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混沌理論論文范文

      時間:2022-04-09 15:54:45

      序論:在您撰寫混沌理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混沌理論論文

      第1篇

      作者:梁俊雄 翁書和 陳鏡合

      【關鍵詞】 混沌理論;,中醫現代化

      摘要: 簡介了混沌理論的基本思想及其基本特性,即混沌(chaos)是在確定性非線性系統中的內在隨機行為,可表現出相空間的奇怪吸引子、對初始狀態的敏感依賴性、系統的運動性質與參數密切相關等特性。認為混沌理論可解釋復雜的生命活動如腦電活動、心臟節律變化、生理系統以及疾病過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并可利用混沌控制讓生命過程向符合人類意愿的方向發展。指出中醫的證、中藥方劑的配伍和作用以及在辨證的基礎上論治都可以用混沌理論得到恰當解釋,故運用混沌控制手段使機體向理想狀態轉化,達到陰陽平衡,有望成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關鍵詞: 混沌理論; 中醫現代化

      “混沌”在傳統意義上,是指混亂、雜亂無章的狀態。但現代混沌學所研究的混沌(chaos),是指在確定性非線性系統中,不需附加任何隨機因素出現的類似隨機的行為(內在隨機性),是一種極為普遍的復雜現象。在物質世界中,混沌現象無處不有?;煦缈茖W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而出現的新興交叉學科,首先起源于氣象學。1963年,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 E N)在數值實驗中首先發現在確定性系統中有時會表現出隨機行為 [1] ,從此揭開了混沌研究的序幕。天氣變化就是一種混沌現象,“天有不測風云”,就是指氣候系統對初始條件非常敏感,初始條件的極微小差別會導致巨大的天氣變化這一混沌運動的基本性質。1975年李天巖(Li T Y)和約克(Yorke J A)給出了混沌的一種數學定義 [2] ,即Li-Yorke定義,該定義描述了混沌初始條件的微小差別導致后來的巨大變化?;煦绗F象的發現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客觀事物的運動除了穩定、正常、周期運動外,還存在著一種具有更為普遍意義的形式,即無序的混沌。在確定論和概率論這兩套體系的描述之間存在著由此及彼的橋梁。

      1 混沌運動的基本特性

      混沌是指服從確定性規律但具有隨機性的運動,其基本特性表現如下 [3] :(1)相空間吸引子的奇怪特性。描述系統運動的方程在平面上都有投影的軌跡,如果這些軌跡被限制在相平面的有限區域內,這樣的有限區域被稱為運動系統的吸引子。非線性方程的軌跡都有吸引子,簡單的吸引子是不動點(穩定定態)和閉曲線(周期運動),而混沌運動的吸引子是奇怪的吸引子,其軌跡不僅有折疊和交叉,而且在某些部位十分密集并形成帶,帶與帶之間有空隙。如果采樣點極大,把相空間放大,可以發現帶內還有被不同層次的小的空隙隔開的帶,其結構與形狀與原來的帶和空隙相似。因此,混沌運動的奇怪吸引子具有無窮層次的自相似結構,即分形。一個系統當被確定為混沌系統時,就可以對其建立數學模型,定量描述系統的運動規律。

      (2)對初始的敏感依賴性。如果系統中存在混沌,則初始條件不同,即使是極小的差別,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后,就會出現相差甚遠或完全不同的結果。利用混沌系統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對混沌系統進行微小擾動,可以控制混沌系統使之趨向期望狀態。

      2 混沌理論在醫學中的應用價值

      2.1 混沌理論可揭示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生命活動存在著多樣性和復雜性。生物體不是各種生物分子功能的簡單疊加,不同的生物分子與組織之間有著復雜的網絡關系,生物的許多系統都是復雜的非線性系統,而混沌作為非線性理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及其特點,自然而然地被應用到了生物領域,成為研究生物復雜系統規律的新方法和新手段。目前的研究結果說明,許多生物系統中都有混沌現象存在。

      腦電的混沌活動特性與大腦的功能狀態密切相關。正常狀態下腦電混沌活動的關聯維數、李雅普諾夫指數、復雜度等混沌指標較高,處于不穩定狀態。這種不穩定性使神經系統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在神經網絡中,其適應性與神經網絡活動的復雜度、自由度和混沌程度成正相關 [4] 。而腦器質病變、精神心理疾病可使腦電混沌活動發生改變,在腦功能受損的病理狀態下,混沌指標會降低 [5] 。心臟節律變化除有周期性外還具有非線性變化的特點,各種生理因素所致的心率總變化不是各因素作用的簡單疊加,故用混沌分析技術可以分析心率非線性變化的特點。Osaka等 [6] 發現抑制交感神經活動可以增加關聯維數,而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活性可以降低關聯維數,從而提出用心率變異的關聯維數作為人類自主神經功能的新指標。關聯維數也可以反映心率穩定狀態,高維暗示系統的復雜結構,提示正常的心率自主控制。用Holter系統研究曾患過室顫的患者、正常人及無室顫的室性心動過速患者的研究表明,心率的低混沌維預示著室顫的危險 [7] 。

      混沌分析可以解釋生理系統的復雜性。一般認為,疾病和衰老都是由于人體的正常周期節律被擾亂??墒菍π呐K竇性節律的研究發現,正常人即使在靜息狀態下,R-R間隔仍表現出很大程度的變化,呈現出混沌狀態,這種混沌主要是由自主神經系統控制的。疾病狀態時R-R間隔趨于整齊即復雜性減小了。同樣,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復雜性亦同樣減小。Kaplan等 [8] 用混沌分析方法觀察了健康老人的心率和血壓的復雜性,發現其復雜性相對于年輕人減小,因此與一般直覺相反,當心臟處于年青和健康時期時,心率和血壓表現出不規則性和不可預見性,而日益增強的規則行為往往伴隨著衰老和疾病,預示著系統復雜性的減小。

      混沌分析方法還可應用于研究疾病的流行過程。王琰等 [9] 利用混沌動力學相空間重構技術對百日咳逐月發病數進行分析,結果發現百日咳流行是混沌的,經過計劃免疫后混沌程度下降,趨向平穩狀態。

      2.2 混沌理論可用于調整生命活動的過程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混沌是不可控制的。1989年,美 國馬里蘭大學的物理學家Ott、Grebogi和Yorde3人首先從理論上提出了控制混沌的方法,稱為OGY方法 [10] 。它的主要思想是,混沌系統的奇怪吸引子中分布著許多不穩定的不動點,按照需要挑選出其中一個點來進行穩定控制。為了實現對這個選定不動點的穩定控制,要選擇被控制系統的一個易調節的參數,在系統靠近選定的不動點時,對該參數進行微小的擾動,使系統向該點移動,從而使混沌系統進入所期望的運動。OGY方法的有效性在許多領域被驗證,并在理論上和應用上取得了新的進展。例如用OGY控制混沌方法成功地實現了對兔子心律不齊的控制 [11] 。以后,各種混沌控制方法都相繼報導,混沌控制已成為近年來一個帶有挑戰性的研究執點,一些混沌控制方法已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得到了應用。

      混沌系統對初始條件的微小干擾有較大的敏感性,例如著名的“蝴蝶效應”就是典型例子:大氣混沌系統初始條件的微小的干擾在迭代過程中被加倍放大,即在巴西蝴蝶扇動翅膀可引起美國上空氣流巨大變化(風暴)?;煦缈刂疲╟ontrolling chaos)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沌系統對初始條件的敏感性來有效地控制系統,在特定的微小擾動下引導混沌系統進入穩定的有序狀態或者所期望的混沌狀態 [12] 。這是近年來一個帶有挑戰性的研究熱點。近年來的研究從各個方面論證了許多生物系統的混沌特性,能否運用混沌控制使生物系統趨向所期望的狀態成為當今生物醫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由此,人們自然會提出,能否運用混沌控制來解決醫學中的疑難問題?例如對心律不齊的控制,以及對癲癇發作時神經元的異常放電的控制等。這些前沿課題的研究,給醫學研究帶來了全新的方法。

      利用混沌系統初始擾動的敏感性,可以在心臟系統偏離正常狀態的初期,只用微小的擾動即可控制心臟的混沌狀態,使偏離正常狀態的心臟系統及時地從有害的無節奏狀態回復到正常狀態。這給予心臟起搏器的研究一個全新的啟示 [13] ,是治療心律失常的前沿科學研究之一?;煦缈刂埔脖粐L試運用到抑制癲癇發作。Schiff等 [14] 用OGY控制方法對神經元不規則放電進行控制。他們監視癲癇病灶的不規則放電,在出現系統的初始條件微小偏離時,及時選定和辯識系統的不穩定不動點,按目標的每一點預測其下一步位置,加入刺激(擾動),從而控制系統,及時使系統接近和達到預先確定的狀態,達到治療癲癇的目的。

      3 混沌理論與中醫現代化

      在傳統的中醫藥領域,混沌分析方法也被進行過有益的嘗試。楊國平等 [15] 用混沌分析理論來研究穴位與臟腑的相關性。他們將40例膽石癥患者和25例正常人的耳廓膽穴、胃穴的穴位電關聯維數進行比較,結果表明膽石癥患者耳廓膽穴關聯維數較正常組顯著增高,而兩組耳廓胃穴關聯維數則無顯著性差異,提示穴位電關聯維數變化和相應臟腑的機能狀態密切相關。 混沌理論為現代科技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方法論,同樣地,也會對中醫現代化帶來有益的啟示。例如中醫的病因病機學理論:各種病因作用于機體,通過各種病機(也就是動力學過程)引起病變,出現各種證候,根據中醫理論可辨證。病因可引起病變,這是確定性過程,但不同的患者可出現不同的證候表現,進而有不同的證,這是隨機的。疾病的發病過程可被認為是混沌動力學過程。在中醫領域,我們自然也會聯想到中醫病因病機和辨證系統的混沌運動,以及在辨證基礎上的論治,即怎樣運用混沌控制的手段使機體向理想狀態轉化,達到陰陽平衡,這也許是中醫現代化研究的一個新領域。

      人體有很多穴位,形成了經絡系統,可以用多種方法證實這是一個混沌系統。利用混沌系統對初始擾動的敏感性,刺激某些穴位,實行混沌調控,使系統向著期待的方向變化,調節臟腑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還有中藥方劑往往由多味中藥組成,每味中藥的成份又非常復雜,它們之間構成了非常復雜的協同關系,顯然屬于非線性關系。中藥方劑的內部關系是確定性系統內隨機運動,屬于混沌的范疇。疾病的動力學過程是混沌的,中藥方劑的作用也是混沌的,這就是用混沌來控制混沌(controlling chaos by chaos)的方法。該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一個混沌系統的動態特性可以通過耦合另一個混沌系統來控制 [16] 。設兩個混沌系統分別為A和B,可以表達為:

      A(被控制的混沌系數):x=F(x) (1)B(控制的混沌系數):y=g(y) (2)兩個系統通過參數λ和μ進行線性耦合,即對A和B的負反饋控制分別為:

      F 1 (t)=λ[x(t)-y(t)] (3)

      F 2 (t)=μ[y(t)-x(t)] (4)

      λ>0和μ>0是擾動的權重。該方法的特點是 用修正系統的行為對系統進行控制。因此可以設想 利用混沌控制的原理來探討中藥的藥理作用。我們可以設想建立中藥方劑的藥物動力學和藥效學數學模型,研究其混沌運動的性質,改變方劑的組成和劑量,觀察其參數的改變,與疾病病機數學模型參數進行耦合,以尋找最佳的組方。

      混沌控制方法還可以與其他的一些新興學科結合在一起。我們都知道,根據中醫理論,各種病因作用于人體,產生了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形成了疾病。這一過程關系錯綜復雜,形成了非常復雜的網絡關系。如何闡明其復雜關系,我們可以考慮運用Petri網理論 [17] 。Petri網是由德國的Carl Adam Petri博士提出的研究信息系統及其相互關系的數學模型,它以研究系統的組織結構和動態行為為目標,著眼于系統中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以及變化之間的關系,在控制科學和計算機科學上得到廣泛的應用。我們可以從網的狀態節點和變遷節點著手,探討疾病內部復雜的依賴、并發和沖突關系,以及中藥方劑作為外部事件對其控制等。這些復雜行為都可以和混沌聯系在一起。

      混沌控制的目標還應該和最優化方法結合在一起。最優化問題可以概括為這樣的數學模型,即給定一個集合(可行集,即可能的調控目標)和該集合上定義的目標函數(達到目標所能采取的手段),計算函數在集合上的極值,根據約束條件選擇最佳的方案,達到最佳的目標。

      混沌和混沌控制的研究,給生物醫學中一些疑難病癥的預防和治療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同樣地也給中醫現代化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但是,如何成功有效地應用混沌理論于中醫現代化,需要進行高水平、開拓性的研究,尚有許多問題待探討。

      參考文獻

      [1] Lorenz E N.Deterministic nonperiodic flow [J].Atoms Science,1963,20:3.

      [2] Li T Y,Yorke J A.Period three implies chaos [J].AmericanMathmatics,1975,82:5.

      [3]王林,曲春香,王宜懷.混沌與生物系統的研究[J].生物學通報,2002,37(8):12.

      [4] Rabinovich M I,Abarbanel D I.The role of chaos in neural systemJ].Neuroscience,1998,87:5.

      [5] Sarbadhikari S N,Chakrabarty K.Chaos in the brain:a short review alluding to epilepsy,depression,exercise and laterization [J].Med Eng Phys,2001,23:445.

      [6] Osaka M,Saitoh H,Atarashi H,et al.Correlation dimension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a new index of human automatic function [J] Front Med Biol Eng,1993,5(4):289.

      [7] Kroll M W,Fulton K W.Slope filtered pointwise correlattion withprefibrillation heart rate data [J].Electrocardiol,1991,24(suppl):97.

      [8] Kaplan DT,FurmanMI,Pincas SM,et al.Aging and complexity ofcardiovascular dynamics [J].Biophys,1991,59(4):945.

      [9]王琰,朱偉勇,時景 .疾病流行過程的混沌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1999,16(2):82.

      [10] Ott E,Grebogi C,Yorde J A.Controlling chaos [J].Phys Revlett,1990,66:1196.

      [11]方錦青.非線性系統中混沌的控制與同步及其應用前景[J].物理學進展,1996,16:1.

      [12] Shinbrot T,Grebogi C,Ott E,et al.Using small perturbations tocontrol chaos [J].Nature,1993,363:411.

      [13]田心.混沌控制及其在生物醫學中應用前景[J].國外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分冊,1999,22(5):257.

      [14] Schiff S J,Jerger K,Duong D H,et al.Controlling chaos in thebrain [J].Nature,1994,370:615.

      [15]楊國平,賈曉航,劉加海.混沌分析在經絡―臟腑相關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8,4(10):49.

      第2篇

      本文雖從大設計概念出發,但在論述過程當中更偏向于平面設計方向,總結設計、平面設計的知識結構,平面設計的技巧,平面設計的設計元素,平面設計的手法,平面設計的風格等等,根據我個人的認識,并結合很多資料,進行一些淺顯的討論,目的是為了能夠揭示設計的基本問題及核心精神。對設計師個人起著普遍意義和作用的問題的總結,使設計人員能夠明白這一職業自己的知識結構、素養、原則、職業道德、責任等等。

      論文中的內容,為避免教條化,請考慮到理論與實踐當中的差距作為對設計的認識、思維的方法論,其只具有一般性的指導作用。

      第一章:理解平面設計

      了解設計的定義和概念將是了解設計的第一步,有助于了解我們作為一名準平面設計師的職責范圍。

      第一節:平面設計的正名與分類

      設計一詞來源于英文"design",包括很廣的設計范圍和門類建筑:工業、環藝、裝潢、展示、服裝、平面設計等等,而平面設計現在的名稱在平常的表述中卻很為難,因為現在學科之間的交叉更廣更深,傳統的定義,例如現行的叫法“平面設計(graphisdesign)視覺傳達設計、裝潢設計……,這也許與平面設計的特點有很大的關系,因為設計無所不在、平面設計無所不在,從范圍來講用來印刷的都和平面設計有關,從功能來講“對視覺通過人自身進行調節達到某種程度的行為”,稱之為視覺傳達,即用視覺語言進行傳遞信息和表達觀點,而裝潢設計或裝潢藝術設計則被公認為極不準確的名稱,帶有片面性。

      現在,在了解了對平面設計范圍和內涵的情況下,我們再來看看平面設計的分類,如形象系統設計、字體設計、書籍裝幀設計、行錄設計、包裝設計、海報/招貼設計……可以這樣說有多少種需要就有多少種設計。

      另外,商業設計與藝術設計很顯然是存在的。

      第二節:平面設計的概念

      設計是有目的的策劃,平面設計是這些策劃將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設計中你需要用視覺元素來傳播你的設想和計劃,用文字和圖形把信息傳達給受眾,讓人們通過這些視覺元素了解你的設想和計劃,這才是我們設計的定義。一個視覺作品的生存底線,應該看他是否具有感動他人的能量,是否順利地傳遞出背后的信息,事實上她更象人際關系學,依靠魅力來征服對象,你的設計有抓住人心的魅力嗎?是一見鐘情式的還是水到渠成式的,你需要象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還是一個不修邊幅的叛逆之子,或是治學嚴謹的學者。事實上平面設計者所擔任的是多重角色,你需要知己知彼,你需要調查對象,你應成為對象中的一員,卻又不是投其所好,夸夸其談,你的設計代表著客戶的產品,客戶需要你的感情去打動他人,你事實上是“出賣”感情的人,平面設計是一種與特定目的有著密切聯系的藝術。

      第三節:平面設計的特征

      設計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是商業社會的產物,在商業社會中需要藝術設計與創作理想的平衡,需要客觀與克制,需要借作者之口替委托人說話。

      設計與美術不同,因為設計即要符合審美性又要具有實用性、替人設想、以人為本,設計是一種需要而不僅僅是裝飾、裝潢。

      設計沒有完成的概念,設計需要精益求精,不斷的完善,需要挑戰自我,向自己宣戰。設計的關鍵之處在于發現,只有不斷通過深入的感受和體驗才能做到,打動別人對與設計師來說是一種挑戰。設計要讓人感動,足夠的細節本身就能感動人,圖形創意本身能打動人,色彩品位能打動人,材料質地能打動人、……把設計的多種元素進行有機藝術化組合。還有,設計師更應該明白嚴謹的態度自身更能引起人們心靈的振動。

      第二章:平面設計之路

      設計的學習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路,因為這是有設計的多元化知識結構決定的,不管你以前是做什么的,不管你曾經如何如何,在進入設計領域之后,你以前的閱歷都將影響你,你都將面臨挑戰與被淘汰的可能,正如,想要造就偉大永遠不可能是依靠人們的主觀愿望所能達到的一樣……

      第一節:你確認你要進入這一領域嗎?--設計師的知識結構

      設計多元化的知識結構必將要求設計人員具有多元化的知識及信息獲取方式。

      第一步:從點、線、面的認識開始,學習掌握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透視學等基礎;我們需要具備客觀的視覺經驗,建立理性思維基礎,掌握視覺的生理學規律,了解設計元素這一概念。

      第二步:你會畫草圖嗎?1998澳大利亞工業設計顧問委員會調查結果,設計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10項技能第一位就是:“應有優秀的草圖和徒手作畫的能力,作為設計著應具備快而不拘謹的視覺圖形表達能力,繪畫藝術是設計的源泉,設計草圖是思想的紙面形式,我們有理由相信,繪畫是平面設計的基礎,平面設計的設計的基礎!”

      第三步:你還缺少什么?缺少對傳統課程的學習,如陶藝、版畫、水彩、油畫、攝影、書法、國畫、黑白畫等等,太多太多,你還是問問自己吧!不管如何這些課程將在不同層次上加強了你設計的動手能力、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他們最關鍵的是讓你明白什么是藝術,更重要的是你發現你自己的個性,但這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第四步:“我可以開始設計了嗎”?當然不行,你要設計什么?正如你要開始玩游戲了,你了解游戲規則嗎?不過你不用擔心,你已經進入了專業自身的學習,同時也意味著你才剛剛開始,你將不折不撓,不浮躁不抱怨、務實的、實事求事的態度步入這一領域。我們以標志設計為例,我們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背景知識,標志的意義、標志的起源、標志的特點、標志的設計原則、標志的藝術規律、標志的表現形式,標志的構成的手法、我們需要理解為什么?為什么可口可樂會紅遍全球;為什么我們渴望穿Lee牌牛仔褲?作為一名設計師,你對我們周圍的視覺環境滿意嗎?問問自己,你的設計理想是什么?

      第五步:你能辨別設計的好壞,知道為什么嗎?上一步通過對設計基礎知識的學習,不知不覺你已經進入了設計的模仿階段,為了向前我們必須回顧歷史,既而從理論書籍的學習轉變為向前輩及優秀設計師學習。這個階段伴隨著一個比較長期的一個過程,你的設計水平可能會很不穩定,你有時困惑、有時欣喜,伴隨著大量的實踐以及對設計整個運轉流程逐漸掌握,開始向成熟設計師邁進。

      你需要學會規則,再打破規則。

      第二節:你能成為優秀出眾的設計師嗎?--對設計師的要求

      1、成功的設計師應具備以下幾點:

      A、強烈敏銳的感受能力

      B、發明創造的能力

      C、對作品的美學鑒定能力

      D、對設計構想的表達能力

      E、具備全面的專業智能

      現代設計師必須是具有寬廣的文化視角,深邃的智慧和豐富的知識;必須是具有創新精神知識淵博、敏感并能解決問題的人,應考慮社會反映、社會效果,力求設計作品對社會有益,能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心理上的愉悅和滿足,應概括當代的時代特征,反映了真正的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起碼你應當明白,優秀的設計師有他們“自己”的手法、清晰的形象、合乎邏輯的觀點。

      2、設計師一定要自信,堅信自己的個人信仰、經驗、眼光、品味。不盲從、不孤芳自賞、不驕、不浮。以嚴謹的治學態度面對,不為個性而個性,不為設計而設計。作為一名設計師,必須有獨特的素質和高超的設計技能,即無論多么復雜的設計課題,都能通過認真總結經驗,用心思考,反復推敲,汲取消化同類型的優秀設計精華,實現新的創造。

      3、平面設計作為一種職業,設計師職業道德的高低和設計師人格的完善有很大的關系,往往決定一個設計師設計水平的就是人格的完善程度,程度越高其理解能力、把握權衡能力、辨別能力、協調能力、處事能力……將協助他在設計生活中越過一道又一道障礙,所以設計師必須注重個人的修為,文人常說:“先修其形,后練其品”。

      4、設計的提高必修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進行,設計師的廣泛涉獵和專注是相互矛盾又統一的,前者是靈感和表現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態度。好的設計并不只是圖形的創作,他是中和了許多智力勞動的結果,涉獵不同的領域,擔當不同的角色,可以讓我們保持開闊的視野,可以讓我們的設計帶有更多的信息。在設計中最關鍵的是意念,好的意念需要學養和時間去孵化。設計還需要開闊的視野,使信息有廣闊的來源,觸類旁通是學習平面設計的重要特點之一,藝術之間本質上是共通的,文化與智慧的不斷補給是成為設計界長青樹的法寶。

      5、有個性的設計可能是來自扎跟于本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富有民族文化本色的設計思想,民族性和獨創性及個性同樣是具有價值的,地域特點也是設計師的知識背景之一。未來的設計師不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而每個民族的標志更多的體現在民族精神層面,民族和傳統也將成為一種圖式或者設計元素,作為設計師有必要認真看待民族傳統和文化。

      第三章:平面視覺的科學

      視覺會給人帶來一連串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情感上的、行動上的反應,設計是視覺經驗的科學,他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不以人為而改變的即生理感受的人的基本反應,另一個是隨即的或不確定因素構成。如個人喜好,性格等等、等等。

      一、相對穩定的方面:

      主要是生理上的視知覺,人們的一些視覺習慣、視覺流程、視覺邏輯,如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喜歡連貫的、重復,喜歡有對比的,還有在顏色方面人們最喜歡的其實是有對比的互補色等等。這都是跟人們的生理上的習慣有關,都是人生理機能的本能反應。作為設計師應該對這些知識能充分了解、靈活運用,設計是對人本的關注,首先應對文化與人的感知方式這些相對穩定的方面進行研究,并且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總結。

      二、不穩定的方面:

      不穩定的方面主要是指情感、素質、品位、閱歷上的不同,在設計過程中你需要具備一定的判斷和把握能力,你需要客觀和克制,才能完成卓越的設計。

      三、設計思維的科學:

      設計是必須具有科學的思維方法,能在相同中找到差別,能在不同當中找到共同之處,能掌握運用各種思維方法,如縱向關聯思維和橫向關聯思維以及發散式的思維,善于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找到奇特的新的視覺形象,才能不斷發現新的可能。

      平面視覺的科學其實是一個很大很深的學問,只有在這門學問的健全和深入的推廣,才能保證設計水平的普遍提高。在這里只是拋磚引玉式的提出這一觀點,還需要日后結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整理和論述。

      第四章:平面設計的一般流程

      平面設計的過程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漸進式不斷完善的過程,設計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理念是否準確,考慮是否完善。設計之美永無止境,完善取決于態度。

      一、調查

      調查是了解事物的過程,設計需要的是有目的和完整的調查。背景、市場調查、行業調查(關于品牌、受眾、產品……)、關于定位、表現手法、……調查是設計的開始和基礎(背景知識)。

      二、內容

      內容分為主題和具體內容兩部分,這是設計師在進行設計前的基本材料。

      三、理念

      構思立意是設計的第一步,在設計中思路比一切更重要。理念一向獨立于設計之上。也許在你的視覺作品中傳達出理念是最難的一件事。

      四、調動視覺元素

      在設計中基本元素相當于你作品的構件,每一個元素都要有傳遞和加強傳遞信息的目的。真正優秀的設計師往往很“吝嗇”,每動用一種元素,都會從整體需要出發去考慮。在一個版面之中,構成元素可以根據類別來進行劃分,如可以分為:標題、內文、背景、色調、主體圖形、留白、視覺中心等等。平面設計版面就是把不同元素進行有機結合的過程。例如在版式當中常常借助框架(也叫骨骼),就有很多種形式,規律框架和非規律框架,可見框架和隱性框架;還有在字體元素當中,對于字體和字型的選擇和搭配的好壞就是一個非常有講究的。選擇字體風格的過程就是一個美學判斷的過程,還有在色彩這一元素的使用上,能體現出一個設計師對色彩的理解和修養。色彩是一種語言(信息),色彩具有感情,能讓人產生聯想,能讓人感到冷暖、前后、輕重、大小等等。善于調動視覺元素是設計師必備的能力之一。

      五、選擇表現手法

      手法即是技巧,在視覺產品泛濫的今天要想把受眾打動以并非易事,更多的視覺作品已被人們的眼睛自動的忽略掉了。要把你的信息傳遞出去有幾種方法呢?一種是完整完美的以傳統美學去表現的設計方式,會被受眾欣賞閱讀并記住。二種是用新奇的或出奇不意的方式可以達到(包括在材料上)三種是瘋狂的廣告投放量,進行地毯式的強行轟炸。而我們更需要那一種呢?雖然三種方法都能達到目的,但我們清楚他們的回報是不同的。

      我們在三大構成中學過很多種圖形的處理和表現手法,如對比、類比、夸張、對稱、主次、明暗、變異、重復、矛盾、放射、節奏、粗細、冷暖、面積等形式。另外還有從圖形處理的效果上又有手繪類效果,如油畫、鉛筆、水彩、版畫、蠟筆、涂鴉……還有其他的如攝影、老照片、等等。那么你要選擇那一種呢?這取決于你的目的和目標群體,以及你的設計水平。

      六、平衡

      平衡能帶來視覺及心理的滿足,設計師要解決畫面當中力場的平衡,前后銜接的平衡,平衡感也是設計師構圖所需要的能力,平衡與不平衡是相對的,以是否達到主題要求為標準。平衡分為對稱平衡和不對稱平衡,包括點、線、面、色、空間的平衡。

      七、出彩

      記住,你要創造出視覺興奮點來升華你的作品。

      八、關于風格

      作為設計師有時是反對風格的,固定風格的形成意味著自我的僵死,但風格同時有是一個設計師性格、喜好、閱歷、修養的反映,也是設計師成熟的標志,以為“了解大同,才能獨走邊緣”。

      九、制作

      檢查項目包括:圖形、字體、內文、色彩、編排、比例、出血……

      要求:視覺的想象力和效果要賞心悅目,而更重要的是被受眾理解!

      如果你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第3篇

      關鍵字:倍周期分岔;周期;混沌

      中圖分類號:TP301

      一、前言

      隨著非線性科學理論研究和應用的不斷發展,混沌理論正日益受到關注。前不久美國上映的新影片“蝴蝶效應”曾創北美票房紀錄。影片的片頭語稱:“北非的蝴蝶扇一扇翅膀有可能使得半個世界以外的地方刮起臺風?!?AbutterflyflappingitswingsinNorthAfricacancauseatyphoonhalfaworldaway.)。這段話是科學家對混沌特性的描述語言,即“蝴蝶效應”應屬于混沌學(Chaos)。它反映了因果關系,意思是小小的擾動(原因變化)可能引起完全不同的結果。當然電影要談的并不是混沌學,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為混沌的普及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使混沌從最初的科學家談論的名詞進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為更多的人所認識。

      現代的科學意義上的混沌是個難以精確定義的概念,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往往對其有不同的理解,至今對混沌概念還沒有公認的嚴格的定義。李-約克的定義是用三個方面的本質特征來對混沌進行刻畫的,即“有界”、“非周期”和“敏感初條件”[1],而在有限性制約下的物理混沌仍具有這三個本質特征。所以,我們認為可以這樣來界定混沌概念,“混沌是確定性非線性系統的有界的敏感初條件的非周期行為”,只要能確定系統處于混沌狀態,那么行為(或狀態)主體就是確定性的非線性系統,而且它一定具有“有界”、“敏感初條件”和“非周期”三個本質特征;反之,任何一個確定性的非線性系統,只要它表現出“有界”、“非周期”和“敏感初條件”的特征,那么就可以認為該系統處于混沌狀態。

      歸納起來,它具有如下的特征[2]:混沌具有內在的隨機性;混沌具有分形的性質;混沌具有標度不變性,是一種無周期的有序;混沌現象還具有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目前,公認的通向混沌的主要道路有三條[3]:倍周期分岔,陣發混沌和準周期進入混沌。與之對應的是非線性方程中三種不同類型的分岔——倍周期分岔、切分岔和霍普夫分岔。本文對其中的倍周期分岔道路進行分析與研究,重點是從微觀的角度在更深入的層面上揭示混沌圖像的深層細節,以填補傳統的混沌圖像生成方法中看不到圖形內部結構的空白。

      二、倍周期分岔過程

      系統運動變化的周期行為是一種有序狀態,它在一定的條件下,系統經倍周期分岔,就會逐步喪失周期行為而進入混沌。這種周期加倍增加,最后進入混沌的過程稱為倍周期分岔,它是通向混沌的主要道路之一。

      下面以邏輯斯蒂模型[4]

      為例來說明倍周期分岔,其中1<<4是人們感興趣的參數的取值范圍。一個看似簡單的系統,隨著參量的不同會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行為周期區。

      當0<<1時,在線段[0,1]內任選一個初值,迭代過程迅速趨向一個不動點

      O(),下面不在發生變化。當時,從初值出發的迭代過程總是離開不穩定的不動點O趨進穩定的不動點A。即系統仍將有一個穩定的迭代結果。

      當3<<=1+=時,O點仍是不穩定的。而A點由穩定變為不穩定。于是系統出現兩個穩定的迭代結果和,這叫周期2解。=3是系統變化的第一個分岔點。當3.449<&lt;3.545=時,周期2的兩個值又不穩定,各自產生一對新的不動點,此時在四個值上跳動,這叫周期4解,=3.545是系統變化的第二個分岔點。依次類推,系統經過一系列分岔點,,等,直到=3.569945672,最后喪失周期行為,使系統進入混沌。由此可見,混沌否定有序的過程,是系統經過一系列分岔最后完成的。

      系統進入了混沌狀態(如圖1所示)此時系統的狀態不再具有規律性,而是發生隨機的波動,使圖1右側的大部分區域被涂黑了,仔細觀察發現,混沌區域并非一片涂斑,而是有粗粗細細的白色“豎線”,稱為周期窗口,隨著參量μ的增大(如)時,混沌突然消失,系統出現周期三的穩定狀態,接著倍周期分岔以更快的速度進行,再次進入混沌狀態。如果將周期窗口放大,發現其結構與分岔圖的整體結構具有相似性,而且是一種無限嵌套的自相似結構。Fig.1Logisticbifurcationmap

      可以看出,通過改變系統參量,使系統進入混沌的第一種模式是倍周期分岔,即由不動點周期二周期四…無限倍周期進入混沌狀態。當然通向混沌的道路不只于此,第二種通向的道路是:從平衡態到周期運動,再到擬周期運動,直到進入混沌狀態。第三種通向混沌的方式是陣發(或間歇)道路,即系統在近似周期運動的過程中,通過改變參量,系統會出現陣發性混沌過程,隨著參量的調整,陣發性混沌越來越頻繁,近似的周期運動越來越少,最后進入混沌。

      三、圖形展示分岔過程

      對一維邏輯斯蒂映射的計算表明,隨著參數的增長,一維邏輯斯蒂映射發生一系列的倍周期分岔,但倍周期分岔在一臨界點時終止,此后,每次迭代得到的值是隨機地出現的,說明系統已從周期運動進入到了非周期運動,或稱混沌運動。

      其參數在(0,)區間內為周期區。其內有一個正的周期分岔序列(如圖2至圖6)。從周期到,各分岔點之間的間隔比有一極限

      計算間距比由此得到表1中的結果。

      其參數在區間(,4)中為混沌區。其內有一個反的周期的混沌帶序列?;煦鐜Р⒎莵y成一片,其實混沌區中也有不少的周期窗口。窗口區內還有混沌,窗口的混沌區內還有窗口。這種結構將無窮地重復,往往有無窮多的層次,而且每一層次都有上一個層次的重復,這是一種自相似的結構。

      在混沌區內,從參數最大的開始,=4時,迭代后其的數值充滿整個[0,1]區間,從0到1稱為“單片”混沌。當從4逐漸減小時,開始混沌仍然是單片的,只是的數值分布的范圍略小于從0到1之間的整個區間(如圖7)。但當減小到小于時,由單片混沌變為兩片混沌,即數值分布在兩個區間內,且每次迭代時的數值從其中一個區間跳到另一個區間(如圖8)。當值再減少到時,則兩片混沌又分為四片混沌(如圖9)。隨著的繼續減小,將依次繼續發生4分為8,8分為16等等。這種倒分岔過程一直進行到為止。其分岔過程和間距比值如表2.2所示。

      這里應指出,由于在參數區間存在一個周期的正周期分岔序列,而在區間存在一個反的周期為的混沌帶序列,因此它們從兩邊收斂到同一個參數處。

      雖然混沌系統具有復雜性和不可預測性,但期間也蘊涵著某種規律性[5],(一)混沌系統中普遍存在奇怪吸引子,無論系統的動態特性多么復雜以及初始狀態如何不同,系統的狀態最終會回到吸引子區;(二)系統狀態的終態集具有精巧的幾何結構,奇怪吸引子具有無限嵌套的自相似性;(三)在通往混沌的道路上,倍周期分岔點的收斂速率是一普適常數。上面討論的logistic映射,費根鮑姆常數[6],而費根包姆普適常數又是一切倍周期分岔所共有的,它反映了倍周期分岔通向混沌的規律性。

      四、研究意義

      了解如何通向混沌是很有意義的。有時候我們需要人為地制造混沌,如保密通訊,但一些時候,我們又不允許系統出現混沌,這都要求我們對通向混沌的道路了如指掌。我們了解到,混沌學已經融入了整個科學體系中。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7],在橫向上,它將各個學科連接起來,抹平了由于社會分工而造成的行業鴻溝,使混沌理論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縱向上,它不僅進一步運用數學工具,開展深一層次的理論分析,而且,已經漸漸開始將一部分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如混沌的控制和同步等)。如今,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有序和混沌交替出現又同時并存的世界。聲學混沌,光學湍流,化學反應的混沌變化,太陽系中行星的混沌軌道,地震的混沌特征,長時期天氣的“蝴蝶效應”,蟲口數目的混沌更迭,電子線路中的噪音輸出及電力網的復雜振蕩等等都無不與這門新學科相聯系。探索復雜性,揭示生命現象的奧妙,混沌行為的啟發將使人類自身健康狀況改善,經濟學學者正試圖應用混沌理論來尋求商業周期中隱藏的有序性,以改善經濟數據的短期預報......可謂大千世界皆混沌;混沌即進一步細分了我們的研究客體,同時又統一了我們的研究方式,混沌理論的發展必將帶來新的技術革命。在理論方面,混沌綜合了很多數學分支,如測度論、泛函分析、拓撲、分形幾何等等。在技術上,一方面實驗物理學家們正在不斷地擴大對混沌的研究領域,另一方面,他們正在試圖駕馭混沌:他們用種種方法將系統穩定在混沌區的一個周期軌道上;他們還設法使兩個混沌的系統同步化,從而實現利用混沌的保密通訊。

      五、結論

      倍周期分岔是許多非線性動力學過程中的常見的現象,也是進入混沌的一種重要方式。本文先以邏輯斯蒂模型為例,說明一個由單峰映射描述的動力學系統可以通過倍周期分岔,以費根鮑姆常數的收斂速度從周期運動走向混沌。本文著重討論了倍周期分岔道路的全過程,從微觀的角度在更深入的層面上揭示混沌圖像的深層細節,以填補傳統的混沌圖像生成方法中看不到圖形內部結構的空白。

      參考文獻:

      [1]陳式剛.映象與混沌.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2

      [2]丁有瑚,對混沌學的基本認識,現代物理知識,1996增刊

      [3]LuJinhuetal,BridgethegapbetweentheLorenzsystemandtheChensystem[J].Int.J.Bifurcat.Chaos,2002,12.

      [4]胡瑞安.分形的計算機圖象及其應用.鐵道出版社,1993

      [5]WangC,GeS.S.Adaptivebacksteppingcontrolofaclassofchaoticsystems[J].Int.J.Bifurcat.Chaos,2001,11

      [6]H.舒斯特,混沌學引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TheInnerConstitutionDisplayofChaoticImagesbyLayersmethod

      YANGFeng-xia1ZHANGJun-feng2

      (ComputerDepartmentofCangzhouTeachers’College,Cangzhou061001,Heibei)

      第4篇

      關鍵詞:混沌理論;文學批評;《混沌之美》;介評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13)08-0224-6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8

      1 . 引言

      自20世紀以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混沌學及復雜性科學等自然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使我們逐漸認識了物質世界中傳統的笛卡爾或牛頓思維所無法認知的一些現象。這些認識使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近幾十年,尋求新的闡釋范式的人文學者紛紛將目光投向這些自然科學成果,并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探索其應用的可行性。在文學批評領域,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已有約10幾部專著在這方面作出了嘗試。本文擬介紹的美國著名當代文學批評家Michael Patrick Gillespie的The Aesthetics of Chaos便是其中之一。該書最早于2003年由佛羅里達大學出版社出版,平裝本首次于2008年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簡言之,該書主要用后愛因斯坦(post-Einsteinian)物理學,尤其是混沌理論中的一些概念所提供的隱喻為我們呈現了一種新的文學闡釋途徑。以下對全書內容進行介評。

      2 .《混沌之美》各章內容概要

      本書共有八章,前兩章為理論鋪墊,第三至七章為文學批評實例分析,第八章為全書的總論。

      第一章“我們是如何談論我們的所讀的”。在本章,作者Gillespie首先以James Joyce的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中的一段對話為例,說明詞的意義之模糊性。作者指出,盡管文學批評者明白,一個詞的意義有多層意識的參與,如對該詞的一種期待、回憶、聯想及感知覺等(Gillespie, 2008: 2),但由于受牛頓思維(Newtonian thinking, ibid.,: 3)的影響,長期以來人們總想在文學中尋求確定的意義。同樣,盡管批評者都認同理解/闡釋受個人經驗、文化語境、教育、心情狀態等因素影響這一事實,但在評論某一具體的文學作品時,他們往往遵循一種客觀化、排他性、以及“因為……所以”的邏輯模式(ibid.,: 2-3)。作者以著名批評家Bernard Benstock對《尤利西斯》開篇幾句話的評論及作者本人對這段話的理解為例,說明傳統線性笛卡爾分析(Cartesian analysis, ibid.,: 3)模式具有刻板性。因為每位讀者的每次閱讀都是主觀、不同、有個性而非線性的;普通讀者對文學作品的這種認知過程與傳統批評者的闡釋方式之間的根本差別,無疑對傳統文學闡釋提出了挑戰。因此,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能包容闡釋多樣性的文學批評方法(ibid.,: 4),后愛因斯坦物理學的出現,則為這種新的文學闡釋方法提供了隱喻。作者接著對笛卡爾式文學分析傳統作了大致的梳理,主要對T. S. Eliot、I. A. Richards、新批評、Mikhail Bakhtin、Northrop Frye、Wayne Booth、Kenneth Burke、Roland Barthes、解構主義、讀者反應論、文化批評等批評家或批評流派的觀點進行了批評(ibid.,: 6-13)。例如,作者認為解構主義只是頗為有效地反對了那些在笛卡爾、因果體系內運作的批評模式,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既然解構主義堅持語言的不確定性,那么根據它自己的假定……在本質上,提出解構理論的行為便解構了那一理論。解構主義無法消融主觀閱讀與客觀評論之間的沖突”(ibid.,: 11-12)。因此,盡管以上各批評模式在各自的參數之內構思精密,且對文學作品極具闡釋力,但這些途徑都極力將那些與批評家本人的視角不相容的要素排除在外,因而它們只能生成對作品的片面、而非全面的闡釋。

      第二章“非線性思維:重新定義范式”。本章首先回顧了20世紀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新突破(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對混沌及復雜性的研究)對我們理解物質及精神世界的方式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同時還回顧了將混沌、復雜理論或其他新物理學的概念應用于文學批評中的主要成果,包括N. Katherine Hayles的Chaos Bound(1990),Harriett Hawkins的Strange Attractors: Literature, Culture and Chaos Theory(1995),Philip Kuberski的Chaosmos: Literature, Science, and Theory(1994),William W, Demastes的Theatre of Chaos(1998)等(ibid.,: 17-18)。作者認為,一部文學作品就像一個復雜/混沌系統――其總體保持某種秩序性,但各個組成部分卻以不可預測的方式運作。對于這樣一個系統,就像氣象學上的“蝴蝶效應”一般,哪怕極細微的理解上的改變,都可能使我們對作品的后續理解發生巨大變化。換言之,我們對作品的理解既有一定的穩定性,又帶有許多不確定性。傳統的線性文學批評極力推崇確定性、封閉性和排他性的解讀,而這與我們現實中的自由的、不受限制的文學閱讀體驗完全不符。以王爾德的《多里安?格雷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為例,無論我們將主人公Gray僅僅看成英雄、流氓還是犧牲者都有局限性(ibid.,: 19),因此我們需要一個能同時包容這三個視角的理論,來為我們真實的閱讀體驗提供合法性。作者還以James Joyce的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中的主人公Stephen Dedalus以及Ford Madox Ford 的The Good Soldier中的敘述者John Dowell為例,論述了混沌理論中的“奇異吸引子”①(strange attractors, ibid.,: 20)概念如何能夠幫助我們對作品進行多層次的、不重復的解讀。同時論證了混沌理論中的“分形盆邊界”②(fractal basin boundaries, ibid.,: 22)、“標度”③(scaling, ibid.,: 23)等概念運用于文學批評的可行性。對于本書第3-7章中所選用的分析文本,作者指出自己的選用理據是,特意選取了一些表面看來似乎最不適合非線性文學闡釋模式的語篇類型來進行分析,以證明該途徑的真正有效性(ibid.,: 25-27)。

      第三章“在混沌邊緣的解讀:《芬尼根守靈夜》及線性的負累”。在本章中,作者首先簡要回顧了不同批評家,包括Harry Levin,William York Tindall,Clive Hart,Vincent Cheng,David Hayman,Even Margot Norris等對《芬尼根守靈夜》(Finnegans Wake)這部天書所作的批評(ibid.,: 32),并指出他們的線性局限性。為例證非線性思維對文本解讀的有效性,作者選取了書中“St. Patrick and the Druid”一段對其中的人物等進行了分析,并將自己的分析與傳統的線性批評進行了比較。例如,作者分析道,盡管Riana O’Dwyer的文章很好地說明了批評者可以如何充分挖掘St. Patrick這一人物可引起的聯想性,但她將St. Patrick歸類為某種角色原型(ibid.,: 35),因而排除了其他解讀;而如果讀者在解讀時聯想起文外的影射意義――如在解讀St. Patrick用三葉草向愛爾蘭人布道使他們皈依天主教這段文字時聯想起三葉草所影射的“三一神”④(Trinity)的宗教教義,那么對這段文字的解讀則會豐富許多;因為“三一神”代表“一種天主教徒自己也不十分理解但又必須將其視為一部分的一種神秘”(ibid.,: 36),而這種神秘所激發的聯想將增添解讀的多樣性。同樣,《芬尼根守靈夜》中一段描述Kate在Willingdone Museyroom游覽的文字中也暗含許多歷史影射,作者對Philip Lamar Graham, Danis Rose和John O’Hanlon等批評家的注解進行了評論,認為他們的闡釋雖有一定洞見,但由于遵循還原論式的線性思維,他們的闡釋“為清晰性而犧牲了多樣性,為系統整齊性而犧牲了模糊性”(ibid.,: 39),因而他們的解讀還不夠充分。作者認為,盡管研究喬伊斯作品的批評家費盡心思地為讀者編撰了各種重要的導讀,但這些解讀“就像《巴爾地摩要理書》(Baltimore Catechism)無法涵括天主教的復雜教義一樣”(ibid.,: 41),它們永遠無法窮盡《芬尼根守靈夜》的神秘;對于《芬尼根守靈夜》這樣一部“局部不可測,整體較穩定”(locally unpredictable, globally stable, ibid.,: 41)的非線性系統,我們應摒棄追求客觀性與穩定性的線性解讀思維,在“混沌/復雜性理論提供的閱讀目的維度”(ibid.,: 42)指導下,擁抱各種主觀的和不確定的闡釋,以豐富我們的審美閱讀體驗。

      第四章“從此我們幸福地活著:童話之被打破的協約”。本章首先簡要介紹了童話的功能、不同文化中童話的特征以及童話之文學經典地位的確立等。作者認為,童話地位的確立一方面使人們開始以傳統文學視角對童話進行某種正式的解讀,但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分析過程的“形式化”(formalization, ibid.,: 45)。這種分析途徑總是引導讀者在童話中要讀出某種寓意或者教訓、對人物作出涇渭分明的評判、對故事的結局期望一個明晰的結論(通常是好人贏了、壞人輸了之類)等。20世紀以來,隨著民俗專家Vladimir Propp、人類學家Claude LeviStrauss等提出的研究范式的變革,當代批評家借助不同學科或思想流派的理論工具如語言學、唯物主義或心理分析等,生成了女性主義、文化批評或新歷史主義的童話解讀等。然而,作者認為盡管童話批評“注意的焦點在語言和意象之間不停轉換,對童話的總體闡釋途徑仍未改變”(ibid.,: 47),它們大體上仍在一個線性、排他性的闡釋框架內運作。作者在本章中嘗試以一種新的,即非線性的闡釋途徑,來解讀一部現代童話――J. K. Rowling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作者對該故事作了大致介紹,并突出了該作品的童話特征(ibid.,: 49-51)。接著按照傳統的童話解讀模式,以“善”或“惡”為標準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人物和事件進行了分析。這種傳統的闡釋途徑顯然忽視了敘事中的復雜性,它最終“只能生成對作品的一種還原論式的解讀”(ibid.,: 54),使我們無法感受閱讀具有一定復雜性的童話所能帶來的。而借助混沌/復雜性理論的觀點(尤其是“奇異吸引子”概念),便可拓寬我們的文學闡釋途徑,使我們生成更豐富和多元化的解讀。例如,若將“善/惡”、“智慧”、“抵抗權威”及“專心專意”等元素作為奇異吸引子,我們對《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每個人物都可作出一種新的、多視角的解讀(ibid.,: 56-59)。就像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實驗說明觀察者改變著被觀察之物的屬性那樣,這些不同“奇異吸引子”所代表的闡釋視角也改變了文本本身,它們賦予了文本以豐富而復雜的解讀潛能。通過這些不同的解讀,讀者也得以領略Rowling筆下的虛幻世界中所描述的“人類交際中的各種內在矛盾與沖突”(ibid.,: 60)。

      第五章“我歌唱武器、以及一位――后牛頓時代的英雄”。在本章中,作者首先對將Beowulf看作史詩而進行的傳統文學分析作了批評,認為這種貼標簽的做法打開了對該詩進行規定性闡釋的先河,使我們無法全方位地欣賞詩中所描繪的復雜世界。當代批評家采用新的批評途徑為我們呈現了一個不同的Beowulf,其中較成功的例子便是Janet Thormann的分析。Thormann通過援引拉康心理分析中的“僭越式享受”(transgressive enjoyment, ibid.,: 65)概念審視Beowulf中的“暴力”的功能,并以之為工具對作品進行了闡釋。不過,雖然Thormann的批評有一定新意,但她的分析也是線性和排他性的,因為她忽視了詩中許多能提供非排他性解讀的要素(ibid.,: 65)。其中一個要素便是:該詩對事件的敘述并非以線性時間為序,而是具有一定循環性(circularity, ibid.,: 66),這種敘事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模糊了過去、現在及未來之間的界限,“削弱了具體行動之間的因果聯系”(ibid.,: 66),也使人物身份打破時間限制從而產生一種“無時無刻處于演變之中”的動態效果(ibid.,: 67),這一要素使讀者很難以線性的方式對作品生成統一的解讀。此外,詩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個人的力量,而是命運或者神威,這兩種要素一起主宰著一個不可預測的世界,增添了詩中人物(包括英雄)的人生隨機性,這甚至讓英雄一詞的含義、乃至該詩的史詩特征都變得模糊起來(ibid.,: 71)??傊?, Beowulf就像一個復雜的闡釋渦流,不同的闡釋視角則像是渦流中的不同“奇異吸引子”,它們靈活地、而非像笛卡爾思維那樣可以預測地解讀著作品。這種像多棱鏡似的闡釋視角,讓現代讀者在Beowulf中讀到一個多元的、復雜而又真實的中世紀社會,并“獲得更多的閱讀愉悅感”(ibid.,: 76)。

      第六章“普天之下,一切自有其意:‘約伯記’中圣經闡釋學的循環性”。本章主要討論了對《圣經?舊約》中《約伯記》(“The Book of Job”)故事的闡釋。該故事講述了一個叫約伯的男人經歷了失去財產、兒女和健康等人生挫折,但仍堅強地忍耐,最終恢復了物質財富的故事。該故事在西方家喻戶曉,但作者認為用傳統線性途徑來完整地解讀它則會困難重重。因為各種因素造成了解讀的復雜性:首先,《約伯記》既可看作文學作品,又可看作宗教文獻。在解讀這類作品時,我們既要關注其審美性也要關注其道德說教意義。而審美與說教之間有時構成互補、有時又構成互斥的復雜矛盾關系;其次,約伯記本身的敘事方式也構成了解讀的復雜性,因為圣經作者們對在敘述中插入不合邏輯的推論、各種矛盾沖突,以及與敘事方向完全相反的描述等似乎樂此不疲(ibid.,: 81)。他們還在圣經的通篇布下了“嵌套結構”(diegetic structure)(ibid.,: 82),這些都使各種傳統的、排他性的、線性的圣經闡釋途徑陷入困境。因為在傳統笛卡爾線性分析模式指導下,圣經闡釋者往往在圣經中尋求某種終結性真理,并認為通過理解作品的各個組成部分我們便能找到那一真理。這種傳統模式只能帶來還原論式、非此即彼式的封閉性解讀,這對那些關注圣經的審美性而非神學教義的讀者而言,無疑使作品變得索然無味,作品原有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將蕩然無存。正如批評家Meir Sternberg已注意到的那樣,“約伯記”中存在大量用線性笛卡爾思維根本無法解讀的各種矛盾沖突(ibid.,: 83-85)。不少批評家尋求其他途徑來闡釋該作品,例如Lyn M. Bechtel便是較成功的一例。但Bechtel實際上只是以二重性(duality, ibid.,: 86)為邏輯工具用一種線性系統替代了另一種線性系統(ibid.,: 86)。作者認為,就像光的波粒二重性⑤理論(the wave/ particle theory of light, ibid.,: 89)所說明的那樣,約伯世界中的許多要素都是在“既/又的行為體系”(both/and system of behavior, ibid.,: 89)中運作的。在對故事中的一些敘事要素如“上帝的旨意”等進行了具體分析(ibid.,: 90-92)之后,作者總結道,“約伯記”表現的是人生的多樣性和任意性,對其中的許多問題并非如線性思維所奉行的那樣一定要找到一個終極答案?;煦缋碚摰脑瓌t能幫助我們沖破線性思維的束縛,理解各種截然不同、甚至互為矛盾之觀點的合法性,從而獲得對作品的更豐富的審美體驗。

      第七章“奧斯卡?王爾德與愛爾蘭身份的構建”。本章主要討論民族身份/民族性對作品解讀的影響。作者首先簡要回顧了20世紀最后二十年里民族研究的主要方向(如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國家主義等),并指出后殖民主義對愛爾蘭作者的民族身份研究影響尤為明顯。作者接著對Declan Kiberd的Inventing Ireland進行了批評。認為Kiberd的批評一方面很好地表現了他作為一名社會批評者的技巧,但另一方面也凸顯了他以線性途徑研究民族身份而必然帶有的規定性局限:因為Kiberd在線性笛卡爾邏輯思維的影響下并未談及愛爾蘭性(Irishness, ibid.,: 97)中的主觀性,而否認愛爾蘭性中的主觀性則會削弱其復雜感和矛盾感,從而失去后殖民思維的魅力。因此,研究作品中的民族身份應訴諸于非牛頓思維(non-Newtonian thinking, ibid.,: 97)。讀者的理解是一次暫時的、并非固定不變的主觀行為,因而作品中的民族性就像“薛定諤的貓”(Schrodinger’s cat, ibid.,: 108)實驗⑥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則”⑦(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 ibid.,: 108)所說明的那樣是不確定的。而正是這種不確定性使我們的個性化的、多元化的文學解讀具有合法性,也使我們每一次的閱讀都成為一次新的尋找意義的審美體驗之旅。作者接下來以Oscar Wilde的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中一些片段為例,說明不同的民族性視角(在此指愛爾蘭身份的視角)給文本解讀帶來的深刻變化(例如它甚至使傳統上認為的王爾德作品輕喜劇的形象被打破,使之成為一部辛辣的諷刺?。?。作者在此并非要傳統批評家對王爾德作品的解讀,而只是說明后愛因斯坦思維影響下的對愛爾蘭身份的不同認識使我們對作品有不同的解讀,這些解讀豐富了我們對作品的理解。作者最后指出,在“薛定諤的貓”和“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則”等為代表的后愛因斯坦思想影響下,文學批評的目的和價值觀或將發生重大變革:在這些概念的指導下,確定性和封閉性不再主宰我們的文學闡釋,我們也得以基于一些共同話題,如民族身份,與其他讀者交流審美印象,而“不至于跌入像愛爾蘭身份這類還原論式概念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ibid.,: 108)。

      第八章“我們要做什么?”本章首先提到了該書反復強調的線性笛卡爾邏輯思維對我們感知周邊事物(如進行文學闡釋)的方式的影響。作者認為,要打破這種影響,將非線性思維融入文學分析中,首先我們要改變對文學闡釋的期待。我們不能一味追求對某一問題的確定性結論,而應該使我們的文學評論能夠包容每個個體獨特、隨意而又五彩繽紛的理解。這種重視闡釋過程(而非闡釋結論)所帶來的轉變,必將使文學闡釋的目標發生一個范式變革,而這反過來又將重構文學闡釋的操作性分析體系(ibid.,: 110)。文學闡釋評價標準的改革本身是個巨大的工程,其成功當然不可一蹴而就。但我們當前能做的第一步便是,在闡釋的操作過程中融入批評界宣傳了幾個世紀但從未成功采用的一個傾向,即對模糊性的培育。此外,我們需要變革我們的批評語言,因為“一旦批評的語言改變了,那么其他更大的情況也將跟著改變”(ibid.,: 111)。這些變革將使我們以更自由的方式談論文學、對文學作品生成更多元化的解讀,以及以一種更復雜的方式來理解我們感知文學的整個過程。當然,闡釋的多元化不等于闡釋的無政府主義,因為作品中的文字構成一種疆界,對我們的闡釋起著限制性的作用。

      3 . 簡評

      總體而言,本書在論述上主要有如下特點:

      (1)選材廣泛。在過去的二十幾年里,已有一些批評家運用混沌/復雜性理論考察過文學作品,但他們大多只考察某一時期或流派的作品〔如N. Katherine Hayles(1990)的Chaos Bound和Harriett Hawkins(1995)的Strange Attractors主要考察后現代文學〕,或者考察某一體裁的作品〔如William W. Demastes(1998)的Theatre of Chaos考察戲劇批評〕。與以上研究不同的是,本書所考察的作品體裁多樣,涉及時期也各不相同。例如,既有像《芬尼根守靈夜》(Finnegans Wake)這種最適合用非線性途徑進行分析的意識流作品,也有具有現代意識的童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以及一些似乎較不適合用非線性途徑分析的圣經文學“約伯記”(The Book of Job)、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和現代輕喜劇《貴在真誠》(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等文本。作者這樣做是想證明,混沌美學具有廣泛的解讀效力,而非“只適用于闡釋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Philip Kuberski, 2004: 794)。

      (2)研究視角新穎。本書將新物理學中的混沌/復雜性理論的一些概念或觀點,如“分形盆邊界”、“奇異吸引子”、“薛定諤的貓”、“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則”等,運用于文學批評之中,使我們以更加開放的視角來感知和談論文學審美。本書作者Gillespie對幾乎所有奠基性的現當代文學批評提出了批評,指出了它們各自的線性思維局限性――如Mikhail Bakhtin的對話理論實際上也賦予了某些意義以等級優先性,因而限制了解讀的多樣性(Gillespie, 2008: 8),Kenneth Burke的分析模式中蘊含著語言的無政府主義傾向(anarchic tendencies, ibid.,: 10),而解構主義歸根到底便成了某種虛無主義(deconstructive nihilism, ibid.,: 42)。但就像作者本人多次強調的那樣,他并非要否定文學批評之前的成就,而是要引入一種“既非追求(闡釋的)封閉性也非追求不確定性(ibid.,: 13)”、且能真正容納多義性的分析方法,使其能夠擴展現有的形式主義批評(ibid.,: 24)。通過論證這種闡釋途徑的合法性,Gillespie提醒我們在進行文學解讀時,還那些豐富了我們生活的文學作品以它們原有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正如Patrick A. McCarthy所認為的那樣,這“是一個重要而及時的提醒”(Patrick A. McCarthy, 2006: 95)。

      參考文獻

      Demastes, William W. Theatre of Chaos: Beyond Absurdism, into Orderly Disorder[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Gillespie, Michael Patrick. The Aesthetics of Chaos: Nonlinear Thinking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03/2008.

      Hawkins, Harriett. Strange Attractors: Literature, Culture and Chaos Theory[M].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95.

      Hayles, N. Katherine. Chaos Bound: Orderly Disorder 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and Science[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1990.

      第5篇

      摘要:提出了一種基于混沌算法的主動禁忌混合混沌算法(RTSCOA),該算法結合了混沌算法的全局遍歷性和禁忌算法的“記憶”功能,利用主動禁忌法的反饋機制控制管理禁忌表長度,能夠有效地跳出局部極小點。分別對IEEE6和IEEE30節點進行仿真,并與標準遺傳算法/改進遺傳算法(SGA/AGA)進行比較,以證明該算法在電力系統無功控制中應用的有效性。經比較,該方法較其他算法在計算速度、尋優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

      電力系統無功優化是最優潮流的一部分,通過無功調節設備改變系統的無功潮流分布,減少系統有功網損,實現電網的經濟運行。傳統無功優化求解方法有線性規劃法、非線性規劃法和動態規劃法等,利用傳統方法精確求解無功優化問題比較困難?;诨旌匣煦鐑灮惴ɡ没煦缦到y的一些獨特動力學性質直接采用混沌變量進行解空間的遍歷搜索,搜索過程按混沌運動自身規律進行,與一般啟發式搜索算法相比它不需要啟發信息,因此更易于跳出局部最優解,適合全局優化搜索,并且不要求優化模型具有連續性和可微性?;煦鐑灮椒ㄒ延糜跈C械、化工、管理和電力等領域。

      一、無功優化模型的數學描述

      電力系統無功優化問題是一個多變量、非線性、多約束的組合規劃問題,其控制變量既有連續變量(節點電壓),又有離散變量(有載變壓器分接頭、補償電容器/電抗器投切組),連續變量和離散變量之間又不相互獨立,使得優化過程十分復雜。選擇發電機節點電壓幅值、無功補償源節點的注入無功及變壓器的可調變壓器分接頭作為控制變量,同時考慮各種約束條件,建立無功優化數學模型。目標函數:F=minPL+i=1!λiTi"#(1)式中:PL為系統網損;i=1!λiTi為懲罰項;λi為懲罰因子。約束條件包括等式約束和不等式約束。等式約束:Pi=Vij∈i!Vj(Gijcosθij+Bijsinθij)Qi=Vij∈i!Vj(Gijsinθij-Bijcosθij%’’&’’()(2)不等式約束:U≤U≤UX≤X≤X%’&’((3)式(2,3)中:Pi和Qi分別為節點有功和無功功率;U=[VGi,QCi,KTi]為控制變量,U和U表示其上下限;X=[VLi,SLi,QGi]為狀態變量,X和X表示其上下限;VGi為發電機端電壓;VLi為節點電壓;KTi為有載變壓器分接頭檔位;QCi為補償電容器投切容量;QGi為發電機無功出力;SLi為支路通過功率。

      二、主動禁忌混合混沌算法(RTSCOA)

      2.1RTSCOA的原理文獻中F.Glover提出了禁忌搜索算法,利用歷史紀錄來指導下一步搜索方向,當到達局部最優解時將搜索方向指向導致目標函數退化最小的方向上,由此避開局部最優解。同時,通過將已執行過的移動設置為臨時禁止來避免搜索重復的空間。傳統禁忌搜索算法需要通過設置或者調整搜索參數來進行有效的搜索。主動禁忌算法是主動搜索算法中的一種,它通過反饋機制調節禁忌表長度,自動平衡集中強化搜索策略和分散多樣化搜索策略。在算法進行搜索的過程中,所有被訪問過的解都被儲存起來,當執行一步移動時都要檢查當前解是否已經訪問過。如果一個解重復出現,禁忌表長度增大,變為原來的NI倍,NI為長度增加調節系數(NI≥1);反之,如果經相當長的時間后沒有重復的解出現,禁忌表長度減小為NO,NO為長度減小調節系數(1>NO>0)。當某一個解的重復出現次數達到一定數量時,則通過在當前解的基礎上移動幾步來跳出,執行移動的步長在一定范圍內隨機產生。同時,為防止很快跳回已經搜索過的區域,所有隨機操作均被禁止,這一機制可以使搜索有效地跳出局部極小點。2.2RTSCOA的步驟(1)初始化。k=0,選取n個隨機混沌值y(k)i,并存儲在禁忌表中。(2)利用載波x(k)i=xi+y(k)i(xi-xi)將n個混沌隨機變量映射到控制變量域內X。(3)計算f(X),找到最小的f(X*),并且設f(X)current=minf(X*)以及對應的X*,fbest=f(X)current。(4)如果變量為連續變量,利用xi=xi+εv對下次混沌映射初值進行更新。其中,ε取很小的數(ε=0.0001);v為(-1,1)之間的隨機數。如果為離散變量,則在附近增加或減少一個步長,判斷xi是否在禁忌表中。若在,則重選;若不在,則放到禁忌表中。(5)增加迭代數y(k)i=4y(k-1)i[1-y(k-1)i],x(k)i=xi+y(k)i(xi-xi)。(6)計算禁忌表中變量的f(X),比較fbest和f(X)current。如果fbest≤f(X)current,則fbest=f(X)current,否則不替換。(7)k=k+1,判斷總次數以及fbest是否多次不變,否則返回(3)。(8)輸出結果。

      三、無功優化的混合混沌算法實現

      利用RTSCOA求解電力系統無功優化問題時,由于混沌算法的遍歷性經過一定的求解過程可以將變量帶到最優解附近,此時并不要求獲得精確解,利用主動禁忌算法的“記憶”功能將變量在最優解附近增加一微小量,并將搜到的解存儲在禁忌表中。在搜索過程中,算法將搜索到的當前解不斷地存儲到禁忌表中,同時不斷地釋放已經到期禁忌表的解,求解的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問題。(1)無功優化模型的確定無功優化模型的數學表達式如下:F=min"PL+λ1Ni=1#(Vi-VilimVimax-Vimin)2+λ2Mj=1$(QGi-QGlimQGimax-QGimin)2+λ3Lk=1$(SLi-SLilimSLimax-SLimin)2%(6)當Vi≥Vimax時,Vilim=Vimax;當Vi≤Vimin時,Vilim=Vimin,否則Vilim=Vi,發電機無功和支路功率作類似處理。λ1、λ2和λ3為懲罰因子,懲罰項包括電壓越限、發電機無功和支路功率等懲罰項。(2)優化變量的選擇對于以有功網損最小為目標函數、考慮功率平衡約束和變量約束的無功優化問題,解向量包括控制變量U=[VGi,QCi,KTi]和狀態變量X=[Vi,SLi,QGi],以控制變量為優化變量;對于發電機機端電壓等連續變量直接利用“載波”映射將混沌變量變換到控制變量的限值區間;對于并聯補償電容器組和變壓器變比等離散變量進行就近歸整處理,增加或者減少一個步長來和禁忌表中的變量進行比較。(3)禁忌表當前最優解鄰域的移動根據變壓器分接頭及可投切電容器的動作特點,在次優解附近每次對一個變量執行加一操作,若超過變量定義范圍,則該變量操作保持原值不變;對于發電機端電壓等連續變量應增加一個微小量,選擇鄰域中不在禁忌表中的最優解作為找到的解,如果鄰域中的解都被禁忌,則執行操作,選擇目前為止最好的解作為當前解。

      四、仿真分析

      本文利用IEEE30節點的仿真結果來驗證本算法的有效性,利用Matlab6.5編程在P41.7GPC機上仿真運行。IEEE30系統中有41條支路、6個發電機節點和22個負荷節點,6個發電機節點為1、2、5、8、11、13;可調變壓器支路為L6~9、L6~10、L4~12、L27~28;并聯電容器節點為3、10、24,如圖1所示。系統總的負荷Pload=2.834,Qload=1.262。假設發電機機端電壓和變壓器的變比均為1.0,通過潮流計算得到∑PG=2.893859,∑QG=0.980199,Ploss=0.059879。越限節點電壓分別為:V26=0.932,V29=0.940,V30=0.928(數據均為標幺值);存在一個無功發電功率越限。通過仿真得到數據與其他無功優化算法進行比較。

      五、結論

      混合混沌優化算法充分利用混沌算法和禁忌算法的各自的特點,在混沌搜索過程中利用禁忌算法禁忌表記憶能力將初解保存于禁忌表中。利用禁忌搜索算法將存放于禁忌表中的解增加一個微小量,進行比較存放于禁忌表,同時利用反饋機制對禁忌表長度進行控制?;旌匣煦鐑灮惴ㄔ谌趾途植慷伎梢赃M行搜索,因而算法不會陷入局部最優解,并且具有較高的搜索效率,仿真結果顯示混合混沌優化算法在電力系統無功電壓控制應用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MAJT,LAILL,YANGYH.ApplicationofGeneticAlgorith-msinReactivePowerOptimization[J].ProceedingsoftheCS-EE,1998,15(5):347-353.

      第6篇

      摘要:現今,全球金融市場表現為銀行業合并的趨勢,銀行混業經營成為各國討論的焦點。在研究了各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幾種銀行混業經營所引發的利益矛盾沖突,以及這些利益矛盾對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各國銀行和企業關系密切程度以及市場完善程度的不同,銀行混業經營引發的利益矛盾對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不同甚至有可能相反。針對這些利益矛盾,還給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研究的結果對中國銀行業的發展很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銀行;混業經營;信息范圍經濟;利益;矛盾

      0前言

      伴隨著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商業銀行的經營日趨全能化,國際金融領域混業經營已漸成趨勢。銀行的合并熱潮引起了整個金融服務業的重視,焦點事件就是1998年花旗銀行和旅行者集團的合并成為全球資產最大的金融集團,使得其在消費者銀行,企業銀行,股票經紀業務和保險市場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地位。1999年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的頒布,標志著混業經營時代的來臨。

      究其原因,可以從需求方和供給方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可能是需求因素,也可能是供給因素影響促使全球銀行業趨向混業經營。從需求方面來看,顧客可能從全能型銀行提供的一站式的金融服務中獲得很大的便利與滿足,但實際情況表明大多消費者不愿購買一站式金融服務,許多消費者傾向于向不同的金融機構分別購買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務。所以混業經營的動力來自于供給方,全能型銀行可以從混業經營中獲得的經營協同效應和風險分散的好處。

      近兩年來,花旗銀行又選擇了新的路徑,開始通過資產置換或逆向并購的方式收縮非核心業務,從混業經營返回到其原來主業,花旗的回歸顯示銀行控股集團的混業經營方式自身存在某些缺陷。實際上,銀行的混業經營可能引發一些利益矛盾沖突,這些利益矛盾會對銀行自身經營以及整個金融市場產生影響。

      本文在研究了各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幾種銀行混業經營所引發的利益矛盾沖突,以及這些利益矛盾對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結果表明,隨著各國銀行和企業關系密切程度以及市場完善程度的不同,銀行混業經營引發的利益矛盾對金融市場產生的影響不同甚至有可能相反。

      1銀行混業經營的利益矛盾研究

      在混業經營的模式下,一家銀行可能是客戶公司的貸款銀行,同時又是客戶公司證券的發行承銷銀行,甚至還充當投資者資金管理人的角色。這樣,銀行、客戶公司和投資者三個主體之間由于相互聯系緊密程度的不同會引發利益沖突。

      下面將分別從對以色列、日本和美國銀行混業經營的研究中,揭示這些矛盾的存在。

      1.1以色列銀行業情況分析

      以色列銀行是貨真價實的混業經營銀行,銀行參與幾乎所有資本市場業務的運作,包括一般銀行業務﹑公司證券承銷發行﹑投資資金管理甚至擁有公司的股票參與企業管理。而在90年代初,以色列很多公司的股票在股票市場第一次公開發行,銀行既作為承銷發行銀行深入參與了這些公開發行過程,又通過銀行管理的投資資金購買了公司發行的大量股票。這就為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樣本。

      Ber,Yafeh和Yosha(2000)對以色列1991—1994年第一次公開發行股票的公司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當貸款和證券承銷發行都由同一家銀行負責運作的公司,其證券公開發行的銷售成績往往好于平均水平,但這家公司第一次公開發行股票后的第一年的股票回報率普遍低于平均水平;當貸款、證券承銷發行都由同一家銀行負責運作的公司,且銀行還將自身管理的投資資金注入該公司時,這家公司股票上市第一年的股票回報率甚至更低。這表明上述公司的股票在公開發行時股價被高估,銀行將過多的資金資源投入到客戶公司的證券發行與銷售,這一行為浪費了投資者的資金。

      所以,在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市場條件下,說明銀行對公司客戶比對資金投資者客戶更為忠誠。由于銀行業務的全能化,證券發行承銷銀行會對客戶公司更為了解,混業經營的銀行內部存在利益沖突,使得證券發行承銷銀行有可能利用信息上的優勢,銀行趨向于向不知情的投資者推銷其自身負責承銷的證券,將低效益的公司的證券轉嫁給不知情的投資者,損害資金投資者的利益,對市場資源的分配造成不良的影響。

      1.2日本和美國銀行業情況分析

      日本企業的融資主要以銀行融資為主,美國企業融資是以資本市場融資為主。在日本,公司和銀行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一家典型的日本公司往往與幾家銀行有緊密聯系,而其中最大的貸款銀行往往對公司的發展狀況和前景十分了解,在日本,銀行更有可能對企業施加影響。相對來說,美國公司由于主要不通過銀行來融資,公司和銀行之間的關系就不那么密切,銀行對企業施加影響的可能性較小。

      美國90年代放松了銀行分業經營的限制,允許美國銀行承銷發行公司證券,這一改革使得日本在美國的銀行業務下滑,為了增強自身競爭力,日本在1993年的《金融系統改革》法案中允許日本商業銀行提供投資銀行服務。銀行混業經營引起了對其利弊的討論,還有其對銀行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的影響,焦點在于商業銀行在承銷其有借貸關系的公司的證券時的角色。

      美國的研究表明,混業經營的銀行承銷客戶公司的證券時,由于信息共享產生范圍經濟效應,這將使得銀行所服務的客戶公司獲益。因為全能型銀行作為商業銀行向客戶公司提供貸款并且持續向公司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務,它們相對專門的投資銀行來說在企業信息收集方面的更有優勢,這一信息收集優勢可以幫助客戶公司在資本籌集過程中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生成的額外成本,通過引導公司的決策,混業銀行可以降低客戶公司金融壓力的成本??偟恼f來,和普通交易所相比,混業銀行承銷證券對客戶公司更有利。

      但在日本的市場條件下,得出了和美國相反的研究結果。Kang和Liu(2007)對日本1995—1997年股票市場的實證研究中發現,日本市場中銀行和企業間過于密切的借貸關系,會使得銀行可以給企業施加影響。當銀行進入公司證券的承銷業務并急于拓展市場時,需要與投資者顧客建立穩固的關系,因此,銀行會通過自身在貸款方面的地位給企業施壓,降低這些企業的證券價格。雖然這一較低的價格可以使得投資者獲得收益較高的投資機會,但是卻增加了證券發行企業的金融成本,損害發行證券者的利益。

      日本金融市場中的這種現象的背后推動力是銀行和其顧客之間緊密地借貸關系,而資本市場的競爭不能消除這一沖突;在美國卻剛好相反,資本市場的發達使得銀行不能過多干預企業,使得企業證券得以以更為公平的價格銷售。

      2結論與對策

      上述研究表明,銀行混業經營過程中,各主體之間存在利益矛盾的沖突,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沖突焦點不同,從而對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各異。以色列的市場條件下,混業經營的銀行對發行證券的公司客戶更為忠誠,傾向于高估公司客戶的證券價格,向不知情的投資者推銷自己承銷的證券;在日本的市場條件下,銀行為了拓展市場,傾向于向發行證券的公司客戶施壓,降低證券價格賣給投資者,以建立與投資者客戶間的密切關系;在美國發達的資本市場融資條件下,矛盾得以緩解,混業經營的銀行可以憑借在信息方面的優勢,降低客戶公司上市成本,提高效率。各方利益沖突的矛盾存在,會減弱混業經營本來可以帶來的經營協同效應優勢,如果市場不能消除這一沖突,將會對金融市場效率造成不良的影響。

      要使得混業經營在金融市場最大化其帶來的各種優勢,從宏觀角度來看,應該健全完善資本市場的運作,在政策和法規上加以正確的引導。

      從微觀角度看,近期花旗銀行的發展為混業經營的銀行提供了較好的發展模式,混業模式從集團內部的混業經營,轉變成與其他金融集團不同金融業務的合作,不再強調經營協同,而是發揮金融協同效應?;ㄆ旒瘓F在流動性管理上是高度分權的、在風險管理上是分層的,但在資本充足的監管卻是高度集權的,這樣在集團整體層面單一業務的波動風險可以被相互平滑,集團總體業績相對穩定,評級較高,從而保持了總體融資渠道的暢通,這樣當任一種單一業務陷入周期性低谷時,集團總體有充足的金融資源可以支持其渡過危機并整合行業。

      我國銀行業將日益走向混業經營,應正確把握混業經營帶來的優勢和劣勢,結合國外的經驗,走出一條與自身情況相符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馬駿.證券業改革與金融機構混業經營模式探討[N].上海證券報,2005-3-25.

      第7篇

      一.液壓滑模機的工作原理

      液壓滑模機由齒輪泵.電液換向閥.溢流閥.針形閥等液壓元件及壓力表組成一個控制臺.由控制臺輸出的油液經外膠管.分油管路.支油管路.針形閥至千斤頂(爬行千斤頂)組成液壓回路.如圖所示

      當啟動電機使油泵工作時,油液經由二位四通電液閥的P腔通過A腔的節流口以不大于10㎏/㎝2的壓力循環回油箱,此時B腔和O腔連通,油路系統處于回油狀態.

      當千斤頂需要供油時,操縱電液閥的旋扭(頂升位置),令電液閥換向,使油液由P腔經B腔進入油路系統,使千斤頂完成一次工作行程.

      需要壓力大小由溢流閥調整,由壓力表讀出壓力值,當油路系統中達到設定壓力時,油液從溢流閥卸荷口回油箱.為避免壓力表因油壓沖擊跳動,以致失靈,在壓力表聯接口設有陰尼裝置,避免壓力表指針的急劇跳動,控制臺頂板上的8個針形閥用以控制8路通道.

      二、千斤頂(爬行千斤頂)的選用

      選購千斤頂時,首先考慮滑升阻力;滑模自重;施工載荷;支撐桿的荷載。確定千斤頂的噸位及數量。

      18.5M墩體模板的外表面積為66.7M2,附加影響系數取K=1.2,則滑升摩阻力為160KN;全套滑模包括模板圍圈、操作安全平臺等,根據設計其總重量為160KN,考慮人員、設備、材料以及動力荷載等施工荷載為260KN,則滑?;傋枇?80KN。

      由于原則以輕便為主,受力點過寬則將造成滑模結構變形,參考同類施工技術經驗及本圍圈設計要求,千斤頂間距一般為2.5~3.5M,則單側需要千斤頂6個,上下游圓弧頭位置考慮到其模板面積較大,為均勻受力,各加設1個千斤頂。

      根據以上結果計算得單臺千斤頂受力為41.43KN,考慮千斤頂安全系數為2,并且在滑升過程中存在單側或單點滑升調模的需要,采用100KN千斤頂。

      再考慮在施工中千斤頂容易損壞,備多6臺作備用。因此購買20臺QYD-100千斤頂即可。

      三、現場制作安裝

      大壩閘墩的工作面設計長:18.5M兩端(上下游方向)為圓弧,寬2.5M.根據工作面的尺寸,我們采用90的角鐵設計制作一個鋼結構的長方形框框,內框尺寸為:長18.66M,寬2.63M高1.1M;外框尺寸為:長20.46M寬4.43M高1.1M.四邊采用螺絲聯接,鋼模板安裝在內框四周圍。中間采用180MM的工字鋼制作6個“開”字架聯接兩邊框架,每個“開”字架上安裝2臺共12臺千斤頂。兩邊圓弧段各制作一個“F”架聯接兩端框架,一個“F”架安裝一臺千斤頂,共使用14臺千斤頂。千斤頂安裝時,控制鋼模板到千斤頂的中心距在200MM,使千斤頂爬行上升時受力均勻。千斤頂套握48MM排珊管作為支撐桿,千斤頂工作時沿著排珊管爬行上升。

      四、操作

      起動電機前,檢查液壓油是否在標準線上,各針形閥是否打開,電液換向閥開關是否在“回油”位置,在安全的情況下超動機器。

      1、混凝澆筑到設定高度時,(一般是澆筑1.2M上升0.3M)把爬行桿上的限位器調離千斤頂的0.3M高度,起動機器,把電液換向閥的開關轉至”上升”位置,千斤頂開始爬行,千斤頂的一個爬升行程為100MM,當千斤頂上升到一個行程時,千斤頂上的QYD-100筒式調平器會縮進千斤頂里面,系統此時開始溢流,立即把電液換向閥開關轉到”回油”位置卸荷.待筒式調平器從千斤頂里面完全升出來后,千斤頂再開始第二個上升行程,如此重復行程,千斤頂爬升到需要高度為止,工作面繼續澆筑混凝土.

      2、當千斤頂爬升到需要高度時,如有個別千斤頂未爬升到需要高度時,為保證混凝土質量誤差,把已爬升到需要高度的千斤頂的針形閥關閉,再起動機器,把未爬升到需要高度的千斤頂爬升到需要高度.

      3、隨著滑?;?,當墩體垂直線出現偏差時,同樣是采用關閉千斤頂的針形閥來調平.如向左偏時,關閉右邊千斤頂的針形閥,左邊限位器調高相應高度,開動機器,右邊千斤頂爬升到設計高程即可.

      五、拆除

      當整個工作面混凝土施工完畢時,把鋼結構架上面的工具、機具、材料吊離。開動機器,使滑??蚣苌仙矫撾x混凝土工作臺面,拆除控制臺引出的液壓油管,吊離控制臺。在鋼結構框架上捆好鋼絲繩,利用門式超重機超重,當鋼絲繩受力均勻時停下,利用氣割割除排珊管(爬行桿),再把整個鋼結構框架吊到地面進行拆除解體。

      六、效果

      經過三龍電站閘墩的施工結果,我們認為:采用液壓滑模機械澆筑混凝土要比采用傳統的支模工藝更能保證質量、降低成本、減少安全隱患;由于混凝土連續澆筑,減少甚至避免施工縫隙,使混凝土的整體性能好,避免了支模、拆搭腳手架等多種重復性工作;進度快、工效高、材料消耗少等優點。據統計:

      相關范文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