要: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他說摘要:“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辈⑶姨岢鼋逃謨蓚€階段,即8至15歲入小學,15歲之后入大學?!靶W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他認為,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先入為主”,一旦接受了“異端邪說”,再教以倫理道德思想就會碰到抵觸。朱熹有關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摘要:立志、居敬、存養、省察、力行。朱熹提倡摘要:“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p>

      摘要:朱熹德育明人倫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是位聞名的哲學家,也是聞名的教育家。他學識淵博,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學,均有探究?!蹲详栔焓辖ò沧V》附有朱熹著作總目凡41種,400百余卷,著述何止等身!非專業人士恐怕畢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接觸其宏富著作之一二,更不敢枉談探究,對朱熹思想的發掘須經過幾代人長期不斷的努力。下面就朱熹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說一點淺見,也只是隔靴撓癢,不得要領甚至謬誤處,期待讀者和專家批評。

      朱熹重視教育對于改變人性的重要功能。他從“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范的觀點。他說摘要:“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p>

      和有關教育功能的思想相聯,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他說摘要:“古之圣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亟杂幸匀テ錃赓|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后已焉?!痹谥祆淇磥?,要克服“氣質之偏”,革盡“物欲之蔽”,以恢復具有的善性,就必須“盡人倫”。所以,他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也明確把上述五倫列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學者學此而已”。

      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的思想出發,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

      他認為摘要:“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比欢?,當時的學校教育卻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書,不越乎記誦、訓詁、文詞之間,以釣聲名,干利祿而已”,完全違反了“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的本意。他尖銳地指出摘要:這樣的學校,其名“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舉,其效至于風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并貫穿到他整個的學術活動之中,身體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廟學記》,并為尤溪學宮題寫《明倫堂》匾額,也體現了他的這一教育思想。朱熹19歲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當官7年(一說9年),在朝任侍講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講學傳道,著書立說。朱熹一生從事教育,教化民眾,可謂桃李滿天下。據《紫陽朱氏建安譜》記載,朱子門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彭龜年等321名,不僅具名姓,且附列簡歷。明人倫的教育思想在他本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證。同時,他對當時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批評也是切中時弊的。朱熹提出教育分兩個階段,8至15歲入小學,15歲之后入大學?!靶W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張以小學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發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則是大學教育之任務?!按髮W是窮其理”,“小學是事親事長且直理會那事,大學是就上面委曲詳究那理,其所以事親是如何,所以事長是如何”(《朱子語類》卷七)。故若小學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養得他心不知不覺自好了,到得漸長更歷,通達事物將無所不能”(同上)。朱熹的教育主張,跟他的教育目的論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論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為基礎,認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倫,所謂“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近思錄》卷九注文)同時,他主張學校要培養“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明確指出摘要:“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利祿而已也?!痹凇队裆街v義》中又說摘要:“故圣賢教人為學,非是使人綴輯語言、造作文辭、但為科名爵祿之計,須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當學問?!背浞直憩F了朱熹辦學的目的,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結合當今的九年義務教育來看,許多十五六歲的學生上完初中就失學了,很讓人擔憂。我們的教育體制和學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們深思的地方呢?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華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摘要:“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誠知用力于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本褪钦f,德行對人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修身,而且還可以推而廣之去治人、治國。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優先地位。反之,假如缺乏德行而單純追求知識,人就會像離群的“游騎”,迷失方向,而找不到歸宿。

      他常以孔子所謂“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這句話來教育學生,且認為“此是古今學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厘,繆以千里,切宜審之!”(《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一)他果斷反對“學圣賢之理,為市井之行”的人。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把做學問看作是中科舉,獵取官祿的階梯和資本,朱熹對此是極為反對的。他提倡所謂“復天理,滅人欲”,實質上是以儒家的道德倫理來教育學生,“使之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濂洛關閩書》卷十六)。朱熹始終把德育放在領先的地位,把德育和智育融為一體,既教學生以知識,又教他們怎樣做人。在他看來,小學教育是基礎,是“培根”的工作,故從小向兒童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尤其重要。

      朱熹認為,兒童必須學習和把握的“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畏隆師之道”方面的倫理道德皆蘊藏于儒家經典之中?!暗乐谔煜?,其實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其文則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書》、《詩》、《禮》、《樂》、《春秋》孔孟氏之籍”(《朱文公文集》卷十八《徽州婺源縣學藏書閣記》),因此,儒家經典乃小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第2篇

      關鍵詞:平民 精英 生活化 大道德

      精英思維與平民思維是我國道德領域的兩種不同思維方式,學校道德教育長期以來奉行的是精英思維,在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中強調個體的社會責任。我國的職業教育由于正處于發展時期,還不夠完善,學生的層次還不夠高,主要是被高中“淘汰”而來的。相比較正為大學而拼搏的“精英”而言,這些學生屬于“平民”階層。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應更傾向于“平民思維”, 強調個人的生存和幸福。德育只有更加生活化,才能更為學生所接受。

      (一)擺脫學校道德教育中的精英取向

      在學校教育中的精英思維強調的是道德教育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集體意識、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和祖國需要、舍小家顧大家的覺悟,引導學生將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道德教育的內容高、大、全、美,包括了從個人修養、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在內的各方面內容,要求學生認真遵守,尤其強調個體在工作中任勞任怨、無私奉獻。這種教學時刻將個人與集體、社會、國家、他人連在一起,提醒個體為集體、他人、社會做好事,而很少引導學生考慮自己,客觀上壓制了學生的個人需求和個人利益,德育顯得過于脫離生活而不可能實現。

      學校德育存在著較為普遍的實效性低下的問題,這一問題與德育目標和內容方面的“高大全美”有關,也與德育過程和方法片面,強調集體和社會需要,而不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反思生活經驗有關。這就要求德育擺脫精英教育的思維,讓德育走向學生的日常生活。走向生活化的德育工作會引導教育者反思德育內容與方法,確定合乎時代要求的德育目標,選擇更具親和力和實際效應的德育方法。同時能夠使長期以來受到壓抑和忽視的中國本土民間聰明得到發掘,更全面地發揚中國德育傳統,建立當代德育的民族根基。

      以生活德育為代表的眾多當代德育研究都體現了強烈的平民化取向,這種取向一方面得到了教師的情感認同。教師對生活化德育主張的認同主要使道德教育不再是板起面孔說教,而是對學生有了較切近的意義。平民化可以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思想自由,而不必一味地高呼口號。在德育研究與道德教育走向生活化的過程中,長期壓抑的各種制度力量、心理力量發生松動,家長、學生、教師頭腦中所形成的各種基于個人生活、福利的思想逐漸有了較多的表達機會和表達自由,并且,由于德育課教學所選用的主題多半來自日常生活,平民思維中的一些既成論點很自然地會受學生、教師想到并提起。生活化得德育工作有效地避免了精英教育中不適合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道德水平的要求,更能為學生接受。

      (二)使道德教育更貼近生活

      精英道德教育就是教導個體“克己以復禮”的過程,個體必須革除各方面的個人愛好、愿望、追求,使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全面地皈依精英道德。這種自我克制的過程是痛苦的,要求個體有明確的意志,通過讀書、實踐、自省、慎獨等方式,不斷完善自我德性。對于職業學生來說,這超出他們的生活范疇,要求過于嚴苛而顯得不切實際。在省職中,以大專二年級為例,90%的學生的理想是賺錢,25%的學生沉溺于網絡,10%的學生曾經因為逃學上網而受到處分,一學年有12%的學生輟學外出打工。對于這些學生,教育他們將來要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還為時尚早,目前最重要的是教育他們如何做好自己,實現自身的價值。

      在學校教育中,德育工作應更加生活化,貼近學生的生活?!皩W校德育培養具有開拓精神、革新意思的人,它以新的價值觀念影響新一代人格構成,使他們面向未來,樂于接受新事物,并開發出人的無窮的創造力?!逼矫竦赖陆逃鋵嵕褪墙處熗ㄟ^學校生活的身體力行、口耳相傳,將自己所把握、認同的為人處世技巧、原則傳授給學生的過程。這種教導,基本上是在學習、生活過中進行的,而且由老師傳授的人生規范往往能夠幫助年輕人在具體場合獲得表揚、獎賞和物質收益,避免批評、懲罰和物質乃至性命的損失,因此能夠被年輕人很愉快地接受、遵行。并使他們形成更完善的人格,并成為影響社會道德水平的有利因素。

      道德教育不應片面地對個人提出行為要求,而應啟發學生結合生活事例思考,形成自己的道德觀念。并且,個體道德發展的初級階段應該以個體生活經驗為基礎,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為良好學校生活創造條件,幫助學生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礎,繼而在個體道德成長的更高階段,引導學生基于理性,在生活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三)在道德教育中將“大道德”教育和“小道德”教育相輔相成

      就道德本質而言,德育工作更加貼近生活有助于人們全面理解道德和道德教育。我們可以把它稱作“小道德教育”。而作為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原則與規范,道德是人類社會生活經驗的總結,是有助于人生成功與幸福的、對個體社會活動的合理規范的教育,我們可以把它稱為“大道德教育”。各種道德規范的根源都來自社會生活,人們應該基于生活經驗來理解其實質,而不應盲目信從。但學校道德教育的開展,不應從一個極端轉入另一個極端,將個體生活經驗、生活需要與民間生活聰明作為道德教育的唯一基礎,而忽視學生所擔負的社會責任,是不可取的。

      就個體道德發展而言,人的需要,既有低級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也有高級的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人性既有其受制于物質條件的一方面,也有超越于物質世界之上、追求終極的光輝面。如果一味地追求自身生活的道德理想,忽視社會中的德育思維,那么道德容易被理解為利益的博弈、將對個體的道德引導限定于遵守公德和底線倫理,則是對人性的貶抑,是使人回到動物的水平,更是不利于人生的豐富與幸福的。尤其在現代社會,個體生活的物質水平越來越高,個人的精神追求越趨豐富,關心、分享、志愿服務等正在成為公民充實生活、完善人生的選擇,道德教育應該發揮引導人性發展的功能,而不應專注于基礎道德的普及,對人性的美好視而不見。綜上所述,兩者相互促進,啟發、引導學生的生活反思,由低到高地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懊總€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一根弦,發出自己的調子?!标P鍵是教師要辨別孩子們內心深處的音符,看出他們頑皮、固執、甚至偏激背后的善良,因勢利導,使學生身上本來就有的好的品質放大出來,并成為他們的主要品格。

      在道德教育過程中,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以人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對現實世界的主觀體驗,而不要把已經形成的觀念、看法強加給學生,讓學生自己來建構道德知識,以形成道德行為。在道德教育研究和道德教育走向生活化的過程中,道德領域的平民思維必將在道德教育中獲得應有地位。生活化的德育的引入對德育變革有其啟示意義,應得到廣泛關注。當然,德育的“平民思維”的最終目標是把學生培養為社會的精英。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 柳宗元 德育思想 君子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縣)人。生于唐代宗大歷八年,卒于憲宗元和十四年。因其祖籍河東,人稱柳河東;曾貶官柳州,故又稱柳柳州。他是我國唐代杰出的文學家和著名的思想家。

      柳宗元的作品除蘊涵豐富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宗教思想、法學思想外,也包含了一些心理學思想和教育心理思想,這其中就有他的德育思想。

      一、德育的目的

      柳宗元重視德育,認為德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行道的君子。

      柳宗元否定天命而重人事,認為封建王朝施行德政才能得到民眾擁護而鞏固其統治。他在《貞符》中說:

      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德紹者嗣,道怠者奪。未有喪仁而久者也,未有恃祥而壽者也。

      柳宗元對于君子,表明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首先,君子應該“無忘生人之患”(《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心乎生民而已”(《伊尹五就桀贊》)。其次,君子作了官吏,也應該認識到“為吏者,人役也”(《送范明府序》),而不能顛倒主仆,奴役人民。再次,君子是人格高尚的人,內外兼修,“內可以守,外可以行其道”(《與楊誨之第二書》)。最后,君子為國家所用,就出而施行治道,“勵材能,興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滅之聲”(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不能得到使用,就居家修養以完善自身,“賢者不得志于今,必取貴于后”(《寄許京兆孟容書》),“能著書,斷往古,明圣法,以致無窮之名”(《與顧十郎書》)。

      二、德育的過程

      1.五常為規――道德認識

      五常是五項常行的道德規范,沿著五常而行就是圣人的中正之道。柳宗元在《時令論》中說:“圣人之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謂之五常,言可常行者也?!蔽宄V?基本的是仁義兩項。他在《四維論》中說:“圣人之所以立天下曰仁義。仁主恩,義主斷。恩者親之,斷者宜之,而理道畢矣。蹈之斯為道,得之斯為德,履之斯為禮,誠之斯為信,皆由其所之而異名?!笨梢?柳宗元的道德認識就是以五常為規。

      2.誡懼憂道――道德情感

      柳宗元作《誡懼箴》,說“禍至后懼,是誠不知,君子之懼,懼乎未始?!币馑际钦f禍患臨頭才害怕,這是不明智的;君子在禍患發生前,就知道提高警惕。一些人干丑事、壞事,往往有前懼早畏與后懼晚畏之分。善于前懼早畏的人,一般當自己的惡念萌發之時,或當自己的惡行實施,或畏于人知,或畏于法紀,立馬排除惡念,中止惡行,這樣,可使自身及時躍出泥潭,避免無力自拔,避免付出高昂的代價。

      柳宗元作《憂箴》,說“所憂在道,不在乎禍”。這表明了他拋開個人的得失,一心只為“行道”的思想?!稇n箴》中還以“有聞不行,有過不徙;宜言不言,不宜而煩;宜退而勇,不宜而恐;中之誠懇,過猶不及。憂之大方,惟是焉急”,說出了值得憂愁的幾件事。

      3.植志篤道――道德意志

      立志對行道非常重要,是能否成為君子的關鍵。柳宗元說:“君子學以植其志,信以篤其道”(《送薛判官量移序》)。柳宗元自己是立志信道的人,實際上,他少年時就樹立起宏偉的志愿,他在《答貢士元公瑾論仕進書》中寫道“始仆之志學也,甚自尊大,頗慕古之大有為者”,又在《送婁圖南秀才游淮南將入道序》中說“夫形軀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堯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堯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p>

      4.行本誠先――道德行為

      柳宗元非常重視道德行為。他認為作家從事寫作的首要條件,是必須有好的行為和品德?!拔囊孕袨楸?在先誠其中”(《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這里不單指個人道德行為,同時是指堅持一定的政治理想和倫理道德的各種行為活動。

      三、德育的原則與方法

      1.方中圓外,經權結合

      柳宗元在《與楊誨之書》中說“吾故欲方其中,圓其外,今為足下作〈說車〉,可詳觀之?!比缓笤凇墩f車贈楊誨之》》中把個人立身處世比喻為一輛“任重而行于世”的車,且說“中不方,則不能載;外不圓,則窒拒而滯。方之所謂者箱也,圓之所謂者輪也?!币笞鋈思纫性瓌t,又要靈活。換一種說法,就是要做到經權結合。

      經也者,常也;權也者,達經也。皆仁智之事也,離之,滋惑矣。經非權則泥,權非經則?!浂恢獧?不知經者也。知權而不知經,不知權者也。偏知而謂之知,不智者也。偏守而謂之仁,不仁者也。知經者,不以異物害吾道,知權者,不以常人怫吾慮,合之于一而不疑者,信于道而已者也。(《斷刑論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經,是常規,權,是實現經的手段。都是為了達到仁和智。把經和權割裂開來,那就十分糊涂了。沒有權的經是拘泥的,沒有經的權是背理的……懂經而不懂權,并不是真懂經。懂權而不懂經,也不是真懂權。

      在這里,經就是原則性,權就是靈活性。道德實踐要遵守一定的原則,否則就談不上道德,但實踐中遇到具體情況時也要求一定的靈活性。只有經權結合,才是真正的知經又知權,才符合大中之道。

      2.韜義服和,剛柔兼濟

      柳宗元在《佩韋賦》中說“執中而俟命兮,固仁壽之善謀……故曰:純柔純剛兮,必削必薄。純剛純強兮,必喪必亡。韜義于中,服和于躬,和以義宣,剛以柔通。守而不遷兮,變而無窮,交得其宜兮,乃獲其終?!敝鲝埣內崛趸蚣儎倧姸际瞧娴?不會長久,應該剛柔兼濟,避免偏向。這實際上是一種中和思想,符合儒家一貫的“中庸”論。

      3.學焉至道,周乎志藝

      柳宗元認為,有道的君子并非天生而就,而是后天學習而成。他說:圣人之道,學焉而必至(《送從弟謀歸江陵序》)。他學習非常勤奮,即使在疾病纏身的時候也不忘讀書,有言為證“仆近求得經史諸子數百卷,常候戰悸稍定時即伏讀,頗見圣人用心賢士君子立志之分”(《與李翰林建書》)。又要求君子在藝能方面具備相當的條件。他在《送元秀才下第東歸序》中說:“周乎志者,窮躓不能變其操,周乎藝者,屈抑不能貶其名。其或處心定氣,居斯二者,雖有窮屈之患,則君子不患矣?!?/p>

      4.要有乎內,而飾乎外

      柳宗元主張作人要內有德才,外有文才;作文要內有思想性,外有藝術性。他在《送豆盧膺秀才南游序》中說“君子病無乎內而飾乎外,有乎內而不飾乎外者……”

      有了德才,還需要去表現。只有磨練掌握了真才實學,又把它很好地發揮了出來,這樣“有乎內”,還“飾乎外”,形成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就可以達到圣賢所看重的理想境地。

      柳宗元對德育的諸方面都有所論述,可見他的德育思想也是比較豐富的。

      參考文獻:

      [1]黃立志.論中國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4):13.

      [2]楊榮春.柳宗元的教育思想.華南師范學報,1981,(4).

      [3]王元湖.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83.

      第4篇

      吳霞(1989.08-),女,中國重慶,重慶師范大學職教師資學院,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專業:職業技術教育學。

      摘要:自古以來,道德教育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備受重視,在豐富的德育思想遺產中,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親親”“尊尊”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了完備的思想體系,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對促進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通過初步分析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內容、目標、價值進行簡要闡述,并從德育主體、德育客體兩個方面探討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學校德育的現代意義,為解決我國當前的學校德育問題提供借鑒。

      關鍵詞: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內容;目標;價值;現代意義

      前言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引導我國文化前進方向,是我國道德教化的優秀范本,深刻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封建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在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過程中,曾一度強調塑造中華民族的國民性、鑄就中華兒女的民族魂,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它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作為中國的正統思想,時刻警醒人們的社會行為規范,先秦時期作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期”,其道德教育思想是十分豐富的,為我們更好的研究當代德育思想提供了摹本。

      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1.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相關概念界定

      1.1.1儒家思想的含義

      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先秦諸子百家學說之一,居十家之首,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最初指的是司儀,后來逐步發展為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從狹義上講,儒家思想是由孔子確立其基本思想格局,經由孟子、荀子改造發展而漸為成熟的思想體系;從廣義上講,儒家思想是源遠流長的儒家學派的思想,縱觀中國歷史,從西漢至清朝,無論是國家的正統理論,還是治國安邦的指導思想,都是儒家思想占據著首要位置,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可見其影響之大,生命力之強,儒家思想的精華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與禮等思想。

      1.1.2先秦儒家思想的含義

      孔子于春秋戰國時期創立了先秦儒學,后經由孟子、荀子的繼承與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先秦儒家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很大,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其以倫理思想為內核,堅持“親親”、“尊尊”的立法原則,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高揚人本主義精神,是顯赫一時的學說,經久不衰,至今都有深刻影響??鬃右浴叭收邜廴恕钡娜说乐髁x為根本出發點,堅持以“仁”為核心,不斷完善其思想體系;孟子繼承并從內在心性方面發展了孔子的學說,建立了以“民貴君輕”、“行王道”“制民恒產”為基本內容的“仁政”說,推動儒家文化繼續向前發展;荀子是先秦時期最后一位儒家大師,荀子言性惡,主張理天下以禮為本,禮法結合,形成了“隆禮尚法”的政治學說,他綜合百家,改造儒學,豐富儒學。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

      1.2.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思想淵源――“德”的思想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德”的觀念?!霸谠紩r代的早期和中期,并沒有出現嚴格意義上的‘德’的觀念,甚至連美丑善惡的德行觀念也是不存在的?!盵1]周公是先秦思想史上公認的,明確提出政治之“德”的第一人,此后,孟子提出“仁義禮智”四端說,對“德”的觀念發展有著深刻影響,王能統治天下,被認為是“以德配天”,體現了對“天命說”的進步,不僅在宗法觀念中閃耀著“德”的光芒,在政治觀念中也強調了實施“德治”的重要性,第一次真正地實現了將“德”從天和祖先的意志中解放出來,用人性論來論證政治的合理性,從而將“德”的觀念植入到人心。在先秦儒學德育思想中,道德作為一種精神性力量,其基本目標是維護統治秩序,主要體現出對自身的動物性本能和欲望的理性對待及規制上。

      1.2.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邏輯基礎――“人性”思想

      雅斯貝爾斯是著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他在歷史哲學中提出了著名的“軸心時代”說,他認為人類歷史的誕生和精神的存在都與此息息相關。[2]孔孟荀都是從人性觀出發對道德進行論述的,孔子認為人性是先天的,習慣是后天形成的,大多數人的天賦素質都是差不多的,由于人們后天所受的環境、教育和個人努力程度不同,導致了人與人之間巨大的差異,因此,實施道德教育是可能的,它對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叭省钡耐庠诒憩F即“愛人”,不管是“親親”之愛還是“泛愛眾”,作為愛的形式,都是善的表現,由此,我們也可以講,孔子所講的性是一種趨于善的性;[3]孟子認為人性的善就如自然之水往下流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成為圣人,這也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依據,他以人性本善的視角討論了實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荀子在人性問題上堅持兩個觀點,即人性惡和化性起偽,區別于孔孟的人性善觀點,他從性惡的角度闡述了實施德育的必要性。清代學者戴震曾就荀子的人性說提出,荀子的人性說實際上是主張人性可以通過學習而得以改善,而如果順其自然就會成為惡。[4]

      孔孟荀作為先秦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其共同追求的內質是性善,雖然孟荀由善惡各為一端而言性,但最后在兩者的契合點――善進行交互匯合,由此可見,善是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基礎,同時,先秦儒家注重自我教育,他們認為實施自我教育的基點是內在的善性,道德教育必須依托于倫理善,無論是孟子的性善還是荀子的性惡,都從不同的層面論證了實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2.3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核心基礎――“禮”的思想

      儒家的“圣人制禮作樂”的說法,認為“禮事起于遂皇,禮名起于皇帝”;“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5]儒家將“禮”歸于圣人之作,更多意義上應該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的需要,孔子將仁的思想融進禮的發展,正式提出以“仁”作為禮的精神實質;孟子繼承并發展其思想,充分尊重禮,并將禮提升到人生之道的層面;荀子從禮的起源、功能和本質等方面,全面闡述了禮的思想,他堅持“以禮治國”為本位,“隆禮”成為荀子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征,在孟子和荀子的完善下,中國禮文化的雛形得以豐富和發展?!叭绻f周禮主要體現為一整套模式化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行為規范,孔子的禮論則是在這一政治制度和行為規范日趨瓦解的歷史境況中,挖掘和增強了禮的內在精神價值,將禮的制度典章提升到思想學術層面,實現了禮的理論化、意識形態化?!盵6]

      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之特質

      2.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基本內容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作為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色鮮明,內容豐富,重新全面的梳理其基本思想,把握儒家思想的脈絡,能夠更好的再現儒家德育思想智慧的光芒,為我國德育現代化奠定基礎。

      2.1.1“仁”為內核的德育思想

      先秦儒家圍繞“仁”的思想,以不同視角和層面,對“仁”的內涵進行了剖析,形成了以“仁”為內核的理論體系,豐富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墩撜Z?顏淵》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薄胺簮郾?,而親仁?!盵7]先秦儒家的道德楷模是圣人,現實社會的道德模范是仁人,“仁”的根本出發點是指人必須有真性情,并且要通過道德范疇來展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禮”的實施是“仁”的要求;其次,“忠”、“恕”是“仁”的體現;最后,“恭、寬、信、敏、惠”是“仁”的內在要求。

      2.1.2以“隆禮”為特征的德育思想

      《荀子?大略》載:“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盵8]意思是,君者所以能為王,主要在于隆禮尊賢,荀子對禮的發揮在先秦儒家中處于極高的位置,他人倫秩序和社會規范的角度論禮,還直接提出禮是一個國家存亡的關鍵,“禮”是先秦儒家重要的道德內容,也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禮”強調的是整體的社會秩序對個體和社會的意義,故而“禮”的基本精神首先應當是秩序精神,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禮”與“仁”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禮”是“仁”的外在體現,是“仁”的范本;“仁”是“禮”的核心,是“禮”的靈魂。

      2.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價值

      先秦儒家把道德與政治緊密聯系起來,認為道德教育是一種統治手段,它和政治、法律處于同等地位,道德教育的成敗決定了政治上的得失、國家的興衰,道德建設是政治上清明、天下大治的前提,因此,孔子提出了“德治”學說,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币馑际钦f,國君如果采用道德教化的辦法治理國家,他就會安于自己的位置,臣民就會像眾星擁戴北極星一樣去擁戴他。孟子認為道德對社會生產生活具有決定性作用,他認為德育是“保社稷”、“保四?!?、“保四體”的基礎,道德教育是與國家存亡、個人安危緊密相連的,其它任何東西都無法與社會價值相比擬,進一步對孔子的道德政治價值論進行了升華。荀子認為法家雖能攻伐天下,兼并天下,卻無法治理天下,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必須是以道德教育為根本大計,道德教化是鞏固國家、維護統治的利器。

      3.儒家德育思想的現代意義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儒家思想作為一種封建意識形態,稍顯陳腐老套,與現代社會追求的意識形態格格不入,但是,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主流思想,它從一定程度上積淀了中華民族在生產生活、道德實踐中獨特的歷史經驗和智慧,包含不少真理性的顆粒,我們在尋求發展時,應批判性地繼承和創設式吸收這些精華成份,這對有效解決當今的學校德育問題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其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德育主體的意義

      3.1.1繼承德育至上思想

      先秦儒家特別重視道德教育,認為德育是天下大治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決定了國家和社會的興衰,因此,他們都堅持以德育為根本,這個優良傳統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奠定了夯實的基礎。然而近年來,學校德育工作并不樂觀,其面臨著就業壓力、升學壓力、社會需要等多方面原因,各學校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屢禁不止,地方和部門的領導沒有真正擔負責任,對德育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放任其發展,使德育工作總是流于形式,受到了巨大的牽制。為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堅持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確保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要滲透德育思想,堅持德育至上。

      3.1.2弘揚儒家仁愛精神

      教師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書育人、熱愛學生,先秦儒家十分推崇孔子的“仁愛”精神,指出這種仁愛精神更應該體現在一名合格的教師身上,他才能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懷和愛,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F代社會“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盵9]弘揚儒家“仁愛”精神,體現在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上,主要有以下幾點:“有教無類”,“當仁不讓于師”,“誨人不倦”。

      3.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對德育客體的意義

      3.2.1塑造現代社會理想人格

      歷代文人墨客都努力探尋儒家理想人格,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奠定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基本格局,蘊含在儒家理想人格中的精神價值,以其超越性深深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走向,儒家理想是東方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它不僅是一種做人的標準,更是一種人生的目標,儒家理想人格為我們確立現代社會理想人格提供了現實價值,首先,現代社會理想人格應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再次,現代社會理想人格應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志向;最后,現代社會理想人格應具備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今天,我們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為了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當代學校德育教育中,更應大力弘揚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把握其思想內涵,具有堅韌的人格。

      3.2.2指導青少年加強自我教育

      所謂自我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識的基礎上,以社會發展及教育者的規范、要求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通過自我選擇、自我內化、自我調控等一系列主體性思想轉化活動,以提高自我品質,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道德品質。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一直秉持這樣一個信念,即積極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不斷進取,就能達到既定的道德目標,實現既定的道德理想,因此,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自我修養是提高道德修養的重要途徑,主要有以下兩種指導方法:首先,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高度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一切成長、一切學識、一切發展都來自內部,教育的作用在于對這種發展進行引導和指導,使其有所成效?!盵10]一切教育活動都離不開教育對象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否則任何教育都不能順利展開,都會流于形式;其次,積極引導學生培養自我道德修養的自覺性,主動性,提高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以減少盲目性;最后,經常性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反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學生要學會勇于直面自己的缺點、錯誤,虛心接受他人的批評,提高道德修養。

      結論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中國德育實踐任重道遠,德育現代化面臨著不斷地沖擊和挑戰,德育內容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地推陳出新,捕捉德育發展最佳時機,通過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進一步的剖析理解,批判地加以吸收與借鑒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中優秀的德育文化資源,將對于有效解決德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作者單位:1.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重慶師范大學職教師資學院)

      參考文獻:

      [1]晁福林:《先秦社會思想研究》[M],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95頁.

      [2]雅斯貝爾斯著,魏楚雄、俞新天譯,《歷史的起源與目標》[M],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2頁、66-67.

      [3]任劍濤:《倫理政治研究一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M],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142頁.

      [4]孫偉:《重塑儒家之道一荀子思想再考察》[M],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頁.

      [5]孔穎達:《禮記正義》[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影印世界書局《十三經注疏》本,第1229頁.

      [6]張自慧:《禮文化的價值與反思》[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頁。

      [7]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北京大學注釋組.荀子新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第5篇

      關鍵詞:儒家 德育思想

      一、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標

      孔子對圣人和賢人有著很高的贊譽,認為所教育出來的人,應該具有圣人的人格,這種人必須有剛強的意志,注重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養,肩扛國家大任,關心百姓疾苦,居廟堂之上能“修己安百姓”,處江湖之遠,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并且具有博愛的精神,遵守一切禮制,遇難時能夠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培養出一個“忠信孝廉仁義禮智”全都具備的“內圣外王”的形象。但“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背H伺c圣人相差甚遠,則退而求其次。君子形象就成了儒家教育的現實目標。

      要想達到君子這一形象。無外乎內在的“仁”和外在的“禮”這兩方面。子日:“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边@三者代表的分別是情感、理智和意志,所以,要想達到孔子所期望的君子形象,首先內在品格需要做到這三點,即:要有健全明晰的理智,愛憎分明的情感,勇敢堅強的意志。

      對于君子的內在品格,孔子依據于“仁”,那么君子的外在形象自然是依托于“禮”?!凹s之以禮”是以“禮”為外在形式。換句話說就是“仁”所包含的君子所有的內在品格要通過“禮”來具體表現,君子的行為必須要符合禮度。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僅在行為舉止方面。在一些儀式和衣著上也有嚴格的規定.舉手投足間必須按照“禮”的原則。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儒家的道德教育,是以“孝”為基礎,以“仁”為核心觀念,以“禮”為制約和指導人們行為的規范。

      (一)仁

      “仁”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薄胺t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進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泛愛眾,而親仁?!保ā墩撜Z?學而》)由此可見孔子要人人都懷有愛人之心,是一種博大的同情心。有仁德的人會用愛心去對待他人,既自愛又愛人,既自尊又尊人?!叭省笔且环N寬容的精神。孟子在這方面工作也做得很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薄熬又谖镆?,愛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卑讶蕫鄣木?,由愛自己的親人推廣到愛周圍的人,愛所有的人。如果把“仁”上升到社會的角度。那么它就是社會的最高準則,孔子認為統治者都有“天下歸仁”的理想愿望,要實現這一愿望,必須要明白和遵循“民興于人”的原則。

      (二)禮

      儒家中“禮”的地位亦是非常重要。其范圍跨度非常廣,小到日常禮儀和行為規范,大到規章制度和倫理綱常,孔子生活在一個禮崩樂壞的動蕩時期。所以強烈要求推崇禮制,他的一生都在為恢復禮制奔波忙碌,雖是恢復,實則是建立一個新的禮樂制度。子日:“不學禮,無以立?!庇纱丝梢?,孔子認為禮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在日常生活中,人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注意自己的形象。具體該怎樣做呢?“顏淵問其目,子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保ā墩撜Z?顏淵》)孑L子非常巧妙地根據“仁”和“禮”的關系。用“仁”來回答“禮”的問題。儒家所倡導的“禮”包含形式和本質兩方面,禮的形式起著一個規范和制約的作用,而“禮”的本質,則是人內心的需求和欲望。用“禮”的外在形式來控制和調節其本質中的欲望。這是劃分“禮”和“非禮”的一個界限,表現出來就是勿視、勿聽、勿言和勿動?!岸Y”被看作是所有品德和行為的制約,只有經過它的規范和調節,人們才能修養為君子。

      把“禮”放到社會這個大層面上來看,所體現的則是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及倫理教化??鬃酉Mㄔ煲粋€以“禮”為代表的有秩序的社會制度,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几缸痈魉酒渎?,各守其分,彼此不可逾越,“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保ā墩撜Z?八佾》)由此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等級秩序。秩序是“禮”的內在精神,人們按照五倫(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的禮制,有條不紊地各盡其能,從而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

      (三)孝悌

      “孝”是孝順父母,“悌”是敬愛兄長。子日:“弟子人則孝,出則悌?!保ā墩撜Z?學而》)由此可見,“孝悌”在儒家德育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靶ⅰ币浴叭省睘樗枷胫行?,以“禮”為基本規范。表現出來就是“愛人”,這是實現“孝”所邁出的第一步,“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保ā墩撜Z?學而》)所以,“孝”是以“仁”為中心的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礎。一個人在家中如果能孝順父母,在外面能夠敬愛兄長,那他就具備了愛人這一品德??鬃诱J為具有“孝悌”品格的人是不會逾越合乎“禮”的等級界限的。

      儒家提供了多種盡孝的途徑?!懊宪沧訂栃?,子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孝順父母要不違背禮,父母在的時候,以“禮”的標準去侍奉,父母不在了,以“禮”的標準去埋葬、祭祀?!懊衔洳畣栃?,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保ā墩撜Z?為政》)讓父母只擔心自己會染上疾病,品行讓他們放心,這樣也可以盡孝?!白佑螁栃?,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如果想把贍養父母與圈養犬馬分別開來。那就要對父母懷有敬重之心,此為盡孝。儒家這種“孝悌”的思想,在歷代人們腦中根深蒂固,對現代社會仍具有一定的影響。

      (四)忠信

      忠為“實心”,信為“實言”?!爸倚拧笔潜M忠職守、講究信用?!爸摇笔亲鳛閲竦呢熑?,忠于祖國和人民?!靶拧笔且粋€人立身之根本,子日:“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保ā墩撜Z?為政》)強調修身要每日自我反省思想行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保ā墩撜Z?學而》)“主忠信,徙義,崇德也?!保ā墩撜Z?顏淵》)孔子強調人要誠實守信,提高自身修養,以忠誠守信順從大義來提高德行??鬃拥膬炐愕茏?、衣缽傳人曾子也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劃的事是否已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誠心誠意,學到的知識是否已溫習實踐。由此可見,忠信的重要程度。但講信用也要謹慎:“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薄熬迂懚徽彙?,守信也并非不能不顧是非,要堅守正當。

      三、儒家德育的方法

      儒家在道德教育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教育方法,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

      (一)因材施教

      孔子收的學生背景多樣,生活條件、經歷、性格特點和智力都不相同,所以在教學中孔子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選擇不同的教育方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有所發展。

      一個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保ā墩撜Z?先進》)公西華對于孔子對兩個人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感到困惑??鬃咏忉屨f冉求做事畏畏縮縮要鼓勵他向前,子路好勝要抑制他。再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抉R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俟瓎柸?,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見大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仠Y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边@四個不同的人問同一個問題,什么是仁,孔子根據四人的情況分別作出了四種回答。τ薅鄣姆遲??鬃又蛔屗龅阶罨镜摹皭廴恕保簩υ挾酂┰甑乃抉R牛,孔子回答做到“仁”要注意自己的言辭,謹慎說話;對不考慮他人感受、不謙遜恭敬的仲弓,孔子回答要體諒別人、換位思考;對德行很高的得意弟子顏回,孔子說要遵循“禮”,一言一行都要合乎“禮”的規范。這是“仁”的最高標準??鬃痈鶕總€人不同的特點和造詣,對同一個問題做了不同的回答,使每個學生都受用。

      (二)啟發誘導

      孔子是教育啟發誘導的鼻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就是其啟發式教學理念?!皯崱笔菍W生對一個問題想要解決卻又解決不了。這時候老師應該對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進行指導。使學生開啟思路,從而實現“啟”的效果;“悱”是學生思考一段時間仍然沒有考慮成熟。想表達又不知道怎么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狀態,老師應該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弄清事物本質,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同時老師還要求學生舉一反三,這一教學方法在于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不僅對當時的社會具有一定的作用,對今天的教育也具有很大的影響。

      (三)言傳身教

      儒家強調道德教育要以身作則,樹榜樣作用??鬃颖容^重視身教示范,在這一方面做得尤為突出:“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子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笨鬃釉诮逃刑岢陨碜鲃t,為人師表,將道德要求運用到實踐中,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

      (四)環境教育

      第6篇

      關鍵詞: 老子 道德教育思想 現實意義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當今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特別強調指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強調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老子思想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杰出代表,其所宣揚的“尊道貴德”思想,對于完善個體的道德品格,優化人際關系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強化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德育教育注意挖掘和吸收老子的德育思想,以便繼承發展、古為今用。

      一、老子道德教育的目標

      老子生于春秋末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其豐富而深刻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保存于《道德經》中。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所追求的終極價值目標,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將理想人格作為道德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這一問題上,老子的道德教育將培養“尊道貴德”的圣人作為理想的人格目標。

      “道”和“德”是老子道德教育思想中的兩個核心概念?!暗馈笔抢献诱軐W的最高范疇,在《道德經》中“道”是一個有多重含義的概念,既是宇宙的本原,又是萬物之母,還是天道自然運行的規律?!白鸬馈睆娬{的是道德教育所培養的圣人應是體認自然大道,遵循規律而為之人,并通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德實踐原則達到“無為而治”的道德境界?!暗隆迸c“道”相伴而生,二者密不可分,所謂“道之在我之為德”,“德”是“道”的外在具體表現形式。老子認為,人類最高的德性應該是與生俱來,未受外界污染的自然之德?!兜赖陆洝分兴^的“玄德”、“孔德”、“常德”等,強調的都是“自然之德”。老子指出,自然之德是人類道德的至高境界,只有未經世俗污染的“嬰兒”與“赤子”方可具有,因為他們無知無欲,純任自然。而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之中,都會受到世俗塵埃的沾染,使得心靈逐漸喪失掉空明寧靜的狀態,逐漸喪失自然之德。因此,后天的道德教育就顯得至關重要,人們可以通過后天的道德教育復歸先天的自然之德,從而達到“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道德境界。因此,可以說,老子的道德教育以培育“尊道F德”的圣人作為理想的人格目標,《道德經》所強調的“道生之,德畜之”的用意正在于此。

      二、老子道德教育的內容

      老子十分重視后天的道德教育,《道德經》中就有老子關于道德培育的諸多論述。通觀《道德經》可知,為了培育“尊道貴德”的圣人,老子主要確立了以“慈”、“儉”、“讓”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內容。因此,老子所講的“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完全可以看作是其德育內容的總綱。

      1.慈愛的思想

      老子指出,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民生凋敝社會局面的出現,主要就是人們之間“慈愛不施”的結果。因此,老子認為,“慈愛”德行的培育應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而“慈愛”德行的培育途徑主要有兩點:

      一是以道德榜樣的力量,培育人的“慈愛”之德。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強調在施行道德教育之時,要以身作則,以己及人,從而以道德榜樣的力量使得人人向善,培育人們的“慈愛”之德。老子認為,執政者是百姓的道德榜樣,會對百姓品行的形成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百姓必須以慈愛治民,如若不然,百姓的道德水準就不會提升,天下就會出現“民之難治”的局面。

      二是以良好的社會環境,培育人的“慈愛”之德。老子堅決反對戰爭,認為戰爭破壞國計民生,引導人們互相殺伐,不利于良好社會環境的營造,有礙人們“慈愛”之心的培育?!兜赖陆洝分赋觯骸胺虮?,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蹦壳?,國際社會動亂和戰爭時有發生,反對戰爭,倡導和平仍然是當今時代不變的主題,“和平”是主席執政的高頻詞,于不同場合反復強調指出:“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币虼?,在施行道德教育時,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畢竟環境對于人們道德品行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2.尚儉的思想

      春秋時期,貴族階級盛行奢靡之風,老子站在國計民生的角度大力倡導節儉,以維護“抑有余而補不足”的天道?!兜赖陆洝穼F族奢侈糜爛的生活多有抨擊,指出貴族階級為了滿足一己私欲,大肆搜斂民脂民膏,使得社會出現“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的頹敗局面,而他們卻像強盜頭子一樣搜刮占有富余的財貨,以滿足自己“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的奢靡生活。

      老子主張在進行道德教育之時,要著力培育人們的“尚儉”德行。老子指出人們物質生活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為腹不為目”,就是要摒棄一切物欲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一切作用于感官的物欲享受都會激發人們的放蕩享樂之心,滋生奢靡之風。奢靡之風的盛行,會使得人們的欲望無限膨脹,“橫征暴斂”,“殺人掠地”等事就會頻繁發生,成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因此,老子主張統治階級應該“去奢”,甚至描繪了一幅“小國寡民”的理想生活圖景,“小國”之中的“寡民”,淳樸而無欲地生活著,生活雖然看似清儉,但他們卻“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樂在其中,故而“反奢貴儉”德育教育的施行應該建立在寡欲知足的基礎之上,所以《道德經》進一步指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崩献拥纳袃€思想與后來墨家的“節用”思想對中華民族“節儉”這一優秀傳統美德的形成影響巨大。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奢靡之風逐漸抬頭,故而主力倡導節儉,要求全社會“厲行節儉,反對浪費”,“國奢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儉則約,約則百善俱興;侈則肆,肆則百惡俱縱”等成了經常引用的高頻之典。

      3.無私的思想

      “無私”是老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更是在八十一章的《道德經》中反復出現的道德理念?!兜赖陆洝肥紫纫浴疤扉L地久”為著眼點,論證了“無私”的天道依據。老子指出,天地之所以能夠恒久不變地存在,是因“其不自生也”。因此,人類社會應效法天道,奉行“無私”之德。老子指出,自然之道是生養萬物而“功成弗居”。因此,《道德經》指出,圣人德育天下,必須“無私奉獻”,以身作則,“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老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戰亂不斷,可以說,這一切動亂的根源就來自于人的私欲,人們發動戰爭的主要意圖無外乎是對物質財富的爭奪,所謂“春秋無義戰”也。故而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復強調要消除人的私欲,主張“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認為圣人不存占有之心,盡力照顧別人,給予別人,自身反而是充足而豐富的,所以是“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人們如果能將“無私奉獻”的精神推己及人,和諧穩定社會局面的出現就終將成為必然。

      4.謙讓的思想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備受推重,《尚書?大禹謨》中就有“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的說法,《周易》六十四卦中唯一“吉無不利”的一卦也是謙卦。作為周王朝的史官,老子得以博覽各種典籍,而《尚書》、《周易》中尚“謙”的思想對其產生較大的影響。老子認為凡事都不要做得太過,人要懂得適可而止,盈而生驕,便會自遺其咎?!兜赖陆洝贩磸蛷娬{指出謙下的重要價值,認為“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乃不變之道,是以圣人仿之,“抱一為天下式”,而至“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的道德境界。同時,《道德經》對“自滿自矜”之行給予了堅決的抨擊,甚至將其比喻為“余食贅形”,同時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為類比,堅決申明“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的道理。

      天地之間的萬物,老子最推崇的是水?!兜赖陆洝分芯陀小吧仙迫羲钡闹摂?。老子認為水最大的品性是“處眾人之所惡”、“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水也是天地之間最接近于“道”的所在?!兜赖陆洝分赋?,人的德行修養應該效法于水,“卑而處下”,“為而不爭”,爭取做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同時水具有以柔克剛的特性,所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所以在進行德育時,也要效法水的“無有入無間”之性,行“不言之教”,得“無為之益”,以無形的力量德育天下。

      除了上述“慈”、“儉”、“無私”及“謙讓”等道德范疇之外,《道德經》中還有很多關于“真”、“信”等道德范疇的論述。老子推崇淳樸自然的生活狀態,故而其德育思想的最終落腳點就在于使人復歸樸實敦厚的自然之德。老子指出,仁義等道德范疇的出現和宣揚,是社會偏離“自然之道”,喪失“自然之德”之后的畸形現象,所謂“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故而《道德經》極力倡導通過后天的道德教育,使人們回歸原始而渾樸的道德本真。

      三、老子道德教育的方法

      為實現道德教育目標,推行道德教育內容,老子在道德教育實踐過程中開創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道德教育方法。

      1.“不言之教”的方法

      老子在《道德經》中一再強調“不言之教”,所謂的“不言之教”就是要求施教者自身應具有較高的道德素養,并通過以身作則的方式無形地影響感化受教者,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所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在老子看來,這種德育方式更符合“道法自然”的規律,它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然感化,這無疑開了西方“自然主義教育”的先河。

      2.“循序漸進”的方法

      老子認為道德教育的施行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方法原則,所謂“循序漸進”就是要求施教者在進行道德教育時,不能急功近利,妄圖一蹴而就,要尊重客觀規律,循序漸進,不能揠苗助長。同時,施教者要教育受教者從小處著眼,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逐漸培養自身的德行。老子指出,優良品行的培育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所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自我完善”的方法

      老子J為,人們道德品行的培育,一方面要依靠外在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依靠道德主體內在的自我完善。為此,老子提出以“滌除玄覽”為方法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培育之道。所謂“滌除玄覽”就是要求道德主體排除主觀欲念,保持內心的平和虛靜,以此回歸道德的本真狀態??梢哉f,“滌除玄覽”的德育方法正是今天廣為推崇的“心靈教育”,強調通過“心靈陶冶”的方式,培育人的道德品行,正所謂“教書先育人,育人先育心”。

      四、老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當代啟示

      老子倡導“尊道貴德”,追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之道,其所倡導的慈愛、尚儉、無私及謙讓等德育思想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杰出代表,也與社會主義和諧價值觀相互契合,對當今高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老子的德育思想有助于培育學生和諧的處世之道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內容。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在社會生活中人要學會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從而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實現高等教育和諧發展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教育應答”[1]。老子將“慈”作為道德三寶之首,極力宣揚與闡釋慈愛思想,就是希望以慈愛之心平衡與協調人與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培育人們和諧的處世之道,這本質上與儒家的“仁愛”觀、墨家的“兼愛”觀并無二致。另外,老子所倡導的“無私”與“謙讓”等思想同樣是構建和諧人際關系不可或缺的道德范疇。高校在培育學生和諧處世之道之時,要注意挖掘和吸收老子優秀的德育思想。

      2.老子的德育思想有助于培育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20世紀以來工業化進程的迅猛發展,使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深刻的變化,人們在向自然不盡索取的過程中,忽視對自然的回饋與保護,生態文明受到極大的破壞。因此,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問題成為擺在高校德育教育面前的重要課題?!白鹬刈匀?、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應當充分有效地融入高等教育的全過程”[2]。老子的德育思想不僅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更倡導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有著豐富而深刻的生態文明思想。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導人們按自然規律辦事,爭取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因此,高校的德育教育應注重吸收老子的生態倫理思想,培育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3.老子的德育方法應該為當今高校德育工作所吸收和借鑒

      老子提倡“不言之教”,強調施教者自身的道德素養,注重人格感召的力量,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應注意提升個體的道德水準,以師德的力量感召與教育學生,“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教師之靈魂”[3]。同時,應該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通過“心靈教育”的方式實現學生內在的自我完善。在實施道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由小及大,逐步培育學生完善的道德品格。

      老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指明了道德教育的目標、內容及實現途徑,挖掘了人性之善,昭示了人類德性的自覺,凝聚了中華民族普遍認同的道德規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資源,直至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時代價值。

      參考文獻:

      [1]董澤芳.科學發展觀與高等教育和諧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第7篇

      朱熹重視教育對于改變人性的重要作用。他從“理”一元論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范的觀點。他說:“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p>

      與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聯,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他說:“古之圣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亟杂幸匀テ錃赓|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后已焉?!痹谥祆淇磥?,要克服“氣質之偏”,革盡“物欲之蔽”,以恢復具有的善性,就必須“盡人倫”。所以,他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也明確把上述五倫列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學者學此而已”。

      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的思想出發,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

      他認為:“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比欢?,當時的學校教育卻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書,不越乎記誦、訓詁、文詞之間,以釣聲名,干利祿而已”,完全違背了“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的本意。他尖銳地指出:這樣的學校,其名“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舉,其效至于風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中是一個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并貫穿到他整個的學術活動之中,身體力行。1173年,朱熹作《重修尤溪廟學記》,并為尤溪學宮題寫《明倫堂》匾額,也體現了他的這一教育思想。朱熹19歲登第后,除了在地方上當官7年(一說9年),在朝任侍講46天,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講學傳道,著書立說。朱熹一生從事教育,教化民眾,可謂桃李滿天下。據《紫陽朱氏建安譜》記載,朱子門人可考者有蔡元定、真德秀、彭龜年等321名,不僅具名姓,且附列簡歷。明人倫的教育思想在他本人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佐證。同時,他對當時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批評也是切中時弊的。朱熹提出教育分兩個階段,8至15歲入小學,15歲之后入大學?!靶W者,學其事;大學者,學其小學所學之事之所以”。朱熹主張以小學而言,主要是“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及孝弟忠信之事”。至于發掘和探究事物之理,則是大學教育之任務?!按髮W是窮其理”,“小學是事親事長且直理會那事,大學是就上面委曲詳究那理,其所以事親是如何,所以事長是如何”(《朱子語類》卷七)。故若小學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便自養得他心不知不覺自好了,到得漸長更歷,通達事物將無所不能”(同上)。朱熹的教育主張,跟他的教育目的論是密不可分的。其教育目的論是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學說為基礎,認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倫,所謂“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近思錄》卷九注文)同時,他主張學校要培養“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明確指出:“熹竊觀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利祿而已也?!痹凇队裆街v義》中又說:“故圣賢教人為學,非是使人綴輯語言、造作文辭、但為科名爵祿之計,須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當學問?!背浞直憩F了朱熹辦學的目的,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個主要方面。結合當今的九年義務教育來看,許多十五六歲的學生上完初中就失學了,很讓人擔憂。我們的教育體制和學校教育是否有值得人們深思的地方呢?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華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德行之于人大矣……士誠知用力于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本褪钦f,德行對人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修身,而且還可以推而廣之去治人、治國。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優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單純追求知識,人就會像離群的“游騎”,迷失方向,而找不到歸宿。

      他常以孔子所謂“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這句話來教育學生,且認為“此是古今學者君子小人之分,差之毫厘,繆以千里,切宜審之!”(《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一)他堅決反對“學圣賢之理,為市井之行”的人。當時許多讀書人都把做學問看作是中科舉,獵取官祿的階梯和資本,朱熹對此是極為反對的。他提倡所謂“復天理,滅人欲”,實質上是以儒家的道德倫理來教育學生,“使之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得朝廷之用”(《濂洛關閩書》卷十六)。朱熹始終把德育放在領先的地位,把德育與智育融為一體,既教學生以知識,又教他們怎樣做人。在他看來,小學教育是基礎,是“培根”的工作,故從小向兒童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尤其重要。

      朱熹認為,兒童必須學習和掌握的“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畏隆師之道”方面的倫理道德皆蘊藏于儒家經典之中?!暗乐谔煜?,其實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其文則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書》、《詩》、《禮》、《樂》、《春秋》孔孟氏之籍”(《朱文公文集》卷十八《徽州婺源縣學藏書閣記》),因此,儒家經典乃小學教育的基本內容。

      朱熹平生編寫的大量著述中,兒童用書占有很大的比重。如《論語訓蒙口義》、《易學啟蒙》、《小學》、《四書集注》等,都是他親自編寫的兒童讀物。特別《小學》和《四書集注》,一直為宋末和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間封建統治者作為正統的小學教材。

      朱熹編寫的這些兒童讀物,都把宣揚儒家思想放在首位。如《小學》一書乃博采六經、史傳以及孔子后學著作中有關忠君、孝親、守節、治家等內容的格言、故事、訓誡等編寫而成,集中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正如朱熹自己所言:“修身大法,小學備矣”、“后生初學,且看《小學》之書”(《朱子語類》卷七),那是做人的樣子。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還擬訂了許多道德教育規范:“五教之目: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薄靶奚碇貉灾倚?、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薄疤幨轮赫淞x,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薄敖游镏杭核挥?,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已?!辈娬{“學者學此而已”(《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朱熹又在《德業相勸》中說:“德謂見善必行,聞過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能御童仆,能肅政教,能事長上,能睦親故,能擇交游,能守廉介,能廣施惠,能受寄托,能救患難。能導人為善,能規人過失,能為人謀事,能為眾集事。能解斗爭,能決是非。能興利除害,能居官舉職?!鄙鲜隽信e的這些“能”,要是真能做到,那就成為一個盡善盡美的人了。這雖是朱熹寫的《增損呂氏鄉約》一文中的條文,但也可以說是朱氏的道德教育觀的基本內容。

      至于德育的方法,在朱熹看來,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點是“先入為主”。他認為青少年思想單純,最易受社會上各種思想影響,一旦接受了“異端邪說”,再教以儒家倫理道德思想就會遇到抵觸??墒?,“非禮之端不能禁外之不來,而能禁內之不往”(《續近思錄》卷十二),是故只要我們把“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只要“先入為主”,就可免“扦格不勝之意矣”。(《小學集注·原序》)朱熹強調嬰兒墜地之后,乳母之教,尤為重要。長到6歲,要教以數目、方名等淺易知識。8—15歲為小學階段?!叭松?歲,則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大學章句》)。朱熹主張家長對青少年必須嚴格管教,切不可使其嬌生慣養。如果“從幼便驕惰壞了,到長亦兇狠”(《小學·嘉言》)。所以家庭教育不可有絲毫放松。為便于教育從幼年抓起,朱熹親自為兒童編寫了一本《童蒙須知》作為教材之用。

      朱熹繼承了孔子關于“少時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的看法。他認為只要使青少年日常一言一行都能遵循一定的禮儀守則和規范去做,日子久了,自然會形成習慣,長大成人后就能遵守倫理綱常而不違??梢娕囵B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習慣是兒童道德品質養成的關鍵所在。

      如何能有效地培養青少年的道德行為習慣呢?朱熹認為須從具體的日常事務入手,所謂“圣賢千言萬語,教人且從近處做去”(《朱子語類輯略》卷二)。為此,他主張培養青少年道德行為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社會倫理具體化和條理化,讓青少年遵照履行,為使他們“灑掃應對,入孝出悌,動罔或?!?《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朱熹在其撰寫的《童蒙須知》中,對兒童衣服冠履、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灑掃應對、讀書寫字等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準則都按照儒家的標準作了具體規范,比今天的《小學生守則》還要細致,要求青少年遵循不違,誠履篤行,庶幾將來“自不失為謹愿之士”,甚而“入于大賢君子之域,無不可者”(《童蒙須知》)。

      朱熹雖然強調青少年的“行”,但并不等于說不重視“知”。他認為要形成青少年的良好道德行為習慣還必須同時向他們灌輸社會倫理道德觀念,這正如他所指出:“為學之實,固有踐履。茍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則其踐履者,又未知其果何事也?!?《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他形象地以眼睛和腳的關系來比喻行和知二者的關系:“知與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朱子語類》卷九)行與知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四

      朱熹關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曰立志。朱熹認為,志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為重要。

      因此,他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皢枮閷W功夫,以何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人有了遠大的志向,就有了前進的目標,能“一味向前,何患不進”。如果不立志,則目標不明確,前進就沒有動力,“直是無著力處”,他說:“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庇终f:“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圣人,是也?!?/p>

      一曰居敬。朱熹強調“居敬”。他說:“敬字工夫,乃圣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边€說:“敬之一字,圣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為小學者不由乎此,固無以涵養本原,而謹夫灑掃應對進退之節與夫六藝之教。為大學者不由乎此,亦無以開發聰明,進德修業,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庇纱丝梢?,“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

      一曰存養。所謂“存養”就是“存心養性”的簡稱。朱熹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但同時又有氣質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養”的功夫,來發揚善性,發明本心。他說:“如今要下工夫,且須端莊存養,獨觀昭曠之原?!睆牧硪环矫鎭碚f,“存養”又是為了不使本心喪失?!笆ベt千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無主宰”。同時,從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來說,“存養”是為了收斂人心,將其安頓在義理上。

      一曰省察?!笆 笔欠词?,“察”是檢察?!笆〔臁奔词墙洺_M行自我反省和檢查的意思。朱熹認為一個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養,就應當“無時不省察”。在他看來“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傾,不加提省之力,則淪于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于惡而不自知”。因此,為了使人心不“淪于亡”,做事不“陷于惡”,經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這一見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強調防微杜漸,同時又重視糾失于后。

      一曰力行。朱熹十分重視“力行”?!胺驅W問豈以他求,不過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他所說的“力行”,是要求將學到的倫理道德知識付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轉化為道德行為。朱熹的這些見解,已經觸及到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動,道德行動接受道德認識的指導,并檢驗道德認識的正確與否等這樣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問題。

      朱熹的上述見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帶規律性的東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鑒之處。

      總之,朱熹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繼孔子之后的又一個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我國古代教育寶庫,對于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教育的發展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因此,認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不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點,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時期教育的發展。朱熹逝世50多年后,宋理宗為其幼年讀書處賜額御題“南溪書院”,懸掛大門上方。元至正年間,中書省理問愛卨題頌“閩中尼山”、“海濱鄒魯”匾額,將朱熹譽為福建的孔夫子。清康熙帝也御賜“文山毓哲”匾額。歷代對朱熹的贊譽不勝枚舉。說明朱熹的包括教育思想在內的理學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影響了整個封建社會的后半期,甚至到了今天還有其積極的意義。

      教育思想的實施,必須有好的教育方法為依托。朱熹主張學習之法應當“循序漸進”。有的人讀書性子急,一打開書就匆匆忙忙朝前趕。朱熹批評他們像餓漢走進飯店,見滿桌大盤小碟,饑不擇食,狼吞虎咽,食而不知其味。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币簿褪钦f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后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還說:“學者觀書,病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本褪钦f,讀書要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守而致精?!本褪钦f,讀書要有個先后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復咀嚼,深刻體會此中的旨趣。除外,還需切已體察。朱熹主張“讀書窮理,當體之于身”。什么叫“體之于身”?就是要心領神會,身體力行。

      朱熹強調讀書要著緊用力。這里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時間上要抓緊,要“饑忘食,渴忘飲,始得”;二是指精神上要振作,要“如撐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緩”。

      朱熹認為只要是有價值的書籍,都是能給人以思想、睿智的。對今天的讀書人來說,則應倡導創造性的閱讀。愛默生說:“當心靈被勞動與創造所激勵時,則無論閱讀何書,每一頁都會變得熠熠閃光,意蘊無窮,每一句話都意義倍增?!覀冇X得作者的見識有如天地一般寬廣無邊?!?/p>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