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范文

      時間:2023-06-18 10:36:08

      序論:在您撰寫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

      第1篇

      關鍵詞:兒童;呼吸道感染;因素;防治措施

      呼吸道感染是兒童常見的一種疾病,它不僅影響孩子生活還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免疫力比較低是造成孩子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發之一,呼吸道感染主要分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指鼻腔至喉嚨之間的急性炎癥的總稱,是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在治療時必須明確感染的病原體從而選擇有效的藥物。下面針對我院住院的30例呼吸道感染兒童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針對在我院2012年9月~12月住院的30例呼吸道感染的兒童進行分析,其中男孩18例,女孩為12例,平均年齡在6~14歲,發病率較多的兒童年齡在3~6歲,7~14歲的兒童呼吸道感染率較少。發病時間平均在48~96 h。

      1.2臨床表現 多數患兒表現為發熱、咳嗽,以中高熱為主,出現嘔吐、食欲差,病情嚴重時有畏寒寒戰等情況。一部分伴有普通感冒現象,出現鼻塞、流涕、咽痛等癥狀,且年齡越小,呼吸道感染癥狀越不典型。反復呼吸道感染者常以發熱為首發癥狀,鼻塞咽痛、咳嗽等癥狀初不明顯。發病時間平均48~96 h。

      1.3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外周血白細胞為3.0×109/L~16.8×109/L,其中淋巴細胞升高25例,占總數的83%,中性粒細胞升高3例,占10%,血生化電解質分析以血鈉偏低多見,其他無明顯異常[1]。

      1.4診斷標準 兒童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大多由于病毒通過飛沫、霧滴傳播,在天氣驟變、氣溫下降時節,患兒到過人口過于密集地段,封閉室公共場所,年長的兒童由于飲食上進食了冷飲辛辣的刺激性食物,通常突然發病,表現為發熱、咳嗽、納差、嘔吐,鼻塞、流涕、咽痛等癥狀,其中腹脹、腹瀉常為少見伴隨癥狀,血象常表現為外周淋巴細胞升高,有些可繼發細菌感染,出現血白細胞升高或分類中性粒細胞增高。目前存在的現況是由于濫用抗生素現象,使耐藥菌珠增多。

      1.5方法 ①對于咳嗽癥狀的患者可以適當應用抗生素預防細菌感染,減輕患兒的咳嗽程度[2]。②口服抗病毒藥"利巴韋林、板藍根、藍芩口服液,"胃腸粘膜保護劑"思密達"及促消化藥"健胃消食片"等進行口服藥劑治療[3]。③對于嘔吐與腹瀉較重的患兒伴有脫水嚴重及離子紊亂的患兒,輕度的可以進行口服補液鹽,嚴重的患兒要給予靜脈補液,如果出現發熱頻繁的患兒和外周白細胞升高的都可加用抗生素青霉素,頭孢呋辛等進行治療[4]。④加強對患兒的護理,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合理的喂養與用藥,以易消化飲食為主。⑤對于無細菌感染指,應該盡量避免濫用抗生素。

      2結果

      多數患兒在出現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及發熱后,經藥物治療后會緩解95%,精神狀態明顯好轉,發熱癥狀緩解度達到60%,一般的療程在2~3 d。情況嚴重的患兒一般治療時間為4~7 d,30例患兒中有16例是2~3 d后治愈恢復,緩解健康的,而出現發熱嚴重的10例患兒在4~7 d治愈恢復,還有4例是發熱加腹瀉,出現咳嗽、咽痛、聲音嘶啞、白細胞升高的患兒采用了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后病情得到好轉[5]。

      3討論

      我社區出現的患兒呼吸道感染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于天氣、飲食、小兒體制弱、生活不規律、無指征濫用抗生素等因素導致兒童免疫力下降所引發呼吸道感染。主要的防治措施:增加孩子的體格鍛煉,有利于孩子增強體質,對疾病的抵抗力增強。保持室內空氣質量。增強孩子營養上的補充,補充一定的維生素A、鈣、鋅等營養元素,提高自身免疫力。按時預防接種如:百日咳、風疹、麻疹的預防針,這樣就可有效的預防呼吸道感染做好準備工作,從而切斷呼吸道感染的來源與傳播。無細菌感染指征盡量避免濫用抗生素,減少呼吸道感染。

      綜上所述,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其病發原因復雜,對于這種病家長應該重視其嚴重性,家長要提高育兒知識,對于兒童的飲食起居、生活習慣家長要進行正確的教育,采用正確的防治措施,有效的防止孩子呼吸道感染引發的病情,這對于孩子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方澤雄.玉屏風口服液治療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療效觀察[J].中外醫療,2009,(32).

      [2]張志華,羅悅性.小兒營養不良110例病因分析與預防[J].基層醫學論壇,2010(,29).

      [3]周云芳.加強兒科醫院內感染的控制措施[J].臨床兒科雜志,2009,(06).

      第2篇

      近年來,呼吸道疾病在養雞場屬于多發病,病因復雜,而細菌、病毒及支原體等微生物之間的混合感染給該病的防治帶來了困難?,F將雞場混合感染的常見呼吸道疾病介紹如下。

      1大腸桿菌和支原體混合感染

      (1)病原。致病性大腸桿菌和敗血型支原體。

      (2)臨床癥狀?;茧u精神沉郁,呼吸困難,黏液性鼻漏,羽毛蓬亂,無光澤,糞便稀、惡臭。體重輕,產蛋率顯著下降。雞群后期死殘淘汰明顯增加。

      (3)剖檢病理變化。氣囊壁增厚,囊液渾濁不清,部分有干酪樣滲出物。心外膜、肝被膜及腹膜呈黃色,有纖維素性假膜附著,胰腺和小腸漿膜出血。

      (4)防治。治療時選擇針對病原的藥物混合使用,首次用藥量要足,并把握好治療時機??蛇x用泰樂菌素、紅霉素、泰妙菌素、強力霉素等,按規定用藥濃度選用幾種藥物配合使用,3~5d為1個療程,停藥3~4d后,再用1個療程,可有效防治。有些疫苗供應商研制出了一些致病性大腸桿菌疫苗,但在實際應用中效果一般?,F有的支原體疫苗使用效果不一。如要有效地控制該病,搞好雞群凈化是關鍵。首先是引進無污染的雛雞,其次應加強飼養管理,提高雞群抵抗力,及時隔離病雞,加強雞舍和環境消毒,控制病原的入侵。

      該病發病期比較長,雞群被感染緩慢。由于時間較長,粗心的養殖戶很容易貽誤時機,錯失最佳治療時間。一旦感染此病,治療費用一般都比較高,會給養殖戶造成的經濟損失相當嚴重。

      2傳染性喉氣管炎和禽流感混合感染

      (1)病原。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屬皰疹病毒,禽流感病毒屬正粘病毒,這兩種病毒都能引起雞嚴重的呼吸道癥狀,危害非常大。

      (2)傳播途徑。病原主要是經中間載體傳播到雞群中,引起雞群發病。中間載體主要有空氣、水源、飼養人員、飼養工具及動物等。

      (3)臨床癥狀。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發病時間極短,2~3d就可使30%以上的雞感染并表現出明顯的癥狀。病雞呼吸困難,頭頸平伸,張口呼吸,有黏液從鼻腔或口腔內甩出,有時黏液中帶有血絲?;疾‰u群有一定比例的雞眼部炎癥明顯,產蛋量和蛋品質明顯下降(產蛋率下降可達20%~40%),死亡率為2%~5%。如果繼發了禽流感,則雞群的呼吸道癥狀可能延長2~3個月,死亡率升高,可達10%或更高,產蛋下降可達40%以上,嚴重的可能絕產,損失相當嚴重。此時,病雞表現出一些禽流感的癥狀,如眼內分泌物增加,雞冠稍腫并伴有出血點,腳爪鱗片處有淡淡的出血斑。

      (4)病理剖檢變化。發病初期,咽喉部黏膜充血水腫,氣管黏膜出血,黏液中混有血凝快,卵巢出血,輸卵管水腫。病程長時,生殖系統病變明顯。生殖道組織變性壞死,生殖道阻塞,造成成熟的蛋無法產出體外,引起生殖道黏膜水腫,腔內積液。生殖系統的病變造成成熟卵子無法進入生殖道而掉入腹腔,引起腹膜炎。病雞最后因異物性腹膜炎和營養衰竭而死亡。

      (5)防制措施。①加強生物安全體系建設,防止病原入侵。②預防和控制繼發癥及并發癥的發生。臨床上都采用治療呼吸道疾病的廣譜抗生素及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來增強雞的抵抗力,緩解細菌性疾病的感染,但藥物對治療這兩種病毒病是沒有效果的。③免疫接種。傳染性喉氣管炎的免疫計劃許多養殖場已經在運用,但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疫苗的免疫反應,因為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株的免疫反應很強,所以,在免疫劑量上可以考慮減少接種量或者延長接種日齡。禽流感的免疫,在免疫時必須要針對禽流感的血清型,由于該病毒易變異,每種亞型間的交叉保護是有限的,所以要研制一種比較有效的疫苗來控制禽流感是非常困難的,目前的有效途徑只有加強預防措施。

      3傳染性支氣管炎和支原體混合感染

      (1)病原。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屬冠狀病毒,支原體為敗血型支原體。

      (2)臨床癥狀。雞呼吸音,羽毛蓬亂無光澤,蛋品質下降,畸形蛋增加。

      (3)病理剖檢變化。氣囊壁增厚,囊液渾濁,卵巢萎縮,輸卵管黏膜水腫,有時可發現一側輸卵管囊腫,腺胃出血或壞死,腎臟腫脹,尿酸鹽沉積。傳支感染在雛雞中危害較明顯,產蛋雞中呼吸道癥狀不太明顯,容易被忽視,但蛋品質和產蛋率的下降會逐漸表現出來。如果有支原體感染存在,則呼吸道癥狀表現明顯,死亡率增加。

      (4)防制措施。該病無有效的治療方法,接種與致病毒株相匹配的疫苗預防效果較好。生產實踐表明,改善飼養管理可大大減少死亡率,降低損失。如保持雞舍適宜的溫度以減少冷熱應激反應,同時注意通風換氣,適當降低動物性蛋白質含量,在飲水中添加適當電解質如檸檬酸鉀(125g/kg水),補充一些維生素等,對控制該病有良好效果。

      4新城疫和傳染性支氣管炎混合感染

      (1)病原。新城疫病毒屬副粘病毒,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為冠狀病毒。

      (2)臨床癥狀。呼吸道癥狀很明顯,較遠處都能聽到雞的咳嗽聲,產蛋率下降可達20%,蛋品質下降,畸形蛋增加,有一定的死亡率。

      (3)病理剖檢變化。氣管內有卡他性炎性滲出液,胰臟、小腸有出血點,卵巢出血,輸卵管黏膜水腫,泄殖腔口有出血點。部分病死雞腺胃出血,肺臟充血水腫。

      (4)防制。該病主要通過疫苗免疫,提高機體抗體水平,獲得堅強免疫力。并注意抗體監測,及時補加免疫。此外應重視環境控制和凈化工作,減少畜舍空氣污染而增加致病機會。

      第3篇

      【關鍵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護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發病原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常見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常見的細菌有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發病,特別是冬春季節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頭痛等癥狀;嚴重的患者表現為畏寒、乏力、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全身性癥狀[2]。我們對自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控與治療措施,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患者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為36歲。其中,單次發患者37例,多次發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為每年單次發病,55例患者為每年反復多次發病。

      1.2 臨床癥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表現為鼻部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癥狀。重者如果感染發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將出現咽痛、發燒、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與增生、扁桃體發炎等情況,有些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現象。發熱一般持續2~3日,嚴重者將達到1周左右;嚴重的患者其體溫可達39~40℃以上,患者同時感到寒冷、頭痛、腹痛、全身無力、出現嘔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求患者加強營養與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將會擴大或蔓延至鄰近器官,極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癥。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內能夠痊愈,部分患者可達2~3周。

      1.3 治療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感染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于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理想;對于經過2~3d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其它病原體感染,例如,支原體感染等。當患者出現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頭部,勤更換,能夠有效控制高熱驚厥。一般的退熱藥,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也有效果。對于伴有鼻炎的患者,為保證呼吸通暢,需要休息好,可在進食及睡前使用鼻藥[1-3]。

      2 早期防控

      2.1 預防措施 加強自身鍛煉,多呼吸新鮮的空氣,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飲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類的食品,合理補充維生素,蔬菜與水果能夠增抵抗力。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適應氣候冷熱改變,衣服不要過多,以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2-4]。經常通風,經常換氣,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病源感染??梢允褂脺p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夠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抗體,使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強。

      2.2 加強護理 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呼吸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要求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同時要清淡易消化,還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患者處于發熱期時,必須要臥床休息并嚴格按照發熱常規進行護理;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并使呼吸道通暢;必須及時清除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測量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及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地向患者講授衛生知識,積極對其進行宣傳教育[3,4]。

      3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為鼻、鼻咽和咽部。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數的9 0%左右。當病毒入侵機體上呼吸道后,該處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可以入侵,同時可出現化膿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多,但全年都能發生。該病的臨床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潛伏期一般為2~3d或更長。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夠波及周圍器官,有時鼻咽部的原發病的癥狀消失,而其并發癥卻出現加重現象,因此,一定要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觀察。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輕率對待。

      參考文獻

      [1] 童雅培,王筱敏.診療與護理常規[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234-235.

      [2] 張梓荊.常見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專家筆談)[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10):86.

      [3] 蔣東波,等.白細胞介素10水平及其對白細胞介素2等的調節作用[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12):28.

      第4篇

      [關鍵詞] 院內感染;心外科手術;危險因素;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 R3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1(c)-0134-04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received cardiac surgery and it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LI Xiaomeng1 JIANG Yongjing2 NIU Li'nan1

      1.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ICU,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China; 2.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received cardiac surgery and it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Patients in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our hospital" for short) from January 2007 to June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Then risk factors of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Patients received cardiac surgery from July 2009 to December 2012 were prospectively studied and give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effects of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were observed. Results ①Patients with different age, operation time, chest drainage time, intubation tim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and prophylactic use of antibiotic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s (P < 0.05). ②Age, operation time, chest drainage time, intubation tim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were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entive use of antibiotics was the protective factor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P < 0.05). ③After comprehensive measures adopte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gastrointestinal infecti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and incision infection were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dopting,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Conclusion Elderly, non-preventive use of antibiotics and long duration of operation time, chest drainage time, intubation time, indwelling catheter time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after cardiac surgery.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nosocomial infection.

      [Key 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Cardiac surgery; Risk factors;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心臟手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率為5%~21%,會對患者的術后恢復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不利影響。由于院內感染的發生是受到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因此需要綜合分析其危險因素并給予防治措施,以達到減少院內感染發生的目的。目前,國外已有關于心外科術后感染發生危險因素的研究,并在給予干預措施后有效控制感染發生率。但國內仍缺乏該方面足夠樣本量的研究。為此,本研究分析了心外科手術患者術后院內感染危險因素與防治對策,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將2007年1月~2012年12月總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胸心外科收治的患者納入研究,其中,2007年1月~2009年6月間入組病例采用回顧性調查研究,資料來源于出院后的病歷及電話隨訪;2009年7月~2012年12月間入組病例采用問卷進行前瞻性調查,并給予術后感染綜合防治措施。

      納入標準:①明確的原發疾病診斷;②符合手術治療指征;③收住院完善各項檢查后給予心外科手術;④取得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慢性感染性疾病患者;②未取得知情同意者。共納入597例患者,其中男334例,女263例。

      1.2 院內感染定義

      參照原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1]并結合明確的微生物學證據判斷院內感染的發生情況,并根據樣本來源不同分為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切口感染。

      1.3 問卷調查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和衛生系統反應性》量表中的相關內容自行設計院內感染危險因素調查表,通過信度和效度檢驗后,由高年資醫護人員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手術持續時間、胸腔引流時間、氣管插管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情況,并按下列標準進行分類量化:術后院內感染發生情況:未發生=0、發生=1;年齡:

      1.4 感染防治對策

      針對心外科手術患者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包括:①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②術前給予營養支持、調節患者機體功能至最佳狀態;③術中嚴格無菌操作,減少手術室內人員走動和圍觀,手術結束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術腔;④術后保持病房環境清潔、定期進行消毒;⑤觀察引流管情況,每日進行消毒。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2 結果

      2.1 感染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性別患者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不同年齡、手術持續時間、胸腔引流時間、氣管插管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情況患者,術后院內感染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表1 感染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2.2 感染危險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年齡、手術持續時間、胸腔引流時間、氣管插管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是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是術后院內感染的保護因素(P < 0.05),見表2。

      表2 感染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感染綜合防治措施的效果

      采取感染綜合防治措施后,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均低于采取感染綜合防治措施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術后感染是外科手術最常見的并發癥,會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的恢復過程及生命體征的穩定,嚴重者可引起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2]。心臟手術雖然是一類無菌手術,但術后院內感染仍有一定的發生率,根據不同研究報道,其感染率為5.0%~21.0%[3-4],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呼吸道,這與氣管插管的使用、術中對肺臟的牽拉、機體全身情況較差相關[5],其余感染部位包括胃腸道、泌尿道以及手術切口等[6]。為了給院內感染的防治提供更多理論依據,國外已有研究對轄區內心外科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進行了分析,并通過針對性地給予防治措施降低了院內感染發生率[7]。目前,國內也逐步開始對心外科術后院內感染發生情況進行研究,也有關于其危險因素的報道[8],但是由于其臨床樣本量較少,且缺乏給予防治措施前后的比較,其整體的臨床參考價值并不理想。

      年齡較大的患者,全身情況多較差,且合并有慢性基礎疾病,在遭受手術創傷后對于病原菌的抵抗力較弱,容易發生院內感染[9]。心臟手術本身創傷較大,會對肺臟、氣管進行牽拉,增加氣道分泌物,不利于分泌物排出[10],若手術持續時間較長,造成的影響也較大,并直接增加感染并發癥發生的風險[11]。氣管插管、導尿管、胸腔引流管的使用,增加了病原菌從醫用管道進入機體并引起感染的風險[12]。這一情況在患者術后抵抗力較弱時更容易發生[13]。本研究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不同性別患者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不同年齡、手術持續時間、胸腔引流時間、氣管插管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情況的患者,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除了性別因素,其余因素均與術后院內感染的發生有關。

      術后院內感染的發生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同時作用的過程[14],高齡、抵抗力低下、手術創傷、術后引流管的使用均參與感染發生過程[15]。因此僅用單一因素對術后感染進行一元化解釋信度不高,也不利于制定綜合防治措施[16-17]。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上,通過Logistic回歸對感染發生進行多因素分析可知,年齡、手術持續時間、胸腔引流時間、氣管插管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是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其保護因素。提示術后感染是由上述因素參與的復雜過程。針對危險因素所采用的綜合防治措施能夠有效減少術后院內感染的發生率,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采取感染綜合防治措施后,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胃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以及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均低于采取感染綜合防治措施前,

      綜上所述,高齡、未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以及手術持續時間、胸腔引流時間、氣管插管時間、導尿管留置時間較長是術后院內感染發生的危險因素,在給予感染綜合防治措施后能夠有效控制感染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J].中華醫學雜志,2001,81(5):314-328.

      [2] Ziabakhsh Tabary S,Fazli M. Clinical outcome of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in hemodialysis-dependent patients and comparison with non-renal failure patients [J].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3,17(19):2628-2631.

      [3] Coba V,Jaehne AK,Suarez A,et al. The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bacteremia in 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J]. Resuscitation,2013,12:300-312.

      [4] 王田奇,朱學敏.心外科術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激光雜志,2012,33(6):31.

      [5] 李麗萍,楊新芳,侯芳,等.胸心外科手術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18):99-100.

      [6] 武迎宏,郝秋星,李冬梅.心外科實施醫院感染干預措施的效果[J].協和醫學雜志,2012,3(3):306-309.

      [7] 徐艷,王予川,楊懷,等.某三級甲等醫院心外科手術切口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醫院感染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6):3523-3525.

      [8] 陳鳴敏.心外科手術術后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3):547-549.

      [9] 王飛燕,程軍.心血管病醫院心外科術后醫院感染病原菌耐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116-118.

      [10] Colombier S,Kessler U,Ferrari E,et al. Influence of deep sternal wound infection on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cardiac surgery [J]. Med Sci Monit,2013,14(19):668-673.

      [11] Yamamoto J,Shimanouchi M,Ueda Y,et al. Pulmonary 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 complicated with pneumothorax and chronic empyema [J]. Kyobu Geka,2013,66(9):795-797.

      [12] 周曄,邵涓涓,羅智敏,等.心臟手術后銅綠假單胞菌醫院感染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 19(6):677-679.

      [13] 馮東,王云顧,繼偉,等.冠狀動脈搭橋術后胸骨切口感染5例分析[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1,33(4):385-386.

      [14] 陳潤芳,唐艷琴,孫國申,等.骨科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與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0):55-56,58.

      [15] Yamauchi A,Hashimoto M. Vacuum-assisted closure in a patient with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mediastinitis after thoracic aortic surgery [J]. Kyobu Geka,2013,66(6):464-468.

      [16] 王愛華,李海峰,王志剛,等.某院2010-2012年銅綠假單胞菌的分布情況及耐藥性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2, 25(8):71-73.

      第5篇

      1例(1.69%),血液感染8例(13.56%),皮膚傷口感染4例(6.78%),表淺切口感染1例(1.69%)。2013年同期1032例患者中發生醫院感染68例,感染率6.59%;易感部位分布:泌尿系感染33例(48.52%),下呼吸道感染16例(23.53%),顱內感染4例(5.88%),上呼吸道感染3例(4.41%),血液感染6例(8.82%),皮膚傷口感染4例(5.88%),表淺切口感染2例(2.94%)。Logistic回歸分析法顯示,氣管未切開、留置尿管、原發病、并發癥以及功能障礙等是神經外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

      結論:重視神經外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主要易感部位和相關因素,并予以針對性的防治對醫院感染具有預防價值。

      【關鍵詞】 神經外科; 醫院感染; 易感部位; 相關因素; 防治措施

      神經外科主要診療范圍包括腦出血、腦腫瘤和腦外傷等患者。這些患者大多病情危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較其他疾病更易發生醫院感染。有研究顯示,我國神經外科住院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為9.2%~15.4%,僅次于燒傷患者[1]。醫院感染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因此,分析在神經外科中發生的醫院感染具有的易感部位和相關因素,并予以防治措施,對于提高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即對此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2014年1-10月在本院神經外科住院的1150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發生醫院感染59例,男38例,女21例;年齡32~83歲,平均(45.8±3.3)歲;原發疾?。耗X血管疾病者29例,顱腦外傷者12例,顱內腫瘤者5例,硬膜下血腫者3例,腦脊液鼻漏者10例。

      1.2 研究方法 通過回顧性分析法分析患者醫院感染發生情況,易感部位,并與2013年同期本科發生醫院感染的患者進行對比,利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影響神經外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實施判定。

      1.3 防治措施 (1)嚴格消毒,合理預防:神經外科患者應視情況及早實施氣管切開,若未接受氣管切開,則應及時為患者翻身和拍背,幫助其順利排痰。強化消毒病房空氣,做好氣管套管清潔和滅菌,避免切口感染,對吸痰導管實施嚴格消毒,強化氣道濕化,增加營養,提升機體的抗感染能力。對于留置尿管的患者,及時實施膀胱功能訓練,做好尿道口消毒工作。按時調節患者的,保持病床和墊材干凈整潔。(2)圍術期處理:術前視情況應用合適抗生素,對于腫瘤患者可輸入白蛋白或新鮮血漿以增強機體抗感染作用。手術中應嚴格進行無菌操作,手術結束時使用骨蠟亦或是帶蒂組織對顱腔實施嚴密封閉。在術后適時移除引流管,及時為患者換藥。(3)抗生素合理應用:及時對患者的體液進行采集,實施細菌學培養后選擇高效和敏感的抗生素進行治療。做到先窄譜后廣譜,先低級后高級,先短期后長期,針對真菌性感染者,應重點實施真菌培養亦或是給予患者預防性口服抗真菌藥物。(4)注重監測,及時總結: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突發狀況,及時進行整理分析,并參與小組討論,探索出更具效果的防治措施并定時豐富到原有防治措施中,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相關因素分析使用Logistic回歸法判定,以P

      2 結果

      2.1 2014年神經外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易感部位分析 1150例患者中發生醫院感染59例,感染率5.13%,易感部位分布:泌尿系感染29例(49.15%),下呼吸道感染11例(18.64%),顱內感染5例(8.47%),上呼吸道感染1例(1.69%),血液感染8例(13.56%),皮膚傷口感染4例(6.78%),表淺切口感染1例(1.69%)。

      2.2 2013年神經外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易感部位分析 2013年同期本院收治1032例患者,發生醫院感染68例,感染率6.59%,易感部位分布:泌尿系感染33例(48.52%),下呼吸道感染16例(23.53%),顱內感染4例(5.88%),上呼吸道感染3例(4.41%),血液感染6例(8.82%),皮膚傷口感染4例(5.88%),表淺切口感染2例(2.94%)。

      2.3 影響神經外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 根據Logistic回歸分析可知,影響神經外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主要有氣管未切開、留置尿管、原發病、并發癥及功能障礙,見表1。

      3 討論

      神經外科具有手術時間長、手術難度大等特點,加之患者病情危重,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較其他科室更容易發生醫院感染,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疾病轉歸 [2]。因此,怎樣更好地避免此種醫院感染情況是神經外科臨床醫師面臨的重要問題[3-4]。本文通過分析神經外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時的易感部位和相關因素,以及防治措施,以期為避免醫院感染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2014年發生醫院感染59例,感染率5.13%,略低于2013年同期醫院感染發生率6.59%,這主要與本院加強科室管床醫師對院內感染診斷標準學習,杜絕重報,針對醫院感染易感部位和相關因素采取預防措施有關。從易感部位分布來看,本院神經外科以泌尿系感染居首位,與其他醫院報道不相符,原因考慮如下:(1)存在尿管管理缺陷,無菌觀念不強,應加強無菌操作觀念,向??茖W習尿管管理技巧,減少感染率[5]。(2)留取標本未使用專用試管,存在污染現象[6]。(3)患者住院時間長,留置尿管時間長。(4)長期留置尿管患者需反復更換尿管[7]。針對以上因素,本院制定如下整改措施:(1)應加強無菌操作觀念,向??茖W習尿管管理技巧,減少感染率。(2)應用專用容器留取標本。(3)嚴格把握導尿指征,盡早拔管。(4)治療原發病,加強支持治療,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5)做好宣教,做好會衛生清潔。

      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法可知,影響神經外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相關因素主要有氣管未切開、留置尿管、原發病、并發癥及功能障礙。這進一步提示針對此類因素實施針對性的處理對于患者的感染而言具有十分積極的預防作用[8-9]。原因可能在于神經外科手術大都在患者的腦部進行操作,這就涉及到對其呼吸道和泌尿道的侵入性操作,而若患者住院時間較長亦或是處于昏迷狀態,極易引發上述區域位置的感染[11-13]。同時,研究發現,在并發癥中,慢性支氣管炎易形成下呼吸道感染,糖尿病易形成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切口感染,而乙型肝炎則易導致消化道感染,惡性腫瘤易導致呼吸道以及中樞神經的感染。這可能與此類并發癥疾病的臨床特點有關,例如有惡性腫瘤的患者大都免疫力較為低下,術后常需長時間地應用呼吸機進行治療,這直接增加了呼吸道感染的風險[14-15]。因此對于氣管未切開和留置尿管,原發病和并發癥以及功能障礙等患者應注意醫院感染的預防。

      綜上所述,重視神經外科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主要易感部位和相關因素,并予以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對今后的醫院感染具有潛在的預防價值,臨床工作應予以重視。

      參考文獻

      [1]羅斌華,吳志勇,李福太,等.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相關危險因素調查與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24):6223-6225.

      [2] Ulu-Kilic A, Alp E, Cevahir F, et al.Economic evaluation of appropriate duration of antibiotic prophylaxis for prevention of neurosurgical infections in a middle-income country[J].Am J Infect Control,2015,43(1):44-47.

      [3]明婷.重癥監護室神經外科患者肺部感染的相關危險因素及護理要素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4,2(5):165-166.

      [4] McComb J G, Da Silva S L.Neurosurgical care of pediatric brain tumor patients in a rehabilitation unit[J].J Pediatr Rehabil Med,2014,7(4):323-331.

      [5]王彬,劉英娟,連可樂.護理干預對神經外科重癥患者治療效果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30):3408-3410.

      [6] Champeaux C, Raballand E.Craniocerebral gunshot wound in a baby chimpanzee-an uncommon experience of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conducted in the Guinean forest [J].J Med Primatol,2015,44(1):49-52.

      [7]葉慧,樊鴻雁,錢愛萍,等.神經外科重癥監護病房患者醫院感染危險因素分析[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4):369-370.

      [8] Spader H S, Hertzler D A, Kestle J R, et al.Risk factors for infection and the effect of an institutional shunt protocol on the incidence of ventricular access device infections in preterm infants[J].J Neurosurg Pediatr,2014,1(5):1-5.

      [9]屈澤,李宣,黃元芳,等.急性腦梗死中醫證型與血清IL-1在近期感染中的相關性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7-8.

      [10] Wollmann G, Paglino J C, Maloney P R, et al.Attenuation of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infection of brain using antiviral drugs and an adeno-associated virus-interferon vector[J].Virology,2015,15(475):1-14.

      [11]羅晨,陳彥飛,李常偉,等.腰大池置管持續外引流在神經外科的臨床應用體會[J].浙江創傷外科,2014,21(2):277-278.

      [12] Zhou H, Zhang X.Intracranial malignant lesions correlate with the requirement for a long treatment course in postoperativ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J].Neuropsychiatr Dis Treat,2014,4(10):2071-2077.

      [13]何永棠.195例普通外科手術患者圍術期短程應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的效果[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34):20.

      [14] Yan L, Qing Y, Xingyi J,et al.Etiologic diagnosis and clinical treatment of 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 after neurosurgery[J].Cell Biochem Biophys,2014,10(28):112-113.

      第6篇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護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發病原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常見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常見的細菌有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發病,特別是冬春季節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頭痛等癥狀;嚴重的患者表現為畏寒、乏力、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全身性癥狀[2]。

              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為36歲。其中,單次發患者37 例,多次發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為每年單次發病,55例患者為每年反復多次發病。

              2   臨床癥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表現為鼻部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癥狀。重者如果感染發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將出現咽痛、發燒、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與增生、扁桃體發炎等情況,有些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現象。發熱一般持續2~3 日,嚴重者將達到1 周左右;嚴重的患者其體溫可達39~40℃以上,患者同時感到寒冷、頭痛、腹痛、全身無力、出現嘔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求患者加強營養與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將會擴大或蔓延至鄰近器官,極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癥。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內能夠痊愈,部分患者可達2~3 周。

              3   治療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感染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于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理想;對于經過2~3d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其它病原體感染,例如,支原體感染等。當患者出現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頭部,勤更換,能夠有效控制高熱驚厥。一般的退熱藥,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也有效果。對于伴有鼻炎的患者,為保證呼吸通暢,需要休息好,可在進食及睡前使用鼻藥[1-3]。

            4   防治措施

               加強自身鍛煉,多呼吸新鮮的空氣,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飲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類的食品,合理補充維生素,蔬菜與水果能夠增抵抗力。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適應氣候冷熱改變,衣服不要過多,以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2-4]。經常通風,經常換氣,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病源感染??梢允褂脺p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夠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體,使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強。

              5   加強護理

               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呼吸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要求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同時要清淡易消化,還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患者處于發熱期時,必須要臥床休息并嚴格按照發熱常規進行護理;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并使呼吸道通暢;必須及時清除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測量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及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地向患者講授衛生知識,積極對其進行宣傳教育[3,4]。

              6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為鼻、鼻咽和咽部。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數的90%左右。當病毒入侵機體上呼吸道后,該處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可以入侵,同時可出現化膿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多,但全年都能發生。該病的臨床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潛伏期一般為2~3d 或更長。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夠波及周圍器官,有時鼻咽部的原發病的癥狀消失,而其并發癥卻出現加重現象,因此,一定要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觀察。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輕率對待。

       

      參考文獻

       [1] 童雅培, 王筱敏. 診療與護理常規[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張梓荊. 常見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專家筆談)[j]. 中華兒科雜志, 2000: 38(10): 86. 

       [3] 蔣東波, 等. 白細胞介素10 水平及其對白細胞介素2 等的調節作用[j]. 中華兒科雜志, 1999: 37(12): 28.

      第7篇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護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屬于常見病,發病原因大多為病毒感染,常見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腸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細菌感染而引發的,常見的細菌有肺炎球菌、鏈球菌以及金黃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發病,特別是冬春季節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發熱、打噴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頭痛等癥狀;嚴重的患者表現為畏寒、乏力、惡心嘔吐以及腹瀉等全身性癥狀[2]。

      1 一般資料

      選擇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間入我院接受治療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齡在12~76歲之間,平均為36歲。其中,單次發患者37 例,多次發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為每年單次發病,55例患者為每年反復多次發病。

      2 臨床癥狀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嚴重程度差異較大,輕者僅表現為鼻部流鼻涕、打噴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癥狀。重者如果感染發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將出現咽痛、發燒、咽后壁淋巴組織充血與增生、扁桃體發炎等情況,有些患者出現淋巴結腫大現象。發熱一般持續2~3 日,嚴重者將達到1 周左右;嚴重的患者其體溫可達39~40℃以上,患者同時感到寒冷、頭痛、腹痛、全身無力、出現嘔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需要通過藥物進行治療,同時要求患者加強營養與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將會擴大或蔓延至鄰近器官,極易引發肺炎、支氣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發癥。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內能夠痊愈,部分患者可達2~3 周。

      3 治療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細菌性感染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

      對于因溶血性鏈球菌引發的扁桃體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療效果較理想;對于經過2~3d治療后仍無效的患者,應考慮是否有其它病原體感染,例如,支原體感染等。當患者出現高熱時,可用冷毛巾濕敷頭部,勤更換,能夠有效控制高熱驚厥。一般的退熱藥,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撲熱息痛也有效果。對于伴有鼻炎的患者,為保證呼吸通暢,需要休息好,可在進食及睡前使用鼻藥[1-3]。

      4 防治措施

      加強自身鍛煉,多呼吸新鮮的空氣,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飲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熱量、高蛋白質類的食品,合理補充維生素,蔬菜與水果能夠增抵抗力。根據溫度增減衣服,適應氣候冷熱改變,衣服不要過多,以提高身體的御寒能力[2-4]。經常通風,經常換氣,少到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病源感染??梢允褂脺p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夠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體,使呼吸道對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強。

      5 加強護理

      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護理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呼吸系統疾病的一般護理常規。要求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同時要清淡易消化,還要給予充足的水分;患者處于發熱期時,必須要臥床休息并嚴格按照發熱常規進行護理;嚴格執行呼吸道隔離并使呼吸道通暢;必須及時清除患者鼻腔內的分泌物;測量患者體溫、呼吸、脈搏等,及時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耐心地向患者講授衛生知識,積極對其進行宣傳教育[3,4]。

      6 討論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為鼻、鼻咽和咽部。該病的病原體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總數的90%左右。當病毒入侵機體上呼吸道后,該處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導致細菌可以入侵,同時可出現化膿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節較多,但全年都能發生。該病的臨床輕重程度差異較大,潛伏期一般為2~3d 或更長。我們在治療過程中,對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選擇專門針對病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對于細菌性感染患者,可選用青霉素類或其它種類的抗生素進行治療[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夠波及周圍器官,有時鼻咽部的原發病的癥狀消失,而其并發癥卻出現加重現象,因此,一定要對上呼吸道感染進行綜合的分析與觀察。早期診斷與治療,對提高療效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以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輕率對待。

      參考文獻

      [1] 童雅培, 王筱敏. 診療與護理常規[M]. 濟南: 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張梓荊. 常見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專家筆談)[J]. 中華兒科雜志, 2000: 38(10): 86.

      [3] 蔣東波, 等. 白細胞介素10 水平及其對白細胞介素2 等的調節作用[J]. 中華兒科雜志, 1999: 37(12): 28.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