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8 09:30:58
序論:在您撰寫古代詩歌理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理論應用的依據
(一)現有與潛在發展水平
“最近發展區”即現有發展水平與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關于這兩個水平,前者指“一定的已經完成的兒童發展周期的結果和由它而形成的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后者指一定的、尚未完成,且在一定的幫助下能夠完成的兒童發展周期的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機能,表現為個體以現有機能無法獨立完成但在外在幫助下能夠獨立完成一定的任務。
(二)教學最佳期
教學最佳期隨最近發展區的變化而變化,指最低教學界限和最高教學界限之間的期限。教學是將潛在發展水平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相對于新的現有發展水平,又出現新的潛在發展區,因此說明的是最近發展區的動態發展特征。維果茨基認為:“發展的過程并不總是符合教學過程的,發展過程跟隨著建立最近發展區的教學。”最近發展區為教學提供依據,最終實現學生進步的真實性。
二、理論應用的實踐
我們通過“確定最近發展區―把握教學最佳期―理性教學促發展”的教學步驟,將“最近發展區”理論應用于古詩教學中。
(一)確定最近發展區,形成認知
確定最近發展區是應用最近發展區理論的首要步驟,因此教師需要在古詩教學中幫助學生創造新的潛在發展區。
1.依音識字
字音與字義聯系甚密,校正字音對于理解詞義極有幫助。例如:
(1)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2)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以上“見”字形體相同,但讀音不同。(1)中讀jiàn,(2)中讀xiàn。
2.析形求義
從字形上來看,“見”的甲骨文字形為,金文字形為,小篆字形為,《說文》:“見,視也,從兒從目?!眱合笕诵?,目象夸張的眼睛。由此可知,“見”的本義為看到??梢栽佻F詞義的引申脈絡,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見”與“現”是為引申義造字的古今字。例中“見”字為引申義,(1)中指“見面”,(2)中指“顯現”。
(二)把握教學最佳期,總結規律
在積累一定量的材料之后,應適時地總結規律,形成系統性的詞語網絡,更新教學最佳期。
1.系聯字義范疇
例如,觀察古詩,可以從偏旁的角度發現造字記詞的規律。如右表:
[偏旁\&例字\&例句\&詞語
意義\&偏旁
特征\&心/忄\&思\&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念\&心理
范疇\&情\&不及汪倫送我情\&感情\&日\&春\&萬紫千紅總是春\&春天\&①時間
②光明\&明\&夜深籬落一燈明\&明亮\&扌(手)\&招\&路人借問遙招手\&招手\&動作
范疇\&掛\&遙看瀑布掛前川\&懸掛\&]
2.辨析同義關系
對常見的同義詞進行辨析,有利于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精確性。例如:
A1:遠看山有色(王維《畫》)
A2:舉頭望明月(李白《靜夜思》)
B1:近聽水無聲(王維《畫》)
B2:處處聞啼鳥(孟浩然《春曉》)
A組,“看”側重于一般的看,“望”側重于遠看。B組,“聽”強調聽的過程,“聞”注重聽的結果。通過比較,使得學生對詞語學習有了新的認識。
(三)理性教學促發展,提升能力
引導學生學會領略詞語的內涵極為重要,在此基礎上,再注重足夠的量的積累,逐步實現質的提高。
1.分析語境,理解隱含之義
可以通過分析語境,幫助學生理解詩文的隱含之義。例如:
(1)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晚”字表現詩人為賞楓葉停車時間之久,可見詩人對被霜打過的楓葉的深愛。詩人愛楓葉的火紅鮮艷,愛其耐寒、富有生命力的品性。這樣,就可以最近發展區為依據,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完成對詞語“識記―理解―運用”的過程,實施促進發展的教學,優化了古詩教學。
2.超越感性,到達理性王國
教學后期教師應盡力從喚醒感性到超越感性,引領學生到達理性王國。例如:
(2)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韓愈《晚春》)
“楊花榆莢”與“雪”的搭配獨特,可以說是不合邏輯的配置式。這是因為作者使用了陌生化的語言形式,與“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冰”與“心”一樣,使用了詞語不合常理的搭配,表達了詩人對于內心自由等的珍愛之情。
三、小結
一、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現狀
1.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古代詩歌是中國文學中最早成形的文學體裁,韻律優美、內涵豐富、語言簡練、意境深邃,但如果對古詩中蘊含的情感、表達的內涵了解不深,就很難進入詩歌意境中,學習興趣自然無法提升。就當前學生的學習現狀來看,高中學生對古代詩歌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對詩歌內涵無法準確把握,缺乏詩歌鑒賞能力。從對詩歌的課外閱讀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閱讀時間較短,且不能堅持閱讀,或選擇雜志、小說等其他題材的閱讀材料。
2.教師的文學素養有待提升
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掌握傳統的教學技能,更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注重對學生鑒賞能力、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對詩歌意蘊的深入講解。但是在高中古代詩歌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文學素養不高,缺乏創新意識與發展眼光,只是死板地按照教輔書與教材內容講解,對涉及詩歌創作背景、作者經歷及思想內涵等方面的內容做不到適當拓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古代詩歌的教學效果。
3.教學方法陳舊
古代詩歌內蘊豐富、思想深遠,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應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嘗試新型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熱情。但就當前現狀而言,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仍然采用以往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仍然是粉筆+黑板+教材,將詩歌作為簡單的背誦材料,要求學生學會背誦即可,至于詩歌的內涵、韻律、情感等重點內容只是一掃而過,使學生無法真正體會到古代詩歌的美,更談不上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了。
二、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路徑
1.重視詩歌意象,理清情感思路
與現代文相比,詩歌并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且語言描述簡短、跳躍,表情達意內斂含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詩歌本意難以準確把握,也就難以做到對詩歌的正確理解。而意象是詩歌的靈魂所在,是詩人情感與客觀物象的融合體,因此,在古代詩歌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準確掌握詩歌的思想內蘊,首先要做的是指導學生從詩歌意象著手,通過對詩歌結構的分析,理清詩歌脈絡,明確詩人感情思路,進而加深對古代詩歌的理解。久而久之,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詩歌分析習慣,進而培養其詩歌鑒賞能力。
2.增加詩歌誦讀量,靈活掌握誦讀技巧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大量的詩歌誦讀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除了向學生教授教材上的詩歌篇目外,還應指導學生在課外時間適當多誦讀一些古代詩歌。例如,在教授完李白的《蜀道難》以后,教師向學生推薦李白的其他詩歌,如《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感受李白超然的英雄性格與高瞻遠矚的人生理想,進而加深對李白的認識,對今后理解李白的詩歌內蘊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另外,在詩歌誦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苦于詩歌背誦,一遇到需要背誦的詩歌就苦不堪言,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生未掌握誦讀技巧所導致的。因此,教師在講授詩歌時,應注重對學生誦讀技巧的培養,引導學生在掌握詩歌內涵的基礎上進行背誦,同時要了解遺忘規律即先快后慢,多加復習,鞏固記憶,以此提升記憶效果。
3.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習興趣
關鍵詞:閱讀心向;閱讀期待;高中古典詩歌
古典詩歌,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是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教學以培養學生審美、探究能力為目標,偏重于對基礎知識的運用。教學大綱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語文提高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歸納總結文章要點,獨立進行閱讀材料分析、判斷的能力。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除了引導學生朗誦、理解、記憶、運用古典詩歌外,還應加強對學生鑒賞、聯想等能力的培養。這對高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擅長開發、利用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視野,拓寬學生古典詩歌知識的深度、廣度。
一、解讀“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的內涵
筆者根據文獻資料,并結合教學實踐,對“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的內涵進行了整理、內化。
(一)閱讀心向
閱讀心向,即閱讀心理的傾向,主要包括閱讀愿望、閱讀動機、閱讀心境、閱讀興趣四個部分。積極向上的閱讀心向是提高閱讀效率的必要條件。學生在進行語文閱讀之前,做好“主動接受”的心理準備,是促進語文教學的關鍵點。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閱讀心向,進而使其養成主動閱讀的習慣、態度。
(二)閱讀期待
閱讀期待從心理學角度屬于迫切求知,閱讀者開始閱讀之前就已經在內心深處對情景、期望進行了預設。讀者的知識水平、個人喜好、鑒賞水平等能夠在閱讀期待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閱讀期待蘊含了擬定期待、實現期待兩個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等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閱讀。
二、“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理論優化高中古典詩歌教學實踐中的應用策略
(一)“閱讀心向”的應用策略
1.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起學生的心理需求
學生的心理需求一般受認知、寫作、審美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刺激學生。
(1)認知欲。認知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認知心理開展教學。例如,在教學屈原的《離騷》時,教師可以播放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的視頻,從而調動學生的認知興趣,接著引入屈原與端午節的淵源故事。
(2)引導學生創作的欲望。在進行古詩學習前,教師可以設置一個主題供學生自行創作。然后,學生將自己的創作與已有的古典詩歌進行比較。這種做法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審美欲。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高中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審美動機,進而促進學習。筆者在《觀滄海》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在開始詩歌學習前,首先播放了風平浪靜時大海的波浪聲音、海鷗的叫聲、游輪的汽笛聲,為學生營造了幽靜、安逸的氛圍,促使學生心中對大海產生神往之情,進而引導學生鑒賞《觀滄?!贰?/p>
2.培養學生的參與感
學生消極學習的狀態一直得不到改善,歸根結底,都是“填鴨式”教學模式造成的結果?!伴喿x心向”的建立,離不開學生積極主動的心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轉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杜甫詩歌《望岳》時,我先讓學生分享了爬山(最好是泰山)的趣事及感受。當他們沉浸在分享的熱鬧氛圍里時,我適時引導:“今天老師帶領大家學習杜甫的《望岳》,看看大詩人杜甫爬山時會有怎樣的領悟?!?/p>
(二)“閱讀期待”的應用策略
1.提高學生對閱讀期待表述的能力
學生可以不同程度地構建閱讀期待,但不一定能順暢、完整地表述出來。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學生設立閱讀情景的能力,并為他們提供交流的平臺。比如,在教學《蒹葭》時,可以要求學生對這種詩歌的意境進行描繪,而后進行深入學習,進一步體會《蒹葭》的語境美。
2.為學生精選課外學習資料,提高閱讀期待的開放性
經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水平決定著其閱讀期待的層次高低。學生通過擴大閱讀范圍,可以深化原有的閱讀期待。比如,在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教學實踐中,筆者做了一個實驗:將學生分為兩組,第一組只能參考教材產生閱讀期待,第二組還可參考我給他們配備的關于錢塘湖美景的圖冊。結果證明,第二組的閱讀期待要比第一組的更加生動、翔實。
“閱讀心向”“閱讀期待”理論在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比擬的作用。希望廣大高中語文教師加大對學生積極閱讀心向的培養力度,進而提高學生閱讀的深度、廣度。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 批評法 詩歌
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自然辯證法理論知識對于詩歌研究、詩歌研究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詩歌研究者應該掌握的一門學科。
辯證法即對立統一法則,在自然、社會和人們的思維中普遍存在。文學是對生活進行藝術加工的產物,就必然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對立統一的規律,形成文學藝術的辯證法。社會生活的辯證法反映于作家筆端,就形成了文學藝術的辯證法。批評方法則是文學藝術辯證法的一個分支,更是批評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1]古代詩論家根據中國古代詩歌的審美特點和規律,提出了“知人論世”、“以詩解詩”、“識鑒諸家”等重要批評方法,這些方法自成系統,不但對古代詩歌的創作、批評及鑒賞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一)客觀分析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以詩解詩”是王夫之提出的詩歌批評方法,它要求評詩者按照詩歌本身的特點、規律去客觀地評論詩歌。王夫之《姜齋詩話》云:“以帖墊師之識說詩,遇轉則割裂,別立一意,不以詩解詩,而以學究之陋解詩,今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陋于學詩,其弊必至于此?!边@樣解詩評詩,忽視了詩歌本身的審美特點,違背了詩歌的基本規律,勢必曲解詩意。中國古代詩歌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點,若忽視這一特點,而拘泥于詩之字句形跡,則無法理解詩的真正意蘊。謝榛《四溟詩話》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比簟澳嗥溘E”,只能割裂詩之本義精神。古代“不以詩解詩”者常有之,這種錯誤的評詩方法多為古人所指斥。如清代黃錫磺《漢詩總說》云:“世之說漢詩者,好取其詩,牽合本傳,曲勘隱微,……執詞指事,多流穿鑿。又好舉一詩,以為此為君臣而作,此為朋友而作,此被讒而作,此去位而作;亦多擬度,失本詩面目?!痹斐蛇@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仍在于古代詩歌具有言簡意豐、言外有意等審美特點。[2]古代詩歌貴在含蓄,“寓意”曲折委婉、幽深微妙,若局限于字面而“強解”,甚至考據式地解詩,不但無法把握這些詩的寓意,而且只能曲解其意。因而,詩“皆宜細參,不得強解”。
“以詩解詩”,一是要求解詩者不能局限于詩歌的表面文字,而應把握其幽深微妙的“寓意”;二是要以意為主,以韻為次,對于詩中“韻變而意不變者”,不能以韻害意;三是要避免以“擬度”、“強解”、“穿鑿附會”等方式解詩。而應入乎詩內,把握詩歌之本義、詩人之本義。這樣才能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王夫之的“以詩解詩”說是一種十分科學的評詩方法,它體現了評詩應從詩歌本身特征出發的客觀精神,它是根據古代詩歌自身審美特征及古代詩歌批評的常見錯誤而提出來的。這種批評方法不但對于批評古代詩歌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其它文學樣式的批評,甚至對于今天的文學批評,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歷史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知人論世”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批評方法,由孟子提出?!睹献?萬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知人”,就是要了解詩人的生平、身世、思想狀況等;“論世”就是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爸苏撌馈币笈u家必須對詩人及所處時代有比較全面地了解把握。這一觀點的理論基礎是作品與作者及時代三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孟子認識到了詩歌創作受時代社會因素的影響,時代社會影響著詩人的思想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影響著詩歌作品,即時代詩人詩歌。詩歌受時代社會背景和詩人思想感情的制約,因而,只有把詩歌與詩人的身世及所處時代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對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這種批評方法將詩歌批評與社會歷史聯系起來,不但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古今學者在研究、評論具體作品時,都離不開對作者身世遭遇歷史背景的研究。很多詩歌只有“知人論世”,才能理解其本義內涵,如柳宗元的名篇《江雪》,寫寒江獨釣的漁翁,若不了解柳宗元當時的遭遇、處境、背景,就很難能理解此詩的真義。不知其人、論其事,對詩歌就無法“得其義、知其味、會其精神之妙”。[3]“知人論世”不但是詩歌批評方法,也是其它文學樣式的批評方法,不但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批評有重要意義,對于現在的文學批評也有重要的意義。
(三)橫向比較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選詩是古人表述自己詩歌審美態度的一種方式,如徐陵選《玉臺新詠》、殷選《河岳英靈集》、方回選《瀛奎律髓》等,選詩也是一種詩歌批評,體現著一定的批評標準。選家選詩須“識足以兼諸家”,這樣才能進行比較、鑒別,從而選出符合自己審美理想的作品。兼通諸家而進行橫向比較,以顯示出優劣高下,也是古人進行詩歌批評的常用方法。如鐘嶸的《詩品》將122位詩人的詩歌分為三品,主要就是用橫向比較法?!段男牡颀垺分卸嗵庍\用比較法,陳子昂、杜甫、蘇軾、嚴羽、張戒等也多用此法評前人作品。橫向比較法主要有不同作品之比較,不同詩人的成就、風格之比較,不同時代的詩歌之比較等。
詩歌作品之比較。將不同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從而在對比中見出作品的不同思想內容、藝術特征、風格特點等,是最常見的比較法。較早運用此種方法進行詩歌批評的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云:“《國風》好色而不,《小雅》怨誹而不子厚發纖禾農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保?]這也是將不同詩人進行廣泛比較。此外,嚴羽、張戒、劉熙載等也都屢用此法。
不同時代詩歌之比較。不同時代的詩歌有不同的特色,通過比較,而能見出不同時代詩歌的特色。如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曾將西晉詩歌與建安、正始詩歌進行對比,云:“晉世群才,稍入輕靡,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眲③耐ㄟ^對這三個時代詩歌的對比,指出了西晉詩歌有“輕靡”、“采縟”、“力柔”等毛病,無法與建安、正始詩歌相比。嚴羽將詩歌分為詞理意興等要素,通過對比,而指出了南朝詩“尚詞而病于理”,宋詩“尚理而病于意興”,各有毛病,而漢魏盛唐詩才詞理意興俱佳。[5]不同時代詩歌的比較,更具有宏觀比較批評的特點,其概括性也更強。
這三種批評方法內涵不同,各有特點。這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三種詩歌批評方法,它們涵蓋了從詩歌生成的社會背景到詩歌文本及橫向比較的多維度批評的宏觀視野,構成了中國古代詩歌批評方法論的基本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楊玉輝.現代自然辯證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212.
[2]張豐.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集[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P78.
[3]傅杰.王國維論學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P387.
論文摘要:自然辯證法是自然科學與哲學之間的橋梁,它在完善知識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和無可比擬的作用。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的研究者,都需要以此來構建最完善的知識結構。我們作為中國新詩研究所的研究生,在詩歌研究中我們同樣能尋找到二者在方法論上的契合點。
詩歌是“文學中的文學”,自然辯證法理論知識對于詩歌研究、詩歌研究者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詩歌研究者應該掌握的一門學科。
辯證法即對立統一法則,在自然、社會和人們的思維中普遍存在。文學是對生活進行藝術加工的產物,就必然程度不同地反映出對立統一的規律,形成文學藝術的辯證法。社會生活的辯證法反映于作家筆端,就形成了文學藝術的辯證法。批評方法則是文學藝術辯證法的一個分支,更是批評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1]古代詩論家根據中國古代詩歌的審美特點和規律,提出了“知人論世”、“以詩解詩”、“識鑒諸家”等重要批評方法,這些方法自成系統,不但對古代詩歌的創作、批評及鑒賞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實用意義。
(一)客觀分析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以詩解詩”是王夫之提出的詩歌批評方法,它要求評詩者按照詩歌本身的特點、規律去客觀地評論詩歌。王夫之《姜齋詩話》云:“以帖墊師之識說詩,遇轉則割裂,別立一意,不以詩解詩,而以學究之陋解詩,今古人雅度微言,不相比附。陋于學詩,其弊必至于此?!边@樣解詩評詩,忽視了詩歌本身的審美特點,違背了詩歌的基本規律,勢必曲解詩意。中國古代詩歌具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點,若忽視這一特點,而拘泥于詩之字句形跡,則無法理解詩的真正意蘊。謝榛《四溟詩話》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比簟澳嗥溘E”,只能割裂詩之本義精神。古代“不以詩解詩”者常有之,這種錯誤的評詩方法多為古人所指斥。如清代黃錫磺《漢詩總說》云:“世之說漢詩者,好取其詩,牽合本傳,曲勘隱微,……執詞指事,多流穿鑿。又好舉一詩,以為此為君臣而作,此為朋友而作,此被讒而作,此去位而作;亦多擬度,失本詩面目?!痹斐蛇@種情況出現的原因,仍在于古代詩歌具有言簡意豐、言外有意等審美特點。[2]古代詩歌貴在含蓄,“寓意”曲折委婉、幽深微妙,若局限于字面而“強解”,甚至考據式地解詩,不但無法把握這些詩的寓意,而且只能曲解其意。因而,詩“皆宜細參,不得強解”。
“以詩解詩”,一是要求解詩者不能局限于詩歌的表面文字,而應把握其幽深微妙的“寓意”;二是要以意為主,以韻為次,對于詩中“韻變而意不變者”,不能以韻害意;三是要避免以“擬度”、“強解”、“穿鑿附會”等方式解詩。而應入乎詩內,把握詩歌之本義、詩人之本義。這樣才能對詩歌作出正確評價。王夫之的“以詩解詩”說是一種十分科學的評詩方法,它體現了評詩應從詩歌本身特征出發的客觀精神,它是根據古代詩歌自身審美特征及古代詩歌批評的常見錯誤而提出來的。這種批評方法不但對于批評古代詩歌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其它文學樣式的批評,甚至對于今天的文學批評,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歷史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知人論世”是我國最早的詩歌批評方法,由孟子提出?!睹献印とf章下》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薄爸恕?,就是要了解詩人的生平、身世、思想狀況等;“論世”就是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社會背景?!爸苏撌馈币笈u家必須對詩人及所處時代有比較全面地了解把握。這一觀點的理論基礎是作品與作者及時代三者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孟子認識到了詩歌創作受時代社會因素的影響,時代社會影響著詩人的思想感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影響著詩歌作品,即時代詩人詩歌。詩歌受時代社會背景和詩人思想感情的制約,因而,只有把詩歌與詩人的身世及所處時代緊密聯系起來,才能對作品作出正確的評價。這種批評方法將詩歌批評與社會歷史聯系起來,不但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古今學者在研究、評論具體作品時,都離不開對作者身世遭遇歷史背景的研究。很多詩歌只有“知人論世”,才能理解其本義內涵,如柳宗元的名篇《江雪》,寫寒江獨釣的漁翁,若不了解柳宗元當時的遭遇、處境、背景,就很難能理解此詩的真義。不知其人、論其事,對詩歌就無法“得其義、知其味、會其精神之妙”。[3]“知人論世”不但是詩歌批評方法,也是其它文學樣式的批評方法,不但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批評有重要意義,對于現在的文學批評也有重要的意義。轉貼于
(三)橫向比較批評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選詩是古人表述自己詩歌審美態度的一種方式,如徐陵選《玉臺新詠》、殷選《河岳英靈集》、方回選《瀛奎律髓》等,選詩也是一種詩歌批評,體現著一定的批評標準。選家選詩須“識足以兼諸家”,這樣才能進行比較、鑒別,從而選出符合自己審美理想的作品。兼通諸家而進行橫向比較,以顯示出優劣高下,也是古人進行詩歌批評的常用方法。如鐘嶸的《詩品》將122位詩人的詩歌分為三品,主要就是用橫向比較法?!段男牡颀垺分卸嗵庍\用比較法,陳子昂、杜甫、蘇軾、嚴羽、張戒等也多用此法評前人作品。橫向比較法主要有不同作品之比較,不同詩人的成就、風格之比較,不同時代的詩歌之比較等。
詩歌作品之比較。將不同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從而在對比中見出作品的不同思想內容、藝術特征、風格特點等,是最常見的比較法。較早運用此種方法進行詩歌批評的是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云:“《國風》好色而不,《小雅》怨誹而不子厚發纖禾農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保?]這也是將不同詩人進行廣泛比較。此外,嚴羽、張戒、劉熙載等也都屢用此法。
不同時代詩歌之比較。不同時代的詩歌有不同的特色,通過比較,而能見出不同時代詩歌的特色。如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曾將西晉詩歌與建安、正始詩歌進行對比,云:“晉世群才,稍入輕靡,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眲③耐ㄟ^對這三個時代詩歌的對比,指出了西晉詩歌有“輕靡”、“采縟”、“力柔”等毛病,無法與建安、正始詩歌相比。嚴羽將詩歌分為詞理意興等要素,通過對比,而指出了南朝詩“尚詞而病于理”,宋詩“尚理而病于意興”,各有毛病,而漢魏盛唐詩才詞理意興俱佳。[5]不同時代詩歌的比較,更具有宏觀比較批評的特點,其概括性也更強。
這三種批評方法內涵不同,各有特點。這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三種詩歌批評方法,它們涵蓋了從詩歌生成的社會背景到詩歌文本及橫向比較的多維度批評的宏觀視野,構成了中國古代詩歌批評方法論的基本理論框架。
參考文獻
[1]楊玉輝.現代自然辯證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212.
[2]張豐.中國歷代詩學論著選集[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P78.
[3]傅杰.王國維論學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P387.
關鍵詞:古代文論;人物形象;缺位
美國當代著名文藝批評家亞伯拉姆斯在他的重要文藝論著《鏡與燈》中認為藝術創作涉及四個要素:作品、作者、宇宙(或自然)和讀者,我們現在研究文學作品,首先提到的是人物形象。而我國古代的詩文理論,討論作品藝術性時,長期以來注重語言之美和前景交融等方面,忽視人物形象描寫,直到明清時代戲曲、小說創作的大量涌現,人物形象的缺位才得以改善。①這一現象可說是我國古代前期文論的一個特點,本文試從中國傳統哲學觀、文學觀、史學觀三方面來探討這一現象。
一、中國傳統哲學觀的影響
一個民族的文學理論,是這個民族的哲學思想在文學領域的具體體現,因此它不可避免地沾染著該民族哲學的特色。
中國古代文史哲不分,其顯著的特征是文學的哲學化(如《詩三百》被列入 “五經”),和哲學、歷史的文學化(如《莊子》被視為文學散文、《史記》中的一部分被視為傳記文學)。一般而言,哲學的表達方式是思辨的、說理的、演繹和歸納的;但也可以是敘述的,描寫的,甚至是抒情的。與西方哲學相比,中國古代哲學更擅長用后一類方式言說思想、建構體系。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馮友蘭道:“中國哲學家慣于用名言雋語、比喻例證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雹谶@就使得文字簡潔而內涵深刻,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哲學具有一種人格精神,它的最終目的是要塑造出“內圣外王”的人格范型,它要求愛智(哲學)者“不但要知道它,而且要體驗它”。中國哲學不僅是認知的、思辨的,更是體驗的、感悟的,在后一個側面上,它與性靈、妙悟的中國詩歌達到了某種程度的契合,從而直接鑄成中國古代文論的詩歌精神和詩性特征。
中國古代的文論家以詩人的情感內質、思維特征、表達方式來評說研究對象,來構建文藝理論,使得古文論一開始便具有感悟、空靈、自然、隨意,以及個性化、人格化、詩意化、審美化等特征。孔子文論的語錄體和隨感式,莊子文論的寓言化,以及《詩三百》部分文論思想的詩句,為后來中國文論奠定詩性精神基調?!段男牡颀垺冯m具備“綱領明”、“毛目顯”的理論體系和“擘肌分理,惟務折衷”的思辨方法,但仍然具有“駢文”的形式魅力和詩意化的語言?!对娖贰芬浴爸睂ぁ焙汀膀G情”的言說風格,“意象點評”的言說方法,開中國文論最具詩性特征的文本形式?!抖脑娖贰芬皇姿难栽娒枋鲆环N文學風格,一品即為一組意象或一種詩性境界?!度碎g詞話》以詞作釋詞境,稱“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為“有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無我之境”。中國古代文論的詩性化有別于西方文論的思辨性、系統性、規范性、明晰性等特征,這也是中國古代文論的獨特性。
中國“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觀,使我國古代詩文理論具有明顯的詩性特征,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所說的“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深刻地把這種觀念形態表現出來。
二、中國傳統文學觀的影響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可謂源遠流長?!霸娧灾尽必灤┝宋覈糯麄€詩文理論,我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一向主張詩以言情。如《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标憴C《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嚴羽《滄浪詩話·詩辯》篇說:“詩者,吟詠情性也?!蔽覈糯L期以來詩歌創作以抒情為主,敘事詩不發達,因此影響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主情一直是中國詩歌理論的主流:《毛詩序》講“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以及詩歌的“吟詠性情”,無論是“志”還是“情”都不屬敘事。西晉陸機有“詩緣情而綺靡”,唐代有“詩者,苗言,根情,華聲,實義”之說,晚唐司空圖提出“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宋代詩歌總體來說是重理尚法,以議論為詩,也沒有把現實生活當作詩歌內容來詠唱,嚴羽又說“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后來的“四靈派”、“江湖詩派”,明代公安三袁的“獨抒性靈”一直到清代的“格調派”、“肌理派”等等??偠灾?,上述諸多詩學理論都沒有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而是投向心靈,把“情”和“志”以及人生體驗作為詩歌所要表達的對象, 或把精力用在技巧上而忽視詩歌內容。很少把現世生活和現實事件作為詩歌要表達的對象, 這顯然影響敘事詩的發展。
另一方面,詩歌五言、七言以及格律押韻等這些形式上的要求也限制了詩歌的敘事。詩歌從一開始就注重章句的整齊, 以便歌、舞、樂的配合協調。從詩經的四言詩到漢魏六朝的五言詩、七言詩, 最終發展為唐代的五、一七言格律詩。格律詩篇有定句, 句有定字, 對仗和押韻有嚴格的要求, 這種詩體是極其不便敘事的, 因而影響敘事詩的發展。
除了敘事詩不發達影響人物形象的塑造外,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不同時代的文學價值觀是不同的,人們的審美評價標準也是不同的。唐以前人們主要從政治美刺角度去認識文學的功用,由此界定文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文學辭章之美、個性情感之美,開始有所認識,如以有韻、無韻區分文、筆;唐以后人們開始把文章之用從政治美刺轉向道義,提出“文以載道”。在駢體文昌盛的南北朝,文人把駢體文學崇尚的騙偶、辭藻、聲韻、用典等語言文辭之美,作為作品最重要、最普遍的藝術特征來看待。唐代詩文創作涌現出一部分文人主張寫散體文,詩歌領域一部分人提倡寫古體詩,推崇建安風骨。但從總體上看,還是駢體文學占據優勢地位,并反映到理論批評方面。《舊唐書·文苑傳序》鮮明地表現了編者擁護駢體文學的立場和態度。
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以抒情詩為主,敘事詩不發達。古代詩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諸如比興、意境、星期、韻味、神韻等,大抵都是從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角度探討的,很少涉及到人物形象。古代戲曲、小說到元明清才進入繁榮時期,在此之前詩文一直在文壇占據統治地位,比較通俗的敘事作品(志怪、傳奇、變文等),往往受文人的輕視和排斥。
三、中國傳統史學觀的影響
從先秦到唐代,中國古代敘事作品除了上古文學中的神話、寓言故事、志怪小說外,主要是依附著歷史寫作發展起來的歷史敘事方式。《史記》等紀傳體史書中的人物傳記部分就是這種歷史敘事的典型。近年有學者通過中西文論的比較,認為中國古代詩文理論中的“詩性敘事和敘事詩論最初是寄生在歷史敘事和敘事史學中的”。并認為:“中國的敘事詩論是從詩之外的小說戲劇等寫作經驗中生長出來的,而小說戲劇的母胎更像是史傳而非詩歌。因此,以小說戲劇論的樣式而出現的中國敘事詩論的形成史就是既依存又艱難偏離史傳敘事理論的歷史?!雹?/p>
古代文論的敘事傳統從《尚書》和《左傳》開始,《尚書》是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左傳》則是被譽為“ 敘事之最”的第一部完整的編年史。二者構成中國史官文化的敘事之源,劉知幾《史通·敘事》討論史官文化的敘事傳統及敘事原則,就是從《尚書》和《左傳》開始談起的。劉知己指出:“史之為務,必藉于文。自《五經》已降,三史而往,以文敘事,可得言焉。”④“ 以文敘事”,即中國文化“ 文史不分”的傳統?!?史”之敘事必須借助于“ 文”,而“ 文”之批評和理論又常常寄生于“ 史”。就后者而言,《史記》有文學家列傳及其“ 太史公曰”, 《漢書》有《藝文志》, 《后漢書》有《文苑傳》, 《隋書》有《經籍志》和《文學傳》……歷史敘事與文學( 理論)敘事纏雜交錯,難解難分。在古代中國, “ 史”的敘事者,同時也是“ 文”( 文學和文論)的敘事者,如司馬遷、班固、沈約、劉知己、歐陽修、司馬光、馮夢龍、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章學誠等。他們或者在自己的史書中討論文學理論問題,如《史記》之《太史公自序》、《屈原傳》等;或者在史書之外另有文學理論的專門著述,如班固之《離騷序》、《兩都賦序》等;或者其著作兼有史學( 理論)與文學( 理論)的雙重性質,如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等。中國傳統的史學觀,使“史傳文學”更好地承擔了人物形象塑造這一重任。
“我們考察、衡量古代詩文的藝術價值,應當實事求是地結合作品的實際情況,結合它們在藝術表現上的民族特色和歷史傳統,而不是套用國外的理論(如形象性、典型性),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客觀中肯的評價?!雹菸覈糯恼撟⒅卣Z言和修辭具有較強的詩性特征,從而忽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這是和我國的傳統哲學觀、文學館、史學觀密不可分的,只有在特定的文學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與之相適應的文學樣式。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我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的內在矛盾。我們評價判斷一種文學理論的根本尺度在于此種文論對文學現象解答的深刻性和對后世文學的指導性,而中國傳統詩文理論“以詩論詩”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批評本體(文論)與批評對象(文學)的界線。古代文論如何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如何成功“轉型”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注解:
①本文所談及的古代文論嚴格來說指中古時期——從漢魏到唐五代。
②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頁。
③余虹:《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140、141頁。
④[唐]劉知幾撰,黃壽成校點:《史通·敘事》,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頁。
⑤王運熙:《中古文論要義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頁。]
參考文獻:
[1]王運熙 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1 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8.
[5]余虹.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M ].上海:三聯書店1999.
[6]王運熙.中古文論要義十講[M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7]王運熙.中國古代文論管窺[M ].濟南:齊魯書社,1987.3.
[8]王運熙.著望海樓筆記[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
[9]李建中.李建中自選集[M ].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10]王國健.世紀之交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問題聚焦[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
[11]羅宗強.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概述[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12.
[12]劉師培.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11.
一、中國傳統文學觀的影響
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可謂源遠流長?!霸娧灾尽必灤┝宋覈糯麄€詩文理論,我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一向主張詩以言情。如《詩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标憴C《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眹烙稹稖胬嗽娫?#8226;詩辯》篇說:“詩者,吟詠情性也?!蔽覈糯L期以來詩歌創作以抒情為主,敘事詩不發達,因此影響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主情一直是中國詩歌理論的主流:《毛詩序》講“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以及詩歌的“吟詠性情”,無論是“志”還是“情”都不屬敘事。西晉陸機有“詩緣情而綺靡”,唐代有“詩者,苗言,根情,華聲,實義”之說,晚唐司空圖提出“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宋代詩歌總體來說是重理尚法,以議論為詩,也沒有把現實生活當作詩歌內容來詠唱,嚴羽又說“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后來的“四靈派”、“江湖詩派”,明代公安三袁的“獨抒性靈”一直到清代的“格調派”、“肌理派”等等??偠灾?,上述諸多詩學理論都沒有把目光投向現實生活,而是投向心靈,把“情”和“志”以及人生體驗作為詩歌所要表達的對象,或把精力用在技巧上而忽視詩歌內容。很少把現世生活和現實事件作為詩歌要表達的對象,這顯然影響敘事詩的發展。另一方面,詩歌五言、七言以及格律押韻等這些形式上的要求也限制了詩歌的敘事。詩歌從一開始就注重章句的整齊,以便歌、舞、樂的配合協調。從詩經的四言詩到漢魏六朝的五言詩、七言詩,最終發展為唐代的五、一七言格律詩。格律詩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對仗和押韻有嚴格的要求,這種詩體是極其不便敘事的,因而影響敘事詩的發展。除了敘事詩不發達影響人物形象的塑造外,我們還必須注意到不同時代的文學價值觀是不同的,人們的審美評價標準也是不同的。唐以前人們主要從政治美刺角度去認識文學的功用,由此界定文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文學辭章之美、個性情感之美,開始有所認識,如以有韻、無韻區分文、筆;唐以后人們開始把文章之用從政治美刺轉向道義,提出“文以載道”。在駢體文昌盛的南北朝,文人把駢體文學崇尚的騙偶、辭藻、聲韻、用典等語言文辭之美,作為作品最重要、最普遍的藝術特征來看待。唐代詩文創作涌現出一部分文人主張寫散體文,詩歌領域一部分人提倡寫古體詩,推崇建安風骨。但從總體上看,還是駢體文學占據優勢地位,并反映到理論批評方面?!杜f唐書•文苑傳序》鮮明地表現了編者擁護駢體文學的立場和態度。我國古代詩歌創作以抒情詩為主,敘事詩不發達。古代詩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諸如比興、意境、星期、韻味、神韻等,大抵都是從抒情或情景交融的角度探討的,很少涉及到人物形象。古代戲曲、小說到元明清才進入繁榮時期,在此之前詩文一直在文壇占據統治地位,比較通俗的敘事作品(志怪、傳奇、變文等),往往受文人的輕視和排斥。
二、中國傳統史學觀的影響
從先秦到唐代,中國古代敘事作品除了上古文學中的神話、寓言故事、志怪小說外,主要是依附著歷史寫作發展起來的歷史敘事方式。《史記》等紀傳體史書中的人物傳記部分就是這種歷史敘事的典型。近年有學者通過中西文論的比較,認為中國古代詩文理論中的“詩性敘事和敘事詩論最初是寄生在歷史敘事和敘事史學中的”。并認為:“中國的敘事詩論是從詩之外的小說戲劇等寫作經驗中生長出來的,而小說戲劇的母胎更像是史傳而非詩歌。因此,以小說戲劇論的樣式而出現的中國敘事詩論的形成史就是既依存又艱難偏離史傳敘事理論的歷史。”③古代文論的敘事傳統從《尚書》和《左傳》開始,《尚書》是最早的歷史文獻匯編《左傳》則是被譽為“敘事之最”的第一部完整的編年史。二者構成中國史官文化的敘事之源,劉知幾《史通•敘事》討論史官文化的敘事傳統及敘事原則,就是從《尚書》和《左傳》開始談起的。劉知己指出:“史之為務,必藉于文。自《五經》已降,三史而往,以文敘事,可得言焉?!雹堋耙晕臄⑹隆?,即中國文化“文史不分”的傳統。“史”之敘事必須借助于“文”,而“文”之批評和理論又常常寄生于“史”。就后者而言,《史記》有文學家列傳及其“太史公曰”,《漢書》有《藝文志》,《后漢書》有《文苑傳》,《隋書》有《經籍志》和《文學傳》……歷史敘事與文學(理論)敘事纏雜交錯,難解難分。在古代中國,“史”的敘事者,同時也是“文”(文學和文論)的敘事者,如司馬遷、班固、沈約、劉知己、歐陽修、司馬光、馮夢龍、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章學誠等。他們或者在自己的史書中討論文學理論問題,如《史記》之《太史公自序》、《屈原傳》等;或者在史書之外另有文學理論的專門著述,如班固之《離騷序》、《兩都賦序》等;或者其著作兼有史學(理論)與文學(理論)的雙重性質,如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等。中國傳統的史學觀,使“史傳文學”更好地承擔了人物形象塑造這一重任?!拔覀兛疾?、衡量古代詩文的藝術價值,應當實事求是地結合作品的實際情況,結合它們在藝術表現上的民族特色和歷史傳統,而不是套用國外的理論(如形象性、典型性),這樣才能取得比較客觀中肯的評價。”⑤我國古代文論注重語言和修辭具有較強的詩性特征,從而忽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這是和我國的傳統哲學觀、文學館、史學觀密不可分的,只有在特定的文學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與之相適應的文學樣式。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我國古代文論詩性特征的內在矛盾。我們評價判斷一種文學理論的根本尺度在于此種文論對文學現象解答的深刻性和對后世文學的指導性,而中國傳統詩文理論“以詩論詩”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批評本體(文論)與批評對象(文學)的界線。古代文論如何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如何成功“轉型”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作者:肖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