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骨科護理綜述范文

      時間:2023-05-31 15:07:47

      序論:在您撰寫骨科護理綜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骨科護理綜述

      第1篇

      【關鍵詞】 舒適護理;脊髓損傷;氣血胸;應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5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784-02

      舒適護理是臺灣蕭豐富先生在1998年提出的,又稱蕭氏雙C模式,舒適護理模式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其不愉快的程度。

      我科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對15例胸腰段骨折合并氣血胸的患者實行舒適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17-63歲,平均年齡42.9歲,合并單側氣血胸者7例,合并雙側氣血胸者8例,其中合并雙下肢全癱者9例,雙下肢不全癱者4例,雙下肢肌力正常者2例,合并其他損傷者3例。

      1.2 方法 對15例合并氣血胸患者實施舒適護理模式。

      1.3 結果 15例患者均有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改善,滿意度調查為99.4%。

      2 舒適護理

      2.1 環境護理 病室應安靜、清潔整齊、溫濕度適宜,空氣清新,一般室溫控制在18℃-20℃,濕度為50%-60%,每日保證通風30min。夜間可采用柔和的燈光使患者感到心理穩定,有利于休息。護士操作應注意動作輕柔,避免噪音。

      2.2 心理舒適護理 患者多由于突然遭受創傷,病情較重、胸腰部疼痛,呼吸困難,擔心失去生命,而出現恐懼、焦慮、緊張、急躁情緒,表現出很強的安全需求。在此時護士應主動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及時進行健康教育,向病人講解治療的目的、過程及可能出現的情況,介紹醫院先進的醫療設備和精湛的醫術,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并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安撫,如手握病人的手或適當撫摸患者的肌膚,以增強患者的舒適感,并消除其顧慮。注意實施保護性醫療措施,以免增加其心理壓力。協助家屬做好生活護理,盡可能的滿足患者的要求,使其更好地接受治療和護理。針對病人性格、年齡、職業、家庭、經濟文化修養、愈后的不同而產生的憂郁、消沉、悲觀失望,甚至不配合治療、絕食等情況,護士針對性的進行宣教,及時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動,通過談心、聊天,利用所有與病人接觸的時間,有的放矢的做好疏導,建立,2012年對照組一患者因胸腰段骨折后造成精神分良好的護患關系,注意保護其自尊心,用許多病人重返社會工作的事實,鼓勵其面對現實,樹立勇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更好地配合治療護理早日康復,達到社會舒適的目的。

      2.3 的護理 為病人更換臥位前,首先要認真評估病人對臥位改變的認識及合作程度。胸腔閉式引流的患者在妥善固定胸腔閉式引流瓶的前提下,可行健側45°-90°或患側45°的翻身,翻身時一定要保持脊柱平直,不能扭曲、拖拉病人,胸腰部墊枕,能活動的肢體由病人自主擺放在舒適的功能位,不能活動的肢體由護士協助擺放功能位,兩腿中間墊一軟枕。局部受壓部位,給予紅花酒涂擦,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2.4 生理舒適護理 疼痛是不舒適的最嚴重形式,緩解疼痛是舒適護理的重要程序?;颊呷朐汉蠼o予正確的疼痛評估,分析引起疼痛的原因、性質、部位。及時給予鎮痛藥物應用。術后患者可使用鎮痛泵,以減輕傷口疼痛。

      2.5 消化道舒適護理 加強口腔護理,提高口腔舒適度?;疾『笥捎诘脑蚪o患者刷牙帶來了不便,口腔自潔功能降低,易產生口腔異味,造成口腔內感染,病人食欲不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因此一定要做好口腔護理,病情較重者,口腔護理每日2次,病情穩定后,飯前飯后讓病人嚼口香糖或金銀花水漱口。術后3天內盡量少食產氣食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大豆、紅薯、牛奶等。術后早期進行穴位按摩或順時針按摩腹部:如足三里、上脘、中脘、下脘等穴,每日2次,每次15-20min。

      3 討 論

      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的、舒適性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人體在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胸腰段骨折合并氣血胸的患者,由于受傷后腰椎骨折對于的要求,合并氣血胸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患者不能更換,我們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在固定胸腔閉式引流瓶的前提下,行健側45°-90°或患側45°的翻身,減輕因患者翻身帶來的不適感,實時進行心理護理、改善環境、加強口腔的清潔,正確進行穴位按摩,以提高患者的舒適度,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患者康復。

      舒適是一種整體的、個性的、創造性的、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病人在生理、心理、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它具有易懂、務實、實惠、廣泛、迅速等特點,易于廣泛應用。舒適護理目前在美國、英國等產科護理、臨終病人護理中經常得到使用,在我國臨床實踐中還是一個初級階段,在我國臺灣已廣泛使用并引起了不小的震撼,它不僅明確了護理研究方向,提高護理專業地位,而且做為整體護理的過程和追求的結果,使基礎護理更能夠讓病人舒適,體現出舒適護理和整體護理的一致性。骨折病人住院時間長,多為青壯年的男性,由于生理上的變化,愈后的擔心,社會活動的暫時或永久的影響,使骨折病人的焦慮等心理反應發生率較高。因此,舒適護理的開展,使骨折病人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這種舒適狀態,能促進軀體內環境的平衡與穩定,為病人早日康復提供了有利的保證,我認為,舒適護理的開展對拓展護理學科、充實整體護理內涵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黎呈.舒適護理在手術室整體護理中的應用.實用護理雜志,2003,17(4):4.

      [2] 陸烈紅.病人對生理與心理舒適需求的調查分析.護士進修雜志,2002,17(12):937-938.

      [3] 田擁軍,苗京亞.對骨科創傷患者疼痛性失眠的調查.中華護理雜志,2002,37(5):362-363.

      第2篇

      1.1臨床資料

      以2012~2013年間我科收治的10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設為觀察組,包括男性61例和女性39例,年齡44.2±12.9歲;以同期收治的100例患者為對照組,包括男性患者59例和女性41例,年齡45.8±11.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種等一般資料對比上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進行處理,配合相關治療措施并在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觀察組則在術后對患者的疼痛狀況作出初步評估,以此為基礎制定個體化的護理方案,有針對性的對患者術后疼痛情況作出護理干預,對兩組患者的疼痛緩解情況進行統計對比。

      1.3統計學處理

      將相關數據錄入SPSS16.0進行處理,P<0.05視為對比顯著。

      2疼痛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

      2.1因素分析

      2.1.1一般因素包括年齡、性格、心理等方面。一般而言患者的年齡會影響到對于疼痛的感受和判斷,年齡較大的患者對于疼痛的耐受程度相對較高,同時也缺乏主訴疼痛的機會。在性格因素方面,主要表現在患者的性格是否屬于外向,外向性格的患者一般主訴疼痛較多,在早期即接受鎮痛治療。心理因素對于疼痛的影響較為復雜,患者的焦慮、緊張以及恐懼等負面情緒都會加劇疼痛感[1]。

      2.1.2手術創傷因素這是導致患者發生術后疼痛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患者由于手術而產生的疼痛感主要發生在術后的1~3d內,在這段時間內疼痛感會逐漸降低,通過必要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對于此類疼痛的耐受;2.術后的影響,由于病情的特殊性,骨科患者一般在術后都需要嚴格按照醫師囑咐的加以保持,關節被安置在特殊,患者對于此類情況的認知程度較低,很難及時、清晰的表達出自身的疼痛感,這是造成疼痛和不適的主要原因;3.治療過程中的一些操作會造成患者的疼痛,例如牽引、外固定、肢體擺放、翻身等情況,很可能在處理過程中會造成患肢的角度、位置異常,從而導致患者出現疼痛,此外患肢的固定過緊會造成肢體腫脹、功能受損以及骨筋膜室綜合癥等的發生,也是導致患者疼痛的重要因素;4.護理人員自身的素質情況,護理人員對于疼痛的認知程度不足,不能夠正確的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療需求,造成了處理不得當,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2.2護理對策

      2.2.1心理護理在疼痛護理措施中,心理護理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貫穿在患者整個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當多和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出初步的判斷,在增進護患關系的同時對于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做出自己的分析,進一步有針對性的實施心理護理,改善患者對于疼痛感的認知,使患者了解術后疼痛發生的原因和過程,盡量配合護理工作[2]。

      2.2.2轉移注意術后疼痛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須采用一些方式來減輕患者的疼痛感,而轉移和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梢圆捎寐犚魳?、聊天等方式來和患者進行交流,有效的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感,以鼓勵、安慰的方式來讓患者了解到護理人員的關懷,改善患者的感受。

      2.2.3針對性措施每個患者的創傷情況不同,耐受情況也不同,因此護理人員必須對患者的疼痛做出準確的評估,有針對性的實施護理措施。同時加強護理人員的知識培訓,提高對于術后疼痛的重要性認識,掌握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更好的為患者服務[3]。

      3結果

      在術后疼痛方面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但是在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之后,觀察組的疼痛緩解率為76.0%,而對照組僅為49.0%,觀察組的疼痛緩解率要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4討論

      第3篇

      【關鍵詞】 骨科; 下肢深靜脈血栓; 預防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2-0150-03

      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的一種疾病[1]。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骨折和骨折術后的常見并發癥。特別是髖關節置換術后靜脈血栓栓塞和肺栓塞的發病率為45%~57%,而髖部骨折手術的血栓并發率達36%~60%[2]。嚴重者可導致肺栓塞,甚至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和生活質量。因此,有效的預防措施能避免和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顯得尤為重要,現將從危險因素、基本預防、物理預防及藥物預防并結合近幾年的相關文獻的預防護理做如下綜述。

      1 危險因素

      DVT是血流滯緩、靜脈壁損傷和血液高凝狀態三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3]。

      1.1 血流滯緩

      骨折后由于制動、石膏固定、牽引等引起血流緩慢。手術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導致周圍靜脈擴張,靜脈流速減慢;手術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內完全麻痹,失去收縮功能,術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臥床休息,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致使血流滯緩。

      1.2 靜脈壁損傷

      正常的血管內膜作為一個生理屏障??煞乐寡“宓木奂约澳到y激活,當血管內膜損傷后,血小板發生聚集,釋放活性物質,并進一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和附著,故促進血栓形成。骨科患者大多有外傷患者,創傷可造成血管壁廣泛損傷,加上手術損傷局部組織而傷及靜脈血管壁,輸注各種刺激性強的高滲性溶液,以及在同一靜脈反復穿刺等。

      1.3 血液高凝狀態

      術前禁食水、術中體液丟失導致血容量較少,血液呈高凝狀態。術中輸血以維持正常的血容量,而庫存血常有相當數量的血塊和碎粒,輸入這些碎粒可誘發血栓形成[4]。術后一些止血藥物的使用也增加了血液的凝固狀態。術后體液不足,進食少也是也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

      1.4 其他因素

      高齡、吸煙、肥胖、女性、口服避孕藥、下肢靜脈曲張、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以及有嚴重外傷史的患者其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明顯增高[5]。大面積燒傷、長骨骨折、創傷,其中下肢擠壓傷、髖膝關節手術其誘發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高達50%[6]。非O型血的人其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比O型血的人群更高[7]。髖關節手術中骨水泥的使用也使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增加[8]。

      2 預防護理

      2.1 基本預防

      2.1.1 護理評估 (1)術前:評估患者既往健康狀況及其對當前狀況的影響,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進行正確評估,詳細詢問病史行血常規、凝血酶原時間、出凝血時間等測定,對血液黏稠度高者應采取必要的預防措施。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對疼痛的耐受性以及了解手術類型,手術時間及疾病等。對高危人群做好術前預防非常重要。(2)術后:術后48 h內對年齡大的患者應特別關注,約50%的深靜脈血栓發生于術后1 d,30%則發生于術后48 h[9]。嚴密觀察患肢的血液循環情況,及肢體的顏色、溫度及肢體的腫脹情況,術后每4 h檢測患肢的周徑與健側對比,如發現明顯增大或患者主訴皮溫升高、腫脹加劇、皮膚紅紺則應提高警惕,必要時行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術后2 d,應觀察D-二聚體的變化[10]。

      2.1.2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及后果,引起其重視及提高警惕性,加強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及時有效的和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主動傾聽起主訴,消除其心理障礙,建立良好的信心。

      2.1.3 環境 病室環境應安靜、清潔、舒適保持適應的溫濕度有利于靜脈回流,一般溫度在18 ℃~22 ℃,濕度40%左右。衣著應寬松。

      2.1.4 指導 抬高患肢并保持患肢抬高,高于心臟20~30 cm。窩旁或小腿下不要再單獨墊枕,以免影響小腿深靜脈回流,妥善固定傷口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止因引流不暢造成傷口出血、腫脹,形成血腫而影響靜脈回流[11]。多協助患者做抬臀翻身等動作。注意衣著要寬松,注意肢體保暖,床上活動是避免運動過大,多做深呼吸,增加膈肌運動,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盡早下床活動,以利于促進血液回流。

      2.1.5 生活指導 飲食要清淡,低鹽低脂高纖維素、維生素、優質蛋白飲食,多食新鮮蔬菜、瓜果、黑木耳等,降低血液黏稠度,多飲水(2000~3000 ml/d),防止血液濃縮既可補充血容量又可降低血黏稠度[12]。保持大便通暢,以免便秘時腹壓增加,影響下肢靜脈回流。吸煙者要戒煙,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引起收縮[13]。

      2.1.6 保護血管 下肢血栓發生率是上肢的3倍[14]。因此應避免在下肢進行輸液。在進行靜脈穿刺時,應根據患者情況合理的選擇血管,避免在同一血管進行反復的穿刺,盡量減少刺激藥物的輸注,應選擇較粗的血管,輸入速度應緩慢,同一穿刺部位持續滴注不超過48 h[15]。拔針后按壓時間不宜過長,避免局部血栓形成,穿刺部位如出現炎癥反應,立即重新建立靜脈通道。

      2.2 物理預防

      2.2.1 早期功能鍛煉 靜脈血栓發生時間在傷后或術后1 h~22 d,其中3 d內發病者占53.2%,可見早期活動的重要性[16]。可以根據患者情況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如肌肉的等長收縮,一些關節的屈伸運動,對于一些清醒長期臥床的患者,每天進行下肢肌肉的按摩,由遠端到近端,15~20 min/次,4~6次/d,若踝關節能活動,應盡早進行踝關節的主動活動。病情允許的患者應鼓勵其盡早下床活動。術后早期進行無痛功能鍛煉,術后2~5 h物作用過后,即開始鼓勵做功能鍛煉;根據病情術后當天即開始鼓勵患者行踝關節的背屈和伸屈被動活動,雙側小腿關節伸屈內外翻運動1~2次,3 min/次。逐漸過渡到主動運動,以促進靜脈回流。術后1~2 d,行雙側小腿關節環轉運動,早中晚共3組,每組順逆時針環轉各,30~50次,3~5 min/組。術后3~7 d距小腿關節環轉運動,做3組,5 min/組。完成順逆時針各50次,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每次收縮持續2~3 s,20~30次/d,共60 min。術后8~14 d在以上的基礎上,根據患者情況適當加大運動量。行功能鍛煉時應觀察和傾聽患者的主訴如有不適應立即停止功能鍛煉[17]。

      2.2.2 下肢靜脈加壓泵 肢靜脈加壓泵通過足踝部、小腿或大腿的氣囊充氣對患肢形成規律的壓迫,促進下肢靜脈血流回流,充氣后較長時間的松弛過程有利于動脈血液灌注,改善下肢微循環狀態[18]。使用的時候應注意時間和壓力,并注意觀察局部皮膚的溫度及血供,避免損傷,對于有外周動脈性疾病和急性期的深靜脈血栓應禁用。

      2.2.3 足底靜脈泵 底靜脈泵是模仿人正常行走和負重時的情況,由1個可以膨脹的足底緩沖器和1個專用的腳套組成,通過軟管與壓力泵相連,當足底緩沖器膨脹,產生壓力,足底靜脈受到壓迫,血液向足背流動,促進腳和腿的血液循環,增加靜脈血流速度,因此可以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深靜脈血栓急性期的患者應禁用。

      2.2.4 等級彈力襪 等級彈力襪自下而上對下肢產生循序遞減的壓力,起到下肢靜脈并促進下肢深靜脈回流,提高血流速度減輕淤滯。確保下肢靜脈血液的良好循環,使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的消失[19]。選擇彈力襪時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手術等級及手術時間進行選擇。

      2.2.5 人力擠壓法 進行人力擠壓腓腸肌可加速下肢靜脈血流速度,改善靜脈瘀血狀態,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從而有效的防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魚肌和腓腸肌存在許多靜脈竇,這些靜脈內的血液幾乎只能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方法簡單,經濟適用,而且效果顯著,患者容易接受[20]。

      2.3 藥物預防

      2.3.1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是臨床上目前預防深靜脈血栓運用最廣泛的藥物,其優點半衰期長,出血危險性小,常見方法為低分子肝素0.4 ml皮下注射1次/d,用藥期間應觀察患者全身皮膚,注意有無出血傾向并檢測凝血酶時間,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21]。對于高DVT風險手術,予以肝素直接抗凝劑,可延緩或阻滯血液凝固,一般使用方法為5000 U肌注術前2 h開始,術后每8 h注射1次,直至出院[22]。

      2.3.2 利伐沙班 利伐沙班(10 mg/次,1次/d)在骨科手術患者中預防深靜脈血栓具有效性及安全性。在預防髖膝關節置換術后血栓栓塞療效方面,利伐沙班顯著優于低分子肝素,而其出血發生率較低[23]。

      2.3.3 血栓通 髖關節置換術后第1天,靜脈滴注450 mg血栓通,1次/d,療程為兩周[24-25]。

      3 小結

      綜上所述,深靜脈血栓是多種因素所致,并且易危及生命。近年來也受到了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作為護士更應熟悉和掌握其相關知識。通過患者及家屬實施有效的健康宣教并采取有效的預防護理措施,降低了深靜脈血栓的發生,讓患者及早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楊景芳,莫劍妹,黃麗儀.圍手術期患者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臨床醫學工程,2011,18(4):587-588.

      [2]魏亦兵,夏軍,王思群,等.綜合預防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2011,5(2):69-71.

      [3]Bandyopadhyay G,Roy S B,Haldar S,et al.Deep vein thrombosis[J].J Indian Med Assoc,2010,108(12):866-867.

      [4]周煜虎,杜勝利.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研究進展[J].延安大學學報,2010,8(1):10-12.

      [5]譚艷慶.下肢創傷性骨折圍手術期深靜脈血栓的循證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1,17(6):162-163.

      [6]徐濤,崔廣蕓.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措施[J].中國社區醫師,2009,13(11):13.

      [7]Ohira T,Cushman M,Tsai M Y,et al.A130 blood group,oth er risk factors and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J Thrombo Haemost,2007,26(5):1455-1461.

      [8]溫輝林,王友華,顧永強,等.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J].江蘇醫藥,2009,35(2):145-147.

      [9]李成香.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與護理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5):103-104.

      [10]胡芳.骨科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9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8):79-80.

      [11]楊志生.膝部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18例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15):89.

      [12]袁艷琦,劉娟.下肢骨折高齡患者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及護理[J].當代護士,2010,18(12):87-88.

      [13]馬金亞.神經外科術后老年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護理[J].實用臨床醫學雜志(護理版),2009,5(1):53-54.

      [14]李葉紅,王玉梅,鄭元玲,等.外科圍手術期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預防護理對策[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6,14(6):479-480.

      [15]郝德會.早期護理干預對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16):24-25.

      [16]Strijkers R H,Cate Hoek A J,Bukkems S F,et al.Management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revention of post-thrombotic syndrome[J].BMJ,2011,34(3):59-61.

      [17]程錦珍,邱雪,周仲輝,等.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應用體會[J].當代醫學,2012,18(9):11-12.

      [18]方一芳,閻成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及干預進展[J].護理學報,2009,16(2):4-6.

      [19]潘曉云,倪信樂,謝強麗,等.醫用彈力襪預防開胸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1):46-47.

      [20]蔣美琴,徐國紅,金巧玲.人力擠壓腓腸肌在預防骨科大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09,16(4):35-36.

      [21]Brunelli A.Deep veint hrombosis/pulmonary embolism:prophylaxis,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Thorac Surg Clin,2012,22(1):25-28.

      [22]黃曉鐘.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療進展[J].上海醫學,2009,8(16):653.

      [23]Lassen M R,Ageno W,Borris L C,et al.Rivaroxaban versus enoxaparin for thromboprophylaxis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RECORD 3investigation)[J].N Engl JMed,2008,358(16):2776.

      [24]吳淮.血栓通防治老年髖部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療效貫徹[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2(6):64-65.

      第4篇

      【中國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6-0322-02

      一.前言

      術后,麻醉作用消失后,切口受到刺激時會出現疼痛。術后鎮痛不全會影響病人恢復,甚至促成并發癥發生[1]。術后自控鎮痛 ( PCA )是指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鎮痛需要自我控制給藥 ,將鎮痛藥用量的個體差異降到最小的程度 ,它能更為有效地維持血藥濃度穩定 ,提供較為滿意的鎮痛效果 , 根據用藥途徑的不同,可分為:自控靜脈鎮痛(PCIA)和自控硬膜外鎮痛(PCEA)。但術后自控鎮痛也患者給帶來新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需要及時處理,否則會影響鎮痛的質量和患者對鎮痛的滿意度,甚至導致一些比較嚴重的發癥發生等嚴重后果?,F就PCA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做如下綜述,希望能夠給護理同行提供參考,給大家的護理工作提供幫助,提高PC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 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及相應的護理措施

      鎮痛泵內放置的藥物主要是:芬太尼,嗎啡、布比卡因、氟哌利多等。給藥途徑主要有靜脈和硬膜外。阿片類藥物合并局麻藥是目前實施硬膜外鎮痛最為常用的選擇[2]。由于使用的配方不同和給藥途徑,速度的不同可能產生惡心嘔吐,尿潴留,上腹部不適,腹脹、便秘,嗜睡,頭暈頭疼,低血壓,下肢麻木,錐體外系反應,呼吸抑制,皮膚搔癢、皮疹,譫妄等精神癥狀,壓瘡,靜脈炎,穿刺部位感染,血管神經損傷等不良反應和并發癥。

      1.加強術前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術后自控鎮痛泵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治療的目的,止痛效果和注意事項,鎮痛泵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及相應的對策。消除患者對使用PCA的顧慮,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增強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其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和護理。術前要指導患者在床上大小便,預防尿潴留和便秘的發生。

      2.尿潴留,多見于應用硬膜外自控鎮痛(PCEA)的患者,發生率差異較大,有資料顯示發生率在9.7%~51.8%[3][4]如此大的差異可能與不同的鎮痛藥配方相關。PCEA阻滯了骶叢交感神經,影響了膀胱逼尿肌功能,并在麻醉作用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抑制了中樞神經系統,降低神經反射作用,腹肌膈肌收縮力減弱,干擾了生理性排尿功能[5]。嗎啡等阿片類藥物增加了輸尿管平滑肌的張力和膀胱括約肌的收縮作用而導致尿潴留。術后,如果情況許可,盡量讓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多飲水,如果已經發生尿潴留可以進行膀胱區熱敷、按摩 ,聽流水聲 ,使用開塞露納肛[6] 等輔助措施協助患者自行排尿。同時配以心理護理 ,增強患者自行排尿的信心。如仍然無法自解小便,給以留置導尿,一般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留置1~2天。拔泵后 5h拔尿管 ,使鎮痛藥物在體內代謝充分排出 ,可以減少尿潴留的發生[7]。

      3.惡心嘔吐,術后惡心嘔吐(PONV)多因阿片類藥物興奮延髓嘔吐中樞引起。發生率PCEA 9.22%,PCIA 2.88%[7]。女性惡心嘔吐發生率高于男性患者[2]。對準備手術的患者要求術前12小時開始禁食,術前4小時開始禁水。禁食時間越長越容易出現術后惡心嘔吐,故術后條件允許后要盡早進食,視手術的大小,麻醉方法和病人的反應決定開始飲食的時間。術后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一旦出現惡心嘔吐現象,患者往往出現煩躁,焦慮,恐懼等心理改變。應向患者及其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密切觀察患者。如果嘔吐頻繁,應及時匯報醫師并按照醫囑對癥治療,不同止吐藥(氟哌啶、恩丹西酮、樞復寧、地塞米松等)的聯合應用可進一步降低PONV的發生率。必要時停止鎮痛泵給藥。

      4‘嗜睡,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嗜睡現象,此時要及時的通知醫師,在排除其它愿因后,可以提醒麻醉師是否需要適當的減少給藥劑量,直至關閉鎮痛泵。嗜睡的患者,呼之能應,護士要多巡視,時常喚醒患者,并向患者家屬做好解釋,要求患者家屬配合時常喚醒患者。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頻率、節律,呼吸深度,用心電監護儀連續監測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和血壓的變化,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5.腹脹、便秘,阿片類藥物,有抑制腸蠕動的作用。以及患者臥床后胃腸功能減弱,容易出現腹脹,便秘,要注意觀察患者的胃腸蠕動情況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盡早下床活動 ,促進腸蠕動的恢復;可以同時給予胃腸動力藥物,也可囑患者喝白蘿卜湯 ,因白蘿卜中含有豐富的纖維素 ,纖維素吸收水份吿增加糞便量 ,刺激腸感受器 ,產生便意和排便反射 ,嚴重者可將開塞露納入 ,以促進排氣,或留置胃腸減壓管,肛管,協助排氣、排便。

      6.頭暈頭痛,與藥物和可能出現的腦脊液漏有關。一般癥狀較輕微,囑病人平臥 , 保證病人得到充分安靜的休息 ,一般癥狀會自行消退 ,必要時按醫囑使用鎮靜止痛藥。同時做好患者的心理輔導,消除其焦慮恐懼心理 。

      7.下肢麻木、乏力,多發生在應用PCEA的患者。連續硬膜外麻醉術后一般6~8h下肢麻木感可消失,但是應用PCEA時時間會相對延長,由于硬膜外導管移位于某一側神經根,或藥物比較集中使相對藥量增大并可能產生相對大的液體壓力等,從而產生下肢麻木,異常感覺,下肢無力等。

      8.椎體外系反應,(藥物性)  陣發性雙眼上視, 雙上肢及面部震顫, 伴出汗。出現上述反應后停用鎮痛泵, 給予吸氧, 安定治療, 2 h 后可恢復正常。此反應主要原因是在術后鎮痛藥物配方中常常加入氟派啶造成。

      9.低血壓  可能與變動 ,血容量不足或因布比卡因阻滯神經后引起周圍血管擴張有關。也與患者心臟有疾患和心血管調節功能差有關。因此 ,嚴密觀察血壓、心率的變化 , 當血壓下降較基礎血壓低10 %時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加快輸液速度;當血壓下降較基礎血壓低 20 %時使用升壓藥物 ,或暫時停用 PCEA 。

      10.呼吸抑制,嗎啡,芬太尼等藥物可直接抑制腦干的呼吸中樞, 降低呼吸中樞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產生中樞性呼吸抑制,,CEA平面過高,高于T8也會影響呼吸,交接病人時要檢查麻醉平面,給予氧氣吸入 ,一旦出現呼吸抑制現象,要及時匯報醫師共同處理,應檢查患者的皮膚粘膜顏色 ,氣道是否通暢。并根據病情變化情況, 采取以下護理措施:(1) 立即暫停使用PC IA 治療; (2) 喚醒患者; (3) 適當加大鼻導管供氧流量或面罩吸氧; (4) 抬高床頭15°; (5) 如無明顯好轉, 可靜脈注射納絡酮0. 4 m g; (6) 必要時由麻醉醫生做輔助呼吸或氣管內插管處理。

      11.皮膚搔癢、皮疹,  由于嗎啡、芬太尼等可誘發組胺釋放而引起的皮膚瘙癢。瘙癢多局限于頭頸部 ,也可遍布全身。輕度瘙癢一般 1~2 d 可自行消失 ,對于較嚴重者應囑患者勿抓傷皮膚 ,勿用熱水擦洗,給予抗組胺藥物治療。

      12.感染,可能發生穿刺部位感染和椎管內感染。術后一般鎮痛時間為48~72 h, 由于患者需要翻身和下床活動, 有時會造成穿刺部位敷料脫落而引起局部感染。因此, 要注意觀察穿刺部位固定是否失效,敷料是否脫落,皮膚有無紅腫或分泌物滲出, 若發生穿刺部位感染者, 應加強抗感染藥物治療或局部消毒,更換敷料處理。要注意預防椎管內感染的發生,導管連接處滲漏,脫落都有可能造成細菌通過導管進入椎管內硬膜外腔,造成椎管內感染引起嚴重后果。所以要經常檢查導管通路的完整性,導管滲漏、脫落要及時通知麻醉師處理。

      13.靜脈炎、深靜脈血栓,多發生在術前建立下肢靜脈通路的患者, 并在術后做PC IA 治療。由于下肢靜脈回流緩慢或受患者的,下肢手術后加壓包扎,外固定的影響, 易引起靜脈炎和深靜脈血栓的發生。對于靜脈炎應給予局部5% 硫酸鎂熱濕敷, 每日消毒針眼周圍皮膚, 貼透明無菌貼膜予以保護, 或拔除留置針, 在上肢重新建立靜脈通路行PC IA 治療。術后應早期指導患者主動的功能練習,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同時采取適當的藥物,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14.壓瘡, 廣泛的運動神經阻滯可引起患者不適、術后下地活動延遲、下肢靜脈血栓易形成等。硬膜外麻醉和鎮痛的患者 ,由于疼痛的保護作用減弱,不論年齡發生壓瘡危險性都增加。要警惕這一潛在的問題 ,將年老瘦弱患者置于減壓床墊上 ,臀下墊海綿墊,足跟部墊上襯墊。每兩小時翻身按摩骶尾部,足跟等骨突處。教會患者家屬在使用大便器時避免刮傷皮膚。

      15.血管神經損傷,術后應用PCA后,特別是應用硬膜外持續鎮痛泵的病人 ,由于阻滯了感覺神經的傳導作用 ,使病人對痛感覺的敏感性降低 ,客觀上造成了護理的難度?;贾奶弁闯潭取⒒贾h端活動感覺情況及對外固定物的松緊程度的感覺容易被掩蓋?!?因此對術肢的觀察應更加嚴密 ,每 2h 測量術肢周徑 1 次 ,以觀察腫脹變化程度 ,預防骨筋膜間室綜合征的發生。有引流管者應保持引流管的通暢 ,并記錄 24h引流量 ,以觀察術中有無動靜脈損傷 ,如短時間內引流出大量鮮紅色液體應及時報告醫生。要注意患肢感覺情況 ,有無麻木 ,皮膚溫度、顏色是否正常 ,肢體遠端動脈搏動有無進行性減弱等 。當發現病人出現骨筋膜間室綜合征的前驅癥狀時 ,應引起高度重視 ,通知醫生,采用抬高患肢至心臟水平 ,使用脫水藥物等保守治療 ,如無效 ,當筋膜間室壓力大于 4 kPa 時 ,應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 ,以免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第5篇

      [關鍵詞] 綜合護理;創傷骨科;臨床推廣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1(b)-0148-02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現代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交通或其他各種意外事故所造成的骨折患者逐年增多[1],疼痛作為創傷性骨折患者的首發癥狀和特有體征往往伴隨著診療與康復的全過程,給患者造成極大的身心痛苦,嚴重影響其康復進程。因此,在圍術期,對創傷性骨折患者采取合理的護理干預措施以緩解疼痛,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2]。為探討創傷骨科患者圍術期疼痛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及護理效果,筆者對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骨傷科診治的126例創傷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護理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6例患者,男68例,女58例,年齡18~65歲,平均36歲,其中,上肢骨折52例,下肢骨折42例,脊柱骨折14例,多發性骨折18例。

      1.2 護理方法

      1.2.1 鎮痛護理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服用鎮痛藥以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感,使患者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可定時口服扶他林75~100 mg,分2~3次,飯后服用。服藥后嚴密觀察患者不良反應。術后口服塞來昔布膠囊0.2 g,2次/d。切口處冰敷24 h,同時也可采用自控鎮痛泵等方式幫助患者減輕術后疼痛。

      1.2.2 健康宣教 采用床邊口頭教育、書面手冊、視頻等方法進行健康宣教。給患者講解手術的目的、方法以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注意事項以消除患者的恐懼,介紹手術和麻醉過程,說明術中可能出現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反復強調治療配合的注意事項。向患者講解合理飲食與早期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指導功能鍛煉。

      1.2.3 心理干預 創傷性骨折患者往往伴隨嚴重疼痛,且由于意外事故造成活動受限,加之對手術風險及日后恢復情況的擔憂,患者極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從而引起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導致身體受損[3]。因此,護士應關心體貼患者,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進行有效心理疏導,指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以緩解緊張情緒;向患者介紹手術成功病例,說明醫生的技術水平及其臨床經驗,以增強患者對手術的信心。

      1.2.4 一般護理 護理人員應讓患者了解術前各項常規檢查及重大臟器功能檢查的目的,并協助做好輔助檢查,以對患者的病情及身體耐受狀況做出正確評估,檢查時應動作輕柔、精準,盡量一步到位。妥善保護骨折處,制動肢體,解除壓迫,改善患部組織的缺血狀況。術前1 d做好備皮工作,術前6 h用乙醇消毒術區,患者穿無菌衣,減少術后感染。

      1.2.5 生活護理 圍術期保持病房安靜、整潔、舒適;保持患者皮膚清潔、干燥,搞好個人衛生;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幫助其整理床褥,擦拭身體,以防壓瘡的發生;患者每次進食后用清水或淡鹽水漱口,去除口中殘留的食物;對于行動不便、需要長期臥床的患者,指導其練習床上大小便。

      1.2.6功能康復 術后要及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早期可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肌肉舒縮運動,然后逐步過渡到關節功能鍛煉,從而改善骨折處的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恢復肢體功能[4]。

      1.3觀察指標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量表)對所有患者入院時及護理后的一般健康狀況、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社會功能和精神健康等進行評分,評分采用百分制,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5]。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護理后所有患者一般健康狀況、軀體疼痛、社會功能和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提高,與入院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的比較(分,x±s)

      與入院時比較,*P

      3 討論

      國際疼痛學會將疼痛定義為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6],而且常伴有現成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7],是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8]?;颊甙l生疼痛時,不僅會造成身體痛苦,而且還可導致人體自主神經出現嚴重的功能失調和活動異常,誘發心血管疾病,對人體安全產生潛在威脅,此外還可引起機體分泌大量的炎性介質來對抗疼痛感,從而造成創口延遲愈合,對原發創傷造成威脅。創傷性骨折患者往往疼痛強烈,同時由于意外事故所造成活動受限,加之對手術風險及日后恢復情況的擔憂,術后因麻藥功效逐步減弱而出現劇烈疼痛,患者極易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并出現焦慮、失眠、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惡心嘔吐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從而引起人體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失調,嚴重者甚至可能導致休克、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并采取適當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不同患者面對疼痛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心理感受,有研究顯示,年齡、婚姻及教育狀況可能對患者的疼痛自覺程度產生影響。因此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合理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與單純手術治療相比,能更加明顯改善創傷骨科患者的心理狀況,緩解疼痛,提高生活質量[9]。本研究中,筆者對創傷性骨折患者進行細節護理,真誠熱情地與患者溝通,消除患者對醫院的陌生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10];通過健康宣教和心理干預,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改善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提高患者的心理應激能力;積極進行功能康復指導,加速患者的康復進程,并最終獲得了良好的護理效果。

      本研究中,護理后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提高,與綜合護理干預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 安穎奇,安玉輝,何榮霞,等.心理治療對創傷骨折患者心理狀況的效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9):1347-1348.

      [2] Pennix BW,Beekman AT,Honig A,et al.Depression and cardiac mortality:results from a community-based longitudinal study[J].Arch Gen Psychiatry,2001,58(3):221-227.

      [3] 喬秀梅,張小兵.淺談骨盆骨折及并發癥的護理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0,16(4):124.

      [4] 陳新春,李秘.淺談頸椎骨折的診治與護理[J].當代醫學,2009,12(28):104.

      [5] 王江,左俊英,程茂金.手術患者的心理問題與健康教肓[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11,10(5):519-520.

      [6] 史妙,王寧,王錦琰,等.疼痛的心理學相關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6):574-576.

      [7] 余紅春,陳玉娣.癌癥疼痛病人止痛治療依從性的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8,8(1):15-17.

      [8] 郭文琴,李會川.創傷骨科患者的心理干預及疼痛干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0,3(2):89-90.

      [9] Ehring T,Fischer S,Schnuelle J.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 regulation in recovered depressed versus never depressed individuals[J]. Pers Indiv Differ,2008,44(7):1574-1584.

      第6篇

      關鍵詞:創傷骨科;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療效觀察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現代工業的迅猛發展,交通以及其他各種意外事故所引起的骨折患者額的數量逐年增加,疼痛作為創傷性骨折患者的首發癥狀以及特性體征伴隨整個病理過程,在給患者帶來較大痛苦的同時也對治療和預后造成較大影響[1]。因此,針對創傷性骨折患者在圍術期采用合理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緩解疼痛對于患者的臨床治療以及術后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組研究,筆者給予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創傷骨科患者圍術期綜合護理干預,取得了較為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將部分研究資料整理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選擇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確診收治的120例創傷骨科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3例,女57例,患者年齡19~66歲,平均(36.5±4.9)歲,其中上肢骨折49例,下肢骨折41例,脊柱骨折13例以及多發性骨折17例。

      1.2方法

      1.2.1鎮痛護理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服用鎮痛藥物短期內緩解患者的疼痛感,使得患者能夠保持較好的精神狀態去面對治療。藥物選用扶他林70~100mg,分2~3次飯后服用。患者用藥后護理人員應該密切關注患者的不良反應。術后冰敷切口24h,同時口服塞來昔布膠囊0.2g,2次/d,必要時可以采用自控鎮痛泵協助緩解疼痛[2]。

      1.2.2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可以采用口頭教育、宣傳手冊以及視頻等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得患者能夠了解手術目的、方法以及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等,消除其心中的緊張恐懼等負面情緒,同時反復強調治療時應該注意事項以及術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正常生理和心理上的感受。向患者講解正確的飲食習慣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適時予以指導。

      1.2.3心理護理 創傷性骨折患者往往伴隨劇烈的疼痛,且骨折多由于意外事故所致,加上對手術風險以及預后情況的但擔憂,常常會產生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不僅影響治療,還需對術后恢復產生一定影響。因此,護理人員應該密切關注患者,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主動與其交流并耐心回答患者的疑問,做好相應的心理疏導以緩解負面情緒。同時向患者介紹以往成功病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4一般護理 護理人員術前應該充分了解患者的各項常規減產以及身體臟器檢查的目的,配合檢查,便于醫生對患者的病情做出正確的評估,檢查時的動作一定要輕柔,避免對患者產生二次傷害。妥善處理患者受傷部位,盡量消除骨折處壓迫,改善缺血狀況。護理人員術前1d應做好相應的備皮工作,術前6h應對手術部位進行常規消毒,降低術后感染發生率。

      1.2.5生活護理 圍術期護理人員應該時刻保持病房內環境的整潔、舒適、安靜;定時為患者進行身體擦拭,保持皮膚清潔干燥;根據患者的需求為其更換床褥,防止壓瘡;患者每次進食后需指導其采用清水漱口,清除食物殘渣。

      1.2.6肢體功能康復 護理人員在術后應該及早指導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術后早期可以鼓勵患者在創傷進行適度肌肉舒縮運動,帶患者病癥趨于平穩后逐漸進行關節功能鍛煉,改善手術部位血液循環,促進骨折愈合[3]。

      1.3觀察指標 采用生活質量量表評分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價指標主要包括身體健康狀況、疼痛程度、社會功能以及精神健康等,評分為百分制,分數越高質量越好[4]。

      1.4統計學處理 研究選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形式表示,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

      2 結果

      護理后所有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疼痛程度、社會功能以及精神健康等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提高,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疼痛時目前臨床繼四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颊甙l生疼痛時不僅會給身體帶來較大痛苦,嚴重時還會導致人體自主神經出現嚴重的功能失調以及行為活動異常,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在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的同時,還會促使機體分泌大量炎性介質來消除疼痛感,降低傷口的愈合速度[5]。

      創傷性骨折患者均伴隨劇烈疼痛,同時由于受傷所致活動受限,且對于手術風險以及預后情況較為擔憂,術后麻藥藥效減弱后出現的劇烈疼痛,此時患者十分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同時出現失眠、血壓升高以及心率加快的并發癥,導致機體神經系統以及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嚴重時甚至會出現休克以及呼吸衰竭等威脅患者生命[6]。因此,嚴密監測創傷性骨折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并及時采取合理有效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患者減輕患者疼痛以及術后恢復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不同患者在面對疼痛時的反應不盡相同,以往研究顯示,年齡、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可能對患者面對疼痛的態度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針對不同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與傳統護理相比,能夠更加有效的改善手術患者的心理狀況,緩解疼痛以及改善預后。本組研究中,筆者就對創傷性骨折患者采用細節護理,積極與患者溝通,充分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通過健康知識教育和心理護理,消除了患者心中的焦慮緊張情緒,提升患者應激能力,術后給予患者康復指導,促進術后恢復,

      綜上所述,針對創傷骨科患者采用綜合護理干預能夠較為有效的緩解疼痛,縮短病程,改善患者預后,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陳柳.創傷骨科患者圍術期疼痛的綜合護理干預[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02):148-149.

      [2]林建利.骨科住院患者無痛護理管理45例效果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07):481-481.

      [3]安穎奇,安玉輝,何榮霞,等.心理治療對創傷骨折患者心理狀況的效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9):1347-1348.

      [4]王江,左俊英,程茂金.手術患者的心理問題與健康教育[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11,10(5):519-520.

      第7篇

      摘 要:目的: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對骨科患者術后尿潴留的預防效果,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方法:選取手術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患者尿潴留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促進骨科手術患者膀胱功能恢復,預防術后尿潴留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綜合護理干預;骨科;術后;尿潴留;預防

          尿潴留是臨床常見的術后并發癥之一,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影響術后的康復進程。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人民醫院采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預防骨科患者術后尿潴留,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骨科2009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的手術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55例,年齡18~75歲,平均(57.65±10.27)歲。手術原因包括上肢骨折32例,下肢骨折44例,腰椎間盤突出14例,股骨頭壞死10例。全部患者均采用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或連續硬膜外麻醉,術前均可自行排尿,術后均留置導尿管,時間均在24 h以上。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全部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0例。兩組患者從性別、年齡、手術原因、麻醉方式、置管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措施: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干預,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導、訓練臥位排便、術后誘導排尿等措施。術前訪視時告知患者術后發生尿潴留的可能性、危害性、預防措施和解決辦法,囑患者術前排盡尿液。耐心做好心理疏導,避免患者過度緊張。訓練患者進行臥位排便,強調臥位排便對預防尿潴留的重要性,爭取患者主動配合。排便時注意掩蓋,保護患者隱私,避免尷尬,同時注意保護手術部位,避免引起疼痛。在病情許可的條件下,盡量協助患者采取習慣姿勢進行排尿。疼痛較甚患者可酌情給予鎮痛泵,鎮痛劑的選擇應以不引起排尿抑制的藥物為佳。術后定期夾閉尿管,規律,以刺激膀胱功能恢復。術后酌情進行腹部熱敷、按摩、聽流水聲、溫水沖洗會、叩擊關元穴、針灸三陰交穴等誘導措施.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6):1524.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