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舞蹈藝術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15:15:59

      序論:在您撰寫舞蹈藝術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舞蹈藝術論文

      第1篇

      【一】淺談藝術實踐對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提高

      摘 要:藝術表現力是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感染力,是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和靈魂所在.舞蹈作為一種源自自然、來自人類靈魂深處情感的生動肢體表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這種感染力是通過舞者而傳達給觀眾的,使觀眾受到觸動,從而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這對從事舞蹈專業學習的學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將從藝術實踐的角度出發,結合自身工作經驗,探討藝術實踐對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培養和提高.

      關 鍵 詞:藝術實踐;舞蹈;藝術表現力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學校、教師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走出課堂,從社會這個廣闊的舞臺不斷汲取舞蹈藝術靈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主動重組和重建自己的知識體系,讓學習充滿樂趣,這是每一名學生和教育者希望看到的.藝術實踐正是舞蹈專業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吸納的一種轉變,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發掘學生的潛力,對培養舞蹈專業的學生的藝術表演力及綜合能力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舞蹈藝術實踐的定義及內涵

      呂藝生在《舞蹈教育學》一書中,稱舞蹈專業的藝術實踐就是舞蹈實習,他認為舞蹈實習包括了舞蹈表演、編導、教學、寫作等,舞蹈表演專業的實習主要是舞臺表演,側重學生舞臺表演能力的鍛煉.舞蹈教育專業實習的內容包括模擬教學、實際教學和論文.作者認為,舞蹈作為一門集音樂美、形體美、服裝美、舞美設計等多項藝術于一身的綜合藝術,以其高雅時尚的藝術品位和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翩翩風韻,無論是生動活潑的舞臺演出、還是嚴謹科學的教育教學、論文書寫,對于從事舞蹈專業學習的學生來說都有著“感于外、發于心”的本質提高,是藝術表現力來源的沃土.

      三、藝術實踐對舞蹈專業學生藝術表現力的作用

      (一)舞蹈藝術實踐是知識積累的過程,為藝術表現力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礎

      舞蹈課和舞蹈實踐活動(如舞蹈比賽)結合提高學生審美觀舞蹈課是知識積累的過程,教學方式主要圍繞講解——訓練——講解進行,教師以主導地位的角色傳授舞蹈基礎知識,學生基本是被動接受者,周而復始,學生對舞蹈課學習的興趣就會降低.為提高舞蹈課的教學質量,要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舞蹈藝術實踐比賽活動,把課堂所學知識應用到舞蹈實踐比賽中去,注重學生對舞蹈知識的應用,體驗、賞析和創造.要強調藝術實踐過程中的感性認識,它是教學活動的延伸,也是對舞蹈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檢驗,它們是相輔相成的.注重舞蹈課和藝術實踐比賽活動的相結合,為給學生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經常參加藝術實踐比賽活動的學生同沒有參加藝術實踐比賽的學生相比,他們之間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通過一定的舞蹈知識學習后,要安排和鼓勵學生多參加各種藝術實踐比賽活動,把理性認識上升為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舞蹈知識更廣泛的學習興趣,達到培養舞蹈藝術表現力的目的.

      (二)舞蹈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模仿力,進而提高其藝術表現力

      舞蹈是一門不僅注重形式美,同樣還十分注重思想情感內涵的藝術,從這個意義上講,舞蹈美不是一般的人體動態美.而是一種飽含詩情,富于樂感的人體動態美.學生在舞蹈藝術實踐中通過對大自然和生活的創造性模仿,可以提高其表現力,如擠奶舞就取源于勞動,它是模仿牧民給牛羊擠奶的動作來表現人民的智慧、勞動的美.通過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活動如“三下鄉”、“舞蹈采風”等方式,學生縮短了舞蹈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逐漸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作者認為,舞蹈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意識形態的反映,它屬于上層建筑,“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藝術的再現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離開了人類社會生活,離開了勞動實踐,也就沒有舞蹈藝術,在文字記載的幾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經歷了各個不同的歷史時代,有過各種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舞蹈藝術正是在這些多種多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的基礎上,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時代的印跡,從無到有,由低級向高級逐步發展起來的.內容、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拓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更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表演和創作靈感,從而提高舞蹈的藝術表現力.

      (三)舞蹈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學生創作、表演、欣賞水平,從而促進藝術表演力等綜合能力的提高

      舞蹈實踐包括舞蹈創作和舞蹈表演,而這兩者都經歷著從客觀現象到主觀意象再到舞蹈形象這二種時空狀態的兩度轉化過程.從素材到舞蹈藝術的轉化就是創造過程.舞蹈藝術源于生活.人們在生活中會有很多感悟,但表達不清楚,而創造本領的前提就在于發現、升華,例如,講解舞蹈《小金魚》時,我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在大自然中觀察魚的形態、覓食、嬉戲的全過程,并要求低年級學生設計一組舞蹈造型動作.學生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象出的肢體動作也十分豐富,有身體的扭動、面部表情的夸張表演、手部動作的配合,十分具有創造力也十分可愛,回到課堂再度講解《小金魚》時,學生情不自禁的發出了“原來是這樣”的感慨,學習效果十分好.對于高年級的學生,通過參加遼寧電視臺春節晚會演出、 電視臺“雙擁晚會”、去日本昭和大學演出、去法國演出等一系列藝術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眼界、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更能夠提高學生的愛國熱情、創作 、藝術表現力等多種能力,從而是各種藝術

      四、藝術實踐是藝術表現力的沃土,需要教育者不斷探索藝術實踐的新途徑

      學生的舞蹈感受力和藝術表現力,是學生的外部形態動作和內部情態動作的綜合培養.只要教育者努力探尋舞蹈教育的發展趨勢、發展規律和發展途徑,創造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活動,那么,對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展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創造性地運用外部舞蹈動作與內心情感語言的技能,來進一步創編舞蹈動作,發揮其表演才能,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藝術表現力和美的創造能力就不在是一句空話.藝術實踐,對于每一位教育者來說,不僅僅是單純的“演出”、“表演”;更應該是“教和學”的完美統一,是學生主動吸納知識過程,更是“教學實踐”、“舞臺實踐”、“創作實踐”的沃土,每一位教育者都應該開拓思路,創造性的開展藝術實踐活動,使舞蹈教育、教學告別“機械化”的操練,讓學習充滿樂趣,達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楊歐.論舞蹈學專業特色的舞蹈技術課[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4,(2).

      [2]張春河.高校舞蹈教師的角色素質[J].舞蹈,2008,(6).

      [3]張薇.舞蹈藝術走進大眾的探討[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

      [4]蘇婭.中、日、韓三國古典舞蹈比較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

      【二】舞蹈藝術方面的論文

      摘 要:文章通過舞蹈常識、舞蹈編導個人素質、培養優秀的舞蹈人才等三個方面對怎樣創作優秀舞蹈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舞蹈起源;舞蹈分類;知識型編導;舞蹈創新

      1 舞蹈常識

      1.1舞蹈的起源和發展

      舞蹈是人類最早起源于勞動的藝術形式,最早的舞蹈多以模仿狩獵或歡慶豐收為主,隨著社會文化發展,人們用這種豐富的肢體語言開始表達思想感情,繼而反映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審美要求。一般研究者認為舞蹈始于舊石器時代。結合中國遠古的傳說以及世界各國的歷史記載,舞蹈的演變經歷了我國云南滄源巖畫中等巖畫中體現的上古時代原始舞蹈,隨后在奴隸社會的圖騰舞蹈,到了封建社會的宮廷舞蹈,史書上記載中國宮廷舞蹈發展的兩個高峰的漢魏和隋唐時代,唐玄親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還親自參加編制樂舞。以及從歐洲宮廷舞蹈中發展而來的古典芭蕾,直至20世紀出現的現代舞。

      1.2 舞蹈的分類

      舞蹈按照社會作用的不同可概括為兩大類:①自娛性舞蹈。自娛性舞蹈顧名思義就是為了自我娛樂而跳的舞蹈。自娛性舞蹈劇具備廣泛的群眾性,例如,人數、場地、時間均由大家自己選擇決定,同時更以群眾舞蹈娛樂活動為互相交際為手段而到達交流感情的特殊性。②表演性舞蹈。表演性的舞蹈,是指專門為觀眾欣賞而表演的節目。這種舞蹈更多是具有了規范性,除了在個別的場合由專業的舞蹈工作者即興表演之外,大多數一般都在舞蹈編導的精心的編排下,提煉出主題思想、故事情節通過舞蹈的表演形式來塑造人物,通過扮演者的表演來娛悅觀眾,讓觀眾和舞者在精神上得到高度的統一。

      2 舞蹈編導個人素質

      好的舞蹈作品的稀缺并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很多理由導致這種現象的產生,其中優秀編創人員的稀缺為主要的癥結。培養一個優秀的舞蹈編導需要諸多的條件和因素。客觀的教學條件到個人的文化素質形成了密切聯系。所以在遵循舞蹈編創的規律法則制約下,切實提高編導的整體素質成為當務之急。

      2.1 舞蹈的文化內涵

      最初舞蹈在舞臺上拼的是技巧,再拼就是舞蹈的文化內涵。田露教授提出“在舞蹈編導、演的技巧,學養、文化人格等諸因素中,影響創作的終極因素是舞蹈藝術者自身的文化人格?!币粋€舞蹈的文化內涵完全取決于編導的個人內涵,他創作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2.2 做文化知識型編導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造就了很多具有文化特色的舞蹈,例如《雀之靈》《踏歌》《絲路花雨》《云南印象》等眾多經典作品。目前社會提倡的是打造知識型社會,也就要求文藝工作者提高自身的知識性才能符合當前社會趨勢的發展。一個能讓人從舞蹈中讀出知識讀出文化的作品,無疑是一個具有深度的作品,這個舞蹈作品就更多得起到了社會的作用,讓人們沿襲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同時,利用好這種廣泛而又直接的藝術形式繼續創新發展。伴隨著近幾年來電視的大力推廣,各種各樣的舞蹈都呈現在大家的面前,百變的樣式、翻新的手法,讓我們眼花舞蹈藝術方面的由專注畢業論文與職稱論文的zglww.net提供,轉載請保留 .繚亂,但是我們看到的是舞蹈上的“腐化”,舞臺上是讓人看不透的在歇斯底里表演的演員,舞臺下是稀稀拉拉面無表情的觀眾,這樣的場面和舞蹈的編導有直接地關系,這種舞蹈缺乏知識,是一個浮躁的表現,以一種功利的表達實現自己的目的,但是它偏離藝術的本質?,F在的狀況更可悲的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泛濫——搞自己的藝術,這些舞蹈編創者根本沒有認識到自己個人知識的缺乏,盲目抄襲一味追求技巧上的難度以及絢爛的舞臺效果,但是忽略了舞蹈的知識型。

      2.3 舞蹈編導應當深入到生活中

      當前舞蹈創作面對的很大一個理由是對生活的體味和感悟表現不足,舞蹈作品的主題被符號化和模式化,舞蹈來自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所以在舞蹈的編導中,編導只有在熟知生活中的細節,才能在生活中提煉并升華,在生活向舞蹈形象轉化的過程中,有一項技能是編導們要學習的就是“模仿能力”,這種摹仿可以在編出的作品中得到體現,觀眾也可以從這種摹仿中揣摩出是什么樣的情景,所以這個模仿要不到生活中體驗生活是不可能很形象的。

      2.4 舞蹈既要創新又要保持傳統文化

      我國的舞蹈資源豐富,有一些舞蹈文化經過藝術大師們的挖掘已經得到了保護和發展,但是目前仍然有很多的遺產沉睡在民間中,這樣就需要我們去挖掘,成功地挖掘后面對的就是怎么樣符合大眾的審美觀念,這樣就要求我們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進行二次的創新,這種創新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寶藏更好的發揮它的特色,適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3 培養優秀的舞蹈人才

      3.1 向知識舞蹈教學發展

      一個定位就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取向,所以作為當代的舞蹈演員們,更要著眼于未來,拋開功利心,舞蹈是經濟建筑中的高層建筑,是一種文化的象征,所以所有從事舞蹈生涯的演員們應該以知識舞蹈為導向,轉變觀眾對舞蹈就是“蹦蹦跳跳”的想法。舞蹈要求我們從事舞蹈的工作者們從自身的素質抓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這樣既能更加快速理解編導的主旨,更能在舞蹈中恰如其分的表達舞蹈所帶來的文化內涵。

      3.2 學會體驗感情

      舞蹈《牽手》打動了很多的觀眾,這個舞蹈來自生活,我們沒有把它放在舞蹈來源于生活著個章節中講,是因為這個舞蹈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是真摯的感情,兩名兩位殘疾演員用殘疾演繹完美,她(他)們沒有屈服命運的不公平,而是選擇了挑戰殘疾,與命運抗爭,用頑強的毅力支撐著殘疾的肢體,完成著各種高難度動作。在他們表演過程中,將他們的情感通達肢體語言表達的淋漓盡致。正是兩位演員的傾情演出打動了評委和眾多的觀眾,我們從他們的舞蹈中讀出了真心真愛和真誠,我們用一個演員參加一個訪談所說的話來總結這個舞蹈的成功。

      第2篇

      當代中國舞蹈的創作秉承了一貫的傳統創編精神和具有中國審美情趣的創作構思,而一件優秀舞蹈作品的誕生,不僅要傾注創編者的嘔心瀝血,更重要的是在于創作者如何將美感注入到舞蹈音樂的律動和舞蹈動作的一板一眼中,又如何將這種審美表達出來,滿足所有欣賞者的審美標準。在對于舞蹈的評判中,存在著來自于業內的“專業審美”和來自于社會大眾的“公眾審美”角度,需要創作者必須盡可能的在二者間尋求到平衡點,以滿足各方面的審美需求。所謂“專業審美”標準,自然是來自于舞蹈專業眼光的評判。藝術是人類各種審美活動最高級的表達形式,對于它的塑造首先要經得起專業的推敲和品評。盡管所有的藝術形式都存在著不同的表達方式,這使得對每一種藝術美感的把握都不盡相同,但在對于所有藝術的審美判定中,有著統一的認知:這就是“難”。雖然“難”并不能直接與“美”劃上等號,但“難”卻代表著復雜,代表著舞蹈音樂創編的精妙動聽,代表著高技術含量,代表著舞蹈技巧的出類拔萃。舞蹈藝術的完成沒有外在的工具,它借助于人體本身作為行為載體來表達各種精神和情感,通過與音樂節奏的融合完成傳遞美感的目標。

      在這樣的物質條件下,舞蹈的展現在創作中完全依靠人的身體來完成,所以技術技巧的難度自然成為區分高下的一個硬性標準。人們常說,“藝中有技,技不等藝”,這雖然印證了技與藝的不同,但也著實強調了技術的至關重要。在如今的專業舞蹈比賽中,評審無不將目光著眼于演員的技巧難度,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門道”主要就體現在舞蹈編排中的難度系數和舞者的完成質量。按照這樣的評判標準,楊麗萍、黃豆豆、王亞彬等舞蹈家依靠高難度和獨特的舞蹈技巧成名,而《雀之靈》、《士兵與槍》、《秦俑頌》等舞蹈劇目也憑借著難度上的技高一籌而成為經典。而“公眾審美”所關注的并非是編創能力和技巧的高深,而主要集中在對于舞蹈外在表現力的突出和音樂情感傳遞的直觀深刻。公眾的審美眼光是非專業的,但相對于專業評審對于舞蹈情感表達上的淡漠,普通大眾更注重舞蹈在與欣賞者情感溝通和傳達時的透徹。這種觀察的角度恰恰脫離了技術層面的難易,而著眼于文化層面的深淺。在“公眾審美”的范疇中,舞蹈音樂創編的重要性和其在藝術表現中的優勢地位得到凸顯,在很多普通欣賞者的理念中,恰到好處的舞蹈音樂是激發受眾欣賞熱情和幫助受眾理解舞蹈的重要環節。在我國的現實藝術欣賞環境中,普通大眾對于舞蹈動作的表現手法和信息傳播方式并不能達到充分的理解,因此,舞蹈音樂成為重要的輔助工具,通過舞蹈音樂配器、調式、節奏、風格,人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舞蹈所表達的基本情感和內涵精神,這相比晦澀的肢體語言,舞蹈音樂的直接性和簡單易懂更易為人們所接受。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在評判舞蹈作品時“專業審美”和“公眾審美”所關注的不同側面。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必須具備“新”、“難”、“深”的美學素質?!靶隆敝傅氖莿撟魇址ㄐ缕?,不能停留在固有的套路和思維中,不能被傳統的思想所禁錮,應勇于突破,以新鮮的主題立意、新鮮的舞蹈元素、新鮮的編排構思立足;“難”是指舞蹈音樂編配的別具匠心和技術技巧的精湛,以富含深厚功力的音樂創新能力和肢體語匯呈現出非同尋常的欣賞聽覺與視覺“雙重效果”,從而滿足專業的審美需求;而“深”則指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積淀,在舞蹈音樂和畫面中傳遞出抽象且深邃的意境,使人們在觀賞舞蹈的過程中達到感官和精神的“雙向”滿足感。

      二、基于欣賞角度的舞蹈創作審美觀——“三層審美需求”的逐步遞進

      舞蹈隸屬于音樂藝術的范疇,它的表達不同于歌唱,可以通過歌詞來傳遞情感;也不同于器樂,可以用不同的音色和調式調性來體現情緒起伏。舞蹈匯集了多種音樂特性,既要通過舞蹈音樂的引導來創造舞臺表演的氣氛和“語境”,又要依靠抽象的肢體語言來傳遞內容和表達情感。在這樣的藝術表達形式中,欣賞者對于藝術語言的理解和審美逐漸形成了多層次的、由淺入深的審美境界。在舞蹈音樂和肢體語匯的設計創作中,為使欣賞者能夠準確感受到各種音樂語言所傳遞的信息,會不遺余力地思考多樣化的創編技巧,滿足欣賞者各種層次的精神需求。我們根據舞蹈藝術的表演方式和觀眾的審美角度和類型,將其分為“肢體動作美”、“音樂結構美”“精神內涵”這三個審美層次進行解析。

      “肢體動作美”是舞蹈所流露出的最為具象和直觀的美感,而動作也是舞蹈藝術中最為核心的元素之一,對于舞蹈動作的品味,應從觀察舞蹈動作開始。肢體語言在舞蹈中既可以表現某種事物,也可以表達某種情緒,更能夠傳遞文化和人文精神。它通過舉手投足間閃轉跳躍的藝術化動作,可以模仿出豐富的自然生態,體現出瞬息萬變的情緒流轉。比如:在《天鵝湖》中,舞者通過動作表現出白天鵝高傲的姿態;在《雀之靈》中,憑借著一雙手就可以生動地刻畫出孔雀千變萬化的面貌;而《蒙古人》中用動作表現出的“騎馬”,使欣賞者形象地感受到蒙古草原人民的獨特氣質。這些動作語匯來源于生活,經過藝術化的提煉和加工,不僅還原了生活中的真實影像,同時也使舞蹈動作更具生命力。

      “音樂結構美”是由舞蹈音樂引領下的欣賞層面,它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由音樂結構所構成的舞蹈欣賞環境?!敖Y構”是時間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論是一首歌曲還是一部交響樂,結構的安排都是音樂表現力的重要組成。舞蹈音樂結構的創作通常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段落結構的設計。不同種類和風格的舞蹈所需要的段落結構不同,一段式的音樂結構是最小的舞蹈音樂單位,一般只會呈現單一的音樂主題內容,但不會因為內容短小而影響樂思的完整表達;二段式和三段式的舞蹈音樂在詮釋大多數民族舞蹈時都游刃有余,既富于變化又方便故事的敘述,在眾多舞蹈作品中應用和采納得最為廣泛。其二,旋律結構的設計。舞蹈旋律的創作可看作流動的時間形態,曲作者的情感變化和音樂思想匯集在旋律線中,形成起伏連綿的精妙旋律格局。當然,為了體現舞蹈劇情的各種沖突,旋律會產生諸多變化,如:演繹式、對話式、對抗式、變化式等。其三,情感結構設計。舞蹈音樂情感的布局往往會以舞蹈的主題為藍本進行音樂編排,在適當的時間以適當的音樂旋律變化產生情感效應。有些舞蹈由始至終體現單一的情感,但在音樂表達時需要由弱到強,逐漸遞進的表現,情感會有細微的變化;而在大型的舞劇項目中,音樂的創作則會充分融入各種喜怒哀樂的情感韻律,不斷變化跳躍,以配合舞蹈畫面的栩栩如生。

      “精神內涵”是舞蹈審美的第三層,也是最為深入的一層。它是指欣賞者通過對于舞蹈音樂和動作畫面的認知和解讀形成的主觀心理感受,屬于意識的范疇,體現著欣賞者對于舞蹈精神實質的吸收和感悟能力。要使觀眾獲得良好的“精神內涵”審美感受,取決于舞蹈創編的精細程度和觀眾欣賞水平的主客體雙方面。在兩方面因素都能夠達到最優時,可以浮現出三層舞蹈意境:首先,是以舞臺實景構成的精神感受。舞蹈動作和舞臺布置會在舞蹈開始的第一時間映入觀眾的眼簾,從而形成對舞蹈內涵最直觀和最淺層的精神認識,這種認識是由舞蹈中的動作和舞臺畫面構成的,這對于欣賞者的審美品評構成了最初的界定;其次,以舞蹈音樂延伸出的虛擬鏡像,逐漸構成了欣賞者的第二層精神感受。隨著舞蹈音樂的進行和故事的展開,戲劇沖突和舞蹈所蘊含的藝術魅力不斷凸顯,欣賞者逐漸從舞臺實景中抽離出來,思想中隨舞蹈音樂出現虛擬的畫面,這些畫面與舞蹈內容相似,并將抽象的舞蹈動作變得具象,此時欣賞者內心的審美滿足感增強了許多;最后,當視覺影像畫面和舞蹈音樂不斷深化交織后,形成了對于景象內涵的思考,進入到感悟精神實質和文化品質的境界。當舞蹈藝術的表現力達到一定高度時,這種內含的寓意會沖破表象傳遞給欣賞者,而當欣賞者良好地吸收這些哲理時,自然進入到了欣賞審美的最高境界。舞蹈藝術對于欣賞者來說所具有的“三層審美”感受相互關聯、逐層遞進,既有微觀層面的每一個舞蹈動作,也有完整音樂創編營造出的舞臺畫面,更有通過舞蹈音樂和肢體語匯所共同展示出的寓意和哲理。當代欣賞者對于舞蹈的要求已不僅僅滿足于動作難度高、音樂旋律優美、場面宏大、舞臺絢麗等出奇制勝的噱頭,而更注重舞蹈所攜帶的深刻含義和文化精神。只有以欣賞者的審美需求來約束創作構思,才能夠呈現出經得起觀眾琢磨和推敲的舞蹈藝術精品。

      三、基于音樂美學角度的舞蹈創作審美觀——“三要素”構建出的動靜虛實

      音樂理論界對于音樂美學三要素有著這樣的的共識:“音樂存在‘三要素’,包括行為、形態、意識這三方面。這三個要素通過在時空展示的、伴隨諸種人類文化行為的音樂審美、立美實踐活動,形成一個不斷處于運動過程中、不斷處于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制約中的完整音樂存在?!备鶕@樣的美學理論,任何音樂形式都以“三要素”的形態存在著,并以這樣的方式傳播著音樂之美。舞蹈藝術行為的存在,在于以創編和表演為主的操作行為和以改編和“二度創作”為主的參與行為。一部新舞蹈的誕生,凝聚著創作者復雜的構思過程,這不僅僅是對于舞蹈動作的編排,還包括對舞蹈劇本的研讀,對舞蹈立意的構思,對舞蹈音樂選擇的斟酌,對舞蹈外飾服裝的挑選,對燈光音響的協調。這些操作行為中的每一個步驟都關系到舞臺效果的成敗優劣,也正是這樣的操作行為,完成了舞蹈藝術美學構建中最為實際和具體的步驟。與此同時,舞蹈藝術的發展是與時俱進、不斷變化的,它的編創和改良不僅受到來源于藝術內部的影響,同時也受制于各種社會因素的變遷。當社會發展中人們的審美思想發生變化時,創作就會隨之出現調整,但這種運動變化游離于舞劇的外部形態,并不能觸及到舞劇的核心精神。舞蹈藝術的操作行為和參與行為是運動的,不斷變化的。在各種幕后行為的推動下,形成了舞臺上所呈現出的舞蹈表演形態,它使欣賞者直觀地感受到舞蹈藝術的美感,表演行為的實施完成了由幕后到臺前、由構思到現實的飛躍,也使欣賞者最終得到切實的音樂審美體驗。不同舞蹈形態的存在可以使我們從本質上區別不同舞蹈藝術之間的差別。各種舞蹈風格所表現的內容和精神差異是在長期的歷史積淀和生活感知中形成并固定的,它們所攜帶的音樂特色和文化屬性不同,藝術內涵自然也千差萬別。了解不同舞蹈風格之間的形態差異,有助于我們對舞蹈藝術魅力特質進行更為獨立的思考和感知。舞蹈藝術意識層面的存在是指舞蹈通過音樂和動作形態表征所傳達的精神內涵。這種精神內涵是一種內在的、抽象的,并且不易被感知的虛擬物質,但同時它也在舞蹈創編者和演員的表演中被不斷外化擴展,從而達到傳播的目的。舞蹈藝術與其它音樂形式一樣,無論音響形態多么豐富,肢體語言的技巧多么高超,都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使其內部所蘊含的理念和含義被欣賞者感知和吸收。為實現這一最終目的,意識的發起由創編人員進行組織構思,由舞蹈演員在舞臺上執行和發散,由欣賞者接收和反饋,從而形成了一個藝術傳播的圓形循環鏈條。舞蹈藝術中的意識層面處于抽象的內部,但其通過外化的音樂旋律、動作、行為、表情、舞蹈畫面等元素體現,并在整個過程中起著主導和支配角色。同時,表演者的審美能力和理解力會對舞蹈音樂進行二次創作和渲染加工,以使舞蹈藝術內涵更加豐富。當舞蹈音樂和表演影像傳遞給欣賞者時,欣賞者又通過審美意識的共鳴產生對藝術作品水平的評判態度。由此可見,審美心理的作用由始至終都發揮著核心的作用,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第3篇

      “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天地,也是藝術啟蒙的搖籃。”學校舞蹈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其他學科教育教學一起形成了素質教育的合力。

      1舞蹈資源考核性普及

      所謂舞蹈資源,是指以各種舞種為載體的舞蹈技術技能、舞蹈理論知識、舞蹈藝術研究與相關的音樂和服裝等元素。在不同的舞種考級中,其考核標準的不同直接推動著舞蹈資源的強制性和自覺性普及。首先,標準統一的強制性資源普及。為了達成考級和升級的目標,無論是校外的培訓機構和學校的專門教育教學,都會嚴格按照考級的要求去教學。這些資源會按照不同級別的標準,既有單項技能動作的強制教學與高標準掌握,也有系統技能動作的熟練掌握;既有既定舞蹈劇目的學習與表演,也有其他即興的創作要求。通過這種強制性意味的普及,不僅強化兒童的考級意識、學習意識與努力意識,更讓兒童們把這些作為自己理想和成長必備的素質內化,對他們未來的舞蹈發展、藝術修養、興趣發展和個人高雅志趣的培養奠定扎實的理論和技能基礎。其次,個人追求的自主性資源普及。舞蹈作為一種充滿靈性的行為藝術,兒童舞蹈的學習既需要家長、老師和社會的引導,也需要兒童自己對其充滿天賦性的喜愛,并且把其樹立為自己發展的某種理想,甚至是長遠的人生理想等。除了他們接受培訓機構和學校老師的系統教育教學外,他們還運用家庭的有利條件以及學校的相關條件,開展自主的學習和練習,如對學習技能的鞏固練習、對其他興趣舞蹈種類的模仿性學習等,使自己的舞蹈知識和技能得以增長,最終實現舞蹈資源的自主性普及。

      2提升兒童藝術素質

      舞蹈作為一種實踐性的綜合藝術,不僅舞蹈種類多、舞蹈道具多、舞蹈服裝要求多與舞蹈音樂類型多,其蘊含的藝術素質也非常豐富,對兒童而言,舞蹈考級能從兩個方面提升他們的藝術素質:一是,提升兒童的舞蹈藝術素質。是指舞蹈藝術內的造型藝術、姿態藝術、表情神態藝術、團隊協作藝術與氣息控制藝術等,隨著兒童舞蹈實踐和經驗的積累,他們的藝術素養會越來越高,且逐漸內化為他們的個性,被以更多樣性的個性特色表現出來。特別是隨著兒童年齡、學識和舞蹈技能的提升,他們會逐漸地以更多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表現出來,使自己的舞蹈和個人形象更加美觀。二是,提升兒童的舞蹈關聯性藝術素質。是指與舞蹈密切相關的其他藝術,如音樂藝術、服裝藝術、道具藝術、色彩藝術、化妝藝術、燈光藝術與舞美藝術等,這些對兒童的舞蹈起到了必不可少的輔作用,且會對他們的舞蹈藝術效果起到助長的作用,彼此之間相得益彰,錦上添花。這些藝術素養的培養和提高,能有效地培養兒童舞蹈訓練和表演的適應性,包括對場地、音響、舞蹈氛圍和其他方面等的適應。

      二.結語

      第4篇

      河南地處中原地區,自古以來都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區,農業生產的形式決定著廟會舞蹈的藝術形式的表達,這種農業生產性決定了河南鄉土社會中的廟會通常與農業生產有著緊密的關系,尤其是廟會的時間安排上,多是選擇農業生產較為空閑的時間。河南地方廟會舞蹈的藝術特征中首先是其參與性,廟會舞蹈形式不同于其他的舞蹈形式,其他的舞蹈形式表演者大多經過專業訓練和學習,廟會則不同,廟會舞蹈的表演者通常就是普通的農民,大多數沒有經歷過專業的培訓。廟會舞蹈的表演者不管是在舞蹈動作還是化妝等方面都表現出較大的隨意性,這也增加了廟會舞蹈的參與性,對表演的者身份并沒有嚴格的限制,經過很短時間的訓練,就可以進行藝術形式的展現,從而增強了廟會舞蹈藝術的受眾群體。廟會舞蹈區別于其他舞蹈形式的另外一個特征還在于舞蹈配樂的簡單性,廟會舞蹈作為一種鄉土社會廣泛參與的藝術形式,對配樂所用樂器要求簡單,很少使用大型樂器,基本上都是鄉土社會常見的嗩吶、鼓等,配樂的樂譜也較為簡潔,這樣的配樂形式一方面是受廟會舞蹈的參與者的文化水平的限制,能夠熟練掌握樂譜的人較少,簡單的配樂簡單易學。另一方面是受到廟會舞蹈表演形式的限制,廟會舞蹈相比于其他的舞蹈形式,一般都不是在固定的場地表演,多數是在行進的過程中進行表演,大型的樂器和復雜的樂曲很難在行進的過程中進行演奏,這些都決定了河南廟會舞蹈的配樂形式較為簡單。當然在一些現在復原的廟會舞蹈中,也會進行一些大型的舞蹈表演,配以較為復雜的舞蹈樂曲,但在民間的廟會舞蹈中,舞蹈配樂器樂的使用都較為簡單。河南廟會舞蹈通過舞蹈形式的編排也會展示出一定文化意義,表達一定的寓意,從而得到一種教化功能,尤其是在高蹺等廟會舞蹈中。通過將舞蹈參與者進行簡單的裝扮,配以道具,相互之間配合展現一定的場景,從而通過藝術再現的形式,構成一個簡單的藝術場景。對藝術展現內容的選擇上,《孟姜女尋夫》等具有地方區域文化特色的內容往往是廟會舞蹈藝術創作的文化源泉,通過這些忠孝內容的再現,展示出鄉土社會中的價值觀念,以及鄉土社會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現代的廟會舞蹈中也加入了現代社會的一些因素,通過對當代一些社會現象諷刺,達到一個藝術對生活批判性的目的。

      二、河南廟會舞蹈技藝的現代傳承

      廟會舞蹈相比于其他藝術形式,其傳承方式尤具特殊性。首先廟會舞蹈藝術形式較為簡單,因此對藝術傳承人的要求并不高,藝術形式展示的要求也低于其他藝術形式,不需要經過長期的藝術訓練,就可以掌握廟會舞蹈的藝術要領,河南地方廟會的舞蹈藝人只要在節慶前進行簡單的訓練,就可以進行廟會舞蹈的表演。相比其他藝術形式,廟會舞蹈的傳承性要求較低。其次是廟會舞蹈雖然傳承性要求較低,但也面臨傳承人缺乏的困境。廟會舞蹈的受眾是與農業社會定居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的,但是隨著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河南鄉土社會的農業生產、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業人口的流動性增強,作為廟會舞蹈傳承和受眾的人口的遷移,自然使得廟會舞蹈在傳承上難以找到確定的傳承人。最后就是廟會舞蹈面臨商業化的問題。廟會舞蹈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在傳統的社會中是不作為一種商業化的盈利形式存在的,而在當代隨著一些非物質文化的商業開發,非物質文化藝術形式商業化的過程中,必然會在藝術形式以及表現形式上進行改革,以適應商業化運作的需求,這對非物質文化藝術的傳承的影響是巨大的,一些非物質文化也因此失去了其藝術價值,廟會舞蹈不同于其他的藝術形式,對其進行商業性開發,將其作為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在河南一些地方已經出現,過度商業化的傾向使得廟會舞蹈的藝術性正在降低。河南廟會舞蹈因其藝術形式傳承的特殊性,其在傳承上也具有其特殊的要求。首先民間藝術的傳承多采取口口相傳的方式,這種傳承形式能夠最有效地保證藝術的原汁原味,將藝術形式的準確內涵傳給下一代藝人,廟會舞蹈的傳承同樣需要口口相傳的培訓方式,進而將廟會舞蹈的藝術手法實現傳承。面對傳承人流動性大的特點,傳承人的選擇是廟會舞蹈傳承中面臨的最大難題,廟會舞蹈可以在傳承方式上做出調整。廟會舞蹈由于藝術的傳承性要求較低,可以通過其他的傳承形式,諸如視頻教授等形式進行的藝術傳承,這樣的藝術傳承形式可以不受地域和人口流動性的限制。其次是保證藝術的前提下進行必要的商業開發,非物質文化的過度商業開發和完全不進行商業開發都會導致該藝術形式的發展困境,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作為一種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在無法獲取經濟利益的情況下,廟會舞蹈的藝術形式對傳承人的吸引力就會降低。因此需要對廟會舞蹈進行必要的商業開發,在保證廟會舞蹈藝術性的前提下,通過加入現代商業元素,既保證了廟會舞蹈的藝術性,又可以實現廟會舞蹈的商業開發,保證廟會舞蹈能夠吸引到足夠的傳承人進行學習。最后就是廟會舞蹈文化價值的提升,廟會舞蹈曾經存在的基礎是廟和會,但現在很多廟會的展示地已經沒有了廟,廟會舞蹈的文化內涵自然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對廟會舞蹈而言,需要在藝術特征上更加注重對廟會舞蹈本質性內涵的傳承,以保證廟會舞蹈的藝術特性。

      三、總結

      第5篇

      (一)舞蹈內容舞蹈是傳遞美的藝術,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舞蹈都能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美的舞蹈首先是內容美,內容是一個舞蹈審美客體的首要構成因素。

      1.舞蹈題材的選擇。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題材來源于生活,并經過精心提煉和加工才可以在舞臺上表現出來,舞蹈題材要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弘揚社會主旋律,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給現代人帶來精神鼓舞。同時舞蹈的題材還要適合舞臺表演,舞蹈演員通過優美的動作和飽滿的感情演繹出來,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和震撼。

      2.舞蹈主題的選擇。主題是舞蹈藝術作品的升華,不僅要體現現實價值,還要彰顯時代意義。以廣受觀眾喜愛的舞蹈《絲路花雨》為例,該舞蹈主題非常鮮明,舞者用千姿百態的舞姿將敦煌藝術的魅力重現展現出來,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舞蹈本身的美感享受,也不由得將國人偉大的藝術成就與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聯系在一起,主題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實際上,即便是同樣的題材,主題不同也會給觀眾帶來截然不同的美感,悲劇是舞蹈編劇常用的主題營造手段,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悲劇就是將美的東西毀滅來否定丑的存在,因此悲劇主題在舞劇中往往更能給觀眾帶來美的震撼感。

      3.舞蹈意蘊的營造,意蘊是觀眾在欣賞舞蹈過程中所獲得的感官上的感受和反思,意蘊的營造一方面依賴于舞蹈的題材和主題,另一方面與觀眾的審美能力息息相關。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觀眾對舞蹈的情節設計要求不高。再加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欣賞水平還很低下,因此較難理解舞蹈作品的意蘊。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相信人們會更加注重舞蹈作品的內涵和底蘊。

      (二)舞蹈形式舞蹈的形式豐富多彩,與社會生活的豐富多變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舞者用多樣化的舞蹈形式將舞蹈的內容充分展現出來,達到舞蹈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舞蹈形式包括人體、舞蹈動作等多個部分。

      1.人體,人體是舞蹈藝術最基本的載體,觀眾在欣賞舞蹈藝術時,最先看到的就是舞蹈表演者,舞蹈表演者要有和諧的體形,男舞者身材修長、身軀矯健,女舞者曲線優美、氣質出眾,能給觀眾帶來美的視覺享受。

      2.舞蹈動作,舞蹈動作是舞者在舞臺上呈現的人體動作的造型和旋律,一名優秀的舞蹈表演人員必須經過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才能掌握規范的舞蹈動作,舞蹈動作要體現美觀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舞蹈動作要講究規范性,盡管舞蹈是藝術家某種藝術風格的體現,具有個性化的特征。但舞者并不能憑空來創作舞蹈動作,不同風格的舞蹈具有一定的共性,體現某種特定風格。例如舞者在表演時都要做到動作簡潔、干凈、利落,動作整體分明,不生硬板滯等規范要求。二是舞蹈動作要有節奏感。舞蹈動作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等實際上都是節奏的掌控,所有舞蹈動作都需要通過一定的節奏來呈現出來。正如我們上文所敘述的那樣,舞蹈的題材主要來自于生活,舞蹈動作也從生活中的動作提煉出來,但生活中的節奏不太鮮明而且較為零散,為了增強舞蹈的節奏感、體現舞蹈藝術的魅力,舞者會將生活中的節奏進行抽象化和形象化處理,使其更適合舞臺演出。例如中國古典舞《踏歌》,就是將生活的踏足動作進行形象化處理,舞者用斂肩、含頜、掩臂、擺背、松膝、擰腰、傾胯等舞臺動作,創造出整體劃一的節奏感,帶給觀眾美的體驗。

      3.舞蹈語言,舞蹈語言是舞蹈動作的連綴。一般來說,舞蹈語言要有飽滿的感情,要和諧流暢,富有表現力,如陳愛蓮的《蛇舞》,那個平躺在地上,彎旁腰成一個圓圈纏著獵人,身體像蛇一樣慢慢蠕動的動作,形象十分生動,進而揭示出像毒蛇一樣的惡人的陰險性格,從而使舞蹈獲得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三)舞蹈情感情感是所有藝術形式的核心部分,藝術的根本特征就是情感的表現。一部舞蹈作品只有飽含情感,才能在深度和廣度有所突破,才能獲得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舞蹈表演本身并不僅僅是人體本身和舞蹈動作的展示,更主要的是通過人體和動作所表達出來的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一名優秀的舞蹈表演者不僅要掌握熟練的舞蹈動作,還要充分體會藝術作品中人物的內在情感,舞蹈演員不能離開舞臺角色去炫耀自己的舞蹈技巧,也不能在舞臺上隨性的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是要進入到舞蹈作品的情境中去,以作品角色的定位去把握人物性格和情感變化,演員在舞臺上展現的不是自己的情感,而是所演繹角色的情感世界。例如舞蹈《祥林嫂》中,演員劉敏用整個心靈在體驗角色的悲慘身世,在表演結束后,依然沉浸在人物的情感中不能自拔。需要指出的是,舞蹈的情離不開理的制約和規范。一個舞蹈作品只有以情感人,它才有藝術感染力,才能吸引廣大觀眾,但是,這個情又不能不以理作為準則。理是對物的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在人的主觀世界的反映,只有合乎理的情,才是舞蹈作品所需要的情。舞蹈作品不僅要以情感人,還要以理服人。

      二、結語

      第6篇

      1.舞蹈是以動作抒情舞蹈是表情藝術,它把握了現實的審美特性,反映了生活,通過把現實中熱烈奔放、舒展有度、線條優美的動作與藝術美相結合,反映生活現實,傳達生活情感,達到“長抒于情,拙出于事”的效果,從而傳達和展現情感。這是舞蹈最基本的審美特征。在舞蹈藝術中,情感會自然而然地從舞蹈藝術中傳達出來,并不是用舞蹈來解釋情感。舞蹈是社會生活、人物形象的最好載體,也是人物情感審美展現最好方式之一。

      2.舞蹈審美以虛擬象征為主一般來說,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會被編制成舞蹈,以一種藝術化的高度概括處理的形式而不是直觀記述的形式。所以,在舞蹈動作的編排和表演中就會常常采用到虛擬象征的手法。這種表現手法使得舞蹈的形體和靈魂之間實現了在精神上的高度對話,這也是舞蹈深受人們喜愛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在不了解舞蹈審美藝術特征,或者初接觸舞蹈的人往往會有“看不懂”的感覺,在舞蹈劇中,通常是用情感統率動作和舞姿,用簡潔明了、屈指可數的直觀紀事來輔助舞情的發展過程。

      二、舞蹈藝術審美藝術的本質

      1.舞蹈藝術的形象美舞蹈形象是在一定的規范下,創作者匠心獨運,充分發揮大腦的創造性聯想以及結合對生活的理解和感觸整合、營構出的一種意象整體。它體現著人們生活的情意趨向,充蘊著審美意義,反映了生活的特殊形式,最后表現在人體姿態上。舞蹈形象往往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而是一種集聽覺形象和想象的審美意象的多層次卻相互融合的綜合形象。我們知道,視覺形象具有空間性,能最直接地帶給觀眾富有審美情趣和生動活潑的沖擊力。相比而言,聽覺形象是時間性的抽象意象。舞蹈的表演往往離不開音樂的伴奏,音樂形象又離不開人們的聽覺和情感的直覺體驗。音樂的節奏是多變的,旋律多具有義性,情感表達更是具有朦朧性,它與舞蹈的視覺形象結合打開了欣賞者廣闊的自由享受空間。最后,想象的審美意象是指欣賞者在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的誘導下,透過表演的虛擬性、情節演繹的蘊藉性,想象出實境之外的虛境、有限之外的無限。它們與視、聽覺形象一起共同整合成為一個舞蹈藝術形象的有機整體。

      2.舞蹈審美藝術的韻律美舞蹈動作的創作靈感也可以是來源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娛樂活動中,那些越接近生活的習慣動作往往越容易受到舞蹈初學者的親睞。通過將人們對生產生活的熱愛融入到以人體的手勢、造型、表情來表現的舞姿中,這是藝術的最好表現形式之一。人們在欣賞舞蹈的同時將身臨其境般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藝術的洗禮。一方面,舞蹈的韻律美實際是舞蹈的身韻和氣息的結合,它是使人們在欣賞舞蹈藝術得到靈魂凈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舞蹈的氣息則是決定舞姿韻律優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舞蹈雖然主要是動作的表現,但是決定和引導動作的則是舞蹈想表達的情感,而情感的傳遞往往離不開舞者對自身情緒的控制和氣息的控制。

      3.舞蹈藝術的內涵美內涵美是高層次的審美藝術,它是藝術靈魂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內在審美特征。最動人的舞蹈作品必將蘊含了創作者深遠的思想和情感,創作者將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融入到舞蹈中,成就了每部舞蹈作品獨具個性的魅力。誠然,表現舞蹈作品的內涵美也是舞蹈動作的表現力的高層次要求,舞蹈演員要想將創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完美表達,就應該在舞蹈的學習過程中認真揣摩舞蹈作品并體會每一個動作表達的感情和動作之間的韻律,再結合自身的舞蹈技術和對動作的控制,力求完美演繹舞蹈的藝術意境。舞蹈作品往往因其“源于生活,超脫生活”的藝術特征而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它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并被注入了生活情感,這些都是舞蹈的靈魂,也同時構成了舞蹈藝術的內涵美。

      三、舞蹈藝術的審美功能

      1.滿足審美需求,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舞蹈既是一項藝術更是一項運動,除了能帶給人視覺、情感上的享受,也能使人在獲得審美需求的同時使肢體得到鍛煉。所以這種審美需求是精神和身體的共同體驗和享受,還能促進人們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在舞蹈的美感體驗過程中,人們本能地透過肢體、眼睛和神經中樞等多個方面來感悟舞蹈帶給我們的享受,這種審美的能力是不需要經過后天的訓練和培養就有的,這是我們生活的社會審美經驗的環境所賜予我們的。在學習和體驗舞蹈藝術的過程中,我們潛在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就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這樣的結果是使得學習者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能隨時捕捉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

      2.有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審美心理過程審美心理是一種具有多變性和復雜性兩大特征的極難預測的心理活動過程。一方面,人們通過心理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來認識審美活動,通過學習和欣賞等教育活動了解舞蹈的審美過程,這樣使人們的心靈和靈魂得到凈化,想象力也隨之拓展。另一方面,舞蹈藝術審美教育可以喚醒人的感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實現平衡。最后,對舞蹈藝術的正確審美,可以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從而使人在道德上產生慎獨的自覺意識,進而影響個人的自覺行為。所以說,舞蹈的藝術審美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審美心理,利于人們良好道德的養成。

      第7篇

      演員在舞劇舞臺的表演不需要語言表述,也不用歌聲表演,主要形式就是形體的體現,從而實現對矛盾沖突的展現。一個優秀的舞蹈演員,通過準確的舞姿、優美的音樂以及高難度的技巧展現人物的特點,表達他們的感情,用舞蹈的完成故事的闡述。

      二、舞劇是以舞蹈為手法的戲劇種類

      舞劇具有戲劇的因素。在舞蹈的表現下,舞劇實現對人物的塑造、性格的刻畫、情感的表達以及整個故事情節的向前推動。也就是說,用舞蹈逐步完成故事的發展,在舞臺上為觀眾呈現一部完整的、引人入勝的舞蹈性喜劇。

      三、舞蹈實現了舞劇作者對生活的高度概括

      對經典舞劇的對比,使我們深深體會到:一個完美的舞蹈作品是編導對生活和藝術的高度提煉和總結。在舞蹈這種藝術手法的協助下,實現了對情感和思想的藝術表達。任何舞劇的完成過程中,一些情節的設置、舞蹈語言的表達都受到整個作品的中心思想限制的。只有思想先進、與時俱進、深度廣的作品才能引起觀眾的感情共鳴,振奮人心。只有先確立主旨,才能完成完整成的藝術構思,展現特色性,更加有利于作品的完美。

      四、不斷創新舞蹈語匯

      從舞蹈制作的角度分析,要重視對新的舞蹈語匯的開發和創新。舞蹈語匯和創作思想成正比。舞蹈語匯越豐富,創作思想就越加廣闊。經典舞劇正是融合了眾多的舞蹈基礎素材和舞蹈語言,給其以鮮活的生命力,促使它們不斷取得成功,光彩奪目。舞劇通過舞蹈生動、激情飽滿的傳達,展現了生活、傳統藝術以及民間藝術形式有機統一。脫離時代、一成不變的傳統舞蹈形式缺少了對新時期、新形勢的體現。為此,必須培養創新思維,推陳出新,吸取精華,舍棄糟粕。

      五、舞劇中舞蹈動作的設計體現了人物的性格

      特點根據舞蹈的動作設計要求,每個舞蹈人物都要具有顯著的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動作的設計,實現人物情感變化的表達,將人物的心理和感情世界描述得淋漓盡致。任何舞蹈的形式,如集體舞、雙人舞、單人舞,都有彰顯人物的思想行為和具體的行動。主題鮮明、舞蹈動作個性十足,人物才能飽滿,給人以真實、親近的感覺。在進行舞蹈具體設計的時候,要注重細節,于細微處見情感,細致入微地展現人物之間的矛盾和關系,促使作品能夠具備畫龍點睛的藝術效果。細節的選擇要以生活為基礎,防止出現脫離生活、虛假的細節,亦或是繁瑣的表達。要以舞蹈美學思想為指導,選取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特點鮮明的內容,結合舞蹈本身的夸張和提煉,實施再加工,發揮舞蹈細節對人物塑造和故事主題的服務作用。

      六、舞劇舞蹈動作語言的發展與舞蹈創作思想不可分割

      不管是敘事性的舞蹈動作語言還是表現方式的動作語言,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征,即“有”與“無”的辯證關系。也就是說,舞蹈語言的產生、發展與不同種類的舞蹈創作理念產生密不可分。

      七、結語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