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巴蜀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0 16:23:13

      序論:在您撰寫巴蜀文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巴蜀文化論文

      第1篇

      巴蜀的核心區域即如今的重慶市和四川省。在這個地域名勝中有著數不勝數的歷史,展示著三千年燦爛的文明。在巴蜀各地的市井街旁,鄉村道邊,都會看到一間間獨具四川風格的茶館。人們坐在竹椅木桌前,手端四川茶館獨有的蓋碗茶具,品著清幽的香茗,或“擺龍門陣”(聊天),或看書讀報,茶館里的氣氛與蓋碗里的沸水一樣,熱熱騰騰的。進餐時分,又可走進遍布街頭的川菜館,品嘗“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與風味小吃,從色、香、味俱全的麻、辣、燙中感受四川悠久的飲食文化和川人的獨特性格。茶余飯后,還可步入戲院欣賞川劇,聽那高亢動聽的高腔,看那神秘莫測的“變臉”、“吐火”絕技表演,也可以參加各種民間民俗活動,在這里無時無刻能感受到巴蜀文化也激發著設計師的靈感。巴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地域特征,川渝等地土特產品的包裝設計,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用直觀的形式表征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傳遞地域文化豐厚的文化歷史信息,引起現代消費者的共鳴,進而滿足其消費與文化心理需求。故這種直觀形式主要通過包裝的外形、構圖、材料來實現。所以,土特產品包裝設計地域性表達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視覺傳達,其內容與形式都必須從顯性的物質文化中去尋找提取其表達所需的元素。

      2巴蜀文化如何實際應用在包裝設計中

      2.1濃郁的地域色彩表現色彩設計在包裝設計中占據重要的位置。色彩是美化和突出產品的重要因素。包裝色彩的運用是與整個畫面設計的構思、構圖緊密聯系的。一提到四川、巴蜀文化,人們第一印象應該是豐富的色彩,如同川菜一樣活色生香。巴蜀地氣候濕潤,川人“好吃”,由于地域潮濕,自古以來就愛食辣和麻以達到驅寒的目的,麻辣也自然成為了巴蜀文化的一份子。土特產的包裝比如郫縣豆瓣、新繁泡菜、燈影牛肉就會使用到紅色、棕色,傳達出中國氣息。在四川,鱗次櫛比、青瓦白墻的木屋,狹窄悠長的青石板街道、木柱支撐的寬敞街檐是古鎮給人最為深刻而直觀的視覺印象,也是古鎮文化的外部特征,所以,我們將其作為四川古鎮的典型視覺符號。從這一典型視覺符號中,我們可以提取出青石板路、寬敞街檐、青瓦屋面、木排架、白粉墻、老戲臺、吊腳樓、老榕樹、小橋、流水等形態元素,青灰色、白色、綠色、黑色、棕灰色等色彩元素,以及融古舊、質樸、閑適、恬淡為一體的風格元素。而四川茶館在本地人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由茶碗、茶蓋和茶船組成的蓋碗茶杯,長嘴茶壺,老虎灶,竹扶手椅,白色、黃銅色、棕色、竹黃色,恬淡、隨性,分別代表著四川茶館的設計形態元素、色彩元素和風格元素。四川皮影則使用鮮明的紅黃藍黑色,川劇作為巴蜀文化又一個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使用黑、紅、白為基本色,藍、綠、金、銀、灰、粉紅、姜黃為輔助色,運用上,講求明快、單純、鮮而不艷,淡能傳神。綜上所述,巴蜀文化的色彩運用有著很強烈的裝飾意味。

      2.2圖形的表現地域性土特產品就是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較為獨特的產品,它的文化特征深受文化底蘊的影響。以巴蜀地區為例,設計師經常使用傳統的能凸顯川味的圖形進行設計。例如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紋飾,四川茶館的蓋碗、長嘴茶壺、竹圈手椅,川劇臉譜,四川皮影戲,蜀錦,蜀繡,綿竹年畫等,將這些視覺符號化為設計元素,融入到包裝的外形、構圖和材料之中,方能實現土特產品包裝的地域性文化信息傳達。比如說四川閬中地區出名的小吃“張飛牛肉”,有傳說稱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拜兄弟時,曾大擺酒席,為了有可口的下酒菜,張飛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說出來,供廚師制作。而三國蜀漢文化的中心遺跡是成都武侯祠,這個傳說就凸顯了巴蜀文化?!皬堬w牛肉”所采用的禮品包裝設計是紅色和黑色的川劇臉譜,采用的字體也是傳統的書法。川劇臉譜是川劇展現給觀眾的最直觀的視覺形象,也是人們區別川劇和其他劇種的一個重要標志,張飛牛肉將川劇的這一視覺藝術形象進行深度大眾文化層面的開發應用,給產品注入了巴蜀文化的藝術魅力,使它地域特色更加明確,使產品更加親切。這是很簡單的例子,卻讓我們看到了產品背后豐富的地理、歷史、傳統文化等內容。而一些禮品包裝,比如彝族的漆器的包裝是從巴蜀文化中傳統工藝品中提取,用了大量的裝飾圖形。其他的諸如蜀錦、蜀繡、扎染、綿竹年畫都是如此,使本土包裝設計具有了視覺上豐富的表現力。

      2.3材質的影響

      2.3.1紡織品布料及紡織品在本土包裝設計中經常使用,一般來說傳遞出質樸、隨意輕松的感覺,與現代人們崇尚自然的心態不謀而合。巴蜀特產中蜀繡、蜀錦、扎染等既是巴蜀文化的土特產,又可以將這種材質和表現形式作為一種包裝材質運用到土特產的包裝中。成都本土小吃棒棒娃手撕牛肉就使用了布料縫制的標簽和口袋,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2.3.2天然材質包裝材質按照其生產方式分為天然材質和非天然材質,在本土包裝設計中經常使用到的是天然材質。天然材質主要是指大自然未通過人工改變其化學性質和加工處理而直接用于包裝的材料。在巴蜀文化的影響下,本土包裝一般使用的是植物類,即由竹子編制成的竹盒、竹筐、竹簍等,比如說食品中四川臘肉、香腸、纏絲兔等都有使用這種形式,配以紅色的商標,形成了獨特的風味。當然也有直接用竹子的竹筒作為酒類或飲品的包裝,比如瀘州地區的米酒。源自于巴蜀地區的少數民族都會用竹筒盛放酒類或者水。

      第2篇

      一提到四川、巴蜀文化,人們第一印象應該是豐富的色彩,如同川菜一樣活色生香。巴蜀地氣候濕潤,川人“好吃”,由于地域潮濕,自古以來就愛食辣和麻以達到驅寒的目的,麻辣也自然成為了巴蜀文化的一份子。土特產的包裝比如郫縣豆瓣、新繁泡菜、燈影牛肉就會使用到紅色、棕色,傳達出中國氣息。四川茶館在本地人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由茶碗、茶蓋和茶船組成的蓋碗茶杯,長嘴茶壺,老虎灶,竹扶手椅,白色、黃銅色、棕色、竹黃色,恬淡、隨性,分別代表著四川茶館的設計形態元素、色彩元素和風格元素。四川皮影則使用鮮明的紅黃藍黑色,川劇作為巴蜀文化又一個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使用黑、紅、白為基本色,藍、綠、金、銀、灰、粉紅、姜黃為輔助色,運用上,講求明快、單純、鮮而不艷,淡能傳神。綜上所述,巴蜀文化的色彩運用有著很強烈的裝飾意味。

      2圖形的表現

      地域性土特產品就是具有地域性文化特征較為獨特的產品,它的文化特征深受文化底蘊的影響。以巴蜀地區為例,設計師經常使用傳統的能凸顯川味的圖形進行設計。例如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紋飾,四川茶館的蓋碗、長嘴茶壺、竹圈手椅,川劇臉譜,四川皮影戲,蜀錦,蜀繡,綿竹年畫等,將這些視覺符號化為設計元素,融入到包裝的外形、構圖和材料之中,方能實現土特產品包裝的地域性文化信息傳達。比如說四川閬中地區出名的小吃“張飛牛肉”,有傳說稱劉、關、張三人在桃園結拜兄弟時,曾大擺酒席,為了有可口的下酒菜,張飛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說出來,供廚師制作。而三國蜀漢文化的中心遺跡是成都武侯祠,這個傳說就凸顯了巴蜀文化。“張飛牛肉”所采用的禮品包裝設計是紅色和黑色的川劇臉譜,采用的字體也是傳統的書法。川劇臉譜是川劇展現給觀眾的最直觀的視覺形象,也是人們區別川劇和其他劇種的一個重要標志,張飛牛肉將川劇的這一視覺藝術形象進行深度大眾文化層面的開發應用,給產品注入了巴蜀文化的藝術魅力,使它地域特色更加明確,使產品更加親切。這是很簡單的例子,卻讓我們看到了產品背后豐富的地理、歷史、傳統文化等內容。而一些禮品包裝,比如彝族的漆器的包裝是從巴蜀文化中傳統工藝品中提取,用了大量的裝飾圖形。其他的諸如蜀錦、蜀繡、扎染、綿竹年畫都是如此,使本土包裝設計具有了視覺上豐富的表現力。

      3材質的影響

      3.1紡織品

      布料及紡織品在本土包裝設計中經常使用,一般來說傳遞出質樸、隨意輕松的感覺,與現代人們崇尚自然的心態不謀而合。巴蜀特產中蜀繡、蜀錦、扎染等既是巴蜀文化的土特產,又可以將這種材質和表現形式作為一種包裝材質運用到土特產的包裝中。成都本土小吃棒棒娃手撕牛肉就使用了布料縫制的標簽和口袋,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3.2天然材質

      第3篇

      在溫室內一年四季均可進行扦插繁殖。選擇嫩枝、木質化或半木質化無病蟲害的枝條,長10~15cm,保留頂部2~3片葉并各剪去1/3~1/2,速蘸ABT生根粉250mg/L滑石粉漿,然后插在花盆中。扦插的基質泥炭∶蛭石∶珍珠巖為6∶2∶2,配好基質后用甲醛、多菌靈消毒。插后保持濕度,適當遮蔭,保持葉面濕潤后逐漸減少噴水次數,增加光照,1個月左右即可移栽。在18~20℃環境下經過30d左右即可生根。

      2日常管理

      2.1移栽及整形

      扦插苗2個月即可上盆,栽培基質泥炭∶蛭石∶珍珠巖∶松針為6.0∶2.0∶1.5∶0.5,觀賞花盆的規格為直徑19~25cm。幼苗移栽后適當遮蔭,葉面噴水,以利緩苗。待新葉長出,進行摘心促進分枝,及時疏除過密、重疊枝,留3~5個枝,以獲得良好的株型。盆栽植株在春季萌芽后注意充分澆水,保證葉片不凋萎。6~7月花期,肥水要充足,每15d施肥1次或用卉友21-7-7酸肥。盛夏光照過強時,適當遮蔭,可延長觀花期。花后摘除花莖,促使產生新枝。花色受土壤酸堿度影響,酸性土花呈藍色,堿性土花為紅色。每年春季換盆1次。適當修剪,保持株型優美。

      2.2溫度與光照管理

      生長適溫15~27℃。在炎熱夏季,通過遮蔭、加強通風、葉面噴水等措施進行降溫。炎熱夏季,用75%遮蔭網進行遮蔭,并通過它的起落來調節光照。晴天,上午10時拉上遮蔭網,下午4時拉開遮蔭網;陰雨天全部拉開遮蔭網。

      2.3肥水管理

      生長期間每10~15d施1次腐熟的礬肥水,每15d葉面噴施1次0.1%的尿素或0.1%~0.2%的硫酸亞鐵溶液?;ㄑ糠只陂g,適當增噴磷、鉀肥。當花芽分化初見花時,可噴施10~40mg/kg赤霉素1~2次。休眼期間停止施肥。澆水不宜過多,以經常保持土壤濕潤為宜。夏季干熱時,可向葉面噴水,降低水分蒸騰速率。冬季澆水以見干見濕為原則,休眼期間控制水,維持半干狀態?,F蕾前后需水量顯著增加,應每天澆水1~2次。

      3主要病蟲害防治

      葉斑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圓形至多角形,褐色或暗灰色,邊緣紫褐色或近于黑褐色。發病初期噴灑65%的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波爾多液(1∶1∶200),每隔7d噴1次,連續防治2~3次。銹病主要危害葉片,葉面出現較大的淺黃色至銹褐色孢子堆,病葉干枯和破碎,發病季節噴灑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進行防治。立枯病主要危害葉片、莖部,近地面葉片產生水漬狀黃褐斑,并蔓延到莖部,導致葉片干枯,莖桿變黑腐爛。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可侵染莖。葉面表現1層淺灰色霉層,以后逐漸成淺褐色。發病期間噴灑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每隔7d噴1次,連續噴2~3次。介殼蟲主要危害幼嫩的莖葉,致使葉色發黃,枝干干枯。少量發生時,用軟刷輕輕刷除,再用水沖洗干凈。用藥劑防治時,最好在若蟲孵化期噴施80%敵敵畏1000倍液或50%殺螟松乳油1000倍液進行防治。促成栽培

      八仙花為短日照植物,每天所需黑暗時間達10h以上,夜溫11~18℃時,35~42d才能形成花芽。八仙花盆土要保持濕潤,但澆水不宜過多,雨季特別要注意排水,防止受澇引起爛根。冬季室內盆栽八仙花以稍干燥為好,過于潮濕則葉片易腐爛。花芽分化后逐漸減少澆水,促進枝條生長。摘去葉片移入冷室(5~7℃),控制澆水施肥,維持半干狀態,促進其充分休眼,經42~56d方可進行栽培。一般從促花開始到成品花上市需要9~12周。促成栽培初期溫度不能太高,一般先加溫至13~15℃,以后逐漸提高到20℃左右,此期要求光照充足、土壤濕潤、空氣濕度較高。當可見花芽和花序伸長時,將溫度降至16℃左右,降低空氣濕度,20d左右即能開花。土壤以疏松、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為好。但土壤pH值的變化,使八仙花的花色變化較大。為了加深藍色,可在花蕾形成期施用硫酸鋁;為保持粉紅色,可在土壤中施用石灰。花期要保持水分充足,光照充分。八仙花花多碩大,為避免開花時倒伏,可立架綁縛。

      論文關鍵詞:八仙花;種苗繁育;日常管理;病蟲害防治

      論文摘要:介紹了八仙花扦插繁育、日常管理、病蟲害防治、促成栽培等栽培要點,以期為八仙花的盆栽管理提供技術借鑒。

      第4篇

      關鍵詞:廖平;巴蜀文化;經學

      中圖分類號:G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3-0154-02

      廖平初名登廷,字旭陔,后改名平,字季平,初號四益,繼號五譯,晚號六譯。清咸豐二年(1852)生于四川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幼時鈍而好學,困而求知,苦思強記,但并未擺脫蜀中士子為科舉而科舉的治學習性。南皮碩學張之洞督學四川,從廢紙簍中揀出廖平答卷,為廖平才思所感,破格拔為府學第一,并牌調入省城尊經書院肄業。自是盡棄以制藝時文為務,為科舉功名馬首是瞻之學,而泛濫于聲音訓詁之學,務求“經史根柢”之學,打下了堅實的樸學功底。后受學于湖湘學巨擘王闓運。闓運字壬秋,湖南湘潭人,精于治《禮》,續治《春秋》,長于《公羊學》,乃當世一流的今文經學大師。王氏主成都省城尊經書院院長,首倡治學先明讀書之法,提倡治學需從研習十三經注疏、二十四史、文選入手。廖平勤學善思,頗得王闓運賞識,故最得王氏公羊學之精髓,深諳今文經學治學的理路要領。光緒十五年(1889)中進士,因不喜外任為官,自愿回川任龍安府教授。民國初年,出任成都國學專門學校校長有年。因患中風,手足麻痹,遂退居鄉里,以口授書育徒為事。民國二十一年(1932)卒,享年八十一歲。

      廖平治經綜貫百家,要在不囿成說,標新立異,甚至自我否定。一生經凡“六變”,其一變“平分今古”,認為《王制》為今學之主,《周禮》為古學之主,并以此條理今古紛爭,一舉解決了經學史上的千古疑難。二變代表作《知圣篇》、《闢劉篇》,主張“尊今抑古”,認為古文經皆有作偽跡象,雖托名周公之作,實乃劉歆及其弟子所偽作,不可為據,并自駁前說之“平分今古”。三變代表作《地球新義》,提出“古大今小說”,以否定自己的第二變思想。前三變雖互相排斥,遞相駁難,但并沒有突破“今古之學”的范疇,其學理與結論頗為學者稱道。其后三變則專注于“天人之學”的體系建構與思想闡釋發揮,言多怪誕,理多含混,甚至不乏違背一般常識的結論,已非純粹的學術了。廖平在經學上的貢獻在于前三變。他析疑解難,勇于創作,新見迭出,曾自云:“推倒一時,開拓萬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虛?!盵1]88有功于經學甚偉。這顯然與他早年肄業尊經書院,接受張之洞以“經學為根柢”的治學范式訓練,深明王闓運所倡導的重思辨、體統、經例、書法等常州今文經學的治學路數、理念與熏陶有關。說肄業尊經書院是造就影響廖平學術成就的重要學理基礎并不為過。

      但廖平無論治經門徑還是治學旨趣,都與張、王二師所授頗異,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特學術價值取向與理想追求特征非常明顯。為此,張之洞時加提點,擔憂廖平之學將有“風疾馬良,去道愈遠”之虞。王闓運以治《公羊》著稱于世,而廖平則另以《榖梁》名家,以與其師之學相異。廖平治經不僅變更師傳受授,而且一變再變,不僅變古而且變今,還變己說,所變既有不斷漸進的遞進過程,也有明顯的學術分期,個中原因,素為研究者所不解。如二變時謂“子書出于孔門四科”;三變時則認為道家、墨家以及西方諸學皆源于孔門,把孔子提升到天下世界學術始祖的高位,并以《管子》、《老子》、《莊子》、《山海經》助其大統之說;三變后大量援引《楚辭》、《釋典》、《內經》以解釋其天人之學。這些紛繁復雜的變化,早已超出了治理經學的一般范圍,成為駁雜混一的“絕恢怪者”之說。這顯然不能從他受學尊經書院的學源基礎來解析其成因。廖平經學一變再變,乃至牽強附會、奇說跌出,至于荒謬不經等現象,實際上還另有因由。簡言之,即巴蜀文化中奇幻浪漫的仙道思想,蜀學博雜混一的治學特點,蜀士自古就有的好做“翻案文章”,喜“奇聞異說”的治學傳統,是形成廖平學術奇異多變、一變再變的重要學理與文化源頭。

      首先,巴蜀文化歷史悠久,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始源。它與重道德禮樂的中原文化內涵殊異,是“重仙的文化”。仙化浪漫思維方式是古蜀文化的重要特征[2]87。秦滅巴蜀后推行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開始融入中原禮樂文化系統,直到文翁以儒化蜀,蜀中士風才有實質性變化,史稱“蜀學比于齊魯”即是指此。但巴蜀文化獨有的歷史文化土壤與歷史傳承尚在,巴蜀文化獨有的仙道浪漫思維模式尚未堙沒絕跡。實際上文翁“以儒化蜀”的結果,并非如他設想的那樣使齊魯之學的規制、禮儀、體系在蜀地原汁原味地承傳。巴蜀士人雖然拋棄了“好文刺譏”、“不慕權勢”的舊習,但并非一切照搬齊魯儒學的范式,而是在繼承古蜀文化特質基礎上有選擇的吸收,走的是儒學巴蜀化、本土化的他途。如司馬相如、揚雄皆世稱大儒,但其學所向并非純粹的齊魯儒學舊貌。就“司馬相如文章按之,其所用詞語多本六經”[3]4-5,但司馬相如成就卻是張揚鋪排、重浪漫想象的辭賦。揚雄好為《易》,被他的好友桓譚稱為“西道孔子”,但其《太玄》已非《周易》的原旨,而是建立在“師心”基礎上的典型新說。這正是齊魯儒學在巴蜀本土新異化、本土化的標志,是蜀人好異創新思維的代表。此后,巴蜀歷代雖然大儒輩出,但主要成就與影響仍然是以仙道思維為指導兼及儒學旨趣的詩、文之學。如李白、三蘇父子、楊慎、李調元等蜀中“文心秀士”,無一不是敢于突破陳規,勇于奇思妙想、浪漫博通的蜀中奇才,以詩文名天下的一代文宗。譚繼和先生在總結蜀學的重要歷史特點時說:“蜀學兩千年有重文學、今文經學的傳統,從司馬相如到廖平再到郭沫若,都時隱時現地傳承著,并明顯地占有優勢?!盵1]82可以說,巴蜀學人在融入時代主流學術潮流的同時,始終不忘保持巴蜀文化自古就有的浪漫思維、仙道思想、富于幻想與追求獨立開新的文化傳統。重說經義微言,好獨創新說這一獨特的鄉邦人文傳統特性,正是廖平經學一變再變,聯想鋪排,縱橫馳騁以至于離奇荒誕的文化基礎與學理來源。比如,廖平認為天學的重點在于神游學,他直接以神仙浪漫之學來闡釋一向不語“亂力怪神”的儒家天人之學。特別是三變之后,他跳出傳統經師以史或經解經證經的慣例,雜引《山海經》、《老子》、《管子》、《列子》、《楚辭》、《經典釋文》、《黃帝內經》等諸書雜說,大膽假設,比附神異,甚至主觀臆想、穿鑿附會,為解釋建構天人關系而“無所不用其極”。雖然廖平的出發點是要樹立天下師法素王的文化氣象,但顯然已經超出了研制儒家經學的“正?!狈懂牐蔀榻洸蛔⊥魄玫墓终Q臆說了。如《四變記》說形游學為“人人辟谷飛身”,《五變記》說神游學為“如仙家之嬰兒煉魂,神去形留,不能白日飛身,脫此軀殼”。把儒學等同于神仙詭異之學,故聞一多稱廖氏此學為“神仙之學”[4]25。

      廖平為了達到樹立孔子為先知先覺的萬世之師的極度重孔、尊孔目的,其學不惜一變再變以至陷入詭辯論泥潭,使一些本來清楚明白的經學問題變得復雜化、神異化和不可知化,自己也落下離經叛道、怪誕不經的名聲。個中緣由固難理喻,但從巴蜀文化神異仙化的思維形式與蜀學唯我獨新的求異文化傳統去認識了解,何嘗不是一種新的有效方法。

      其次,巴蜀作為仙源故鄉,自古不乏成道飛仙的奇聞異說,成為廖平糅雜佛道仙異傳說,浪漫神游,廣為聯想以闡釋儒家經典理義,建構天人之學體系的又一文化基礎。廖平治經,最初以經史典籍為的鵠,但不拘一格,廣泛援引佛、道、術數乃至神異傳說等雜說解經不是沒有。他廣涉諸子,詩文唱和,文采風流,子部、集部文獻可觀者甚眾,完全是一位巴蜀典型的“百科全書式”經學家。據初步統計,其“子部文獻”就涉及諸子總義、儒家、道家、釋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兵家、天文、術數、醫書等十四類,總計文獻九十六種。如諸子總義類就有《諸子凡例》、《子書出于寓言論》、《墨家、道家均孔學派別論》等三種;道家類文獻有《老子新義》、《莊子新義》、《莊子新解》、《莊子經說敘意》、《莊子禮解》、《列子新解》等六種;陰陽家類文獻有《陰陽匯輯》、《陰陽五行經說》、《五行論》等三種;術數類文獻有《撼龍經傳訂本注》、《都天寶照經》、《天玉寶照蔣注補正》等十二種。尚著有《傷寒總論》、《太素內經傷寒總論補證》等內科文獻四十八種,《古經診皮篇》、《黃帝內經太素診皮篇補證》等外科文獻六種。廖平在治儒經儒理時不僅大量采納糅合佛、道等子學思想,而且還著有數量不菲的子學專書專著。這固然與廖平援引諸書典籍以張揚孔子之學有關,但亦與巴蜀自古乃仙源故鄉,佛教禪宗文化重地,以及子學向來發達的文化歷史背景有關。如大邑鶴鳴山乃天師正一道發源地,青城山乃最早的道場,嚴君平、揚雄、張陵等大師皆生長、傳道于巴蜀之地。從馬祖道一到破山海明、丈雪通醉以來的巴蜀叢林禪宗文化譜系延綿不絕,流播巴蜀大地千年。實際上,巴蜀之地一直是名道高僧代不乏人之所,子學文獻典籍“汗牛充棟”重鎮。這無疑為廖平潛心子學研究并取得不俗成就的重要文化基礎。

      綜觀廖平一生的學術造詣,僅用“經史之學”并不足以囊括其學術之全貌??梢哉f,巴蜀學人慣有的追求浪漫仙道的思想,求變多思的治學精神,追求通博、泛濫百家的治學價值取向等巴蜀文化根脈特點,不僅成就了廖平這位通達古今的經學大師,還成就了廖平這位以巴蜀仙道文化為基礎的子學大家。

      參考文獻:

      [1]廖幼平.廖季平年譜[M].成都:巴蜀書社,1985.

      [2]譚繼和.巴蜀文脈[M].成都:巴蜀書社,2006.

      第5篇

      關鍵詞:群眾文化藝術;社會發展;作用

      中圖分類號:J0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10-145-1

      完善群眾文化藝術服務體系、擴大文化產業總體規模、增強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勢在必行。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從新的高度、以新的視角深刻認識群眾文化藝術建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她對于促進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濟發展是文化繁榮的基礎,社會進步是文化興盛的條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隨文化的興盛和繁榮。

      一、群眾文化藝術的內涵及其特征

      群眾文化藝術是人們自娛自樂、表達感情的重要手段,植根于廣泛的群眾基礎之上,它貫穿于廣大群眾的勞動生產、生活過程之中。群眾文化藝術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是以娛樂和陶冶情操方式為主要內容,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社會歷史現象或是指以廣大群眾以自身為活動主體,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反映當地社會生活,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文化或意識形態。

      二、群眾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群眾文化藝術促進社會發展是由群眾文化藝術的三大基本功能即宣傳教化作用、普及知識作用、精神調劑作用決定的,并通過三大基本功能的發揮,達到促進社會和諧的總體目標。群眾文化藝術在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和諧發展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先進、科學、健康的群眾文化藝術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具有特殊作用,發展群眾文化藝術,繁榮群眾文化藝術是當今新形勢下的一項特殊的任務。群眾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中具有以下作用:

      (一)群眾文化藝術能夠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發展是文化繁榮的基礎,社會進步是文化興盛的條件,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要求也必然伴隨文化的興盛和繁榮。

      (二)群眾文化藝術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群眾文化藝術的社會教育效能具有廣泛、業余、靈活、方便、普及、實用形式多樣的特點,可以為廣大群眾開辟廣闊的學習空間,不斷提高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素質;群眾文化藝術具有寓教于樂的功效,讓參與者在輕松活潑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中獲得知識,增長才智,因而更富有吸引力。群眾文化藝術通過參與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可以提高社會的整體素養,促進社會更加和諧。

      (三)群眾文化藝術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支撐。群眾文化藝術具有傳播和整合效能。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信念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樹立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需要先進文化的引導、整合。通過積極創作弘揚和諧精神的優秀群眾文化藝術產品,通過廣泛的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可以表達和諧社會的理想,宣傳社會發展的主張,使社會發展的精神深入人心。

      三、發展群眾文化藝術的主導方向

      要使群眾文化藝術在社會發展中能大有作為,必須明確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的主導方向,找準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的重點、難點,采取強有力的措施。

      (一)大力開展與普及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當前的群眾基本文化需要,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個性凸顯以替代成為活動主題,過去以館、站組織開展活動為主,轉變為群眾依靠自身設施開展活動為主。針對此種狀況,群眾文化單位要改變原有工作模式,實現角色轉變。

      (二)高度重視群眾文化藝術工作。落實發展群眾文化藝術的公共責任,各級政府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保障廣大群眾的文化基本權益以及社會發展的高度認識發展群眾文化藝術的重要性、緊迫性。特別要明確群眾文化藝術事業是公益性事業,發展群眾文化藝術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把發展群眾文化藝術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精神文明建設總體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領導干部目標責任考核;要采取有力措施,確保群眾文化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三)切實加強群眾文化藝術場所建設。一是要真正體現齊抓共管。爭取上級和政府在政策、資金、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在各級政策制定中增加一些硬性指標和要求,讓文化軟實力真正硬起來。二是要真正體現齊抓共建。首先要把文化建設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總體規劃及新農村建設規劃,努力實現文化設施現代化,文化工作制度化,服務對象社會化,活動形式多樣化的新格局。其次要加大人員隊伍建設的投入,進一步落實編制、人員、經費,特別是要加大基層宣傳經費。第三是要創新培養人才模式,通過核定編制,公開選拔等辦法,既解決管理人才問題,同時又解決專業藝術人才問題。三是要建立齊抓共享。主要是解決文化成果不能共享的問題。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工作機制和監督機制,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實處,讓千家萬戶都能享受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是各級各部門要把送政策、送科技、送衛生、幫扶活動與送文化有機結合。

      總之,社會發展需要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群眾文化藝術蓬勃發展,必定會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和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10、12、355.

      [2]沃林格.抽象與移情[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5,21.

      [3]侏儒楚.美育與藝術欣賞[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第6篇

      一、好萊塢電影與文化霸權

      我們如此關注好萊塢電影與國產影片之爭,不僅是從產業角度上的金錢和利益,不僅是美國佬在中國老百姓的口袋中卷走多少錢以及中國電影人能不能賺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影和中國文化能否崛起,以及美國“文化霸權”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文化霸權在雷蒙德?威廉斯在《關鍵詞》中指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葛蘭西用來描述社會各個階級之間的支配關系。這種支配或統治并不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試圖成為包括特定的觀看世界、人類特性及關系的更普遍性的支配。由此,領導權不僅表達統治階級的利益,而且滲透進了大眾的意識之中,被大眾接受為“正?,F實”或“常識”。

      美國作為一個文化產業大國,已形成巨大的文化產業鏈、文化市場和文化消費群體。好萊塢電影就是美國文化的宣傳載體,伴隨電影而來的美國文化很容易給國人造成對個人英雄主義,自由和人權的等等被夸大的、不實的意識形態體系,好萊塢占領中國電影市場可以說是美國對中國的文化侵略大獲全勝的表現。

      首先,電影鏡頭中的美國,往往被演繹為現代片中繁華都市的奢靡生活、西部片中廣袤平原的自由馳騁、歌舞片中明亮舞臺的盡情高歌……好萊塢電影為觀眾營造出一個所謂自由、平等、民主的啟蒙理念的國度。其次,人們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全面的美國,但依然會對鏡頭里的“理想國”產生向往,并有了態度層面上的改變,認為美國文化就代表著現代和進步,并逐漸養成了美國電影里所涉及的美國價值觀。最后,人們開始在行為上向著美國文化靠近,并在模仿中逐漸舍棄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美國文化開始在全球擴張,提升自己的文化軟實力和話語權,從而,美國化成為全球化和一體化,美國成為世界的裁判。

      二、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

      好萊塢顯然已意識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默默將目標對準了中國。搶占中國市場的策略之一就是在影片中大量融入中國元素,提高在中國觀眾中的親近感和接受度。

      1.中國故事:花木蘭

      1998年,一部迪斯尼的動畫片《花木蘭》引起轟動,但這是好萊塢影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在看中國元素?;咎m在中國原是孝道、愛國、有勇有謀的象征,但在好萊塢制作的動畫片中,花木蘭成了活潑可愛的少女,對愛情有著渴望?!痘咎m》的成功,不僅讓中國影人反思,同時也讓好萊塢影人嘗到了甜頭。

      2.中國場景:碟中諜

      由湯姆克魯斯主演的碟中諜,至今已有四部。2006年上映的《碟中諜3》更是捧紅了中國的一個旅游景區――西塘古鎮。作為外景拍攝地的嘉善西塘古鎮、上海陸家嘴金茂大廈,延安東路隧道和淮海路多次出現在影片中,我們在好萊塢的電影中也能見到自己身邊的熟悉環境?!栋⒎策_》里的“哈利路亞山”也取景于張家界,越來越多的中國場景開始在好萊塢電影里出現。

      3.中國標志:功夫熊貓

      2008年,一只名叫阿寶的熊貓走進人們視野,夢工廠制作的《功夫熊貓》是一部以中國古代為背景,以中國功夫為主題,以中國國寶熊貓為主人公的美國動作喜劇電影,其景觀、布景、服裝以至食物均充滿中國元素。繼續出品《功夫熊貓:蓋世五俠的秘密》、《功夫熊貓2》等,以及功夫熊貓的小游戲,少兒圖書等延伸產品也大獲成功。

      4.中國演員:從李小龍開始

      華人演員出現在好萊塢電影里更是非常常見,從最開始勇闖好萊塢的李小龍,成龍,李連杰,到以后的闖好萊塢女星鞏俐、楊紫瓊、章子怡,到現在的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人,只要是個明星都可以進入好萊塢,躋身國際大牌行列。

      我們的文化被美國用來賺我們的錢,這實在是可笑之至。中國文化被好萊塢玩弄于股掌之間,而中國卻苦于沒有好題材。在國產電影盡是腦殘和中日戰爭的時候,我們或許應該看到好萊塢是如何從中國文化中開辟的光明之路。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

      三、國產電影的救贖

      馮小剛說,“現在大家都在抱怨好萊塢擠壓國產片空間,但我們要找自己的問題。你沒有觀眾,是因為你的電影不好看。”核心問題不是審查,而是中國電影確實很少出現精品,因此在強勢美國文化占領國際話語權的背景之下,好萊塢電影成為代表“精彩”的品牌,國產電影只能茍延殘喘。太死守民族本土主義就會阻礙傳播交流范圍,傳而不通;如果拋棄民族本土主義就會只剩下大眾通識的元素,影片則失去文化的稀缺性。因此,我認為國產電影應該從一下兩個方面進行救贖。

      一方面,以學習西方模式符合世界潮流為重點。師夷長技以自強,好萊塢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包括故事題材、敘事模式、技術手段、表演風格等,這些構成電影的各種元素都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和趣味中心,因此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世界范圍內都廣受歡迎。

      第7篇

      關鍵詞:色彩寫生 觀察方法 整體性

      色彩寫生教學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和認識對象的方法。能敏銳地反映出畫面鮮明的整體色彩關系和局部的色彩變化。

      在課堂寫生練習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有些學生在作畫之初的鋪色階段容易做到整體地觀察和比較。但是進入深入刻畫時卻很容易陷入局部的觀察。只盯著一個局部而不去和周圍的環境作比較,從而造成畫面色彩只有變化而沒有統一,或者光有統一而缺乏變化。因此,在進行色彩寫生訓練時,必須掌握一個正確的觀察方法,即從整體到局部,在局部與局部之間進行比較,最后再回到整體的方法。這個方法要貫穿寫生的全過程。

      這里所謂整體,就是畫面諸要素之間相互的依存關系。例如:素描和色彩的關系,結構關系,形體關系,空間關系等等。而這些也就是繪畫要表現的整體要素。

      一、首先應有色調意識

      色調是指畫面或對象的總體色彩傾向。wWw.133229.COm也是基本色彩關系的支撐點。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從色彩的性質分,有冷色調和暖色調;從色相上分,有紅色調、黃色調、藍綠色調等等;從明度上分,有亮色調、暗色調、灰色調等等。那么面對具體物象時,如何把握大色調呢?首先應看何種顏色占主導地位。比如,有這樣一組靜物,一塊淡黃色的襯布作背景,前面的實物為無釉的土黃色陶罐一只,紅色的蘋果和橙色的桔子一盤。那么很顯然這是一組黃橙色調的靜物。而如果將背景襯布換成藍色,前面的實物換成一只灰藍色的花瓶,一盤綠色的蘋果和一玻璃杯牛奶,那么就是一組藍綠色調的靜物了。

      一般來講,在室內寫生,色調以物象的固有色為主。但不同的光源和環境對物象固有色有著強烈的影響,同時使色調有了不同的變化。如暖光源照射下的物體偏暖,色調也偏暖。相反,冷光源照射下的物體偏冷,色調也隨之偏冷等等。而室外的風景寫生則受到陽光、季節、氣候等的影響很大。例如山區清晨的冷紅色、晚霞的桔紅色、中午的灰白色,還有春季的嫩綠,秋季的金黃,冬季的灰色和白色等等。因此,我們在把握大色調時,不能盲目地照抄對象的固有色,而應整體地觀察物象和周圍環境以及光照條件等等。有想法,有意識地組織畫面的色彩傾向,要學會用客觀對象的整體感覺和寫生畫面的整體感覺相比較,這樣才能找到整體效果從而把握好整體色調。

      另外,人的主觀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面對同樣的景物,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處理。有的畫面強調對比,有的畫面力求統一,有的畫面色彩強烈,而有的畫面色彩則寧靜和諧。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客觀物象的本來面貌之外,和每個學生不同的敏銳程度、不同的色彩感覺和不同的表現力是分不開的。這是正常現象而且也是允許存在的。關鍵在于畫面整體的色調是否準確,色彩關系是否和諧和統一。

      二、處理好色彩關系

      色彩寫生的著力點在于表現對象的色彩關系。正確的觀察比較方法是準確把握色彩關系的保障。

      世界上任何物體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聯系而存在的。色彩也是如此。任何一個視覺正常的人,面對一件單色物體都能認定其色彩面貌。比如看葡萄會說是紫色或是綠色,看到橙子會說是桔色的等等。如果物體存在于一定的空間里時,其色彩必然與周圍相鄰的物體互相影響,互相制約而形成了一定的關系即色彩關系。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同樣是一顆紅顏色的蘋果,放在一塊藍色襯布上和放在一塊黃色襯布上,其色彩的冷暖傾向是不同的。因為蘋果受到襯布的反光影響,所以前者偏冷而后者偏暖。如果不去和周圍的環境及條件作比較,孤立、被動的抄寫對象,就不能準確地表現物象豐富的色彩關系。這就是整體觀察和比較的結果。因為色彩關系是整體比較后才存在的。沒有整體的比較就無法找到某一局部顏色的準確性。在一年級的新生中,由于觀察方法掌握不當,有不少同學在色彩寫生時沒有全局觀念,想到哪畫到哪,只求物體自身的完整性,從而忽略了畫面中所有的內容是否統一在一種條件下。比如一張八課時的色彩寫生作業,時間己過半仍有個別學生留有較大面積的空白沒有鋪顏色。這種不注意整體的局部色彩往往是孤立和不準確的。只有將畫面鋪滿顏色,我們才能發現某塊顏色是否準確,是否破壞整體關系而需要調整。

      色彩關系是有其變化規律的。概括地講就是光源色、物體的固有色和條件(環境)色的對立統一。這就要求學生在作畫時,要認真分析物體周圍有哪些條件對其有影響,同時對色彩進行觀察和比較。這樣就容易抓住色彩傾向從而更準確地表現豐富的色階變化。例如:一塊紅色襯布襯托下的物體,他們要受到襯布的反光影響而使物體色彩中帶有紅的成分。反之,物體對襯布同樣也有影響,他們之間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聯系的色彩關系。

      另外,在作畫時,不僅要能看出反差大的色彩傾向,還要學會鑒別較為近似色塊的細微差別。在觀察色彩時,將幾種色相、明度上接近的物體并置(在視覺上)起來作比較,亮的和亮的比,暗的和暗的比,紅色和紅色比,綠色和綠色比。這樣一比較,即使很近似的顏色也能從其明度,冷暖和純度等方面看出微小差別,進而表現出豐富的色階層次。

      三、重視形與色的結合

      形與色實際上就是素描和色彩的關系。在不同的繪畫作品中素描和色彩的因素是有所側重的。例如古典派的繪畫比較側重素描的嚴謹,而印象派繪畫則更側重于色彩的表現。作為造型藝術的基本功訓練,素描和色彩同樣重要而且是緊密相聯的。不能因為要準確地描繪形而放棄了色彩,但也不能因強調畫面色彩而完全放棄畫面中物體的形,這也背離了我們基礎課教學素描和色彩相結合的原則。

      繪畫藝術中的形,從立體觀念來理解是指整個物象的形體,即畫面可視部分的輪廓、形體起伏及暗示出的物象背面。素描用明暗來表現形體和空間,而色彩要通過色相、明度、純度來塑造形體。色彩是依附于形的。因此,對形體的塑造應同時兼顧素描關系和色彩關系并從形體結構及明暗關系出發處理好明暗調子和色彩的冷暖關系。

      我們知道,物體受光后出現“三面五調”的明暗變化規律。這是塑造形體的原則。在明暗調子變化的同時還出現了色彩變化規律,包括冷暖和純度的變化規律。物體受光后呈現出的冷暖明暗變化,取決于光照條件。暖光源照射物體時,受光部暖,背光部偏冷。而冷光源照射物體時則受光部偏冷,背光部偏暖。當光源接近白光時,受光物體主要呈現明暗對比,而冷暖對比卻很微弱。在正常情況下,半受光面接近固有色,反光部是暗部色彩的反傾向,如果暗部色彩偏冷,反光部略偏暖。高光如果在受光部暖色的包圍中,它將是略偏冷的強亮色。純度的變化規律,掌握起來要稍難些。通常情況下,半受光部純度較高,亮部或暗部隨著明度的提亮或變暗,純度隨之降低。以上即是物體受光的產生的明暗,冷暖和純度變化的規律。掌握這些規律,會有助于用色彩去塑造形體,使形與色達到有機的統一。當然,這些規律還要受到光源條件及環境等方面的諸多影響,因此在實踐中反復認真地觀察和比較才能準確地把握客觀世界中鮮活而又多變的豐富色彩。

      四、空間層次的把握

      繪畫是在平面上塑造具有三維視覺效果的畫面。自然,畫面的空間層次處理就成為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風景寫生中,由于近景、中景和遠景的層次很分明,因而空間層次也較容易把握。但在靜物寫生中,對象的景深不夠.空間層次較難表現。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察方法,只盯住一件物品,不去和周圍作比較,那么空間層次就會被忽略。一般近處物體的形體感強,明暗反差大,而遠處物色的形體感弱,明暗反差小,近實遠虛,最遠的景物趨于平面,再加上色彩的冷暖和純度對比,空間層次在把握起來就會容易得多。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