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云計算學習方向范文

      時間:2023-07-17 16:23:04

      序論:在您撰寫云計算學習方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云計算學習方向

      第1篇

      【關鍵詞】 云計算 評測 診斷 分析 技能考證

      一、研究背景

      當今隨著網絡技術和計算機的迅猛發展,在教育行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與發展成為技工學校日常教學的趨勢。在技工學校技能考證和技能競賽理論試題日常教學方面的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涉及到反饋調節、診斷指導、強化激勵、教學提升、目標導向五大功能作用。技校理論試題傳統評測方式有機試和筆試兩種,在日常模擬考試教學評價中只能孤立的獲得學生知識點學習效果,很難橫向和縱向分析評價學生和知識點之間聯系,把握下一步講解和訓練重點。為了有效提高學生考證通過率和技能競賽理論試題分數,克服技校學生畏懼理論試題學習枯燥和害怕考試丟分的情況。利用現有已成熟的云計算交互式動態學習評測系統,將技校理論試題納入云評測進行分析和評量,及時反饋技能考證和技能競賽理論試題的學生學習掌握程度,調整教師教學預案,另外學生自身也可以通過評測系統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針對薄弱知識點復習鞏固。

      二、目的和意義

      基于云計算的學習評測系統是一個讓教師和學生借助網絡進行診斷和評價的平臺,學生可對理論試題模擬測驗進行自我檢測,教師可借助平臺對教學活動進行反饋和指導。該系統包括診斷和評價兩大部分,為學生理論試題學習建立成長記錄檔案,可根據不同知識點設置進行具體系統反饋分析,也能對學生理論試題模擬測驗進行科學的統計分析、智能診斷。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掌握大量有效一手資料,從而為教師后續指導明確方向,幫助學生及時發現理論知識點存在的缺陷,診斷他們在知識、技能和方法上的不足,對他們補缺補差并給出下一步學習改建建議和提升計劃。

      云計算機學習評測系統優點是:一、在評測一個單元和一個章節知識點可以進行及時評量,課堂上就能得到反饋教學質量,實時矯正技能理論知識點教學方法和策略,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二、在評測整個科目知識點時,可以課后評量,反饋技能理論知識點掌握程度,編制行之有效的指導學習方案,明確日后教學培訓方向,可對個別學生查漏補缺。

      三、 診斷依據的原始數據收集與處理

      利用云計算學習評測系統產生學習診斷力報告,能方便解決技能考證理論題中學生學習現狀的考評與測量,該評測系統輸入的數據有諸多形式,不僅能輸入IRS即時反饋系統的理論題作答數據,而且對于傳統的紙質試卷理論題、電腦劃卡、網絡在線理論試題測驗等等作答數據,都可以進行作答數據搜集與云計算處理并產生學習診斷力報告。

      其中IRS即時反饋系統對于技校技能考證和技能競賽理論題作答訓練,能在上課訓練時就即時、 快速、省力且自動化地產生一份關鍵學習力診斷報告。該評測系統也能對學習進行診斷分析,將學生理論試題考試成績進行落點分析,通過學生得分百分比以及注意系數不同落點可以評測診斷出學生學習方面不足及題所在,方便有效掌握每個學生學習狀況,然后針對不同學生學習狀況,教師制訂行之有效的培訓指導方案并予以個別輔導。

      1、診斷分析學生技能考試學習能力

      如下圖所示,縱軸是得分率,越往上得分率越高;橫軸是數值,初始值由0到1,中間值是0.5,穩定度數值越小穩定度就越高:

      A區:此區域內的落點水平屬于穩定的高分區域。此區域越往左上角,得分越高且越穩定。表明技能考證理論試題基礎題得分高,此區域內理論試題不用重復做和講解,學生掌握程度較好,可以不作為復習訓練重點。

      B區:此區域內理論試題落點水平尚屬穩定,但試題得分通過率居中偏上,在平時訓練的時候此區域理論題編為一組,適度訓練但不用教師過多講解。

      C區:此區域內理論試題落點水平穩定但得分偏低。此區域內理論試題編為一組教師進行重點講解,學生要加多訓練次數,此組試題是提高技能訓練考證水平關鍵。通過訓練逐步讓學生在此區域內試題落點過渡到A區域內。

      A’區:此區域內試題落點水平不穩定但得分率較高,對于此區域內試題提醒學生做題要細心,不能粗心大意,題目自己會做不用教師用過多時間去講解知識點。

      B’區:此區域內試題落點水平不穩定且得分率居中偏上,此類試題偶爾粗心大意沒讀懂題意,做題時心理準備不充分,在平時訓練過程中提醒學生看清題意,教師不用花過多時間講解知識點,學生平時訓練時做好心理輔導,做題時不要有太大壓力和心理負擔。

      C’區:此區域內試題落點水平不穩定且得分率偏低,此類試題教師要花時間進行知識點講解,在平時訓練時加大訓練力度,通過不同題目題意變換強化知識點訓練力度,教師引導學生逐步過渡到落點A區,階段性實時監控分析學生技能考證題目落點區域。

      2、知識點測試雷達分布圖

      如下圖所示(語文試題知識點為例),灰色覆蓋區域為技能考證理論題知識點分布區域,灰色區域越往外分布,表明該班學生對該知識點掌握的越好,學生得分率就越高;反之,如果灰色覆蓋區域分布越靠近雷達的中心圓點,表明學生該知識點掌握得就越差,學生得分率就越低,教師要對這些知識點查漏補缺,多花力氣進行充分講解和重點訓練,逐步引導知識點藍色覆蓋區域過渡到往外分布。

      3、小題得分明細分析

      如下圖所示,對于答對百分比很高而答錯百分比很低的題目就不用做過多的講解和訓練,比如第3題和第2題;如果答對百分比很低答錯百分比很高的小題相同知識點和類似題目要重點講解和訓練,平時多做同類練習鞏固該知識點,比如第4題。

      4、診斷分析學生個人學習報告

      如下圖所示(語文試題為例),匯聚學生個人診斷分析報告。從上面學習表現比較圖可看出該生成績落點屬穩定區域,該生需要表揚和鼓勵,在將來學習中建議加強概念也有所提及。從下面知識點表現雷達圖(淺藍色為全班表現、淺褐色為該同學表現、深褐色為顏色疊加區域)可以看出,該同學大部分知識點技能掌握表現情況優于全班,但有6個知識點技能掌握情況弱于全班表現,日后學習過程中努力方向有明確提及,例如右邊需努力的題號和小心題號也列出來了。

      四、 傳統教學模式與引入云計算學習評測系統模式比較

      表一比較了傳統教學模式與引入云計算學習評測系統教學模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時能否記錄學習歷程,學習表現能否現場自動診斷分析。在技校技能考證課堂上,教師重心到底放在理論題還是實操題上,一般視學生學習情況而定,但是技校學生普遍對技能考證和技能競賽的理論試題感到厭倦,學習概念定義枯燥無味,相反對實操題興趣怏然,那么如何提高技校學生理論試題得分率,讓大多數技校學生順利拿到職業技能證書,參加技能競賽學生不輸在理論題上。由此我們比較傳統教學模式與引入云計算評測系統模式在提高學習興趣和技能考試理論題成績方面進行對比。

      表二是驗班級引入云計算學習評測系統前,學生在做技能考證理論題時全班成績達到及格線人數不到一半,整體成績與其他班級相差30分。引入云計算學習評測系統后,教師在技能考證和技能競賽理論題講解訓練時師生之間,以及生生之間產生良好互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明顯提升,全班及格率提高到60%,低分率降低到20%,班級整體成績與其他班級差距縮小了20分差距。

      五、 總結

      重點研究了云計算學習評測系統診斷依據的原始數據收集與處理,該平臺產生的數據的解讀與現有技能考證之間的聯系,即如何用該平臺產生的數據去提高在文化課中的教學效率,切實提高學生職業技能考證通過率,比較了引入云計算學習評測系統后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優劣。由于篇幅所限,下一步研究重點是引入云計算評測系統的互動教學模式在技校文化課教學中如何具體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陳濤. 云計算理論及技術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9,(04).

      第2篇

      近年來,計算學科的教育創新問題已經受到國內外教育界的高度關注[1]。自1989年計算被作為一個學科獨立存在以來[2],計算學科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在不斷演進。近10多年來,計算學科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算法和數據結構”、“編程語言”、“體系結構”、“數值與符號計算”、“操作系統”、“軟件方法學和工程”、“數據庫和信息檢索系統”、“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與人機通信”等九個方面。這一框架一直是目前國內計算機專業課程的設置依據之一。但是隨著計算需求的增加,現存的計算學科教學內容并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新形勢。究其原因,一是教學內容沒有很好地體現社會計算、情感計算、服務計算、普適計算、綠色計算等計算范型;二是隨著信息技術墻的到來[3],計算學科已經成為其他學科必不可少的基礎服務性學科。從當前計算機人才培養類型來看[4],信息服務型的計算機人才培養模式尚未成熟。在國內,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和國務院2009年的《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信息服務的需求愈發強烈。為了適應這一形勢,我們從服務計算的視角,提出了一種新型的計算學科教育模式,以滿足目前計算學科的現實需要。同時,我們結合河北師范大學的專業實踐和南京郵電大學的智慧校園系統建設為案例,驗證了本文所提出的服務計算新模式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1計算學科教育現狀分析與課程設置調查

      在60年代,學者們普遍認為計算學科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算法設計能力。80年代以后,一批學者針對原有認識的不足,擴充了計算學科的先前定義。他們將其定義為“描述和變化信息的算法過程”,包括其理論、分析、設計、效率分析、實現和應用系統的研究;同時指出學科的根本問題是“什么能(有效地)自動進行”。這使得計算學科的教育內容更加系統化、科學化。但是,隨著計算機軟件技術和硬件技術的日益成熟,計算學科教育的著眼點發生了相應的變化。自1989年,ACM攻關小組提交了著名的“計算作為一門學科”的報告之后,計算學科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一直處于動態變化的過程。綜合計算學科教育的歷史,我們認為計算學科教育的立足點應該包括三個方面:(1)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2)工程開發能力的培養。(3)服務創新意識的培養。根據美國專家JeannetteM.Wing的觀點,計算機科學工作者首先應該具有計算思維的能力。計算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研究一種能夠突破人的計算能力限制,致力于問題求解的機器”加以實現。

      比較國內外的計算學科教育理念,國外強調深層次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而國內則更為強調應用層面的人才培養。我們認為,國內的計算學科教育本身缺少深厚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更多地停留在模仿與學習層面。這一實際情況導致了我國當前計算機應用人才的快速增長。但是,計算機技術開發與應用的目的之一是更好地為社會提供服務。從2010年中國互聯網大會的主題“服務——網絡價值之本;綠色——網絡發展之道”和近年來中國計算機學會引導的方向來看,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教育已經成為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雙重期待。計算學科教育立足點的變化致使計算學科核心教學體系做出相應的調整。中國的計算學科教育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其內容描述需要更加細致。一般認為,計算學科教育中的基本問題主要包括:(1)計算的基礎平臺和環境問題。(2)計算過程的能行操作與效率問題。(3)計算的正確性問題。(4)計算的服務性問題。圍繞前三個問題,計算機教育專家們已經給出很好的解決途徑,相關課程的設置構成了計算學科目前的專業課程群[5]。對于第四個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計算學科的應用現狀來看,服務計算已經滲透到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等多個領域。從科學哲學的角度來看,當技術發展到一定地步,提升技術、服務社會成為一種必然[6]。因此,構建面向服務的計算教育模式正成為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學科教育新課題。

      2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教育框架

      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課程體系可以借助學科的極小課程集加以描述。計算學科的極小課程集是指僅包含與其相應的科學概貌、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術的最少課程。極小課程集與核心課程或基本課程概念不同,與學科各專業方向課程的交集相比,極小課程集的基數更小,更能凸現學科特征,所以它們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計算框架的本質是從服務的視角實現計算學科的發展任務。服務具有無形性、同步性、動態性等特征。因此,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與傳統計算學科課程設置的差別主要在于理念不同。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課程著重體現了學以致用的學習特征。這是因為計算學科理論框架和硬件產品以及系統軟件在我國目前情形下難以形成重大突破。如果將成熟的計算學科理論和技術應用到社會實踐中,一方面會提升社會信息服務水平,同時也會促進計算學科自身的發展。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課程體系與現有的課程體系是兼容的。

      面向服務的導論類課程主要面向一年級學生。課程目標是根據社會服務的計算需求激發新生的學習興趣。課程一方面全面介紹計算領域的總體概貌和計算學科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深度挖掘社會服務環境中的計算需求,使學生感受計算學科廣泛的社會需求,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面向服務的計算理論與實踐課程主要包括計算機組成原理和操作系統等。這部分課程的學習強調基本的計算原理,以及這些基本理論產生的社會服務功能。面向服務的程序設計語言類課程也是計算學科的必修課。新的課程群設置注重面向服務的軟件開發功能,同時兼顧傳統計算課程的融合,在舍棄和充實的原則下,構建具有自適應性的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課程體系。

      新課程群主要以服務語言開發和服務計算范型為基礎,以服務感知、服務聚合、服務挖掘、服務管理、服務優化,服務保障為理念而設計。計算導論類課程主要使學生增加社會服務意識,而面向服務的系統開發課程和面向服務的計算原理課程是兩大支撐課程組。服務通識課程以及面向服務的軟件工程等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度和學生的實際工程應用能力。面向終端用戶(包括學生以及社會人才需求方)的服務感知、服務聚合和服務設計是面向服務課程效果反饋的智能化動態調整模塊。#p#分頁標題#e#

      3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教育實踐

      根據全國高等師范學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提出的計算機教育創新的需求,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課程設置示范工作已經在全國的部分高校展開。河北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針對服務計算的新形勢,提出了面向服務的軟件工程專業課程新體系[7],并作為“地方院校計算機應用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試點”項目的試點單位進行了課程改革。河北師范大學提出的信息服務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主要包括“IT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工程、信息安全保障、系統管理與維護以及服務科學”等內容。南京郵電大學為了適應面向服務的計算學科新趨勢,也展開了相應的學科教育實踐。在教學實踐方面,一方面加強與國外的軟件業進行廣泛深入合作;另一方面在校園管理過程中實施“智慧校園”的專業實踐活動。

      已經開發并投入使用的“基于Web的智慧校園系統”充分體現了面向服務的學科特性。具體的服務內容包括管理服務、教學服務、科研服務、生活服務和感知服務5個模塊。特別是在感知服務模塊中引入了物聯網技術、RFID技術、溫濕度傳感、視頻監控技術、門禁技術以及工業實時Web服務技術,實現了校園生活感知和校園安全感知功能。對于被服務的對象——校園內師生而言,智能教室的感知是讓學生和教師可以隨時通過GIS查看教學樓中教室的使用情況,并可以實現在線評教。今后配合電子白板,還可以實現遠程教學互動,提高了便捷性,實現了服務信息的聚合。

      第3篇

      關鍵詞 軟件工程 實驗 設計 創新

      軟件工程是應用計算機科學、數學及管理科學等原理來開發計算機軟件的工程科學,它的教育培養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軟件開發中的方法學和工程學知識,并應用于實踐。

      今天,軟件工程的教學正面臨著計算學科發展規范所提出的更高質量要求,同時也面臨著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所帶來的客觀問題。軟件工程教育應當給予學生“工程”的概念,以軟件生命周期為主線,構建知識結構,將科學與工程有效結合,實施技術與管理的能力和素質培養。因此,對軟件工程實驗教學進行精心設計與創新發展至關重要。

      1CC2004與規范對軟件工程課程的要求

      IEEE/ACM一直在跟蹤工業界對計算領域人才需求和教育界對人才教育培訓的狀況、發展和存在的問題,并于2004年6月1日公布了“計算教程CC2004”。CC2004將計算學科分為計算機科學 (CS) 、計算機工程 (CE) 、軟件工程 (SE) 、信息技術 (IT) 和信息系統 (IS) 等五個專業方向,各個專業都針對本科生教育提出了相應的知識領域、知識單元和知識點,并給出了相應的參考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

      IEEE/ACM強調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包括:

      1) 系統觀點:熟悉系統設計、構造和分析過程。

      2) 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知識面要寬,但具體領域方向上要能夠深入。

      3) 設計經驗:參與設計活動,具有項目 (工程) 概念。

      4) 工具使用:能夠使用計算機軟、硬件工具,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5) 職業訓練:了解職業 (行業) 需求,具有“產品”(如軟件、系統、行業和應用服務等) 意識。

      6) 交流技巧:能夠以合適的形式 (如書面、口頭、可視化等) 進行交流和溝通。

      為指導我國計算機本科專業的發展,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了“戰略研究報告”,并制定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 (軟件工程方向) 規范》(以下簡稱《規范》) 。如今,軟件工程已經由最初的一個學科方向,發展成為以計算機科學技術為基礎的一個新興交叉學科,在當今的信息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軟件工程強調采用工程化的方式開發軟件,要求培養的軟件工程師能夠勝任如研究、開發、設計、生產、測試、構造、操作、管理,以及銷售、咨詢和培訓等多種角色,并能在軟件工程過程中選擇和使用合適的軟件工程設計與開發工具?!兑幏丁芬?,軟件工程課程要培養學生熟練掌握軟件工程知識與技能,具備作為軟件工程師從事工程專業所需的能力。其實踐教學體系需要重點培養學生以下方面的能力:工具的使用與實驗、工程設計與實現、評審與測試、團隊協作與溝通、過程管理與控制等;實踐教學的形式包括:課程實驗、綜合設計、項目實踐、企業實踐、畢業設計等。

      2軟件工程課程改革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從1999年開始連年擴招,在教學規模上有了迅速發展,從精英教育迅速走入了大眾化教育環境。但是,傳統的精英教育模式即使仍然優秀與先進,也不能完全適應普及化高等教育的需要,新的高等教育形勢呼喚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材和新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傳統的計算機教學模式在實踐環節上的缺乏與不足與今天社會人才市場的需求遠遠不相適應。長期以來,我們培養的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存在著“什么都學過 (卻) 什么都不會”的尷尬處境,專業教育、教材與應用需求嚴重脫節。事實上,學生就業難并不是就業市場不需要計算機人才,其根源還是計算機教學的現狀所致。

      軟件工程課程雖然一直都有實驗教學的要求,但常常只是停留在組織學生編寫軟件項目若干設計文檔這個單一環節上。然而,由于中等教育過早和長期的文理分家,理工科學生的文檔編寫能力是個“軟肋”,他們不感興趣;而且,由于教學時間有限,要真正完成軟件工程各階段文檔的編寫事實上也沒有可能。此外,由于學生甚至連任課教師也缺乏軟件開發的實踐經驗和感性認識,使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工程科學卻常常被當成理論課來開展,課堂教學必然枯燥、乏味。因此,作為一門重要的計算機專業課程,如何開展軟件工程的實驗教學,如何保證軟件工程實驗環節的效果一直是個問題。

      軟件工程課程要讓學生學以致用,為市場培養適用的應用型軟件工程專業人才;軟件工程課程要“因材施教”,通過加強實驗實踐環節促進學生對學科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學習熱情。因此,迫切需要優秀的軟件工程實驗教材和對軟件工程綜合實踐的精心設計。

      3關于解決問題的思考

      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因材施教”。通過對計算學科教學現狀和對培養對象的分析,我們認識到:

      1) 大眾化高等教育背景下人才的培養,應該體現到教材建設上。尤其是應用型大專院校的教材建設不僅要做好減法――適當地降低理論要求,也要做好加法――增加探究性實驗并在實踐環節中有突破性的創新。

      2) 要根據學生求知欲望強的特點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要利用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努力形成一個“什么都學過什么都會點”的積極局面。

      3) 實驗內容的建設要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適當的難度??刹僮餍员WC學生都能完成實驗而促進學生學習信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學生抄襲的理由,克服實驗數據普遍抄襲的弊??;趣味性體現“寓教于樂”以提高學生完成實驗的積極性;而適當的難度有助于激發優秀學生進一步鉆研的斗志。

      4) 實驗內容應覆蓋軟件工程學科的各個主要環節,覆蓋軟件生存周期的各個階段,使學生通過實驗加深對學科理論知識的理解。但也要避免“喧賓奪主”,沖擊或淡化相應理論課程的學習。實驗內容要形式多樣,例如可以是實驗、論文、課程設計等不同環節,并且各種實驗內容應該得到嚴肅認真的設計,使實驗產生適當的節奏感。同時,在積極發展實驗教育的同時,要保證必要的理論教學水平。

      4實驗的創新與成果

      根據以上思考,我們在實驗內容的選擇、實驗步驟的設計和實驗文檔的組織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考慮和安排,嘗試為軟件工程課程編寫并出版了《軟件工程學實驗》教材。該實驗教材依據課程教學大綱,充分理解課程的大多數主教材,遵循課程教學的規律和節奏,體現了實驗的可操作性,幫助學生有效地把握本課程的知識內涵和提高理論與實踐的水平。

      《軟件工程學實驗》通過一系列學習軟件工程工具的實驗練習,把軟件工程的概念和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當中,從而加深對軟件工程的認識和理解。實驗內容涉及到軟件生存周期的各個階段,如表1所示。

      實驗1:軟件工程工具與環境。主要通過因特網搜索與瀏覽等,讓學生熟悉軟件工程的技術支持環境,了解軟件工程工具以及支持環境對于開展軟件工程實踐的意義,了解主流的軟件工具和軟件開發環境產品及其發展與應用狀況,嘗試通過專業網站的輔助與支持來開展軟件工程應用實踐。

      實驗2:軟件工程標準化。了解支持國家標準和其他相關標準信息的專業網站。熟悉和掌握軟件工程標準化的概念、內容及其意義。系統地了解與軟件工程相關的國家標準,重點熟悉和掌握國家標準GB/T8567-1988,掌握軟件項目規模與軟件文檔實施關系的處理方法,掌握軟件文檔管理的基本要求。

      實驗3:軟件開發繪圖工具Visio。了解Visio工具軟件的功能特色和工作環境,掌握應用Visio工具繪制軟件開發圖形的基本操作;了解開發Visio解決方案的基本概念,通過UML模型圖、網絡圖、機架圖和網站圖等圖形的繪制,熟悉Visio繪圖操作。

      實驗4:軟件分析與建模工具PowerDesigner。了解PowerDesigner的4個模型:業務處理模型(BPM)、概念數據模型(CDM)、物理數據模型(PDM) 和面向對象模型(OOM)及其相互關系與作用;初步了解系統分析和建模工具PowerDesigner的概念和操作界面;學習運用PowerDesigner工具進行簡單系統分析建模操作,學習建立BPM、CDM、PDM和OOM的方法等。

      實驗5:軟件自動化測試。學習自動化測試的原理和方法,結合軟件生命周期,了解自動測試工具的類型以及測試步驟和自動測試用例設計基礎,了解測試自動化的優點和限制,掌握MI WinRunner功能測試等工具的基本操作。

      實驗6:軟件項目管理Project。了解IT項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項目管理核心領域的一般知識,初步掌握項目管理軟件Microsoft Project的一般操作界面和基本操作。

      實驗7:軟件配置管理VSS。學習軟件配置管理的基本概念、分類、工具集成和相關技術,初步了解Visual SourceSafe 配置管理工具的使用方法。

      每個實驗中都包含背景知識介紹、所需的工具與準備工作,以及詳細的實驗步驟指導等,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程教材中所介紹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一些主流工具或應用的基本使用方法。每個實驗完成后,要求學生根據個人體會完成實驗總結。

      實驗總結:軟件工程實驗總結。全部實驗完成后,要求學生回顧所有實驗內容,進行系統的概括、評價和總結,以鞏固通過實驗所了解和掌握的軟件工程相關知識和技術。師生通過“實驗總結”和“教師評價”部分,交流對學科知識、實驗內容的理解與體會。每個實驗單元設計了“實驗單元的學習評價”,全部實驗完成之后的實驗總結部分還設計了“課程學習能力測評”等內容,書后則提供了“實驗成績記錄”,以此方便師生交流對學科知識、實驗內容的理解與體會,方便老師對學生實驗成績的記錄和管理,以及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必要的評估。

      課程設計:根據實驗進度,分別要求完成的兩個課程設計作業是:

      1) 指定或自選項目需求分析與概要設計文檔;

      2) PowerDesigner項目設計――物業管理系統。

      5學生的體會與評價

      《軟件工程學實驗》教材編寫和出版以來,已經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師生們大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教師們說:

      *很高興看到一本非常優秀、實用的軟件工程實驗教材,對我的教學很有幫助,彌補了軟件工程實驗的空缺。

      *得到《軟件工程實驗》一書很受啟發,特別是通過這段時間的閱讀、操作與理解,感到這本書確實很好,有撥云見日的感覺。該書的各部分都很有特點,對軟件工程課程各部分的學習也很有幫助。

      一些學生的實驗總結摘錄如下。

      *這組實驗是輔助我們學好軟件工程的重要實踐課程。通過實驗,我們真正領會了課程所介紹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實驗充分地結合了課本,效果非常好,大家對學好軟件工程有了強大的信心和興趣,讓人感到學以致用。用一句話來總結軟件工程實驗:學軟件工程可以沒有實驗,但學好軟件工程則必須要有實驗。

      *軟件工程課是唯一一門讓我覺得學得還不夠,課時還不夠多的一門課程。較其他計算機課程,這門課多的是快樂和輕松,少的是無奈和郁悶,如此愜意地完成,其中又不缺少知識的灌溉?!?/p>

      6后記

      我們高興地看到,軟件工程課程實驗教學中所做的設計與創新嘗試,較好地符合了CC2004和《規范》的相關要求,同時,也得到了學生與教師的好評。我們要認真研究“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和CC2004的相關報告,積極進取,繼續完善已經獲得的成果。

      在軟件工程實驗課程成功設計的基礎上,我們正在考慮下一步以軟件開發小組為基本模型,設計“軟件工程項目沙盤模擬系統”作為軟件工程課程設計環節,組織學生以一定的競技方式開展軟件工程項目的設計活動,使學生能綜合應用軟件工程知識,充分運用軟件工程工具,很好地實踐和完成軟件工程項目,從中感性地理解和把握軟件工程活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計算機本科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04,8.

      [2] 周蘇,王文等.大學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的改革與創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報告論壇論文集,2005,194-198.

      [3] 周蘇等.電子商務實驗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北京:萬國學術出版社,第三屆中美電子商務高級論壇論文集,2006:585-588.

      [4] 周蘇,王文等編著.軟件工程學教程 (第二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第4篇

      [關鍵詞]云教育 移動學習 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4-0013-01

      由于我國教學資源存在不足、不均等狀況,原始的互聯網系統與服務設計并不能解決高職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如實驗教學設備不足、已有儀器設備陳舊,各高院校的師資、教學設備、精品課程等教學資源分布不均,不能充分共享等,這些都嚴重制約著高職院校的發展。普通的高職院校這些問題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培養。

      在這樣一個發展背景下,基于云計算技術產生的“云教育”及移動互聯網與無線通信網絡技術產生的“移動學習”,兩種新模式的出現為改善高校教學資源狀況增加了無限的可能?!霸平逃蹦軌驅崿F最大范圍的協作和資源共享、增加數據存儲的安全性、降低經費;“移動學習”能夠讓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更加自由、方便。

      一、理論基礎和事實依據

      (1)移動學習

      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簡稱M-Learning)是數字化學習(E-Learning)和無線技術兩者相結合的產物,它帶給了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的全新感受?,F在,隨著移動通信技術與其他無線接入技術的發展及無線與移動設備的普及,移動學習逐步得到實現,正在成為人們的一種學習方式。

      (2)云計算技術

      “云”是由成千上萬的計算機和服務器組成,并互聯到在一起的計算機集合體,用戶可以通過因特網訪問?!霸朴嬎恪笔菢嫿ㄔ贗nternet 上的一組新型技術,它將高速互聯網、高性能計算、大型數據庫、傳感器、遠程設備等融為一體,為科技人員與普通用戶提供更多的資源、功能和交互性。

      (3)云教育

      云教育是在云技術平臺的開發及其在教育培訓領域的應用,簡稱“云教育”。讓教育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這些不同身份的人群,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根據權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

      云教育包含了云培訓中的教育培訓管理信息系統、遠程教育培訓系統和培訓機構網站,屬于大型教育平臺涉及技術領域。

      云教育能夠實現最大范圍的協作和資源共享、增加數據存儲的安全性、降低經費;“移動學習”能夠讓學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更加自由、方便。

      二、研究現狀

      ①移動學習方面:

      將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在教育方面,在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歐洲和北美的部分經濟發達國家,開始較早的一些研究已經進行了 5-6 年的時間,從研究目的來分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由目前的 E-Learning 提供商發起,更多地用于企業培訓,另一類則由教育機構發起他們立足于學校教育,試圖通過新技術來改善教學學習和管理。

      首先是理論層面的研究有:Clark Quinn、Chabra、Figueiredo、Paul Harris、Alexzander Dye等人,他們對移動教育可行性,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模式等內容提出許多值得關注的研究成果。

      其次是實踐層面的研究,如卡內基枚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Handheld Andrew項目(1994)、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Uniwap項目、英國Kingston大學和Sheffiend Hallam大學的短信息平臺項目、英國伯明翰大學的HandLeR項目、挪威奧斯陸大學的KNOWMOBILE項目、芬蘭Tampere大學的XTask項目、瑞典Vaxjo大學的C-Notes項目等等,分別從移動資源開發、短信息服務、WAP站點建設等多角度對移動學習領域進行拓展。

      2000年,Desmond?Keegan才將移動學習的概念帶到中國,并且鑒于經費,技術,經濟等實際情況,我國的研究并未取得較大的進展。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和幾所著名的大學內,并且僅局限于無線局域網絡的建設,并未發起教學模式構建研究的實驗。2001年5月,北京大學建立全國第一個移動教育實驗室;2002年開始,教育部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開展移動教育研究;2008年3月由北京師范大學承擔了第五屆“無線”、“移動”、“普適”技術教育應用國際會議(WMUTE2008),標志著我國的移動教育/學習研究開始與國際接軌。

      對于內地高校來說,標準問題還是其中的關鍵性因素,2006年上半年的WAPI與WIFI之爭,幾乎是在最后一刻英特爾才憑借各方面的力量,使得WAPI標準被無限期推遲,而英特爾所倚重的迅馳技術和WIFI標準才在這場對抗中暫時站住了腳

      ②云教育方面:

      2007年10月,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包括卡內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馬里蘭大學等,推廣云計算的計劃,這項計劃希望能降低分布式計算技術在學術研究方面的成本,并為這些大學提供相關的軟硬件設備及技術支援,而學生則可以通過網絡開發各項。

      以大規模計算為基礎的研究計劃。

      2008年I0月24日IBM聯合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宣布,他們已經獲得向整個州的學生提供免費服務和計算的能力。2009年4月16日,“雅虎”宣布與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康奈爾大學以及馬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3所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進云計算的研究。

      2008年“谷歌”CEOCchief?excutive?officer)施密特在北京宣布在中國內地啟動云計算學術合作計劃,并與中國的高校建立學術合作項目。清華大學是內地第一所參與該項計劃的高校,其與“谷歌”合作開設了“大規模數據處理”課程。

      2008年EMC(richard?egan,roger?marino,com-pang)通過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中國頂尖高校的合作,積極探索云計算、可信計算等相關領域。

      三、移動學習與云教育混合的應用的實現的優點

      ⑴利用國內先進的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并配合課程改革的實施辦法,改進高職院校的教學活動;

      ⑵利用兩種最先進技術的結合運用,建立一個標準統一的多功能教育平臺,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讓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

      ⑶使教育資源趨于平衡,使資源達到全國乃至全球共享,讓高職院校的老師與學生能使用廣大的優質教學資源;

      ⑷能為老師、學生和企業構建全新的交流空間,使企業通過這種混合技術的應用更加即時的參與到日常教學活中,讓學習的內容、目的及方法更加實際、明確、有效;

      ⑸利用先進的技術結合應用模式可以降低教育經費。

      課題類別:省教育廳規劃課題

      課題名稱:移動學習與云教育在高職院校中的混合應用研究與實踐

      第5篇

      關鍵詞:修業學館;技術專門學校;人才培養機制

      作者簡介:路寶利(1969-),男,河北省香河縣人,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博士在讀,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史、職業教育哲學、課程論;趙 友(1957-),男,河北玉田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傳統文化;龐海珍(1957-),河北秦皇島市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和圖書情報學。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間傳統學徒制度與職業人才培養研究”(批準號:HB11JY034)的研究成果,主持人:路寶利。

      中圖分類號:G71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3)01-0092-05

      近代以往,中國教育始終由經學一統天下。又加之“君子不器”與“學而優則仕”的價值取向,傳統視角一直忽略對于古代專門人才教育實踐的研究與挖掘,而將目光更多投向西方,導致技術教育“橫向借鑒”多于“縱向傳承”。傳統中國,自漢代“鴻都門學”至明代“四夷館”的發展變遷中,古代專門學校積累頗多經驗并產生國際性影響?,F代職業教育辦學應注意從歷史中汲取營養。

      一、中國古代專門學校類型與變遷

      (一)藝術——書畫樂舞

      中國古代藝術專門學校最為悠久。其中,漢代鴻都門學、魏晉麟趾學、隋唐掖庭局、習藝館及宋代書畫學等頗為著名。鴻都門學為中國第一所藝術專門學校,因置于洛陽“鴻都門”而得名?!逗鬂h書·靈帝紀》記載:“始置鴻都門學,時其中諸生,皆州、郡、三公舉召,能為尺牘、小說、辭賦及工書鳥篆者。相課試至千人焉”。如果其創設因漢靈帝個人偏好而具有歷史的偶然性,則魏晉時期書學與麟趾學的創設與社會文化息息相關。此期,書法名家輩出。書學創立于西晉初年,“又立書博士,置弟子教習”。(《書斷》)麟趾學,北周美術教育專門學校?!吨軙び谝韨鳌罚骸笆雷谘艕畚氖?,立麟趾學,在朝在藝業者,不限貴賤,皆預聽焉”。其迎來中國美術理論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隋唐書學有所發展,《舊唐書》記載:“書學博士二人,從九品下,學生三十人”。又唐代弘文館成為專門學習書法藝術學校。隋唐設立掖庭局,置博士以教習書、算、眾藝,女工雜役等需學習桑蠶織繡等技。武則天時期皇宮內設“習藝館”,旨在教授宮女詩文,后逐步演變為專門訓練歌舞人才的“教坊”。與唐代書學立足于實用比較,宋代書學增加了藝術教育功能,因此達至鼎盛。宋代畫學創建于徽宗崇寧三年(1104),隸翰林圖畫局。明至清數百年,藝術學校一直廢置[1]。

      (二)科技——天文歷算

      中國古代天文歷算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科技體系,彰顯出農耕文明的獨特思維與文化內涵。算學作為一門課程自先秦有之,商周時期“六藝”之“九數”則為最早記載。但北魏以前,算學非為官學,僅為私學或家學。算學專門學校創立于北魏太武帝拓跋煮時,“殷紹,長樂人也。少聰敏,好陰陽術數,游學諸方,達七章、七暇,世祖時為算生博士。給事東宮西曹……其《四序堪輿》遂大行于世”。(《魏書》)隋唐算學制度體系已十分完備,課程設置、教育年限、考核評定、教材選擇均十分明晰。宋代算學進一步發展,在大觀年間已分四科:天文、歷算、三式與算法,比隋唐兩科要深廣得多。算學學校在元明兩朝一度消失,但至清代又重新博興。天文歷法專門學??梢宰匪莸奖蔽禾凡┦康脑O立(《歷代職官表》卷三)。

      隋朝天文歷法專門學校隸屬于太史監。至唐代,太史監屢改名稱建制,前后曾命名為秘閣局、深儀監、太史監、太史局、司天臺等。名稱雖異,建制不一,但皆集行政、教育、研究三位一體的政府職能部門。宋代天文學于算學之中。元代,中國天文學教育達至新的高峰。國家天文機構有太史院、司天臺和回回司天臺等,地方則遍設“陰陽學”。明初沿置司天監、回回司天監,旋改稱欽天監,末年有西洋傳教士參加工作。清代欽天監200多年發展歷史成就顯著:編著2部優秀歷書、制造10架精密天文儀器、編撰3部全天星表專著等,欽天監對于培養天文學人才貢獻頗大。

      (三)政治——律學夷語

      與政治直接相關者為律學與夷語。律學自曹魏初年創立,直至宋末,延續700年,在中國歷史上存留最久?!端螘酚涊d:“律博士,一人,魏武初建魏國置”。又公元227年,魏明帝采納衛覬諫言,廷尉之下,置律博士一人。此后,魏晉南北朝諸代都設有律學?!稌x書》卷一五〇載:“西晉,并有律博士員”。后趙主石勒任命“參軍續咸、庾景為律學祭酒”。后秦姚興時期,于長安設立律學,“召郡縣散吏以授之。其通明者還之郡縣,論決刑獄”(《晉書》)。北魏律博士與四門小學博士品位相當,皆是九品上階,南朝宋、齊、梁、陳皆設律學。隋初沿襲南北朝舊制。同時,地方設有律學,學生被稱為律生。但至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大理律博士和州縣律生均被停廢。唐代律學時設時廢,主要培訓法律專門人才與普通文官。宋代依唐制置律學博士,掌授法律。元代以后律學衰落。古代語言專門學校僅限于明代四夷館設立。永樂五年(1407年)專設四夷館,負責翻譯事務和翻譯人才的培養。其以國名、地名分類,分為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八館。弘治十年(1497),增設羅館,傳習羅語。正德年間,又增加八百館,傳習八百國語。因外交需要且四夷館生晉升較快,夷語私學出現。后朝廷擔心私習會導致泄露夷情,嚴禁私習夷語[2]。

      (四)實術—中醫武學

      中醫專門學校自魏晉以來相傳不輟。劉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秦承祖奏置醫學教育一事,為政府創辦醫學教育最早的明確記載。隋已建立明確的醫學教育制度,據《隋書·百官志》記載:太醫署有專門從事醫學教育的學官“即博士二人,職教二人,按摩博士(二人)、祝(咒)禁博士(二人)等員”。唐代醫學校,分中央與地方兩級。中央醫學校繼承隋制,仍然設在太醫署,這是世界上最早且規模最大的醫學院。宋代醫學在辦學規模和課程設置等方面均超過前代。元代不設中央醫學,醫學成為地方學校。明清兩代,官辦醫學逐步衰落,醫學人才主要靠民間私學和家傳培養,太醫院不以醫學為主,傾全力為王公大人治病。宋、明兩代設置武學。武學,最早創置于北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不久即廢。熙寧五年(1072),神宗同意王安石的主張,下詔建武學于武成王廟,由兵部尚書韓縝掌管學務。南宋時期,武學為歷代皇帝所重視,高宗趙構還提出“習兵馬稍知書則不負教養”的主張。丁度《武經總要》為北宋官修的一部軍事著作。明代實行軍戶制度,規定應襲子弟皆要入武學讀書。明代天津還有專門培養武生的“武學”?!拔鋵W初設西南城角樓上,萬歷四十年(1612年)天津道高邦佐移建城內西北隅”(《天津府志》卷35《學?!罚?,即移到“武廟”內,與衛學設在“文廟”內,寓意相同。

      二、中國古代專門學校人才培養機制

      (一)生源——官宦世業

      古代專門學校依循“學術官守”制度底色。庶人地位偏低,行束脩之禮或天資聰慧者亦有少量求學。算學為例,自北魏“殷紹為師,太子為生”至清代皆凸顯其貴族屬性且波及庶人。盛唐算生,限“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之子”。(唐六典》卷二十一)宋代崇寧三年(1104),設置算學,入學分命官、庶人兩種。算學以外,武學、醫學、畫學等皆有此特點。唐代醫學生源首選世襲職務藥師稱號諸氏、三代以上世習之家,采錄庶人須十三歲至十六歲中的聰慧者。此非普通庶人,一般以五品以上的子孫為原則。又《新唐書·百官志三》記載:律學“掌教八品以下及庶人子為生者”,宋代武學入學資格有小臣、門蔭子弟及庶民。鴻都門學例外,其生源皆是出身平常被士族鄙視的“斗宵之人”。以至于“士君子皆恥與為列焉”(范曄《后漢書》)。天文歷法,諸代嚴守天文生子孫世襲制度。明代尤為典型,《明會典》卷一百七十六“欽天監”說:“凡本監人員,洪武六年令永遠不許遷動,子孫只習學天文歷算,不許習他業。其不習學者,發海南充軍”。明朝禁止民間私習天文歷法。所謂“國初學天文有厲禁;習歷者遣戍,造歷者殊(誅)死”。(《萬歷野獲編》卷二十)直接導致生源的低劣。隋唐以降,天文、歷法學校向社會公開招生,這是教育的進步。四夷館生員最初是從國子監的舉人和監生中選拔,《太宗實錄》卷四八記載,開館之出“命禮部選國子監生蔣禮等三十八人,隸翰林院,習譯書”。后來從世業子弟中選考,宣德年間開始招收官民子弟。

      (二)課程——分科置課

      古代專門學校自漢代鴻都門學創設即有課程萌芽。至唐宋,算學、醫學、畫學等均有規范的課程設置。天文、醫學課程體系于元明清時期進一步發展,分科置課是課程發展與成熟的標志。唐代算學為例,《唐六典·國子監》云:“二分其經,以為之業。習《九章》、《誨島》、《孫子》、《五曹》、《張丘建》、《夏侯陽》、《周髀》,十有五人。習《綴術》、《緝古》,十有五人。其《記遺》、《三等數》亦兼習之”。儒學主導同樣凸顯在專門學校課程之中,如元代醫學在宋代9科基礎之上發展為13科,其除學習《素問》、《難經》、《脈訣》等外,還需通讀“四書”,似乎接近現代綜合職業教育理念。另宋代書學,《宋史》載:“書學生習篆、隸、草三體,明《說文》、《字說》、《爾雅》、《博雅》、《方言》,兼《論語》、《孟子》義,愿占大經者聽。篆以古文、大小二篆為法,隸以二王、歐、虞、顏、柳真行為法,草以章草、張芝九體為法”。律學、畫學、武學課程設置各具特點。唐代律生“以《律》、《令》為專業,《格》、《式》、《法例》亦兼習之”(《唐六典》)。宋代畫學,課程分六目: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并學《說文》、《爾雅》、《方言》、《釋名》。武學以兵書學習為主。宋代武學,學習諸家兵法、弓矢騎射等術,歷代用兵成敗的經驗教訓,前世忠義之節足以為訓者等。丁度《武經總要》為北宋官修的一部軍事著作,與《孫子》等七部兵書匯編為《武經七書》,作為武學的必修課程[3]。

      (三)學制——初顯規制

      古代專門學校學制不如經學教育規范,除算學、醫學、武學有些記載,其它領域關于學制文獻甚少,可以推測古代社會專門學校未有完全統一的學制。唐代算學學制七年,其中,《孫子》和《五曹》共一年,《九章》和《誨島》共三年,《張丘建》和《夏侯陽》各一年,《周髀》和《五經算》共一年?!短屏洹颖O》云:“《孫子》、《五曹》共限一年業成,《九章》、《誨島》共三年,《張丘建》、《夏侯陽》各一年,《周髀》、《五經算》共一年”。至清代,算學館學習期限為5年。其中,《數理精蘊》之線、面、體三部,每部各限一年;通曉七政,共限兩年。唐代醫學分醫、針、按摩、咒禁四科。其中,醫科又分為:體療科學習七年;瘡腫科學習五年;少小科學習五年;耳目口齒科學年;角法科學年。唐代書學,《新唐書·選舉志》則說:“石經三體限三歲,《說文》二歲,《字林》一歲”。共記六年。宋代武學,學習期限3年,期滿考試及格者授與官職,不及格者留學1年再試。明代武學,每三年考試騎射、策論,選拔數十人入學,教員稱“科正”,一般由武舉來擔任。影響學制因素甚多,除科學成熟的學制理念以外,學習內容多寡為首要因素。古代學習內容與學業標準尚屬模糊狀態,因此與現代學制體系相去甚遠。

      (四)教法——實訓占驗

      古代專門學校在辦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法。至唐宋,已經形成極富特色的實才教法體系。其一,理論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突出實踐實訓并程序明晰。唐代醫學針科,除《黃帝內經》中的《靈樞經》,晉朝的《針炙甲乙經》等理論學習外,需識記穴位(“孔穴”)和背誦脈訣,然后再學習各種用針的技法如《舊唐書·職官志》記載:“又以九針為補瀉之法”。還要在針師和針工的帶領下進行臨床實習,掌握和熟悉針炙的穴位和手法。宋代醫學為了進行直觀教學,采用圖解、教具,如《伯景三十六種脈法圖》、“針灸銅人”等。其二,實踐學習延至生產與生活一線。宋代醫學,據《宋史·職官四》記載:“太學、律學、武學生、諸營將士疾病,輪往治之”。醫學生在學期間必須承擔太學、律學、武學生、諸營將士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并且由專人記錄醫學生診療的結果,年終劃分成績和等第。另清初編撰科學巨著時,欽天監師生承擔繁重的天文觀測、數學計算和星圖繪制等科研任務。為天文生、算學生創造了學習鍛煉的機會。其三,課堂教學探索出有效授課方法。清代算學教師創造出一些簡便的易學易記的教學方法。如記口訣、背韻語。其四,“天文觀象”為我國天官創立的古代實科教育核心教學方法?!睹魇贰ぢ毠僦尽酚涊d:“靈臺郎辯日月星辰之躔次、分野,以占候天文之變。觀象臺四面,面四天文生,輪司測候”。

      (五)考核——理實一體

      古代算學、醫學、天文歷法等科技專門學??己藝乐斠幏肚依韺嵰惑w,書學等藝術類逐步形成了自身判斷標準。各科考核至唐宋趨于成熟并各具特色。首先,考試階段已經有了明確規定。唐代算學有旬試、月試、季試、歲試和畢業考。明代醫學生每年分四季考試,三年大考一次。其次,考試方法因學科不同各異。唐代算學考試主要采用“帖讀”和“問義”兩種?!疤x”指按教材原文填空,“問義”指對教材問題問答、筆答。唐代書學,《唐六典·尚書吏部》記載:“諸試書學生,帖經通訖,先口試,然后試策”。宋代律學,“入學考試分斷案、律令兩類”。宋代醫學考試方法全面,包括六個方面:一、墨義:即試驗紀問;二、脈義:試驗察脈;三、大義:試驗天地之奧及臟腑之源;四、論方:試驗制方佐使之法;五、假令:試驗證候之治;六、運氣:試驗一歲之陰陽及人身感應之理。再有,考試評分標準逐步科學清晰。宋代書學考試標準為“篆以古文、大小二篆為法;隸以二王、歐、虞、顏、柳真行為法;草以章草、張芝九體為法”(《日知錄》)??荚嚪秩?,《宋史》曰:字體方圓肥瘦適中,藏鋒盡勁,氣清韻古,老而不俗為上。方而有圓筆,圓而有方意,瘦而不枯,肥而不濁,各得一體者為中。方而不能圓,肥而不能瘦,模仿古人筆劃不得其意,而均其可觀為下。元代地方醫學創造了匯報與理論考核相結合的方式與標準。元代天文學逐級考選制度十分明晰。司天臺天文師生共有5個級別,從低至高依次為草澤人、司天生、長行人、管勾、教授。自草澤人至教授需逐級學習與考試[4]。

      (六)出路——技術職官

      古代專門學校旨在培養技術人才,但由于技術官守的基本制度,考試合格者均以授官。有的需參加科舉考試后為官。唐代明算科舉及第即取得做官資格,再經吏部考核合格則可授“從九品下”官職。唐代書學生參加國子監考試稱為“明書科”,合格者再經祭酒審定,而后參加省試。省試及第,經吏部銓選才可授官。宋代律學,學生畢業后,經過新科明法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元豐六年,國子司業朱服建議:“命官在學,如公試律義、斷案俱優,準吏部試法授官”(《宋史》)。宋代武學學習期限3年,期滿考試及格者授與官職,不及格者留學1年再試。宋代醫學,學生畢業后,或參加科舉,或直接授職,成績最佳者,成為高尚醫藥師,其余或任本學博士正錄,或委為外府、州醫學教授。另外,學滿做官還有其他優待。明代欽天監生諸如“有父母喪,例免丁憂”,“天文生除本身外,再免一丁充當民差;陰陽人止免本身”?!皯蹜l充軍者,奏請處治”。此規定保證了欽天監隊伍穩定。如考核未通過也有相應懲處。明代太醫院醫學教育體系概括為三個方面:“教之、試之、黜陟之”(《明會典·卷二百二十四》)。明代醫士、醫生須繼續學習并參加考試。嘉靖二十八年(1549)規定:考試成績四等,原有冠帶者,去其冠帶。原支品級俸者,降俸一年,支雜職俸者,降充冠帶醫生。食糧七年者,降充醫生,只支日糧。唐代律生每年須參加考試,若三次考試不合格或“六歲不堪貢者”,罷歸。

      三、中國古代專門學校核心特征

      (一)技術官守

      古代專門學校凸顯技術官守。其在辦學主體,生源特點、培養目標等諸多環節皆以說明。自東周始,“學在官府”的教育制度被突破,但古代天文歷算、律學、夷語等皆禁私學,以免觸動封建政權。明代,欽天監生員完全實行世襲制,造成教育僵化與質量下降,使我國天歷法研究和教育均受到嚴重摧殘。據稱弘治十一年,朝廷為此采取補救措施,曾詔令:“訪取世業原籍子孫,并山林隱逸之士,及致仕退閑等項官吏、生儒、軍民人等。有能精通天文、歷數、陰陽、地理及五星子平、遁甲大定、六壬、龜卜等術者。每府不過一二人”??梢姰敃r天文、歷法人才奇缺。專門學校生源盡管有庶人之后,但多官宦之子,如天文史官除參加專門學校學習以外,主要以“疇官世傳”模式技術傳承,此為“學在官守”中的“貴族私守”。即使在專門學校中有少許庶民之子,但要求為俊秀之士,而貴族之后未做此項要求。古代專門學校培養目標為技術職官,其成為封建官科技的重要代表,此種體制使核心技術資源緊緊把握于統治者手中。與經學相比,古代專門學?!凹夹g官守”甚為嚴重。

      (二)精英教育

      以現代意義解釋,精英教育僅與適齡人口的入學比例相關。如美國教育家特羅所言,15%以內屬于精英教育。但此論精英教育有三層涵義。其一,就普及程度而言不及經學。古代經學教育自原始社會末期出現諸如“成均”、“明堂”等學校萌芽,以至于漢代始以“太學”為標志的封建官學體系持續了近兩千年。其間,無論貧寒富有皆可嘗試,如孔子弟子顏回等為貧寒之子。但古代專門學校一般有生源出身規定。其二,就學習層次而言,經學屬于基礎教育,專門學校為專業教育,專門學校規模較小,小班培養,作為封建教育體系中一個新的事物與萌芽,盡管其地位低于經學,但明顯具有精英教育屬性。其三,教師與學生名家輩出,曹魏時期律學名家劉劭、衛覬,西晉時期的杜預、劉頌、張斐,南北朝時期的封氏家族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書學更是名家輩出。盡管經學教育大師林立,但因普及程度不同,專門學校成為科技人才的搖籃。

      (三)能力本位

      古代專門學校彰顯能力本位,具體有三層內涵:第一,與經學凸顯道德修為相比,其直接提升人的書、算、法、武等實際技能。諸如鴻都門學在面對經學的“倫理本位”與“仕途”追求,其能夠以尺牘等實用文體技藝為教育內容辦學,無論對于學科分化或是職業拓展皆有重要意義。第二,教學方式與目的凸顯技能培養。唐代京師藥園,據《新唐書》載:“京師以良田為園,庶人十六以上為藥園生,業成者為師。凡藥,辨其所出,擇其良者進焉”。從文中可知,藥學與藥園設在一處,學各種藥物、藥材的種植和收采貯存制造等項技術,教學和生產勞動結合在一起。第三,與窮究萬物之理的學術研究比較,其強調技術的訓練與發展。唐代??茖W校,比歐洲創建于17、18世紀類似的實科學校早一千年。其對于朝鮮、日本兩國科技??茖W校建立有直接影響??上?,其一直注重實用性,而學術性有所偏廢。清代,由欽天監兼管算學。這種體制有助于數學為天文、歷法服務,但卻阻礙了理論數學的發展。注重實用和對學生技能的培養,這是我國傳統科技教育的明顯長處。但是,對科學原理缺乏嚴密的邏輯論證,對學生形式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注意不夠,則是其短處。

      (四)非平衡性

      中國古代專門學校自漢代鴻都門學至明代四夷館,其人才培養定位具有非平衡性特點。鴻都門學、麟趾學、書學、畫學培養文藝人才,算學、天文立法培養自然科學人才,律學培養政治人才,武學培養軍事人才,四夷館培養語言外交人才。其人才特點均是為統治階級政權服務,古代文藝為政治附庸,天文歷法多因“天人感應”之理,律學、武學直接確保政權,天文與夷語嚴禁私學即已說明。明代天津的武學教育,同樣納入封建社會的教育和考試體系,為封建國家培養專門人才,應該屬于國學的一部分,當然它側重于國術方面。與生產直接相聯系的農、工、商等無一學校,古代藝徒制度有稱“工藝學?!?,但實質為官業培訓并未滿足學校教育的要素條件。此現象當然與生產力發展以及社會進步息息相關,但以此看出專門學校誕生非生產的需要,而是政權的需要。古代專門學校盡管悠久并發達,但存在發展不平衡,遠離生產一線,也并未靠近學術研究。農、工、商等直接生產與交換領域的技術傳承依托于父子相繼、師徒相承于民間世代相傳。

      四、中國古代專門學校相關思考

      (一)辦學主體多元

      古代專門學校凸顯多元辦學模式。其主要分為兩類,國子監辦學與職能機構辦學。唐代尤為明顯,唐代律學時設時廢,并且在隸屬于大理寺還是國子監之間徘徊。唐代算學存在雙重領導關系:一是與國子、太學、四門、書、律、并稱國學六館,說明它受國子監領導;一是在龍朔三年(公元663年),“書學隸蘭臺,算學隸秘閣,律學隸詳刑”(《新唐書·選舉志上》),說明算學受秘閣領導。唐代中央醫學校設在太醫署,獸醫??茖W校,附設于太仆寺。除正規教育外,還有職官性教育即京師藥園。唐代天文學,隸屬太史監,巫師學校隸屬于太卜署。另外,唐代弘文館、掖庭局、習藝館、教坊等均辦學主體各異。其它諸代同樣如此,宋代書學初設時隸屬于國子監,大觀四年(1110),朝廷對教育體制進行了改革:“醫學生并入太醫局,算入太史局,書入翰林書藝局,畫入翰林畫圖局,其學官等并罷”。近代以后,學校辦學幾乎成為壟斷模式,產業辦學逐步萎縮,職業教育二者不可偏廢[5]。

      (二)學理探究缺失

      明代以往,古代書學、算學、天文學、武學、醫學等諸多領域創造出中國古達的技術文明。古代技術專門學校在凸顯技術本位與實踐能力的同時,追求技術境界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特征與精神。宋代畫學在培養目標上,既要求學生掌握繪畫技巧,還要培養學生在繪畫意境和表現力方面的修養??荚囍夭荒7虑叭?,所畫之物,不論情態、形色皆自然貼切,筆韻高簡為最佳。此特點在民間匠器、庖者之中尤為明顯,莊子的《養生主》“庖丁解?!钡脑⒀?,依據自然之道,以“游刃有余”之功實現了具體技巧的超越,其成為“美妙的音樂與桑林舞曲”的自由儼然成為一種境界。中國實用技術境界與藝術的路徑走向與西方技術科學走向截然不同。但古代專門學校作為科技的發源,在注重學生技能以及技能藝術性與境界之時,疏于對科學本體的研究以及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與西方科學本位比較,中國古代實用、藝術、境界追求需與科學相互融合,方對于實用專門人才多有裨益。

      (三)邊緣化取向

      古代??茖W校盡管以“學術官守”為制度底色,但其地位與經學教育相比處于被邊緣化。唐代書學生數量在“六學”中為最少,而且家庭出身品階最低。與此相應,書學博士的品階是“從九品下”,在學官中也是最低的。顯慶三年(658),高宗廢除了書學、算學、律學,撤銷的理由即《廢書算律學詔》:“書算學業明經,事唯小道,各擅專門,有乖故實,并令省廢”?!笆挛ㄐ〉馈笔菍Π〞鴮W在內的“三學”的定位,即使是酷嗜書法如唐太宗者,亦有:“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猶勝棄日。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唐太宗《筆法記》)。在唐代等級制的教育體系中,無論是博士品級還是招收學生的條件甚至束脩之數,律學都與書學、算學大體相當,而處于國子、太學、四門三學之下。人才百種,但現代專門學校地位依然值得深思。

      (四)回歸與傳承

      古代專門學校作為手工時代產物與現代專門學校已相去甚遠。與古代專門學校不同,現代專門學校具有學在大眾、普及教育、綜合素養、生產一線等特點。傳統與現代之間學科門類、課程設置等諸多區別背后為截然不同的制度背景與生產力水平。近代中國專門學校盡管曾有過“中體西用”的辦學模式,但很快全盤效仿西方并直至現在。正如歷史不可割斷一樣,古代專門學校亦應有所傳承與發展。兩千年辦學實踐所積淀出的規律性認識以及其它有生命的內核需合理吸收。其中辦學主體多樣化、注重職業道德教育、強化實踐教學等尤其值得借鑒。美國天文學家海爾曾贊嘆道:“中國古人測天的精勤,十分驚人。黑子的觀測,遠在西人之前大約二千年。歷史記載不絕,而且相傳頗確實,自然是可以征信的”。中國天文記錄,大部為歷代天文生所為,反映了我國古代天文??平逃⒅赜^測訓練的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同時是現代學校的重要背景。因此,回歸與傳承應成為現代專門學校制度設計的重要視角。

      參考文獻:

      [1]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一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172.

      [2]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二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5.

      [3]毛禮銳,沈灌群.中國教育通史:第三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557.

      第6篇

      關鍵詞:云學習;云計算;信息化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23-0000-01

      Analysis of Cloud Study Applied to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ignificance

      Tan Panpan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Chengdu 611130,China)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background cloud and cloud-lear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teach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necessity of studying the social effects of cloud analysis used to explain the cloud learn the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Keywords:Cloud study;Cloud computing;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一、研究背景

      云計算[1]是一種商業計算機模型,它將計算任務分布在大量計算機構成的資源池上,使各種應用及系統能夠根據需要獲取計算力,存儲空間和信息服務。也就是說云計算是通過網絡按需提供動態伸縮的廉價計算服務?!霸茖W習”系統[2]是在云計算(Cloud computing)環境中,圍繞學習服務,以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工程和系統工程的理論為指導,建立云知識、云任務、云資源、云組件、云網站和學習者認知結構等關鍵模型,利用軟件架構和Web互動技術開發的、具有互動探究特色的、開放式可持續發展的、個性化、分布式學習系統;是互動探究式學習資源開發、交易、運行與進化的技術規范。云學習主要是在“云學習”系統的支持下,以“整合資源,集中服務,以學習者為中心”為理念的教與學的活動。云學習是近年來提出的概念,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隨著云計算產業受到國內外IT企業公司的追捧,云學習的理念已經開始被各教育機構和專業人士所接受,很多機構正在積極籌備和開發云學習相關產業。根據百度文獻,2006年,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隨后,Google與IBM開始在美國大學校園推廣云計算的計劃。在中國,IBM與臺灣各高校合作“云計算學術計劃”,將這種先進的大規模、快速計算技術推廣到校園。IBM還與無錫市遠程教育中心合作,利用云計算這個平臺重新整合資源創建新的學習體系。2009年11月,中國第一家云計算產業協會在深圳成立。2011年,諾亞舟公司舉行了的主題為“百年樹人壯志凌云”的“云學習”技術平臺暨“優學派”全球首發新聞會?!吨袊h程教育》曾有報道說云學習時代已悄然來臨。由此預見,云學習運用到高校信息化教學中是今后發展的趨勢。

      二、云學習高校信息化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由于高校信息化建設的逐步深入,信息化教學范圍已經擴大至高校各類學科門類中,各種電子教學資源日趨豐富,利用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也日趨增多,而信息系統的軟硬件系統建設,升級和維護的費用越來越高。對于各教學單位以及教學活動的參與者而言都是沉重的負擔,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活動的發展,且打擊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云學習中,云學習中心平臺的搭建、維護、升級和各高校已有信息資源平臺的整合,均由第三方服務提供商提供,各學校用低廉的費用租用其服務即可完成原來需要高配置的本地計算才能完成的計算任務,這樣可以避免本地建設和維護價格不菲的計算機系統。云學習對用戶端設備要求很低,不同高校,不同學科,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和教師可以利用手中任何連網終端設備(可以是手機,PDA,PC機等)隨時隨地訪問云學習中心平臺,上傳和下載各種教學、科研資料,及時進行學習、研究和教學交流,根據不同權限使用和管理各種教學軟硬件。將云學習運用于高校信息化教學中,可以沖破傳統教學對,的教學環境、位置、時間的限制,因此將云計算環境下的云學習應用于高校信息化教學中是十分必要的。

      三、云學習的社會效益

      云學習是在目前云計算蓬勃發展下提出的,云計算是通過網絡按需提供動態伸縮的廉價計算服務將云學習具體應用于高校信息化教學中,不僅可以大大減輕高校對信息系統的建設、維護和升級的花費,而且可以減輕學校的教學管理成本,減輕學生和老師的購買終端設備的負擔。這可以改善不同地區,不同學校教學不公平的現象。各級各類高校將教學資源放于云中心共享資源庫中,有力的整合了各類高校的教學資源,減少了資源的重復建設,有利于學術交流,自主學習,和終身制學習。由于云學習可以沖破傳統教學中對的教學環境、位置、時間的限制。因此,云學習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改進以往的教學方式,更好的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各層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的促進個性化教學,對于目前高校提倡的開放式教學以及一體化教學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四、展望

      云學習的研究在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將云學習運用于高校信息教學在研究角度和研究的內容上都是創新。將云學習結合高校信息化教學,以高校老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為基礎,運用云學習的低成本,資源豐富的優勢,可以改進傳統的教學的弊端,創造出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對今后教學形式和教學管理的發展和變革都具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趙元.云計算在港口行業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09

      [2]鄭煒,王秀東,楊承云,楊琳.基于云計算的諾亞舟云學習系統設計及應用[J].2011,14:92-93

      第7篇

      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的聶赤贊普時期,大地上便出現了12位有智慧的本教徒,其中就有專門從事“資益醫藥”的醫者和“卜卦占算”的算者。

      公元6世紀前,已有較粗疏的歷法。史料記載“其四時,以麥熟為歲首?!?/p>

      公元7世紀后,吐蕃王朝建立,統一了文字,確立了法典,采取了振興藏醫和歷算等一系列政策,從當時的唐朝、印度、大食等鄰近地區吸收先進的醫學和歷算學內容,充實到的天文歷算中來,從而使藏族天文歷算學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特別是藏醫藥鼻祖宇妥·云丹貢布成名以后,編寫了《歷算山塵論》等歷算學著作,培養了眾多的藏醫歷算人才。

      2008年,走過上千年歷史風塵的天文歷算學,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代表性傳承人是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著名歷算學教授貢嘎仁增先生。

      醫與算的“姊妹親緣”

      也許有人會問了,的天文歷算學科為什么都設在藏醫院里?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認定醫算不分家,醫與算為“孿生姊妹”。73歲的貢嘎仁增先生告訴我們說,簡言之,這是由于藏醫與天文歷算有著相同的理論基礎和歷史根基。

      按照我們以往的經驗,醫院里的氣氛大同小異,畢竟那里每天上演著生與死的“驚悚片”,坐在長椅上排隊候診的人們往往面色凝重、心事重重。

      但是,在自治區藏醫院門診大樓里有一個特別的科室,大門上方掛著“天文歷算”的銅牌。我們注意到只有進出這個“診室”的人往往是喜慶而來、滿意而去,因為他們可能是即將成婚的青年,準備喬遷的老人或者是打算外出的商人、出門朝佛的信徒、蓋房取土的農民,滿世界不見得能找到第二家這種獨一無二且頗具規模的特色“門診”。

      貢嘎仁增先生作為這一學科的主要傳承人,具有豐富的歷算學知識和“門診”經歷,聽他娓娓道來很長見識。他說:藏醫與天文歷算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其間的關系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的吐蕃時期,當時,宇妥·寧瑪云丹貢布(708~833年)在工布曼龍(也有稱法為貢布曼隆,今林芝地區米林縣南伊溝內)地方創辦了歷史上第一所藏醫歷算學校,專門培養醫算人才,藏醫與歷算的結合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宇妥·寧瑪云丹貢布后來成為藏王赤松德贊的御醫,他活到125歲,傳說有醫算學徒1000多人,為開創藏醫歷算事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

      根據貢嘎仁增介紹,首先,藏醫與天文歷算有著相同的理論基礎。例如五行學說的提出,五行學說是藏醫歷算理論的基礎,是藏醫與歷算的總體性理論,藏族有一句民諺說的是“要想成為頂級的醫師,至少要掌握中等的算學”,因此,藏醫與歷算被認為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對“孿生姐妹”。

      貢嘎仁增說:“譬如,藏醫學認為,正常人的脈搏跳動每分鐘是75下,高于這個次數是熱癥,低于這個次數是寒癥,就是身體不正常的表現。為什么不多不少正好是75呢?因為正常人每分鐘呼吸15次,每呼吸一次脈搏跳動5下,15乘以5就是75。

      “另外,人體脈象的周期變化數據,也是由歷算師算出來提供給醫生的。跟漢地的農歷差不多,藏歷中也有類似二十四節氣的概念,歷書上清楚地寫著某一節氣時外在的表現是天氣的冷暖、動植物盛衰更替的具體情況等,而其內在的表現則是隨著季節的轉換人體內部也會相應地發生細微的變化,即自然周期如何作用于人體的生理周期,以利于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還有,藏藥的炮制是傳統藏醫學的重要特色之一。藏醫在采藥時講究‘適時適地’,所謂適時是說如果采藥的時間早了,藥力還沒有達到,采來的藥無法使用;如果晚了,藥力已經衰退,也不能使用。所謂適地,因為高原地域遼闊、氣候條件千差萬別,每個地區的植物生長情況多不相同,采藥季節也是不一樣的。這些數據也是靠歷算師算出來的。

      “生活中你可以看到人們頭疼腦熱、生老病死都是請來醫生治療,但是像婚喪嫁娶、喬遷動土等,那就要找歷算師了。正規的藏醫院里現在已經有醫算分科的跡象,但是在廣大的農村牧區,兼醫兼算的鄉土郎中還不在少數,他們給當地人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p>

      獨一無二的歷算門診

      貢嘎仁增所在的自治區藏醫院歷算門診部迄今已有90 多年的歷史,1916 年門孜康創辦之初就有這個服務項目。

      我們的問題是現在的活動項目跟過去幾十年相比有了哪些變化和改善呢?

      歷算門診部的值班算師丹增告訴我:“我們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研究所主要搞科研,包括整理古籍、編寫歷書、預報氣象、解疑釋惑等工作,我們門診這邊主要是給群眾提供日常歷算服務,如堪輿風水、合婚五行、破土動遷、開耕犁地,還有類似身運、喜慶、喪葬(算)等,都可以做?!?/p>

      在丹增接待的患者中,有一位中年女患者,她來自當雄牧區,自述患有婦科病,吃了很多偏方久治不愈,請大夫算一算。解決這樣的難題對丹增不是問題,他對這位患者講已經確診的病癥我們是不算的,你一定要去??崎T診,配合醫生好好治療,現在的醫療條件這么好,應該能治愈你不用太擔心。

      看到每位“顧客”都會給算師帶來一條哈達,我們自然聊到了歷算上的民俗事項,在場的尼瑪次仁說,當今的習俗,一個求算者一般是帶一條哈達,在里面夾帶若干現鈔,報上所需要算的內容和自己或家人的生辰八字,由歷算師根據歷算原理得出相關的數據?!坝浀眠^去,我曾經見過有很多人是拿著一小塊四四方方的氆氌,彩染的白色的都有,外加一把麥粒請歷算師算數。這種方氆氌叫做‘孜典’,意思是算術用的墊子,也算是給歷算師的一點點酬勞。那這送上來的青稞麥粒又是什么意思?過去我們不是用籌算嗎?青稞麥粒就是籌算用的籌碼,撒開在‘孜墊’上演算,倒是挺有儀式感的。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是一種源于農村的古老習俗?!?/p>

      在歷算門診部,每接待一個客人,醫生們在聽完對方的主訴和生辰八字后,用歷算原理當場演算并把運算的結果錄入電腦,打出“處方”給客人。丹增交給我一張已經打印好的動遷蓋房的“處方”。只見上面有需要請喇嘛念誦的經卷目錄,有建房動工的日期和時辰等,甚至具體到“需要請屬相為豬、牛、雞,名字吉祥,父母雙全,五官俊美的男女青年,以東南、東北任意方向為‘巧藏’(意為吉祥方,藏俗所說萬事如意的吉利方位),挖出第一條地壟,并在里頭放上‘耐薩’和‘耐朵’(意為圣土、圣石,指從佛教圣地取來的少量土料和石料),進行奠基儀式”等等。

      我們聽說歷算門診中比較特別的一個項目是“忻孜”——喪葬占算。門診部有一本厚厚的喪葬占算收費登記簿,每一筆賬都記得很清楚,似乎有著專門的用途。貢嘎仁增先生說,“你猜的不錯,這是藏歷門診的一個傳統。按藏族的傳統觀念,死去的人走在往生的路上,需要積攢‘盤纏’。我們就把死者家屬送來的這些錢分毫不少的用來積陰德、做善事,讓活著的人受益。我們今年剛去了曲水縣南木保育院,把這些積累的收費送給那里最需要幫助的孩子們。我們醫院跟附近的村莊有幫扶協議,每年開展送醫送藥活動,也經常從這里拿錢?!?/p>

      發行量最大的藏文書籍——藏歷歷書

      今天,發行量最大的藏文書籍正是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編制的氣象歷書。

      據貢嘎仁增介紹,的第一本正規歷書是1206年問世的,名為《薩迦歷書》,此歷書的內容包括了氣候、季節變化以及各種事態善惡的日期等等,為農牧民的生活、生產和出行活動,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1916年,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在拉薩創建了醫算院(即門孜康),頒布了以《敏竹林歷書》為藍本的《門孜康歷書》,每年以木刻版印制后向全發行。

      和平解放后,在自治區藏醫院下設了藏歷編輯室負責編歷工作。1978年,藏歷編輯室升格為天文歷算研究所,開展天文歷算研究項目和學術交流活動。

      從1993年起,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利用天文歷算學原理作出的每日天氣預報開始在電視臺和人民廣播電臺中播出,受到各界人士的歡迎,也達到了較高的準確率。

      編撰歷書的工作就是由“孜巴”(歷算師)們來完成。德高望重的貢嘎仁增先生當然就是“孜巴”們的領頭人了。

      頗感意外的是,在他的家里,從走廊到臥室都擠滿了人。他們有的盤腿坐在地上認真完成著作業,有的就疑難問題向先生求教,還有的三三兩兩坐在一起輕聲討論著什么。這些人年長的30出頭,年輕的只有十幾歲,都是從各地的農村牧區、寺院廟宇慕名投奔貢嘎仁增學習歷算的。

      在學員堆里忙碌的貢嘎仁增說:“我非常愿意傳授歷算知識,大概是因為出身于歷算世家,對藏族的天文歷算有深厚感情的緣故,感到自己有責任培養更多的人才,一代一代地將傳統學科傳承下去?!?/p>

      據說貢嘎仁增家的祖先阿蘇熱耶本是一位尼泊爾人,跟隨一位印度高僧到傳播佛法,并在定居下來。19世紀,在重修桑耶寺時,阿蘇熱耶的后代負責歷算等工作,并開始享有“拉孜巴”——神算子的名號。

      1952年,貢嘎仁增子承父業進入拉薩門孜康學習,1957年畢業,次年到自治區藏醫院工作,已經從事天文歷算科研教學40余年了。貢嘎仁增說他一生中遇到過非常好的名師。那時候,老院長、著名藏醫、歷算大師欽繞羅布還在世。老院長不講究衣食,過著十分清貧的生活。他只有一件破舊的袈裟,每天坐著讀書,衣服磨破了,都沒有時間去縫補,就隨手在破洞處打個結,繼續不分晝夜地苦讀。久而久之,全身上下都是結團,于是,藥王山的人給大師取綽號為“百結者”。貢嘎仁增將其贊譽為“傳承人的偉大魅力”。

      藏醫院老師在給貢嘎仁增他們授課時,用一種叫做“薩雄木”的教具,將木盤傾斜45度使浮土流到木盤內,學生用鐵簽在浮土上學習算術,這就是薩雄木教學。

      那時候,貢嘎仁增一個月只有兩天休息時間,一天上十幾個小時的課,讀書、演算到深夜一兩點是常事,用壞的鐵簽都不計其數。

      “”中,貢嘎仁增被安排到拉薩地毯廠干零活。1978年,按照知識分子歸隊的政策,貢嘎仁增回到了自治區藏醫院。當時的院長強巴赤烈找到他說,咱們倆都是老院長欽繞羅布的弟子,有責任把藏醫歷算知識傳給后代。從那以后,兩人都收徒弟教學,愿意學醫的到強巴赤烈那里,愿意學算的到貢嘎仁增這里,不收一分錢學雜費,目的就是把知識和本領傳授給下一代。

      到如今,貢嘎仁增已培養了300多名歷算弟子,他們遍布、甘肅、青海、云南、四川五省區的藏族地區,其中的多名學生達到了自己能編寫歷書的水平,其余的學員至少能看懂、使用歷書。

      在現場,我們看到一對親如兄弟的學員,一個叫阿旺貴旦,是那曲地區比如縣曲乃寺的小和尚,一個叫尼瑪,是日喀則地區薩迦縣的農民子弟。阿旺貴旦原本是寺院派到拉薩色拉寺學經的,因為沒有達到入寺的條件,被色拉寺拒收,后投奔藏醫院跟貢嘎仁增學習歷算。尼瑪的情況則不同,他的家在日喀則地區薩迦縣一個十分偏僻的小山村,那里讀書識字的人很少。有時候村里死了人,由于沒人能看懂歷書,只能把尸體停放起來,從別的村子請人算天葬的日期,才能辦理后事。因此,村里人把他送到貢嘎仁增這里學習文化。幾個月下來,他們感到不虛此行,收獲很大,而且與老師相處得親如父子。

      除了教書育人,貢嘎仁增最主要工作就是編撰歷書。

      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每12年組織全區的天文歷算專家進行一次全面的“會算”,并把“會算”結果交給電腦操作人員驗算。兩邊的運算數據對照無誤后,再將運算的結果組織本所的專業人員落實到文字上,刊印成歷書,發行到民間。

      貢嘎仁增參與編寫的歷書已不下30多種。他還曾多次深入農牧區就傳統歷算、農事時宜、氣象等方面作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將其成果運用于實踐中,擴充了歷書的內容,提高了歷書的準確度。

      他說,歷書在農村牧區的使用量很大。農業方面,它給農民提供了當年的雨水、霜露、干濕、地力肥瘦、早中晚播時間以及風、雪、雹等方面的氣象預報,成為他們生活的良師益友。牧業方面,它給牧民群眾提供了當年的牧草長勢情況,風災、雪災方面的預報以及各種節氣、宗教民俗節日的具體時間等,甚至還有牧民遷場時間,騾馬馴化時間等方面的具體服務,深受牧民朋友的歡迎。

      堆龍德慶縣農民曲扎說,其實,藏歷歷書給我們的好處還不止這些。

      只上過高小的曲扎文化水平并不高,用他的話來說剛夠看懂歷書,但他購買和使用藏歷歷書已有20多年了,成為鄉鄰們眼中的農事顧問。村里每年有大約40%的農戶購買歷書,剩下的人家有的沒有人識字,有的雖然識字但看不懂歷書,他們就會請曲扎為他們講解每年的天氣狀況、糧食播種季節和其他類似“良辰吉日”的推算等等,總之,歷書在農村的用處太多了。

      在曲扎家里,我們看到用完的十幾本歷書用繩子穿在一起掛在門楣。據說這里有這樣一些解釋:一,表示主人對字紙的尊敬。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吹接械牟刈謇先税l現字紙掉在地上就會馬上撿起來,喃喃禱告,并把書舉到頭頂,然后再放到一個高處,表示對字紙和知識的尊崇;二,用完的歷書掛在門上據說具有祛邪禳災的功效;三,經??床貧v的人都有把當天當月發生的一些事情、農田開耕的日期、迎來送往的情節、嬰兒誕生和老人死亡的時間等記錄在歷書空白處的習慣,將其日積月累的保存起來等于是一部詳盡的記事本,查閱起來非常方便。這也是人們不愿扔掉舊歷書的另一個原因。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