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4 17:04:59
序論:在您撰寫大學生節能減排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1019603
1引言
節能減排(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即為節約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節能減排這一詞出自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是我國新時期發展的一項重大國策,是節能減排是落實我國“十二五”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對于環境以及節能減排作出相關指示:①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②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產業廢物循環利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發應用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典型模式。
2大學生踐行節能減排的重要意義
高校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重要使命的同時,其文化輻射作用也不容小視。在高校廣泛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高校大學生作為節能減排全民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節能減排項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提高大學生在節能減排項目中的積極性、加強高校節能減排教育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對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節能減排教育也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作為科學發展的主力軍、未來社會的建設
者,對于促進節能減排、踐行低碳生活,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且,在高校食堂就餐外帶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大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與落實大學生的節能減排行動將會從很大程度上促進高校節能減排項目的開展,進而確保實現“十二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3調查數據分析
3.1描述性分析
3.1.1關于打包使用餐具情況的調查分析
各種調查數據分別見表1~表3。
表1打包用的餐具
1頻率1百分比1有效百分比1累計百分比有效學校提供的塑料袋1609161.5161.5161.5學校提供的餐盒1321132.4132.4193.9自帶餐盒16016.116.11100.0總數1990199.91100.01缺失1系統111.111總數19911100.0
同學們打包時使用的餐具基本包括:學校提供的塑料袋,學校提供的餐盒以及自帶的餐盒。而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有3/5的同學會選擇學校提供的塑料袋,可見高校塑料袋的使用量也是相當大的。
3.1.2關于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塑料袋情況的調查分析
表2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塑料袋
1頻率1百分比1有效百分比1累計百分比有效 直接丟棄1500150.5150.5150.5當垃圾袋1442144.6144.6195.2打包時,反復使用14814.814.81100.0總數1990199.91100.01缺失1系統111.111總數19911100.0
從表2所示我們可以看到:有500人(占總人數50.5%)會直接丟棄;442人(占總人數44.6%)會當垃圾袋;只有48人(占總人數4.8%)選擇在打包時反復使用。
3.1.3關于判別食品用塑料袋的方式分析
表3判別食品用塑料袋的方式
1頻率1百分比1有效百分比1累計百分比有效 觀察是否有QS標識或食品專用等1214121.6121.6121.6觀察是否有雜質1191119.3119.3140.9聞是否有刺鼻氣味1166116.8116.8157.7不關注塑料袋的安全標準1419142.3142.31100.0總數1990199.91100.0缺失1系統111.1總數19911100.0
由表3可知,關于判別食品用塑料袋的方式:①觀察是否有QS標識或食品專用等共214占總人數的216%;②觀察是否有雜質共191人,占總人數193%;③聞是否有刺鼻氣味共166人占總人數168%;④不關注塑料袋的安全標準共419人,占總人數423%。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同學對于食品用塑料袋的安全并不關心。
3.2顯著性分析:
3.2.1塑料袋的碳排放與打包頻率的單樣本方差分析檢驗
以下我們對塑料袋的碳排放與同學們的打包頻率進行了單樣本方差分析檢驗(表4)。
表4打包頻率方差分析
1平方和1df1均方差1F值1Sig.值組間的147.09413115.698155.8441.000組內的1277.17019861.281總數的1324.2641989
首先我們提出原假設:塑料袋的碳排放與打包頻率不存在顯著性相關。由表4我們可以看到:sig值近似等于0(0
3.2.2塑料袋的碳排放與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塑料袋的單樣本方差分析檢驗
以下我們對塑料袋的碳排放與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塑料袋進行了單樣本方差分析檢驗(表5)。
表5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塑料袋
1平方和1df1均方差1F值1Sig值.組間的138.23513112.745141.4201.000組內的1303.39719861.308總數1341.6321989
首先提出原假設:塑料袋的碳排放與如何處理使用過的塑料袋不存在相關關系。由表5我們可以看到:sig值近似等于0(0
除以上分析,我們以某高校為樣本(該校在校學生8000人),通過對該學校食堂相關負責人進行采訪調查后了解到,該校每天的塑料袋的使用量大概是10000個。同時,我們還了解到,對于塑料袋的采購數量上學校是沒有任何限制的,采購數量根據需求量決定。針對北京市節能減排相關指導意見,該校也未做出相關的措施予以執行。
4結語
4.1節能減排意識較弱
調查中有超過80%的同學每周都有打包帶走的情況,其中90%以上的同學選擇使用學校提供的塑料袋或是塑料餐盒進行打包。而針對單個塑料袋的碳排放情況的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有半數的同學不清楚單個塑料袋的碳排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大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較弱。
4.2同學們的食品安全意識薄弱
調查中顯示有將近半數的同學對于食品用塑料袋的標準是關注的,而大多數塑料袋的安全標準是不合格的且在高溫的情況下塑料袋會釋放出有毒物質,因此,塑料袋的不當使用對于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4.3高校塑料袋的使用對環境影響較大
作為樣本的高校,其在校生有將近8000人,而每天消耗掉的塑料袋有10000個,平均每人消耗1.25個。目前北京市高校在校生人數有854980人(包括普通本科589234人,研究生265656人)。而每個塑料袋造成的碳排放是1~2g。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僅北京市高校食堂塑料袋使用每天所造成的碳排放就高達1068725g~2137450g(約為1~2t),而全國在校大學生人數為25632973人(包括本科生23913155,研究生1719818人),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全國僅大學生塑料袋的使用造成的碳排放就為32041216~64082432g(約32t~64t)每年造成的碳排放就是11680~23360t,同時由于大部分學生會將使用過的塑袋直接丟棄,必將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4.4學校對于節能減排方面的措施不到位
從我們對高校學生的調查和對高校食堂相關負責人的采訪中了解到,針對北京市出臺的節能減排行動報告中,明確提到高校作為一個特殊的機構,大學生這一龐大的特殊群體是推動節能減排的有效力量,但是學校并沒有按照節能減排工作采取相關的措施以貫徹執行政策,學校在節能減排的工作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學校在節能減排方面是缺位的。
5措施
5.1提高大學生的環保意識
(1)提高大學生的環保意識,學校要大力支持,高度重視,做好宣傳教育活動。通過增加與環保相關的選修課程等手段來增加大學生的環保知識,為提高大學生環保意識打下堅實基礎。
(2)大學生應該注意著重培養和提高自身的環保素養,提高對保護環境的熱情。自身做到不用或少用一次性餐具,也帶動身邊同學、向同學朋友宣傳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
(3)大學生可以在學校或學生組織的幫助下,自發性地組織相關的白色垃圾處理組織,經常性地舉辦宣傳活動,創新活動形式,增加實質內容,構建有效互動,了解白色污染,起到實踐帶頭作用。
(4)經常性地了解時事新聞、報紙雜志中關于一次性餐具消費的報道和文章,了解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和危害性,為了自身健康,拒絕使用一次性餐具。
2014年11月綠色科技第11期5.2各高校針對就餐外帶所采取的措施
(1)長期做好宣傳工作。各高??梢酝ㄟ^制作新穎的展板、創新的海報或官方微博、微信等形式來宣傳提倡學生使用可循環的消毒餐具,并在高校范圍內發起“抵制一次性餐具,珍愛可循環餐具”的倡議書簽名活動。堅持長期做好宣傳工作,幫助同學們養成文明綠色使用餐具的習慣,使可循環餐具的使用能長久地持續下去,共同構建環保健康的綠色校園。
(2)要加強可循環餐具的消毒監督,培養學生監督員。學校食堂的餐具都要經過嚴格的一沖二洗三消毒的程序,堅持洗潔精和堿粉清潔、蒸汽消毒與電力消毒并用的措施,確保食堂餐具的安全衛生。
(3)將減少和控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寫入學校規章制度。實行嚴格的資源管制,支持廢棄物回收再利用。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回收利用機制,建立有效的回收渠道和措施。
國家提出并實施保護環境節能減排工作已有35年,但目前我國節能減排的進展仍十分緩慢,因此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積極開展節能減排相關調查,宣傳節能減排知識,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能更好地響應國家政策,推動我國節能減排事業的發展甚至是經濟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久東,李迎新.低碳生活模式在“節約型”校園建設中的引導實現[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7).
[2] 吳楚,彭崇林,吳巧玉,等.建設高校低碳生活的研究-以福州大學旗山校區為例[J].環境教育,2011(6).
[3] 陶曼,王友良.試論低碳生活方式的實現路徑[J]南華大學學報,2011(4).
關鍵詞:碳足跡;定量分析;節能減排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4-0043-02
全球變暖與氣候變化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環境、人類健康與福利和全球經濟持續性。2008年6月,《中國生態足跡報告》指出,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的人均碳足跡持續增長了約兩倍。改革開放后,中國的高等教育進程明顯加快,其已大步邁向普及化。截止到2014年,中國高等院校共計2542所,在校大學生數量達到了2547.7萬人。據統計,2009年高校的能源消費總量大約是3000萬噸標煤,全年的水資源消耗量在4000萬噸左右。由此可見,校園節能減排潛力巨大,構建低碳校園刻不容緩。
一、調研概況
1.碳足跡簡介。國際社會現在通常用“碳足跡”來標示一個人或者團體的“碳耗用量”,它來源于一個英語單詞“CarbonFootprint”,是指一個人的能源意識和行為對自然界產生的影響。碳耗用的越多,產生的CO2就越多。2.調研方法。本次調研采用的是在參考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進行問卷調查的方法。調研對象為河北工業大學能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大四年級的學生。調研初期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問卷98份,回收率為98%。其中男生占32%,女生占68%。用計算軟件CarbonFootprintLtd()處理數據并據此提出可行性建議。最后,對學生進行回訪,目的是檢驗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是否能有所提高。
二、調研結果及分析
1.能源使用。教室和宿舍是學生活動最頻繁的區域,這里同樣也是照明器具、計算機等電子設備最集中的地點。由于多數高校疏于管理以及學生節能意識淡薄,教室的電力消耗總量是相當可觀的。為了提高學生的節電意識,大多數高校會對宿舍采取一些限電措施。經過對學校宿舍管理部門的咨詢得知,每個學生的宿舍用電標準是5KWh/月,而學生在教室和在宿舍的用電量相差不多,因此,估算平均每人用電90~130KWh/學年。但是這部分數據在采集和估算上存在困難,而且寒假期間學校耗煤量大幅度下降,所以煤炭量采用的是人均67.8kg/a。天然氣使用量也采用國家統計值,為人均21.3m3/a。經保守估算,學生的能源使用人均碳足跡值為0.3t~0.35t。2.交通工具。大多數學生在出行時考慮最多的是價格因素。在校期間,學生都會選擇騎自行車或者步行的方式往返于教室與宿舍之間;出行距離較短時,公共汽車和地鐵是學生的首選;出行距離較長時,火車或者長途客車是學生的首選。調查顯示,學生本項碳足跡值一般也不會超過0.7t。如圖1所示,有76%的被訪大學生的碳足跡值在0.1t~0.3t區間內,而該值超過0.7t的只占被訪者總量的1%,這充分說明學生交通工具的選擇并不會極大地影響個人碳足跡,所以對校園交通方面改造的意義不大。計算發現,遠距離出行時,如果只考慮碳足跡的影響,更推薦搭乘客車的方式。同樣地,距離近出行更推薦乘坐地鐵。3.生活方式。進行調研前,同學們認為生活方式的選擇并不會對碳足跡造成太大的影響,但計算結果卻了這個假設。考慮了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后,篩選出了食物偏好、有機食品、進口食品及商品、包裝、家具家電以及休閑這6個方面。如圖2所示,有超過一半的被訪學生的碳足跡值在1.5t~2.5t之間,只有極少數學生的生活方式碳足跡值超過了4.5t。雖然大多數學生該部分碳足跡的計算值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但是該值與之前得到的交通工具計算值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三、調研評估
說到降低校園碳排放這個問題時,學生可以提出很多的建議。當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定量地分析這些行為時,經常會得到與猜想不符的結論,這個過程是學生不斷調整自己對世界認知的過程。這就是KenBain提出的“誤判”理論,它為學術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機會。在進行調研前,大多數學生認為能源使用是形成碳足跡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交通工具的影響,而生活方式的影響排在了最后一位,但調研結果與此猜想卻恰恰相反。所以從學生方面來講,形成碳足跡的最大因素不應該是能源使用。由于學生自身經濟能力的限制,通過改變交通方式來減少其碳足跡的意義并不大。從學生層面來看,他們在校園內的交通方式就是步行和騎車,所以這方面并不會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降低自身碳足跡是切實可行的,也是學生比較容易辦到的。單就休閑這一項進行舉例說明,如果一個學生能夠改變經常去電影院、酒吧和飯館這一習慣,做到盡量只做零碳排放運動的話,就可以降低0.5t左右的碳足跡值。
四、降低校園碳足跡的可行性建議
工業化國家平均碳足跡值為11t,全球平均碳足跡為4t,中國人均碳足跡為3.84t,而為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性目標為2t。由此可知,為了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我們還需要做出很大努力。1.支持垃圾回收利用與分類處理。不同種類的垃圾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垃圾分類不僅有利于資源的回收再利用,還可以減小垃圾處理的壓力。我國對垃圾的分類處理關注度較低,國民意識也較淡薄。通過該碳足跡計算器可發現,如果能夠分類處理全部的生活垃圾,那么個人碳足跡值就會降低0.5t左右。2.打造綠色校園。在全校范圍內實施增綠工程,通過綠化實現固碳增匯的目的。在校區面積允許的情況下,鼓勵高校種植一些綠色時令蔬菜供給學生食用,這在很多方面都可以降低碳排放。首先,學校的部分食材成為了有機食品,這降低了一部分碳排放;其次,在食材的運輸環節又減少了一部分碳排放;最后食堂要配合引導學生在保證身體健康的情況下多吃蔬菜和白肉,這既有利于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同時又降低了校園碳足跡。3.節約用紙。高校的紙張使用量是相當可觀的,但是打印紙的重復利用率卻很低。一部分原因是學生節約用紙的意識淡薄,還有部分原因是高校內的打印復印費用較校外要低很多。假設一個學院每天200張紙用于雙面打印,則可以減少的碳足跡為17t左右。商品包裝同樣是校園用紙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改變這個習慣而盡量去挑選包裝簡單的商品,則個人碳足跡值會減少0.5t左右。
五、回訪調研
回訪調研是本著三個目的進行的:一是加強學生的經驗交流,二是加強對學生的節能減排教育和引導,三是為建設低碳校園收集第一手資料。我們將碳足跡的基本數據及調研結果制成展板向學生展示,并組織大家參加學院開展的節能減排教育課。初期調研完成一周后,我們再次組織之前參加調研的學生進行后期調研。調研前,55%的學生把能源使用對溫室氣體的影響排在了第一位,卻把“生活方式”項排在了最后一位;調研后,這種排序發生了變化。大多數學生把“能源使用”排在最后,還有78%的人把“生活方式”項排在了首位。同時,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也有很大的提高。在調研前,一半的學生對節能減排的關注度較低,只有10%的學生選擇了“非常關注”,還有13%的人在生活中根本不關注節能減排;調研后,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都有提高,32%的人選擇了“非常關注”,另外有43%的人選擇了“關注”,并且“不關注”的比例下降到了5%。通過以上數據分析可知,碳足跡調研分析對學生節能減排意識的提高是有很大影響的。要確保低碳校園的建設,就需要在形成低碳意識的基礎上,全體師生積極行動,改變生活習慣,倡導低碳生活。
參考文獻:
[1]王文軍.低碳經濟:國外的經驗啟示與中國的發展[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6).
關鍵詞:大學生;節能減排意識;問題;對策
項目來源:2012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
“節能減排”出自于我國“十一五”規劃綱要。作為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行為,近年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不乏來自高校的目光。眾所周知,高校是培養國家棟梁的搖籃,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養成階段的高校學生對于節能減排的態度將會引領節能減排未來的走向。那么,當代高校大學生節能減排意識如何呢?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實地走訪等方式對大學生節能減排意識現狀進行了多元化的了解,為高校節能減排工作的推廣略盡綿力。
一、高校學生在節能減排方面存在的問題
節能減排不僅是國家的一種號召,更是保護我們生存環應盡的義務,學生是高校中至關重要的群體,自然要肩負起這份重任。然而通過對回收的有效調查問卷的數據分析顯示,大學生在節能減排當前還存在一下幾個問題:
(一)大學生整體的節能減排意識不夠強,沒有形成節能減排行為習慣。從調查結果看來,在日常生活中雖然大學生具有節能減排的想法,但是鮮少落實到行為上,造成高校節能減排“知易行難”的現象。調查結果反映出一些大學生對于節能減排行為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少數想要有所行動的學生認為個人的努力無法改善整個校園的環境,因此并沒有將節能減排付諸行動。
(二)大學生沒有認識到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對節能減排產品及技術的關注度低。這一點從市面上很多節能減排的產品無法得到重視和推廣情況可見一斑,調查群體對于節能減排的認識不夠清晰,沒有切身感受到能源短缺和資源浪費現象的危害。
(三)日常生活中的細節(用水、用電、一次性產品等)很容易被忽略,學校出現較大浪費現象時,缺乏相應的法律制度以及管理辦法。高校節能減排流于口號,大多數校園內抬頭可見節能減排標語,但是視而不見者大有人在,校園浪費現象比比皆是。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們在節能減排方面的意識,然而調查結果并不理想,大學生在用水、用電以及一次性用品的用量上甚少節制,不積小流,不成江河,因此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細節在節能減排方面至關重要。
(四)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年級大學生節能減排意識強弱并無明顯差異,節能減排意識并沒有隨著知識和閱歷的增加而遞增。為使調查結果有代表性同時也有層次梯度,團隊在問卷設計上特別加入自然信息類,從統計結果發現,大學生節能減排意識沒有因為知識和閱歷的增加而遞增,甚至在不同政治面貌的大學生群體中都沒有顯著變化。
(五)許多同學認為高校在校大學生應在校進行節能教育,但是學校以及有關部門對此卻沒有相應的措施。在問卷提及節能減排教育時,許多同學表示出相當高的熱情,在現今多元化教育體制下,節能教育勢在必行,然而現實情況不盡人意。
二、造成大學生節能減排意識較低問題的原因
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不難發現,當下大學生群體的節能減排意識并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我們可以從學生和學校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對于大學生自身
首先,當前大學生群體較少主動去了解各種節能減排的知識信息,缺乏節能減排的敏感度,環境與化學等專業上有機會了解更多節能減排信息的同學們明顯意識高于非專業相關的同學們。由此表明:相關的知識信息對于意識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其次,大學生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缺乏對于節能減排的研究創新,較少參與節能減排活動。校園中開展的相關活動學生參與度較低,許多同學認為這些活動專業性較強,并不能較好的在生活中聯系節能減排,參與創新。實際上,“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能為節能減排貢獻一份力量。‘低碳生活’首先提倡一種環保意識,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盵1]
最后,生活中大學生存在一定的虛榮攀比心理,這也無形間導致盲目消費的比重加大,存在浪費嚴重的現象。購買欲和實際所需不成比例,閑置物品偏多,低碳意識和責任感相對淡化,缺乏對節能減排人人有責的認知。
(二)對于高校
學校節能宣傳力度不夠,對節能減排缺乏重視,在知識教育普及方面并沒有做到位。“搞好高校節能減排教育,不但能產生巨大的直接節能環保效益,而且教育青年學生樹立節能環保意識,養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行為習慣。因此加強大學生的節能減排教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可以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盵2]然而目前高校中鮮少相關的課程培訓指導,也沒有基礎知識的講座。高校及有關部門在節能教育方面的缺口十分明顯,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大學生節能減排意識難以進一步提高。
大多數學生缺乏深入了解節能減排的途徑。節能減排的活動也因局限性導致受眾較少,認同度較低。大多數同學對于節能減排的活動表現出漠然的態度。很多高校雖然逐步實行了一些相關措施,如禁止使用一次性產品、開展“地球一小時”活動等等,但是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多數同學并不能理解這些措施對節能減排的深層意義,因此,如若建立更為完善的教育制度體系,相信此方面的工作將更高效開展。
除了教育缺口的原因,眾人皆知,我國現今還沒有針對節能減排的具體項目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學校也尚沒有采取相關的管理處罰辦法,從而使浪費現象一再發生在法律的盲點。缺乏強制性的管理條例,校園節能減排只靠大學生的自覺性和公益心,效果不盡人意也在意料之中。
三、提升大學生節能減排意識的對策
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節能減排,需要營造良好的氛圍,高校引導、科學帶動、學生參與,建立節能減排的一整套體系。針對大學生在節能減排意識上出現的種種問題,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
(一)加強節能減排教育,加大科學研究力度。由高校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學習節能減排的知識,例如:形式多樣的節能環保知識講座、低碳生活的教育課程、了解國家關于節能減排的政策和法規等。設立相關的網站及制作宣傳展板、海報,增加節能減排知識的傳播途徑。
加大對節能減排的科學研究,大學生是擁有豐富科學知識的特殊群體。積極投入能源循環利用的研究,大力推廣可再生能源,達到開源節流的效果。
(二)建立相關制度,節能減排于細節。大學生節能減排生活方式的踐行與學校的制度建設密不可分,高校的制度是推行節能減排生活方式的標尺,能夠使學生丈量自己的節能行為。學校在水電管理方面擬定相關方案,有利于節能減排的推廣。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饋制度。高校應設立專門的負責部門,將節能減排工作做到陽光化、透明化,設立意見箱,聽取學生的意見,集思廣益,不斷完善規章制度。
要使節能減排生活方式與學生個人利益相關聯,從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思想教育方面滲透節能減排思想。在校園中做到人走燈滅,杜絕長明燈、白晝燈;及時檢測校園內的水電設施,避免出現由于人為或忽視導致的浪費現象;優先采用環保型、節能型電器和設備,逐步淘汰高能耗、低能效設備。
(三)發動高校學生組織力量,學生會、學生社團、大學生工作室等要廣泛開展以節能、環??萍紕撔聻橹黝}的各項各類形式新穎多樣活動。動員學生從點滴做起,自覺養成低碳生活的習慣,更加注重節能減排的意義,在開展正常活動的同時,向同學積極宣傳關于節能減排各方面的知識,并且積極努力做到活動用品多次重復利用,活動報名表申報材料雙面使用等方式,同時積極利用網絡,微博、人人網等向大家發出倡議,用低碳環保的方式營造低碳的氛圍。從而帶動更多的同學參與,使得我們的大學生活更有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帶動各高校學生積極地參加各項節能減排的公益活動,讓大家愛上公益。
(四)倡導商家規范性,傾聽學生意見反饋。高校應鼓勵并倡導校園商家減少一次性用品的數量,引導商家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替代原有的一次性用品;購物時使用環保袋,減少塑料袋使用量;嚴格執行塑料袋收費制,使校園節能減排行動與國家政策接軌。同時鼓勵食堂、打印店、商店等校園商家粘貼節能減排標語標識。
將商家的節能減排工作納入考核機制,組織學生定期對校園商家節能減排工作進行評估。這就要求商家定期開展并向同學們宣傳節能減排活動,引導學生合理消費,避免鋪張浪費,而且校園內商家為了獲得良好的口碑自己就必須應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工藝,采用節能型建筑結構、材料、器具和產品。這樣在學期結束時由學生評出最佳節能減排單位和節能減排工作最差單位。分別向全校通告,由學生組織評估給商家壓力使得節能減排在學生和商家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四、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對于現今大學生節能減排意識存在問題及原因的簡要分析,希望能夠引起當代大學生對節能減排的關注。一個人的節約是理財,一群人的節約是公益。節能減排無小事,點滴行動記心間,一個人的力量或許很微薄,但是一個人可以引領一群人,一群人能夠影響整個校園,從而將節能減排這一意識深入人心,更好的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關鍵詞】環保心理學;節能減排;認知―態度―行為模型;行為優化體系
一、大學生節能減排認知行為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資源的浪費以及對環境的污染,使得我們生存的空間在不斷惡化,無論是在個人還是在政府,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已經成為不得不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然而,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之棟梁,他們對環保知識的了解程度如何?對節能減排的態度是怎樣的?又有哪些具體的行為?這些都成為了決定國家未來環境發展的決定性問題。
因此,此次調查以成都市8所不同層次大學的1085名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為基礎,以期解決上訴三個問題,通過研究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及關系,建立出大學生知識―態度―行為模型,并通過模型建立出促進大學生節能減排環保行為的優化體系,以推動整個社會未來環境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二、模型假設
目前學界也存一些關于環境方面認知、態度、行為的研究。通過對文獻的研究何探討,我們發現在上述三個變量之間常見的關系有3種:傳遞關系,即以“認知―態度―行為”的模式產生作用關系;調節關系,即某兩者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由第三者調節這種作用的強度;共同作用關系,即某一個變量是另外兩者作用的效果;中介效果關系,即某一個變量在另外兩者之間的影響關系中有中介效果。依據環保心理學相關文獻,結合在校大學生實際情況,我們做出如下假設:
假設1:大學生節能減排認知對大學生節能減排行為有正向的影響作用。
假設2:節能減排態度在節能減排認知對節能減排行為的影響中起到中介作用。
通過文獻研究和假設,我們建立起了節能減排認知、態度、行為影響模型(如圖1)。
三、回歸分析
為了檢驗模型假設的合理性,我們對節能減排認知與行為進行了回歸分析,又對節能減排態度進行了調節效應分析。
(一)節能減排認知對節能減排行為回歸分析
由分析結果可得:節能減排認知的Sig值小于0.05,具有顯著相關性,t值大于1.96,說明節能減排認知與節能減排行為之間的關系是顯著的。對于節能減排行為,節能減排認知的beta系數是0.206,因此可得關于節能減排行為和節能減排認知的回歸方程:
節能減排行為=0.206*節能減排認知
這可以解釋為具有較高水平環保認知和接收了較多環保宣傳熏陶的大學生會更多地踐行環保行為。
(二)節能減排態度的調節效應分析
由調節效應的數據可以看出,再加入交叉變量之后,R方由0.059提高到了0.074。根據回歸系數進行分析:
第一步:節能減排認知與節能減排態度對節能減排行為進行回歸,回歸方程達到顯著,顯著性水平為0.005、0.018,回歸方程為:
節能減排行為=0.193*節能減排認知+0.164*節能減排態度
第二步:當回歸方程加入節能減排認知與節能減排態度的交互之后,以0.1作為檢驗顯著性水平的標準,回歸方程達到顯著,顯著性水平為0.027、0.025、0.069,回歸方程為:
節能減排行為=1.038*節能減排認知+0.804*節能減排態度-1.028*節能減排態度*節能減排認知
經過前后兩個方程的比較,發現交叉系數達到顯著性水平。與此同時,調節變量大大增強了節能減排認知對與節能減排行為的作用程度,標準系數從0.193增加到了1.038。因此,節能減排態度是節能減排認知和節能減排行為之間的調節變量,起到了調節作用。我們的模型假設成立。
四、結論與建議
通過上述回歸分析,我們驗證了模型假設的合理。基于建立的模型,我們構建出了大學生節能減排行為優化體系。
關鍵詞:節能減排;新疆大學生;對策
中圖分類號:G526.5文獻標識碼:A
一、節能減排的意義
節能減排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和促進科技進步的主要陣地,搞好“節能減排學校行動”,不僅可以促進學校本身的能源資源節約,降低辦學成本,在社會上起到示范和帶動作用,還有利于促使廣大學生樹立節能環保意識,掌握節能環保技能,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新疆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人數為226,012人(含研究生數)。為了了解新疆大學生節能減排行為,2009年4月筆者對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師范大學、新疆醫科大學、新疆財經大學五所學校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511份。其中,新疆大學100份、新疆農業大學100份、新疆師范大學80份、新疆醫科大學106份、新疆財經大學125份。
二、問卷調查基本情況
調查問卷共設置了10個題目,具體情況如下:
1、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否注意節約用水?通過調查,248名學生選擇了“時刻注意”,所占比重為48.5%;230名學生選擇了“偶爾注意”,所占比重為45.0%;33名學生選擇了“沒有刻意去節水”,所占比重為6.5%。
2、您平時是否注意隨手關燈?通過調查,384名學生選擇了“時刻注意”,所占比重為75.1%;119名學生選擇了“偶爾注意”,所占比重為23.2%;8名學生選擇了“沒注意過”,所占比重為1.7%。
3、當使用完電視、電腦時,您會怎么做?通過調查,384名學生選擇了“及時切斷電源”,所占比重為75.1%%;127名學生選擇了“使其處于待機狀態,以便下次再用”,所占比重為24.9%。
4、購物時,您會自己準備購物袋或重復使用塑料袋嗎?通過調查,141名學生選擇了“經常”,所占比重為27.6%;194名學生選擇了“很少”,所占比重為38%;176名學生選擇了“看情況”,所占比重為34.4%。
5、如果校園中出現分類垃圾桶,您是否會主動將垃圾分類扔進去?通過調查,339名學生選擇了“是”,所占比重為66.3%;42名學生選擇了“否”,所占比重為8.2%;130名學生選擇了“看情況”,所占比重為25.5%。
6、當您有小了或舊了的衣服或物品時,您會怎么做?通過調查,102名學生選擇了“扔掉”,所占比重為20%;42名學生選擇了“收起來”,所占比重為41%;130名學生選擇了“捐贈或給他人”,所占比重為39%。
7、當您點的飯菜不合口味時,您會如何?通過調查,70名學生選擇了“另點一份”,所占比重為13.7%;441名學生選擇了“收起來將就著吃掉”,所占比重為86.3%。
8、您是否經常使用一次性碗筷?通過調查,37名學生選擇了“從來不”,所占比重為7.2%;391名學生選擇了“偶爾”,所占比重為76.5%;83名學生選擇了“經常”,所占比重為16.3%。
9、您是否思考“節能減排”問題?通過調查,25名學生選擇了“從來不”,所占比重為4.9%;335名學生選擇了“偶爾”,所占比重為65.6%;151名學生選擇了“經?!?所占比重為29.5%。
10、在實際生活中您更注重在哪些方面的節能減排?通過調查,面對這道多項選擇題,選擇“節電”的學生比重達81.2%;選擇“節水”的學生比重達79.1%;選擇“節約糧食”的學生比重達65.9%;選擇“合理用紙”的學生比重達43.6%;選擇“回收利用”的學生比重達40.7%。
三、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1、新疆大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還不夠強。從問卷調查中得知,經常思考“節能減排”問題的學生所占比例只有29.5%。這說明新疆大學生對節能減排雖然有一些認識,但意識還比較淡薄,沒有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來認識節能減排工作的重要性。
2、在具體的行為上還存在明顯的不足。時刻注意節約用水的學生所占比例僅僅為48.5%;購物時自己準備購物袋或重復使用塑料袋的學生所占比例僅僅為27.6%;選擇將舊衣服或物品扔掉的學生所占比例高達20%;從來不使用一次性碗筷的學生所占比例僅僅為7.2%。當點的飯菜不合口味時,有13.7%的學生選擇了“另點一份”。此外,時刻注意隨手關燈和使用完電視、電腦后及時切斷電源的學生所占比例也未達到80%,兩者的比例均為75.1%。事實上,在所設計的10個題目中,沒有一個題目的最佳選項達到90%。
(二)對策
1、大力提高大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通過多種形式提高大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如,輔導員及班主任可以組織“節能減排、建設節約型校園、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主題班會,提高學生的認識,幫助學生養成節約習慣,從自身做起,杜絕浪費。學生社團要廣泛開展節能、環??萍紕撔禄顒?每年在校園開展節能知識和技能競賽,對優勝者給予獎勵,不僅可提高學生的節能意識,還可以達到宣傳節能知識的目的。認真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資源節約活動。
2、加強節能宣傳工作,將節能減排的理念灌輸給學生。應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人人崇尚儉樸,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動員學生從點滴做起,自覺養成隨手關燈習慣,離開教室前斷電,杜絕白晝燈、長明燈,室內盡量使用自然光;計算機設置成自動休眠狀態。在學生宿舍、圖書館、餐廳等公共場所,水龍頭盡量開小,養成隨手關閉的好習慣,堅決杜絕“常流水”現象。購物時使用環保袋,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量。有資料表明,如果全國減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可以節能約1.2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3.1萬噸,這是十分可觀的。此外,計劃好每一頓飲食,節約每一粒糧食。這是每一個新疆大學生都能做到的,是最現實的、也是最有效的節能減排活動。據有關資料顯示,如果全國平均每人每年減少糧食浪費0.5千克,每年可節能約24.1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61.2萬噸??梢?節約糧食是一個非?,F實的節能減排行為,新疆大學生應當積極行動起來,計劃好每一頓飲食,做到營養均衡,又不浪費任何一粒糧食。這既學會了自我理財,又達到了節能減排的作用。
3、設立網站及制作展板。新疆各高??稍O立專門的節能知識網站,以便更好地向學生介紹各種節能專業知識。另外,可制作展板在各高校進行節能宣傳,活動中可邀請各界名人出席。
4、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饋制度。各高校應安排專人負責全校節能工作檢查,不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懸掛意見箱,采取多種形式廣泛征求師生意見,采納好的建議,不斷完善規章制度。
總之,通過采取多種措施提高新疆大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將對新疆高校節能減排工作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使新疆節約型校園的建設取得預期的成績。
(作者單位:1.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新疆財經大學商務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喬飛,苗慶霞.高校開展節能減排工作之我見[J].繼續教育研究,2009.2.
關鍵詞:大學生 節能實踐 節能對策
中圖分類號: C91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 (2010) 03-111-01
1加強高校節能減排教育工作
加強高校節能減排教育工作在提升大學生節能實踐的行動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強高校節能減排教育工作有利于節能減排校園行活動的進一步貫徹落實;有利于大學生樹立環保意識,養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習慣;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素質,提高他們節能實踐行動的自覺性與主動性;同時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加強高校節能減排教育工作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節能減排知識。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學習節能減排的知識、法律和法規,擁有環境學、生態學、水文學、氣象學等基礎知識,了解國家關于節能減排的政策和法規。(2)節能減排的意識。學生在掌握節能減排知識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從思想上、意識上、情感上尊重節能減排、關心節能減排、理解節能減排,進而形成對待節能減排的正確態度。(3)節能減排的技能。教師要通過演示、操作與指導,以及學生的實地參觀、親身實踐,使學生具備解決節能減排問題能力,全面掌握節能減排知識和技能。(4)節能減排的能力。包括學生對節能減排的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及有效參與處理節能減排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其中,有效參與處理節能減排問題的能力是最高層次,是個體擁有節能減排意識的表現,也是在運用節能減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的。
2開展節能宣傳,提升大學生節能意識
為提升大學生節能實踐行動,應加強節能方面的宣傳活動,提升大學生的節能意識。具體方式可以是:學校通過網絡、廣播、報刊、書籍等宣傳國家有關節能方面的法律法規知識;通過舉辦專題講座、專題研討會、征文比賽、環保節能作品征集、張貼海報等形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還應加強對大學生節能方面的知識的宣傳,使他們自覺樹立節約能源的意識,養成節約能源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的習慣。
3開展大學生節能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科技創新
為了提升大學生節能實踐行動,應組織開展大學生節能實踐活動。如組織參加關于節能環保方面的調研活動,在調研過程中對人們展開保護環境、節約能源等方面的知識的宣傳。這樣不僅使大學生在節能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同時也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帶動周圍其他人參加節能實踐活動。除開展大學生節能實踐活動以外,還應鼓勵大學生科技創新。大學生科技創新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節能環保意識和創新意識;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創新設計能力和社會調查能力的提高;是提升大學生節能實踐行動的重要方式。如2008年在浙江大學、2009年在華中科技大學成功舉辦的“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活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4營造節能氛圍,將節能教育引進課堂
如高校可以依托一些社團、協會開展“我與節能環保同行”、“回收廢舊資源,從我做起”、“愛護環境,拒絕能源污染與浪費”等宣傳教育活動。同時組織發放節能環保宣傳資料,張貼節能環保方面的標語、警句、海報,節能環保倡議書、組織觀看關于環保方面的影片,組織專題學習研討會等活動,這些活動都能有力地促進大學生節能環保文化氛圍的形成。除此之外,還應將節能教育引入課堂。如開設關于節能、環保、生態保護等方面的專業課程,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集體學習節能知識、組織演講比賽、辯論賽、征文比賽等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這些將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熱情,增強大學生積極參與節能實踐活動的自覺性與主動性。
5學校驅動與學生參與
為提升大學生節能實踐行動的實效,還應做到學校驅動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學校驅動的方式既包括加大節能減排硬件軟件的投入,如先進節能裝置及材料的應用推廣、狠抓減排治污措施的落實等。也包括制定和完善節能制度體系,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和完善節能管理制度、節能工作的評估體系,并根據學校具體情況研究決定節能方案和規劃。學生參與是貫徹落實節能減排校園行活動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大學生節能實踐行動的有效方式。要在全國高校的學生中營造節約能源、愛護環境、積極參與節能實踐行動的良好氛圍。將學校驅動與學生參與相結合起來,一方面有利于充分發揮學校在貫徹節能減排實踐活動中的實際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的積極參與,從而有利于提高節能減排校園行活動的實效。
參考文獻:
[1]黃依群,劉輝.淺析高校節能減排教育的意義和目標[J].成功(教育),2008 (5) .
【關鍵詞】大學生;節能意識;節約行為
一、調查方法
我們采用隨機抽樣的問卷調查方式對武漢地區的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長江職業技術學院、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等四所高校進行調查,并對調查結果作了詳細的分析。
二、調查研究
本次調查的結果均由調查員核實數據并輸入計算機中,進行各種因素的分析和計算,最終得出調查結果,并針對結果制定一系列的宣傳措施,從而提高大家的節能減排的意識。
(一)研究假設
出于對當代大學生自身特點及成長環境影響的考慮,本次研究在調查初期就提出以下研究假設:1.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在節約方面比城市等富裕家庭學生做的更好。2.非獨生子女的節約意識更強,在節約方面做的更好。3.家庭月收入低的大學生節約意識更強,在節約行為方面做的更好。4.高年級的學生節能意識強,所以節能行為做的好。5.電子、生物系等與能源有關的系院學生節能意識強,所以節能行為做的好。
(二)變量分析
1.因變量:本次調查主要基于當代大學生的節約意識的調查,從根本上分析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針對各種現象制定出相應的措施.其中主要分為節約行為和節約認識兩個主要的方面。節能意識主要從對當前的能源形勢的認識,對節能行為的態度,節能必要性等幾個方面展開調查;節能行為則從對待個人和公共能源,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等方面進行調查的。2.自變量:自變量包括年級(大一、大二、大三),專業類別(理工類、文科類、經管類、農業地質等艱苦專業),是否為獨生女子,來自的地方(城市、農村),家庭月收入等各個因素。3.本次調查的結果均由調查員核實數據并輸入計算機中,進行各種因素的分析和計算,最終得出調查結果,并針對結果制定一系列的宣傳措施,從而提高大家的節能減排的意識。
三、調查篇
此次調查數據來自對武漢地區的四所高職院校的調查統計,隨機抽取了四所學校里十個不同系別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600名在校大學生以及周邊社區居民,其中依據高校規模每所高校的問卷為100份,本校(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為200份,本次調查是由本校學生前往各高校進行實地問卷調查,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4.7%。在調查過程中我們還對“節能減排”活動進行宣傳,以此號召更多的大學生加入節能減排的陣容中來,全力共創“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樣本情況
本次問卷調查我們涉及了20個在校大學生常見的問題,并廣泛收集大學生對共建節約型社會的一些建議,并進行整理總結。此次調查包含用電、用水等方面還涉及大學生在節能意識,節能行動方面,通過調查我們作出分析,發現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主要分為“行為”和“意識”。
(二)突出問題
在對現在用電的認識調查中,人們的認識較好,但是在實際的行動中,卻是欠缺的,這就是現在從認識到行動的瓶頸。下圖為調查我國現在認識資源的調查1.照明用電在高職院校大學生活中,每個教室,實驗室,寢室,即使白天光線很好但是還是許多日光燈開著,這就給我們用電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解決方案:①注意隨手關燈。使用高效節能燈泡。節能燈最好不要在短時間內頻繁的開關,這樣可以有效的延長燈管的使用壽命,也能達到節能的效果。學校采用聲敏、光控開關,節約用電。②使用新型的LED燈,提高電能的利用率。2.電腦待機擁有電腦的學生在使用電能時浪費電的現象較為嚴重,有不少數學生經常長時間不用電腦卻讓電腦開著掛QQ,或者下載電影。增加了用電量,使原本已經緊張電力增加負擔。解決方案:在用完后及時關電腦,提高自我主人翁的意識。3.“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進行教室開關燈的問題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同學對空教室但燈仍然開著這個問題不是很敏感,似乎關燈不是自己的事情。事實上電能就在這慢慢的消耗中流失了。解決方案:①在設計電路的過程中,使用智能化產品,更節能、壽命更長,例如現在發展起來的光纖燈或者大功率LED燈。②采用感應裝置,將開關的通斷改變成全自動控制。
四、總結
提高大學生的節能減排意識勢在必行,需將節能減排意識深入到每一個人的心中。本調查系學生利用星期天等課余時間到武漢各高校及周邊社區開展社會實踐,調查高職院校學生節能減排行動及意識。我們希望通過本次社會實踐調查能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節能減排意識。
參考文獻
[1]錢伯章編.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M].2006.
[2]朱立志編.節能減排方略[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