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1 08:32:06
序論:在您撰寫科技研究性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管理模式;基金風險;基金業績;開放式基金
一、引言
基金管理可分為“團隊管理”和“個人管理”兩種模式,前者指多個基金經理管理一只基金,后者指單一經理管理一只基金。隨著基金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基金采用團隊管理的模式,這一趨勢在國內外都是如此。美國股票型基金的團隊管理比例在1994年時只有5%,2003年已增加至46%[1]。我國團隊管理基金的現象逐漸增多,團隊管理的開放式基金數量由2002年一季度的1只增加到2008年一季度的65只。盡管團隊管理的基金數量占開放式基金總數的比例維持在20%左右,但其管理的資產規模比例已從43%增加到65%。團隊管理的基金是開放式基金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影響基金管理模式選擇的因素有哪些?團隊管理相較于個人管理,對基金的風險特征和投資業績的影響有何不同?這是本文將要討論的問題。
在完全競爭的證券市場中,決策主體具有相同信息,則團隊管理和個人管理的基金投資決策應該沒有差別。但行為因素會影響到實際決策過程并通過成員之間的交互作用導致團隊管理與個人管理有不同的決策和績效表現?!叭后w漂移理論”(groupshifttheory)認為,集體決策有可能會強化團隊中強勢成員的看法,增加過度自信的情緒,從而加大決策結果的極端性[2]?!耙庖娬壑岳碚摗保╠iversificationofopiniontheory)認為,團隊成員為達成一致結論會權衡自身觀點,決策結果會反映大部分成員的意見,是成員意見的折衷[3]。從團隊決策的績效來看,一方面,團隊成員可以相互糾正決策中的錯誤使決策更加理性,團隊管理的基金應有更好的投資業績;另一方面,團隊決策也可能出現低效率,或源于團隊工作中的道德風險(即部分團隊成員消極怠工),或源于信息交流上的低效率,抑或是較高的協調成本導致團隊管理績效欠佳。
本文首次采用國內大樣本數據,從基金風險特征和投資業績方面對業界真實的團隊決策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基金管理模式的選擇主要受基金公司偏好的影響。在控制基金特征后,團隊管理可顯著降低基金的總風險和系統性風險,說明團隊決策結果較為“溫和”,支持“意見折衷假說”,同時,團隊管理也顯著提高了基金投資業績,說明團隊管理可以發揮多人決策優勢,做出較好的投資決策。
二、文獻回顧
關于基金管理模式的影響因素,Sharp認為,任命多個基金經理管理的動因是專業化和多元化,專業化是為了發揮不同基金經理對不同投資領域了解程度的優勢,多元化是為了防止單個基金經理決策產生偏差[4]。Barry和Starks從委托關系的角度證明了風險共擔也會影響基金管理模式的選擇,采用團隊管理模式能產生更好的激勵[5]。Bar等的實證結果顯示,選擇團隊管理模式的概率與基金公司層面的政策和資產規模正相關,與基金年齡負相關,管理模式受基金公司層面因素的影響較大[1]。
關于不同管理模式的風險程度,學術界仍未達成共識。Moscovici和Zavalloni等學者認為團隊決策代表了一種折衷,為了達成最終意見,團隊成員必須權衡個人觀點,團隊決策會更溫和,在時間上表現得更平穩[6-3-7]。Adams和Ferrerira的研究顯示,團隊決策由于多樣化的作用會更保守,從而風險程度更低[8]。但也有理論認為團隊決策的風險程度會更高,團隊成員在得到其它成員支持后更敢于冒險[9]。實證研究方面,Golec使用36個月的數據發現,團隊規模對風險調整業績的影響不確定[10]。Bar等的實證結果顯示,團隊管理可顯著降低基金的總風險、系統性風險以及非系統性風險,并在后續的研究中,Bar等進一步支持了這一結果,說明團隊管理決策符合“意見折衷理論”[11]。
關于團隊決策和個人決策的績效,理論上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部分研究發現,團隊決策更加理性,團隊管理業績會更好[6-12-13],團隊決策至少有兩個優勢:一是團隊成員會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能相互糾正錯誤;二是當團隊成員擁有互補技能時,團隊能從更多知識和能力中獲益[14]。但是也有研究發現團隊決策常存在低效率和偏差現象。小組成員會比單獨工作時的積極性降低[15-16],這種低效率的現象即團隊的道德困境[17],而偏差現象是指集體決策為追求達成完全一致的結論,而使決策偏離最優結果[18]。Prather和Middleton使用162只開放式基金13年的數據發現,不同管理模式基金的業績沒有顯著差異,擇時能力沒有明顯區別[19]。Chen等在基金規模和基金業績的研究中發現,團隊管理會顯著降低基金投資收益,主要是由于團隊管理在處理非定量信息(softinformation)方面效率較低[20]。Bar等在關于基金管理模式的研究中發現,團隊管理基金的投資業績稍有遜色,但業績持續性較高[1-11]。目前,國內尚未出現系統研究基金管理模式的文章,李豫湘等的研究結果顯示,基金經理人數對業績沒有顯著影響,但該研究僅使用了2003—2004年的小樣本數據[21]。
三、樣本選擇及數據說明
本研究的基金樣本均為半年度數據,全部來自WIND數據庫,時間區間為2004年下半年到2007年底,截至2004年上半年,市場上開放式基金數量較少,且基金特征數據不全。類型包括股票型、混合型和債券型。第一,剔除由封閉式轉為開放式的基金;第二,鑒于債券型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以及分析方法都與股票資產占多數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差異較大,故也從樣本中剔除,只保留股票型和混合型的開放式基金,如此選定了163只基金;第三,若基金管理模式在半年報告期內發生更替或基金特征變量不全,則將此半年度數據從樣本中剔除。最后得到的有效樣本為涵蓋163只基金的437個半年度數據。計算定價因子的股票價格數據及公司財務數據取自色諾芬數據庫(Sinofin),樣本時間為2004—2007年。
本文對基金績效的考察從兩個維度進行:基金的風險特性和基金的投資業績?;鸬娘L險特性依據CAPM理論分為基金的總風險、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基金的投資業績采用基金Jensen-α衡量。在計算風險和Jensen-α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基金的收益率指標,基金第t期收益率Rt為第t期復權單位凈值UNAt的變化率:
Rt=UNAt/UNAt-1-1(1)
本文將下列關于基金特征的控制變量用于橫截面回歸。
①基金規模變量:基金規模會侵蝕基金業績[20],規模指標Sizet由基金的總凈值TNAt(基金第t期的資產凈值,即基金不復權的單位凈值乘以基金總份額,以億元為單位)計算得出:
Sizet=log(1+TNAt)(2)
②基金公司管理資產規模:單只基金所在基金公司的基金總凈值(除去該基金本身)之和再加1取對數,用logfam表示,衡量基金公司管理資產規模的大小,資產規模較大的公司通常有較低的借貸成本、交易成本和更豐富的信息等,會影響單只基金的表現。
③基金換手率指標:反映的是基金交易的活躍程度,這與基金的風險特性和投資業績也密切相關。該指標由期間內(以半年為單位)基金買入總額(buyt)和賣出總額(sellt)的最小值除以期間內的平均資產凈值averageTNAt得到,即
Turnovert=min(buyt,sellt)averageTNAt(3)
④基金年齡:用Age表示,以年度為單位,從基金成立日開始計算到2007年底為止,結果向前取到0.5年。
樣本基金的類型和投資風格分布如表1所示。表2則報告了相關控制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其中,famTNA表示基金公司相應基金之外的所有基金資產凈值之和,其余變量定義如前文所述,其中子表A、子表B分別對應混合型與股票型基金。
四、影響基金管理模式選擇的因素分析
基金公司出于多種目的選擇基金管理模式:如基金規模較大需要多人進行管理,基金調整倉位頻繁需要多人進行決策,基金投資多元,需要發揮不同經理的專長等。本部分利用基金相關特征數據分析管理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使用如下Logit模型進行回歸:
P(Team=1)i,t=F(k0+k1LastSizei,t+k2Agei,t+k3LastPcomi,t+k4LastTori,t+k5LastFami,t+k6MIXi+∑Tj=200402kjYj)(4)
若基金i在第t期采用團隊管理模式,則P(Team=1)i,t=1,否則P(Team=1)i,t=0。Agei,t表示基金i的年齡,LastSizei,t表示基金i上期資產凈值,LastTori,t表示基金i上期換手率,LastFami,t表示基金公司除去基金i之外的基金凈值總和,MIXi為混合型基金的虛擬變量,如果基金類型為混合型,則該變量取1。Yj是表示不同時期的虛擬變量,分別從2004—2006年定義了3個虛擬變量。所有時間虛擬變量的回歸結果都不顯著,未在表中列示,結果如表3所示。
由Logit模型回歸結果可知,基金公司選擇團隊管理模式的概率與該公司上期團隊管理基金的比例以及公司資產規模顯著相關。LasPcom回歸系數為正,顯示若基金所屬公司上期團隊管理基金數量的比例越大,則該基金采用團隊管理的概率越大,表明公司對基金管理模式的選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好或慣性。LastFam回歸系數為正,說明公司旗下基金前期總規模越大,越傾向于選擇團隊管理模式;但LastSize回歸系數不顯著,即基金本身的凈值規模與基金管理模式之間的關系不顯著。此外,基金類型與管理模式的選擇之間無顯著關系,即混合型與股票型基金的管理模式似乎并無差異,這不支持基金使用團隊管理模式以滿足管理專業化要求的說法。綜上所述,公司層面的因素是影響管理模式選擇的主要原因。
五、管理模式與基金風險分析
如前文所述,團隊管理的決策結果或是對團隊成員意見的折衷,或是團隊成員極端意見的強化。這一假說可由基金風險的實證分析得以檢驗:如果團隊管理模式對基金風險有降低作用,說明團隊在配置資產時采取了較為“溫和”的策略,可以看成是團隊成員意見折衷的結果;如果團隊管理基金的風險較大,則表明團隊管理的資產配置較為極端。
依據CAPM理論,風險可分為三個層次:總風險、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分別定義為基金收益率的標準差、市場模型中市場溢價的估計系數以及市場模型估計殘差的標準差。市場模型的回歸方程為(回歸中使用的樣本數據為周數據):
Rp-Rf=αp+βp(RM-Rf)+εp(5)
風險指標表示為:
總風險=Var(Rp-Rf)(6)
系統性風險=βp(7)
非系統性風險=Var(εp)(8)
模型中無風險利率Rf=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52,市場收益率RM為相應時期滬深所有A股股票以市值為權重的加權平均收益率。為統一期起見,將各風險指標再進行半年化處理,分別乘以26,用于下文的橫截面回歸中。
按照管理模式分類的基金風險程度差異如表4所示。鑒于混合型和股票型的基金資產組合有差異,表4將這兩種類型的基金分開進行描述,每組風險指標的前兩行數據是該風險指標的均值,差異一行表示個人管理基金與團隊管理基金的風險差值。
總體看來,個人管理基金的風險水平要大于團隊管理的水平,但差異的顯著性在不同類型基金中有區別。本文通過控制基金的其它特征,采用如下線性回歸模型來檢驗管理模式和基金風險的關系:
Riski,t=k0+k1Teami,t+k2Agei,t+k3LastSizei,t+k4LastTori,t+k5LastFami,t+k6MIXi+∑Tj=200402kjYj+εi,t(9)
模型(9)的因變量分別對應總風險、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Teami,t為團隊管理模式的虛擬變量,如果該基金為團隊管理取1,否則取0;其余變量含義與模型(4)相同?;貧w結果如表5所示。
注:*、**、***分別表示回歸系數在10%、5%、1%的顯著水平下顯著。小括號報告回歸系數的p值。表格的最后一行為回歸模型調整后擬合優度。
在控制基金類型及基金特征后,團隊管理的虛擬變量對基金總風險、系統性風險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團隊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基金投資組合的波動性和β值。波動性的降低可推斷團隊決策結果較為溫和,較低的β值表明團隊經理選擇了相對于市場組合較為“保守”的資產,支持團隊管理決策的“意見折衷理論”。非系統性風險回歸方程調整后的R2很低,說明管理模式與非系統性風險之間的線性關系很弱,這源于混合型基金的非系統性風險分布很集中,均值及方差都非常小,顯示混合型基金分散非系統性風險能力較強。
六、管理模式與基金投資業績分析
基金投資業績通常是基金經理激勵機制中一項重要指標,基金經理的決策都是在給定風險水平下最大化基金業績。本文采用基于多因子模型計算的Jensen-α衡量基金投資業績:
(1)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Ri,t=αi,t+b1MKTt+b2SMBt+b3HMLt+εi,t(10)
其中,Ri,t代表基金i第t期收益率,由復權單位凈值計算出。αi,t對應基金的Jensen-α。MKTt為t期市場投資組合的收益率。HMLt為賬面/市值比因子,SMBt為規模因子?;貧w中使用的因子及收益率均為周數據。
(2)四因子模型:
Ri,t=αi,t+b1MKTt+b2SMBt+b3HMLt+b4MOMt+εi,t(11)
其中,MOMt為慣性因子,采用的排序期分別為3個月、6個月以及1年。其余各變量含義與(10)中一致,回歸中使用的因子及收益率均為周數據。
表6按基金類型報告了相關收益指標的均值以及不同管理模式的差異檢驗結果。每組收益指標的前兩行數據是該類基金收益的均值,差異一行表示個人管理基金與團隊管理基金收益之差。
結果顯示:(1)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基金收益和投資業績指標均沒有明顯差異。(2)基金半年期的總收益率較高,平均在30%以上。這主要源于樣本期(2004—2007年)處于市場上升階段,多數基金的凈值在2007年上半年之內就實現了翻番。
為了進一步驗證管理模式對基金收益的影響,我們控制了基金特征變量并對Jensen-α進行如下回歸:
αi,t=k0+k1Teami,t+k2Agei,t+k3LastSizei,t+k4LastTori,t+k5LastFami,t+k6LastsFlowi,t+k7MIXi+∑2006j=2005kjYj+εi,t(12)
回歸因變量分別對應不同多因子模型計算的Jensen-α。LastFlowi,t表示基金上一期的凈流入比率,其計算方法為基金凈值的對數增長率減去基金收益率,即log(TNAt-1/TNAt-2)-Rt-1,其余變量含義與模型(9)一致。表7報告了相關回歸結果。(a)欄為對三因子模型對應Jensen-α的回歸結果。(b)(c)(d)欄分別是對四因子模型依慣性因子不同排序期所得Jensen-α的回歸結果。最后一行為回歸模型調整后的擬合優度。
回歸結果顯示,在控制基金特征后團隊管理模式對基金業績有顯著的提高作用。盡管使用了不同的多因子模型,但團隊管理均可將投資業績提高3%以上,是總投資業績水平(15%左右)的1/5。
團隊決策在股票投資中確實可以發揮多人決策優勢,提高基金投資業績。此外,基金的投資業績與基金公司上期規模顯著負相關,這說明基金公司層面存在某種規模不經濟現象。如果考察凈投資業績與管理模式的關系,可將Jensen-α減去基金的管理費率和托管費率,進行同樣的回歸,所得結果與上文類似,不再贅述。四因子模型在不同排序期慣性因子下得到的Jensen-α差異不大,故僅列示了按3月期排序的結果。
七、結論
本文利用2004—2007年的大樣本數據對基金管理模式進行了系統研究,發現基金管理模式的選擇與基金自身特征、基金類型無顯著相關性,但與基金所屬公司的管理資產規模以及前期采用團隊管理基金的比例顯著相關,說明基金管理模式的選擇主要受基金公司對管理模式偏好的影響。這與國外的實證結果類似[1]??刂屏嘶痤愋秃吞卣?,團隊管理模式能夠顯著降低基金總風險、系統性風險,說明團隊管理選擇資產較為“保守”、“溫和”,這支持了“意見折衷理論”;但在降低非系統性風險的能力上,團隊與個人管理并無明顯差異。團隊管理模式可顯著提高基金投資業績,說明團隊能做出較好的決策,體現了較高的資產選擇能力和較強的管理優勢。采用不同多因子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得到的結果相類似,說明上述結果是穩健的。這與李豫湘等[21]的結果不同,與基于美國數據的研究結果[1-11-20]也有差異。本文結果豐富了現有文獻,可為基金投資者選擇投資產品提供一定的參考?;鸸緫钊肟疾炱鋱F隊管理的投資決策程序,發揮團隊管理的優勢,控制團隊管理不經濟性。
實際基金管理中,存在著單一基金經理管理單只或多只基金,抑或多個基金經理管理單一基金或交叉管理多只基金的現象。本文僅是基于單只基金的表現分析管理模式的選擇及其對單一基金的影響,這不等于考察了基金經理或經理團隊所管基金的總業績。
參考文獻:
[1]Bar,M.,Kempf,A.,Ruenzi,S.TeamManagementandMutualFunds[R].WorkingPaper,2005.
[2]Kerr,N.L.GroupDecisionMakingataMultialternativeTask:Extremity,InteractionDistance,Pluralities,andIssueImportance[J].OrganizationalBehaviorandHumanDecisionProcesses,1992,(52):64-95.
[3]Sah,R.K.,Stiglitz,J.TheQualityofManagerinCentralizedversusDecentralizedOrganizations[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1,(106):289-295.
[4]Sharp,W.F.DecentralizedInvestmentManagement[J].JournalofFinance,1980,36(2):217-234.
[5]Barry,C.B.,Starks,L.T.InvestmentManagementandRiskSharingwithMultipleManagers[J].JournalofFinance,1984,39(2):477-491.
[6]Moscovici,S.,Zavalloni,M.TheGroupasPolarizerofAttitude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69,(12):125-135.
[7]Sah,R.K.,Stiglitz,J.TheArchitectureofEconomicSystems:HierarchiesandPolyarchi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6,(76):716-727.
[8]Adams,R.B.,Ferrerira,D.IndividualversusGroupDecision-Making:AComparisonUsingDataonBetsonIceBreakupsinAlaska[R].WorkingPaper,2003.
[9]Kogan,N.,Wallach,M.TheRolesofInformation,Discussion,andConsensusinGroupRiskTaking[J].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1965,(1):1-19.
[10]Golec,J.H.TheEffectsofMutualFundManagersCharacteristics[J].FinancialServicesReview,1996,5(2):133-148.
[11]BarM.,Kempf,A.,Ruenzi,S.IsaTeamDifferentfromtheSumofItsParts?EvidencefromMutualFundManagers[R].WorkingPaper,2008.
[12]Blinder,A.S.,Morgan,J.AretwoHeadsBetterthanOne?AnExperimentalAnalysisofGroupvs.IndividualDecisionMaking[R].WorkingPaper,2001.
[13]Cooper,D.J.,Kagel,J.H.AreTwoHeadsBetterthanOne?TeamversusIndividualPlayinSignalingGame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05,(95):477-509.
[14]Pelled,L.H.,Eisenhardt,K.M.,Xin,K.R.ExploringtheBlackBox:AnAnalysisofWorkGroupDiversity,ConflictandPerformance[J].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9,(44):1-28.
[15]Williams,K.D.,Nida,S.A.,Baca,L.D.,Latané,B.SocialLoafingandSwimming:EffectsofIdentifiablyonIndividualandRelayPerformanceofIntercollegiateSwimmers[J].BasicandAppliedSocialPsychology,1989,(10):71-81.
[16]Weldon,E.,Gargano,G.M.Cognitiveloafing:TheEffectsofAccountabilityandShareResponsibilityonCognitiveEffort[J].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1988,(14):159-171.
[17]Holmstrom,B.MoralHazardinTeams[J].BellJournalofEconomics,1982,(13):324-340.
[18]Janis,I.Groupthink,PsychologicalStudiesofPolicyDecisionsandFiascos[M].HoughtonMifflin,Boston,1982.
[19]Prather,L.J.,Middleton,K.L.AreN+1HeadsBetterthanOne?TheCaseofMutualFundManagers[J].JournalofEconomicBehavior&Organization,2002,(47):103-120.
1 基于失效費用的軟件故障劃分
軟件系統是計算機系統的靈魂,軟件系統本身的復雜性和人的思維的局限性造成了軟件系統中可能會潛伏各種各樣的故障1 這些軟件故障引發的軟件失效可能會給用戶帶來損失1 對軟件故障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比較有代表性的是IBM 公司對其大型項目的故障模式采用的正交缺陷分類法(簡稱ODC) [3 ]1 這種故障分類方法對軟件測試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用戶更關心的是如果軟件系統中潛伏著故障,它產生的失效能夠帶來多大的損失1 有些故障即使數量較多,也是用戶能容忍的,另外一些故障則可能會給計算機系統甚至是給與之相關的更大規模的系統造成毀滅性的損失1 例如,航天器發射過程中火箭的爆炸,由這類故障引發的失效發生的概率必須比較低,用戶才能接受1 如果對軟件系統中可能潛伏的故障不按照其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劃分,對所有類型的故障發生概率均同等對待,則可能會加大軟件測試的工作量和強度,提高軟件的測試費用,給用戶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1 因此,有必要據此對軟件故障進行劃分1定義11 設FALL是軟件系統S 中潛伏的全部故障組成的集合。推薦閱讀:計算機網絡和系統病毒及其防范措施畢業論文
2 利用前面建立的軟件可靠性增長模型,建立了一個穿戴計算機軟件系統可靠性增長
軟件可靠性建模是對軟件系統的可靠性進行評測的重要手段1 軟件系統潛伏的各種故障一旦在系統應用過程中引發軟件失效,就可能給用戶造成損失,這些損失既包括軟件故障的修復費用,又包括在發生故障時系統因不能為用戶提供相關的服務而造成的損失1 因為故障的嚴重程度不同,造成損失的差別也比較大1 有些軟件故障對系統的功能和性能影響很小,甚至是用戶可以忍受而無需修復的,有些軟件故障則可能會給用戶帶來巨大的損失,造成整個系統的損毀和人員的傷亡1 由于不同的故障給用戶造成的損失不同,在給定開發和測試費用的前提下,用戶可能并不希望故障出現的概率都相同1 為了減少測試成本,造成損失相對較小的那些軟件故障出現的概率可以相對的大一點,會給用戶造成嚴重損失的那些軟件故障出現的概率就應該比較低,損失越嚴重的軟件故障,出現的概率越低1 因此,用戶提出的軟件可靠度需求是一個與故障可能造成的損失相關的向量1 為了滿足用戶的軟件可靠度需求,需要對軟件系統潛伏的故障按照它們可能會給用戶造成的損失進行類型劃分,并根據劃分結果對軟件系統進行可靠性建模,以評估軟件系統的可靠度,估算軟件的時間1穿戴計算機是一種能夠隨使用者任意移動的新型計算機系統1 移動性是穿戴計算機與普通臺式機的主要區別[1 ]1 它除了需要具備獨立計算能力之外,還需要與其他處在移動之中的穿戴計算機、便攜機以及固定的臺式機、工作站、服務器發生數據交換,實現信息共享、分布計算等功能,也就是應當具備無線組網的能力[2 ]1 無線接入設備提升了穿戴計算機的功能和性能,提高了惡劣環境下操作人員的生存能力1 如果通信系統出現故障,穿戴計算機的操作者將可能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難以順利完成預定的工作任務1 因此,穿戴計算機軟件系統中能夠引發通信中斷的軟件故障要降到比較低的程度1為了估算穿戴計算機軟件系統的可靠性和預測軟件時間,根據穿戴計算機軟件系統的特點為其構建可靠性增長模型具有重要意義12
關鍵詞科技成果產業化試范基地運行機制
科技產業基地的科學內涵是已經或正在從事國家計劃成果產業化工作,具有較強產業化、商品化開發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群)或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的區域。其目的是進一步促進國家計劃與地方、企業的結合,為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營造好的環境和創造好的條件,加速科技成果的產業化,使科技研究成果盡快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作用,進行產業化試點和示范,強化與地方和企業的結合,以產業化基地為依托,發揮國家計劃的作用,組織資源(成果、人力和物力)進入產業化基地。
1科技產業基地發展的動力機制
科技成果產業化是一種高風險的社會活動,科技成果產業基地的發展就是建立在科技產業化基礎之上的、將風險具體化的社會活動??萍汲晒a業基地建設和發展的各環節的啟動和相互自動轉換都需要足夠的動力??萍籍a業基地發展的動力主要有:
1.1技術推動力
科技發展史證明,科學領域的重大突破必將促進新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在國內外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和激烈競爭的推動下,我國有科技人員從事高科技研究與開發活動,高科技發明和高科技產品不斷涌現,面向經濟、面向市場,就是要以技術進步去參與市場競爭。這種推力促使某些科研單位和企業將注意力和各種資源投向高科技領域、項目,從而促使了高科技產業的形成與發展,更加帶動了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的出現與發展。技術推力往往導致高科技的重大突破,這種高科技可能一時看不出它的市場需求,但卻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市場。
1.2經濟拉力
隨著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有力地沖擊著全球,引起了經濟、社會、文化、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深刻變革。發展高科技產業不僅可以帶來高的增值,而且能夠促進生產要素的改進,促進新型產業的出現及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在科技產業化基地的集聚,促使基地從外部吸收了大量的資金、項目、人才的加盟,形成高科技產業化基地空間上的集聚,進而通過不斷向外輸出新產品或“分裂”出新企業,以強大的力量把科技產業基地的產品、資本、信息甚至觀念向外進行輻射,集聚和擴散的最終結果是促使區域經濟實力得以迅速增強。
1.3社會壓力
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已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主要手段。實踐證明,掌握了高新技術,搶占了高科技的“制高點”和前沿陣地,就可以在經濟上更加繁榮,政治上更加獨立,戰略上更加主動。因此,許多國家都把發展高新技術列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花費巨大投資,組織大量的人力與物力,實施一系列的研究發展計劃。世界上許多高新技術都是用于軍事、政治等方面的需求而產生和發展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科技產業基地和科技產業化園區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也蓬勃發展起來,建立科技產業基地以促進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已成為國際發展的趨勢。
2科技產業基地的環境機制
2.1良好的政策、經濟環境
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的政策是科技產業基地發展的基礎。在科技產業基地的發展中,逐步完善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不僅在投資融資方面給予優惠的政策,更在稅收方面,給予最優惠的政策。在基地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還吸收和借鑒國外科技產業化基地的成功的經驗,根據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出合適本地區發展的政策。建立促進科技研究與生產相結合的科技政策,完善經營承包責任制的經濟政策及鼓勵人才流動的人事政策,建立健全科技政策,制定發展科技產業化基地的中、長期計劃,都有利于科技產業化的順利發展和科技產業化基地的蓬勃發展。
2.2強大的科技環境
根據高科技產業的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特點,產業基地的發展要求具有力量較強的科技隊伍與研發人員??萍籍a業化的關鍵就是創新,只有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的科技人員和具有開拓精神的企業家,才能完成科技的研究、開發、擴散、滲透等工作??萍既瞬诺募劢o予科技產業基地強大的科技氛圍。我國科技產業基地建設發展的幾年來,不斷探索機制,尋找人才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徑,基本形成了“雙向選擇、平等競爭、自由流動、人盡其才、優勝劣汰”的人才機制,科技人才的流動極大地增強基地發展的活力。除此之外,先進的科技和現代化的生產設施也是產業化基地的一個顯著特征,這將是科技產業基地區別于其他開發區和科技園區的重點。
2.3完善的情報和信息環境
在及時、準確、全面的搜集信息的基礎上,對科技產業化進行技術論證、市場預測、經濟評價,才能減少科技產業化的風險,同時也就保證了科技成果產業化和企業相互順暢的溝通以及科技產業基地的良好運作及發展。要提高科研成果轉化質量,還必須注重信息反饋,建立一定的質量保證制度,以促進技術成果完善和新產品的質量提高與商品定型。要建立完善的情報和信息環境就必須重視科技產業化中介服務機構的建設,要重視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網絡的建設,通過靈敏的信息網絡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信息服務。除此之外,還應建立高素質的、規范化的、非官方的技術成果轉化評估機制,這樣就有利于產業化基地的邊研究邊實施科技產業化的進程??萍汲晒a業基地的市場機制
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的市場機制,有利于促進科技產業化三個環節的相互適應、順利過度和良性循環。當前,我國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的發展中市場的作用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結果使一些科技企業面臨無計劃渠道,又無充分競爭的市場,遇到了計劃和市場的雙重障礙。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如何在強化國家計劃管理的同時,完善科技產業化的市場機制問題。
3.1科技成果產業化以市場為前提的必要性
科技成果產業化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它的發展必須以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為導向,離開市場體系來談科技成果產業化就是一種空談。許多企業對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為需求中心的提法并不陌生,但他們的理解往往帶有片面性,尤其對科技型企業來說,把握市場動向不僅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消費者為中心,還要有對科技發展的方向和動向具有前瞻性。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客觀要求科技產業化,無論其產業鏈的形成與組織結構的組合,或者是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經營目標的確立等等,所有的經濟活動都應以市場為中心,總之,產業基地的建設、發展和經營都應以市場化為前提條件。
3.2市場化體系建設與措施
首先就是必須切實保證科研機構和研發單位的經濟利益??萍籍a業基地其實就是一個產業化利益群體的集合,它包括了研發和生產等多個職能部分。因此,科技產業化基地從形式上看也是不同經濟主體的合作。它不僅是不同生產經營活動的組合,也是各經濟利益主體的組織結構的重新組合。目前,應進一步完善科技的有償轉讓制度,它不僅可以促進科技成果或產品的擴散和滲透,而且有利于企業擇優引進科技成果或產品,提高研究、開發、生產的經濟效益。
其次就是建立市場體系。在市場體系建設過程中,當前除了完善商品市場外,還應著重于生產要素的市場建設??萍籍a品能迅速暢通的進入流通領域,在市場上實現其價值,是產業化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建設發展產業基地的過程中,積極培育和開拓市場顯得尤為重要。產業鏈的形成,必須由企業的共同利益連接起來。
4科技成果產業基地的風險機制
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風險主要來自于四個方面: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管理風險、財務風險。這些風險也就致使常態的融資投資方式對科技產業化及科技產業化基地的發展產生約束,這也就要求了科技產業化及產業化基地對風險投資的迫切需要??萍籍a業化的內在特征要求風險投資的支撐,這也決定了科技產業化基地的發展需要風險投資的支撐。從目前科技產業基地內的科技產業化發展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需求來看,需要大力發展風險投資。
風險投資是以技術開發及商品化為手段的高級商業性投資,它有利地刺激了科技產業的新興和成長。建立有效的風險投資機制是發展科技產業基地的有效途徑,風險投資將成為科技產業基地新技術產業化的“加速器”。
5科技產業基地運行的支撐系統
科技產業基地不僅受其內部運行機制及政府宏觀控制的影響,而且受到社會大環境中基礎結構和有關支撐結構的影響。它們往往是自然機制和人工機制的有效載體。這一支撐機制主要可概括為“物”流和信息流的協同行為以及產業基地的軟硬件支撐。
5.1“物”流對產業化基地的支撐
“物”流包括地理環境、交通、通訊、基礎設施、金融機構的資金投入等。由于科技產業化對信息的交流要求很高,所以科技產業基地離不開發達的交通、通訊條件。當然,高科技產品質量一般對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要求很苛刻,所以環境清新、氣候適宜、無污染都是有利條件。另外基礎設施完整,可以提供舒適的生活條件,這往往有利于職工提高高技術產品的質量。金融機構的資金投入是科技產業基地發展的有力支撐要素,因為高技術及其產業化具有高投入的特點?!拔铩绷鞯闹螚l件一般都集中在包含有科技產業基地的高科技園區內或科技產業基地的園區內。
5.2信息流對產業化基地的支撐
信息流主要包括政策因素和競爭環境影響。任何國家的科技產業化都要受到政府政策和政治的控制影響。競爭環境包括企業之間的競爭環境,人才競爭環境和技術市場競爭環境。誠然,信息流也包括教育和研究機構這一重要環節。此外,科技情報和咨詢服務機構、專利組織、標準化組織屬于信息流的組成部分。
1重從宏觀廣域范圍調動學生積極性
1.1社會調動
社會“大氣候”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重要影響,近年來全國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和素質教育的提倡,升初、高中加試體育,對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在大氣候的影響下,深知作為一個公民應有爭做“強民”而不做“弱民”的高度責任感,因為身體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標志,參不參加身體鍛煉不是個人的小事,而是能不能成才,能不能勝任艱苦工作,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大事。
1.2學校導向
學校的領導不應該讓思想仍停留在追求“升學率”上,要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提高體育認識,充分發揮體育在學校工作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加強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加大體育經費的投入,改善體育教學的環境與條件,購齊必要的體育設備,搞好場地建設,使學生和教職工有一個良好的體育實踐環境。如練背越式跳高,沒有海綿墊,老師就無法施教,學生只能望而興嘆;體操器械破舊就會導致學生受傷,這樣的條件學生怎能有很高的積極性?學校領導在改善教學條件的同時,更應按《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定每年舉行田徑運動會和其他各類體育競賽,調動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1.3社會宣傳
我國出臺了許多關于體育方面的立法和開展全民體育的有關規定,在電視和刊物上推廣的健身方法也日漸增多。但由于宣傳的力度不夠,在一些地區特別是偏遠地區,人們對體育的參與意識不高,方法匱乏。社會宣傳主要依靠政府部門和宣傳媒體,應多介紹開展體育的好處和方法、法規和政策。
2教學過程課中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學過程是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方法與手段等要素組成的,各環節都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積極性。
2.1教師方面
從教師角度來講,能采取的對策、措施很多,但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調動學生積極性。
①教師語言:教師表達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所以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使用形象的語言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一個重要方面。譬如教學生蹲踞式起跑時,盡管老師講了前腿如何,后腿如何,兩手如何支撐,重心如何前移,但到了起跑時,學生怕跌筋斗,大多數還是站起來后再跑出去,蹲踞僅僅是擺個樣子。筆者在講述時把蹲踞式比作好似拉長了的橡皮筋迅速彈出去一樣,同時還做出準確的示范動作,結果學生勁頭十足,在做好重心前移的姿勢后,勇敢地沖出去,使蹲踞式起跑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形象化語言,能啟發學生對現有知識的應用,使之融會貫通。比如,在彎道跑時,教師不是一開始就講彎道跑的動作要領,而是對學生說今天我們要做一個物理實驗。學生聽了很驚奇,接著就用同學們在物理課上學過的向心力、離心力的原理,闡述了彎道跑中身體必須保持一定的傾斜度和傾斜度與速度成正比的道理,然后組織學生練習,同學們把彎道跑訓練變成了對物理原理進行驗證的實習,練起來情緒特別高漲。
②教師的儀表、姿態。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因。教師在體態、儀表舉止和技術動作示范等方面應給學生以楷模,使學生產生羨慕的“心理定勢”,這種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一個體魄強壯,體型勻稱,姿態瀟灑,動作優美,身著整潔運動服的體育教師,會對學生產生很強的吸引力,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標準的示范動作。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在認識客觀世界過程中有80%以上的信息來自視覺,形象記憶在理解和保持記憶方面都明顯優于邏輯記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用準確的示范,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例如:一個背越式跳高的完整動作,完整清楚地講解要領固然必要,教師能親自做1—2遍正確的示范動作更重要。因為一個正確的示范動作,不僅能引起學生的高度注意,而且能提高興趣,增強記憶效果,這一心理反射的過程為:注意興趣羨慕模仿的欲望積極參加實踐。學生的學習熱情由此而被動員和激發起來。
③教師的情感。教師受黨、國家和人民的重托而肩負對后代的教育、教養的任務。在課堂上應該隨時從各方面關懷學生,特別是對那些情緒不高,積極性受到了挫傷的學生,要區別情況分析原因,及時注意,酌情解決。例如:有的女生膽小,怕羞,不敢跳馬,那就應該降低器械高度,降低教材難度,耐心指導技術,加強保護措施。又如:有的學生一時學不會復雜的動作,那就應該分解教學或采用誘導練習。又如:有的學生由于教師或同學用語不慎而傷了感情,情緒不高,那么就應該注意教態,處理好團結問題或暫時調組。對待新生應該體貼關心,親切和藹,平易近人,注意交流思想感情。應該照顧并善于利用女生愛干凈的心理特點,可以事先請她們幫助把器械墊子抹擦干凈。
④教師的業務素質。教師的業務水平是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體育教師業務水平,包括田徑、體操、球類、武術、游泳、氣功等專項知識、技能以及體育的多學科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學技巧教學藝術諸多方面,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體育教學效果。
2.2學生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發揮主體的能動性是提高學習積極性的最生動有效的辦法。
①提高認識,樹立為“四化”而學習和鍛煉的信念。必須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學校體育不僅為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有健康的身體來完成全部學業,而且為走向社會自身繼續成長和發展身心素質打好堅實體育理論和技能基礎。認識到健康的身體是未來事業成功的支柱,認識到自己的健康不僅是個人的事,而且是關系民族興衰的大事,從而增強積極參加體育學習和鍛煉的欲望、動機和興趣,使體育鍛煉成為自覺行動。
②貫徹課堂常規,引導積極性的發揮。課堂常規是保證課的正常進行,調動主觀能動性而制定的公約。如:提前做好上體育課的準備,及時換好運動服裝,提前到達場地,做好上課的思想準備,遵守課堂紀律,按照教師的要求進行練習,積極思考領會教師所講授的內容,掌握練習方法。不閑聊、不打鬧,不談論與上課內容無關的話題,集中精力上好課。對執行常規的好人好事,教師應及時表揚。激勵競爭、拼搏,倡導正義、友誼和一切行動聽指揮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和人文素質。
③積極參加課外鍛煉,認真復習課堂上所教運動技術,努力提高身體素質水平,培養自覺地經常地參加身體鍛煉好習慣的。
2.3教材
精選教材,優化教學內容,對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影響甚大。貫徹《大綱》精神,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及已有的運動基礎,選擇通過努力實踐能基本掌握的教材。如果所選教材難度過大,大部分學生經過主觀努力仍不能掌握,就會失去學習信心而影響興趣。反之,如教材內容過于簡單,毫不費力即可掌握,就會使學生感到沒有什么可學,也會影響興趣。
2.4教學方法、手段
①比較法:例如教學生背越式跳高時,一般學生開始時做不出展腹姿勢。如果教師光說這個學生做對了,那個學生做錯了,那么做對的學生聽了很得意,錯了的就不感興趣,特別是這種重復指點次數過多時,會導致學生喪失信心。如果教師采用正誤比較的方法,叫做得好的同學先做,要求桿上上體后傾展腹,再請做得不好的同學模仿、體會一次,然后再講解,進行比較,這樣,一比一照,學生主動練習的積極性會高起來。
②競賽法和游戲法:體育課中盡可能運用競賽法和游戲法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僅可在跑、接力跑、障礙跑中采用,在其他教材中亦可采用。如在急行跳遠練習中,教師要求學生在空中成蹲踞姿勢后伸小腿落地,就在沙坑前的三米左右拉上一根橡皮筋,要求學生跳起后腳跟超過繩子落地,最后分別比賽,比哪一隊跳過繩子的同學多,學生在練習中越跳越有勁,結果伸腿也學會了,成績也提高了。
③多樣化的練習形式:練習形式多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和學習效果,學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強,他們喜歡多變的、手段新穎的練習方式。譬如準備活動,不能老是采用一成不變的跑步和做操,機械地枯燥地重復,會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假如教師能結合課的內容和教學任務,變換成競走,矮步走,側身跑,交叉步跑,后踢腿跑,前后側踢腿跑,變速跑,花式圖案形走、跑、雙人操、輕器械操、活動性游戲等等,學生的興趣會大大增加。
2.5其它手段
①創設生動活潑和諧的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包括教學現場的環境和人際關系心理環境?,F場環境如:跑道平整、沙坑松軟、場地界線清晰、器械和場地的有關色彩對比和諧。心理環境包括:師生合作和學生相互合作的凝聚力,愉悅歡快的情緒,頑強拼搏競爭取勝的氛圍等。為創設最優的教學情境教師應不斷提高教學藝術,一成不變的命令式教學,態度過于嚴厲、生硬、動輒訓人,不但不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相反會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形成離心力。教師應該經常同學生一起參加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愛好,使創造的情境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并且以身作則,用自己的熱情去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鍵詞]行政法學;行政強制;和解;三環家具城案
一、問題的提出
世紀之交,正好為人們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提供了絕好的契機。對于行政法學界來說,同樣需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反思傳統,面向未來。在長期的行政法學研究過程中,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傳統行政法學中的單方性、從屬性、高權性、命令性、支配性和不得和解性等觀念,真的不可動搖嗎?這種思考,在我的潛意識中縈繞了多年以后,終于形成了要寫點東西的欲望。不過,成為我真正著手寫點東西的契機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接觸了兩個發人深省的案件:其一是劉燕文訴北京大學及其學位評定委員會案;其二是國東公司訴北京市海淀區規劃管理局案(以下簡稱三環家具城案)。關于前者,我已發表了《行政訴訟與司法能動性---劉燕文訴北京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案的啟示》[2],對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法院應如何發揮其能動性的問題闡述了自己的看法。當然,促使我深刻反省行政強制不得和解之原則的,是三環家具城案。[3]
三環家具城案是一個非常復雜且一度引起強烈反響的案件。這里省略一系列復雜情節,僅介紹其案情梗概。北京外文出版紙張公司(以下簡稱"紙張公司")系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以下簡稱"外文局")所屬國有企業。受外文局的委托,紙張公司將該局管理使用的西三環89號院(原為庫房,閑置多年)出租給北京市國東經濟發展公司(以下簡稱"國東公司"),并由國東公司以外文局的名義辦理有關手續,出資建設臨時商業用房,約定"雙方不得中途終止協議,國家征地除外"。根據北京市海淀區規劃辦公室(以下簡稱"規劃管理局")建筑施工許可證的規定,該臨時建筑的期限為1995年3月8日至1998年3月8日,但明確強調"因綠化、交通、自來水等項協議規定期限二年,各項手續到期前一個月應到我局續辦手續,過期按違章處理。"1995年12月,規劃管理局收取了國東公司交納的三年臨時建設工程費。
1996年起,紙張公司兩次欲與國東公司中途終止合同,國東公司兩次訴至法院。經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兩審終審,均判決確認房屋租賃合同協議有效,要求雙方繼續履行合同,并要求雙方按照房地產管理法規的規定,到房地產登記機關補辦登記備案手續。國東公司于1997年12月向房屋登記機關補交了房屋租賃手續費,紙張公司未補辦相關手續,外文局也沒有向規劃管理局申請延長臨建使用期。盡管國東公司多次申請規劃管理局補辦臨建延期手續,但由于外文局和紙張公司不予協作,遲遲未能辦妥有關手續,致使其所使用的臨建成為違法建設。
1998年4月,規劃管理局通知外文局和三環家具城該臨建已超期,屬于違法建設,要求外文局迅速拆除該臨建,恢復原狀。1999年5月25日,規劃管理局執法人員向外文局的工作人員調查核實了三環家具城的批準期限情況,于同年6月2日向外文局發出了限期拆除通知。外文局于6月18日將該拆除通知的內容通知了國東公司。同一天,規劃管理局向海淀區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在強制執行期間,因國東公司以規劃管理局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并提交執行異議書,法院決定中止執行。1999年9月28日,海淀區人民法院判決維持被告規劃管理局的限期拆除通知,駁回原告國東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原告不服一審判決,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上訴審法院于1999年11月19日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經過幾番周折,爭議標的物臨建被了。有人認為,這是依法行政的結果,值得慶賀;有人認為,超期臨建,屬于違法建設,違法必究,維持了法律的尊嚴。然而,這個案件卻將我帶進了對行政強制原則的反思之中。實際上,許多行政法學者都不能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行政強制真的不能和解嗎?
二、行政強制中和解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有關法律根據的剖析
在上述三環家具城案中,從表面來看,被告規劃管理局對第三人外文局作出并送達限期拆除決定,符合法律規定。根據《城市規劃法》第33條規定,"在規劃區內進行臨時建設,必須在批準的使用期間內拆除"?!侗本┦谐鞘幸巹潡l例》第36條第3項則規定,"臨時用地和臨時建設工程使用期滿和在城市建設需要時,使用單位必須無條件拆除建設工程及一切設施,恢復地貌,交回用地。"然而,只要我們對法律規定作簡要剖析就會發現,規劃管理局所作出的限期拆除決定并不一定符合法律規定。
首先,從《城市規劃法》的規定來看,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不是"在規劃區內進行臨時建設",那么,即使其"批準的使用期間"屆滿,也不一定要拆除。也就是說,這里存在一種協商、協力和協調的空間。這種規定,顯示了立法者的智慧,間接地授予行政管理部門以必要的行政裁量權。換言之,對于那些"批準的使用期間"屆滿的臨時建設,簡單、粗暴地責令拆除或,并不是對法律的正確執行。行政管理機關對各種不同的情況必須有較為充分和客觀的把握,以準確地作出判斷,命令。
其次,《北京市城市規劃條例》似乎對拆除條件有所改變,"臨時用地和臨時建設工程使用期滿和在城市建設需要時",可以理解為"臨時用地和臨時建設工程使用期滿"時和"在城市建設需要時",分別滿足其中任何一個條件,都要求"必須無條件拆除建設工程及一切設施,恢復地貌,交回用地。"然而,如果這樣理解,顯然不符合《城市規劃法》的前述立法旨意,實質上是通過下層位法規定了嚴于上層位法的義務條件,這是現代法治國家應當盡量避免的。因此,我們只能認為,這里所規定的意思是,只有"臨時用地和臨時建設工程使用期滿",并且"在城市建設需要時",才要求"必須無條件拆除建設工程及一切設施,恢復地貌,交回用地。"這樣,也只有這樣,才是對《城市規劃法》的規定予以具體化,是對行政管理機關的行政裁量權的行使條件予以進一步明確,將什么是"在城市建設需要時"的判斷權賦予行政管理機關。同樣的道理,如果不存在這種條件,那么,即使是臨時建設也并不一定必須拆除。
(二)有關事實情況的確認和分析
1、臨建占地情形
國東公司投資改造庫房,興建臨時建筑,開辦了三環家具城。上述臨建占地不是綠地,不是消防通道,不是國家規劃用地。并且,臨建和三環家具城長期固定建筑形成建筑整體,成為商城正常經營的重要條件之一。
根據上面對有關法律規定的分析,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三環家具城的臨時建筑可以拆,因為其已超期,成為違法建設;也可以不拆,因為其不是"在規劃區內"的臨建,也不是"在城市建設需要時"必須拆除的臨建。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責令拆除或者,應該根據利益衡量來作出結論。很顯然,既然該臨建和三環家具城長期固定建筑形成建筑整體,成為商城正常經營的重要條件之一,那么,拆除該臨建,必定影響三環家具城的正常經營。問題在于,對這種正常經營的影響,是否會對公共利益造成損害?
2、拆除臨建與公共利益
三環家具城服務好,宣傳到位,經營效益不錯,開張后很快成為京城較為知名的家具商店。該商城為400多個廠家提供經營場地,安排下崗職工近400人,年納稅1000多萬元。僅憑這幾個枯燥的數字就可以判斷,三環家具城的正常運營,不僅在一般意義上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實現,而且,在安置下崗職工,維護社會穩定和發展的意義上,也是公共利益的較好的體現。因此,維持三環家具城的臨建與"違章建筑"必須拆除的一般法要求之間,同樣存在一個利益衡量的問題。和解不僅有利于當事人,而且也有利于國家。以行政處罰為例,某企業生產假冒產品,被行政機關罰款數額較大。如果立即強制執行,該企業只有破產倒閉,可能仍然無法交足罰款。但是,若行政機關與企業達成分期繳款協議,則該企業避免了倒閉,罰款亦可足額交納,其持續發展對社會的繁榮和穩定當然有意義。稍加比較,哪種辦法更能體現依法行政的精神,更能維護公共利益呢?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在三環家具城案中,如果規劃管理局不是簡單地作出限期拆除決定,而是根據其對事實的掌握和有關法律的要求,以其自身的管理權為背景,對有關當事人進行行政指導,比如說以相應提高租金為條件,敦促第三人提供有關證件,協助原告辦理臨建延期手續,使臨建成為合法的建筑,使原告能夠維持正常經營,則不僅對當事人各方都有利,而且也有利于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實現。
綜上所述,在行政強制過程中,基于對公益的全面理解,實踐中可以允許執行和解。
3、行政管理機關的職責
在現行法體制下,誠如被告規劃管理局答辯所稱,原告對本案臨建的占用僅為一種事實狀態,(有關租賃糾紛的)兩審法院判決并沒有涉及本案臨建的合法性,更沒有使過期臨建合法化,也未給被告課加為超期臨建申報延期的義務。
但是,作為行政管理機關,如果對當事人之間的合同糾葛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也不進行任何利益衡量,就不能充分而準確地行使法律賦予其的行政裁量權,不能充分考慮形式法治主義和實質法治主義之價值觀的異同,結果只是形式地理解法律、法規的意思,簡單地作出決定。被告明知臨建過期系紙張公司拒不履行法院判決,不辦理相關手續,故意拖延時間所致這一事實,卻無視原告多次向其反映的有關情況,無視原告辦理延期手續的請求,采取消極拖延戰術,一直不予辦理。這實質上等于沒有發揮現代國家對行政機關所要求的積極能動作用。盡管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賦予規劃管理局以"為超期臨建申報延期的義務",但是,充分運用行政指導手段,調整當事人之間的各種利害關系,在進行利益衡量的基礎上作出行政決定,這應該是現代行政機關的起碼職責。
并且,當確認了上述事實和有關糾葛以后[4],我們更能夠確信,規劃管理局作出限期拆除決定,實質上是第三人外文局惡用行政管理權,以實現自己私利的結果。我們說,行政管理機關為當事人提供服務,是其職責。但是,不進行利益衡量的服務提供,不是現代行政組織法所要求的職責要素。
被告不僅在作出決定前和作出決定時沒有正確考慮當事人(原告和第三人)的利益保護,而且,在作出限期拆除決定后,故意不向原告送達,剝奪了原告依法享有的行政復議權和行政訴訟權,違反了法定程序,嚴重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權益。關于這一點,一審法院判決理由中指出:"被告在執法中已向行政管理相對人即本案第三人送達了拆除決定,城市管理法律、法規沒有規劃機關應向行政管理相關人送達行政決定的規定,且原告現已實際行使了的權利,……;被告作出的限期拆除決定不存在違法之處,依法不負賠償責任,……"這種觀點是非常危險的。在現代法治國家,向有關利害關系人說明理由、告知權利,已經成為現代行政程序法的重要原理之一,而我們的規劃管理部門竟然可以完全無視被標的物的使用人的存在,連限期拆除決定都不予送達!而我們的法院針對這種危險現象,竟然予以絕對的支持,判決指出:"被告依職權對違法建設進行查處,責令負有拆除義務的使用單位即第三人限期拆除,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正確,被告在采取這一行政強制措施的過程中,亦履行了向行政管理相對人進行調查、送達行政決定的執法程序。"而第二審判決更進一步指出:"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充分,適用法律正確,程序合法。因上訴人并非上述臨建許可證的申請人和被許可人,故盡管拆除上述違法建設工程將影響其利益,其亦不能由此成為上述限期屆滿后行政拆除通知的直接相對人。"
我認為,判決的這種立場,實際上是以國外傳統行政法學上的"法律上的利益"和"反射性利益"的概念區分觀念為前提的。在國外,隨著權利保障意識的普及和有關學術研究的深入,已經呈現出盡量將反射性利益解釋為法律上的利益的趨勢,我們更不應該以"相對人"和"相關人"的概念游戲,來損害當事人的權益。[5]
(三)對傳統學說的反省
在民事強制執行中,和解是較常見的。而在行政強制中,傳統的學說一直認為,法律、法規的規定必須堅決貫徹實施,不允許和解。其主要理由是:
首先,關于行政強制能否和解的問題,《行政訴訟法》等一般法典沒有明文規定,各個具體行政領域的有關法律、法規上也并無明文規定。
其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政策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內容,也是各行各業執法工作的奮斗目標。因此,人們當然地認為,行政行為的特殊性質決定了其不適合于和解。
學界一致認為不能和解的傳統觀點,是在大陸法系國家有關行政行為權力性和不可處分性的觀念影響下形成的。人們認為,行政強制機關采取相應措施,責令相對人履行義務,是該機關所應承擔的責任,允許相對人不履行其法定義務,就意味著失職,為法律所不允許,也有悖于行政管理的宗旨,因而在強制執行過程中不能與相對人和解;[6]我本人曾經也一直強調行政行為的不可處分性,主張在強制執行過程中,對義務主體---行政相對人來說,只有一個選擇,即履行其應履行的義務。而行政權力享有者不可能免除或變更相對人義務,這是行政機關的責任。[7]
傅雷在"譯者弁言"中寫道:"如何在現存的重負之下掙扎出一顆自由與健全的心靈,去一嘗人生的果實,豈非當前最迫切的問題?"對于行政法學者來說,繼承前人的成果當然是非常重要的;而反省傳統學說,回答現實需要,發展傳統學說,也許是當前最迫切的問題。
實際上,傳統學說有關不得和解的主張之所以能夠成立,是以"其應履行的義務"明確、合法、合理為前提的?;蛘哒f,行政行為的不可處分性的成立前提是羈束性。只要法律、法規賦予行政主體一定幅度或范圍的行政裁量權,那么,這里的所謂"其應履行的義務"就有變動的可能性,就應該是可以"和解"的。只不過這里的和解要受到更加嚴格的限制而已。
在三環家具城案中,只要我們稍加分析,就會留意到"其應履行的義務"具有不明確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變動性。
在美國,行政機構不僅可以設定一些規則,而且,它還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手段來保障規則的實現。其中在防止污染等重要的領域,行政機構可以采取較多的手段來防止和治理水、空氣等的污染,包括執行前的一些監控和調查等。這就要求被監控的企業等遵紀守法,并且履行報告、登記等方面的義務。而行政機關則可以充分利用視察權,有效監控有關標準的實現情況。通過視察,對檔案進行檢查,對機器等設施進行檢查,以確定其是否已經達到行政機關所設定的一系列標準。如發現不符合標準的,可以,通過以尋求對不符合標準之企業的制裁。然而,在美國,越來越多的現象是,行政機關盡量不通過司法途徑,而是盡量通過協商、談判等方式來解決。行政機關和當事人未達成協議的話,就可能真正啟動執行程序,甚至可能付諸于司法審查。美國的行政執行程序,是開放的,是非正式的,其主要目的在于促使當事人磋商,以達到問題的解決。并且,只要在法定的幅度或范圍內,行政機關所作的決定得到包括司法機關在內的各部門和個人的最大限度的尊重。[8]這是值得中國學者特別注意的一種趨勢或者傾向。
三、行政強制中和解的幾個階段
(一)在立法政策層面的和解
設置現代社會紛繁復雜,價值觀已呈現出多樣化,各個領域的情況也呈現出不斷變化的趨勢。因此,在立法和制定政策階段,就應該盡量預測各種變化的可能性,力求通過設定一定的范圍或者幅度的方式,將有關問題的解決權具體地賦予相應行政主體。如果過于追求所謂明確性和不可更動性,結果可能會影響或阻礙行政機關履行職責、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行政強制的目的來看,其最終的目標是實現義務的履行,或者說是為其后的行政行為準備條件。既然如此,在立法或制定政策階段,對應那些有一定不明確性或者可更改性的規定,盡量周詳地承認當事人之間的和解,促進和激勵用行政指導方式進行動態的、開放的、各方當事人能夠通力合作的行政管理,應當是必要的,同時也是可行的。
(二)行政執法階段的和解
在具體執行法律的實踐中,我們常??吹綀谭ㄈ藛T和被執行人員相互對峙的現象。也許,在法治觀念尚未普及,協作狀態尚未形成的現階段,甚至在相當長的未來階段,這種抵觸、對抗甚至激烈的沖突,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為人民共和國,作為人民的政府,作為人民的服務員,必須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與人民同心協力,共同建設自己的國家和城市,建設自己的家鄉和生活共同體。既然法律規定有一定的幅度,有一定的范圍,那么,執法階段如何使用行政裁量權的問題,直接關系到法律、法規或者政策所確立的目標能否實現的問題。"執法必嚴",要求對法律、法規乃至政策有較為全面和準確的把握,為達到既定目標,應該允許執法機關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必要的變通措施。應該說,在整個行政管理過程中,行政執法階段是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接觸最為頻繁和直接的階段。若在這一階段承認行政強制等行政行為的和解,通過行政指導等方式作好協商與和解,不僅有利于相對人合法權益的保障,也必定有利于行政執法最終目的的實現。當然,這種情況下的和解,最能體現執法人員的判斷力與素質。
(三)爭訟階段的和解
爭訟階段的和解,包括行政復議中的和解、行政訴訟中的和解以及非訴行政案件中的和解。一般認為,關于有瑕疵的行政行為,在一定制約之下,作出該行為的行政主體及其上級行政主體具有撤銷權限。在行政訴訟中的原告請求,是以被告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為理由的撤銷請求。在復議、訴訟或非訴案件的過程中,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承認其具體行政行為具有違法或不當的瑕疵,因而承認相對人的請求,雙方達成和解,在實定法上應該說不存在任何障礙。在復議中撤回復議申請,在訴訟中撤回訴訟請求,以及在非訴行政案件中撤回執行請求,都是和解的一種表現形式。實際上,在非訴行政案件的執行中,不僅從理論上說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而且有一定數量的非訴行政執行案件是這樣結案的。[9]
行政強制是基于民事強制的有關制度而創建、發展起來的。既然在民事執行中雙方當事人可以和解,那么,在行政執行中,只要存在"可處分性"或者裁量的幅度或限度,就不能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當然,由于行政案件的特性決定了行政執行的和解量要遠遠少于民事執行中的和解。
行政機關既然有權對行政管理相對人作出處理決定,也有權在一定幅度或范圍內選擇處理決定,并且有權撤銷原處理決定,那么,為促使相對人履行行政行為所確定義務,避免人為制造的違法現象的發生,行政機關就應該具有通過和解方式了結行政爭議的權能。尤其是在復議機關或者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行政執行的和解將更加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因此,爭訟中的和解,更值得肯定和提倡。[10]
四、對行政強制中和解的控制
當然,我們說行政強制可以和解,并且必須實行和解,并不是意味著和解可以無視依法行政或法治行政的原理。毋寧說,行政強制的實施,無論是立法層次的,還是執法層次的,或者是爭訟階段的,都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或法律的根本精神來進行。超級秘書網
首先,在立法層次,如果對有關規制事項能夠有較為全面且正確的把握,就應該盡量避免對幅度和范圍等的過度寬泛設定?;蛘哒f,應當針對形勢和情況的變化,及時清理、修改和完善有關標準、幅度和范圍等的立法。
主題詞科學技術創新復雜性系統整體思維
科學技術創新是復雜的非線性系統,而復雜性來自混沌與秩序的邊緣。在圣塔菲研究所成立的時候,原來“混沌理論”一詞已被宏大的“復雜性理論”所取代了?;煦缋碚搶ζ浞秶袊栏裣拗?,僅限于對自然界系統的非線性動態行為的數學研究。相反,復雜性理論則被認為可以用于復雜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中隨時間變化的行為層面。社會系統并不僅僅是由它們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固定規律所限定的“復雜適應性系統”(complexadaptivesystems)。相反,它們是可能隨時間演化而改變其自身發展規律的“復雜演化系統”(complexevolvingsystems)。
科學技術系統創新運動是一個貌似無規則運動的有序性演化過程,具有典型的復雜系統特征。第一,多因素性。技術本身是各因素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技術不等于各因素簡單相加。各技術要素在技術系統中也不再是原來的因素,因素自身在技術系統動力下也發生了相變,或者說,技術性因素、實體性因素與知識性因素都具有了技術所擁有的整體性。技術因素的作用方式要受技術系統運行模式和運行狀態的制約。第二,多層次性。盡管技術的各因素受技術系統動力的作用發生了相變,但技術本身卻生成了一種穩定模式。技術的穩定模式是由技術本身決定的,是由科學的技術應用與技術理論的層次性決定的??茖W技術系統內有穩定的周期解,周期解內還有混沌區,這種結構無窮次重復著,具有各態歷程和層次分明的特征,即存在有界性。第三,多變性。復雜非線性科學技術的創新過程本質就是經歷混沌走向有序,因此具有混沌伸長和折疊的特性,這是形成敏感依賴于初始條件的主要機制。伸長是指系統內部局部不穩定所引起的點之間距離的擴大;折疊是指系統整體穩定所形成的點之間距離的限制。經過多次的伸長和折疊,軌道被攪亂了,形成了新對稱結構或混沌。
由于科學技術創新系統具有典型的復雜非線性系統特征,因此,可對其運用復雜性理論進行管理。
1轉變思考方式
牛頓力學是近代科學的典范,是近代科學建立的基礎,牛頓力學是典型的決定性理論,是可測量和可預測的。20世紀初物理學的兩次重大變革所創立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分別排除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和測量過程的完全可控性?;煦缋碚摰恼Q生打破了拉普拉斯決定論,被視為20世紀繼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第三次革命?;煦缋碚撜J為,非線性系統運動具有無窮大周期且始終限于有限區域、軌道永不重復的、性態復雜的運動,不可能無限精確和無限長時間地測量和計算連續變量?;煦缋碚摻鉀Q了困擾牛頓(Newton)力學的三體問題,創立了研究n維相空間的不確定解的理論,混沌理論使人們認識到非線性系統演化既是決定論的又是隨機論的。決定論的可預測性,只適用于那些宏觀的緩慢的周期或準周期的穩定運動,然而,這樣的運動實在是太少了。
科學技術創新復雜系統倡導最重要的事情是改變固有的思考方式,放棄機械論和宿命論,學會欣賞并應付聯系、物力論(Dynamism)和不可預測性。因為科學技術創新過程是多因素復雜非線性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對確實存在的運行模式(即現實存在)進行領會,即正視多元化存在,并對不可預測的事件進行反應。為了使科學技術創新過程自我發展為“復雜演化系統”,有必要對學習、多樣性和影子系統(Shadowsystem)觀點的多元化進行鼓勵。
2并不是對每件事都需要進行控制
科學技術對客觀事物既進行決定論描述又進行概率統計論描述,這兩種描述方法已經共存了幾百年。決定論認為,任何一個力學系統只要知道現在的行為就可預測系統的未來行為。概率統計論認為,受許多偶然因素的影響,系統的未來狀態并不完全確定,需要用概率統計方法來描述。
KAM定理很好地解決了決定論和概率論這對貌似矛盾的問題。KAM定理指出,保守系統有可積和不可積之分,可積系統的運動是規則的,遵循決定性規律,不可積系統表現出隨機性,成為統計物理學的基礎。對不可積系統,KAM環面包圍著隨機層,當不可積系統的自由度少和擾動不大時,KAM環面包圍的隨機層測度極小而可忽略不計,統計物理學就不適用了,而應該應用牛頓定律。當不可積系統的自由度和擾動很大時,根據“阿諾德擴散”,KAM環面逐漸減少而隨機層迅速擴大,系統只具有極少數的規則運動,規則運動變為次要的,系統出現了大量的混沌運動,這時才能用統計物理學來研究該系統。
科學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近可積哈密頓系統,隨機成分有限,導致不可積性的擾動項很小。在科學技術創新知識系統處于混沌性態時,確定論和概率論隨機交替作用,但確定論占據主流位置,基本能朝向希望的途徑發展。隨機成分確實存在但有限,因此,在復雜的非線性技術創新過程中,不可能對每件事都進行控制。應該相信混沌性態是貌似不規則的有序,科學技術復雜演化系統不僅反作用于環境,還會反作用于自身,隨著時間的發展,科學技術總會不斷出現新的有序狀態。
3與環境共同演化
復雜性理論借鑒湍流研究思路和方法,認為科學技術創新系統同時存在混沌子空間和對稱子空間,兩種性態此消彼長,不斷和外界環境互動而發生轉換。在湍流中規則運動包含有小尺度的混沌運動,在混沌運動中又包含著更小尺度的規則運動。這說明,科學技術創新系統是與外界環境緊密聯系,并不斷互動發展的耗散系統。
科學技術創新系統與環境相互影響、共同演化,這就需要時刻準備好對環境進行反應,憑直覺領會那些驅動科學技術創新變遷的環境模式,根據需要進行適應,而且隨時準備抓住各種出現的機遇??茖W技術創新系統的三種性態,穩定區域(墨守陳規)、不穩定區域(瓦解崩潰)和混沌邊緣(變革棲息地)中,混沌邊緣最適宜與環境共同演化。
在混沌邊緣,在一種“有限不穩定狀態”下,正統系統(主流文化、結構權力等級體制)和影子系統(蘊藏矛盾、變化潛力的非正式組織)能維持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張力。正統系統可以提供清楚的指導,對適當的結構和程序進行授權,以及抑制人員中的不安情緒。同時,影子系統可以激發觀點的多樣性,并且削弱正統系統的力量迫使它進行不斷變革。這樣,組織行為表征為耗散結構,組織在不斷變化的現實面前能以新的方式執行基本任務或者追求嶄新的基本任務,組織的創造性和創新方面的潛能都展現了出來。
4整體思考
技術創新系統的復雜非線性要求尋找整體模式來思考問題,并用整體的方式來控制創新過程,而不是試圖控制每一個細節。整體思考是探索那些在不利的模式下能夠產生最大影響的微小變化,并施加微擾改變系統運行軌道,避免蝴蝶效應。
4.1建立連接
在經典物理學中,時間是可逆的,事物的發展不存在演化;空間是平滑的、線性的;時間和空間不相關聯,各自獨立存在。復雜性理論認為,由于非線性的作用,時間的變化是單向的、不可逆的,既可以實現從有序到無序的變化,也可以通過自組織實現從無序到有序的演化;空間也不是平滑的,不僅存在整數維也存在分數維,整數維是分數維的近似和抽象。此外,通過考察系統中某一物理量隨時間的變化序列,可以重構相空間,得出奇怪吸引子的維數。這表明復雜性空間的形成也反映了事物發展在時間上的積累。因此,在復雜非線性系統運動中,時間和空間是相互關聯的,應該將時間和空間看成一個統一體,系統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時間和空間的關系。
科學技術創新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是一個時空整體性的,任何因素在時間維度或者空間維度的變異都可能影響到其他因素的正常功能,進而影響整個進程。而整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在復雜系統的動力機制下,似乎只能通過彼此之間以及與整體的關聯來得到了解。因此,科學技術創新過程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各種因素的時空關聯,正是時空關聯的模式決定了一個系統的表現。整個系統處于密切關聯之中,并與他們的環境不斷進行交換,與之共同演化。
4.2適應復雜性
混沌理論是關于非線性的科學,它認為世界的本質是非線性的,線性只是非線性的特例。經典物理學的線性觀,導致了事物發展的簡單性、確定性和還原性。復雜理論的非線性觀,是線性與非線性、簡單性與復雜性、確定性與隨機性、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對立而統一的,前者是事物發展的暫態,后者是事物發展的更基本的更普遍的本質特征。因此,研究問題時應把握事物發展的本質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研究復雜性現象時,用復雜性方法來處理將會顯得簡潔而有效,反之,采用簡單性的方法來研究將會顯得繁雜而無效并且得不到事物發展的本質特點。例如,奇怪吸引子是很復雜的,它可以采用自相似和分數維來簡單表示,但如果采用探究軌道的簡單方法來研究將是得不到一條確定軌跡的。同樣,在研究簡單性事物時,如果采用復雜性的方法來研究也將是無效的。
將多元高階方程化簡以便求解,即將復雜現象簡單化是我們的思維定勢。然而在科學技術創新過程中,過于關注細節往往不能產生創新成果,在創造性思考時,復雜性思維是必要的。雖然復雜性思維可能不符合常規,甚至會引來混亂和困惑,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受歡迎的。很多創新團隊刻意追求工作環境、工作方式的不可思議,目的是激發人的創造性,而不是被慣常的生活習慣所泯滅。最好的想法不總是來自高層,而且組織內的人都想事業有成,控制只是一種幻想,如果給予適當的扶持,每個人都有可能做作出一番自己的事業。
4.3讓過程成為進行時
物理學中的經典力學、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它們所揭示的是關于簡單性事物的基本規律,事物的發展是線性的、可逆的,必然也是前因后果的。而關于非線性現象的復雜理論,由于存在奇怪吸引子,事物的發展結果必然會導入吸引子,呈現出目的性。由于生物學、社會學等是關于復雜性現象的科學,因而也就是目的性的科學。事物發展的因果性是基本的、暫態的,而事物發展的目的性是事物的最終結果,兩者是不可分離的。事物發展的目的性要通過事物發展的因果性來保證,而事物的因果發展必將會導致一定的目的性。
物理系統,如天氣預報是由有限的確定性定律來支配的,有可能觀察到奇怪吸引子是怎樣產生的。然而,科學技術創新是人類一項復雜的創造過程,受到無窮多個因素及大量隨機因素的影響,奇怪吸引子似乎說明不了什么。由于人類表現出來的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科學技術創新的行為不可能用相同的方式進行解釋。人類可以思考和學習,根據自身目的進行行動,而且能夠反對及駁斥假定適用于他們行為的任何規則。因此,在方法論上要求我們做每一件事情時必須要制定所要達到的目的,而對于實際工作中的每一步則要實事求是地遵循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4.4復雜演化管理
邏輯思維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強大思維武器,科學研究中所揭示的規律性是通過嚴密的邏輯推理來保證其正確性的。當然,知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也是很重要的,它往往能導致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在研究科學問題的過程中,往往會陷入混沌迷蒙的境地。根據混沌現象的長期不可預測性和遍歷性,我們將無法通過邏輯思維一步步地走出混沌。因此,這時就應該不拘泥于傳統理論,而要大膽地猜測、冒險和創新,進行直接的下意識思維,然后再把中間過程聯系起來進行邏輯思維來判斷這種猜測的正確與否。所以說,邏輯思維是很重要的,知覺、靈感等非邏輯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
復雜性理論不是系統的,而是整體觀的方法,它所強調的不是穩定性而是重視創造性與變革,追求的是“成為學習型組織”。當創新思維被非邏輯思維推向遠離平衡態的時候,自組織過程會自然而然發生,它們可以產生更多的變異體并且對周圍環境進行更加靈活反應。
參考文獻
1AliOkasaoglu,TayfunAkgul.ChaoticMaskingSchemewithaLinearInverseSystem[J].PhysicalReviewLetters,1997(4)
2H-JStockmann,QuantumChaos:AnIntroduction[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3
3邁克爾·C·杰克遜著.高飛,李萌譯.系統思考——適于管理者的創造性整體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黃潤生,黃浩.混沌及其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5王興元.復雜非線性系統中的混沌[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6周守仁.復雜性研究與混沌控制及其哲學闡析[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7弗朗索瓦·呂爾薩著.馬金章譯.混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關鍵詞】培養中學生體育課興趣
一、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
一堂體育課組織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是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體育課教授的技術動作,大多數都是用四節課才能完成的。學生在一節或連續幾節課都練習同樣一個動作,或練習以前學習過和動作,很容易出現厭煩的情緒和不認真練,不愿意練的現象。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根據教材、學生的特點、器材場地的實際,應采用生動活潑,富有趣味性、競爭性的形式和方法誘導學生主動和積極練習。論文百事通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習練習的積極性,而且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從而完成了學習的任務,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合理安排教材,不斷豐富教材內容
以學習材料作為刺激的“誘因”來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選擇和設計課堂內容時要注意教材的科學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學時要結合學生所長,突破難點進行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可以結合學生興趣特點,將跳繩作為發展速度耐力和一般耐力的重要手段,再與耐力跑技術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和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不僅掌握了中長跑的技術,克服了“厭跑”心理,而且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奔跑興趣。這樣不僅發展了素質,也培養了學生集體主義精神,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在體育教學中,必須遵循由淺到深,由低到高,有易到難的規律。因此,在給他們教的過程中,應以打基礎為主?;A學好了,他們就會要求學習教難的技術。同時,教師的教學只有結合教學規律以及教材和學生的特點,不斷更新教學模式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讓學生體會到教學之樂。既有效地促進學生在思考中練習,在練習中思考,又使學生越練越想練積極練,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
教師要結合自己學生的實際,勇于突破新教材,提高教學效果。固定的隊形不利于同學之間的自由組合,同一個教材不利于學生個體的發展,這些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學習興趣的下降。為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根據學生需要合理運用各種練習手段,既可以嚴密教學組織,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又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特點結合本地區和學校的情況,靈活運用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進行教學。
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融洽是培養學習興趣的保證
在人格上,教師和學生永遠是平等的朋友。比較而言,學生更需要從教師那里得到尊重、友愛、溫暖、情誼和教誨。當這種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們便會以更大的激情上好體育課。教師應善于調控學生的情緒變化,使他們保持愉快、積極上進的心境,這對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有著重要的意義。
1、多用激勵的語言
(1)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富有啟發性、激勵性的教學語言,可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思維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2)在體育教學中,表現特別好的學生,最大的期望莫過于得到教師恰如其分地評價和鼓勵;而某些有過失的學生,最害怕的莫過于受到教師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況,正確的做法應是:該表揚的,就實事求是地給予表揚,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勵其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有過失的,論過要適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激發其補缺改過的動機和行為。
(3)首先,教師要容人之短,不懷成見。教師的寬容是育人的前提,是妥善解決矛盾、融洽師生關系的基礎。其次,教師對學生要熱情教誨,以情感人。再次,以勉勵的口氣布置任務,可以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和榮謄感,使其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為“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教”。體育的競技性特征,使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過程中,經常要承受成功和失敗的心理體驗。
2、愛護、尊重和信任學生
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課堂的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動”起來。中學生已逐步懂得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尊重學生就要抓住課前準備、課中調節、課后反思。課前要認真備課:教學結構要考慮氣候、季節、天氣的變化因素;課內教材的搭配要考慮學生的全面鍛煉及對三基掌握的有利;課中運動負荷要依據學生的年齡、性別、體質的不同而機動掌握;課中要靈活調節:隊列站隊的背風、背陽光直射;課中的節奏和氣氛的掌握和控制;課后要冷靜反思。只有尊重和愛護學生,學生才會與老師主動配合,積極參與,課堂自始至終處于良好的情感環境之中。
3、參與到學生中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學生的練習,和學生一起做游戲,一起打比賽。當他們打籃球比賽興趣下降時,就參與到他們的比賽中。當學生長跑體力下降時,就和他們一起完成下面的距離。這樣不僅縮短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也加深了師生之間的感情,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4、發揮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學習興趣因素之一。在教學中發現,同學之間的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相互交流,相互鼓勵,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率。在練習中,學生掌握動作有快慢之別、優劣之分,這種差別就形成了同伴間的相互影響,鼓勵差生不要氣餒,繼續努力,并提倡技術好的學生都和技術差的學生共同練習,因為在練習中動作差的學生,能夠邊練習邊觀察好的學生的動作,還可以向對方請教。而動作好的學生在練習中體會到做老師的感覺,要想教別人,自己的技術必須要提高。在動作練習一定時間后,要有意識地讓動作較好的學生來做示范,這樣不僅能增強本人自信心,同時也有利于激發動作較差的其他同學的練習,帶動其完成動作。這樣既提高了學生之間的感情,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