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財務風險量化范文

      時間:2023-07-09 08:34:29

      序論:在您撰寫財務風險量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財務風險量化

      第1篇

      關鍵詞:現金流 償債能力 財務風險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不斷發展,企業置身于各種難以預料或無法控制的理財環境當中,當企業理財環境發生急劇變化時,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更加復雜,財務風險對企業造成的危害程度也更大。因此,企業有必要通過一些量化分析指標來識別和預測企業將要發生的風險,以便采取適當的措施來控制和防范風險。而現金流指標在識別企業財務風險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現金流在識別企業財務風險方面的作用

      企業的財務風險蘊藏在資金運動的全過程,而現金流為發現企業資金運動過程中存在的經營風險、投資風險和籌資風險提供了有用的信息?,F金流能夠確定一定時期內企業流動性狀況的變化,現金被稱為企業的“生命之血”。企業間在日常結算中通常只接受現金,因此一個企業是否擁有充足的流動性資源用以支付到期債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企業不能維持一個適當的流動性水平,則企業可能面臨災難性后果。

      2.利用現金流識別企業財務風險應注意的問題

      利用現金流識別企業財務風險時,主要是通過對現金流量表進行相關指標的有效分析,將現金流量表上的數據轉換成為有用的信息。在進行現金流量表分析時,還應結合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對整個報表體系進行完整分析,通過結構分析與比率分析相結合、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相結合,從整體上識別企業可能產生的財務風險以及對企業造成的危害。

      2.1結構分析與比率分析相結合

      在利用現金流對企業的財務風險進行識別時,應注意結構分析與比率分析相結合,通過對現金流量表結構的分析,可以了解企業現金流入的具體來源和現金流出的具體方向,從而通過現金流結構合理與否來識別企業是否存在風險。比率分析法是財報分析中經常運用的方法。在利用現金流識別企業的財務風險時,應選擇有代表性的指標,并將定性法與比率法、結構分析法等相結合,才能更為準確識別企業財務風險程度。

      2.2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分析相結合

      資產負債表是總括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時點全部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報表,表明企業從成立之日到該時點為止的累計財富有多少。利潤表是總括反映企業在一段時期的利潤或虧損的報表,表明在這一段時期內企業創造出了多少財富?,F金流量表是企業某一段時期現金收取情況與現金支付情況的一個總結性報表,表明企業的現金是如何來又如何花出去的?,F金流量表是連接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紐帶,利用現金流識別企業的財務風險時,只分析現金流量表中的信息并不全面。因此,應把現金流量表內的信息與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相結合進行分析,這樣才能得到更重要的關于企業財務狀況的信息,從而準確識別企業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

      3.現金流識別企業財務風險的量化分析

      要通過現金流來判斷企業在經濟活動中是否存在財務風險,不僅要從現金流入流出結構分析,還要將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等結合起來,通過相關指標體系的比率分析,了解企業的償債能力風險、支付能力風險以及未來現金流量能力風險等,從而識別企業財務風險程度的大小。下面以一個上市公司的比較現金流量表為主,并結合比較資產負債表和比較利潤表,通過總體分析、結構分析和比率分析方法,預測和評價該上市企業財務風險程度。

      3.1總體分析

      通常在比率之前,對財務報表進行概覽以發現其明顯的信息是很有幫助的。通常會看到財務比率不易識別的一些問題。

      3.1.1現金流總體分析

      一般情況下,處于正常生產經營期間的企業,經營活動對企業現金流量的影響應占的較大比重。因為企業的購、產、銷活動是引起其現金流量變化的主要原因,作為一個健康運轉的企業,經營活動應當是現金流量的主要來源。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應為正數,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為負,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是正負相間的。通過對表1的概覽可以發現以下問題:

      第一、從表1中可以看出,2010年度該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入量>流出量”,經營活動現金凈流入為80,184,474元;“投資活動現金流入量

      第二、銷售商品收到現金的減少。

      銷售商品、勞務收到的現金從2009年的722,264,650元下降到 2010年的313,680,967元,下降了56%;與此對應的是購買商品、勞務支付的現金也由2009年的528,118,091元下降到2010年的233,302,069元,下降了56%;從而使得該企業經營現金流凈流入下降61%。這說明企業的主營業務在萎縮或者正在進行產品調整。如果這種狀況不盡快改善的話,償債風險隨之加大。

      第三、用于購置固定資產資金的減少。

      用于購置固定資產資金從2009年的271,931,479元下降到 2010年的12,449,735元,下降幅度高達95%。造成的原因可能是主營業務調整失敗,也可能是由于不能及時籌集到所需要的資金而導致其于擴充生產能力的步伐放緩。如果企業的舉債能力下降,又不能產生更多的經營現金流,將面臨財務困難。

      第四、舉債能力的下降。

      企業借款收到的現金從2009年的231,537,650元下降到 2010年的81,600,000元,下降幅度高達65%。分配股利、利潤或償還利息支付現金從2009年的15,405,031元上升到19,743,979元,上升了26%。表明企業有大量的到期債務要償還,但借款能力卻又大幅下降。而經營現金流凈流入也在下降,不足以用來償還巨大的債務額,企業面臨巨大的財務風險。

      3.1.2現金流的流入流出分析

      經營活動:該企業2009年和2010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分別為911,347,250元、415,708,209元,現金流出量為706,450,423元、335,523,735元,流入流出比為1.29和1.24,該比值大于1,說明1元的現金流出可以換回1.29元和1.24元的現金流入,可以維持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還可以償還債務。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量和流出量都同比率大幅下降,分別降了54%和53%,表明企業經營狀況令人擔憂,這勢必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

      投資活動:該企業投資活動現金流出量從2009年為231,537,650元下降到2010年為12,449,735元,降幅達95%。表明該企業正在擴充生產能力,但又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源。

      籌資活動: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量為81,600,000元,現金流出量為118,748,299元,流入流出比為0.69,表明企業還款明顯大于借款,而籌資活動中的現金流入全部為舉債所得,這也說明企業在借新債還舊債。但企業的舉債能力在下降,降幅為65%。因此,該企業面臨的償債壓力非常大,潛在的財務風險也非常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該企業經營活動能夠產生正的現金流,但相對于該企業短期借款213,820,983元、應付票據20,000,000元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額157,000,000元來講,經營活動能夠產生正的現金流不足以用來償還即將到期的債務。需借新債還舊債,如果舉債后企業能及時提高創造現金的能力以及按時償還到期債務的話,可保證企業的經營活動始終處于正常經營軌道。否則,企將承受非常大的財務風險。

      3.1.3利潤分析

      企業的營業收入從2009年的 781,501,136元下降到2008年的230,749,331元,從而導致營業利潤下降6.33倍,即從2009年的 20,428,296元下降到2010年的-108,968,520元。利潤的大幅下滑,也說明企業產品缺乏競爭力,如不積極措施降低成本,提高市場占有率,經營前景將令人憂慮。因此,2010年度經營者不僅沒有為企業創造財富,由于經營不善還侵蝕了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導致所有者權益從2009年的401,854,250元驟降到2010年的144,944,843元,降幅高達64%,債權人提供資金的安全程度降低。

      3.2根據比率分析識別企業的財務風險

      3.2.1短期償債能力風險指標

      短期償債能力是企業償付下一年到的流動負債的能力,是衡量企業財務狀況是否健康的重要標志。

      (1)現金流動負債比

      現金流動負債比 = 經營活動的凈現金流量÷流動負債。

      該指標說明企業通過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現金凈流量可以用來償還現時債務的能力。這個比率越大,則說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強,反之,則表明企業短期償債能力越差。

      2009年現金流動負債比 =204,896,827÷1,014,835,656= 0.20

      2010年現金流動負債比 = 80,184,474÷1,384,152,406 = 0.06

      該比值兩年都小于1,而2010年這一指標進一步下滑,而且遠遠低于行業平均值1.182,說明本期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不足以償付企業到期的流動負債,企業的償債能力下降,只能借新債還舊債,長期如此的話將導致企業現金周轉困難,財務風險加劇。

      (2)現金到期債務比

      現金到期債務比=經營現金凈流量÷本期到期債務

      本期到期的債務是指本期到期的長期債務、短期借款、應付票據。因這幾種債務通常是不能延期的,必須如期、如數償還。該指標用來衡量企業通過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現金凈流量可以用來償還現時債務的能力。

      2009年現金到期債務比=204,896,827÷231,225,303 = 0.89

      2010年現金到期債務比=80,184,474

      ÷(157,000,000 +213,820,983+157,000,000)

      =0.15

      該比值兩年同樣都小于1,而2010年這一指標也進一步下滑,由0.89降為0.15,說明企業為了償還到期債務必須舉借新債,如果企業不進一步提高獲取經營現金能力,長期借舊還新,企業將負債經營,這將嚴重影響企業的再籌資能力,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

      (3)現金比率

      現金比率=期末現金余額÷流動負債

      由于流動負債期限短(不超過一年),很快就需要用現金來償還,如果企業手中沒有一定量的現金儲備,在債務到期時就容易出現問題。

      2009年現金比率=1,547,941÷1,014,835,656 = 0.002

      2010年現金比率=32,134,381÷1,384,152,406 = 0.023

      可以看出,該企業此比率2008年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僅為0.023,也低于行業平均值0.311。企業每100元的即期償還債務只有2.30元的現金儲備,企業的償債風險非常大。

      3.2.2長期償債能力風險指標

      長期償債能力主要從保持合理的負債權益結構角度出發,來分析企業償付長期負債到期本息的能力。

      (1)資產負債率:是企業的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值,該指標反映企業的資產總額中有多大比例是通過借款籌集的以及企業資產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

      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資產總額

      2009年負債率=1,348,543,763÷1,750,398,013=77%

      2010年負債率=1,587,982,084÷1,732,926,927=91.6%

      與2009年相比債權人收回本息的風險巨大,由于2010年企業的負債率高達91.6%,而且企業的經營狀況也不好,表明企業資金實力不能保證償債的安全,財務杠桿發揮負面作用,導致財務狀況進一步惡化。從上面的總體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負債比率的上升,企業的再籌資能力已經受到非常大的影響。

      (2)股東權益比率:是指股東權益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率。該指標反映企業全部資產中所有者投入了多少。比值越大,表明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越強。

      股東權益比率 = 股東權益總額÷資產總額

      2009年股東權益比率

      =401,854,250÷1,750,398,013=22.96%

      2010年股東權益比率

      =144,944,843÷1,732,926,927=8.36%

      通過股東權益比率也可以看出,每100元資產中投資人提供的資金從22.96元降為8.36元。因此,2010年債權人提供資金的安全程度進一步降低。

      (3)負債權益比率:又稱產權比率,該指標反映所有者權益對債權人權益的保障程度。是從另一個角度反映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

      負債權益比率=負債總額÷股東權益

      2009年負債權益比率

      =1,348,543,763÷401,854,250=3.35

      2010年負債權益比率

      =1,587,982,084÷144,944,843=10.95

      通過該比率可以看出,與資產負債率、股東權益比率兩個指標得出同樣的結論,2008年投資人權益對債權人提供資金的安全程度進一步降低。

      總之,通過以上比例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不管采用那個指標分析都說明企業的償債能力很弱,面臨巨大的償債壓力,存在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較大風險。

      3.2.3支付能力風險指標

      (1)每股現金流量:該指標反映企業利用權益資本獲得經營活動凈流量的能力。

      每股現金流量=(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一優先股股利) ÷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數

      2009年每股現金流量

      =204,896,827÷287,399,500 = 0.713

      2010年每股現金流量

      =80,184,474÷287,399,500 = 0.279

      可以看出該企業股利支付能力較弱,財務風險增強。

      (2)現金流量資本支出比率:該指標用來衡量由企業內部產生的經營現金凈流量滿足資本性支出需求的程度。

      現金流量資本支出比率=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增加額

      2009年現金流量資本支出比率=204,896,827÷271,931,479=0.75

      2010年現金流量資本支出比率

      =80,184,474÷12,449,735=6.44

      2010年度此指標值大于1,說明增加的長期資產可以由企業自身的資金解決。但該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卻由204,896,827元降至80,184,474元,說明企業現金能力消弱。而且通過對償債能力的分析可知,該企業即期要償還的債務額高達1,384,152,406元,因此,對該企業的管理者來講,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流量滿足了經營所需時,余下的部分應首先用于償還債務。

      3.2.4未來現金流量能力風險

      對未來現金流量能力的分析主要采用的是趨勢分析法,通過對企業不同時期的現金流量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揭示企業在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方面是得到了改善還是繼續惡化,另外還可以預測企業未來的現金流量的走向,從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企業未來現金流量風險。本文采用的是現金流環比分析

      現金流環比增長率=(本期實際數-上期實際數)÷上期實際數

      環比式比率趨勢分析是指以環比增長率為依據觀察指標變動趨勢,直觀地分析未來現金流量的發展趨勢。

      ① 經營活動現金流環比增長率=(80,184,474 -204,896,827)÷204,896,827 = -0.60

      ② 投資活動現金流環比增長率=[-12,449,735-(-271,731,478)]÷(-271,731,478)= -0.95

      ③ 籌資活動現金流環比增長率=[-37,148,299-(67,532,585)]÷(67,532,585)= -1.55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該企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比2009年下降了60%,說明企業經營環節出了問題,如果不及時改善企業的經營狀況,提高經營環節的現金生產能力,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將不能保證日常經營和償還債務的需要,將面臨非常大的財務風險;由于經營環節創造的現金流不足,導致企業投資放緩;由于經營狀況的不佳,企業的舉債能力較2009年下降了155%。加劇了企業的財務風險。

      總之,通過對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及損益表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出,該上市企業整體財務狀況不盡如人意,現金能力、償債能力、盈利能力下滑,使企業陷入借新債換舊債的困境,而企業的舉債能力在下降,存在不能及時籌集到新的債務資金的極大可能性。也存在不能償還到期債務的巨大風險。因此,該企業應盡快改善經營管理水平和現金流管理水平,提高產品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特別是對現金流要實施良好的控制措施,以降低財務風險,減輕企業財務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為企業贏得時間和機遇來調整產品結構,改變經營方向,使企業走出低谷。

      參考文獻:

      [1]史永翔. 搞通財務出利潤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7):63-80

      [2]劉順仁.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M].山西:山西出版集團、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3):126-145

      [3]彼得.阿特里爾.會計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4):154-179

      [4] 王化成.企業財務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116-124

      [5]肖游.試論財務風險的控制[J].商業研究,2006(13):32-34

      [6]謝爽.論企業財務風險控制[J].上海會計,2005(2):12-14

      [7]表1、表2、表3數據來自巨潮資訊網

      第2篇

      關鍵詞:現金流量 財務風險 預警 化解

      為了防止被破產和防范財務風險,企業需要事先的風險預警,但目前常用的財務風險預警方法卻很少基于現金流來設計。筆者認為,因“支付不能”的現金流風險是企業真正的財務風險,故基于現金流的財務分析是實用的預警思路,它能有效化解財務風險。

      一、財務風險預警

      預警是對于未來不利事件的預先估計,因此財務風險的預警應當以未來數據而不是歷史的會計數據為主。同時,根據時間長短可以分為當期、近期與中期、長期的預警。

      (一)當期財務風險預警

      當期財務風險表現為:“當期現金收入

      在公司剛剛成立的階段,沒有收入卻要大量支出的情況下,財務預警采用上述方法不妥,而應當以期初現金余額扣減月末最低現金存量后的可動用現金量代替當月現金收入后,再進行公司存活天數分析,現金流出可以簡化為算術平均法,即生存保障天數=可動用現金量÷日現金平均流出量,以評估現有現金存量可以支持公司正常經營的天數,甚至是逐日分析,以判斷風險發生的準確時點。

      根據分析情況分別得出以下結論:當期安全、當月安全、第×周前安全、第×日前安全;否則,就應當發出第×日預警、第×周預警、當月預警、當期預警。

      (二)近期財務預警

      近期覆蓋期間為3-6個月,其財務風險表現為:“近期現金收入

      第一步,短期償債能力分析。此時不必再按天計算分析,可以采用比率分析。在各種比率中,首先,可以利用現金償債能力比率,即償債生存保障率=(期間現金收入-期間現金償債前流出)÷期間償債現金需求量×100%,以反映為償債而準備現金的程度,大于100%為安全。其次,可以根據需要對成本生存保障率、費用生存保障率、付款生存保障率等項目進行分析。其中,成本生存保障率=期間現金凈流量÷期間成本支出×100%,費用生存保障率=期間現金凈流量÷期間費用支出×100%,付款生存保障率=期間現金凈流量÷期間付現額×100%,期間現金凈流量=期間現金收入-期間現金支出。當然,也可以采用速動比率、已獲利息倍數、資產負債率等傳統的比率分析,但僅宜作為參考。

      第二步,盈利能力分析?;诂F金流觀點,盈利能力就是創造現金的能力,對此首選的應當是現金生成率,即(期間現金流入-期間現金流出)÷期間現金流出×100%,含義為每支出一份現金所產生的現金凈增加份額,以反映公司制造現金的能力,如果注意力集中在經營上,則有:銷售創現率=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銷售收入×100%,以評估經營工作創造現金的能力,當然還可以用費用現金比率、成本現金比率等對費用成本付現創造凈現金流量能力進行分析。同樣,可以進行傳統的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比率的補充分析,以作為進一步的參考。

      最后,運營能力分析。能夠預測財務風險的仍舊是有關現金的比率,即反映公司運營效果的現金流比率,如現金增加率=(期末現金-期初現金)÷期初現金×100%,以反映本期運營導致現金的增加,同時進行收入回款率、存貨銷售率等比率分析。其中,收入回款率=已收現收入÷收入總額×100%,存貨銷售率=期間存貨減少額÷期末存貨余額×100%。當然也可以采用傳統的銷售凈利率、銷售毛利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等反映運營能力的財務比率進行補充分析,以判斷近期財務風險之所在。

      (三)中期財務預警

      中期時間覆蓋6-12月,財務風險為發展能力不足,表現為“未來現金流入量

      首先,單項增長率分析。其財務比率可以采用傳統比率,但數據則應采用歷史數據與未來數據的結合,其通用公式為:(某項目未來數據-該項目歷史數據)÷該項目歷史數據×100%,具體比率有:凈利增長率、收入增長率、可比產品成本降低率、管理費用降低率,評估單項發展能力;也可以對比率進行橫向對比,以進行比率之間的內在關系分析,比如:凈利增長率÷市場占有率,以反映市場占有率所帶來的凈利潤的增長率。

      其次,綜合盈利分析,以測試公司經營應對風險能力的彈性。一般采用本量利分析,包括盈虧平衡分析、目標利潤分析、保本點分析、安全邊際分析、敏感性分析,以評估公司產品利潤對外界壓力的承受程度,從而判斷公司發展內在動力的可變動程度。

      最后,公司總體、行業內的對比分析。如多變量的“Z計分模型”、比較杜邦分析法、AHP層次分析法等,從業內公司間對比,探求處于業內競爭中的公司抵抗風險能力。

      長期預警則要延伸至一年以上,本文暫不分析。因為只要公司能夠準確預知自己一年內的經營情況并有效化解財務風險,那么該公司一定能夠化解更為長久的風險。

      二、財務風險化解

      (一)當期財務風險化解

      當期財務風險是當期的“支付不能”,是前期工作失誤在當期現金流量方面的顯化;因風險已經爆發而不可能事前控制,只有現時補救,其化解方法只能是現金的增收節支。增加現金流入可以出售短期證券或管理層甚至職工借款。減少現金流出,首先是貨款延遲支付,但應當對信譽損失進行權衡;其次延遲發放工資,但易引起員工心態的波動;最后延遲付息還本或者緩交稅款等方式,但是這將引起銀行、稅務機關的關注,且還要經過一定程序,如此一來必將損害公司外部形象,由于其對公司的重要性,非萬不得已不宜采用。

      由于這些風險來之突然,應對方案可能對各方利益沖擊比較大,甚至要進行合理卻“違法”的舉措――應急而向個人的臨時借款,可能招致“非法借貸”的風險。2003年的孫大午事件、2011年的吳英事件都是例證。而延遲付款,有可能將剛剛建立起來良好的信譽、良好的形象毀于一旦。比較而言,管理層借款給企業是最好的方法,但管理層私人資產此時通常都無款可動用了。因此,公司應當對各種增收節支方式進行全面細致分析――每增加一個確定事項重新分析一次,以求用最低代價度過支付危機。

      (二)近期財務風險化解

      由于近期財務風險尚具有一定的緩沖期,因而其應對策略可以從事先、事后兩方面來進行,其方法仍舊為增收節支,但不像當期風險以現金為唯一指標,而是現金流與經營效率并舉。在增收方面,基本為事后補救,主要措施:將閑置資產變現,應收賬款催收、質押借款與售賣等;對于存貨,采取存貨抵押借款、易貨貿易、存貨抵款等方式。雖然這些舉措會帶來一定損失,但是公司盤活了資產,延遲了風險,形成有效的現金流入,而損失抵稅又可減少現金流出,應當說對公司是局部不利而總體有利。

      在節支方面,主要措施為對成本與費用的事中控制。在成本控制方面,實行以需求為支持的采購申請責任制度,對于采購量較大的采用招標方式,對于數量較少或金額較小的,可貨比多家以提高采購質量、降低采購費用,同時盡可能采用賒購方式,延遲現金流出;對于費用控制,可以采用費用中心考核方式,完善費用報銷制度,加強費用支出與個人利益的聯系,從而提高其對公司盈利能力的貢獻。通過強化成本費用支出管理舉措,提高公司經營效率、創造盈利能力,實現近期財務風險的控制。

      (三)中期財務風險化解

      第3篇

      關鍵詞:采煤塌陷區;復墾地;先鋒植物;根際微生物

      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為社會進步及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同時也嚴重破壞了礦區的生態環境,如煤炭井工開采引起大面積地表塌陷,從而造成地質結構破壞,并產生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中國在《土地復墾規定》的基礎上于2011年又頒布了《土地復墾條例》,以期提高復墾土地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在塌陷區土地復墾過程中,土壤質量和植被的恢復是受損生態系統恢復的關鍵。而在土壤一植被的復雜關系中,土壤微生物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土壤微生物將有機養分轉化成無機養分,以利于植物吸收利用;另一方面,植物通過其根際分泌物為微生物提供重要的能量物質,影響著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和代謝活性。有關采煤塌陷復墾區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壤微生物與土壤性質的關系、不同復墾模式及年限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不同施肥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以及微生物在土壤修復中的應用等方面,對工程復墾后土壤自然恢復狀況下先鋒植物根際微生物的研究較少。

      土壤微生物與植物根際微環境進行著復雜頻繁的相互作用,不同植物根分泌物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因此對根際微生物的影響不同。采煤塌陷區復墾土壤上種植的先鋒植物的根系分泌物為微生物提供重要的能量物質,其成分和數量影響著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因此,本試驗采用以空間代替時間的方法,對塌陷區復墾后土壤自然演替狀況下先鋒植物根際微生物群落結構和數量進行研究,探討不同先鋒植物根際微生物變化的特征和規律,對討論自然環境狀態下土壤發育過程有著重要意義。同時探索塌陷復墾區先鋒植物根際微生物的變化特征及植物與微生物的關系,對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鄉土先鋒植物以及礦區生態恢復中人工利用有益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區概況

      試驗區位于中國六大無煙煤生產基地之一――河南省永城采煤區范圍內,介于東經115°58′-116°39′、北緯33°42′-34°18′,平均海拔33 m,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4.3℃,年降雨量874 mm,年均日照時間2 318 h。區內土壤類型簡單,主要分布有潮土和砂漿黑土2個土類,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呈弱堿性或中性(pH7.0-8.5)。采煤塌陷后的區域采用“挖深墊淺”的方法進行工程復墾,工程復墾后的土壤質量較低,因此,復墾初期大部分土地處在撂荒狀態。

      1.2土壤樣品采集與處理

      在研究區選取復墾工藝相同但復墾年限不同的復墾區(復墾年限分別是1年和3年)進行采樣,并以附近未受影響的正常農田作為對照。在不同復墾年限區和農田內分別選取3個采樣點,每個采樣點內分別選取生長健壯的先鋒植物狗尾草和刺兒菜3株,按物種采用抖動法采集根際土壤,土壤混合均勻作為一個樣品。將土壤分別置于無菌自封袋中,帶回實驗室,放入冰箱4℃保存待用。

      1.3土壤微生物數量測定

      細菌、真菌、放線菌計數采用平板稀釋涂布法。細菌培養用牛肉膏蛋白胨培養基、真菌用馬丁氏培養基、放線菌用改良高氏1號培養基分別進行培養,具體測定方法參考文獻。

      1.4數據處理與分析

      數據主要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和圖表采用軟件SPSS 19.0和Excel 2010完成。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先鋒植物根際微生物數量和組成的變化

      不同先鋒植物其根際微生物的數量不同。由表1可知,復墾1年后的土壤,其先鋒植物狗尾草的根際細菌和放線菌數量均顯著大于刺兒菜的根際微生物數量,由于細菌占微生物總量的絕大部分,因此,狗尾草的根際微生物總量也顯著大于刺兒菜的根際微生物總量,分別為31.2×104 CFU/g和20.9×104CFU/g;相反,復墾3年后的土壤,狗尾草的根際細菌和放線菌數量均小于刺兒菜的根際微生物數量,相應地,其根際微生物總量也顯著小于刺兒菜的根際微生物總量,分別為67.7×104CFU/g和96.9×104CFU/g;但不同先鋒植物之間真菌數量的差異并不顯著。

      不同先鋒植物根際微生物的組成比例也不同。由表1可知,復墾1年后的土壤,狗尾草的根際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的比例分別為77.6%、13.1%和9.3%,而刺兒菜的根際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的比例分別為74.2%、16.8%和9.1%,其中,刺兒菜的根際真菌占微生物總量的比例大于狗尾草;相反,復墾3年后的土壤,刺兒菜的根際真菌所占微生物總量的比例卻小于狗尾草??梢?,隨復墾年限的延長,不同先鋒植物根際細菌和放線菌的組成比例變化基本一致,而真菌的比例在不同先鋒植物間差異加大。

      2.2不同復墾年限先鋒植物根際微生物數量和組成的變化

      由表1可知,兩種先鋒植物根際微生物的數量均隨復墾年限的延長而顯著增加。其中,復墾3年后的狗尾草的根際細菌、真菌和放線菌數量是復墾1年后的2.3、1.4和2.2倍,而復墾3年后的刺兒菜的根際細菌、真菌和放線菌是復墾1年后的5.3、1.8和4.9倍??梢?,隨復墾年限的增加,細菌和放線菌數量增加的較快。但與對照相比,無論是根際微生物總量還是各類群的數量均顯著小于對照。隨復墾年限的延長,兩種先鋒植物根際細菌所占微生物總量的比例均增加,復墾1年和3年后狗尾草細菌所占比例分別為77.6%和81.8%,刺兒菜的分別為74.2%和84.0%:真菌所占比例降低,復墾1年和3年后狗尾草真菌所占比例分別為13.1%和8.6%,刺兒菜的分別為16.8%和6.4%,真菌所占比例均高于對照:放線菌所占比例變化不顯著。

      2.3采煤塌陷復墾區不同先鋒植物的根際效應

      植物生長過程中,通過根分泌的方式向根周圍釋放各種化合物,因此,根際微生物在數量和質量上與根際以外的微生物不同,這兩者的數量比稱為根際效應(R/S),表示植物根系對微生物的影響程度。由圖1可知,復墾后土壤上的先鋒植物根際效應十分明顯,且不同先鋒植物的根際效應不同。由圖1A可知,復墾1年的土壤上,先鋒植物狗尾草的總微生物根際效應為1.9,刺兒菜的為1.2,但復墾3年后則相反,狗尾草和刺兒菜總微生物根際效應分別為3.2和4.5,說明隨著物種和時間的變化,根際效應也發生變化。從微生物類群來看(圖1B),真菌的根際效應最明顯,其R/S為14.5-68.3:其次是放線菌,其R/S為2.8~29.0;細菌的根際效應最小,其R/S為0.9-4.3。且隨著復墾年限的延長,細菌的根際效應顯著增加,但真菌和放線菌的則降低。

      3.小結與討論

      根際微生物是聚居在根際土壤,以根際分泌物為主要營養的一群微生物。因此,根分泌物為土壤微生物提供大量的營養和能源物質,直接影響著根際微生物的數量和種群結構。不同植物根分泌物的種類和數量不同,因此,對微生物的影響往往也存在差異。本研究表明,采煤塌陷復墾后的土壤上不同先鋒植物其根際微生物的數量不同,復墾1年的土壤,先鋒植物狗尾草的根際各類群微生物數量均大于相應的刺兒菜的根際微生物,但復墾3年的土壤上先鋒植物的根際微生物數量則相反。原因可能是狗尾草為一年生植物,而刺兒菜為多年生植物,隨著復墾年限的延長,多年生植物根分泌物逐年積累,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而根系提供的營養物質越多,根際微生物就越豐富。

      土壤微生物數量及組成受土壤營養狀況、土壤質地、植被組成和覆蓋度的綜合影響,因此,土壤微生物3大類群的數量及其組成的變化可以敏感地反映土壤質量的變化。采用“挖深墊淺”的模式進行土地復墾,原耕作層與深層土壤相混合,破壞了原有的土壤結構,使復墾土地較貧瘠,因此,土壤微生物數量顯著低于對照。但隨著復墾年限延長,由于地上植物的生長和土壤熟化程度增加,根際土壤微生物數量發生變化。本研究表明,復墾后的土壤隨著時間的延長,兩種先鋒植物根際微生物的數量均顯著增加,這一結果與樊文華等對復墾區土壤微生物的研究結果相一致。但由于不同類群微生物數量增加的幅度不同,從而導致微生物組成也隨著復墾年限的延長而變化。本研究中,隨著復墾年限的延長,細菌所占微生物比例增加,而真菌所占比例顯著降低。這可能與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增加有關。有研究表明,土壤中細菌數量與土壤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而真菌是好氣性微生物,在塌陷區復墾工程實施初期,復墾土壤疏松,通氣狀況良好,真菌數量迅速增加,但隨著復墾年限延長,土壤密度增加而孔隙度逐漸下降,透氣性變差,因此抑制了真菌數量的增加。

      第4篇

      【關鍵詞】財務風險管理 平衡計分卡 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

      筆者認為,財務風險管理的核心是從財務風險的角度描述并規劃公司戰略,通過對公司發展各個維度的內部控制制度及風險管理機制的建設與完善,有效地進行管理并達成公司戰略目標。

      自20世紀90年代早期由羅伯特?卡普蘭(Robert Kaplan)和戴維?諾頓(David Norton)提出“平衡計分卡” (balanced scorecard)的概念之后,基于簡單的理念――所謂“員工將對被檢查的內容而不是期望的內容作出反應”,最初平衡計分卡很快作為一種標準管理實踐被紛紛引入公司管理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平衡計分卡的應用遠不止業績計量方面,通過其簡明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羅列出公司發展各個維度的現狀及未來目標,于是將其作為一種持續管理工具在戰略管理等領域加以廣泛運用。

      針對所在公司的實踐,筆者就在財務風險管理中“平衡計分卡”的具體運用進行了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分析、總結和探討。筆者認為,財務風險管理可以利用“平衡計分卡”,從公司戰略到運營、從財務指標到非財務指標、從點到面、從表象到實質,全面地建立財務預警及監控指標體系,從而實現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

      一、財務風險的定義與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

      COSO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將風險定義一個事項將會發生并給目標實現帶來負面影響的可能性。依此,我們可以將財務風險定義為一個事項將會給企業財務目標帶來負面影響的可能性。

      按照COSO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中對風險管理的目標的劃分,財務風險管理也包括以下4個層次的目標:

      戰略目標:是企業經營的高層次目標,應與組織使命方向一致,并支持使命;

      運營目標:有效且高效地使用資源;

      報告目標:報告的可靠性;

      合規目標:遵循適用的法律法規。

      二、財務風險管理中嵌入“平衡計分卡”理論的意義

      平衡計分卡作為一種管理工具,是以“公司愿景與戰略”為核心,通過“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4個方面的績效表現來分析和衡量戰略,組織將在業績的先導指標與后滯指標間、財務與非財務風險因素間達到平衡。這種多維度的組合,有助于組織內部成員對組織戰略目標及戰略執行步驟有更全面的理解。平衡計分卡的主要構成要素包括:戰略目標、業績計量、執行目標和戰略行動。

      平衡計分卡的核心是“公司的愿景與戰略”,即公司組織內部追求的長期目標。從財務風險管理的戰略目標看,利用平衡計分卡,可以清晰地對其進行定義、分類,使執行公司戰略的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從財務風險管理的運營目標看,運用平衡計分卡,可以衡量公司在財務、顧客、業務流程以及創新責任等公司發展各個維度的績效表現;通過衡量在各個維度公司運營目標,可以更好地均衡實現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期望。

      從財務風險管理的報告目標看,平衡計分卡中對非財務指標的量化與定性描述,有助于跳離財務指標的窠臼,透過表象看到實質,更好地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從財務風險管理的合規目標看,利用平衡計分卡,可以采用定性表述或非財務指標來描述難以用財務指標來量化的合規目標,讓財務風險管理“有章可循”。

      三、平衡計分卡在財務風險管理中的運用

      (一)運用平衡計分卡描述財務風險管理的目標

      在此以本公司為例,運用“平衡計分卡”描述財務風險管理目標,以簡表形式列示如表1:

      從表1可看出,指標包括一些具體的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但其在各個維度的表現,都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財務風險管理目標的實現。而財務指標比如利潤率等又會影響企業研發投入、進而影響非財務指標如產品上市數量與速度等。

      (二)運用平衡計分卡識別相關的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管理體制包括財務風險管理的組織系統、信息系統、預警系統和監控系統。運用平衡計分卡,可以整合企業的信息資源,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統,同時可以利用財務與非財務指標建立預警系統和監控系統。比如,對產品(存貨)管理,可以建立以下指標體系來識別相關的財務風險,見表2:

      在建立預警指標之后,對風險事項嚴格進行監控,并及時跟蹤反饋,選擇適當的防范、回避或轉嫁財務風險的措施,將企業自身的財務風險控制在可容忍范圍之內。在信息匯總、整理、分析、運用的環節,可以財務量化指標為核心,建立嚴密的數據分析體系,及時提供對組織決策有用的信息。

      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的實際財務結果與預期財務結果發生偏離,會產生財務風險,但可能其是順勢而變,比如研發投入過多,企業可能不堪重負,但新產品上市獲得銷售額的增長將增加企業效益,因此,單純的財務指標不足以概括財務風險的各個方面。筆者認為,引入“平衡計分卡”后的財務風險管理體制是更全面更綜合地考量與管理財務風險。

      (三)運用平衡計分卡進行財務風險管理應強調事項

      財務風險一般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現金流量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財務風險指標較其他風險指標而言,量化指標比較多,畢竟財務更多的是以數據說話,因此,在引入并運用“平衡計分卡”概念的實務過程中,還是應當注重定量指標的選擇與設定。

      另外,引入并運用“平衡計分卡”理論,是期望財務風險管理并不僅是純粹的數據分析,而是利用其他管理工具,使我們能站在企業經營管理戰略的高度,更好地實現財務風險管理。

      主要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司.企業財務通則解讀.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

      第5篇

      摘 要: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涉及財務管理各方面內容,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本文討論了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防范與控制。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范控制

      前言

      行政事業單位財務核算與管理風險日益增大,為了確保行政事業單位的良好運行,行政事業單位加強財務風險控制勢在必行。

      1、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特性

      1.1財務風險的可變性

      行政事業單位也一直處在動態的變化中,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也一直在發展和變化中,在一定的條件下財務風險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財務風險具有一定的環境適應能力和自我轉變能力。

      1.2財務風險的不確定性

      財務風險的發生可能出現在財務管理的不同階段,或是在財務管理的不同方面,其發生的程度,波及的范圍等都是不能確定的,而且由于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活動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地在復化和多樣化,財務管理者對于財務不能夠全面地掌控和把握,因而當前的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

      1.3財務風險的非主觀性

      當前的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存在著許多財務管理人員所不能掌控的不確定因素,財務的風險性是客觀存在的。

      1.4財務風險的可預測性

      雖然財務風險有著不確定性、可變性的特點,但是財務風險的發生發展規律是有跡可循的,是可以被預測的,隨著管理方法的發展和管理手段的不斷進步我們可以對財務風險的發生時間、范圍和深度進行科學的預測,從而制定相應的措施來防范規避風險。

      2、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現狀

      2.1外部控制力度有待提高

      從外部的環境可以看出,國家的機構改革之后,政府的管理出現了“真空帶”,各行政事業單位按照自身的方式方法在經營和管理資產,無人監管的情況下,資金的利用率和浪費情況嚴重。同時在隨著各項改革和城市化的過程中,管理層對內部的控制重要性認識度也不夠高,各個事業單位要面臨著財務狀況的總體失衡的風險和國有企業連帶責任風險。

      2.2政府的預算約束力降低

      隨著社會化的進程不斷地發展,財務的風險也在不斷地攀升。而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與企業中的財務風險仍有一定的區別,主要的區別在于財務管理的特殊性是財務的預算管理,財務的預算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對行政事業單位來說,發展要在經濟基礎允許的情況下,不能夠像企業一樣負債經營。

      2.3內部環境控制有待提高

      一旦內部環境開始惡化,內部環境就要面臨失控的狀態,這種情況下內控制度的建設就會嚴重的滯后,而事業單位作為財政撥款的單位,是純消耗性的財政支出,而我國當前現存的《預算法》對于財務的支出只是一個原則上的規定,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規定仍未出臺,因此當前的財務支出仍未有明確的相關法規法律,造成了無章可循、無據可依的尷尬局面。在管理上,事業單位的財務管理方法滯后,經費不足加上損耗與浪費,預算的控制缺乏一定的力度,導致財政資金的運轉帶來了潛在的風險。

      2.4財務控制體系有待完善

      因為內部控制的環境復雜化程度提高,加上行政事業單位的內控制度的建設速度嚴重滯后,行政事業單位作為財政的撥款單位,是純消耗性的財務支出單位,對于財務的大收支模式是要求對支出進行嚴格控制的,但是當前出臺的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預算法》僅僅起到了原則性的規定,導致了財務的管理、預算支出都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可以作為依據。

      3、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范流程

      (一)收集風險信息,即收集行政事業單位違背提供公共產品及服務這一組織目標的重大信息。

      (二)識別風險,即依據收集到的信息來識別行政事業單位潛在的財務風險因素。

      (三)分析風險,即估計、計算行政事業單位發生財務風險的可能性及損失,并預估財務風險會對單位開展管理活動產生怎樣的影響,從而將發生財務風險的概率、范圍、損失等揭示出來。

      (四)計量風險,即基于識別、分析風險,憑借定性與定量分析,綜合考慮損失幅度的大小、損失頻率的高低,從而將風險量化或設定在某個等級上,以確定行政事業單位是否要采取風險防范措施。

      (五)決策風險,即基于計量風險的結果,比較風險防范所需成本與風險收益,并結合行政事業單位決策者的風險偏好來確定風險管理態度及決策。換言之,行政事業單位為實現風險防范目標,選擇通過優化組合風險防范技術及措施來降低、消除風險。

      (六)處理風險,即行政事業單位在執行財務風險防范方案時要強調效率,通過填密風險防范計劃的制定來有效配置財務資源。財務風險防范并非單位某一個部門的職責,需要組織整體配合,實時監控執行財務風險防范方案時的各項具體工作,使執行與方案保持一致。

      4、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范控制

      4.1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對財務風險來說,不管是行政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它的形成、擴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按照該規律就能對財務風險進行有效的預測甚至量化。為有效預測、量化行政事業單位發生財務風險的時間、范圍、程度,建立相應的預警指標體系是必要的,從而通過各種指標量化可能發生的財務風險,做到估測準確。

      一是合理、準確地確定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預警指標非常關鍵,通過對比預警指標值與量化指標值,就能確定財務風險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二是行政事業單位在設立財務風險預警指標及預警值時要充分考慮其一致性、連貫性,必要時也可按照實際情況作出適當調整。三是行政事業單位在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時要充分借助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因為財務數據往往以海量形式存在,依據信息技術有效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模型就能有效處理海量的財務數據,以達到識別、預警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目的,為有效防范財務風險提供條件。

      4.2加強單位財務預算管理

      在防范財務風險的過程中,預算管理是重要內容,行政事業單位需堅持收支平衡,按照既定的發展計劃、預算安排來合理編制財務收支計劃與預算。財務預算需堅持重點突出、統籌兼顧以及勤儉節約的原則,在引進和開發新技術方面投人足夠的資金,并加強監督經費使用過程,各部門也要及時掌握各自的預算執行情況。在預算的編制中,行政事業單位應綜合考慮各部門、各項目的實際情況,要保證本部門不超預算,從而全面維護財務收支預算的合理性、公平性,通過靈活調整并有效控制預算來保證單位正常開展各項工作,防范財務風險。

      4.3建立內部控制信息平臺

      一是建立數據集中內部管理模式,將信息孤島消除。當下,行政事業撾輝謨τ瞇畔⑵教ㄎ寤ò嗣牛各個系統之間的兼容性較差,很難共享數據,不但使財務人員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還給單位的內部控制帶來更大難度,嚴重制約財務風險防范方面內部控制應有作用的發揮,所以建設信息化平臺時要考慮集中數據,真正實現對數據資源的共享,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效率。

      二是嵌人式開發內部控制、財務風險預警與現有財務系統,保證能提前發現財務風險,使內部控制到位,使財務處理合規、合法。如今,幾乎每一個財務軟件系統均是通過授權控制來實施內部控制管理,而財務風險的管理與防范幾乎都是事后進行,所以行政事業單位在開發軟件時要考慮內部控制與風險預警調研之間的協同部署。

      三是開發統一現金流、信息流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平臺,這是單位防范財務風險的新挑戰,不管是公務卡消費管理還是零余額賬戶管理都不能統一現金流、信息流,行政事業單位要想使預算資金保持零風險,就必須從統一現金流、信息流的角度來合理設置內部控制平臺,有效防范財務風險。

      5、結語

      綜上所述,行政事業單位如果財務風險防范不到位,在運行環節就會面臨諸多問題。所以,事業單位要全面落實財務風險防范工作。

      參考文獻:

      第6篇

      BOT 項目涉及的主要財務風險

      BOT 項目在運營期間主要涉及的財務風險有經營風險、資產管理風險和融資風險等。

      經營風險又稱營業風險,指在項目生產經營過程中,由于供、產、銷各個環節的不確定性因素所導致的項目資金運動的遲滯,進而產生利潤的不確定。根據BOT合資項目的相關協定,該類風險主要表現為(原輔料)采購風險和生產風險。資產管理風險包括貨幣資產、固定資產及存貨資產管理風險,該類風險也是合資水廠項目運營期間的常規風險。融資風險,指由于資金供需市場、宏觀經濟環境等變化,企業融資行為所帶來的財務成果的不確定性,包括利率風險、再融資風險、杠桿效應、 匯率風險、購買力風險等。合資水廠項目涉及的主要是利率及匯率風險,即由于金融政策的波動而導致的融資成本變動的風險。

      此外, 由于 BOT 合資水廠項目是在特定環境及合作主體下產生的,根據項目特點,涉及的財務風險還包括產品定價風險、利潤風險、成本管控風險、預算風險、投保風險等。其中,產品定價 風險主要指由于 BOT 項目單位成本或成本組成變動引起的產品定價協議的變更及社會監督所帶來的收入的不確定性。利潤風險主要指合資雙方收益分成約定變更帶來的利潤的不確定等。成本管控 風險指產品的成本費用未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及成本費用的無效支付等。預算風險指虛假預算及 失控預算等。投保風險則指資產保險范圍的不足及保險條約的不充分等。

      針對每項風險制定對應的管理方案并有效實施,能夠預防及快速處理潛在和已發現的財務問題,保證項目良好運行。常見的風險管理方案是根據風險因素建立管理卡片,定期評估風險因素的狀態及管理方案的有效性,持續跟進并更新。但由于國內公司固有的管理習慣,風險管理卡片的模 式化跟實際工作往往存在較大脫節,工作效率不高。構建風險因素與內控指標相結合的風險管理模式,進一步量化及完善內部控制體系,作為財務風險管理的新嘗試則可能取得更為顯著的效果。

      風險管控三步走

      案例企業項目的財務風險管理方案,體現在風險管控操作流程中,大致分為三個步驟:

      風險因素的篩選及排序篩選對項目運營期間影響較大的財務風險因素,并按重要性 排序??蓮娘L險因素的影響力及發生的可能性劃分重要等級。(見圖)

      按照上述原則篩選、排序后,項目運行期間主要涉及的財務風險因素如下:

      A 級:成本管控、預算、資產管理、利率等;B 級:產品定價、利潤等;C 級:經營等;D 級: 財產保險等;E 級⋯⋯

      風險因素的描述及量化將抽象的風險因素盡可能與實際工作相關聯,并根據風險因素確定切實可行的管理方案,用具體措施及執行(預定)完成時間量化該方案。

      以案例企業對上述財務風險因素量化管理方案為例(如表所示),闡釋項目風險管控的基本構 架。

      風險因素的后續管理

      風險管理的基本框架制定后,還要結合內部考核進行后續跟進管理及風險狀態的再評估。根據管理方案的執行效果(考評結果),動態更新風險狀態,及時發現、替換新出現的風險,不斷完善管理/行動方案,實現風險管控的良性循環。

      本案例中,納入了內控系統的財務風險管理方案,結合項目的實際情況,更加具有針對性及可操作性,對 BOT 水廠項目運行期間潛在的財務問題有了一定的事前防范意識和措施,為避免或減少財務風險提供了較為充分的保障。在此框架下,項目運營期間的其他風險因素包括外部環境及內部 工藝流程、配套設施、設備維護、安保等方面也可采用相同模式進行管控,以實現運營期間整體風 險管理的統一性與協調性。

      第7篇

      對于事業單位而言,其財務風險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財務預算管理風險;二是財務內部控制管理風險;三是財務收支風險。

      1.財務預算管理風險。

      對于事業單位來說,其財務管理的重要環節就是預算管理,如果預算編制內容不夠完善和全面,預算執行缺乏規范性與合理性,將會導致相關數據和政策缺乏科學性和準確性,資金使用和各項支出缺乏計劃性,降低資金使用率,導致財務風險的發生。財務預算管理風險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科學的預算編制。目前部分事業單位在預算編制方面缺乏監督,預算編制缺乏嚴密性,導致專項資金難以發揮出自身的作用,出現閑置現象,難以落實滾動資金支付模式,降低了財政資金的使用率。二是不規范的預算資金管理。對于預算資金而言,其操作尺度和定額標準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在資金預算編制環節中存在較大的隨意性以及較強的主觀性。雖然資金具備相應地分配基礎,但是其與實際存在差距,導致內部分配不均。

      2.財務內部控制管理風險。

      部分事業單位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財務內部控制制度,導致做假賬、公款炒股、公款私用私存等違法違紀現象出現,財務內部控制管理存在風險。此外,部分事業單位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利用國家收費許可的空間進行應收款,,導致財務管理控制作用難以發揮出有效作用,嚴重危害了單位和個人的權益。

      3.財務收支風險。

      財務收支風險主要兩個方面:一是財務支出風險。部分事業單位缺乏嚴謹的財務管理制度,難以清楚界定項目支出和基本支出,無法做到??顚S?。同時經費管理存在不足,導致公費旅游與公款吃喝等現象泛濫。二是經營風險。由于事業單位在實驗設備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投資過大,導致其對外投資的資金缺乏,出現財務風險。事業單位無法正確辨識商務信息的內容,導致信息在便捷性、時效性以及真實性等方面難以正確判斷,出現支付風險。此外,事業單位的經營收入包括現金收入和轉賬收入等多種形式,其在實際賬款收回過程中無法到位,甚至出現坐收坐支現象,不利于財務工作的正常進行。

      二、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控管理措施

      1.強化財務風險識別。

      由于事業單位在運行過程中,其會面臨各種財務風險,如操作風險、發展風險、資產運營風險、財務收支風險和預算管理風險等,因此必須要對這些風險進行有效分類。同時事業單位要加強辨識各種風險對財務風險的影響以及其暴露的情況,首先要分析風險,計算和估計財務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并預計財務風險對組織管理活動產生的影響,降低損失。其次要計量風險,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對損失幅度大小和損失頻率高低進行綜合考慮,促使風險能夠具體量化,從而采取科學合理的控制措施,實現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

      2.加強財務風險管理控制。

      事業單位在進行財務工作時,其各個環節都可能會存在財務風險,任何環節出現失誤,都將會導致事業單位面臨財務風險。因此事業單位必須要貫徹落實相關的財務制度以及法律法規,采取財務風險預警手段,加強財務風險控制,有效預防財務風險的出現。一方面要強化風險意識和財務管理。事業單位財務制度的嚴格與否取決于其內部控制及財務管理的強弱程度,加強財務風險管理,能夠優化整合財政資源,構建科學的財務防控體系,確保預算的平衡。此外,由于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直接影響著財務風險指數,因此事業單位必須要加強財務人員風險管理意識,對其進行專業培訓,確保其能夠對財務風險具有清晰全面地認識,提高其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與水平。另一方面事業單位要落實財務風險防控管理,強化制度建設。事業單位應從財務管理制度以及法律法規等方面出發,對財務內部管控制度加以完善和健全,強化財務收支和預算風險防控,從而促進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控能力的提升。

      3.優化財務風險的評估和測量。

      事業單位要想加強財務風險管理,必須要優化測量財務風險的大小,借助財務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以及數字方法,量化處理相關的財務風險的大小,并科學分析財務風險數據。同時在此基礎上利用相關模型以及風險評估方法,具體評估財務風險因素,確保財務風險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結語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