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4-24 17:12:19
序論:在您撰寫地球科學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實驗教學要有利于學生對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的鞏固和深化
“地球化學”課程講授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元素的量、質、動,即元素在各地質體系中的含量與分布,元素的地球化學性質以及其行為演化。在以往有關第一章“元素的量”的教學中,僅以課堂講授為主,無相關實踐教學,造成教學與實踐的脫節,不利于知識的鞏固和深化。針對這一問題,本次改革依據本章的知識特點設計了相應的實驗教學內容,增加了一個課下實習項目,構建了實驗教學體系中基礎知識訓練模塊。
1.2實驗教學要有利于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
實踐教學在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進行實踐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是辦出特色專業核心所在。地球化學的專業技能主要體現在:基本地球化學相圖的識別及繪制;微量元素數據的處理及分析;同位素數據的處理以及地質體年齡的計算。此外,為滿足地震監測行業的需要,學生還應掌握水質分析以及地下水及土壤中某些元素的測量方法。在以往的教學中,因課時及實驗設備有限,未能開出相應的實驗項目,不利于學生相關技能的培養,也無法滿足地震行業對學生的需求。針對這一現狀,實驗教師先后設計了相關的實驗項目,構建了實驗教學體系中專業觀測技能訓練模塊。不僅如此,結合實驗室新購置的部分儀器,我們還開出了部分與地震監測有關的實驗項目,考慮到地球化學學時有限,這些實驗項目并不強制開出,而是可讓學生自由選做并在課下完成。如此不僅為那些準備投身地震行業的學生提供了實驗機會,也適應了地球化學課程目前的學時特點。
1.3實驗教學要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漸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搞好實驗教學,使其成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陣地,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學習“地球化學”課程的最終目的,就是可以用“見微知著”的地球化學思維去分析并解決所遇到的地質問題。這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需要學生利用所學的基礎理論及基本技能對相關問題或數據進行處理及分析。在綜合能力培養環節,單憑課上的講授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要借助教師科研帶動、學生創新項目申請及畢業設計等環節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目前,已有一批學生參與到我教研室老師的“斷裂帶氣氡、氣汞的動態監測”的科研項目中,從實驗設計到野外采樣再到數據處理,學生在全程參與的過程中綜合能力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傊?,依托教師科研項目、學生創新項目以及畢業設計等環節構建了課程實驗教學體系中綜合能力訓練模塊。
2地球化學課程實驗教學建設的內容
根據上述實驗教學建設思路,在地球化學理論教學的基礎上,增加了實驗項目、優化了實驗內容,形成了由基礎知識訓練、專業觀測技能訓練和綜合能力訓練三大模塊組成的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實驗教學內容包含基礎理論實驗項目、技能操作實驗項目和綜合分析實驗項目。
2.1基礎知識訓練模塊———基礎理論實驗
該實驗教學環節主要的實習內容是地球、地殼或其他地質體中化學元素的分布和分配。實際上反映了元素“量”的概念。要求學生親自去圖書館查閱和搜集第一手數據和資料,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寫出實習報告,最后在課堂上交流與討論。本項目的實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包括太陽系、月球及各類隕石的元素豐度,地球、地核、上下地幔及地殼的元素豐度,大洋地殼、大陸地殼、臺盾區地殼及褶皺區地殼的元素豐度及巖漿巖、沉積巖、河水及海水的元素豐度等等,并分小組進行了繪圖制表和歸納總結。學生們深刻體會到,元素分布量實際上體現了質量作用定律對地質作用過程中元素分布、分配以及演化作用的制約,具有重要的地質意義。
2.2專業觀測技能訓練模塊———技能操作實驗
該實驗教學環節主要由7個實驗項目組成,其中有3個實驗項目分別針對地球化學課程中“元素的地球化學遷移”、“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及“同位素地球化學”等章節中基本技能的訓練。其余4個實驗項目則是針對地震監測能力的培養所開出的可供學生選做的實驗項目?!跋鄨D繪制、配分模式圖繪制及等時線年齡計算”等實驗項目,使學生掌握了根據地球化學數據繪制相應圖件并進行簡要分析的基本技能;“飽和汞蒸氣汞量測定”的實驗,使學生掌握了地震系統廣泛使用的數字測汞儀的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初步獲得了在地震臺從事水化學監測項目的基本能力。
2.3綜合能力訓練模塊———綜合分析實驗
該實驗環節是依托教師科研項目、學生創新項目以及畢業設計等開發出的綜合性實驗項目。實驗內容也是根據上述項目的內容在不斷增加并完善當中。其主要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對原始的地球化學數據進行相應的處理,并能夠結合地質背景,樣品描述等對數據處理的結果進行分析,進而闡明相應的地質問題。通過此模塊的實驗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
3地球化學課程實驗教學建設的方法
關鍵詞:保護地蔬菜;病蟲害防治;科學用藥技術
溫室、暖棚、拱棚等保護設施內蔬菜產量高、品質好、生產時間長,但病蟲害亦多。現代科學技術為蔬菜病蟲害的防治提供了多種有效的農藥,但在實際生產中,用同樣的農藥治同樣的病蟲害,有些人反映效果好,有些人則說效果差,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濃度,在這個棚效果十分理想,在另一個棚里施用后則出現藥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用藥方法的正確與否。
保護地內溫濕度可以人為控制。溫室封閉后便于高溫或煙霧滅菌滅蟲,對防治病蟲十分便利,效果亦佳。但如何依照蔬菜的生物學特性和當時的生態環境,靈活掌握用藥品種、時間、濃度和方法,達到既控制病蟲害,又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使產量達到最高,關鍵是科學合理用藥。保護地蔬菜防治病蟲害在考慮采用農業措施如起壟、排濕和生物防治的前提下,再考慮綜合防治及化學農藥防治,化學防治要講究科學用藥。
1按植株生長發育規律用藥
蔬菜作物的生長發育要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才能順利完成。全天光合產物的70%是上午合成的,須配合較高溫度,下午光合作用速度下降,養分輸送運轉,溫度以低為宜,需比上午低5~20℃左右,夜間生理代謝也不是全停止,前半夜光合產物需配合適當的溫度(18℃左右),如果運輸不順利,光合產物停留在葉子上,葉子便會過于肥厚,果實產量下降。植物后半夜休息,生理活動是呼吸,這是一個消耗養分的過程,溫度宜低些,使養分消耗減少,以利于提高產量。如黃瓜為12℃即可。藥物對作物的勞作(光合作用及營養正常運轉)有抑制和破壞作用,所以在晴天中午光合作用旺盛期和前半夜營養運轉旺盛期盡可能少用藥或不用藥,特別對瓜果類作物尤其不要用藥。
種子均為植株衰老采收,多系菌源,下種時宜用熱水浸泡或拌藥消毒。幼苗期高濕低溫系染病環境,加之保護地設施內連年種菜,土壤雜菌多,播種前必須進行消毒。早春定植后多濕高溫低,以防細菌性病害為主;高桿蔓生作物中后期通風不良,高濕高溫,此時應以防治真菌性病害為主;立夏育苗或延秋栽培多高溫干旱,以防治病毒病為先。目前保護地生產上,黃瓜以防治霜霉病,西葫蘆、番茄以防治病毒病,茄子、辣椒以防治黃萎病、疫病(死秧),韭菜以防治灰霉病,芹菜以防治葉斑病為主[1]。
2按發病規律用藥
施藥前要正確診斷發生的病害或可能發生的病害,勿將非侵染性病害認定為侵染性病害。如溫室黃瓜、早春甘藍等蔬菜,因前半夜溫度低,在中下部光合作用旺盛的葉片上,因“倉庫”爆滿,營養不能運走,致使葉片增厚老化,出現生理障礙,葉片上出現圓形點,如同疥蛤蟆身上的點子。對這類生理病害,打藥無濟于事。再如黃瓜生長點萎縮、中部葉緣發黃是缺水引起的非侵染性生理病癥,與細菌、真菌、病毒無關,自然打藥也不起作用。治蟲時需先確定危害蔬菜的主要昆蟲,然后選擇專一性配廣譜性的殺蟲劑,進行有目的的綜合防治,切勿圖省事、省時,將不能混用的農藥胡亂配合防治病蟲害。勿用殺蟲劑治病,勿用殺菌劑滅蟲[2]。
細菌性病害發病的環境多系高濕低溫有病原菌;真菌性病蟲害發病環境是高溫中濕(15~22℃)有病原菌;病毒性病害是在高溫干旱環境、作物上有蟲傷或機械損傷傷口時才發病,人為地控制一兩個發病條件均可減輕和防止病蟲害發生,無發病條件作物有類似癥狀者,應考慮其他因素。所以,噴藥前必須辨清病蟲害的特征、發生活動特性和農藥的防治對象、性質,做到對癥下藥。
3按藥效適時用藥
防治農藥多是保護性藥劑,要提前施用,以防為主,要在病害發生前或剛發生時噴藥[3]。滅蟲農藥在扣棚后定植前或漚制糞肥期施用,消滅地下害蟲,蔬菜生長期用毒性較大的殺蟲劑易造成藥害,毒性小、用量少則效果差;地上部害蟲在羽化期或著果前施用,成齡害蟲抗藥性強,也有一定的回避能力,防效差。又如對番茄鉆心蟲施藥過晚,蟲已鉆入果實內,很難消滅。
配藥前先看準農藥有效期,新出廠的農藥,濃度以最大限度對水,臨近失效期的農藥以最低限度對水,濃度不要過大,如普力克、乙磷鋁,否則效果反而差,且浪費藥劑,易燒傷植株。另外,需認準農藥的有效成分,勿把含有效成分80%的農藥,按40%濃度配制噴灑,也不要把含量5%的農藥當做50%對水施用。農藥以單一品種施用較為適宜,也可將2種農藥混用,如作用對象相同則用量減半,如作用對象不相同則按最低濃度噴施,且以內吸收性和融殺性混用為好。
4按溫濕度大小適時適法噴藥
保護地內溫度高低懸殊大,濕度大,噴藥時掌握溫度在20℃左右、葉片無露水時進行,藥液易著葉面,水分迅速蒸騰后,藥液形成藥膜,防病效果好,維持時間長[4]。梅雨連陰天或剛澆水后勿在下午至傍晚噴藥,因此時作物葉子大量吐水,易沖洗藥液而失效(保護地內露水70%以上系葉片通過氣孔吐水所致),高溫季節(溫度超過30℃)不用藥,否則葉片易受害老化。溫高、干燥、苗弱,用藥要少。一般感病或發生蟲害應連噴2次,間隔5~7d,陰雨天只要溫度在20℃以上就可噴藥,以葉背面噴藥為重,鈣化老葉少噴,以保護中小新葉為主。噴霧量以葉面著藥為準,勿過量而使葉上流液,否則葉面著藥少,浪費藥劑,效果差。個別植株感病,以涂抹病處為宜;病害嚴重時,以噴、熏結合為適,防病管理中以降濕為主,盡量減少噴藥量和次數,既可達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與危害,又能節約藥劑,生產無公害蔬菜,創造蔬菜最佳的生長發育環境,獲得高產和高效。
5參考文獻
[1]毛榮姿,夏建平.無公害蔬菜生產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0):178,181.
[2]張霞.溫室蔬菜病蟲為害的特點及綜合防治技術[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6(S1):27-28,31.
本區處于西準葛爾界山與準葛爾盆地的交接地帶,褶皺構造發育,大多呈高角度緊閉狀態,樞紐起伏顯著,有時呈倒轉,使之更趨復雜化。斷裂構造也極為發育,形成于不同時期,規模、性質等均不同,斷裂眾橫交錯,破壞了褶皺的完整性,在一些構造有利于部位富集成礦。
1.1 區域地層
區域內出露層主要有上古生界下石炭統希貝庫拉斯組、包古圖組、太勒古拉組,上第三系上新統昌吉河群,新生界第四系等。希貝庫拉斯組主要分布于包古圖河東側希貝庫拉斯一帶,巖性主要為灰色、青灰色厚層細--粗粒凝灰砂巖與層凝灰巖不均勻互層,夾暗--灰黑色凝灰質粉砂質泥巖、火山灰層凝灰巖及凝灰質角礫巖,在局部地段可見圓礫巖、硅質巖、生物碎屑灰巖及安山玢巖的透鏡體夾層。
1.2 區域構造
區域內構造形跡較為發育,主要有南北向構造體系、東西向構造體系、北東--北東東向構造體系、北北西向壓扭性斷裂等。其中褶皺及斷裂構造各個時代均極為發育。
1.3 區域巖漿巖
區內侵入巖較發育,以花崗巖分布最廣,超基性巖、閃長巖、與花崗巖有關的中酸性脈巖次之,主要是華力西中期侵入巖。
①西中期第一侵入次科果拉超基性巖體:巖體長2.3km,寬60-200m,最寬處380m。多被第四系覆蓋。呈北東50-60方向延伸的巖墻狀巖體。與圍巖接觸面不規則,產狀一般為傾向北西或北東,傾角42-89。巖石以斜方輝橄巖為主,二輝橄欖巖、含輝純橄欖巖次之。巖石均遭受了強烈的蛇紋石化,局部形成了蛇紋巖。同時在巖體邊緣還有綠泥石化、碳酸巖化、滑石化等蝕變現象,分異條件較好。但蝕變及礦化均受成礦前次生構造所控制。
②西中期第四次侵入鉀質花崗巖:該期侵入巖活動規模大,出露廣,主要分布于區域的東南部、西南部。本次侵入的花崗巖體,結晶分異好,一般可劃分出中央相帶和邊緣相帶,個別巖體見有過渡相帶。
2 區域地球化學特征
1988年,新疆地礦局物化探大隊在本區圈出一處綜合異常,異常面積120km2,走向呈北東向,異常排序第三,類別屬甲類異常。其元素組合為Au、As、Hg、Sb、Cu、Zn、Mo、W、Ti、Pb、Th等11項,其中Au、As元素濃集中心明顯。親銅成礦元素、鐵族元素、鎢族元素為該異常的主要異常元素。
3 礦區地質
3.1 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為下石炭統包古圖組和第四系。包古圖組巖性中含砂粘土巖、長石雜砂巖及少量黑色頁巖呈互層產出,界線不明顯,填圖過程中不易區分,故在本次填圖時將其按照一個巖性組做劃分,硅質巖則單獨進行了劃分。
3.2 構造
工作區內構造發育,共發現四條大的斷裂構造,分別編號F1、F2、F3、F4。斷層的確定主要依據區域地質資料中確定的斷層位置,結合礦區內的地形,斷層位置均為溝谷,且兩邊溝壁巖石破碎,據此推斷出本區四條斷層的位置,依據不是很充分,在今后工作中需進一步研究。
F1斷層:為區域達爾布特深斷裂的中間部分,是工作區內的主干斷裂,為一逆斷層,斷層傾向北西,傾角約55--70,此斷裂在地表形成一條寬約百余米的大溝,達爾布特河從中流過。
F2斷層:位于工作區中部,走向近東西,為一平移斷層,斷距約120m,該斷層為達爾布特斷裂的次一級斷層。
F3、F4斷層:位于工作區南部,斷層性質不明,F3斷層走向南東,F4斷層走向近南北,均為達爾布特斷裂的次一級斷層。
3.3 巖漿巖
巖漿巖主要為工作區中部出露一條輝長輝綠巖脈,巖脈沿南西--北東向呈帶狀斷續出露。巖石具強烈蛇紋石化、綠泥石化,經地表揀塊樣分析,鎳品位已接近或超過邊界品位。從區域資料上看,該巖置與科果拉超基性巖置重合,在該巖體上曾發現鉻鐵礦等礦點,本次工作中采集巖石標本進行鑒定,鑒定結果為輝長巖和輝綠巖。
此外,工作區內還出露少量石英脈,出露規模均較小。
1、Google Scholar
Google推出的免費學術搜索引擎,可以幫助快速尋找學術資料,如專家評審文獻、論文、書籍、預印本、摘要以及技術報告。其免費的優勢對那些并不富?;驔]有相關學術圖書館資源的個人,意義重大。
2、SCIRUS
Scirus是目前互聯網上最全面、綜合性最強的科技文獻門戶網站之一,Scirus引擎的信息源主要是兩部分:網頁和期刊。Scirus覆蓋的學科范圍包括:農業與生物學,天文學,生物科學,化學與化工,計算機科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經濟、金融與管理科學,工程、能源與技術,環境科學,語言學,法學,生命科學,材料科學,數學,醫學,神經系統科學,藥理學,物理學,心理學,社會與行為科學,社會學等。它以自身擁有的資源為主體,對網上具有科學價值的資源進行整合,集聚了帶有科學內容的網站及與科學相關的網頁上的科學論文、科技報告、會議論文、專業文獻、預印本等。其目的是力求在科學領域內做到對信息全面深入的收集,以統一的檢索模式面向用戶提供檢索服務。
3、Sciseek(科學探索網)
SciSeek專注于科學搜索引擎與目錄,還包括一些科學雜志以及其他的工具等。
4、Find Articles(論文搜索網)
論文搜索網提供多種頂極刊物的上百萬篇論文,涵蓋藝術與娛樂、汽車、商業與經融、計算機與技術、健康與健身、新聞與社會、科學教育、體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大部分為免費全文資料,檢索操作簡單。
5. Intute
由英國高等教育資助理事會下的信息系統聯合委員會JISC和藝術與人文研究委員會AHRC開發建立,專注于教學、研究方面的網絡資源。所收錄的信息資源都是經過行業專家選擇和評審的,從而保證了其質量。目前數據庫信息已達120060條。Intute共設四大領域:科學與技術、藝術與人文、社會科學、健康與生命科學。各個領域下又包含諸多學科,以科學與技術類為例,覆蓋了天文、化學、物理、工程、計算、地理、數學、地球科學、環境以及交叉學科,信息達33806條。
6、Information Bridge
Information Bridge是由美國能源部DOE下屬的科學與技術信息辦公室OSTI開發維護的搜索工具,提供美國能源部1994年以來研究成果的全文文獻和目錄索引,涉及的學科領域包括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環境科學、能源技術、工程、計算機與情報科學和可再生能源等。檢索功能有基本檢索和高級檢索兩種。
7、OAIster
OAIster是密歇根大學開發維護的一個優秀的開放存取搜索引擎,收集了來自536家學術機構的590萬篇文檔,包括開放使用期刊的文章、工作論文、討論文章、會議論文和學位論文。可按關鍵詞、題名、創作者、主題或資源類型進行檢索。檢索結果含資源描述和該資源鏈接。
8、Base-Search
BASE是德國比勒費爾德(Bielefeld)大學圖書館開發的一個多學科的學術搜索引擎,提供對全球異構學術資源的集成檢索服務。它整合了Bielefeld大學圖書館的圖書館目錄和大約160個開放資源(超過200萬個文檔)的數據。
9、Vascoda
Vascoda是一個交叉學科門戶網站的原型,它注重特定主題的聚合,集成了圖書館的收藏、文獻數據庫和附加的學術內容。
10、百度文檔搜索
Information百度文檔搜索可以查找以Word、PowerPoint、PDF等格式存在的研究報告、論文、課件等各類文件。它支持對Office文檔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dobe PDF文檔、RTF文檔進行了全文搜索。搜索時,在檢索詞后面加一個“filetype:”來限定文檔類型?!癴iletype:”后面可以跟以下文件格式:DOC、XLS、PPT、PDF、RTF、ALL。其中,ALL表示搜索所有這些文件類型。在搜索結果頁面,點擊結果標題,可以直接下載該文檔,也可以點擊標題后的“html版”快速查看該文檔的網頁格式內容。
11、百度國學
百度國學目前能提供上起先秦、下至清末歷代文化典籍的檢索和閱讀。內容涉及經、史、子、集各部。
(一)語文教育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工程素質的前提和基礎
語文素養、思維品質、自知能力、價值觀和世界觀等人文素養,對工程素質有著巨大影響,是培養和提高工程素質的前提和基礎。提高人文素養能促進學生工程素質培養的效果。語文教育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素養包括語文知識、閱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等,直接關乎人的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對于獲取工程知識、形成工程能力和培養工程意識具有重大作用與影響。楊雄里院士說:“在我看來,科學上的造詣和語言文字功底有某種必然的聯系,因為科學研究需要嚴密的邏輯思維,而思維是通過語言文字來進行的。語言文字修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的思維能力強弱;文學修養又能影響到人的語言表達能力??蒲谐晒枰\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一個連語言都不能很好運用的人是決難寫好科學論文的?!?/p>
(二)工程素質對語文教育的制約
工程素質的核心是科學精神,求真、求實、求新、求變的科學精神促進了社會的發展?,F代工程、網絡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產品,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也直接影響了人文理念和素養??茖W技術本身就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教育和終生學習的主要內容,自然也是語文教材選篇的重要內容??茖W可以改變人的世界觀,達爾文進化論顛覆了西方的神創論,基因的發現揭示了生命遺傳和變異規律,天體物理和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提出則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科學改變了人的價值觀,知識和信息成了無價之寶,生態環境被重點保護;科學改變了人的發展觀,地球科學的發展消除了人類對于自然的恐懼,也告誡人類地球系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警示人類要愛護地球,傳統粗放式工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遭到抨擊和禁止,人類應該“敬畏”和尊重自然??茖W的進步使人類的發展觀經歷了從認知自然、開發自然到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變化,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三)語文教育要為提高工程素質服務
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主體在工程活動中會表現出對工程安全和環境保護的重視,以及對工程質量和生命意義的追求等。沒有良好人文素養的工程管理者和技術人員,在面臨個人利益與集團利益、個人生命財產與人民生命財產選擇時,由于缺乏正義、誠信和職業道德,而成為假冒偽劣工程的干將和奴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工程素質的靈魂,二者相輔相成。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應以提高人文素養、培養人文精神為目標,更好地為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服務。
二、提高大學生工程素質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語文教育的人文維度
語文教育兼具兩種功能,一是人文功能,即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二是工具,即提升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對于大學語文而言,人文性是其課程定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中的語文教育應樹立“人才培養、服務社會”的理念,發揮其獨特的人文教育功能和作用,為培養高素質工程人才服務。
(二)在語文教育中融入科學精神
語文教學既要解決學生熟練運用漢語言文字,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和培養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等問題,又要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有機結合,可以通過科學典故講解進行滲透,也可以通過尊重歷史文化的求實精神加以熏陶,鼓勵學生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等,尤其應注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對比分析能力。
(三)在工程素質培養中植入人文理念
1.二十一世紀的環境科學——應對復雜環境系統的挑戰
2.地理加權回歸及其在土壤和環境科學上的應用前景
3.人居環境科學發展趨勢論
4.環境科學專業認識實習教學體系構建與實踐
5.全球及中國周邊地區資源環境科學數據庫構建
6.學術期刊專業化、集群化發展初步探索與實踐——以“地球與環境科學信息網(EES)”為例
7.環境科學研究合作網絡分析
8.基于人居環境科學視角的歷史文化名村整治規劃研究——以湖南省張谷英村為例
9.穩定同位素在環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10.“人居二”與人居環境科學
11.不同國家基于健康風險的土壤環境基準比較研究與啟示
12.關于環境科學基本理論問題的若干思考
1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環境科學資助狀況分析
14.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及其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15.鎘同位素技術在環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進展
16.GIS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17.人工神經網絡方法在環境科學領域應用進展
18.中國環境科學研究熱點及其演化——基于文獻計量學方法的量化分析
19.鎘同位素體系及其在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20.地質統計學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21.人居環境科學的探索
22.論環境管理思想與環境科學的協同演進
23.貝葉斯最大熵地統計學方法及其在土壤和環境科學上的應用
24.環境科學應用型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
25.基于重慶本地碳成分譜的PM2.5碳組分來源分析
26.人居環境科學的發展特點與規律——基于中國知網的文獻計量分析
27.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領域發展態勢文獻計量分析
28.國際地球科學與資源環境科學發展戰略分析
29.我國環境科學學科半衰期分析
30.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探討
31.環境損害評估:國際制度及對中國的啟示
32.土壤環境基準/標準研究需要解決的基礎性問題
33.單體分子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在海洋科學及環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34.環境科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35.山地人居環境科學研究引論
36.廣州市中心城區環境空氣中揮發性有機物的污染特征與健康風險評價
37.中國農田土壤重金屬富集狀況及其空間分布研究
38.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方式的探索
39.基于SOA的環境科學數據共享平臺設計與實踐
40.中學化學教師環境科學素質調查研究
41.上海市秋季大氣VOCs對二次有機氣溶膠的生成貢獻及來源研究
42.綜合性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43.論環境科學與工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途徑
44.丹江口水庫遷建區土壤重金屬分布及污染評價
45.EOS-MODIS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與研究進展
46.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質量監控
47.地方理論——邁向“人-地”居住環境科學體系建構研究的廣義思考
48.農業院校環境科學專業學科群建設及課程體系設置
49.我國揮發性有機物定義和控制指標的探討
50.地理信息系統在環境科學領域的開發與應用
51.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52.渾河上游(清原段)水環境中重金屬時空分布及污染評價
53.長三角地區秸稈燃燒排放因子與顆粒物成分譜研究
54.以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 創建天津市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55.人居環境科學視域下的川西林盤聚落保護與發展研究
56.環境科學專業復合型人才創新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57.滇池表層沉積物氮污染特征及其潛在礦化能力
58.環境問題的由來、過程機制、我國現狀和環境科學發展趨勢
59.環境科學專業教學體系改革及發展模式探討
60.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專業化學課程體系建設、改革與實踐
61.太湖表層沉積物重金屬賦存形態分析及污染特征
62.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
63.2006~2009年我國超大城市霾天氣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
64.環境科學專業核心知識單元與核心課程設置實踐
65.環境科學領域學術論文中常用數理統計方法的正確使用問題
66.論環境科學專業的特色建設
67.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村莊整治規劃初探
68.環境科學專業人才培養與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
69.綠色校園建筑節能設計——以復旦大學江灣校區新建環境科學樓為例
70.環境科學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71.“環境科學概論”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研究
72.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的建立——環境科學在中國體制化的案例研究
73.高校環境科學專業就業分析及培養模式探析
74.太原市采暖季PM2.5中元素特征及重金屬健康風險評價
75.普通高校環境科學專業英語教學中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
76.多重分形理論在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進展
77.空間信息統計學在環境科學領域的應用進展
78.鄉村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新領域
79.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及其方法論
80.資源環境科學多維信息平臺研究
81.論圖書剔舊的標準——以環境科學類圖書為例
82.機動車尾氣排放VOCs源成分譜及其大氣反應活性
83.環境科學與工程類本科專業就業分析及培養模式探討
84.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 以人為本的普世哲學
85.紅外光譜技術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與展望
86.環境科學類專業研究性實驗教學平臺
87.2013年夏季典型光化學污染過程中長三角典型城市O_3來源識別
88.分子印跡技術在環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89.關于環境科學研究主體、任務及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重構的思考
90.環境科學專業實驗課程體系改革與高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研究
91.基于國際視野構建高等學校環境科學專業創新課程群——以陜西師范大學為例
92.基于本體元模型的環境科學知識庫研究與構建
93.2011年春季沙塵天氣影響下上海大氣顆粒物及其化學組分的變化特征
94.大氣細顆粒物(PM2.5)在環境科學中的研究簡述
95.分子環境科學與亞穩平衡吸附理論研究進展
96.環境科學專業基礎化學課程改革與實踐
97.嘉陵江流域人居環境建設研究
98.環境科學專業各實踐教學環節的內容與方法研究
涂光熾,礦床學、礦物巖石領域的佼佼者,獲得大量珍貴的科研成果。70歲高齡時,還親自領導和參與我國超大型礦床的研究;歐陽自遠,從事天體科研數十載,為中國探月計劃的三步驟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徐采棟,長期從事有色物理化學研究,任貴州省副省長時就曾提出“濟人以財不如授人以技”的觀點,不斷引領科研人才走向自主創新的道路;侯國佐,長期在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的山區作業,在油菜應用研究及成果轉化和開發中辛勤耕耘,成為貴州省著名的“油菜專家”;馬克儉,建筑結構領域專家,將教學、科研、生產三項結合,將20余項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轉化為實際工程,堅定不移地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季克良,儒雅謙和的白發長者,48載扎根貴州,傳承和延續著茅臺佳釀的傳奇,引領“國酒”招牌越走越遠,越攀越高。
這些名字,幾乎都是我省行業、領域或地區的領軍人物,其拳拳報國之心無一例外,心音鏗鏘,那么悠遠,遼闊,深沉。(文/肖露)
涂光熾:要想成為人才,首先要對本職工作熱愛。
名片: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導,現任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業績:參與全國富鐵礦會戰、全國黃金攻關、湘黔地區金剛石尋找和新疆礦產資源開發研究,對黑色金屬、有色金屬、非金屬、放射性元素、分散元素和油氣礦產都進行過深入研究,取得了大量國際領先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發表的科學論文169篇、科普與其他論文38篇,出版科學著作21部,對礦產資源的尋找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榮譽:華南花崗巖類地球化學研究國家科委二等獎、竺可楨野外工作獎、中國科學院一等獎、我國金礦成礦模式、找礦方向及找礦選礦技術方法研究國家科技部一等獎,成巖成礦低溫地球化學研究中國科學院一等獎、貴州最高科技獎。
歐陽自遠:人才要有一顆赤子之心,把自己全部的光和熱奉獻給社會。
名片: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
業績:長期從事隕石學、比較行星學、天體化學與資源環境地球化學的研究,是我國天體化學學科的開創者。特別是他提出的地球演化的“兩非論”、吉林隕石形成與演化模式、宇宙塵的鑒別標志等在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我國的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理論的發展與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我國月球探測與研究領域做出獨特貢獻,是我國月球探測的首席科學家。
榮譽:獲國務院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5年獲貴州省最高科技獎。
徐采棟:人才最基本的素質就是“學以致用”。
名片:中國科學院院士、原貴州省副省長。
業績:1953-1955年主持和參加高爐煉汞試驗,大幅度提高了產量和回收率,改善了勞動條件并可處理低品位礦石,為貴州汞礦及國內其他汞礦采用,成為當時國內主要生產方法。1956年主持電解法制取高錳酸鉀,在國內首次試驗,并擴大在遵義建廠,成為國內高錳酸鉀生產重要基地。至今這種方法仍是國內主要生產方法。長期從事有色物理化學的研究,在硫化礦焙燒產物的穩定區間問題上,提出了新的熱力學處理方法,探討了鈷鎳等第八族元素在置換和電極過程中的特殊行為。
榮譽:省級勞動模范、獲全國科學大會頒發先進個人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星火計劃榮譽獎、全國星火計劃特殊榮譽獎。
侯國佐:天才在于積累,實踐造就人才。
名片:貴州省油料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業績:從事油菜雜優育種、配套制種栽培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開發工作。先后主持國家科技攻關和863項目7項,貴州省科技攻關及基金項目8項,省農業廳項目7項。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主持優質油菜雜交育種工作,緊跟國際油菜育種的趨勢,并創造性地將油菜的優質育種與雜交優勢育種結合起來,先后育成了低芥酸雜交油菜油研五號和雙低雜交油菜油研七號、油研八號和油研九號。
榮譽:全國先進工作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人事部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科研貢獻獎、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貴州省省管專家、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
馬克儉:人才就是具有某種專業能力的、富有創新精神的、并對國家經濟社會建設有貢獻的人。
名片:貴州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現任貴州大學空間結構研究所所長、貴州大學勘察設計研究院(甲級)總工程師。
業績:在建筑結構科學領域里,結合西部經濟發展特點,長期從事“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工作,有20余項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轉化為實際工程。如“鋼筋混凝土空腹網架結構”、“鋼筋混凝土空腹夾層板樓蓋結構”等科研成果已在全國10多個省、市、自治區應用,總面積達110萬平方米。
榮譽:曾先后兩次獲貴州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勞動模范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多次獲得貴州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貴州省省管專家、國務院津貼獲得者。
季克良:堅持做成事、做成好事的人是人才。
名片: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副書記、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