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精神病的日常護理范文

      時間:2023-07-09 08:34:27

      序論:在您撰寫精神病的日常護理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精神病的日常護理

      第1篇

      方法:將特定時間段內接收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護理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針對不同情況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最后匯總全部的護理經驗。

      結果:分析總結后,發現護理的有效率達到90%。

      結論:針對老年精神病患者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能夠提高患者痊愈的可能性,也能夠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應該在實踐中積極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老年精神病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381-01

      老年精神病患者是精神病患者中的一個特殊的組成部分,致病的原因大多是由于腦萎縮引起的進行性腦器質性癡呆,這使得他們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1]。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數量也在不斷地增加,給家庭和社會帶來的沉重的負擔。因此,發現有效的措施解決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問題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1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特點

      1.1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理特點。第一,睡眠質量下降。由于生理功能的下降,老年人的有效睡眠時間明顯縮短,睡眠質量也相對較差,常會出現入睡困難或者醒后難以入睡的情形,給他們的生理及心理都造成很大的傷害。

      第二,記憶力減退。記憶力減退是大多數老年人所面臨的苦惱之一,但又常常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因而會變得焦慮和抑郁,嚴重影響他們的精神狀況。

      第三,免疫力降低。由于各個器官機能的減退,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受到各種疾病的侵襲。

      第四,體力減弱。老年人身體機能的減退,導致他們明顯的運動障礙,開始從心理和生理上抵觸運動,變得懶散,長此以往,體力明顯減弱。

      第五,對藥物的反應明顯。免疫力的下降,使他們無力抵抗各種疾病的侵襲,服用藥物時,由于器官機能的減退可能對藥物產生嚴重的反應,如嘔吐、腹瀉等[2]。

      1.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點。第一,消極抑郁?,F代社會的人們還不能以正常的心態來對待精神病患者,對他們常常存在歧視,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使得精神病患者不愿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病,更加不會積極主動地尋求治療,致使病情反復甚至更加的嚴重,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對恢復健康失去信心,對生活失去信心,產生自卑等消極抑郁的情緒。

      第二,焦慮煩躁。由于病情的反反復復,使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減弱,使得患者對自己疾病的治療失去耐心和信心,心理變得焦躁不安。

      第三,恐懼絕望。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要接受長期的住院治療,病情也經常發生反復?;颊哂捎诓荒苷_的認識自己的病情,容易對治療失去耐心和信心,錯誤的以為自己無法恢復健康,因此產生恐懼絕望的心理,放棄治療,甚至放棄生命。

      第四,依賴心理。一方面,患者入院后,遠離家人親屬的關心、照顧,再加上所處的陌生環境,會感到被冷落、被拋棄從而產生孤獨感,需要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另一方面,老年精神病患者體力減弱,日常生活可能無法自主進行,需要得到幫助。

      2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護理措施

      2.1生理上的護理。第一,密切關注患者精神狀態和生命和生命體征。由于老年精神病患者身體各部分機能的減弱,通常不能夠及時準確的表現出身體各方面的變化,可能會掩蓋一些疾病的癥狀,這就對護理人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護理人員除了要完成日常的基本護理工作外還要對老年精神病患者進行密切的關注,以便及時的發現問題,及時的實施治療。

      第二,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要做好日常護理工作。有些老年精神病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可能經常會弄臟衣服、床鋪,護理人員應該及時的進行更換和清洗,保證患者衣物、床鋪的干凈清潔,避免他們感染其它疾病。

      第三,保障老年精神病患者健康合理的飲食。老年的精神病患者腸胃、肝臟功能的減弱,在飲食上可能產生很多禁忌,護理人員要準確的查明每位患者的情況并參考營養專家的建議,為每位患者合理的安排日常飲食。

      2.2心理上的護理。第一,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要滿懷耐心、愛心、責任心的對待老年精神病患者,經常的和患者聊天,建立信任的關系,讓他們放下心里的包袱安心的進行治療。

      第二,提高自己的語言技巧。老年精神病患者一般都較為敏感,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言語的影響。護理人員在日常的交談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用語、語氣,盡可能的給他們積極的心理暗示,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第三,加強患者的日常行為訓練。老年精神病患者身體的各項機能都處于退化的狀態,不進行適當的訓練只能加速他們退化的速度。因此,護理人員可以訓練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活動,如洗臉、吃飯,不僅能夠減慢部分機能的退化,也有助于幫助患者提高他們的自尊子女和自信心。

      通過一些醫院的臨床試驗,我們可以確定良好的護理對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疾病的恢復有重大的作用,護理人員要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及其他的相關知識,提高護理的質量,幫助老年精神病患者恢復健康。同時,筆者認為家人的關心對患者的康復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護理人員要積極的引導患者家屬關心關心,照顧患者,幫助他們樹立疾病治療的信心??傊?,對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護理對于他們疾病的康復作用重大,應該在臨床上得到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第2篇

      【關鍵詞】 重性精神病患者; 居家康復; 護理指導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2.092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癥、雙相情感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礙、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等。精神病患者在急性發作期需短期住院治療,而長期的治療與護理是在家庭社區之中,正確的家庭和社區康復護理指導,對鞏固治療效果,減少疾病復發,促進社會康復有重要意義[1]。筆者對近兩年來所在市棠下鎮重性精神病患者居家康復護理指導前后患者服藥依從性、患病復發率及社會適應能力進行了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筆者所在鎮2009年10月前登記在冊的187例社區居家重性精神病患者(63例經過??漆t院住院治療確診,124例經過??漆t院門診治療確診),其中精神分裂癥165例,雙相情感障礙3例,精神發育遲滯伴精神障礙14例,癲癇所致精神障礙2例,分裂情感(抑郁型)2例,偏執性精神障礙1例。男89例,女98例,83、84歲各1例,71~80歲9例,61~70歲17例,51~60歲43例,41~50歲51例,31~40歲32例,21~30歲26例,10~20歲7例。文化程度:文盲20例,小學81例,初中63例,高中17例,中專1例,大專2例,其他(不詳)3例?;橐鰻顩r:已婚91例,未婚76例,其他(喪偶、離婚)20例。參加社會工作48例,家務工作50例,無業89例。連續服藥79例,間斷服藥24例,未服藥84例。

      1.2 方法 在筆者所在市精神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江門市第三人民醫院社區防治科)指導下,由筆者所在醫院兼精神疾病防治(簡稱“精防”)醫生和護士各1名、各村(居)委會干部、患者家屬等組成看護小組,定期隨訪,對病情穩定的患者,3個月隨訪1次,對病情尚未穩定的患者,每月隨訪1次,并將隨訪信息資料反饋到精神病防治技術指導中心,指導中心每月13號派出??漆t生到衛生院門診,為重性精神病患者進行康復診治、發藥。另根據每次隨訪的情況,對患者、家屬或照顧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生活技能訓練等方面的康復指導。具體實施措施如下。

      1.2.1 精神衛生知識教育 利用上門隨訪時派發宣傳指南,主要是精神病的基本知識、抗精神藥物及預防復發的基本知識、社會適應能力訓練基本知識等,向患者和家屬廣泛宣傳精神衛生知識,說明常見的精神病癥狀表現和抗精神病藥物知識,既要肯定精神病的可治性,又要說明精神病的特殊性、復雜性和治療的困難,介紹精神病藥物治療早期、足量、全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能夠增強治療信心,提高治療依從性[2]。指導患者掌握癥狀復發的先兆、預防復發及發現藥物不良反應的方法,教會家屬為患者創造良好的家庭護理環境,改善患者在家庭環境中的人際關系,指導家屬學會簡單的觀察、識別、判斷癥狀復發的方法。

      1.2.2 心理疏導 鼓勵患者表述對疾病和癥狀的認識和感受,做好支持性和認識性心理護理,對病情好轉的患者,幫助其分析有關疾病的因素,提高對疾病的認識能力,促進自知力恢復,糾正不良行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對恢復期的患者,耐心安慰,解除其自卑心理,鼓勵患者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和社會活動,指導患者正確對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的困難,增強患者對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促進心理康復[3]。

      1.2.3 康復訓練 (1)日常生活訓練:日常生活訓練是恢復生活能力的最好方法,家屬除了指導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還要督促其正常的起居飲食及個人衛生,患者除需要定時按量堅持服藥外,其日常生活也應做到合理化;(2)人際關系訓練:其目的是使精神病患者具有與人交往的社會功能,最大限度地防止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功能退化,促進全面康復[4]。例如:和家人或朋友逛街、購物、聚會、唱卡拉OK、看電影等,建立起人際交往的關系基礎和興趣,逐漸提高社交技能[4];(3)工作能力訓練:家屬應協助患者進行簡單的勞動作業,如家居清潔、物品購置、手工藝制作或選擇患者感興趣的工作,逐步進行訓練,多鼓勵和表揚,讓患者樹立信心。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服藥依從性情況比較 完全依從指患者自覺按時服藥,部分依從指患者在督促下按時按量服藥,不依從指患者不愿服藥或拒絕服藥。指導前后患者服藥依從性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病情控制情況比較 指導前后患者病情控制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勞動能力情況比較 指導前后患者勞動能力情況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精神病患者出院后,居家康復需要較長時間服用抗精神病藥物來維持治療,這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的重要措施。在居家康復過程中要特別注意。

      3.1 維持用藥是關鍵 藥物治療是精神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所以要保證藥物按量服用。盡量讓患者清楚自身的病情必須服藥?;颊叩乃幬飸捎H屬保管,服藥要有專人督促,每次服藥后要檢查口腔及指縫,以防藏藥或吐藥,特別要注意防止患者蓄積藥物后一次吞服自殺。服藥后出現如頭暈、口干、流涎、便秘等一般性反應,無須特殊處理,如出現雙手震顫、坐立不安、動作遲緩、吞咽困難等,要立即請醫生給予相應的處理。服藥時間最好是午飯后或晚上睡覺前,服藥后要適當休息,最好不要外出。

      3.2 心理護理非常重要 精神病患者心理往往異常脆弱,所以他們比常人更需要受到尊重,更需要得到家人、親朋好友的幫助、理解和同情。以平等的方式,關懷鼓勵患者,切不能討厭、嫌棄患者,更不能對患者諷刺、挖苦和歧視。鼓勵患者學會自我解脫,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實,爭取主動服藥及接受其他各種治療。

      3.3 積極培養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 盡量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一旦病情穩定后,盡早鼓勵患者多與現實社會接觸,積極主動地融入正常社會生活中,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或工作;鼓勵患者多與周圍人接觸、交流。經常與患者一起探討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幫助他們克服各種困難。有條件的家屬,還可以盡量創造幫助患者回歸社會的機會??傊?,家屬應盡最大努力避免疾病為患者造成更多的消極影響,即所謂的二次傷害。

      3.4 保持有利于病情康復的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引導患者學會自我調節,按時就寢、定時起床,白天盡量避免過分勞累,夜間避免過度熬夜,尤其要避免通宵不睡;睡前盡量避免參加能引起情緒劇烈變化的各種活動,如看毆斗武打電視、電影、小說等。

      在飲食方面,每天進食適量蔬菜和水果,保持營養的均衡,禁止食用茶、酒、咖啡、人參等提神的食物或飲料。病情不夠穩定或者穩定時間不夠長的情況下,應當盡量避免遭遇較大的精神方面的刺激,避免參加會產生明顯心理壓力的工作或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家人應盡可能及時發現問題,努力減輕患者的精神壓力。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進行居家康復指導后,患者服藥的依從性由42.2%上升至55.6%,病情改善由68.5%上升至81.3%,勞動能力由52.4%上升至62.6%,表明對居家精神病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指導,讓社會、家庭成員來參與、關愛精神病患者的身心康復,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勞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李寶榮.精神病患者的社會康復護理指導[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8):613-614.

      [2] 韓宏云,劉寶群.精神患者復發的健康教育對策探討[J].當代醫學,2008,14(20):11-12.

      [3] 仝勵,劉南華.精神病防止康復社區干預研究[J].現代臨床醫學,2007,33(6):417-419.

      第3篇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a)-0113-02

      精神病患者具有自理能力差,心理功能缺陷等特點,患者常處于淡漠狀態,且日?;顒用黠@減少,易躁動、易興奮,無特定生活規律,甚至出現意識障礙等情況。對于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而言,需要嚴格進行飲食控制,但精神病患者飲食控制能力下降,用藥依從性極差,長期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可導致多個系統損害,甚至引發酮癥酸中毒等嚴重糖尿病并發癥,嚴重威脅了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在護理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時,護理難度大大增加[1]。為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用藥依從性,該次研究選取了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間該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采用個體化護理策略護理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女性,患者年齡介于35~67歲,平均(52.16±3.56)歲,糖尿病病史4~15年,平均(8.74±1.35)年,精神病類型:15例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癥,7例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癥,17例為抑郁癥,4例為精神分裂癥衰退期。

      1.2 護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根據血糖控制情況、有無并發癥、精神疾病種類等情況,為患者制定個體化護理策略,具體內容如下。

      1.2.1 安排同種疾病病友同室 護理人員根據患者所患疾病的種類,安排同種疾病患者到同一病房,以方便患者間及患者家屬間互相交流溝通病情,在生活上互相照顧,在治療中相互鼓勵、督促。

      1.2.2 合理安排飲食 糖尿病患者必須嚴格限制飲食攝入,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對于合并精神病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飲食控制較為困難,在穩定患者精神疾病的同時,還需為患者制定個體化飲食計劃,并嚴格按照計劃執行,尋求家屬幫助,避免患者隨意飲食,為患者家屬講解控制飲食的重要性,以獲得家屬理解及協助。在日常護理中,護理人員還需多鼓勵患者,提高患者控制飲食積極性。為更好的??現飲食合理性:首先需教會患者及其家屬正確選擇食物,每日定時定量飲食,如患者出現饑餓感,可指導患者多食芹菜、白菜、西紅柿、冬瓜等食物,多補充蛋白質,如蛋類、瘦肉、魚等。但需注意少食多餐,每日控制脂肪攝入量,避免進食蛋黃、內臟、魚子等食物,以避免增加腎臟負擔等。每日適當活動,活動時避免空腹,并在兜內放葡萄干、糖塊等食物,在出現低血糖癥狀時,及時食用,以免低血糖加重,引發昏迷等危險情況。每日多進食高膳食纖維食物,以利于大便保持通暢。其次應嚴格控制甜食的攝入量,常見的甜食包括糖果、白糖、點心、水果、餅干、含糖飲料等,如偶發低血糖時,可少量進食,但在日常應嚴格控制甜食攝入量[2]。

      1.2.3 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意志行為減退的情況,因此在實施飲食控制計劃期間,患者極易出現暴飲暴食現象,針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應掌握食物來源,提醒家屬不能私自為患者購買食物,講解飲食控制對病情康復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對控制飲食的了解程度,并能積極協助護理人員控制患者飲食,在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應提醒周圍人看管好自己的食物,必要時將患者轉移至單人病房。

      1.2.4 用藥指導 了解患者精神疾病類型,發作特點等,并根據患者病情特點,與患者溝通,為患者講解糖尿病用藥方法、治療注意事項等,提醒患者每日按時服藥,并要求家屬協助或督促患者用藥。參與該次研究的39例患者,應用口服降糖藥物治療,藥品種類包括鹽酸二甲雙胍、格列本脲、達美康。用藥方法為:每日早6:30用藥,下午16:00用藥,于餐前30 min服藥,到時間后由護理人員為患者發放藥品,患者服藥后離開[3]。有4例患者采用胰島素注射治療,初始由護理人員為患者及其家屬示范注射方法及部位,并教會患者及其家屬注射方法,告知其注射時應常更換位置,以免局部組織產生硬結,影響藥物吸收,必要時對患者進行熱敷,每日用藥后,均需密切監測患者血糖水平,并判斷患者是否出現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等嚴重并發癥,告知患者家屬如患者有不適感受及時告知護理人員。

      1.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面向患者及家屬,講解內容包括:①講解糖尿病可能并發視網膜、腎臟、神經系統等多種并發癥,提高其對控制血糖重視程度。②指導患者加強自我護理,了解用藥劑量,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預防不良反應方法。③講解飲食控制在病情治療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具體要求及方法。④講解日?;顒拥姆椒?,并鼓勵患者合理、規律活動。⑤指導患者注意個人衛生,在出現身體瘙癢等不適感受時,避免搔抓并及時通知護理人員。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采用該院自制的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價量表,評價患者護理策略實施前、后用藥依從性、合理飲食依從性、合理運動依從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執行情況。②血糖水平:監測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標水平,評價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標水平。

      1.4 統計方法

      該組研究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護理策略實施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較

      實施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用藥依從性、合理飲食依從性、合理運動依從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執行率均明顯高于實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護理策略實施前后患者的血糖指標比較

      實施前,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為(9.52±2.4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為(13.64±3.87)mmol/L;??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為(6.48±1.2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為(9.45±2.15)mmol/L,實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顯低于實施前,組間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第4篇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類的疾病構造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在19 世紀, 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一大疾病是肺病; 到了20 世紀, 則是癌癥及心腦血管疾病; 至于21 世紀, 由于自然環境急劇變化以及社會壓力持續增加, 一種較為普遍的看法是, 精神病將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最主要疾病。

      由于迄今為止醫學界對精神病的病理及治療方法缺乏統一的認識, 致使精神疾病不僅治療周期偏長而且治療效果也難以保證。 各類精神疾病的發生不僅嚴重困擾了患者及其親屬的生活, 也大大增加了整個社會的疾病負擔。

      因此, 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降低精神病的發病率、提升精神病的治療效果并縮短精神病的治療周期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 而作為治療精神病的重要場所,精神病醫院的建設在整個精神病的防治體系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關鍵作用。

      從建筑設計的視點, 醫院建筑是所有公共建筑中功能最為復雜的建筑類型之一,而精神病醫院不僅兼具普通醫院與療養院的特點, 更因其服務對象與治療方法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建筑設計方法難以套用其他醫院類型。

      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國家頒布的精神病醫院建筑設計規范。使得我們實際設計工作中沒有法定的標準,各個設計項目均采用醫院原有經驗和具體要求為參照,帶有一定的摸索性。

      下面就從我的兩個設計實例入手,探討一下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的設計原則和方法。

      設計實例二都江堰市精神衛生中心

      1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的主要特色

      1.1管理模式行動的限制

      普通醫院護理單元中對病人的行動不加以限制,病人可以自由的行動,出入護理單元之間。精神病醫院的病人因其特殊性,有些病人甚至具有一定的攻擊性,所以對其行動需要加以監管和控制。

      精神病醫院的室外活動場地需要加以防護,并保證一定的隔離手段。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樓層之間的樓梯,需要采取控制手段,保證病人在一定監管下才能使用。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內部不同功能區域之間設有隔離和防護設施,保證病人能夠安全的被控制在一定區域內。

      1.2治療模式護理單元內完成主要治療

      普通醫院的住院病人,最主要的治療手段是依靠醫院內的醫技設備和手術治療,護理單元內的治療作為輔助手段。精神病醫院的病人,除去一部分軀體合并癥病人外,其主要治療手段為藥物和心理治療,在護理單元內部完成主要治療。這種治療模式對建筑的平面設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護理單元內分病房區和治療活動區。

      治療區內還根據病癥的程度設置重癥治療區。

      1.3交流模式多種規??臻g組合

      研究表明,空間的多樣性與選擇性對于提高精神病的療效非常重要。若能在護理單元中分化出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等不同層次的空間來模擬不同層次的社會生活,則患者通過接受不同層次的空間刺激,進而可以感知和把握不同層次的人際關系。同時患者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停留場所,自主地通過參與不同層次的人際交往來豐富住院生活并喚起心底的生活感覺,這對于患者的康復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內部需設置各種不同規模,不同開敞程度的的空間,供患者日常交流活動之用。

      2護理單元的設計原則

      2.1嚴格的分區布局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按功能分為病房區,治療活動區和醫生區,病房區主要供病人休息,治療區是病人白天的主要活動區域,醫生區為醫生日常辦公所在區域。

      三個區域聯系緊密,病人主要來往于病房區和治療區之間。為了便于醫生對病人的治療和監控,醫生區可以直達病房區和治療區。

      在上海市南匯區精神衛生中心護理單元布置中,將治療區中的重癥治療區域獨立設置,醫生區設置在病房區,重癥治療區和治療活動區中心部位,方便了日常的治療護理工作。

      2.2合理的流線組織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的流線可分為人流和物流兩類,人流包括病人流線,醫生流線和探視流線。物流包括供應流線和污物流線。

      人流設計

      在護理單元內的病人流線主要往來于病房區和治療活動區之間,醫生流線往來于醫生區、病房區和治療活動區之間。在這兩個項目中,結合醫院的具體情況和管理模式,流線組織略有區別。在上海市南匯區精神衛生中心護理單元內,病人流線穿過醫生區,便于醫生更加直接的監護病人行動。在都江堰市精神衛生中心護理單元中,病人往來于病房區和治療活動區的流線不穿越醫生區,這樣醫生區相對獨立和安靜,便于醫生開展工作。相比較而言,將醫生區獨立于病人流線之外的布局更加科學一些。

      探視流線一般通過垂直交通到達護理單元主要電梯廳后就停止,不進入護理單元內部。上海市南匯區精神衛生中心護理單元在電梯廳旁設置了探視接待房間。

      物流設計

      供應流線和污物流線嚴格分離,互不干擾。

      護理單元的供應流線通道垂直交通到達主要電梯廳,然后到達活動治療區的配餐間。護理單元內污物主要產生于病房區,通過污洗間收集處理后通過護理單元端頭的污物電梯運出護理單元。

      2.3特殊的細部設計

      精神病醫院護理單元區別于普通醫院護理單元的另一個地方就是其特殊的細部設計。因精神病醫院病人的特殊性和監護的需要,護理單元內很多部位要采用特殊設計,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為了便于醫護人員的監護,一類是為了提高病人的使用安全性。

      監護相關的細部

      主要體現在護理單元內部的窗和門上。

      病房區和活動治療區外窗均采用一定的限位措施,限制開啟角度,在保證通風的前提下限制人員進出窗口。同時外窗提高玻璃的安全等級,采用夾膠安全玻璃,防止被暴力破壞。護理單元內部也在用安全玻璃窗,在護士站設置安全玻璃圍欄。

      護理單元內的樓電梯和不同區域之間的通道門以及醫生區房門設置磁卡門禁,由醫護人員掌控。同時,這套門禁系統和消防報警系統聯動,在火災報警時均能保持暢通。

      使用安全相關的細部

      在特殊護理區病房內減少墻體凸角,采用整體軟包裝潢,減輕沖撞帶來的危害。

      護理單元內所有部位墻地面盡量保證平整,減少突出部位和構件,并保證所有裝修部件的緊密固定。

      護理單元內病人所在區域均不設置電氣開關,所有開關設置于醫生區內統一管理。所有區域沒有外露的電線。

      從建筑設計的視點, 醫院建筑是所有公共建筑中功能最為復雜的建筑類型之一,而精神病醫院不僅兼具普通醫院與療養院的特點, 更因其服務對象與治療方法的特殊性, 使得它的建筑設計方法難以套用其他醫院類型。目前在中國,還沒有國家頒布的建筑設計標準。使得我們實際設計工作更加的困難,帶有一定的摸索性。

      第5篇

      精神分裂癥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由于患者精神活動脫離現實,知覺障礙,對自身疾病認知殘缺。平常生活飲食,服藥,沒有規律性,并且精神分裂癥伴發糖尿病的幾率較高,對已并發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癥的患者,應加強對他們的治療及護理,提高其生活質量,盡早回歸社會。

      1 心理治療及護理

      根據精神疾病癥狀的輕重,給予不同的護理措施

      1.1 在精神疾病發作期 醫護人員應加強其工作責任心,尊重,關愛患者,從日常生活開始,照顧飲食、起居、注重安全方面的防護,并且按時監測血糖變化,對酮癥患者應小劑量胰島素靜滴,按時監測尿酮,血糖變化,保證血糖控制在11 mmol/L,對情緒激動,狂躁的患者可酌情使用鎮靜藥物。

      1.2 精神疾病穩定期 加強護患關系,多與患者溝通,耐心傾聽對方傾訴,無論對方所講何事,都要給予肯定,不能指責,批評,譏諷,注重醫護自身形象,讓患者覺得你是一個可以信賴的傾訴朋友,在交談的過程中適當將治療護理活動融入其中。

      2 藥物治療與護理

      2.1 口服降糖藥 考慮精神病患者伴糖尿病后的治療依從性差,如果精神疾病控制好,無糖尿病嚴重并發癥,胰島功能存在的患者,可以首選口服降糖藥,對于肥胖和伴高胰島素血癥者可以選用二甲雙胍,此藥在餐前30 min服用,也可以餐后服用。二甲雙胍可與新型的短效降糖藥諾和龍合用,諾和龍主要刺激胰腺釋放胰島素使血糖水平快速地降低,二者合用時對控制血糖比各自單獨使用時效果更好。諾和龍應在餐前服用。還有格列美脲也適合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空腹或進食時服用。這些降糖藥沒有嚴格時間限制就能進食,對精神病患者比較適宜。

      2.2 胰島素 對于胰島功能不好,口服降糖藥效果不明顯,有腎臟并發癥的精神病患者應使用胰島素治療。如果血糖控制較好,首先推薦使用長效胰島素,如甘精胰島素,減少注射次數,如果血糖控制欠佳,可選用速效胰島素,如諾和銳,它不受時間限制,餐前餐后都能注射。

      2.3 預防低血糖 無論使用口服降糖藥還是胰島素,醫護人員及家屬都要在服藥前后或注射胰島素前后督促患者進食,預防低血糖。

      3 飲食治療及護理

      3.1 控制總熱量 精神病患者由于疾病的特性,大多數身體較肥胖。每日熱卡控制在25~30 kcal/kg,如果能從事一些日常工作,每日熱卡控制在30~35 kcal/kg,營養不良的患者熱量酌情增加,肥胖者酌情減少,使患者體重保持在標準體重±5%左右。

      3.2 控制脂肪的總攝入量 每日0.6~1.0 g,占總熱量的20%~25%,注意少食含飽和脂肪酸高,易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的動物油,目前較理想的使用方法,即將動物油、花生油、菜籽油按1∶1∶1之比例混合后食用。

      3.3 給予適量碳水化合物 多食含維生素豐富以及含粗纖維高的蔬菜,注意補充水分、電解質、微量元素。

      4 低血糖昏迷與抗精神病藥物中毒的鑒別及處理

      4.1 低血糖的發生 常見于口服降糖藥過量,進食推遲或進食不夠,胰島素劑量過大,運動量較平常大。臨床表現開始有出汗,眩暈,乏力,面色蒼白,視物模糊,心跳加速,嚴重時表現為失去定向力,意識喪失,昏迷。

      4.2 低血糖處理 如果可以測血糖就能立即判斷是否發生了低血糖,低血糖時應立即給予含糖食物,經過處理20 min未緩解應及時送入附近醫院。

      4.3 鎮靜類藥物導致昏迷 因為精神病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這類藥物都有鎮靜作用,如果患者服用劑量過大,誤服,都能引起藥物中毒,導致昏迷。在排除低血糖以后,應查對抗精神病藥品數量,確認后立即送醫院洗胃,催醒,觀察神志及生命體征。搶救清醒后給予適當心理護理。

      5 總結

      近年來,精神病合并軀體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由于精神病癥狀的影響,患者自知力受損,求醫,在并發癥出現時才被重視,這就要求家屬,平常注意精神病患者的細微變化。醫護人員在給予體格檢查時,一定要細心謹慎。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病程長,對自身疾病認知不足,對以后的康復帶來不良效果。一旦發現并發糖尿病時,要及時、正規、合理使用降糖藥或者胰島素治療,定期監測血糖。院外治療的患者,醫護人員定期做好隨訪,對家屬也要做好健康指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協助患者,促進康復,動員全社會的人員來關心他們,早日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第6篇

      【關鍵詞】間歇性神經??;護理

      一、引言

      間歇性精神病的發病原因大多是由于精神受到重創,病人本身無法自行調解,產生心理障礙。間歇性神經病是一種長期的慢性疾病,間歇性神經病患者有時候精神正常,具有正常的辨別能力和行為控制能力,而病發的時候精神則會處于錯亂的狀態,沒有判斷力和行為控制力。正是這種特殊的病癥使其在護理上要求很高。所以我們醫護人員要對不同病因的患者作出有針對的治療和護理。

      二、間歇性精神病的發病病狀和發病特點

      間歇性神經病最主要的特點就是患者的精神狀態時而正常,時而不正常,在精神正常的情況下,患者的頭腦能夠保持清醒,具有正常的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在病發時的,就會喪失了辨認是非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就是說其精神病癥是處于間斷性發作的狀態。間歇性精神病癥狀的具體表現在聯想、意志、情感等方面的障礙和其他的常見精神癥狀?;颊甙Y狀表現是情感淡漠、遲鈍、不協調、倒錯或自笑等。在思維上出現思維松弛、中斷、涌現、倒錯以及一些破壞性思維及病理性象征性思維。在活動上患者易出現少動、孤僻、冷漠被動、退縮、對社會適應能力降低與社會功能概念下降,出現一些離奇行為間歇性神經病是危害人體正?;顒拥囊环N嚴重疾病,對患者、患者家庭及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和危害。

      三、間歇性神經病的護理

      1、安全護理

      保護患者的生命安全是我們醫護人員的第一要務,而對于間歇性神經病患者來說,在其發病階段,其本人已經處于大腦失控階段,沒有正常的判斷力和控制力,會出現自殺或者傷人的現象,無論對患者還是其家人都有很大的傷害。所以我們護理的第一要務就是保證患者及其周圍人員的人身安全。在其病發階段我們要保證患者及時用藥,及時控制病發癥狀。在患者出現暴力抵制的反應時,可以強制使用鎮靜藥物,保證患者及他人的人身安全。

      2、心理護理

      間歇性神經病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的原因,會受到來自社會、朋友、自己等多方面的心理壓力,這些心理問題隨時會導致患者的疾病暴發。所以心里護理要貫穿整個間歇性神經病患者的治療階段。在心里護理上,我們首先要從護理患者的人員開始,護理患者的人員要有一定的素質,不要因為患者的病情,出現對患者厭惡、反感的態度。在護理時要經常用溫柔諺語,和藹的態度,恰當的行動來表現你對他的關懷和摯愛,讓患者感受到關懷和溫暖。對于患者明顯脫離現實的想法,不要試圖去說服他,更不要同他爭辯或嘲笑他,可以在其正常階段要讓其知道自身的一些情況,幫助患者培養更多的興趣愛好,并鼓勵他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不要讓患者過分脫離社會活動,要讓其參加簡單的勞動、溫馨的社交活動等。不論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多么微小的進步,我們都要加以鼓勵,來幫助患者重建的自尊和自信,對于其犯的錯誤,盡量避免抱怨和責備。通過感受正常的社交活動,簡單的勞動,讓其感受到社會的認可,緩解其心理上的壓力。

      3、日常護理

      間歇性神經疾病患者的患病時間長、周期不規律,需要長期的進行日常護理,來保證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療,在護理是要遵守以下幾點;

      首先要做到謹遵醫囑,保證患者按時服藥。間歇性精神病的治療過程是比較長久的,患者就算處于康復期,還是要接受藥物的維持療的,患者和家屬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服藥,不要因為病情得到很好的治療之后,就擅自調整藥物和停用藥物,這樣很可能會造成病情惡化,患者和家屬都要謹記這一點。

      其次是適量的運動和鍛煉。間歇性精神病患者可以在家人的陪同下多參加戶外活動,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日常生活的鍛煉,逐漸讓患者在康復之后慢慢融入社會,這種生活鍛煉方式也是能夠很好地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的。

      再次是在護理時避免患者受到精神刺激。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注意到影響患者的外界因素,避免精神和心理刺激,外界的精神刺激對間歇性精神病患者是非常不利的,甚至會直接引起患者復發,造成嚴重的后果。

      然后是飲食上要注意多補充營養。間歇性精神病的飲食護理是能夠很好地調養患者身體,通過營養物質的補充,對患者身體各項技能進行調理和疏通,使患者的身體狀態調整到最佳狀態,這也是能夠很好地防止患者復發的。

      最后是安全上的護理。保證護理期間患者不要出現在危險的場所,一些危險物品也不要出現在患者居住的環境內,確?;颊叩陌踩?。

      4、護理上家人的注意事項

      間歇性精神病是一種長期的慢性疾病,其發病反復無常,家屬需要逐步適應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家人要增加一些精神衛生的知識,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作出適當的安全管理、心理支持等能夠能增強病人的防御功能的措施,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減輕其焦慮、恐懼、不安等負面的情緒。家人要保持和睦的家庭氣氛,給予患者足夠的尊重和理解,不要因為其帶來的負擔在病人面前表現出不滿、厭惡等態度。要為他的某些病征作出解釋,對他擔心的事情提供保證。要加強對患者的安全管理,在病人癥狀明顯或病情不穩定的階段,要有專人看護,有嚴重自殺企圖和外走觀念的要不離視線,一切對病人生命有威脅的物品不能帶入病人的房間或活動場所。

      四、結語

      精神病作為一種精神心理上的疾病,護理的要點自然更要從心理護理著手。關于精神病相關護理問題,精神病護理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心理上的安撫,身邊親人、朋友乃至整個社會的冷漠甚至歧視都會讓精神病患者雪上加霜。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個,我們需要也應該去主動關懷那些精神病患者,用我們的溫暖給他們送去康復的福音!

      參考文獻

      [1] 林文華,對住院精神病患者攻擊行為的分析與改[D],2011(5):25-25

      第7篇

      [關鍵詞] Orem自護模式;老年精神??;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03(c)-0138-03

      老年精神病患者通過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在臨床上陽性癥狀大多數已消失,而以陰性癥狀為主,如敏感多疑、行為怪異、情感淡漠、思維貧乏、妄想等,主要表現為生活懶散、行為退縮、對任何事情缺乏愛好、孤獨、呆坐等生活能力下降的表現[1]。此時僅靠服用抗精神病藥物難以改善患者一系列生活能力衰退的表現。因此,改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陰性癥狀在臨床治療及護理中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促使患者盡早地回歸社會,本研究將Orem自護模式運用到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日常護理當中,并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4例,將其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2例。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2]中對精神疾病的診斷標準,患者的癥狀主要是陰性癥狀,2年內沒有完全緩解,最近2個月內病情沒有明顯變化,住院時間3個月以上;患者沒有嚴重的軀體疾病,沒有酒精、藥物依賴性反應及嚴重的錐體外系反應。其中,觀察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60~75歲,平均(68.1±5.4)歲;病程4~30年,平均(10.6±2.3)年;疾病分類:精神分裂癥16例,焦慮癥8例,強迫癥4例,抑郁癥2例,狂躁2例。對照組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齡62~73歲,平均(65.1±4.6)歲;病程4~28年,平均(10.8±2.5)年;疾病分類:精神分裂癥15例,焦慮癥7例,強迫癥5例,抑郁癥3例,狂躁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有可比性?;颊呒凹覍倬橥?。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精神科護理方法進行護理,保證患者住院期間的按時治療及生命安全。研究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將Orem自護模式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兩組觀察時間為12周?,F將Orem護理模式的內容敘述如下:

      1.2.1 完全補償性護理系統 當患者住院期間完全沒有自護能力或自護能力受限不能滿足治療性自護需求時,護士應啟用完全補償性護理系統。①保證患者住院期間的安全,住院環境要安靜無噪聲。全天均有專人進行監護,如患者出現狂躁、沖動及有傷人傾向時應立即制止,遵醫囑給予患者鎮靜藥物以控制其失控情緒,必要時給予保護性約束。病房內擺設應簡單安全,以防止患者摔傷、掉床等意外發生。護理人員在接觸患者時要態度和藹,不要過分的關注患者的舉止行為,不用刺激性語言以避免激惹患者,要采用有威懾力的語言 讓其明白自己的行為是不恰當的,以自制其行為表現?;颊咔榫w保持穩定時給予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入院宣教,讓患者及其家屬盡快熟悉病房周圍的環境,使患者安心地住院治療。②生活護理方面:應每天幫助患者起床、穿衣、洗漱、整理床鋪,每周安排患者洗澡3次,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患者在藥物治療時應嚴密觀察藥物的療效及其不良反應,等患者情緒穩定了再給他們講解注意衛生的重要性及相關的健康知識。同時加強患者的飲食護理,使其盡量進食,不能進食者給予喂食或按醫囑給予鼻飼,營養不良者遵醫囑進行靜脈補液治療。保證患者睡眠充足。③心理護理:將心理護理貫穿于整個護理過程中,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幫助患者充分認識自己及其自身性格上的弱點及與疾病的關系。耐心地教患者使用科學的、有效的方法去完善自己的性格,學會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并調整不良情緒,增強心理的承受能力。教患者學會自我護理,使患者相信疾病總會被治愈的。

      1.2.2 部分補償性護理系統 當患者的自護能力可部分滿足治療性自理需求時,可使用部分補償系統。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與患者一起進行其自理活動,代償患者自理方面的不足。如患者情緒逐漸穩定,主動與同室病友交流,主動料理個人衛生,飲食、睡眠逐漸恢復正常,此時可鼓勵患者參與工娛療活動,讓患者從多個方面認識自己,學會控制不良情緒的方法,完善自身的性格,促進對疾病的認識,盡早痊愈。在患者活動的同時護理應根據患者的一些不足給予幫助,調整患者的自護能力。

      1.2.3 輔助教育系統 當精神疾病患者能滿足治療性自護時,護理人員應使用輔助教育系統來滿足患者的需求,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多數患者知識程度不一,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礙,因此,護士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對其進行心理指導及疾病知識講解,使其正確認識疾病,患者通過學習與疾病康復有關的知識技能,改變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完成自護活動。讓患者充分認識自身性格弱點,及性格與疾病的關系,可通過畫畫、寫日記、扮演角色等方法讓患者重新認識自己。此外,也應加強對患者家屬的指導和教育。幫助患者尋找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解決方法,如果患者疾病處于穩定期,也可讓患者家屬帶領患者外出,增加接觸外界的機會??傊?,一切做法的目的是盡量使患者獲得歸屬和感情上的滿足及生活自理的滿足感,盡早地回歸社會。

      1.3 評定工具

      采用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定兩組患者行為障礙的程度[3];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復療效評定量表(IRPOS)評定患者實際社會功能的缺陷和病情程度[4]。分別對每位患者在入院時及康復訓練后第12周末時進行評定。評定者之間的一致性:Κappa=0.88。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護士用住院患者觀察量表評分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前NOSI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對照組護理前后NOSIE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護理前后NOSIE評分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1。

      2.2 兩組精神病患者康復治療前后社會功能缺陷程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前社會功能缺陷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對照組護理前后社會功能缺陷程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護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干預后兩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護理后兩組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對照組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觀察組護理前后比較,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P < 0.01)。見表3。

      3 討論

      老年精神病患者因為長期住院治療,與社會接觸較少,日常生活比較單調,雖然通過藥物治療控制了其陽性癥狀,但是會加重其陰性癥狀,如日常生活能力逐漸退化、自身性格比較脆弱、出現躁狂等表現。因此,如此發展則在住院期間會給臨床護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難。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迫使老年精神病患者回歸社會后又將加重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因此,精神科病房護士的護理工作主要是培養患者的社會生活自理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其目的是最終促使患者恢復正常的精神功能, 重新回歸家庭,回歸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不給家庭和社會造成負擔[5-6]。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減輕病房護士及其家庭人員的護理及社會的負擔,本文運用Orem自護模式對老年精神病患者進行了護理,旨在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認知能力,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盡早地回歸到家庭,回歸社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護理前NOSIE評分、社會功能缺陷程度評分、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護理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P < 0.01)。對照組護理前后各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觀察組護理前后比較,差異均有高度統計學意義(均P < 0.01)。表明應用Orem自護模式對老年精神病患者進行護理后,顯著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加了患者對周圍事物參與的興趣,增強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即明顯改善了患者的陰性癥狀。從而減輕了病房的護理工作量,也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出院,融入到家庭和社會中去。

      總之,運用Orem自護模式對老年精神病患者進行護理,可顯著改善護患關系,不但提高了患者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7],而且會給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多高質量的醫療護理信息和知識,滿足患者自護的需要,及時解決患者在治療中的問題,增強患者積極參與到康復治療中的意識。而且老年精神病患者通過親身參與自護活動,可轉移老年精神病患者對康復治療中產生的焦慮、抑郁或煩躁等的不良情緒, 使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豐富多彩、不再單調、沉悶,而且患者又有機會參加社會活動,從中得到鍛煉,提高了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8]。而Orem自護模式強調,護理的最終目的就是逐步恢復和增強患者的自護能力。因此,本文筆者認為,Orem自護模式應用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康復治療中,對促進患者及早康復,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進行正常的生活、學習、工作有積極的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秋紅.老年精神病患者的護理風險分析與防范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6):153-154.

      [2]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4] 李功安.住院精神病人康復療效評定量表信度檢驗[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1990,5(4):150-152.

      [5] 高彩鳳,姬玉平,高誠,等.Orem自理模式訓練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自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7,22(11):66-67.

      [6] 王榮花,趙玉香.奧瑞姆自理理論在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0,7(11):116-117.

      [7] 陳汝文.奧瑞姆自護模式在香港社區個案護理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3):355-356.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