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育敘事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18:09:01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敘事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教育敘事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教育敘事作為一種教育研究方式正在廣大中小學校得到迅速的推廣,它符合中小學教師教學研究的實際。但許多教師在教育敘事的客體即敘事題材的發掘和選擇上深感困惑,盡管擁有大量的教育教學方面的素材,但不能從這些豐富的素材中選擇出有典型意義的題材來,因此,造成敘事內容平淡,缺乏深度。本文試圖對敘事題材的發掘和選擇作較全面的解讀。

      教育敘事首先要有“事”可敘,這個“事”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也不是閉門杜撰出來的,而是來自于真實的教學實踐,來自于豐富多彩的教育生活。這樣的“事”就是敘事的“題材”,題材是敘事的基本材料。

      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每天都發生著許多大大小小的事件,這些事件所表現的內容、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時間和發生的場所等都是有區別的。如有的事件是表現課堂教學的,有的是表現課外活動的;有些事件的主角是學生,有些事件的主角是教師;有些事件是關于少先隊工作的,有些是關于班主任工作的等等。這些不同的事件,表現出不同類型的敘事內容,實際上也就表現出不同的敘事題材。

      在這里,我們選擇課堂、學生和教師作為發掘敘事題材的切入點,簡要的論述有關課堂題材、學生題材和教師題材發掘中的一些關注點,為我們更好的發掘敘事題材提供一些視角。

      一、課堂題材的發掘

      課堂題材主要指在課堂中所發生的各類教學事件,包括在學科教學中所開展的各種教學活動,教師對教學內容設計和組織,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各種方法、技巧,精彩的教學場面,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以及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等。

      從課堂教學中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能力,可以看出學校的教育面貌與辦學特色,當然,也可以發現教育教學方面的問題。顯然,在學校的課堂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敘事的題材。作為敘事者,理應把目光重點放到課堂中去,從中發掘出許多生動的、鮮活的、富有時代特色的事例來。

      課堂題材可從以下視角去關注:

      (一)發掘教學的“亮點”

      “亮點”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精彩場面,它可以包括:教師在處理教材內容時的成功做法,教師有效組織的教學活動,精彩的師生互動場面,學生活潑、高效的學習方式等。這些“亮點”有些是預料之中的,也有些是預料之外的。在這些教學的“亮點”中往往凝結了教師高超的教學技巧,蘊涵了教師深厚的教學情感,或集聚著學生的學習智慧。發掘這些教學“亮點”作為敘事題材,可以展示某種成功的教學范例,展示某些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給人以啟示與借鑒。

      (二)教學中的突發事件

      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師通過預設而進行的一種有計劃、有步驟的教學活動,然而,學生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學生的思想、情感、行為等是教師所無法預設的,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發生一些出乎教師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對這些“突發事件”,教師如何處理,如何用恰當的方式來調控教學進程,這不僅能體現出教師駕馭和調控教學的能力,以及隨機應變的教學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中出現的“突發事件”有時也是一種教育資源,教師應該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來把握和利用這樣的教學資源。

      (三)教師的教學機智

      教學機智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靈活處理教學問題、巧妙把握教學過程的一種技巧。從實踐看,教學機智能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智慧,能體現出教師優越的教學能力,也能體現出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所以,表現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教學機智,同樣能給人以啟迪。

      (四)教學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

      教學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會出現生動活躍的場面,也會出現冷淡尷尬的情景;會產生預料之中的效果,也會出現意外的失敗。成功的教學事例會給人一些啟示,而教學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以及對這些矛盾和問題所作的思考,同樣會給人以啟示。從研究的角度看,成功的教學事例與不成功的教學事例,同樣具有思考價值。因此,教學敘事不僅要關注課堂中的“亮點”,也應關注課堂中出現的問題。

      二、學生題材的發掘

      學生題材主要是指以學生的生活為主要內容的事件。在這類事件中,學生是主角,表現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品德、思想、情感、行為等,反映的是學生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學生題材主要包括:學生之間發生的故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故事,學生家庭中的故事,以及學生在校外生活中所發生的故事等。

      對學生生活題材的敘事,其意義在于:其一,通過對學生的思想、行為的描述,揭示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使教育者能對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行為變化,進一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調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其二,通過學生的故事,來透視學校的教育現狀,了解學校哪些教育活動對學生發生了積極的效果,哪些活動對學生產生了不好的影響,哪些方面還存在問題等。

      學生題材可從以下幾方面去發掘。

      (一)學生的“思維火花”

      “思維火花”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有創新意義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指學生突出的、優異的學習成果,或能表現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的、值得其他同學學習和仿效的事例。

      具體的說,這方面的題材一般有以下方面的內容:

      1.有創意的思維活動;

      2.對問題發表的不同見解;

      3.獨特的思維問題的路徑;

      4.具有個性色彩的學習方法;

      5.超出的學習能力。

      這樣的題材在教學實際中是很多的,我們只有仔細留心身邊的學生,就會發現這方面的事例。

      (二)學生的心理情感

      教育敘事不僅可以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為,也可以把敘事的視野伸到學生的心靈深處,敘述學生的心理變化,敘述學生的情感世界。學生作為生命個體,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和情感需求,這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視的。對敘事來說,這方面有著豐富的題材。

      學生心理情感方面的題材包含以下內容:

      1.學生個人愛好與追求;

      2.學習愿望與情感上的需求;

      3.在學習中獲得的快樂;

      4.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各種挫折,以及由此產生的困惑、苦悶心理;

      5.學習中的焦慮情緒;

      6.對教師的喜愛或厭恨之情等。

      (三)學生的家庭故事

      家庭是學生學習生活的另一個重要場所,學生的成長與家庭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表現學生在家庭中所發生的事,有利于我們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學生,也有利于與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溝通與交流。

      學生家庭方面的題材可以包括:

      1.學生的家庭背景及其對學生產生的影響;

      2.學生在家庭中的各種表現;

      3.學生家庭中發生的重大事件;

      4.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等。

      每一個學生都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演繹著一個個美麗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對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一份份難得的教育材料。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多關注這些“細節”,因為在它的背后往往蘊涵著一個精彩的故事。教師要善于對這些“細節”進行發掘。,去發現豐富多彩的學生生活世界。(四)學生成長的故事

      這類題材的范圍比較大,凡是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對學生產生一定影響的事件,或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都可以作為這方面的題材。

      這類事件,對學生來說是一份值得紀念的個人財富,而對教師或學生家長來說,是一份值得思考的材料。從學生的成長故事中,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總結出富有實踐意義的教育經驗來。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其一,學校中有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會對學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成長歷程;其二,學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在不經意之中發生的,有時候會有一種“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其三,學校的教育環境對于學生的成長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應時刻想到如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三、教師題材的發掘

      教師題材主要是指教師親身經歷的或與教師本人有密切關系的事件,事件的主角是教師。教師題材可以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教學研究與實踐活動,教學的收獲,工作中碰到的困惑,教育生涯中難忘的經歷等。

      (一)記錄成功的教育教學活動

      成功的教育教學活動是指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教學活動,包括學科教學、德育活動、課外實踐活動、班主任工作等。成功的教育教學活動往往包含教師優秀的教育經驗,教師富有推廣意義的教育方法、技巧等,從這些成功的活動中能透射出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以及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學風格。

      具體的說,表現教育成效的題材可包括以下方面的內容:

      1.一次生動活潑的主題班會;

      2.一次與學生成功的談心;

      3.一次富有意義的家訪活動;

      4.一次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

      5.一次深受啟迪的研討活動。

      (二)記錄心理困惑

      教師在教學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對有些問題,經過分析思考后,能找到妥善解決的方法,而對有些問題一時會找不到或很難找到解決的方法,以至在心理上產生困惑。教師在工作中產生的各種困惑,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教師的困惑,有些是普遍性的,這樣的困惑往往能引起其他老師的心理共鳴;有些困惑是特殊性的,是在特殊背景下產生的一種個別現象,對這種個別性的困惑進行剖析,也是有一定意義的。

      (三)教學探索活動

      這主要指教師所開展的各種教學研究活動,包括經歷的研究過程、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效果等。教師在自己專業發展的道路上,會處處留下教學探索的痕跡,會遇到很多問題,碰到很多曲折,同時,也會不斷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進行探索嘗試,在這其中所經歷的碰到問題時的困惑、研討過程中的爭辯、研究實施中的艱辛、獲得成功時的快樂等,都是很好的敘事題材。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研究,比較注重的是研究結果,注重用論文、研究報告等形式來表達研究的結果,而對研究過程的描述與總結則比較忽視。而實際上,具體描述教學研究的過程,如你的研究成果是怎樣得來的,經歷了哪些研究步驟,你的想法是怎樣逐步完善的等,這樣的記敘,無論對于成果的總結,還是對于教學研究本身來說都是很有意義的。

      (四)教學中的“遺憾”

      在教師的教學經歷中,會留下值得紀念的事,同樣也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斑z憾”可以指在以往的教學中做了那些不應該做得事,或者那些本來應該做而沒有做的事?!斑z憾”是對以往自己教育行為進行反思以后所產生的一種認識,它既是一種教訓,也是一份經驗。這些“遺憾”的事,可以引起我們的借鑒,引起我們的思考。

      四、發掘敘事題材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上文簡要地論述了課堂、學生、教師三種題材的發掘方法,需要說明的是,這三種題材不是完全獨立的題材,而是相互交叉的,在一種敘事題材中,往往包含了其他方面的敘事內容。對有些事件,如果仔細的分,很難說是屬于哪一題材的內容。如課堂題材,就一定會包含教師和學生方面的內容,有些題材,既可以屬于課堂題材,也可屬于教師題材或學生題材,因此說,它們三者往往沒有明顯的界限。這里所做的區分,只是為了敘述上的方便,而區分的標準主要看敘事內容的側重點。

      在上述每一類的敘事題材中,列舉了若干方面的小點,這些小點可以看作是發掘題材的切入點,當然,這里每一小點也不是截然分開的,這樣的分類只是為大家提供幾個敘事的視角,有關各類題材發掘的切入點還有很多,這里只是列舉幾個。

      在發掘與選擇敘事題材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發掘敘事題材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對敘事題材進行分析思考的過程,通過分析思考,從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件中選擇出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從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看出其不平常的意義來。當然,這種思考不是簡單的就事論事的思考,而是要把對事件的考察與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聯系起來,從理性的角度來審視教育事件,或把現實中發生的事件放在理論層面上來加以分析思考,這樣,才能揭示出事件所包含的理論意義。因此,作為敘事者來說,也要具有一定的理論素養,要不斷增強自己的理論功底,這樣才能在發掘敘事題材時獨具慧眼,發現出有價值的敘事題材來。

      (二)要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發掘與選擇題材。同一件事情往往包含有不同的意義,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會發掘出不同的意義來。對于一件事,從某一角度看似乎很平常,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會發現其不平常的意義。還有一種情況,有時單獨看一件事情似乎沒有什么意義,但一旦把它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或與其他事件聯系起來,其意義就自然地凸顯了。所以,我們在選擇敘事題材時,不僅要善于分析思考,而且要學會靈活地思考,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這樣才能多一份題材選擇的余地,具有更廣闊的選材空間。

      第2篇

      數學差生即指數學能力較弱,且數學成績評價長期低下一類學生,這類學生在中學階段存在一定比例。一般說來,數學差生大多數對數學缺乏興趣, 他們認為數學抽象,枯燥乏味,有的學生產生反感,甚至認為學習數學是苦惱的事。分析其產生的心理因素主要來源于兩個因素。

      一、自身因素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教師說,這學生比較聰明,那個學生比較遲鈍; 這個學生長于記憶,那個學生善于思考;這個學生有音樂才能,那個學生繪畫出色;這個學生活潑好動,善于交際,那個學生沉默寡言,喜歡深思。這些都是學生之間表現出來的心理上的個別差異。就同一心理發展階段的學生來說,雖然他們有著大體相同的心理特點,但同中有異。由于人的遺傳因素,天賦素質或生理條件, 構成了人的心理個別差異的物質基礎。而人的心理個別差異,是人們在各自不同素質的基礎上,在各自不同的社會物質生活、文化教育環境中,接受到不盡相同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果。正是這些后天的決定因素,使每個人具有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等特點。

      1.數學差生的心理差異 數學差生的形成決不是一朝一夕所致。由于他們有一朝數學分數低下, 引起愁悶,數學中存在的問題、疑惑沒有得到及時的幫助和解決,所以就會有一夕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受挫,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埋怨的機率就會上升,促使他們對學習數學的情感逐漸發生變化。他們在老師面前常表現出膽怯、性格內向、自卑,在同學面前常表現出自私、冷漠、消極。久而久之,學習數學的動機、興趣和意志日漸消失,更認識不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們學習數學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免受老師和家長的責備。他們對數學的學習通常感到厭煩、有太多的弄不清的問題,以致數學的情緒低劣。正如《左傳》中所述“喜生于好,怒生于惡......好物樂也,惡物哀也?!?/p>

      2.數學差生的能力差異

      首先,學習者的認識結構,即人在認識活動中的心理過程(感覺、知覺、思維、想象、記憶、注意等)和個性心理特征(情感、意志、能力、體質等)存在差異。其次,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依賴于外在的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習者內在的心理結構,它是學習者通過教師所激發起來的心理結構作用于外界的數學知識結構而形成的一種內在的知識結構。因此數學認知結構是從數學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它一旦形成,將對學習者后繼的數學活動產生調節作用。但由于各人的心理結構的差異,則同一知識結構作用于不同的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知結構,因此,不僅有正誤之分,而且也有優劣之分,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習數學的能力。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數學差生的認知活動往往表現為沒有形成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般思維動作,也沒有形成認識活動必須具備的特殊思維動作。

      二、環境因素

      客觀環境的影響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作為數學學習的環境因素,是指學習者所處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在數學學習中,不論是數學知識、技能和能力的獲得,還是對數學學習興趣、態度、情感、意志等的激發和發展,都受到學習者的環境因素的嚴重影響和制約,并起主導作用。

      1.家庭教育的影響

      人生第一位老師是媽媽。老舍曾說過:他母親對他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是滲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家庭中每一天的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家庭對各種事物的評價,家族生活的習慣。所有這一切,每日每時都塑造著家庭最小的心靈。有些學生家庭貧困,學費難以支付,因此這些學生自覺矮人一截,自卑感十足,對前途悲觀失望;有些學生恰恰相反,由于家族優越,父母為官,因此這些學生自覺混到畢業,前途自會有望;有些學生家長,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整天忙于賺錢,忙于應酬,無暇顧及子女;還有些家長進卡拉OK廳、跳舞、打牌,甚至“三缺一”時,把子女也拉上,放任自流;有些事業型家長,忙于自已的工作,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已的事,不懂的問題可以問老師,對子女缺乏營造家庭學習數學的環境的細心和耐心;有的學生家庭不和睦,父母經常吵架,甚至離異,有的學生喪父喪母,給子女帶來心靈的創傷,這些學生缺少正常的關愛;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百般溺愛,養成了子女依賴、怕苦畏難等不良習慣,不懂得生活的艱辛,揮霍無度,以致各種惡習產生。以上種種都是數學差生受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環境。它是按照發展人的身心這種特殊需要而組織起來的環境。數學教師通過數學,極大地影響著每個學生的心靈。教師對學生的熱愛關懷、期待厚望、指導幫助和行動表率等,不僅產生積極的效應,甚至影響他們的終生。無疑這將對學生的成才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數學差生的形成過程有著抑制的作用。但是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熱衷于搞應試教育。白天上了九節課,學生還得餓著肚子加上兩節晚自修課,星期六、星期天也不休息;有些老師滿 堂灌,學生的書包越背越重,正當的興趣愛好受到了壓制甚至剝奪,數學差生更是倍受歧視,身心健康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少數教師文化業務水平低下,不能勝任教學工作;有些教師缺乏工作責任心,對學生漠不關心,或者違背教育規律,不恰當地指責學生、隨意停學生的課、罰抄作業幾十遍上百遍;甚至違背

      師德規范,諷刺、挖苦、辱罵、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所有以上這些因素致使有些原在小學階段數量關系理解不夠透徹的數學差生到了初中就一差再差,心理畸形發展,學習數學的動機、興趣、情感和意志蕩然無存,而表現出麻木、呆滯、遲鈍。

      3、社會環境的影響

      第3篇

      (一)傳統舞蹈教學模式僵化

      當前舞蹈教學主要還是以口傳以及身授為主要方法??趥骶褪俏璧附處煂ο嚓P的知識進行口頭描述,對舞蹈的技巧進行語言描述;而身授主要是指舞蹈教師通過不同的肢體語言方式對舞蹈技巧或者訓練技巧進行演示,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理解。這兩種傳統方式從抽象理解和直觀呈現兩個方面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但通過講解和示范進行舞蹈教學,相對而言容易缺乏趣味性,因為講解相關的知識是比較枯燥,而肢體動作的示范也較為單調,所以對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這就導致一些學習舞蹈的學生對于舞蹈的內涵認知不足,僅僅只是應付日常的舞蹈學習和訓練,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對于舞蹈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樣也是不利。因此,采用新的舞蹈教學模式就非常有必要。

      (二)教育敘事對于舞蹈教學的積極影響

      教育敘事本身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更為積極地參與到日常的舞蹈教學當中。敘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運用敘事的方法進行舞蹈教學能夠更好地結合學生的天性,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對于舞蹈藝術的綜合理解。教育敘事實際上就是采用講述故事的方式圍繞教育實踐對象進行描述和表達。教育敘事本身就是一個間接經驗的傳授過程,同時也能夠引發學生的知識累積。舞蹈藝術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除了留下很多規律性的舞蹈訓練模式,也留下了非常多的舞蹈藝術類的故事,舞蹈早已經是世界重要的藝術財富之一。所以,舞蹈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對舞蹈藝術中的故事內容進行講述可以充分對傳統的舞蹈教學方式進行補充,讓學生可以從新的角度重新觀察舞蹈藝術,從而產生學習舞蹈藝術的熱情,更好地配合舞蹈教學。

      二、提升舞蹈教學中教育敘事的應用實效性思考

      在應用教育敘事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好舞蹈教學原本就有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充分發揮教育敘事的各種優勢,積極推動舞蹈教學的全面發展。教師要把握好教育敘事在舞蹈教學中的主線,并且鼓勵學生參與其中,這樣才能收獲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增強舞蹈教學的吸引力。

      (一)教育敘事在舞蹈教學中的關鍵點

      在運用教育敘事教學方式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明確每一次舞蹈教學的關鍵點,也就是舞蹈敘事要緊密聯系的教育主體內容。因為教育敘事實際上是對舞蹈藝術當中的故事進行重新的演繹,但是一個舞蹈藝術故事當中所能夠包含的信息量實際上是非常多的,因此舞蹈教師應該緊密聯系每一次舞蹈教學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每一次舞蹈教學的主要教學目標,從而圍繞這樣的一個主題運用教學敘事方式進行演繹。教師運用教育敘事時不能對于各類相關的故事進行隨意地聯系,而是要集中在一個主要的教學目標上進行故事講述,這樣才能夠更為集中地運用舞蹈教學時間,提升舞蹈教學實際效率。實際上,明確教育的主體內容就是每一次舞蹈教學的主線,因為教師只有圍繞這樣的一個主線進行教學,才能夠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思維互動,進而參與到舞蹈教育敘事活動當中。教育敘事是圍繞一條主要的線索展開的,因此,教師在一個課堂當中也要圍繞這樣的一個主題進行發展,才能夠讓學生通過教育敘事獲得更為豐富的知識。主線明確是教育敘事在舞蹈教育中進行應用的關鍵點,教師需要在運用過程當中重視這一點,充分發揮教育敘事的教學機能。

      (二)教育敘事和舞蹈教學實際的結合

      在開展教育敘事的過程當中,教師也需要關注舞蹈教學和教育敘事之間的結合。教育敘事雖然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教學模式,但是實際上不能夠完全取代示范性的言傳身教,需要和傳統的展現式教學以及理論教學模式結合在一起,共同形成舞蹈教學的重要模式。教師在進行教育敘事的過程當中,最好是敘述自己的一些故事,直接面對最為真實的自我,并且以這樣的故事去引導學生逐漸進入到日常舞蹈教學的常態當中,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舞蹈教學里面的深層次含義。教師要根據班級當中舞蹈教學的實際狀況,結合舞蹈教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運用教育敘事的手段,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促進舞蹈教學的發展。而對于舞蹈教學過程當中的問題,教師仍然要通過日常的言傳身教以及訓練才能夠逐漸發現。因此,在開展教育敘事的時候,教師不能夠完全脫離日常的舞蹈教學,只有充分結合舞蹈教學的實際,才能夠使教育敘事在課堂教學當中奏效。在開展教育敘事的時候,教師要充分分析舞蹈課堂上學生的實際狀況,從而選取恰當的方式進行教育敘事。如果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可能對于口頭語言的敘事比較容易產生興趣,所以教師在敘事內容上,要選取學生相對比較容易接受的;但是針對年齡相對于較大的孩子而言,在開展舞蹈教學過程中,教師就需要更進一步運用新的教育敘事方式,如采用視頻等,讓學生更加信任教育敘事的內容,并且從這些敘事內容當中可以真正得益,這就達到了教育敘事的目的。而在高年級的舞蹈教學中開展教育敘事,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敘事活動當中。學生在參與教育敘事中,可以在教師和其他學生面前進行自主表達,如參加舞蹈訓練的感想、自己對于舞蹈藝術的認知等,包括參與到舞蹈學習之中的各種內心世界的變化等。教師應該適當地結合教師敘事和學生敘事,從而發揮出教育敘事在舞蹈教學當中的良性作用。

      (三)通過反思敘事促進舞蹈教學的發展

      第4篇

          林青慧同學是一個好動、散漫、脾氣倔強的男生,這位看似貌不驚人的學生,卻是我工作中的一個大難題。學習對他來說很無所謂,由于基礎差,所以不管什么文化課他都不學。他上課無精打采,要么搞小動作,要么影響別人學習,提不起一點學習的興趣;下課追逐打鬧,喜歡動手動腳;作業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書寫相當潦草……幾乎每天都有學生向我告狀。不理他的那幾天,他便變本加厲地鬧起來!此時,我覺得逃避不了,必須正視現實!于是,我找他談話,希望他能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以學習為重,按時完成作業,知錯就改,爭取做一個他人喜歡、父母喜歡、老師喜歡的好學生。他雖然口頭上答應了,但他卻一如既往,毫無長進。此時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許他真是 “不可雕的朽木”。但我又覺得作為班主任,不能因一點困難就退縮,不把他管好還影響整個班集體。我心想:不轉化你,誓不罷休。

          在中學群體中,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老師過于直率,尤其是批評他們的時候太嚴肅而接受不了。有一次我上課,身為他們班主任,學生一般不敢睡覺,他卻旁若無人地趴在桌子上睡覺,這成何體統,當時我心里非常氣憤,但怕影響其他同學上課,所以我就沒在班上批評他,直到下課后我讓他到辦公室里來,雖然心中充滿怒火,但我還是沒有嚴厲批評他,因為我了解到像他這一類的學生脾氣比較倔強,說得過重反而適得其反。我問他今天是否身體不舒服還是其他原因要這樣做,并談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及人與人應互相尊重……他可能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以態度不是很強硬。

          談心,這是做學生工作必備的法寶,也是班級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經過觀察,我發現他喜歡打乒乓球。打乒乓球不正是我自己擅長的嗎?到了課外活動時間,我約他打乒乓球,給他講打乒乓球的技巧,談論目前我國乒乓球在國際上的地位以及現在發展的勢頭,談論整個世界的乒乓球賽事,談論我國乒乓球的明星。并建議他多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這樣對身體有好處。通過幾次的接觸,我與他慢慢交上了朋友,但他的紀律等并無多大改進。后來,我便加強攻勢:一邊與他打乒乓球一邊與他交流討論生活,進而討論學習。不動聲色地引導他遵守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努力學習,做一名好學生。在路上遇到他,我會有意識地先向他問好;只要他的學習有一點進步時我就及時給予表揚、激勵。他生病時我就給他買藥、煎藥........讓他處處感到老師在關心他,信賴他。久而久之,他也逐漸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確了學習的目的。

      第5篇

      將“年鑒學派”發揚光大,使其成為當時法國史學界學術中心的是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羅代爾(Braudel)。布羅代爾提出了嶄新的“歷史時間假說”,就像秒針、分針和時針一樣,分為“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稓v史與社會科學:長時段》是布羅代爾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該著作中,他指出歷史學科與其他的人文社會科學之所以不同,即在于史學具有其他社會科學所不太重視的“時間”概念。歷史中的“時間”就像電波一樣,電波有短波、中波和長波,而歷史則有“短時段”、“中時段”和“長時段”之分?!岸虝r段”主要指歷史上的突發事件或偶發事件,它們是歷史進程中的某些“浪花”或“插曲”,對總體的歷史進程幾乎不起作用。雖然我們往往認為歷史往往是因為某些重大的“偶然性”所推動,但事實上,總體的歷史進程并不依賴于這些隨機的、偶發的事件,沒有出現這些隨機的、偶發的事件,也一定會出現一些隨機的、偶發的事件?!爸袝r段”是指在一定時間之內發生的相對穩定的經濟、社會結構,呈現出周期性波動的特點,它對歷史發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伴L時段”則是“年鑒學派”最為重視的理論假說,它是歷史時間中最為深層的時段,影響并決定著整個的歷史進程?!皻v史是人類生活中形形和矛盾的時間體現,它不僅是過去的實在,而且是當今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無論是研究過去或現在,都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社會時間的這種多元性,這是人文科學共同的方法論?!?/p>

      “長時段”假說提醒我們,歷史總是會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反映出它的過往的意識與精神之“文化存在”,這是由于歷史往往取決于“長時段”歷程所積淀的文化與精神的巨大力量,它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人的觀念、思想與精神。同樣,在教育中,雖然近年來教育改革不斷持續推進,但我們還是發現諸多固有的觀念與意識仍然在起著一定的作用,甚至作為影響教育改革的反作用力而牽制著教育改革的進程。因此,分析當前中國教育改革面臨的困境,必須從“長時段”理論來認識與分析。中國當前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確實受到了后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思潮的影響,但也要看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仍在不自覺地影響著人們對新教育觀念的理解與認同。這就是年鑒學派所指稱的“長時段”假說。根據年鑒學派學者的觀點,“長時段”是屬于歷史時間中那部分最為深層、最為隱蔽,而又最為有力的“時間段”,它往往以“世紀”為基本的度量單位,它常常是經年不變,抑或是變化極其緩慢,甚至讓人幾乎覺察不到時間的改變。眾所周知,來自不同文明的國家在教育領域往往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深層次的“長時段”的教育理念。例如,地中海文明國家非常注重學生的心靈成長,如柏拉圖所說的,“教育非它,乃心靈轉向”,或是蘇格拉底所說的,“教育是點燃學生心中學習的渴望的火焰”;中國則十分注重學生的倫理精神的培育,甚至認為學習就是學會做人,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學會擁有“仁愛之心”,“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笨梢?,“長時段”的時間往往是“綿延”不絕的,其肇始于古往,流行于當下,波及至未來,并且,“綿延”的各個部分不是相互分離,而是相互滲透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們不知不覺地把我們所數的每一瞬間放在空間的一個點上;只有在這種條件下,抽象單位才能成總體,但這種傳統的時間觀割裂了整體?!币虼?,在探討中國教育改革面臨的困境時,要注意到中國歷史長河的“長時段”的“深層結構”的影響。

      “結構是指社會現實和群眾之間形成一種有機的、嚴密的和相當穩定的關系。對我們歷史學家來說,結構無疑是建筑和構架,但更是十分耐久的實在。有些結構因長期存在而成為世代相傳、連綿不絕的恒在因素:它們左右著歷史長河的流速,另有一些結構較快地分化瓦解。但所有的結構全都具有促進和阻礙社會發展的作用。這些阻力表現為人及其經濟幾乎不可超越的限制,可以設想要打破某些地理格局、生物現實、生產率限度和思想局限,這是何等困難之事?!蹦觇b學派的“長時段”理論打破了傳統史學的“線性歷史”的解釋模式,讓我們注意到當前教育改革中遭遇的種種困境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歷史背景的,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教育改革并非畢其功于一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不因一項教育政策或一個教育改革文本就能實現的,它需要需要通過當下的點滴的進步與努力,營造一個又一個“短時段”的成功,走向“中時段”的“體系”之建設,并為最終走向“長時段”的深層結構的構筑,為形成新的教育理想與信念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微觀敘事”與“普羅大眾”的需求之心:中國教育改革的“民眾制約性”

      造成教育改革理想與現實之困境,是因為我們總是站在“精英”的立場上來理解教育制度、教育體制、教育改革與變遷。作為精英的教育理論家和改革家,以及引領時代改革的教育學者們,較少從“微觀敘事”的層面去關注每一個教育時代背景下的“普羅大眾”與“非精英個體”的“現實取向”的教育觀念與教育行動。大多數教育改革其基本立場往往是注重學者、專家等“精英”的立場,相對忽視“普羅大眾”的視角。事實上,影響教育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并不總是取決于“精英”,而是由“普羅大眾”所決定的。正如先生在1918年11月所作的演講《庶民的勝利》中所指出的,真正的勝利,不是哪一部分人的,而是庶民。同樣,教育改革的成功,往往也是取決于“普羅大眾”的“我覺”。只有當“普羅大眾”的意識都覺醒了,思想都啟蒙了,理智都萌發了,教育改革的進程就銳不可擋;反之,則寸步難行。近十多年來,我們在推廣新教育改革的理念時所投入的力量與精力不可謂不強,波及的范圍不可謂不廣,宣傳的力度不可謂不大,為何“應試教育”的現象仍有愈加嚴重的趨勢?為何教師對學生知識成績的盲目追求仍十分強烈?為何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學習興趣與動機仍然很難被充分點燃?為何師生在教育活動中雙方的教育幸福感仍然比較缺乏?這些問題不得不讓我們思考,在發起教育改革的準備階段我們是否進行了充分的調研,以切實關心、理解與同情“普羅大眾”的精神狀況,以及他們的無奈與抉擇。只有當我們從“宏觀立論”模式轉向“微觀敘事”模式,我們才會真正體會到教育改革基層的力量。正如年鑒學派所倡導的,“從廣義來說,一切關于人類在世界上出現以來所做的或所想的事業與痕跡,都包括在歷史范圍之內。

      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興亡,小到描寫一個最平凡的習慣和感情?!彼?,當我們在推進新的教育改革進程之時,除了關注“精英”的思想與精髓之時,還要留心“普羅大眾”的所思、所想,“普羅大眾”才是真正決定與影響教育改革與發展成敗的關鍵力量。因此,從年鑒學派的“微觀敘事”立場出發,教育研究的視角和重心必須整體下移,一方面,教育研究要將視野從專家精英、政策制定者、話語權擁有者轉向社會平民、學生、教師,傾聽“普羅大眾”的內心;另一方面,教育研究要從宏大敘事轉向具體的、微觀的日常教育生活世界和教育改革的領域,并揭示社會文化、日常生活、民眾心態等因素的現實作用?!皞鹘y史學所注意的幾乎只是個人、社會上的最高階層人物及其精英(國王、政治家、大革命家)和事件(戰爭、革命等),或由精英控制的制度(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等等)。相反,我們感興趣的是與權力無緣的社會大眾,是受制于這些權力的人?!痹谵D向微觀敘事的過程中,教育改革的研究必須關注“微觀層面”引發的問題,并需要有強烈的質疑和批判精神,如此才能真正推進教育改革的進程?!昂甏髷⑹隆钡慕逃母镉幸欢ǖ膬瀯菖c特點,特別是它通常會高屋建瓴地事先做好“整體設計”與“總體規劃”,并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會在改革過程中建立起有效的評估體系,以判斷教育理想的實現程度。然而,它也有明顯的不足與缺點,主要體現在缺乏足夠的自我批判精神與提出問題的意識,特別是在面對微觀的日常教育生活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時,往往會因為“宏大敘事”的絕對話語權的力量而忽視、抑制乃至完全否定“微觀敘事”的問題式話語,從而將教育改革陷入困境之中。對此,年鑒學派的代表人物布洛赫(Bloch)指出,“一件文字史料就是一個見證人,而且像大多數見證人一樣,只有人們開始向他提出問題,他才會開口說話。歷史研究若要順利展開,第一個必要前提就是提出問題?!边z憾的是,“宏大敘事”的歷史傳統往往使得它容不得各種細微的教育問題之現象,常常用“宏大敘事”的霸權輕易地否定各種問題的出現,從而影響教育改革的推進。

      三、“日常生活批判”理論與“慣習生活”的趨同之腳:中國教育改革的“日常制約性”

      縱觀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演變,可以發現大部分的改革都是由專家所發起的,但成果的案例卻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的“慣習生活”有強大的牽制性、習慣性、惰性。例如,1958年,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美國朝野震驚,杜威的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受到了質疑。1959年,美國各方面的專家齊聚在伍茲霍爾討論中小學教育改革話題,會議共同推舉了認知結構理論學派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Bruner)來領導美國的課程改革。布魯納及其團隊設計了當時被認為最科學、最完美、最理想的中小學課程,然而,最終因為這一課程改革受并沒有打破“慣習生活”的惰性,因而在十年之后以失敗告終。因此,年鑒學派主張,任何改革必須要對傳統的“日常生活”進行批判,只有當人們都能深刻地洞察到傳統的“日常生活”中的諸般問題,改革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沒有“日常生活批判”的參與,教育改革就會受制于“日常生活”的惰性。20世紀中期以來的年鑒學派運動推動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自覺地向生活世界回歸,“日常生活批判”成為了年鑒學派在探討生活世界的意義結構中最為重要的范式之一。與“微觀敘事”一樣,“日常生活批判”在其理論范式的本質上也是一種微觀的研究范式。年鑒學派的學者們之所以重視“日常生活批判”,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實證科學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遇到了價值與意義的危機,科學建立了合法性的規則,卻喪失了生活意義,“實證科學正是在原則上排斥了一個在我們的不幸的時代中,人面對命運攸關的根本變革所必須立即做出回答的問題:探討整個人生有無意義。這些問題歸根到底涉及到人在與人和非人的周圍世界的相處中能否自由地自我決定的問題,涉及人能否自由在他的眾多的可能性中理性地塑造自己和他的周圍世界的問題。受胡塞爾的現象學、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哲學、西方哲學等的影響,年鑒學派的研究范式逐漸轉向“日常生活問題及其批判”,并通過日常生活批判而發現人生的主觀性對于一切改革的影響與制約。在轉向“日常生活批判”的年鑒學派看來,任何教育改革都必須關注教育的日常生活,并通過分析與探討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教師、學生、家長等相關利益者的人生主觀性,領悟教育改革的進程與成功的可能。與“科學世界”相比,“日常生活”的世界是一個自在的、未分化的、類自然的世界,它具有兩個根本的特征。

      第一,日常生活是人們過著一種自在的、無意識的、未經反思的活動,類似于古人所說的“然嘗聞堯舜之世,十日一風,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鑿井而飲,所謂‘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是也?!笨梢?,日常生活是人們在街頭巷尾里所過的尋常生活,是人們身處其中而又沒有經過嚴格省思的生活,雖然這樣的生活在實證科學看來未免有失精致與嚴謹,卻是人們真正的“存在”,它是生活之本、生活之根、生活之魂,它對于某種科學世界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并且是某種科學世界是否能真正建立的重要基礎。這一特征表明,教育改革往往是以科學世界為基礎的,但無論怎樣的教育改革,不僅需要引導教育科學未來,而且更需要充分關注日常生活世界的話語體系,要認真傾聽并順應日常生活世界的“規律”,順勢而為,這樣的教育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取得成功。

      第6篇

      一、選題富有時代性與地域特色

      本次參評論文的選題呈現多樣化趨勢。有圍繞新時代背景下學校美術教育目的的論述,有關于美術新課程改革的探討,有美術教學及評價改革成果的展示,也有對當前美術新課程與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質疑或反思:有中小學美術課程與課堂教學的研究,也有館校結合的美術教育研究,涉及美術教育研究的各個領域。此外,參評作者的地區分布較廣。有沿海發達地區的,也有內地的,其中,不乏邊疆及少數民族地區的。許多選題凸顯地域特色,緊緊圍繞全球化背景下通過中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保護、繼承與發展當地本土美術文化的課題進行探討,富有時代性與地域性,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與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內容充實且有推廣價值

      由于進行美術教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改善美術教育、教學的行為,因此,針對所發現的既有現實意義又有理論深度的問題,能否提出可行與有效的對策,是研究能否獲得成功、論文內容是否充實的關鍵。本次參評文章中,有不少是圍繞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或校外教學展開論述的,提出了具有獨創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和方法,這些策略和方法在全國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三、研究和寫作方法比較規范

      一些論文或教育敘事的作者善于發現真問題,并能緊緊圍繞美術教學的某一問題,進行層層深入的剖析,進而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在研究方法和寫作方法的規范性上比以往有明顯提高,體現出較強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因而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學術含量。在凸顯美術教育研究學科特點的同時,一些論文的作者力求打破學科領域的界限,開展美術教育學與心理學、美術教育學與科學、美術教育學與社會學等方面的跨學科研究,從而產生一些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

      四、今后的期望

      第7篇

      (2013年12月30日)

      一等獎(35篇)

      高校組(7篇)

      文章題目 作者 單位名稱

      西部基礎美術教育互動交流平臺搭建 楊吟兵 四川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

      美術學專業型碩士培養過程中的問題及思考 曹生龍 揚州大學藝術學院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色彩課程教學體系的構建 何白云 江蘇廣播電視大學武進學院

      基于重點實驗室框架下數字媒體教學模式改革探微 馬志明 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王懿清 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觀念與技藝偏廢之利弊 張幼云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院

      我國高校美術與設計教育的發展與思考 汪 甍 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漢畫與新媒體藝術相結合的課程開發與教學實踐 王曄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系

      李英梅 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中小學組(28篇)

      文章題目 作者 單位名稱

      通過速構思維導圖培養學生設計能力的研究 王雪瑩 北京市西城區育翔小學

      走進皇家園林,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知美術 肖 紅 北京海淀區西苑小學

      以畫促賞,畫賞齊進——高中美術鑒賞教學故事舉隅 劉亞莉 北京市第十三中學高中部

      輔讀學?!奥勏銧C畫”美術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崔 寧 上海市浦東新區輔讀學校

      巧用金澤古橋資源開展小學美術研究性教學的實踐探索徐俊峰 上海市青浦區金澤小學

      平板技術應用于初中美術課堂教學評價的初步嘗試 徐韌剛 上海市奉賢區教師進修學院

      錢雪鋒 上海市奉賢區古華中學

      淺談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對地方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程晟 天津市河西區馬場道小學

      義務教育階段美術學科“334”課堂教學模式初探 周鴻梅 重慶市九龍坡區教師進修學院

      基于《美術課程標準》的小學美術地方特色教學初探 孫桂霞 內蒙古包頭市青山區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我與我的“小不點”——美術教育小故事 徐艷 江蘇省常州市懷德苑小學

      給校園添一抹顏色——校本《校園“涂鴉”》的教學探究 黃彩娟 江蘇省常州市勤業中學

      讓“經典名畫”融入孩子的審美世界 吳靜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星辰實驗學校

      美術教學中圖片的選擇與利用 管銀葉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初級中學

      浙美版教材人物畫教學序列架構研究 沈 潔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

      構建美術核心知識課程——兼論美國的經驗與啟示 金偉民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區教育局教研室

      讓美術活動洋溢泥土的芬芳 俞東林 浙江省紹興縣柯橋小學

      六個版本美術教科書剪紙部分編排比較和思考 袁 亞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星洲小學

      美術欣賞教學中的“隔”與“不隔” 冷 瑩 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 潘殉 浙江省縉云中學

      林維山 浙江省麗水市教育教學研究院

      教材中范圖再應用的嘗試 沈其弘 福建省泉州市第三中學

      由一節創意圖形教學課引發的思考 鄭寶珍 福建省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如何在藝術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 朱君 山東省臨沭教體局教學研究室

      小學美術專題式教研策略初探 彭海鰲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教育科研中心

      中學美術新課程課堂教學設計常見問題及評析 徐新貴 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學

      紙談行動研究——講述“紙”上談兵的故事 施瓊英 海南省??谑械谑袑W

      傳剪風、承情韻、創時尚 辜敏 四川省成都市教科院

      ——民間剪紙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傳承與創新

      在托班開展有效的美術活動的研究 王英 云南省文山州幼兒園

      從“畫法”到“教法” 魯粲 新疆烏魯木齊市教育研究中心

      ——淺析中國古代畫論對美術教學的啟示

      二等獎(97篇)

      省份 作者

      北京 劉建文、崔玉良

      上海 張元/遲瓊/蔣敏/季蓓蕾/沈琪/張穎/張梅鳳/高珺/周良辰/劉獻梅/周方耘/莊琪/蘇藝/朱平/張旭東/丁雪瑩

      天津 路穎/胡渤海

      重慶 周聯波、張陽春/曹燕/吳倩、萬虹、庹禎平/張江麗

      山西 馬志畛

      內蒙古 張穎

      遼寧 趙玲/王婷

      江蘇 鄭芙紅/丁瑜/駱厚軍/王芳/陳麗萍/李娟/王倩

      浙江 金宇起/徐仁達/王俊峰/王靜/李方/俞莉莉/鄭憲恒/馮國?。瘡埣延瘢惙迹烊~啉/馬國強/王煒紅、王心恬/陳泳/金娟/朱國鋒/吳江東/于姚/曹建林/鄒傯佳/許小英/王衛華/萬紅亞/吳奕奕/朱麗菊/厲堅芳/董莉莉/許海燕/傅永平/沈利鋒/范艾芳

      安徽 陳強

      福建 楊劍清/高藝玲/詡臺牌/肖毅華/蔡志雄/陳捷、李高山

      江西 林娟/熊亞瓊/馬志明/魏茜/程國亮、萬國華

      山東 劉華/劉靜

      湖南 謝雱、賀佳妮/唐云

      湖北 劉廣/王璇/余志敏/曹登平/衛英/何錦蓉/李立春

      廣東 陳杰/陪紅陽

      四川 鄧樹江/冷玉春/黃勇

      貴州 張瑩

      新疆 徐世杰/謝鴻/王燕

      省份 作者

      北京 馬士文/汪秀華/陳虎/葉明/李彬

      上海 厲建青、姜悅誠/侯翠蘋/陶佳莉/錢華/瞿劍宛/操曉臻/虞紅日/宋晶晶/許冷今/高菊芳/朱傳斌/張千華//宋玉燕/顧超

      天津 劉國發/楊桂亞婭/董鑫/李振安/王琳/林珍/張潔/宋永傑/周立華

      重慶 張衛平/左斌/陳博/王少華/謝麗群/謝丹/庹禎平/伍泓穎

      河北 丁生生/劉建青/師晨昱

      內蒙古 劉軍霞/郝麗娜

      遼寧 王秀芹

      黑龍江 姬爽

      江蘇 徐玥/單璐/張錦妹/蔣春燕/雍曉燕

      浙江 湯洪流/范艾芳、趙生粉/王璇/顧璐娜、楊育云/沈傳勝/方彩燕/潘筱虹/李勤/吳利英/陸華軍/李崇高/林大康/林春芳/吳聯相、吳瓊珊/陶育義/盧燕/程雪峰/趙永華/陳芳/郭莉/張吉磊/鄒映娣/沈日兒/顧紅源/章獻明/葉怡妲/何福軍/索奕雙

      安徽 方繼梅/李玉榮

      福建 劉明/陳麗朋/黃麗鋒/謝忠明/林提升/吳玉鳳/洪瑞桃/汪怡紅/林艷芳/王榮/張珍珍

      江西 羅鶯/趙靖/倪苗/郭莉

      山東 季慧/明磊/李娜/張彥偉、張蘭/巨興華/嚴作濤/周迎峰/矛瑛、徐清坤/倪玉奎/渠海/減旭東/王艷麗/齊淑芳、江建波/范云/董娟/李林/高萌/張艷秋/陳?。螘郧伲瘡堄老迹薪鸷#Z良楨/翟文霞/國佳麗、王玉剛

      湖北 鄭文才/張澤仁/胡瑞華/余村/涂永祥/李建華/劉慧/王文按/易艷/譚芬/胡志輝/楊強

      廣東 張靜華/黃云玲/方玉珊

      廣西 幸玉萍

      海南 周擁軍/尹文濤

      云南 劉年云/鄒紹元/王蓮/楊慶蘭

      寧夏 張帆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