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代漢語范文

      時間:2022-02-15 12:23:23

      序論:在您撰寫古代漢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古代漢語

      第1篇

      古今字是指古時只有某一個字,后來為了把這個古字所表示的幾個概念用不同的字形來區別,造出了另一個或幾個今字(多數以原來的字為聲旁),讓原來的字專門表示另一個或幾個概念。如“要”,本義是腰部的意思,后來因為“要”還有其他意義,就在它左邊加一個“月”,用原來的“要”作聲旁,形成了“腰”字,“要”和“腰”就是古今字。其他如“莫”和“暮”、“暴”和“曝”等,在課文注釋中表示為“甲”同“乙”。通假字在形體之間沒有任何聯系,僅是聲音上相同或相似,是信手找來的一個同音字,它其實就是古人寫的錯字,如“右手攀右趾”(《核舟記》)中把“扳”寫成“攀”,并不是因為當時沒有“扳”字,這可以從“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傷仲永》)中看出。在課文注釋中表示為“甲”通“乙”。中學階段“同”“通”沒有統一的規范,統一看成“通假字”。

      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某些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靈活運用,臨時改變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當其他詞類。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就叫詞類活用。它一般是文言實詞,其中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較普遍,數詞的活用較少。

      文言句式

      判斷句

      判斷句是用來判定主語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的句子。在現代漢語中,判斷句通常在主語的后面用判斷動詞“是”表示,“是”與它后面的名詞(名詞性詞組)、代詞組合成謂語,說明主語是什么。而在古代漢語中,判斷句一般用名詞(名詞性詞組)作謂語來表判斷,一般不用“是”,而用“者、也”為標志,或用某些副詞來幫助判斷。大約一直到漢代才開始用“是”表判斷,而先秦的“是”基本上都翻譯成“這”。

      判斷句可分為四大類:

      一、 與“者”“也”有關的

      1.用“……者,……也”的形式,“者”表語氣停頓,“也”表判斷語氣,可不譯:

      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吳廣者,陽夏人也,字叔。(《陳涉世家》)

      注意:有的句子也是“……者,……也”的形式,但不是判斷句,而是用來解釋原因的,主語是結果,謂語是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因此,譯成“之所以……,是因為……”,因為“者”除了表語氣停頓以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也”的形式,主語后不用“者”,只在謂語后用“也”表判斷語氣: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3.用“……者,……”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謂語后不用“也”:

      博雞者袁人,素無賴。(《書博雞者事》)

      4.用“……者也”的形式: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二、 “者”“也”都不用,無任何標志,就是兩個名詞

      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三、 用動詞表判斷的

      1.用動詞“為”表判斷: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用動詞“是”表判斷,比較少見:

      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四、 用副詞表判斷的

      1.用副詞“皆”“乃”“則”表判斷:

      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用其他副詞表判斷的: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臣本布衣。(《出師表》)

      梁父即楚將項燕。(《陳涉世家》)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

      且相如素。(《廉頗藺相如列傳》)

      3.用否定副詞表否定判斷的,又叫“否定句”: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六國論》)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蜀道難》)

      被動句

      所謂被動,就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動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在現代漢語中,表被動的意義主要是用介詞“被”來表示,而在古漢語中,被動句則不完全是這樣,它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

      一、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它大體有以下八種形式:

      1.用“見……于……”的形式,表被動,“見”和“于”都譯成“被”。

      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動詞前用“見”表被動,“見”譯成“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在動詞后用介詞“于”表被動,“于”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

      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4.用“受……于……”的形式表被動,“受”和“于”都翻譯成“被”。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5.用“為……所……”的固定結構表被動,介詞“為”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所”放在動詞前表被動,兩者合起來翻譯成“被”。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ā读鶉摗罚?/p>

      6.用“為所”的固定結構表被動,它其實是“為……所……”的省略形式,是“為”的賓語省略了,這種例句比較少見。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ā而欓T宴》)

      7.在動詞前用“為”表被動,“為”放在動詞前引出動作行為的主動者。

      吾屬今為之虜矣?。ā而欓T宴》)

      8.在動詞前用“被”表被動,這與現代漢語的被動句一樣。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二、無標志的被動句,沒有被動詞等任何標志,只能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補出,它又叫意念被動句,它主要指動詞的動作不是發自主語的這類句子。

      第2篇

      古語中詞的每個字都有實意,而今語中組成的詞只用其固定的意思。如:

      “鮮美”,古代漢語中意為“鮮艷美麗”,現代漢語中意為“食物好味道”;

      “交通”,古代漢語中意為“交叉貫通”,現代漢語中意為“出行或運輸方式”;

      “妻子”,古代漢語中意為“老婆和兒子”,現代漢語中意為“老婆”;

      (來源:文章屋網 )

      第3篇

      關鍵詞:古代漢語 現代漢語 漢語方言

      談到古代漢語的學習,人們一般是站在與現代漢語差異性的角度來講的,如《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在附錄(三)“怎樣學習古代漢語”中談到:“古代漢語的一些基本的詞語,如‘人’‘山’‘笑’‘大’等,古今意義沒有什么變化,這些我們就不必再去學習了。但還有兩類詞語,是需要我們下工夫學習的。一類是古代漢語中比較常用,而現代漢語中已經消失了的詞語?!活愂枪糯鷿h語和現代漢語都很常用,但意義不完全相同的詞語?!@兩類詞語都要努力掌握,但后一類詞語值得注意。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說,學習古代漢語詞匯,難點不在于‘迥別’,而在于‘微殊’,這是說得很對的?!?,對后一類詞語要更加重視,一定要注意其古今意義的區別?!盵1](P562~563)誠然,學習古代漢語,作為今天的人來說,的確是要注意掌握與現代漢語不同的部分,如果了解并掌握了古今漢語的差異,學習上就順暢多了。但是,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一味地強調古今漢語的不同,容易使學生對古代漢語產生一種排斥心理。因此筆者在教學中注意講授古今漢語差異性的同時,更多的是著重講解二者的一些聯系性,目的是為了拉近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古代漢語并不“古”,起到了較好的效果。以詞匯部分舉例說明。

      古代漢語中有一些詞,初學者覺得很特別,在古代漢語中找同類現象也的確不多,顯得另類。如合音詞“諸”(《段于鄢》“公伐諸鄢”),學生在接觸這個詞時普遍感覺這個詞很特別,怎么會出現這樣一個詞,對其不解。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是一個要重點掌握的詞,它的確與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在講授時假如只簡單地強調該詞的特殊性而要求學生注意的話,那學生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這時我們可以聯系現代漢語,結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現象,去解說這個詞。在普通話中,我們可以找到合音詞現象,如:“甭”是“不用”的合音,“居心叵測”中“叵”是“不可”的合音?,F代漢語方言中也有合音詞現象,如吳方言“”是“勿要”的合音①,據溫昌衍(2003)客家話中“口盲”是“唔省”(義為“暫時還不……”或“暫時還沒……”)的合音[2]。筆者的母語江西贛語中表示指示詞“這樣”意義的“個樣”有合音詞,一般寫作“港”。這些合音詞都有對應的字形,假如再去尋找今天現代漢語中沒有產生相對應的字形記錄語言中的合音詞現象,那就更多了。例如(詞下短橫表示兩詞形成了合音詞):無會(廈門)、毛會(福州)、冒有(武漢)、勿曾(蘇州)、唔有(溫州)、唔好(潮州、廣州)、唔愛(潮州)、否要(溫州)、不要(西安)。[3](P607~608)徐睿淵(2013)詳細描述和分析了廈門方言里豐富的合音詞現象[4]。由此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古代漢語合音詞“諸”的形成原因。首先,合音詞現象一般出現在口語中,是口語中語音上容易結合的詞才出現合音現象。再來反觀古代漢語,由于我們接觸的古代漢語實際上是古代的書面語,古代的口語我們已無從聽到,但完全可以想象今天現代漢語中會出現某些口語詞進入書面語一樣,古代漢語也應有此現象,而這個合音詞“諸”完全有可能是古代口語滲透進入古代書面語的。其次,“諸”的字形也有可能是“之於”合音的記音字,正如筆者的母語贛語中“個樣”合音寫作“港”一樣。所以,在句中理解合音詞“諸”的時候要還原成“之於”,而與“諸”字的字義無關。這樣,通過從現代漢語同類語言現象的分析入手,學生不但理解了“諸”這個合音詞,而且也認識到了古今漢語存在著一些共性,從而也感覺到古代漢語并沒有脫離今天的語言。

      古代漢語中有一些詞在今天看來已是死去的古語詞,假如硬性地要求學生強記強背,這樣的要求多了的話,自然也會增加學生對古代漢語的厭惡感。實際上我們經常說“死去的古語詞”一般是立足于現代漢語普通話來講的,假如擴大到現代漢語方言來看,“死去的古語詞”實際并沒死去。筆者執教于客家方言區,經常從客家方言中尋找與古代漢語有聯系的詞匯。如:《左傳?成公六年》:“民愁則執隘,于是乎有沉溺重i之疾?!倍蓬A注:“重i,足腫?!本渲小癷”是浮腫的意思,今梅縣客家方言腿腳浮腫說“腳i”,臉腫說“面i”,手腫說“手i”,即是此詞。曹植《洛神賦》:“明眸善睞,靨輔承權?!崩钌谱ⅲ骸安A,旁視?!苯衩房h客家方言斜眼看一下說“睞一下”,斜眼偷看說“偷睞”,承此詞?!对?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泵珎鳎骸?,絞也?!雹诮衩房h客家方言拴牛說“?!?,綁被子說“被”,沿用此詞?!肚f子?則陽》:“并潰漏發,不擇所出,漂疽疥癰,內熱溲膏是也?!标懙旅麽屛模骸捌疽嘧黢?。瘭疽,謂病瘡膿出也?!苯衩房h客家方言稱還未破的水泡或血泡為“瘭”,雖沒有膿瘡嚴重(表義程度已減輕),但也是沿用了此古語詞。

      另外還有一些詞,在今天是常見字,其古代的詞義在普通話中已不用,但卻保留在某些漢語方言中。同樣以客家方言為例?!蛾套哟呵?內篇?諫下》:“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內給之祭。晏子聞之,諫?!唬骸??!も抑喂?,以會朝屬?!弊⒃疲骸爸?,宰也?!睎|晉干寶《搜神記》卷一:“帝曰:‘水中有魚乎?’(葛)玄復書符擲水中,須臾,有大魚數百頭,使人治之?!眱删渲械摹爸巍倍际窃讱⒅x,今梅縣客家方言殺雞說“治雞”,殺魚說“治魚”,即保留了該詞的古義?!俄n非子?外儲說右上》:“(吳起)使其妻織組而幅狹于度,吳子使更之……其妻對曰:‘吾始經之而不可更也?!本渲小敖洝迸c“織”同義,今梅縣客家方言用手工織布即說“經布”,手工織席即說“經席”。還有一些客家方言詞義雖然不是古代詞義的完全延用,但其與古代漢語的聯系顯而易見,也可援用。如:《論語?衛靈公》:“衛靈公問陳于孔子?!敝祆浼ⅲ骸瓣愔^軍師行伍之列?!贝司渲械摹瓣悺弊趾髞韺懽鳌瓣嚒?。今梅縣客家方言邀伙伴說“邀陣”,結伴說“同陣”,本伙人說“本陣”,而散伙或分手則說“拆陣”。梅縣方言“陣”指同伴、伙伴義當從古義“軍隊行列人多、成群結隊”義演變而來?!睹献?滕文公上》:“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壁w岐注:“掌,主也?!苯衩房h客家方言看管房子或看家說“掌屋”,看門說“掌門”,看管山林說“掌山”,放牛、放羊分別說“掌?!薄罢蒲颉?。梅縣方言“掌”的“看守”和“放牧”[5]義當從古代的“職掌、主管”義引申而來。

      以上多從當今漢語方言的角度關注古今詞語的聯系,實際上從普通話的角度也可以談此問題。如《段于鄢》中“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及“潁考叔為潁谷封人”中的“鄙”(指邊疆)和“封”(指疆界),二者的表面意義都與現代漢語中的詞義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們如果從現代漢語中為什么有“鄙視”“鄙夷”“密封”“封鎖”“封建”“一封信”[6]等這樣的詞語開始發問,以及這些詞語與該文選中的“鄙”和“封”有什么關系,那么就把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聯系起來了。另外,古代詞義存留在現代漢語中的例子也不少,如 “就職”“就業”中的“就”是古義“接近、靠近”的保留,“謝罪”的“謝”是古義“道歉”的保留,“長城”的“城”是古義“城墻”的保留。至于今天的成語,那就是更多古語古義的表現了,此處不贅。

      總而言之,我們在講授古代漢語時,要注意講授的對象是當今的學生。多注意學生的語言環境(包括時代環境和區域環境),從與現代漢語有聯系的角度來講授古代漢語,能使學生感覺古代漢語并不遙遠和古老,這有助于學生學習古代漢語。

      注釋:

      ①該詞《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曾收錄,2005年第5版及

      2012年第6版已刪。

      ②另還一說,指繩索。陳奐傳疏:“索者,糾繩之名,即繩也。

      索猶言糾繩?!?/p>

      參考文獻:

      [1]王力、蔣紹愚、唐作藩、張萬起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溫昌衍.客家話否定詞“口盲”小考――從香港新界客家話說起

      [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3]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漢語方言詞匯[M].北京:語文出

      版社,1995.

      [4]徐睿淵.福建廈門方言的合音[J].方言,2013,(4).

      [5]羅竹風.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第4篇

      關鍵詞: 古代漢語 課程 改革

      說到目前古代漢語課程的改革問題,應回顧一下古代漢語課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這對于改革的思路是很有意義的。

      古代漢語課程,是從傳統的“小學”的基礎上改造發展起來的。傳統的“小學”,主要以字形方面的文字學、字音方面的音韻學和字義方面的訓詁學這三大塊為知識體系的核心,它特別注重于經傳文獻資料的考證和故訓的尋求,是為學習和研究古代經典服務的,它一向被看作經學的附庸,稱之為“小學”。從知識體系上看,它不夠科學和完備,例如缺乏“詞”的觀念,缺少語法學這一重要的門類;從課程性質上看,它是以文字為對象,而不是以語言為對象的,屬于語文學(Philology)而不是語言學(Linguistics);從課程目的上看,它顯得相當狹隘和封建保守。但它注重實用、注重感性認識、注重文字、注重先秦經典,還是有其合理的一面。

      到了乾嘉之后,古音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使傳統的音韻學前進了一大步,同時,由于對音義關系有了較深刻的認識,開始擺脫了文字的束縛,可以說已開始進入到真正的語言詞匯領域。訓詁學已初步得到了改造。到了清末,由于西洋語言學的影響,形成了以《馬氏文通》為代表的古漢語語法學體系,為知識體系增添了一個新的重要門類,而甲骨學的異軍突起,使古文字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突破了以前的說文小篆之學。到了上世紀30年代,以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為標志,修辭學的科學體系已基本建立起來了。到此,古代漢語課程的五大門類知識――文字學、詞匯學、語法學、音韻學、修辭學都已基本齊備了,只是詞匯學顯得比較單薄而又缺乏劃時代的代表作而已。

      然而,正當古代漢語課程的知識體系剛剛初步更新完畢,劇變的時代選擇了白話文,古文終于被時代所冷落,這是歷史的必然,是時代的可喜進步。就是對古文本身來說,也未必不值得慶幸,它體現在歷史文化遺產和語文素養方面的自身價值,是可以一眼看到的。解放后,悠久豐富的祖國文化遺產真正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急需批判地繼承、普及和挖掘,以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時,現代語文取得了歷史地位之后,也急需從古文中吸收有生命力的東西,以豐富和發展自己,于是古代漢語課程也就終于找到了一條適應新時代的出路,那就是為培養群眾的閱讀古書的能力,以批判地繼承祖國的文化遺產,提高群眾的語文素養;吸收古人語言中有生命力的東西,以豐富和發展現代漢語,推進祖國的語言科學而服務。古代語言雖然已經過時了,但古代漢語課程卻成為中學要初步學習、大學要專門學習的一門基礎課程。到此,傳統的“小學”才真正完全地改造為現代的古代漢語課程。

      “五四”運動以后,青年一代在古文素養上,已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是不必諱言的?,F在學習古漢語的青少年,古文底子薄,但課時卻不多,要求又不低,這是一個突出的矛盾。這個矛盾到今后或許還會更加突出。這就要求古代漢語課程要特別注重基礎和自學能力的培養。起點不要太高,要循序漸進,要精講多練,關鍵要有一個適合現代青少年實際的科學的教學計劃,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進行量化,有步驟地進行實施。我們認為,目前高校的古代漢語課程和教學,在三個方面的問題較大,應當加以改革:

      第一,教學計劃缺乏量化標準。

      培養青年一代閱讀古書的能力,當然要使他們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那么具體地說,應該掌握多少古漢語常用字?這些常用字又是哪些?應該掌握多少古漢語常用詞?這些常用詞又是哪些?應該掌握多少古漢語常用句式?這些句式又是哪些?再精細一些說,應該掌握哪些繁體字和異體字?應該掌握哪些古今字和通假字?應該掌握各常用詞的哪些重要古義?應該掌握哪些復音詞?應該掌握哪些重要的典故和成語?應該掌握哪些常見的活用的實詞?應該掌握哪些重要的虛詞?如果宏觀一些來看,至少要學習多少種類或篇數的文選?常識和文選的分量比重究竟是多少最合適?語言范圍外的常識又該占多大比重???坪捅究频膮^別主要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大家都缺乏研究或研究不夠,這方面的成果很少見到,這就很不利于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也很不利于測試和檢驗教學效果。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理論的指導,又需要細致耐心的調查統計,還需要豐富的教學經驗,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我們應該努力去做。

      第二,有的教學內容重復陳舊。

      由于不了解學生和中學的實際,古代漢語課程常有重復學生在中學已學過的內容,例如使動用法、意動用法、名詞作狀語、判斷句、被動句等,以及一些文選。還有,本科開設了《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等選修課,與《古代漢語》課程內容也有相當大的重復。這些地方,要做到知識的合理銜接,就要熟悉學生的現有水平,處理好相互之間的層次關系和分工。

      古代漢語課程內容重復陳舊的地方,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教材?,F有的古代漢語教材,估計不下百種,近年來在編書熱的影響下出版的特別多,其中大多是互相轉抄,其編寫體例、知識內容、章節順序和文選篇目,甚至例句,常令人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從發展的眼光來批評,就是停滯不前,就是陳舊落后,這種教材之多,說明古代漢語課程的陳舊也夠嚴重了,這也是一種驚人的浪費和低效率。我們渴望有一種新穎大膽的切合實用的新型教材出現。

      第三,缺乏統一的古代漢語語法體系。

      建立統一的古代漢語語法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建立統一的古代漢語語法體系,有利于大家充分展開討論,促進古漢語語法研究。其次,古代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建立起來,對教學有好處,有利于大中學教學接軌,使青少年減少一些學習上的麻煩,不在一些無謂的名詞術語上糾纏,增強實用性。再次,建立統一的古漢語教學語法體系并不會損害學術爭鳴和學術發展,它不是僵化的不可變動的教條,完全可以批評,可以再作補充修正。它只是一種教學工具而已,正如一套制服,上班時要穿上它,下班后則悉聽尊便。

      實際上《古代漢語》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后能運用所學知識:“借助于工具書和必要注釋,閱讀文史方面的一般古籍?!彼^“一般古籍”就是類似《古文觀止》那種程度的古文,并不是說要能讀懂過于艱深的某些古書,如《尚書》、《周易》之類。所以古代漢語課程改革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郭錫良.古代漢語[M].語文出版社,1992.

      第5篇

      參考文獻:

      [1]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中華書局,1995,3.

      [2]賀敬華.古代漢語的判斷句[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6,(3).

      第6篇

      【關鍵詞】“于”字;詞性;起源;語法作用

      一、“于”的詞性探討

      古代漢語中,“于”字的介詞用法最為普遍和頻繁,許多古代漢語教科書上講的都只有介詞用法,關于“于”字是否有動詞用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為此有必要對這個問題再作探討。

      (一)動詞說

      楊樹達先生在《積微居甲文說?釋于》中指出“貞卿事于北宗,不遘大雨”中的“于”當訓為“往”。[1]潘允中先生在《漢語語法史概要》里提到:“就詞義說,‘于’和‘於’是相同的,《說文》:‘于,於也?!稄V雅?釋言》:‘於,于?!丁緸閯釉~,和‘在’同義?!?[2]

      關于“于”的用法,前代學者有的依據毛傳、鄭箋等古訓,有的依據具體的語言環境排比歸納推出“于”的動詞意義。郭錫良通過考證甲骨文中“于”用作動詞的情況認為介詞“于”來源于“去到”義的動詞“于”。[3]例如:

      (1)壬寅卜,王于商。(合33124 )

      (2)從向歸,乃先于孟。(合29117 )

      梅祖麟肯定“于”在甲骨文里有動詞用法,意思是“來往”的往,也就是《毛傳》所說的“于,往也”。[4]

      (二)介詞說

      介詞經常用在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的前面,組成介詞結構,作動詞或形容詞的狀語或補語,以表示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等。目前語法學界大都認為古代漢語中的“于”是介詞。郭錫良在《古代漢語》里提到:“古代漢語常用的介詞有‘于(於、乎)、以、為、由、自、從、向、在、用、被’等這些介詞的常見用法大部分都保存在現代漢語里?!?[5]

      二、介詞“于”的起源和發展

      (一)起源

      關于介詞“于”的起源,歷來學術界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1.動詞虛化說。即由“往”義的動詞“于”虛化而來。持這種觀點的有洪波、郭錫良、王鴻濱等。

      2.上古泛聲來源說。即介詞“于”、“於”、“乎”來源于上古的泛聲。持這種觀點的是趙仲邑。他認為可根據來源把上古漢語的介詞分為兩個不同的系統,即來源于泛聲的介詞和來源于動詞的介詞。

      3.格助詞來源說。即介詞“于”來源于遠古漢語的格助詞。持這種觀點的是時兵。他認為原始漢語的語法基本格局與古藏語大體相同,都是SOV型語言,沒有前置介詞,而使用格助詞標志體詞性成分在句子中的地位以及與其他成分的關系。

      對比以上三種說法,筆者比較贊同動詞虛化說。因為在甲骨文中已經發現了許多用作動詞的“于”,并看到了動詞“于”和介詞“于”的密切關系,能描繪出由動詞“于”到介詞“于”的語法化過程。之所以由動詞虛化為介詞,首先是由于漢語這種特定語言的需要。漢語是孤立語,依靠語序和虛詞這些語法手段表達語法意義。殷商漢語還比較原始,虛詞還不很發達,需要一些介詞來引進處所、時間、對象等詞語。正是這種需要促進了由動詞“于”向介詞“于”的語法化。

      (二)發展

      甲骨文中的“于”使用頻繁,有動詞用法,也有介詞用法。胡小石先生早就肯定它是介詞,指出:“卜辭用‘于’有三例,一以示地,二以示時,三以示人?!?[6]甲骨文中“于”字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它應該是先用來介紹行為的處所,再擴展介紹行為的時間和動作涉及的對象?!坝凇庇米鹘樵~的例子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動詞/動賓+于+處所名詞

      (3)貞:方其來于?(合6728)

      (4)土方征于我東鄙。(合6507)

      2.于+時間詞+動詞//動詞+于+時間詞

      (5)貞:其于六月娩。(合116正)

      (6)丁亥卜,酒升歲于庚寅。(合4318)

      3.祭祀動詞(+禱告事情)+于+祭祀對象//于+祭祀對象+祭祀動詞(+禱告事情)

      (7)貞:燎于王亥母豚。(合1186正)

      (8)于示壬告三牛。(屯783)

      4.受事名詞+動詞+于+名詞

      (9)三百羌用于丁。(合295)

      西周金文的“于”仍有用作動詞的,至于介詞的用法則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于”所帶的詞語,可以不是表示具體事物或地點的名詞,而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詞或形容詞。如:

      (10)曰古文王,初和于政。(墻盤)

      (11)克成綏吾考以于晏晏受令。(沈子也簋蓋)

      其次,“于”字用作介詞行為涉及的對象,搭配的動詞比甲骨文廣泛得多,不限于祭祀動詞,因而構成的語義關系必然更加復雜。有的是引進受事或當事(非動作的直接接受者),例如:

      (12)王乘于舟,為大禮。(麥方尊)

      有的是引進取予的對象,例如:

      (13)其又內于師旗。(師旗鼎)

      有的是引進告語的對象,例如:

      (14)告追于王。(多友鼎)

      有的是引進動作的施事,例如:

      (15)中乎歸生鳳于王。(中方鼎)

      先秦典籍(主要指春秋戰國時代的作品)中介詞“于”(包括它的各種寫法)在語法作用方面的發展變化主要有四點:

      1.介詞“于”的后面不再是只帶體詞性結構,間或也能帶謂詞性結構。例如:

      (16)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莊子?庚桑楚》)

      (17)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荀子?勸學》)

      2.用在形容詞后面,產生了引進比較對象的句式。例如:

      (18)季氏富於周公。(《論語?先進》)

      (19)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子?梁惠王上》)

      3.出現了一種甲骨文中沒有的對于義的“於”字。例如:

      (20)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21)吾於子思則師之矣。(《孟子?萬章下》)

      4.介詞“於”進一步虛化,開始同別的詞構成固定結構。例如:

      (22)至於子都,天下莫不如其嬌也。(《孟子?告子上》)

      (23)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言。(《國語?周語上》)

      三、介詞“于”的語法作用

      第一種是表示處所、時間和涉及的范圍,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介詞“在”“到”“從”等。例如:

      (24)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25)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

      第二種是介紹涉及的對象,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向”“給”“對(對于)”等。例如:

      (26)先民有言:“詢于鄒蕘?!毖圆﹩栆?。(《荀子?大略》)

      第三種是引進比較的對象,表示比較。例如:

      (27)苛政猛于虎也。(《禮記?檀弓》)

      (28)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有時,不比較程度,只指出異同,也可以用同樣的結構。如:

      (29)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

      (30)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保ā睹献?梁惠王上》)

      第四種是表示被動,即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

      (31)勞心者制人,勞力者制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四、結語

      本文共探討了有關“于”的三個問題,即詞性、起源和發展、語法作用。得出以下結論:關于詞性問題,“于”在古代有動詞和介詞兩個詞性;關于起源問題,在研究諸多語法學家成果的前提下,本文總結出介詞“于”是由動詞“于”虛化而來;對“于”的常見語法作用本文總結出文中四點。本文的研究,希望對語法學研究有更深的幫助,也希望得到專家的指正,使本問題的討論更為深入。

      【參考文獻】

      [1]楊樹達.楊樹達文集之五[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潘允中.漢語語]史概要[M].鄭州:中州書畫出版社,1982.

      [3]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和發展[J].中國語文,1997(2).

      [4]梅祖麟.介詞于在甲骨文和漢藏語里的起源[J].中國語文,2004(4).

      第7篇

      關鍵詞:古代漢語;比喻句;本體

      比喻,古人說:“辟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保ā赌?小取》)“比喻能把印象增大增深,用兩種東西的形態或性質,使讀者心中多了些圖景:人的閑情如嬌花照水,我們心中便于人之外,又加了池畔嬌花的一個可愛景色?!保ɡ仙幔┍扔髯鳛樾揶o格的一種,它能夠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無論是在古代漢語或是在現代漢語中它都大量存在著。本文試從語法、語意的角度對古代漢語的比喻句作一探討,從而發現古代漢語中無論比喻的類型,還是比喻的表述方式,都有不同于現代漢語的特點。并進一步揭示出古漢語中比喻句和比較句的區別。

      一、比喻句的類型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本質不同但通過藝術的聯想有相似點的乙事物來形容描繪甲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庇脕硇稳菝枥L的事物叫喻體,被描繪形容的事物叫本體,連接本體和喻體的詞叫比喻詞。從上面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作為一個比喻句,第一,要有本體和喻體。第二,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第三,本體和喻體之間要有相似點。其中,第二、三兩點是比喻能夠成立的主要條件。

      歸納古代漢語比喻句的基本形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1.本體+比喻詞+喻體 如,將軍兼此三者,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齒如齊貝。(《莊子?盜跖》)

      2.本體+喻體 如,君子之德,風也;小人之德;草也。(《論語?顏淵》)

      3.本體+喻體+動作 如,嫂蛇行匍匐。(《戰國策?秦策》)

      第1種格式(本體+比喻詞+喻體):本體、喻詞、喻體都同時出現,是標準的比喻格式,無論是在古漢語或是在現代漢語中都是很常見的。(這里僅以古漢語為例)例如,

      (1)手如柔荑,膚如凝脂。(《詩經?碩人》)

      例(1)本體分別是“手、膚”,喻體分別是“柔荑、凝脂”,用“柔荑”和“凝脂”的形態來分別比喻“手”和“膚”的形態,十分貼切而形象。本體和喻體之間用喻詞“如”來連接,且喻體是一個定中結構的詞組。突出本體和喻體二者外在視覺形態上的相似性。

      格式1中,喻詞除了用“如”外,還可以用“若”“猶”“類”“似”“同”“象”“譬如”“譬于”等表比喻義的詞語來替換。如,

      (2)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莊子?北冥有魚》)

      (3)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保ā读鶉摗罚?/p>

      以上例(2)(3)兩個比喻句,分別用了不同的喻詞來表示比喻,但我們在理解的時候這些不同的喻詞都可以用“象”“如”來替換,結果也不會影響對句子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格式1中在某一喻體難以把意思表達清楚的情況下,可以有幾個喻體同時出現的情況。例如,

      (4)其聲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蘇軾《赤壁賦》)

      這個例子是對簫聲的描繪。如果只寫“其聲鳴鳴然”,顯然十分平淡,作者一連用了四個比喻,于是把簫聲凄涼哀怨的特色描繪得淋漓盡致了。

      總的來說,格式1(本體+比喻詞+喻體)中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了,是直接明顯地打比方,叫做明喻。以上4例都是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都出現的明喻。此外,還有一種比喻,只出現本體和喻體而不用比喻詞,只是把本體和喻體寫成是主謂句式或對偶排比的句式。例如,

      (5)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

      例(5)“閑愁”是本體,喻體是后面三句話。用“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眮硇蜗蟮乇憩F出“閑愁”之多。

      例(5)沒有比喻詞,但在理解時本體和喻體之間都可以而且只能加入“象”“如”一類的明喻詞,重點突出其相似性,這類句子我們可以把它歸入第1種格式中。

      第2種格式(本體+喻體) 例如,

      (6)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

      (7)諸葛孔明者,臥龍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例(6)本體分別是“君、庶人”,喻體分別是“舟、水”。把“君”說成是“舟”,把“庶人”說成是“水”,形象地道出了君民之間的關系。例(7)本體是“諸葛孔明”,喻體是“臥龍”,把諸葛孔明說成是臥龍,形象地描繪了一個學識淵博、善于捕捉事情先機的神人形象。

      以上兩例都是把被比喻的事物(本體)直接說成是某一事物(喻體),用名詞謂語句(有人認為是用判斷句的形式來表達比喻的內容)來表示比喻,叫做暗喻。它不是把本體和喻體說成相似而干脆說成相等,這樣更強調突出了兩者相似的地方。語氣比格式 1的語氣肯定。

      第3種格式(本體+喻體+動作) 例如,

      (8)射之,豕人立而啼。(《左傳?壯公八年》)

      (9)(陳涉)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合響應。(賈誼《過秦論》)

      例(8)“人立”,像人一樣地站著?!叭恕奔日f明了主語“豕”的狀態,又說明了謂語“立”的方式。

      例(9)“云合響應”,像云彩那樣地會合,像回聲那樣地呼應?!霸啤薄绊憽狈謩e表示動詞“合”“應”的情態。

      格式3中喻體為名詞,并“以其所代表的人或物的某些特征比喻性地描繪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的方式或情態?!庇黧w在句子中做了謂語動作的狀語?!斑@個做狀語的名詞(即喻體)可譯作‘像……一樣地’‘像……似的’等?!边@種格式是古代漢語中所特有的,也就是名詞作狀語表示比喻。

      二、比喻句與比較句的區別

      比較句就是表示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事物在性狀或程度上的差別的句子。其中被比較物和參照物在本質上是同類事物。而作為一個比喻句,第一,要有本體、喻體和比喻詞。第二,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且要有相似點。

      從對兩種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比喻句與比較句二者的區別主要在于:(1)從結構上看:首先,比喻有三要素,本體、喻體和比喻詞,而在比較句中找不出來。其次,比喻句中本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而在比較句中被比較物和參照物在本質上是同類事物。(2)從表達目的上看:比喻是為了使所描繪的人或事物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而比較則是為了通過對比從而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輕重、大小差異等結果。例如,

      (10)季氏富于周公。(《論語?先進》)

      例(10)把“季氏”與“周公”相比,得出程度上的差異:季氏比周公富有。且被比較物(“季氏”)和參照物(“周公”)都是人。上述兩例都是用“于”表示比較的,且表示比較點的詞語(“少”“多”“富”)都顯見于句子中。

      總之,一個比喻句,我們可以從句子中找出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并且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種事物。在表達目的上主要是為了描繪、說明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深奧的道理淺顯化。而對于比較句,我們在句子中找不出本體、喻體和比喻詞,只有被比較物和參照物,并且二者在本質上是同類事物。在表達目的上比較句是為了通過對比,得出利弊得失、程度輕重、大小差異、優劣高下等結果。并且不能在被比較物和參照物之間加入“象”“如”一類的詞。

      從古代漢語的語言實際出發,歸納了古代漢語比喻的幾種主要形式,從中我們看到要辨別一個句子是否為比喻,不僅要看它在形式上是否符合比喻句的格式,是否存在比喻的四要素:本體、喻體、相似點和比喻詞,還要看它在語法、語義上是否符合比喻的語法、語意特點??傊?,要辨別比喻句不能只注重形式,還要從實際出發,做到形式和意義相結合,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以利于正確地理解文意。

      參考文獻:

      [1]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420.

      [2]史錫堯.現代漢語[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559.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