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國內博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11:43:41

      序論:在您撰寫國內博士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國內博士論文

      第1篇

      [關鍵字]美國;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論文;內容分析框架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3)08-0059-07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2

      對美國教育技術學博士學位論文進行內容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美國的教育技術領域在研究什么、怎樣研究,促進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技術的內涵。內容分析的核心在于建立分析框架,它決定著整個研究的方向與質量。本研究以1995-2004年美國產生的935篇教育技術學博士論文為研究對象,構建了內容分析框架,盡力做到系統、科學和嚴謹,保證同一維度中的類目具有互斥性、完備性和較高的效度。

      一、分析框架的初步提出

      1.從對教育技術的理解出發,確定主要分析維度

      本研究基于劉美鳳教授的教育技術的廣義定位理論和AECT'94定義及其他一些美國學者對教育技術的理解。

      教育技術的廣義定位理論認為教育技術的知識構成包括三方面:教育技術知識I和教育技術知識II屬于研究內容方面,教育技術知識III屬于方法論方面。該理論還探討了教育技術的知識來源問題。那么,美國博士論文到底研究了教育技術知識中的哪些內容?采用了哪些方法?依據了哪些理論,或者利用或轉化了哪些學科的知識?所以,分析框架擬包括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理論基礎3個一級維度。

      AECT'94定義分析了教育技術的研究范疇和影響這些范疇的主要來源,以及教育技術的實踐領域。因此,在框架的“研究內容”維度,可以從研究范疇和實踐領域兩方面分析。定義中對影響范疇的來源的分析,為本研究的“理論基礎”維度的分類提供了參考。

      2.參考已有的教育技術內容分析框架,設置框架類目

      1988年后,伊利(Donald P.Ely)連續四次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教育技術的文獻進行回顧,并從中預測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其中的很多趨勢也被后來的事實所證明。伊利的框架對研究主題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在管理、技術開發、設計與開發、評價、教育過程/服務這些方面都有子類目。1989年,迪克和迪克(Walter Dick&W.David Dick)的框架對文章的研究類型進行了分類:文獻回顧、方法類、理論類、經驗和實驗、描述研究、評價研究、專業相關。1995年,里夫斯(Thomas C.Reeves)的框架從研究目標和研究方法兩個維度來考察,研究目標包括理論研究、經驗研究、解釋性研究、后現代研究、開發研究、評價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定性、批判性理論、文獻回顧、混合方法。2000年,奧薩赫(BaderA.Al-Saleh)的框架對論文類型、分析主題、研究方法、目標群體進行了分類。另外,還參考了Edward, P.Caffarella、祝智庭、焦建利等的分析框架。

      3.分析美國教育技術學博士論文的題目,豐富框架類目

      我們分析了935篇論文的題目,發現這些論文題目的字數較多,研究問題很小,對研究范圍規定明確,從多個維度命題。這樣,分析框架就需要分多個維度和層次,并豐富了框架的類目。例如,很多論文探討具體學科的問題,如數學、科學、外語等,所以可以考慮學科問題,并分析教育技術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另外,論文關注的群體多樣,學生、教師、婦女殘疾人、軍人、黑人等,所以可以考慮關注群體。

      二、分析框架的修改

      1.分析框架的三輪測試

      經過測試,我們對框架進行了修改與補充。前兩輪,分別抽樣選取了200篇摘要進行分析。第三輪,對所有論文的摘要進行了分析,筆者作為主評判員,并邀請其他5名教育技術學碩士生作助理評判員,對內容評判進行互相校驗。

      2.訪談相關專家

      我們訪談了一些專家,對框架進行了修改。專家包括有美國教育技術學博士求學經歷的博士、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知名學者,還有熟悉內容分析法的博士。

      3.德爾斐法完善分析框架

      我們采取德爾斐方法對10位專家進行了兩輪的意見征求,對分析框架進行了修改和完善。專家組的質量是保證德爾斐方法信度和效度的關鍵因素。本研究選擇專家的標準為:(1)對教育技術有深厚的理解;(2)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具有較強的學術影響力;(3)愿意參加本次意見征求。通過領域專家推薦和專業期刊的查詢,我們形成了專家組,他們均為有多年教育技術研究經驗和豐富研究成果的教授或副教授,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等開設教育技術學專業時間較長的學校;既有老一輩專家,又有中青年專家。教育技術基本理論是他們共同的研究方向之一,對教育技術有著深厚的認識與理解,在國內教育技術領域有著較強的學術影響力。

      三、分析框架的確定

      最終確定的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包括4個一級維度,每個維度都有具體的類目,逐級分類。同一維度中的類目之間有兩種關系,一種是每篇論文分別從這幾個方面分析,即這幾項必選,在表1中用灰色區域表示;另一種是每篇論文可能只屬于這些類目中的一個或者多個,但不是所有,在表1中用白色區域表示。例如,第一維度中的4個類目(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等)之間為第一種關系,即每篇論文都會從這4個方面分析;“研究目的”中的4個類目之間的關系為第二種關系,即每篇論文的研究目的是其中之一。

      四、分析框架的類目描述

      對框架類目進行描述就是清晰地界定框架中的每一個類目,它有三個作用:讓不同的評判者對框架有共同的理解,掌握類目的界限,在內容評判中易達成一致;有助于研究結論的表述;讓讀者了解框架的具體含義,利于學術交流。

      1.研究目的

      每個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向性,解決什么樣的問題、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1)基礎研究

      進行探尋和求證規律的活動,指向具有普遍性,可以為現有學科的知識體系增添新的東西。目的在于發展和完善理論,闡明新的理論或重新評價原有理論,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

      (2)應用研究

      指向特定的問題,具有直接的實際應用價值。目的在于應用或檢驗理論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識,回答“怎么用”的問題。

      (3)開發研究

      指向方法和策略。目的在于發明或優化方法、策略和產品,回答“如何改進”的問題。

      (4)評價研究

      評價一項活動或方案在一定情境下的價值,幫助在特定情境下制定決策,回答“效果如何”的問題。

      2.研究內容

      (1)教育技術的基本理論研究

      指有關教育技術學學科自身的研究,可以為其知識體系增添新的東西,或者討論這一學科發展的問題。

      1)學科建設

      是指關于教育技術學學科發展的研究。

      ①專業人員能力素質: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生和領域工作人員需具備的能力素質、能力標準等方面的研究

      ②專業倫理道德規范:教育技術學專業研究和實踐需遵守的倫理道德規范的研究

      ③課程設置:教育技術學專業需要開設的主干課程

      ④學科歷史與發展:有關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研究

      ⑤學科定位:有關教育技術學的研究對象、定位的研究,回答“教育技術是什么”的問題

      ⑥專業名詞、概念、內涵的界定:有關教育技術學專業中重要的名詞和概念的界定

      2)知識體系研究

      指關于教育技術知識的研究,建立相關學科知識的基礎之上,來源于教育教學實踐又能夠指導實踐問題的可以操作的理論原則、操作程序、方法、技能與技巧、資源與過程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評價以及方法論等方面的知識。

      ①教育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方面的知識:根據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尋找并依據、利用和轉化與教和學相關的科學與技術理論知識和經驗知識,通過研究、實驗或探索,創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包括解決問題的指導原則、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技能或技巧以及對所需資源的要求方面的知識

      ②與促進教學有關的過程的理論:對解決方案的過程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過程指的是指向實現目標的一系列的操作或活動

      ③與促進教學有關的資源的理論:對解決方案所需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

      ④教育技術的方法論:有關教育技術的方法論研究,如系統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

      ⑤教育技術學的分支理論:從其他學科的視角研究教育技術,從而形成的理論或知識,如教育技術的批判理論等

      (2)教育技術的應用研究

      是指應用已有的理論、方法或媒體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1)問題層次

      ①宏觀:大規模的問題,如一個學校、企業和組織的整體性改進或規劃方案

      ②中觀:中等規模的問題,如一門課程、一個系統、一個班級等

      ③微觀:小規模的問題,如一個單元、一堂課、一個媒體材料等

      2)研究范疇

      ①問題解決的方案規劃:根據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尋找并依據、利用和轉化與教和學相關的科學與技術理論知識和經驗知識,通過研究、實驗或探索,創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學實踐問題的解決方案。包括:

      系統方案設計;采用系統方法,對較為綜合和復雜的系統進行設計,包括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等步驟

      教學模式: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圍繞教學活動中的某一主題,形成相對穩定的、系統化和理論化的教學范型

      課程開發:根據社會對教育活動的需求、學習者的基本條件和特征、教育者和教育機構的特征而制定能有效地適應社會需求及其變化發展的教育活動、教學活動的程序或模式,并開展相應的實施和評價活動

      ②設計: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對方案進行修改的過程。包括:

      需求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差距以確定目標和途徑

      教學環境:教與學賴以存在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

      教師特征:研究教學過程中的教師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學習者特征:影響學習過程有效性的學習者的經驗背景的各個方面

      任務分析:在確定需求之后,對需要進行的任務的分析

      教學策略: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

      學習策略:學習者在充分考慮自身條件和環境條件的前提下,為取得最佳學習效果的主動性調控行為。主要體現在資源管理和學習方法的選擇上

      訊息設計:對訊息的形態進行操作的計劃,包括注意、知覺和保持的基本原理,這些原理指導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交流的訊息形態的具體設計

      教學資源:專門為教和學設計的有關軟件資源

      ③開發:把設計方案轉化為物理形式的過程。包括:

      媒體開發:即對硬件和軟件的設計與開發

      資源開發:對媒體所需材料、資源的設計與開發

      ④應用:使用各種媒體或資源,以促進學習或改進績效的活動,包括:

      效果評價:研究媒體使用對于某一目標的實現情況,即效果。常采用實驗研究,結論表現為有無顯著性差異

      影響應用的因素分析:分析影響媒體使用的各種因素,或只分析其中的一種,如教師、政策、文化等

      政策法規:影響教育技術的推廣和使用的社團或組織的規則和行為

      文化與道德問題:團體或組織中媒體需要考慮的文化或道德方面的問題

      健康問題:媒體對用戶(中小學生等)身心健康的影響

      教育技術應用標準:國家、政府或學術團體制定的技術應用的標準

      應用的策略:研究如何使用媒體或資源,以促進學習、教學或者績效

      應用狀況:分析某個國家、機構或學校的技術應用情況

      推廣應用:為了使革新能被采納而通過有計劃的策略進行傳播的過程

      ⑤管理:通過計劃、組織、協調和監督來控制教學技術

      管理者素質:管理者應具有的素質

      組織管理:對一個組織或者團隊進行的管理

      項目管理:計劃、監督和控制教學設計和開發項目,或其他項目

      信息管理:管理過程中人們收集、加工和輸入、輸出的信息總稱,包括信息的收集、傳輸、加工和儲存等過程

      知識管理:對人力資本與資源、知識及其載體的管理,是基于知識的企業管理、對知識型組織的管理,目標是提高組織的知識生產力、知識增值率和知識創新能力

      人員管理:管理企業、組織或其他團體中的人力資源

      資金管理:對企業、組織或其他團體中的資金的管理

      設備與資源管理:計劃、監督和控制設備、資源支持系統和相關的服務

      傳送系統管理:計劃、監督和控制媒體傳送系統中的過程和產品

      ⑥評價:對計劃、產品項目或課程等的價值確定

      評價對象:論文的評價對象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項目評價:對在限定時期內執行某一特殊任務的活動進行評估:產品評價:對某一物品的優點、效果或者價值進行評估;成本效益評價:對某一技術、產品或方案等應用的成本和效益比例的評價;評價模型的設計與開發:設計和開發某一個評價/測量模型,該模型可以被多次測量某一類型的對象;評價模型的評價:對某一個評價/測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進行評價

      評價方式:論文的評價方式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診斷性評價:活動開始之前,對事物的情況進行“摸底”;形成性評價:搜集達標方面的信息,并將這些信息作為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總結性評價:搜集達標方面的信息和使用這些信息來作出利用方面的決策

      3)應用領域

      論文解決的問題屬于哪個領域或行業,包括學校教育:遠程教育:由各類學?;蚱渌鐣M織實施,教師和學生在時空上的相對分離;企業與組織:解決企業、公司或者其他組織中的管理、發展、績效和培訓等問題;衛生:解決醫療、衛生、健康、醫生等方面的問題;政府:解決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問題;科研:解決科學研究中的問題;圖書館/博物館:解決圖書館、博物館或其他數字資源中信息的查詢、加工和利用等問題;大眾傳媒:大眾傳播,如報紙、廣播、電視方面的傳播研究。其中,學校教育、遠程教育、企業和組織是主要的實踐領域,我們進行詳細分類。

      ①學校教育

      從研究主題分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如何將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中;網絡教學:研究如何使用網絡進行教學的問題:教學設計:研究學校教學中如何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化的過程;教師教育:研究教育教學中的教師問題,如教師的素質、教師培訓等:教學資源的研究與利用:研究學校圖書館、博物館、教學資源中心等的使用問題

      從學校的類別來看,論文研究的領域有以下幾類:

      學前教育:幼兒教育、學齡前兒童的教育

      中小學教育:在美國稱為K-12教育

      普通高等學校教育:從社區學院到研究性大學,不包含專門開設遠程教育的學校。又可分為醫學、軍隊、體育、理工科、文科、藝術、政治/經濟、其他、沒有區分

      成人教育:針對成人開展的教育、教學

      職業技術教育:針對工程、技術等職業開展的教育

      其他教育:家庭教育:研究家庭在兒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父母如何影響兒童的學習;宗教教育:宗教開辦的學校,或者培養牧師、宗教人員的學校;特殊教育:有關殘疾人、智力障礙、學習困難學生的教育問題;文化教育:有關公民素質、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4-H教育:社會性的青少年教育,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Hand)、頭腦(Head)、心靈(Heart)、健康(Health);健康教育:有關公民的健康、衛生教育

      ②遠程教育

      需求分析與規劃:遠程教育項目的需求分析與系統規劃

      發展狀況:分析國家、區域、學校的遠程教育發展狀況

      遠程教育傳送系統:實施遠程教育的一些技術手段,如印刷品、廣播、電視、網絡等

      工作人員分析:分析遠程教育領域的各類工作人員,如遠程教師、輔導教師、服務人員、研究人員等

      教學過程和模式:分析遠程教育過程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一些進行遠程教育的教學和實施模式

      學習資源建設:如何設計、開發遠程教育資源

      學習者分析:分析遠程教育中的學習者特征

      學習策略:分析遠程學習者如何進行學習

      遠程學習者的失學問題:分析遠程教育中學生失學的現象、原因、對策等

      交互設計與分析:分析遠程教育中師生、生生之間的教學的交互和情感的交互,并設計策略以促進交互

      協作學習:遠程教育中,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的學習

      質量保證:為使人們確信某個遠程教育項目能夠滿足質量要求,在質量體系內實施并按照需要進行證實的全部有計劃的和系統的活動

      學習支持服務:為了促進遠程學習者的學習,給學生提供信息、資源、人員和設施服務的總和

      ③企業與組織

      企業績效技術:企業或組織改進績效、促進發展的問題

      企業人員素質分析:研究企業某個崗位的員工需要的素質,或者現有的素質

      常規企業培訓:研究企業如何對員工實施培訓,不包括使用信息技術進行的培訓

      企業e-learning:研究如何用計算機、網絡來培訓員工

      組織文化與學習:研究一個組織中如何形成文化、促進學習,以促進組織發展

      組織變革:研究組織發展和變革中的現象和規律

      4)關注的媒體

      多數應用研究類的論文涉及了媒體,從三方面分析:

      ①媒體類型:具體類目見表1

      ②是否為專門教育開發的媒體:如教學、課件、群件技術、Webquest、WebCT、電子教學設計工具

      ③研究角度:從哪些角度研究媒體,包括;

      媒體性能:研究媒體的屬性、特征,他們將會影響到媒體的設計與開發

      媒體設計:設計某一媒體

      軟件或資源開發:開發軟件或者相應的資源

      媒體使用:研究使用媒體的策略、方法、制度等

      媒體效果:研究媒體使用對于某一目標的實現情況,即效果評價

      媒體文化:研究使用媒體的文化環境

      構建環境:構建使用媒體的建筑物、硬件、軟件等環境

      5)關注的群體:具體類目見表1

      6)應用學科:研究某一門學科的問題。類目見表1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方法論、一般研究方法、具體研究方法。收集數據的方法、收集數據的手段、分析數據的方法則作為工具幫助上述這些方法的實現。

      (1)方法論

      方法論是指導研究的思想體系,關于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論,包括有基本的理論假定、研究邏輯和思路等。

      (2)一般研究方法

      適用于各門科學的一般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共同適用的科學研究方法。包括:

      ①系統科學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統性,把對象放在系統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種科學方法

      ②歸納法: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即用若干個別性事物來證明觀點的方法

      ③演繹法:從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導出個別性結論的論證方法

      (3)具體研究方法

      適用于某一科學研究領域的特殊方法,貫穿于整個研究過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

      ①理論研究;對復雜問題的性質和關系,從理論上加以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以發現其規律或一般性結論

      ②實驗研究:根據一定的假設,創造能驗證實驗假設的系統和環境,主動控制研究對象,排除無關因素的干擾,從而探索事物的因果關系

      ③調查研究:在理論指導下,通過運用觀察、問卷、訪談、個案研究以及測驗等科學方式,搜集資料,從而對現狀作出科學的分析,并提出具體工作建議的一整套實踐活動

      ④人種學研究:是對人以及人的文化進行詳細地、動態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種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們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

      ⑤案例研究:在現象和其背景的界限不清晰時,使用多種資料源調查現實世界當前現象的一種實證的探究。目的是產生新理論和證明已有理論

      ⑥歷史研究:對過去發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釋,目的在于通過以往時間的原因、結果或趨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釋目前事件和預測未來研究

      ⑦內容分析研究:對文獻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定量的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或測度文獻中本質性的事實或趨勢

      ⑧相關與比較研究:相關研究是對兩個或以上的變量間是否相關及相關程度進行判定,目的是建立相關或用于預測;比較研究是按一定標準對彼此有聯系的事物加以對照分析,以確定它們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共同規律和特殊本質

      ⑨設計研究:通過形成性研究過程,采用逐步改進的設計方法,把最初的設計付諸實施,檢測效果,根據來自實踐的反饋不斷改進設計,甚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種更為可靠而有效的設計

      (4)收集數據的方法

      ①觀察法: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感覺器官或借助科學儀器,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客觀對象從而獲得科學事實

      ②實驗法:綜合采取隨機取樣和隨機安排、前測和控制組等方法,對影響研究內部效度的無關變量進行嚴格地控制

      ③前實驗法:對無關變量沒有控制,因而效度很低

      ④準實驗法:在現場背景下難以對無關變量進行充分的控制,只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證實驗的內部效度

      ⑤訪談法:以口頭形式,根據被詢問者的答復搜集客觀的事實材料,以說明樣本所要代表的總體的一種方式

      ⑥問卷法:根據研究需要而編制成的一套問題表格,由調查對象回答的一種收集資料的工具

      ⑦測量法:利用工具按照規則給對象或事件賦值,能充分地測出研究中的變量、概念或現象,從操作意義上提供研究所需的數據

      ⑧文獻法:對文獻進行查閱、分析、整理并力圖找尋事物本質屬性

      ⑨檔案資料分析法。包括以下具體方法。文件分析:通過分析某一組織或機構的文件、文檔,獲得信息;計算機程序跟蹤:利用計算機程序來跟蹤研究對象,并獲得關于研究對象的數據:網絡文件分析:通過分析網絡上的文件,獲得研究所需的信息:數據挖掘:從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聲的、模糊的、隨機的數據中提取隱含在其中的、人們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潛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識的過程

      第2篇

      關鍵詞:4Cs;整合營銷傳播;實施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高新科技的飛速發展,世界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茖W技術的進步與發達,促使現代化大生產的水平和能力大幅度提高。傳統的營銷理論和實踐受到嚴重的挑戰,市場不再是以生產者而是以消費者為主導的市場。營銷領域需要新理論來指導這便是整合營銷傳播理論。

      一、整合營銷傳播理論的含義及主要特點

      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初首先在美國提出的。90年代中期開始引入我國。我國許多學者和實務界人士對此做了有益的探討。歸納一下,整合營銷傳播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以消費者為中心,重在與傳播對象的溝通

      4Cs理論要求現代企業制定戰略策略,必須以滿足消費者的需要為目的,一切活動都圍繞消費者展開。整合營銷傳播就是建立在這樣的觀念之上,強調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適應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為了達到與消費者交流溝通的目的,整合營銷傳播強調建立消費者資料庫,奠定與消費者交流的基礎。資料庫應是動態的,要不斷更新消費者信息資料,使傳播者能夠及時地分析消費的走向及消費者的關注點。整合營銷傳播的目的,就是影響特定受眾的行為,建立起與目標消費者之間的穩固和雙向的聯系。企業可能獲得對品牌忠誠度較高的消費群體,目標消費者也可能在消費過程中獲取更多的便利。

      (二)注重各種傳播方式的整合,使受眾獲得更多的信息接觸機會

      整合營銷傳播強調各種傳播手段和方法的一體化運用。廣告、公關、促銷、CI、包裝、新媒體等,都是傳播信息的工具。但要注意進行最佳的組合,發揮整體效應,使消費者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方式接觸到同一主題內容的信息。

      (三)突出信息傳播以“一個聲音”為主(Speakwithonevoice)

      整合營銷傳播的最大優勢在于“以一種聲音說話”。由于消費者“聽得見的是一種聲音”,他們能更有效地接受企業所傳播的信息,準確辨認企業及其產品和服務。對于企業來說,這也有助于實現傳播資源的合理配置,使其相對低成本的投入產出高效益。

      (四)強調傳播活動的系統性

      整合營銷傳播是更為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加強營銷信息傳播的系統化,更強調傳播過程中各要素協同行動,發揮聯合作用和統一作用。

      由此,我們可以把整合營銷傳播定義為:統籌運用各種傳播方式并加以最佳組合,以特定的目標群體為傳播對象,傳送基本一致的營銷信息,促進聯系和溝通的系統傳播活動。從操作層面看,將廣告、公共關系、大型活動、促銷、包裝設計、CI和直效營銷等營銷手段整合運用,即形成整合營銷傳播。

      二、整合營銷傳播在我國發展的現狀

      綜合來看,整合營銷傳播在我國企業的發展現狀有如下三個特征。

      (一)許多企業還沒有樹立整合營銷傳播觀念

      作為營銷新觀念的整合營銷傳播的實施,基本條件是要與企業的經營指導思想一致。但目前,在我國的許多企業中奉行的仍然是推銷至上、以企業為中心的舊營銷觀念,這與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整合營銷傳播觀念和策略是相互矛盾的。在這些持傳統觀念的企業視野中,消費者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賺取利潤的對象,一旦脫離了這個位置,消費者就不再是注視的中心了。因此,企業的促進銷售,無非是企業以各種方式勸說購買對象的行為,一旦消費者作為主動者的購買過程結束,企業便大功告成。

      (二)諸侯割據,各自為政

      這尤其在一些大型企業中表現得更為典型。每一位分管不同方面工作的溝通專家都在強調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并為自己力爭更多的促銷預算。銷售部門經理可能會打算以重金聘用幾名額外的能干的銷售員;廣告部門經理可能會計劃將同樣數額的經費用于黃金時間的電視廣告;公共關系部門經理則真誠地相信,自己打算推出的公關活動方案會產生奇妙的效果;而從事電子銷售和郵購方案設計的專家們則認為,只有他們的工作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此,許多企業的營銷決策,往往形成了各部門各執一端、爭論不休的局面,最后只能由企業的最高領導“拍板”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的最高決策人常常是“一個蛋糕,各切一塊”,將企業有限的經費“公平”地分給各個部門。而從被分配到銷售部門的促銷經費來看,各位銷售分支機構的負責人也都可能以本單位的特殊性為由,爭取得到高于平均數的分攤數額。因此,各自為政條件下形成的平均主義的資金分配使得有限的促銷費用根本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

      (三)互不了解,缺乏協調

      企業中負責某一功能性溝通的人員往往不知道其他種類的溝通工具。由于各個部門的負責人對本部門以外的知識知之甚少,當需要與企業外部的營銷傳播的媒體打交道的時候,往往是習慣于與自己最熟悉的企業外部專業交往,并可能與之結成某種堅定的同盟,強烈反對將企業營銷傳播的任務交給有整合傳播設計與實施能力的大型廣告公司。這些人往往把企業的目標分離得支離破碎,然后再為每一部分去分別尋找單獨的商。

      三、我國企業應如何運用整合營銷傳播

      鑒于以上現狀,那么我國企業在今后把整合營銷傳播理論運用于具體的實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樹立系統化、現代化的營銷傳播新觀念

      第一,要樹立大市場營銷的觀念,要協調企業與所有利害關系者之間的關系,在國內國際的大市場上進行整合運作,走規?;缆?。

      第二,要樹立系統化、整合化營銷觀念。一體化的整合營銷模式取代了以往依靠單一手段的營銷模式,多環節、多部門的企業需要協調運作,進行系統優化,才能取得優勢。

      第三,要樹立科學化、現代化營銷觀念。整合營銷傳播理論是建立在先進科學技術基礎之上,廣泛地采用各種先進的管理手段,如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先進的通訊技術等。

      (二)優化組織結構

      企業的組織是一個動態的設計過程,要考慮組織的戰略變化、規模、技術、外部環境等因素。在動態、異質、低容量的市場環境中,企業要獲得競爭優勢需要通過內部的有效協調和高度合作來保證對外部變化做出正確、快速、靈活的反應,因此必須建立有機式的組織結構。整合營銷傳播要求在內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使企業的營銷傳播活動、定位、員工的行為與企業的戰略相一致,而傳統的組織結構對各部門的職責權限的明確規定,以及不同部門人員的工作動機、工作背景、工作時間和利益的不同,使得實施整合營銷傳播過程中,產生了組織內各部門、人員間在認知上的沖突,這與整合營銷傳播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實施整合營銷傳播的企業應該優化組織內部結構,在戰略的指引下,整合組織內部不同利益,使其既保持靈活性,又具有一定的組織性。為此,整合營銷傳播的實施需要建立混合型組織,將水平的業務流程與垂直的專家職能結合起來,并設立精通傳播業務的管理。

      (三)實行營銷過程整合,實現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雙向溝通

      整合營銷傳播重視的是真正的消費者導向,是一個與傳統“由內而外”相反的“由外而內”的營銷傳播過程。要贏得消費者心理,必須使用整合營銷傳播,圍繞目標消費者群體以及他們對產品的既定感覺,形成縱深的立體促銷計劃,持續推出一組能夠影響其感覺,引導其感覺的信息,提高對產品品牌價值的認識。要從建立消費者資料庫開始,進行多方信息傳播活動,并對消費者的反應加以搜集和分析,引發消費者的再次反應,然后再將整個流程循環下去,建立長久的一對一的營銷關系,從而提高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在市場上樹立企業品牌競爭優勢,提高企業的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吳健安.市場營銷學(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倪寧.廣告學教程(第二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第3篇

      [關鍵詞]漢唐時期;飲食文化;西域

      [中圖分類號]K892.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2-0017-04

      雖然西域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曾具有不同的空間、政治文化內涵,但新疆大地自公元前2世紀迄今,卻總是中國西域大地上的核心處所。它居于亞歐內陸腹地,古代絲綢之路樞紐,向為(尤其是公元10世紀以前)我國與中亞西部、南亞、西亞交往、聯絡的孔道,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不可低估。季羨林先生認為:“世界上四大文化都匯流在一起的地方,只有新疆一處,此外沒有任何地方。新疆是一個文化多元、民族多種的地區……絲綢之路橫亙其間,東西文化不遠千里來此交流,為東西各國文化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敝衼喛脊艑W家王炳華先生亦認為:“新疆地區是全世界惟一的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臘羅馬文化交相混融的所在?!?/p>

      本文所指西域主要指古代新疆。古代新疆在公元前60年就統一于西漢政府的管轄之下,而早在先秦時代,中原與西域就已存在著經濟、文化聯系。在秦王朝以前,中原內地居民就已進入西域?!妒酚?#8226;大宛列傳》載有:“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薄扒厝恕碑斨缸婢又性?、后來生活在新疆地區的居民。中原漢人與當地民族共同創造了西域文化。

      飲食文化是認識、研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重要環節。漢唐時期,祖國內地飲食文化與西域飲食文化形成互動,前者極大地影響了后者,后者又豐富和發展了前者。本文在此主要探討漢唐時期祖國內地飲食文化在西域的傳播,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飲食品種的西傳

      粟原產于中國內地,早在漢代之前就已西傳西域。

      桃和杏是我國內地最早培育成功的水果,這是西方學者普遍承認的事實。桃和杏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1世紀時傳入波斯、印度等地。而當它們西傳的時候,首先在祖國西陲生根繁殖。如在尼雅遺址就發現當地居民在住宅附近不僅栽有成排的葡萄,還有桃樹和杏樹。

      曾有學者認為:“古代吐魯番地區可能種有核桃和棉桃,但未種桃。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古代吐魯番地區葡萄的名稱有寫作蒲陶、蒲桃、浮桃、桃、陶、桃的,而桃則是這一地區葡萄的特稱?!钡?除尼雅遺址之外,桃在漢晉時期的樓蘭遺址內,吐魯番晉、唐古墓中均能見到,出土物均是桃核??梢?桃應是吐魯番人們的口中美味之一。吐魯番古墓地內也曾見到杏核。吐魯番阿斯塔那隨葬品中發現有屬于唐西州時期杏干,出土文書《古寫本醫方一》中也有“杏人”(應是杏仁)入藥的記載。

      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了唐代餃子和餛飩實物,形狀與現代同類食品幾乎沒有什么區別。1959年發掘的吐魯番縣阿斯塔那墓葬中發現了食物,如“301墓發現面制餃子三個,分盛于三個陶碗內。餃子長約5、中寬1.5厘米。301和302墓都出有面制龍形殘段,是用面皮捏合成的,外面壓劃文飾。另有面條、面餅之類,并有面制插座。至于糧食,除上述粟、黑豆之外,還發現有紫穗麥”。在對阿斯塔那古墓群進行第十次發掘時發現“餃子5件。72TAM151:88。薄皮、內有餡。長4.5、寬2.2、厚1.1厘米。另還發現面俑2件”?!缎陆S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畫冊中也有“餃子”的圖文介紹:“ 餃子 唐(618~907),長6厘米、寬2.3厘米,1960年自吐魯番阿斯塔那339號墓出土。為小麥面質,形如月牙,皮薄,內有餡,與現在水餃無異。餃子在當時稱‘水角’、‘角子’或‘牢丸’等。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食之一,早在唐代就已成為了吐魯番地區居民普遍食用的一種面食?!?/p>

      二、 生產技術、日常飲食用具等的西傳

      漢晉時期,內地一些飲食用具已傳至西域,如俎、匕、木箸等?!皬某鐾廖奈飦砜?漢晉西域一些飲食用具又和內地屬于同一系統。羅布泊、尼雅兩地發現了一種下有四足的木器,同類之物在信陽、長沙等地亦有發現。此物即是古代切割和陳放肉食的木俎。新疆出土的木俎上有刀痕,正是在上面切割肉食之證。古代俎匕連用,俎是‘載牲體之器’,匕是‘取牲體之器’。木匕在羅布泊、尼雅也屢有發現,形制簡樸,而和湖南長沙、湖北云夢、江陵等地出土的木匕或漆匕仍屬同類工具。尼雅出土一件木匕上寫盧文,證明匕是當時的少數民族使用之物。特別重要的是尼雅遺址還發現了木箸,說明這種我國特有的吃飯用具早在漢晉時期即已傳入西域?!?/p>

      出土的漆器與瓷器制品中含有一定數量的飲食用具?!皳脊刨Y料可知,漆器是僅次于絲綢而最早傳入西方各國的,而古代新疆各族人民不僅是漆器西傳的傳播者,也是精美漆器的享有者。新疆地區出土的大量漆器就是中國漆器及漆器制造方法沿絲綢之路西傳中留下的珍貴文物?!本托陆貐^出土的瓷器來看,既沒有發現瓷器窯址,也沒有逐步制瓷業年代的發展史。從考古資料、實物和在新疆地區流散在民間的瓷器分布情況可知,新疆所發現的瓷器都源于內地。

      內地飲食用具西傳西域的具體例子還有釜和甑等,如吐魯番晉墓中發現的陶制釜和甑就是內地常見的一套炊器?!霸谕谠彀⑺顾悄乖岬臅r代,人們似乎使用過漆成黑色的木盤。木盤呈四邊形,邊角都做成了圓形,備有兩個魚尾形的把柄。在已被斷代為541年的一座墓葬中也曾發現過一件這樣的器皿。在阿斯塔那古墓葬中發現的日用品形狀的古老性使所有的考古學家們都感到震驚,因為這些物品與中國漢代所使用的器皿常常具有驚人的相似性?!薄霸谕卖敺貐^,經常使用的似乎就是漢地的器皿,至少在高昌城完全是這樣的,人們曾經在那里發掘到了一些筷子。某些女供養人就餐時所使用的就是典型的漢地碗和湯匙?!?/p>

      早在西漢時期,祖國的文化就不僅遍及南、北兩道,而且到達天山以北游牧民族地區。諸多文獻記載與考古發現證明了這一點。1961年,昭蘇縣西漢烏孫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圓唇小口,底小腹鼓,是漢代陶罐常見形式。

      三、 飲食禮儀、觀念的西傳

      察吾呼溝三號墓地的資料明顯反映出西域曾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在察吾呼溝其他幾處古墓地,墓主人的頭均向西北,而三號墓主人則頭向東方,與吐魯番地區的魏晉墓葬情況相仿。M18出土的項珠中有兩枚雕刻得非常精美的玳瑁龜,這是我國古代十分貴重的東西。相傳龜有千年之壽,“知龜鶴之遐壽,故效其道引以增年”,墓主人項戴烏龜項鏈,以祈長命百歲。這表明由于漢朝統一新疆,經濟文化交往頻繁,漢文化對西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而深遠的。

      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逐漸深入,中原文化對西域的影響也日益增強。魏晉南北朝時期,羅布泊及其周邊地區出土大批同時期的漢文文書、典籍抄本及藝術品。由于唐代文化空前繁榮,因此,漢文化對西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皾h與西域的政治交涉從武帝時開始以來,有漢之軍人和官吏駐屯于天山南路各地……漢文化不言而喻也隨同他們進入這里。這從近來東西探險隊所獲許多屬于漢文化的資料可以看出……誰也不能否認漢文化從古以來就已及于此地的事實?!贝罅靠脊刨Y料表明,烏孫、樓蘭、鄯善、龜茲、高昌國的埋葬制度深受漢晉中原文化的影響,如覆面、握木、男女合葬等現象。變量衡制、中原鑄幣的形制等也都滲入西域各族人民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之中。通過考察隋唐時期西域的多種文明交流情況可發現,這里受中原文明的強烈影響,同時又向中原輸送來自印度、西亞、中亞的宗教、藝術和某些科學技藝。中原文明對西域的影響可以上溯到兩漢、西晉、五涼。這些都決定了中原飲食文化、飲食禮儀對西域飲食文化浸染的必然性。

      從以下具體實例不難看出中原飲食禮儀、觀念對吐魯番地區飲食文化的影響:

      兩晉南北朝時期阿斯塔那墓葬隨葬器物普遍為灰陶,有燈、釜、甑、罐、壺、盆、甕、盤、碗等,器型較大。甕上有墨書“黃米一”、“白米一 ”,反映了漢魏中原地區風尚在這里的影響。

      祖國內地飲食禮儀西傳的另一具體體現為中原內地節日飲食禮俗在吐魯番大地的再現。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其最主要的節令食品是粽子?!霸谀媳背瘯r,粽子的名稱已逐漸代替了角黍,其制作原料也由黍米改為主要用大米了,而且粽子也成為夏至和端午兩個節日的節令食品?!薄皾h代至魏晉是端午節初步形成的階段,而南北朝至隋唐則是端午節定型化、成熟化的階段?!睅浊陙?這一民間習俗廣泛流傳,每逢端午,凡炎黃子孫幾乎都在沿襲用之。旅順博物館工作人員在整理揀選新疆(吐魯番)出土的唐代文書碎片時,曾發現了混于文書紙屑中的一件草編粽子。粽子采用草篾編制而成,共有五枚,均呈等腰三角形,與今日北方部分地區民間所食用的棕子的形狀如出一轍。從這件草編粽子的形式看,應是懸掛于兒童身上的飾物。時至今日,在端午節這一天仍有很多人要用五彩線編成小粽子,掛在孩子們的胸前以討個歡欣和吉利,而旅順博物館所收藏的吐魯番出土的古尸中也恰恰有一具兒童干尸,這或許可以從中得到印證。端午節吃棕子這一民俗事項何時傳入新疆地區,已無據可查,但至遲在高昌時期就已經得以流傳。

      另如寒食節。寒食節的形成源于周代仲春之末的禁火及春秋時晉國故地山西一帶祭奠介子推的習俗,在寒食節的形成及傳承過程中,后一源頭的影響越來越大。寒食節在清明之前一二日,從先秦以迄隋唐,寒食節均為一個大節日。隋唐五代時期,“無論貴賤貧富,對過寒食節都是非常重視的”。吐魯番出土文書《唐課錢帳歷》共41件,其中第34件記有“張三便二百文,許過寒食五日內分付了”,說明唐代吐魯番人也過寒食節。

      冬至、臘日、三月三、七月七是內地傳統節日,文書中也有高昌人民過這些節日的記載,就連寺院都不能免俗。如《高昌乙酉丙戌歲某寺條列月用斛斗帳歷》中記載:“9 二斛五斗,盡,供冬至日用?!薄?7 四斗,得錢一文,買麻子。五斗,用作羹。盡,供臘日用?!薄胞湺亩菲呱?用上19 六升斂。粟四斛五斗,用買馱被氈一領。棗三斛,供臘日用?!薄?8 斗,供三月三日食?!薄?8 祀天。麥二斛七斗,得錢三文,麥一斛五斗,作面,麥斗買落。栗五斗,作飯, 59 三斗,作羹,盡,供七月七日食?!薄坝捎谔瞥未笠唤y事業的實現,三州、四鎮的漢人既有內地移民,又有高昌土著,而又總納入大唐盛世的文化氛圍之中。因此,不少全國性的節日必定影響至此,例如年終臘祭、重九登高,八月十五仲秋夜闔家慶團圓,七月七日乞巧節等,此外,從高昌祀部文書中還可了解到六月十六日祭貳谷天大塢阿摩,獻羊,三月二十四日為丁谷天樹石,雖是純地方性節日,亦必照舊承襲下來?!?/p>

      中原飲食文化與西域飲食文化之間的交流是雙向的?!拔饔蜃怨啪褪且粋€多民族地區,而從公元前2世紀末開始也有大批內地移民在這里居住。他們和少數民族交錯雜居,經濟上互通有無,生產技術上互相學習,生活習俗方面互相摹仿?!?/p>

      四、結語

      自古以來西域既保存了其土著文化,又大量保存了中原文化及西來文明。西域文化從總體上講是一種東西方文化匯聚、綠洲農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與屯墾文化并存、多種宗教文化輝映的多源發生、多元并存、多維發展的復合型文化。飲食文化的交流促使西域飲食文化具有多元成分:土著飲食文化、漢飲食文化及西來之飲食文化。上述中原飲食文化在西域的傳播和發展情況體現了西域人民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和傳承。西域飲食文化是中華飲食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統一的中華文化體系中的西域飲食文化既有中華飲食文化共同的性質,又有區域性飲食文化相對的差異性。

      [注釋]

      王炳華主編:《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新疆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三十年》,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陳習剛:《吐魯番文書中葡萄名稱問題辨析――兼論唐代葡萄的名稱》,《農業考古》,2004年第1期,第154~162頁。

      王炳華:《新疆農業考古概述》,《農業考古》,1983年第1期,第106頁。

      新疆博物館考古隊:《阿斯塔那古墓群第十次發掘簡報》,《新疆文物》,2000年第3~4期,第147頁。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編,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4冊,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新疆博物館考古隊:《阿斯塔那古墓群第十次發掘簡報》,《新疆文物》,2000年第3~4期,第111頁。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新疆百石緣工美有限公司主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香港金版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頁。

      王進玉:《北朝以前漆器在新疆的流傳》,《新疆文物》,1997年第4期,第59頁。

      殷福蘭:《阿力麻里出土的元代瓷器及其相關問題》,《新疆文物》,2002年第1~2期,第125~128頁。

      法•莫尼克•瑪雅爾著,耿譯:《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81頁。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編,王炳華、杜根成主編:《新疆文物考古新收獲(續)1990-1996》,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7年版,第256頁。

      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譯:《西域文明史概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162~164頁。

      張廣達:《論隋唐時期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幾個特點》,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第1~4頁。

      姚偉鈞:《漢唐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與特征》,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第38期,第73頁。

      王珍仁,孫慧珍:《吐魯番出土的草編粽子》,《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第116~117。

      吳玉貴:《中國風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版,第650~651頁。

      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等編,唐長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5冊,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307頁。

      第4篇

      〔關鍵詞〕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學位論文;收藏

      博士學位論文是大學或其他學位授予機構要求為取得博士學位者必須提供的研究成果,經學位審查合格,具有較高的質量。博士學位論文代表著某一時期、某一領域的前沿研究水平,有很高的收藏價值,許多國家的綜合性國家圖書館對學位論文進行了收藏。本文將介紹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對博士學位論文的收藏及利用情況。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下簡稱“國會館”)的博士論文收藏范圍包括日本國內和國外兩種。

      1 法律制度保障

      首先,日本的繳納制度為學位論文的收藏工作起到了保障作用。1948年,日本頒布的《國立國會圖書館法》(昭和23年法律第5號)第十章規定了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和獨立行政法人等有義務將圖書、地圖、小冊子、期刊、樂譜、電影文件、以印刷或其他方式復制的文件及圖像、留聲機用的唱片、以電、磁等介質記錄的人的知覺所不能感知的文字、圖片、聲音以及程序等繳送國會館。該制度一方面保證了國會館能夠更直接地對繳送進行管理,另一方面為繳送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礎,也成為繳送工作的順利展開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日本的《學位規則》(昭和28年(即1954年)4月1日文部省第9號)第九條中規定:獲得博士學位人員必須在獲得學位授予一年之內,將論文印刷發表。大部分博士學位授予人都選擇了將自己論文由學校統一送到日本國會館的方式來發表。

      以上的兩種制度規定為國會館能夠較好地開展博士論文收藏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國內博士學位論文收藏情況

      國內學位論文的收藏工作始于1923年(大正12年)9月,至今已有88年的歷史。到目前為止,日本國內大學每年送至國會館的論文大約有18 000種。截止2011年11月,收藏數量達到542 532種,主要存放于關西館。

      研究人員在獲得博士學位后,他們的學位論文未必能及時送至國會館并提供閱覽。短的話需要半年,長的則多達3年。逐年收集率的比例變化如下:

      當年收集的論文占學位授予的59%,第2年約83%,第3年約90%,第4年約93%,第5年約94%,第6年約95%,第7年約96%(調查對象年限為1995-2002年間)。

      據國會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部分海外留學生在獲得學位后,由于個人原因返回原國,未能將論文上繳學校,這是造成論文無法百分百收全的主要原因。大學在每年送交論文時會同時送交學位授予人名單,采訪人員通過核查名單,及時與學校聯系,對遺漏論文進行催繳。

      目前,國會館對日本國內博士論文的收藏,主要是紙質收藏,電子論文的收藏工作尚未開展。在保存方面,國會館計劃在2010年對1991-2001年間的大約為140 000種博士論文進行影像保存處理。在此之前尚未從事過影像化或數字化的保存處理。

      3 國外論文的收藏情況

      在對國外論文的收藏上,自然科學類和人文社科類博士論文的收藏有所不同。論文也收藏于關西館。

      3.1 自然科學類論文

      1950年,國會館開始收集西方歐美國家科研方面的博士論文。論文形態包括紙質、縮微膠卷及縮微膠片等。

      3.1.1 北美地區(美國為主,也包括加拿大)

      ProQuest幾乎收集了北美所有高校的博士論文。除了麻省理工學院(MIT)1959-2007年間的博士論文,以及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1958-1962年間的博士論文是通過其他途徑購買獲得以外,1958年以來,國會館對北美地區的論文收藏,主要從通過ProQuest購買獲得的。到2008年10為止,數量約為385 000種。

      通過ProQuest獲得的博士論文,在不同時期,國會館選擇收藏的研究領域也略有不同。如表1所示:

      此外,論文形態也有變化,在1976年以前多為縮微膠卷,在1977年以后多為縮微膠片。

      MIT的論文收藏數量約為17 900種,論文研究領域的收藏情況如表2:

      1963年以后,在收藏領域方面,Caltech與北美其他大學的情況大致相同。

      3.1.2 歐洲地區

      國會館對歐洲地區的科技類博士論文的收集,主要是通過國立圖書館以及大學圖書館的國際交換獲取。

      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瑞士以及瑞典等國家的博士論文主要是通過購買、捐贈和國際交換的方式獲得。但不同的國家和學院,在不同時期內,所藏論文的研究領域和數量也有所不同。所藏情況如表3所示:

      3.2 人文社科類論文

      人文社科類論文主要是通過ProQues獲得,研究主題都與日本相關,收藏于東京本館。

      日本被占領時期的博士論文(學位授予年代:1950-1970年間)。該部分論文主要是美國在占領日本時期對日本的研究,共有77種,存放于東京本館的資料室,公開提供閱覽。

      此外,1983年后,國會館還從ProQuest選擇了部分研究主題與日本相關的論文進行收藏。每年的收藏量約為200種。收藏形式有紙質和膠片(主要集中在1995-1998年間)兩種。

      4 學位論文的目錄組織

      國會館采用JPAN/MARK對學位論文進行編目,編目著錄共有24項,包括索書號、論文題目、論文題目片假名標注、著者、出版者、出版年、狀態(冊數)、學位授予院校名稱,學位授予院校名稱的片假名標注、學位授予院校代碼、學位論文編號、學位授予具體日期(日本紀年方式)、學位授予年代(西歷紀年方式)、授予學位類別、作者條目(可通過作者名稱進行鏈接式檢索,并在作者名后注有作者片假名讀音)、NDLC(national diet library catalog的縮寫,即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分類表,其后內容表示該論文的分類號)、語言種類代碼、物理屬性代碼、出版國別、西歷紀年、最終校對日期、最終更新日期、文獻ID等等。和普通圖書相比,學位論文的編目格式較為簡單,不包括分類和主題詞編目。

      5 學位論文的檢索與復制

      5.1 論文檢索

      首先來看國內論文的檢索和館藏位置。國內論文和科技類海外論文主要存放于關西館,人文社科類海外論文主要存放于東京本館。1923-1964年間的國內論文需要通過關西館的綜合閱覽室的檢索目錄檢索,1965年以后的則可通過NDL-OPAC進行檢索。

      歐美論文在檢索時,不能直接利用NDL-OPAC進行檢索,要先通過Dissertation Express查找Order No.??衫妙}名、作者名等信息進行檢索,檢索到目標論文后,記錄下Order No.,然后再利用Order No.在NDL-OPAC進行檢索,從而確定論文所在位置。

      人文社科類博士論文中,日本被占領時期的論文也不能通過NDL-OPAC查找,需要在東京本館的資料閱覽室直接閱覽。1983-1995年間以及1998年以后的論文都可以通過NDL-OPAC查找。而1995-1998年間的論文則需要先查詢Order No.,然后交由相關閱覽室負責查找。

      由于博士論文不提供外借服務,所以讀者只可以在關西館和東京本館內閱覽。

      5.2 學位論文的復制服務

      關于館藏文獻的復制,依據《著作權法》、《國立國會圖書館資料利用規則》以及《東京本館、關西館以及國際兒童圖書館復制服務制度》,在不損害著作權利益的前提下,國會館做了以下規定:

      (1)對館藏資料的復制,僅限于以調查研究為目的;

      (2)只能復制資料的一部分(按規定復制內容不得超過每種文獻的一半),每人限復制一種文獻。讀者可以復印半冊論文(例如一種論文包括主論文?副論文?參考文獻等多個組成部分的話,可以分別復制各部分內容的一半)。如果想要全文復雜的話,則需要得到論文作者或版權所有者的許可。

      復制形式有許多種,包括電子復制、縮微影像電子化、縮微膠片電子化以及電子信息打印復制等等。

      6 總 結

      國會館作為日本統一負責收藏博士論文的機構,自1923年起至今堅持了88年,收藏范圍不僅包括日本國內的博士論文,還包括大量歐美科技類論文和研究日本學的人文社科類論文,從量和范圍來看,可以說非常豐富,這不僅具有寶貴的收藏意義,也為讀者及相關研究人員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特別是關于研究日本學論文的特殊選藏,這是尤其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之處。關注國外博士論文對本國文化方面的研究,是我們了解國外如何看待本國的一面窗戶,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此外國會館也是日本惟一一家統一收藏論文的機構,從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劃,不存在多個機構重復建設,節省了資源。此外,無限制的閱讀瀏覽服務與有限制的復制服務,一方面為知識的交流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一方面保護了作者本身的著作權。希望國會館在學位論文的收藏與利用上能夠更大發展,為知識的傳承與發展發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瑜,冷熠,羅棟.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繳送管理研究及啟示[J].圖書館雜志,2011,(1):70-72.

      [2]國內博士論文(抄)[OL].http:∥rnavi.ndl.go.jp/research_guide/entry/theme-honbun-100044.php,2011-11-17.

      第5篇

      1.從伊壁鳩魯的憤怒到普羅米修斯的誓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宗教批判背景分析

      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源 

      3.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哲學拯救與宗教批判  

      4.對新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類引用及其注釋的討論 

      5.伊壁鳩魯哲學的現實指向與馬克思自由觀的奠基——重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6.論馬克思博士論文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與超越 

      7.哲學“軟著陸”的初體驗: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革命邏輯與創新精神 

      8.國內學者研究馬克思“博士論文”成果綜述 

      9.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本體論問題

      10.“自我意識”的意義論內蘊: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視野 

      11.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獨特理論貢獻——對黑格爾的超越及自我意識哲學的新突破 

      1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正義思想探析

      13.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綜述

      14.人的“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馬克思博士論文述評

      15.自我意識旗幟背后的辯證法光輝——重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16.原子與自由——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學解讀

      17.從“自由的反面”到“自由這個對立面”——從馬克思博士論文兩個版本的翻譯差異看對偏斜概念的理解差異

      18.市民社會: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本體論詮釋

      19.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文本解讀方法論探析 

      20.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倫理向度——兼論其與近代契約論的關聯

      21.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立場論析 

      22.主體性“自我意識”邏輯的初步建構——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想導讀

      23.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思想探析  

      24.馬克思《博士論文》與恩格斯《謝林和啟示》之比較

      2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自我意識的政治訴求

      26.論“自我意識”的政治學況味——馬克思《博士論文》續探

      27.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政治哲學思想探析 

      28.自我意識:從封閉走向開放——論馬克思博士論文對黑格爾思維方式的批判 

      29.黑格爾辯證法在馬克思博士論文理論建構中的地位和作用論析 

      30.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哲學立場及其與鮑威爾的潛在差異——兼與羅燕明同志商榷

      31.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本體論思想初探

      32.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三重向度——兼論馬克思與青年黑格爾派的基本差異

      33.讀馬克思博士論文所得 

      34.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人的解放維度 

      3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啟蒙意識初探

      36.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實踐哲學理念 

      37.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綜述  

      38.馬克思博士論文寫作背景研究  

      39.談當前學科博士培養的幾個問題  

      40.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伊壁鳩魯哲學

      41.馬克思博士論文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旨趣 

      42.淺論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的哲學立場 

      43.自我意識是一個倫理原則——馬克思博士論文倫理思想探析

      44.自由的追尋與自我意識哲學的局限——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展開邏輯與思想史定位

      45.自由的張力——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理論訴求

      46.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時間性視域 

      47.自我意識是一個倫理原則——馬克思博士論文倫理思想探析 

      48.馬克思《博士論文》自由思想探微 

      49.馬克思早期政治哲學中的主體性維度——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思考

      50.是地道的唯心主義哲學還是唯物史觀的秘密誕生地——馬克思《博士論文》與唯物史觀的創立  

      51.自我意識哲學的界限與哲學的出路——簡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動因及體系原則

      52.馬克思對哲學信念與共同體的反思——對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53.試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哲學觀  

      54.從理想性到現實性——論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向度 

      5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觀初探 

      56.自我意識自由向現實自由的轉變——馬克思博士論文自由思想的解讀 

      57.試論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倫理思想

      58.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原子論批判思想 

      59.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人學思想解讀

      60.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現實實踐性探析

      61.青年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德國浪漫主義思想 

      62.馬克思實踐哲學的批判邏輯演進——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

      63.普羅米修斯意象與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實踐吁求

      64.被異化的“自我意識”與被照亮的思想未來——馬克思《博士論文》辯證思想解讀

      65.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旨趣 

      66.隱蔽的謝林批判——馬克思《博士論文》旨趣新探 

      67.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我意識觀初探

      68.理想與現實的雙重變奏——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 

      69.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自我意識哲學觀探析 

      70.馬克思早期正義思想的萌芽與發展——從《博士論文》到《萊茵報》

      71.對馬克思青年時期著作意義和價值的再思考——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為例

      7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關于伊壁鳩魯的原子偏離運動學說

      73.原子世界的哲學原則和結構——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74.青年馬克思政治思想分析——以博士論文和《萊茵報》論文為例 

      75.從馬克思博士論文窺新聞契約思想 

      76.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哲學觀探析  

      77.走出浪漫主義的端倪:重新解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78.哲學的出路——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筆記 

      79.馬克思對自由概念的本體論證明——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一得 

      80.關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關系問題──馬克思博士論文和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的比較

      81.現代自然科學與馬克思的博士論文——論偶然性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與作用

      82.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思想探微

      83.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黑格爾哲學立場論析 

      84.哲學作為一種救贖方式——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思想解讀

      85.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自由觀探析 

      86.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意蘊探析

      87.馬克思《博士論文》中的“新唯物主義”萌芽

      88.青年馬克思對黑格爾的繼承與超越——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為例

      89.“Idealismus不是幻想,而是真理”——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90.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思想初探

      91.青年馬克思的物質觀——以“博士論文”、《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例

      92.作為實踐的哲學與世界的哲學化——馬克思博士論文時期哲學思想研究 

      93.學生時代馬克思人學思想溯源——對《中學作文》和《博士論文》的探究

      94.馬克思《博士論文》關于哲學與現實的關系問題的論述

      95.主體性、客體性與唯物主義的兩個派別——馬克思《博士論文》研究

      96.試論馬克思對黑格爾邏輯學的創造性轉化——以馬克思《博士論文》為例 

      97.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構境論歷史思維研究  

      98.感性是時間的家——從馬克思《博士論文》談起 

      99.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契約思想研究 

      100.馬克思《博士論文》中關于哲學本質的思想  

      101.馬克思人權思想的起點——《博士論文》所蘊含的人權思想研究

      102.《博士論文》:馬克思空間思考的重要起點

      103.從感性遮蔽理性到理性解構感性——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啟迪

      104.基本原理專業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定量分析

      105.為新時代覓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馬克思《博士論文》探微

      106.馬克思《博士論文》原子概念的辯證法解讀 

      107.《博士論文》時期馬克思的實踐觀

      108.馬克思《博士論文》中歷史主體理論的創造性研究

      109.理論學科博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運用的實證分析

      110.自我意識哲學探源——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點思考

      111.馬克思《博士論文》辯證法思想初探 

      112.馬克思作為革命民主主義者眼中的市民與市民社會——從《博士論文》至《萊茵報》時期

      113.從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看他的異化觀 

      114.青年馬克思的人學思考之變遷——從《博士論文》到《德法年鑒》時期的文本解讀

      115.馬克思的自由宣言──《博士論文》解讀

      116.一部充滿辯證法理論光輝的杰作——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117.哲學在與現實相互作用中深化發展——讀馬克思《博士論文》

      118.自我意識的能動原則──關于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一點思考

      119.具體的自我意識與定在的自由——論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對青年黑格爾派的超越

      120.文藝學:經典、當代與中國化——兼評何志鈞博士等著《文藝學:從經典到當代》

      121.哲學當代性問題的反思——鑒傳今博士訪談錄 

      122.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變革的邏輯進程——從《博士論文》到《德意志意識形態》

      123.卡爾·馬克思:自由之子——大衛·利奧波德博士訪談(之一) 

      124.自由何以可能——馬克思《博士論文》解讀 

      125.如何定位赫森科學史的方向——兼與唐文佩博士商榷

      126.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對自由的訴求 

      127.人學思想的初步形成——從博士論文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28.《博士論文》是馬克思哲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  

      第6篇

      關鍵詞:博士學位論文;國際化評審;評閱意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5-0235-02

      一、國際化評審的重要意義

      博士培養質量反映一個國家的人才素質和科技水平,而博士學位論文質量是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即論文采用全英文書寫,主要由外籍專家評審,并采用全英文的方式進行畢業論文答辯。對博士論文進行國際化評審,有利于比較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以評審促進博士培養質量和學位論文質量提高,從而培養出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拔尖創新型人才。同時國際化評審有利于增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我國大學的國際學術影響力。因此,進行博士學位論文的國際化評審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探索國際化評審的必要性

      首先,隨著我國研究生培養國際化程度的提高,一些高?;ù罅饨ㄔO了一批全英文專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到我國攻讀全英文博士學位。有些高校甚至聘請了國際知名外籍教授擔任全職教授或兼職博導。這部分博士生畢業全部撰寫英文論文。采取國際化評審的方式,更符合這些師生的實際需求。

      其次,眾多高校與國外高校合作建設了一大批雙學位博士生項目。試行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有利于博士生的培養標準進一步與國際接軌。同時也吸引了國外優質留學生生源來我國攻讀雙學位項目。

      三、國際化評審的實踐背景

      此前,國內少數高校曾進行過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的嘗試[5],但是并未有大范圍的實踐。國內對博士學位論文的國際化評審方式尚處于摸索階段,尚待完善和改進。因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學科的博士學位論文國際化評審實踐為借鑒,通過分析和總結,試圖為今后國內的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探索提供參考。

      我校的生物學科近年發展迅速,在教育部第三次學科評估中位列第三,且博士培養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因此生物學科成為我校985三期試點國際化評審的學科之一。本文以該學科進行的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為例,通過分析專家的評閱意見,力求從國際專家的評閱意見中總結出先進經驗,為今后提高博士培養質量提供借鑒。

      四、評審的側重點分析

      參加評審的既有來自德國、英國、美國等國的歐美專家,也有來自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亞洲專家,還有來自歐美著名大學的華裔專家,以及國內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對總計32份國際評審專家的評閱意見的分析,發現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專家,評閱的重點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側重點的不同。

      生命科學是一門研究生命活動規律的實驗科學,講究的是發現未知,各國專家都關注論文的創新性,以及創新的實用價值。不過專家們評閱關注的點各有不同。

      (一)歐美專家

      歐美專家往往會對論文的研究領域、研究目的、研究策略、實驗步驟、實驗結果逐一細致分析,指出閃光點。歐美專家關注作者作為獨立的研究者,選取合適的實驗方法,并熟練運用,使之為解決科學問題服務的能力,并同樣看重課題合作研究者對文章的貢獻。歐美專家不光看重論文作者作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也看重作者作為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協助他人完成的相關課題。尤其重視作者是否在本領域內影響因子高的SCI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同時,歐美專家尤其關注英文的寫作,特別是摘要和前言的寫作。大到文章的結構,語言的陳述,小到圖表圖例的格式,參考文獻的標注,語法和拼寫錯誤等,都會在評閱意見中指出。

      (二)亞洲專家

      亞洲專家會詳細分析作者的寫作和實驗思路,并同樣關注作者的科研水平,包括對所研究領域背景知識的了解程度,以及對實驗方法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和熟練運用。和歐美專家相似的還有,亞洲專家同樣重視作者在影響因子高的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對論文的寫作細節的關注度也和歐美專家類似,也都提到了前言和摘要的寫作,用詞的準確性,圖表圖例、參考文獻、語法和拼寫錯誤等。不同的是,亞洲專家尤其關注論文的實驗部分,設計是否合理,數據是否充分,結論是否有說服力等都是關注的重點。并且,亞洲專家往往會關注作者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三)歐美華裔專家

      歐美華裔專家和亞洲專家相似的是,也會詳細分析作者的寫作和實驗思路,并同樣重視論文的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的分析。作者對本研究領域背景知識的了解程度,也是華裔專家關注的重點之一。這和歐美、亞洲專家也類似。華裔專家也重視作者發表的SCI論文,但程度不及歐美和亞洲專家。雖然所有參加了國際評審的博士生都發表了較高水平的SCI論文,但是只有約三分之一的華裔專家的評閱意見中提及了SCI論文。而絕大部分歐美專家和亞洲專家都對作者發表的SCI論文有所提及,并把發表SCI論文作為博士生科研水平的重要體現。華裔專家特別重視的是論文的獨創性、工作量以及研究深度。華裔專家還重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論文寫作細節如拼寫和語法錯誤等也有提及。不同的是,華裔專家往往會對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議。

      (四)國內專家

      國內專家和國外專家相似的是,關注作者分析和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且關注論文實驗的設計和的分析,以及論文涉及的工作量和研究成果的現實意義。和華裔專家相似的是,國內專家一般也會提出對下一步研究方向的建議。和國外專家明顯不同的是,評閱意見中幾乎不提及作者發表的SCI論文。國內專家會對論文寫作上的細節有所關注,如指出圖表和圖例的標注錯誤,但是對英文用詞的準確性,拼寫和語法錯誤等,未有提及。

      五、啟發與思考

      一方面,多份海外專家的評閱意見提到論文已經達到國外知名高校授予博士學位的水平,這表明國內生物學科博士生的培養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時雖然各國專家的評閱重點有所區別,但是所有專家都特別重視論文的獨創性。獨創性既包括獨立思考,獨立解決科學問題,又包括提出創新的觀點,使用創新的方法,得出新穎的結論。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一直是博士生培養的重點。

      另一方面,雖然近年來各高校都對博士畢業有發表一定水平的SCI英文論文的要求,但是,從專家的評閱意見來看,國內博士的英語寫作能力尚待加強。除個別專家提到論文作者的英文流利外,其他都曾詳細地指出作者用詞、拼寫和語法的錯誤。因此今后在博士培養中,撰寫英文論文的能力需要作為一個培養重點。目前我校已經開設專門針對博士生的學術論文寫作課程,旨在提升博士生撰寫英文學術論文的能力。

      綜上,博士學位論文進行國際化評審是博士生培養與國際接軌的必要準備。國內博士論文雖內容已經達到一定水平,但與國際先進水平尚有差距。因此,今后應該繼續推進和推廣博士論文國際化評審,努力學習國外培養博士生的先進經驗,提升博士生培養的總體水平。

      參考文獻:

      [1]馬莉萍.淺析研究生學位論文評審及主要方法[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131-135.

      第7篇

      [摘 要]通過對國內有關旅游研究博士論文(包括博士后研究報告)與北美旅游研究博士論文的對比分析發現,國內和北關參與高層次旅

      >> 旅游學學科樹構建及旅游學研究的時空特征分析 以學術研究引領旅游學科發展 從體驗視角看旅游的本質及旅游學科體系的構建 從2000~2009年《旅游學刊》載文統計探究旅游學術研究的發展 解構與重構:旅游學學科發展的新思維 試論旅游學的學科基礎 淺議高等旅游教育發展與旅游學科體系構建 旅游學科發展與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基于旅游業發展變遷的旅游學科知識體系建設 社會學框架下的旅游學學科屬性定位分析 評《旅游學學科體系框架與前沿領域》 旅游學科視角下的旅游文化概念研究 從混沌理論哲學觀對旅游學混沌態及學科體系探討 我國旅游學研究現狀與學科體系建構研究 旅游學科研究進展及當前研究熱點領域 中國旅游發展筆談――旅游學術研究的前沿關注(二) 旅游學的邏輯:在有關旅游學科問題的紛紜爭論背后 關于旅游學科發展與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 旅游學研究方法論體系研究 近五年國外旅游學研究趨勢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從旅游研究博士論文看旅游學學科發展 從旅游研究博士論文看旅游學學科發展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通過對國內有關旅游研究博士論文(包括博士后研究報告)與北美旅游研究博士論文的對比分析發現,國內和北關參與高層次旅游研究的學科類別、學科參與度及選題背景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同時學科參與總體上分散但又相對集中的趨勢都比較明顯。文章最后就中國旅游學學科發展問題提出了建議。[關鍵詞]旅游研究;博士論文;旅游學學科;中國國內;北美[中圖分類號]P5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5006(2004)06―0009―06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