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道德與法治命題建議范文

      時間:2023-07-17 16:22:45

      序論:在您撰寫道德與法治命題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道德與法治命題建議

      第1篇

      關鍵詞:道德規范;文明素質;“哈爾濱風尚”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0-0093-03

      從年初的“最酷爸爸”謝尚威,到“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最勇敢的士兵”高鐵成,到近期的“神勇大媽”楊惠和“創造奇跡”的救人英雄蘇澤軍,到“最美少年”常偉豪和“最美的哥”王君,不斷涌現的道德模范人物感動著我們整個城市,催生了哈爾濱特有的“哈爾濱風尚”。整個城市不論年齡大小,不分職業、不分貧富,不分單位和個人,所有的人都關注著道德模范人物,每個人都被他們崇高的道德力量感染著,人們心里燃起了對高尚道德的敬意,對高尚道德回歸的希望。在哈爾濱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進程中,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具有高尚道德的典型人物引領下,大力弘揚“哈爾濱風尚”,促進市民文明素質的提升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根本任務和目標。

      一、“哈爾濱風尚”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

      哈爾濱風尚的形成是哈爾濱市長期以來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取得的顯著效果的體現,更是進一步推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進程的重要精神支柱。不斷涌現的道德模范人物體現的崇高道德境界、深刻道德內涵、強大的道德力量是哈爾濱風尚的精神實質。

      (一)把握道德模范人物豐富和深刻的道德內涵,有利于提升我們的道德境界

      “最酷爸爸”謝尚威用雙手托起15歲少年的生命,彰顯著普通人人性的光輝。面對墜落的少年,沒有漠視和逃避,而是挺身而出,彰顯了尊重生命、關愛他人的道德情懷;“最美女教師”張麗莉面對疾馳而來的汽車,推開學生,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學生,不顧自己限于危險之中,完美詮釋了教師的崇高職業道德,教書育人先正己的職業操守;“最勇敢的士兵”高鐵成三進火場,及時排除險情,把危害降到最低,保護了人民財產,履行了軍人神圣的職責,使“人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再是一句空話?!吧裼麓髬尅睏罨轄I救兩名落水男子,“創造奇跡的救人英雄”蘇澤軍勇救兩名落水少年,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做出了超越自身極限的英雄壯舉,完美詮釋了舍己救人、大愛無疆的崇高道德精神;“最美少年”常偉豪三次潛入水中救人,表現出勇敢和智慧,是當之無愧的“美德少年”;“最美的哥”王君,常年堅持做好事,多次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挽救他人性命,表現了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崇高境界。這些英雄人物之所以感動我們,感動這座城市,是因為從這些道德模范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輝和道德的力量。他們所體現出的道德自律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并勇敢地付之行動,是常人辦不到的。在全社會熱切期盼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的今天,理解和實踐其精神要旨,有利于提升全體市民的道德境界。

      (二)提煉道德模范人物的精神要旨,有利于形成促進城市發展的精神力量

      提煉道德模范人物的精神要旨就是要為全社會建立社會價值體系與行為方式,并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與行為準則,從而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精神動力。對社會發展而言,社會成員對社會共同體的存在價值、發展目標的共識,即文化認同的形成,無疑是任何一個社會存在、發展的精神基礎。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任務是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市民素質需要一種精神把它引入一個充分發揮的空間中,這種精神能引領、約束、激勵市民的行為規范,并把市民素質引領到促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授予謝尚威“哈爾濱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形象大使”榮譽稱號,授予這些道德模范人物“見義勇為先進分子”榮譽稱號,授予謝尚威、楊惠、蘇澤軍、常偉豪、王軍等五位道德模范人物為“哈爾濱文明市民標兵”榮譽稱號,就是在全社會倡導道德模范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質。提煉道德模范人物的精神要旨,使其滲透到城市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建設的各個方面,更加注重培養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公仆意識、主人意識、擔當意識,倡導以和諧、誠信、責任、寬容、奮進、敬業、創新、奉獻為時代內容的城市精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些模范道德人物是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主導力量,是城市發展急需的精神力量,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極強的引導作用。

      (三)通過模范道德人物事件引發道德內省,有利于養成良好的道德意識

      這些道德模范人物激發市民對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思考,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對生命和心靈的感悟,從而釋放出創新與創造的能量。道德模范人物的所作所為全方位演繹了道德的內涵,擴大了道德的影響力,有助于道德的內化,有助于增強集體的道德意識,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城市文明是在城市居民的交往與互動中形成的,交往、對話與溝通是城市文明的本質和精髓。道德內省有利于在市民的意識和行為中形成對社會利益、共同利益的忠誠與遵守,有利于在市民之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良好人際關系,做到鄰里和睦相處,樂于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等提升道德境界的文明行為,使城市成為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二、市民文明素質急需“哈爾濱風尚”的引領

      一座城市市民的社會公德意識、自我約束意識、文明習慣和文明行為等文明素質是一座城市良好形象的重要參數。創建全國文明城市要求市民文明素質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一)市民公共行為文明素質與全國文明城市標準要求存在差距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重點考察全體市民在公共環境、公共秩序、公益活動和公共關系方面是否具有較高的文明素質。市民在公共環境方面的公德素質最令人擔憂,公共場所亂扔雜物、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時有發生,在全市開展治理“開車拋物”行動中,這類現象仍很突出。公共秩序主要考察公共交通中車輛、行人是否各行其道,有無亂穿馬路、闖紅燈現象。公交站臺、銀行等公共領域是否能做到有序,有無亂擠現象。在公共秩序方面市民文明素質水平與全國文明城市標準要求存在差距,此類不文明現象仍然是影響哈爾濱形象的頑疾。公益活動方面,參與公益性活動的載體不足,市民參與公益性活動的積極性不高。公共關系方面,主要是公共場所有大聲喧嘩、嬉鬧等不文明現象;公交車上有不給老、弱、病、殘、孕及懷抱嬰兒者主動讓座的行為;有不友善對待外來人員,耐心熱情回答陌生人的問詢的不文明行為;有不使用文明禮貌用語的不文明行為;發生沖突時不互相謙讓的不文明行為。綜合起來,市民在公共行為中文明素質與全國文明城市標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市民公共行為文明素質不符合全國文明城市標準要求的原因分析

      許多調研指出,市民文明素質的“重災區”表現在公德領域。公德領域文明素質不到位的根源在于市民文明禮儀素質和行為習慣不到位。發生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原因很多,有歷史原因、文化原因、社會轉型的原因,既有個體層面原因,也有政府層面的原因。

      1.道德環境發生改變。當前,我們正處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生活方式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期,這一切都給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想活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也帶來空前的沖擊。我們社會已經出現“價值多元化”和“核心價值觀的迷失”的現象,全社會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全社會正在構建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道德環境,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的基本準則沒有深入人心。由于公共行為文明素質中涉及的文明行為都是日常小事,對違背公德行為沒有形成一定的輿論壓力。新聞輿論如此,公眾輿論也如此。比如在大街上隨手扔垃圾,不會遭到任何非議。

      2.公德意識不夠,公德行為不夠自覺。有些違背社會公德的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文明的,對公共行為文明缺乏足夠的認識,對不文明行為不以為丑,反以為美;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而且把社會公德看得很輕,缺乏社會責任感。有人監管時能遵守公德,無人看守時就劣根暴露,缺乏自覺的、習慣性的公德行為,而且市民的集體無意識行為較多,這一點在行人過紅綠燈時表現尤為明顯。據實地踏察,行人闖紅燈現象很多是集體行為。

      3.公德教育失效。傳統的公德教育已很難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德育方式過于呆板。傳統的面對面的教育,如開會、上課、參觀學習等對市民生活、教化作用不明顯;德育內容遠離生活。那些空而又空、高而又高的理念過于理想化、教條化,脫離生活實際,使其難以產生認同感。德育不是為社會成員個體自我完善,為個體提高生命質量服務,而是流于一種形式,成為學校課程設置的必須和單位文明建設的必須。我們過于注重德育的直接的社會,尤其是政治功能。如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進行簡單的政治宣傳和課程安排,學校德育很少關注、指導學生的現實生活,更無法引導他們領會并體驗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單位教育也比較功利化,往往只是簡單的學習,很少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公德教育雖然日趨重視,但要真正到位尚有較大距離。社會成員對道德功能的片面認識使德育缺少親切性和熟悉感,影響德育的實際效果。

      三、弘揚“哈爾濱風尚”引領市民文明素質提升的對策建議

      市民的文明素質應該具備符合國家文明城市標準要求的社會公德、集體意識、遵守社會規范的自我約束意識等等。就是要營造這樣一種秩序:個人利益服從于社會利益和共同利益,個人的文明習慣必須受制于社會的文明準則。全體市民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中只有堅持與社會公共利益相依為命的集體主義,具有較強的家園意識,與現代文明城市意識要求一致,才能建立起協調有序的公共文明系統,保證城市文明程度保持在一個較高水平。

      (一)發揮模范道德人物事件直接教化功能,提升文明素質

      傳統的公德教育已很難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德育方式主要是灌輸和說教,未能有效地把握社會成員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規律,灌輸式、說教性的手段和方法讓社會成員被動地接受道德規范和規則,使其在德育過程中缺乏參與的積極性。教育者根據自己的意愿或教育者所代表的利益需要進行教育,社會成員接受的道德認知過腦不入心,一旦碰到與教育者所講的道德觀念相違背的現象,社會成員的道德觀念就改變了,很難處理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和道德沖突。模范道德人物鮮活的事件,發生在身邊的事件更容易產生道德的共鳴,更容易產生道德的認同,更容易銘記在心,滲透形成道德自律,以這些道德模范人物為楷模,潛移默化形成道德約束力,提升自身文明素質,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

      注重發現和樹立市民身邊道德模范人物,哈爾濱市每年一度的“感動人物和事件”和“見義勇為先進分子”都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哈爾濱十個縣(市)可以開展地區性道德模范評選表彰活動;城區可以開展行業性道德模范,如代表“路橋精神、環衛精神、交警精神和公仆精神”的模范人物;針對不同群體發現和樹立道德模范人物,像“老有所為”的道德模范、星級美德少年、優秀公務員等等。這些道德模范對市民的影響與感召最為直接,示范作用更容易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更加明顯。

      (二)以道德模范人物為引領,豐富城市精神內涵

      城市精神是指一座城市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為謀求可持續發展,在長期的文化創造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出來的,反映城市共同的理想目標、精神信念、文化底蘊、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它是構建城市先進文化的核心,也是城市軟實力的核心。城市精神植根于城市的歷史、體現于城市的現實、引領著城市未來。“開放包容、時尚活力、誠信敬業、和諧奮進”的哈爾濱城市精神集中反映了我們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特點和現實發展狀況,及未來的城市發展方向;集中反映出了我們這座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價值理念和城市品格。為凝聚和團結全體市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遠景目標提供了有力的信念支持、精神支持,也為城市的綜合發展提供了價值資源和文化底蘊。哈爾濱歷史發展中多種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復雜而生動的人文背景,通過現代城市建設和經營的強化、深化,既能夠延續和繼承歷史,又能夠豐富新的城市建設的內涵。哈爾濱有屬于自己的歷史文化底蘊,必然會有屬于自己的精神氣度。城市精神的提煉是城市文化現代與歷史的對話,實現現代與歷史的延承,挖掘歷史文脈,豐富歷史文化內涵,達到現代與歷史的和諧,從而創造一個具有厚重文化底蘊的現代化大都市。

      塑造城市精神就是提煉出先進的、優良的激勵市民積極向上的市民品質,使市民自覺遠離陋習,以道德模范人物為引領,以城市精神為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人民群眾是塑造城市精神的主體,城市精神通過城市中從事各行各業的人的勞動來體現,其最終目的是城市精神能夠得到市民的認同,成為市民共同認可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城市精神打造城市人優秀的倫理道德、審美情趣、價值觀念、性格特征等新的人文精神,激發市民對家鄉的熱愛,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對生命和心靈的感悟,從而釋放出創新與創造的能量,把城市建成以人為中心,人與人、人與環境和諧統一,充滿人文關懷的現代文化名城。在道德模范人物引領下,哈爾濱市民的無私奉獻、眾志成城、爭做主人、敢于擔當、自強自立、艱苦創業是城市精神的重要體現。哈爾濱市民在城市重大工程建設中所表現出來的無私奉獻、眾志成城、敢打硬仗的精神;在城市重大事件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參與、爭做主人的精神;在創業就業中表現出來的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精神;在社會互助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奉獻愛心、樂于助人的精神等等,極大豐富了哈爾濱城市精神的內涵,是城市精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之所在。

      (三)形成全社會崇尚道德模范的氛圍,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第2篇

      無錫市教育局《無錫市進一步推進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的實施意見》,三年后無錫市中考將迎來新變化。根據中考改革方案,從2022屆初中畢業生(2019年秋季入學的初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考)升學考試科目增至8門,總分由原來的530分調整為750分,考試時間調整為三天(6月16-18日)。

      計分科目增加,學校向課堂要效率

      市教育局基教處負責人介紹,中考改革方案的出臺,有國家、省、市相關文件精神要求,也與今年上半年我省出臺并實施的高考改革方案有關。為發展素質教育、提升學科核心素養、適應新高考等,無錫市及時跟進調整、制定中考改革新方案。

      新方案重視培養初中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除了繼續開展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操作考查和初二階段信息技術、生物、地理等學科考查外,明確自2020年起實施初中畢業生藝術素質測評,該測評成績合格作為初中畢業的標準和升學的依據。此前曾提過,2021年將道德與法治、歷史兩門科目納入初三學生中考計分科目的安排則不予執行,2021年參加中考的學生依然執行現行中考方案。

      中考計分科目增加是否會導致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基教處負責人說,中考計分科目和考試時間的增加,會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一定的緊張感和壓力。只要有考試,就會有壓力和競爭,建議大家理性看待。本次新方案也明確要求,中考命題要把握科學導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發展素質教育要求和新課程理念,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堅持以課程標準為命題依據,合理確定試題難度,強化對學生知識掌握、綜合分析、創新思維等方面能力的考查。“學生要減輕的是過重的課業負擔,我們鼓勵開展適合的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從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和提升初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角度看,無論是考試科目還是考查、測試科目,都要認真學習。我們也會重視督查初中學校的課程開設情況,確保各校開齊開足規定的課程。”

      對于中考計分科目增加,積余實驗學校校長丁偉健表示并不擔心:“我們在教學中會提高對歷史、道德與法治的重視程度,加大、加深對教材、學生、考試方向等方面的研究,提升課堂效率?!?/p>

      中考科目、時間、總分均有增加

      新出臺的中考方案繼續實行畢業考試和升學考試“兩考合一”的辦法,從2022屆初中畢業生(2019年秋季入學的初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中考考試總分共計750分,考試科目由語文、數學、英語、物理與化學、體育,調整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體育,共8門。其中,語文、數學、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6科采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英語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和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兩種形式,體育考試采用現場技能測試方式進行。

      第3篇

      ■中考科目、時間、總分均有增加

      新出臺的中考方案繼續實行畢業考試和升學考試“兩考合一”的辦法,從2022屆初中畢業生(2019年秋季入學的初中一年級學生)開始實施,中考考試總分共計750分,考試科目由語文、數學、英語、物理與化學、體育,調整為: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體育,共8門。其中,語文、數學、物理、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6科采用閉卷筆試的形式,英語考試采用閉卷筆試和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兩種形式,體育考試采用現場技能測試方式進行。

      考試科目的分值也有所變化。語文、數學試卷總分由現在的各130分調整為各150分。英語考試總分由110分調整為130分,其中閉卷筆試部分為100分,聽力口語自動化考試部分為30分。物理與化學分卷考試,物理試卷總分為100分,化學試卷總分為80分,道德與法治、歷史試卷總分各為50分。體育考試總分由30分調整為40分。

      隨著考試科目增加,文化科目考試時間也隨之延長,考試日期由原先的6月16日、17日兩天調整為6月16日、17日、18日三天。其中,語文(150分鐘)、數學(120分鐘)、英語(100分鐘)、物理(100分鐘)、化學(100分鐘)各安排半天,道德與法治和歷史兩門科目安排半天同場分卷進行(共120分鐘)。

      ■計分科目增加,學校向課堂要效率

      市教育局基教處負責人介紹,中考改革方案的出臺,有國家、省、市相關文件精神要求,也與今年上半年我省出臺并實施的高考改革方案有關。為發展素質教育、提升學科核心素養、適應新高考等,無錫市及時跟進調整、制定中考改革新方案。

      新方案重視培養初中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除了繼續開展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操作考查和初二階段信息技術、生物、地理等學科考查外,明確自2020年起實施初中畢業生藝術素質測評,該測評成績合格作為初中畢業的標準和升學的依據。此前曾提過,2021年將道德與法治、歷史兩門科目納入初三學生中考計分科目的安排則不予執行,2021年參加中考的學生依然執行現行中考方案。

      第4篇

      六大變化!蘭州市中考改革試行方案公布

      《蘭州市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镌圏c工作實施方案(公開征求意見稿)》在去年12月3日公布之后,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3月21日,在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和建議之后,《蘭州市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試行)》正式出臺。這次蘭州市中考第三次改革將改寫2018年初中新生的中考命運,計分科目增加;英語聽力與口語人機測試;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增加實驗操作考試;綜合素質單獨成為錄取前置;命題減少機械記憶等將使未來中考更趨向于靈活。

      12門考試科目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共12門課程,分為全市統一考試和考查兩類:全市統一考試科目共10科: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歷史、物理、化學、地理、生物、體育與健康;全市統一考查科目共2科:藝術(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勞動教育、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統考總分740分

      確定錄取計分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歷史、物理、化學、地理、生物、體育與健康等10科,各科目考試成績以分數形式計入錄取總分,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依據。其中,語文、數學、外語、體育與健康等4科分卷考試;道德與法治、歷史、物理、化學、地理、生物等6科實行相近學科合卷考試。統考以原始分計入,總分740分。

      各科分值為語文、數學、外語各120分,物理90分,化學60分,道德與法治、歷史各50分,地理、生物各40分,體育與健康50分。其中外語分值中包含30分的口語與聽力測試分值,物理、化學、生物的分值中包含10%的實驗操作技能考試分值。考查科目藝術、信息技術各50分。

      筆試與實踐結合

      考試方式根據學科特點,采取不同的方式: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6科實行書面紙筆閉卷考試,其中外語加試聽力與口語測試,實行人機對話的考試方式;物理、化學、生物三個科目實行書面紙筆閉卷考試和現場實驗操作技能考試,每科兩項考試成績合并計為該學科總分;體育與健康實行現場測試考試;信息技術教育實行無紙化上機操作考查,藝術(音樂、美術)、勞動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考查相結合的方式,考查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相應維度。

      分卷與合卷組考

      各科目考試時間為:紙筆考試科目語文、數學各120分鐘,外語90分鐘,物理、化學合卷共150分鐘,道德與法治、歷史合卷共100分鐘,地理、生物合卷共100分鐘。物理、化學、生物實驗操作各15分鐘,外語口語與聽力30分鐘,信息技術30分鐘。

      地理、生物合卷八年級即考

      考試按照“學完即考”的原則,地理、生物(含實驗操作)、信息技術教育的考試安排在八年級第二學期6月底前進行,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歷史、物理、化學的紙筆考試安排在九年級第二學期6月中旬進行,體育與健康測試、理化實驗操作技能考試、外語聽力與口語測試、藝術(音樂、美術)考查、勞動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的考查安排在九年級第二學期5月底前進行。

      綜合素質1A4B是省級示范“底線”

      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實行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計分、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計等的招生錄取模式。綜合素質評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和社會實踐五個評價維度,評價結果以等級形式呈現,分為A、B、C、D四個等級,依次對應優秀、良好、合格、待提高。評價結果作為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水平和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

      綜合素質評價五個維度均達到c等及以上者方可畢業,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的重要依據之一。綜合素質評價2A3B及以上作為享受優質高中對口分配名額、“雙優助學班”和“珍珠班”等優惠政策的基本依據,其中思想品德維度必須為A等;1A4B及以上作為享受自主招生錄取政策和省級示范性高中統招錄取的基本依據,其中自主招生具體的A等維度由各招生學校擬定;5C及以上作為其他普通高中學校統招錄取的基本依據。沒有綜合素質評價的考生,高中階段學校不予錄取。

      四條控制分數線?!暗拙€”

      新中考政策確定實行最低錄取控制線制度,市教育局根據當年普通高中招生計劃和考試成績,分別確定城區優質普通高中最低錄取控制線、城區其他普通高中最低錄取控制線、城區民辦普通高中最低錄取控制線、遠郊縣(區)普通高中最低錄取控制線,實現學生的合理分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升學需求。

      對口分配比例不低于75%

      堅持和完善優質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招生政策,對口分配比例不低于75%。進一步完善名額分配辦法,適當向薄弱初中、農村初中傾斜。進一步嚴格分配名額的享受條件,小升初不按規定入學的學生不得享受優質高中對口分配名額。

      5%自主比例不得跨界招生

      取得自主招生資格高中學校,自主招生范圍與普通生招生范圍一致,不經允許,不得跨市(州)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人數在當年下達的招生總計劃內執行,一般高中原則上不超過5%。自主招生所有方案,錄取過程以及各類預錄取,錄取結果都要公示。

      中考改革方案“六變”

      根據省教育廳的要求,蘭州市于2018年啟動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镌圏c工作,從2018年秋季入學的七年級學生開始實施。這意味著本次中考改革招生方案將于2021年中考執行。記者注意到,和現行政策相比,新方案最重要的變動有六個方面。

      01

      將科目Ⅱ四科由等級變為計分納入中考錄取總分

      按照目前的招生方案,中考考試科目分Ⅰ和Ⅱ??颇竣竦目荚嚱Y果是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重要依據,科目Ⅱ的考試結果是普通高中招生錄取的前置條件??颇竣瘢赫Z文、數學、英語(德語/法語)、物理、化學、體育6科,總分720分,成績以分數形式呈現??颇竣颍核枷肫返?、歷史、地理、生物4科。各科成績均以等級形式呈現,分A、B、C、D四個等級。

      此次中考改革方案調整了部分科目的成績呈現方式。將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生物等四個學科的成績由以等級形式呈現作為中考錄取的前置條件調整為以分數形式呈現納入中考錄取總分。統考計分科目增加4科。

      02

      實行聽力口語人機測試,實驗操作從筆試變“動手”

      目前的中考外語考試實行閉卷筆答,含聽力。而新中考方案將改革了部分科目的考試方式,

      其中,增加了外語口語考試,將外語聽力測試從筆試中分離出來,實行外語口語與聽力測試人機對話的考試方式。同時,更加重視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將物理、化學、生物學科的實驗操作技能考查從筆試中分離出來單獨進行實驗操作技能考試。

      03

      各科卷面分值均有調整

      今年中考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卷面分值均為150分;物理卷面分值為120分;化學卷面分值為100分;道德與法治、歷史兩科合場分科合卷考試,卷面分值為100分,地理、生物兩科合場分科合卷考試,卷面分值為100分。

      而新中考改革方案調整了卷面分值設置:語文、數學、外語各120分,體育與健康50分,物理90分,化學60分,道德與法治、歷史各50分,地理、生物各40分,總分740分。外語的分值包含30分口語與聽力測試分值,物理、化學、生物的分值各包含10%的實驗操作技能考試分值。

      04

      實行計分計等結合錄取

      改革了普通高中錄取辦法,實行計分計等相結合的招生錄取制度。由現行的“將科目Ⅱ的等級和綜合素質評價的等級作為普通高中招生錄取的前置條件,在符合前置條件的基礎上,根據考生志愿,按照科目Ⅰ的總分從高到低依次錄取的辦法”調整為“以綜合素質評價五個維度評價等級為前置條件,在符合前置條件的基礎上,根據考生志愿,按照10科錄取計分科目的總分從高到低依次錄取的辦法”。

      計分計等結合錄取,使得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五個維度的評價結果作為初中畢業資格認定和普通高中錄取的重要依據,以及作為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的參考依據。

      05

      命題將加強能力考查

      從中考改革方案可見,未來中考命題將更加注重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發揮對課程與教學的導向作用,更加注重減負增效,切實提高命題質量,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性質的內容,密切與學生生活、社會實際的聯系,注重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中考方案的命題要求上可見,未來中考將減少單純記憶、機械訓練內容,試卷難易適度,難、中、易比例原則上定為1:2:7,充分體現學科課程標準要求,杜絕偏題、怪題。

      06

      第5篇

      關 鍵 詞 中小學法治教育;道德與法治;規則

      中圖分類號 G41

      文獻編碼 A

      文章編號 2095-1183(2017)02-00-02

      隨著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使用,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守法意識,已成為一線教師面臨的現實挑戰。小學生雖然難以對法治有深入的認識,但其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都不難感知身邊的規則與法治。基于此,我們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了諸多嘗試。

      一、鏈接家庭生活,感受規則與法治

      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對于小學低年級兒童來講,家庭是其最熟悉也最生動的生活場域。我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架起家庭生活與法律常識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讓學生不斷感知規則與法治。

      “我的全家福”是粵教版《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第八課“幸福一家人”的學習內容。本課旨在讓兒童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員,感受家庭帶給自己的溫暖和幸福,培養兒童愛父母長輩、愛家庭的情感;以具體行動創造家庭幸福,養成孝親敬長的良好習慣;同時,初步形成對家庭關系的法律認知。

      我們在教學設計中,首先基于婚姻法的規定“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護幼,互相幫助”提供劇本,讓孩子進行角色扮演。

      劇情提要:奶奶不慎劃傷了手,貼上膠布后忍痛給孩子洗菜做飯。由于手疼,奶奶一時手抖,鹽放太多了。孩子在飯桌上抱怨:“奶奶做的飯菜太咸了,很難吃?!蹦棠滩徽f話,表現得非常難過。

      學生A飾演奶奶,學生B飾演孩子,學生C念旁白。扮演完畢后,分別請小演員和觀眾說說自己的感受。由此,讓學生懂得要善于觀察家庭成員的情況,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不僅要理解他們,也要幫助他們。隨后,出示婚姻法的規定“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護幼,互相幫助”,引導學生說一說,打算如何幫助家庭成員。借此讓孩子們領悟到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我們要敬老護幼,互相幫助。

      之后,進行“我是家里的開心果”環節。課前,教師請學生準備家庭相冊,在背景音樂中分享親情故事。同時,通過課件呈現以下問題:“從我是什么時候出生的?那時全家人都來了嗎?”“這張照片什么時候拍的?我多少歲?”“我的第一張照片是誰拍的?”“我們全家旅游拍的照片哪張最滿意?”“以后我們家多久拍一次全家福?”等。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孩子們對往昔美好生活的回憶,孩子們通過回答問題和談感受,明白了自己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而自己也要學會陪伴父母變老。即使沒有法律規定,在道德上,我們也應該敬老護幼。此時,冷冰冰的法律被賦予了暖心的溫度,孩子們在親情的包圍中感受著規則和法治。

      二、評析生活案例,體驗法治社會生活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指出,在必要時,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將真實法治案例引入課堂教學,注重學生法治思維能力的培養?;浗贪妗兜赖屡c法治》一年級教材提供了許多基于兒童視角的相關素材,它們來源于真實生活,經過了編寫者的精心篩選和加工處理。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展開對生活案例的評析,從而初步形成法治意識。

      例如,“到戶外去”是一年級第三單元第九課“我是小學生”的內容之一。教材提醒孩子們,旅游法規定:“國家倡導健康、文明、環保的旅游方式?!背鞘械暮⒆觽兌鄶刀加屑彝ヂ糜谓洑v,我們在課堂上,可以讓孩子講述旅游故事,列舉自己知道的旅游方式;之后,讓孩子們評價哪些是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借此,引導學生立足旅游法的規定,展開辨析,從而認識和體驗生活中的法律。

      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還收獲了許多意外的驚喜。在教學“不一樣的冬天”(第三單元第十課“冬爺爺來了”)一課時,教師問道:“南方的冬天和北方的冬天有什么不一樣呢?”經過小組討論,讓孩子總結調查結論。在討論中,有孩子談到北方冬天暖氣供應的法律問題,并涉及一些地方政府的相關管理辦法,引發了孩子們的熱議。

      這告訴我們,生活處處存在著規則與法治。小學低年級兒童對法治案例的理解能力還比較弱,我們在教學中應以兒童的視角,對生活中的規則與法治案例進行適當的加工處理,以豐富兒童對法治社會生活的體驗。

      三、模擬生活情境,踐行規則與法治

      踐行重于言說,過程重于結果。規則與法治意識的形成與發展,不僅要求我們從兒童生活出發,使兒童在體驗中感受規則和法治,而且要讓兒童加以應用,知行統一,才能真正促進兒童法治意識和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成。低年級兒童難以開展深入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我們可采用模擬情境的方式,為兒童提供實踐機會。

      例如,在教學“放學路上”(第一單元第三課)一課時,課前,教師請學生收集身邊的交通案例??梢耘恼照故荆部梢钥谑?。課堂上,結合孩子們的觀察匯報,教師相機展示典型案例,讓大家展開討論。比如,針對家長抱著幼兒坐在副駕駛位上的行為,引導學生從情與法兩方面進行討論;再如,如果學生違反交通規則(未成年,未造成嚴重后果),該如何處罰?如此,讓學生懂得要嚴守交通規則,珍愛生命。

      在此基礎上,教師設置如下情境,鼓勵孩子們在行動中踐行規則與法治。教師在教室中貼上相關的交通標志,布置馬路、紅綠燈的場景,請兩位學生分別飾演闖紅燈的行人和其朋友。之后,提問:“如果你是這個朋友,遇到如下情形,你會怎么做?”并提供5個選擇。選擇一:毫不猶豫跟著他。選擇二:提議等人多一點時再通過。選擇三:很猶豫,因為你知道這樣做不太好。選擇四:拒絕他,并且把他拉住。選擇五:建議等綠燈亮了再過馬路,跟他講違反交通規則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1]

      接著,教師請孩子們以小組為單位,展開頭腦風暴,設想可能導致的后果,并寫在卡紙上。孩子們在卡紙上寫道:選擇一的后果有可能出現撞車意外。選擇二的后果,不論是一個人還是多人闖紅燈,只要違反交通規則,都很危險。選擇三的后果是不想闖紅燈,因為知道不安全,但又不好意思拒絕,還是試著說服同學一起等綠燈比較好。選擇四則需要告訴他,違反交通規則可能有生命危險。選擇五是最合適的選擇。通過辨析具有一定價值沖突的情境,讓學生產生明辨是非,躬行規則的意識。教師順勢鼓勵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交通規則,做一個守法小公民。

      此外,為激發學生的實踐積極性,我們還可創建靈活的激勵機制。如根據不同表現,學生可獲得學法守法小公民、維權小衛士、小律師、小法官、法學小博士等表揚卡。以激勵促踐行,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內化和踐行規則與法治,促進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知行統一

      小學生法治教育是一個全新的命題。學生法治意識和尊法守法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生活這一沃土。我們唯有立足兒童生活,不斷豐富兒童對規則、法治的感知和體驗,才能將法治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第6篇

      陳倉初中是區教體局直屬的一所省級示范初中,是區委、區政府異地新建、高點定位、高起點建設的一所現代化學校。2015年2月整體搬遷并投入使用。學校占地45畝,總投資3926萬元,現有32個教學班,學生1995人,教職工127名。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國家、陜西省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政策要求,結合全市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實際,深入推進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進一步發揮考試評價對初中教育教學工作的正確導向作用,從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有利于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有利于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提高基礎教育育人質量等長遠目標出發,努力構建符合我市實際、科學合理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

      二、基本原則

      堅持育人為本,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堅持科學評價,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堅持公平公正,發揮考試評價的正確導向作用,促進全市義務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三、考試科目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為《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設定的全部科目,即語文、數學、英語、物理、生物、化學、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綜合實踐活動)等13科。

      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以及地方課程納入綜合素質評價內容。

      四、考試方式

      語文、數學、英語(含聽力)、物理、化學、歷史、生物、地理等科目實行閉卷筆試方式;道德與法治實行開卷筆試方式;“體育與健康”的體質健康實行現場考試方式;物理、化學、生物實驗和信息技術實行現場操作考試方式;音樂、美術實行過程性與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

      五、考試分值與時長

      1.八年級下學期筆試科目、試卷滿分值及考試時長:

      生物60分,時長60分鐘;

      地理60分,時長60分鐘。

      信息技術和生物實驗操作各10分,考試時長各15分鐘。

      2.九年級下學期筆試科目、試卷滿分值及考試時長:

      語文120分,時長150分鐘;

      數學120分,時長120分鐘;

      英語120分(其中聽力考試30分),時長120分鐘;

      物理80分,時長80分鐘;

      道德與法治80分,時長80分鐘;

      歷史60分,時長60分鐘;

      化學60分,時長60分鐘。

      體育與健康60分,其中體育課成績占10分,平時參加陽光體育運動情況占5分,體質健康現場考試成績占45分。

      物理、化學實驗操作各10分,考試時長各15分鐘。

      六、考試時間

      依據全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統一安排,在每年6月下旬進行,時間為三天。第一天上午考試科目為語文,下午考試科目為英語;第二天上午考試科目為數學,下午考試科目為物理、道德與法治,考生為九年級學生。第三天上午考試科目為化學、歷史,考生為九年級學生;下午考試科目為生物、地理,考生為八年級學生。

      體育與健康考試安排在九年級下學期4月底前進行。信息技術和生物實驗操作考試安排在八年級下學期5月上中旬進行。物理、化學實驗操作考試安排在九年級下學期5月上中旬進行。音樂、美術的終結性考試時間由縣區教育行政部門根據課程進度并結合實際安排。

      七、命題制卷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所有筆試科目使用全省統一命題,由省教育廳指定印刷廠制卷,試卷和答題紙符合網上評卷要求。

      八、成績管理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所有筆試科目的成績采用試卷原始得分登記,成績以分數和等級方式并列呈現。體育與健康考試現場給出成績,成績以分數和等級方式并列呈現。等級呈現方式為A(優秀)、B(良好)、C(合格)和D(不合格)四個等級。

      所有操作考試科目現場給出成績,成績以分數和等級方式并列呈現,分為A(合格)與B(不合格)兩個等級。

      音樂、美術考試成績以等級方式呈現,分為A(合格)與B(不合格)兩個等級。

      完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管理制度,考試成績及時、真實記入學生檔案和學生信息網絡管理系統,確保每個學生的各學科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情況和數據全面、準確。

      九、成績應用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作為義務教育初中學生畢業證書發放的主要依據。對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各學科成績合格的學生,由縣區教育行政部門發給義務教育畢業證書;對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存在學科成績不合格的學生,由縣區教育行政部門發給義務教育證書。參加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有學科成績不合格者,可以申請參加下一年該學科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合格后由縣區教育行政部門發給義務教育畢業證書。

      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作為高中階段學校招生錄取的基本依據。每個學生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各學科成績合格,方具有當年高中階段學校錄取的基本資格。所有非應屆學生參加同一學科學業水平考試次數不超過兩次。參加兩次學業水平考試,以當年成績作為高中階段學校錄取基本依據。

      市、縣區教研部門對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各學科試題質量和學生的答卷情況進行認真、全面、客觀分析研究,評估學科教學情況,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建議,形成診斷和指導學科教學的報告,指導初中學校教學工作。

      十、組織管理

      在省教育廳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全省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工作。

      市教育局負責制定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實施細則,各縣區教育局做好政策宣傳、考試組織、學籍管理、畢業證書審驗發放等工作。

      市考試管理中心負責組織實施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統考和網上評卷。

      信息技術、生物實驗、物理、化學實驗操作由市考試管理中心統一組織,各縣區教體局具體實施。

      體質健康現場考試由市教育局統一組織,各縣區教體局具體實施。

      音樂、美術科目由縣區教研部門制定考試標準,各初中學校組織實施。

      第7篇

      關鍵詞:道德法律化;理論基礎;沖突;和諧

      一、道德法律化

      1.道德法律化的含義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向社會轉型的過渡時期,道德與法律各自所追求的目標有時也很矛盾。廣義的道德法律化是指在道德建設中將一定社會倫理規則和道德要求轉化為制度和法律。

      2.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作為社會上層建筑的不同部分,兩者有顯著的區別,如產生方式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實現方式不同、調整范圍不同。因此兩者在日常法律適用中主要表現為合理不合法、合法不合理。

      3.道德法律化的基礎

      道德法律化實質上是道德合理內核與法律外在形態相結合的過程。首先,正義是法律和道德共同的追求目標。烏爾比安認為公道和正義是法律的目的,而道德本來就是人們關于善惡、是非等倫理觀念的總和,更體現正義性。其次,道德和法律調整的范圍具有交叉性。道德可以調整人們的行為、思想、情感。法律的調整對象就是人們的行為,人的行為就成了兩者調整的交叉點。

      二、道德法律化的困惑

      1.道德和法律的沖突

      同患尿毒癥的17歲少女何××和39歲男子何××原本不相識,為換腎與直系親屬配型均不成功。偶然的機會,何××的父親為何××配型,何××的表哥為何××配型,交叉配型竟然成功了,于是來到醫院準備進行交叉換腎手術。

      這起“交換腎”事件備受爭議,因為法律和道德激烈地碰撞在一起。在法律上,只有三代直系血親才能進行器官移植。但醫院給他們做手術是在拯救生命,是道德所要求的。認識和處理好道德與法律的沖突,是解決道德法律化困惑的一把鑰匙,首先我們要從研究道德與法律的區別開始,因為沖突根源于兩者的差異,也是道德不能替代法律的真正原因。

      2.道德法律化的理論界爭議

      面對沖突和現實,有學者提出道德法律化其實是一個虛假而危險的命題,混淆了道德和法律的本質區別,其最終結果不但不能樹立法的權威,還會損壞道德對人們心靈的約束。但是堅持結合說的富勒認為,遵守法律和遵守萬有引力定律是不同的,后者只要被證明是正確的就會被人們自覺遵守,但對于法律,它要贏得人們的尊重,必須有值得尊重的東西,也就是要包含某種價值追求。

      三、道德法律化困惑的現實探討

      在諸多的困惑和紛爭中,筆者認為道德法律化是有必要的,但必須限定在一定的限度內。

      1.需要一定的道德法律化

      2007年的一天,北京某醫院,孕婦李某因難產生命垂危,醫生向配偶肖某交代病情準備手術,因肖某拒絕簽字,兩條生命都離開了我們。

      倫理道德和法律都認可生命的重要性,可為什么在這個案例中,醫院在遵守法律的情況下,卻導致生命的喪失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33條規定:“遇到特殊情況時經治醫師應當提出醫療處置方案,在取得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被授權負責人批準后實施?!笨墒沁@些特殊情況由誰來認定?等被認定后還來得及嗎?道德上認為這是一個特殊情況,可制度上沒有及時認定,就因為這樣,生命在制度面前喪失,此案例表明有時道德需要及時的法律化。

      2.道德法律化有一定的限度

      長沙推出首席一桌標價36萬的“人乳宴”,據說營養師都是平均年齡為三十歲來自農村的哺乳期母親。

      人們首先想到的評價標準是道德,此舉有違商業道德和傳統道德??伞妒称沸l生法》規定:禁止生產經營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對人乳是否是食品原料卻無具體說明。于是道德和法律又一次起了沖突。哲人說過:法不禁止即自由,可是在本案中,法不禁止,但道德卻禁止了,說明我們在情感上將道德和法律畫上了等號。它告訴人們道德和法律有嚴格的界限,在道德要求不可能替代法律的時候,道德法律化就要思考自身的合理性,因此道德法律化必須限定在一定的限度之內。

      3.探討適合中國國情的道德法律化

      首先,明確道德歸道德,法律歸法律。道德是精神上的自由,法律是行為上的強制。有些領域,只有道德可以起作用,法律的介入則會侵犯人的自由意志。

      其次,道德法律化只限于對社會基本道德的確認。對于普遍道德,諸如誠實信用、平等等價值是可以上升為法律的。但對于特殊道德則不能一味地追求道德實現的效果而硬性地將其法律化。

      再次,道德法律化只限于與人們行為有一定聯系的道德規范。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道德與法律的嚴重沖突以及由此產生的種種困惑和紛爭。道德法律化當然應該是符合法的本性的道德法律化。此外,針對目前道德和法律相脫節以及傳統道德對法律的沖擊等情況,應加強兩者的互動耦合。一方面,需要重建現代道德文明和倫理精神,引入法律的硬約束。另一方面,法律本身也要尋求道德的支持,才能發揮道德法律化的作用。

      最后,道德法律化要以人為本。將適當的道德融于法律,是實現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有效途徑。和諧社會中少不了道德和法律的和諧,化解沖突、以人為本是實現道德法律化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程明.試論道德的法律化及其限度[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