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8 15:34:28
序論:在您撰寫內隱學習理論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內隱學習”的概念首先由羅伯(A.S.Reber)提出,是指無意識、自動化的獲得知識的過程?!罢Z文內隱學習是內隱學習理論基于漢語文的特點,在語文學科領域的應用。具體來說,指學生在復雜的語文環境中不知不覺的獲得語文知識,并發展、提高語文素養的一種學習方式?!?/p>
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是兩種截然相反的學習理論。外顯學習,學習主體表現出明確的目的性、策略性、可操作性,內隱學習則強調學習過程的無意識性、非控制性。因此,與外顯學習相比較內隱學習具有以下特點:
1.自動性:在沒有意識努力的情況下,發現任務的隱含規則和潛在結構,無需人們有意識的去探索。
2.抽象性:通過內隱學習得到的規則,很難用語言來揭示出來,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即“我們所認識的多于我們能告訴的?!?/p>
3.高效性:內隱學習無需消耗大量注意資源,心里容量大,它能在瞬間依靠直覺、靈感等方式解決問題。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內隱性學習理論強調學習主體的無意識性,即主動性。這一理論從另一個角度,對教師改善教學方法,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語文內隱學習的重要性
語文內隱學習就是要把漢語文的特點,內隱學習理論的精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無意識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笨梢?,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文化性、人文性。語文課文的選文都體現了,人類優秀的文化、思想、情感,這些方面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的思想、人格、情感、人生體驗等進行全面的建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的教師一味的采用說教式的方法效果反而會不好,如果我們的教師采用“潤物細無聲”式的熏陶、感染的方法,讓學生在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環境中,在一種無意識的心理狀態下,感受語文的獨特魅力,教學效果會更好。
語文內隱學習強調學習的無意識性,熏陶感染式的教學方法。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恰恰與此相反。主要表現在:過分注重外顯性的效果,語文知識成了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考試成績成了最終的指揮棒,教師追求立竿見影式的教學方法。內隱性的效果則被冷落。
三、內隱學習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首先,優化語文學習環境。
語文學習需要一個多極的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家長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興趣愛好、學校的教學計劃,為孩子量身制定一個培養計劃,家長也要盡量讓孩子在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環境中學習,也要多與孩子一起看書、交流感受;良好的校園、班級環境: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的,因此,學校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文明、文化、樂觀、積極向上的客觀環境,教學環境:語文課文是精神、文化的載體,這使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這就在語文教學中形成了一個感悟的過程。學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淡泊功名利祿,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境界;學習“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忘我奉獻精神、為百姓疾苦拼搏的博愛境界;優秀的語文課文也包含著世人深刻而獨特的人生體驗,多少人曾為李商隱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而感嘆年華易逝,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倍鴬^發,為李煜的“一江春水”似的愁緒而流淚,為寶、黛的愛情悲劇惋惜,為祥林嫂的不幸感到震撼、為魯賓遜的堅毅感到欽佩。這些獨特的人生體驗必將會豐富學生的人生閱歷。
其次,加強語文實踐教學。
重視語感教學。漢語言文字不同與西方文字,表現在它有很強的形象性、意會性等特點。因此,語文內隱學習強調語感教學。語感是很難用語言解說的一種心理品質、語言素養,它的養成過程是模糊的、難以用意識控制的,是在不斷的語言實踐中慢慢形成的,這其中獲取的知識也是內隱的,就像我們熟知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梢?,熟讀成誦的過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積淀過程,更是形成內隱記憶、獲取內隱知識的過程。作品中,諸多的語文養料保鮮在具體的語言材料中,內化為學生身心的一部分,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會自動的轉化為語文能力,這所有的過程都是內隱學習的過程。
第三,改變作文教學策略。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也是一個教學難點。教師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在作文教學中,但收效甚微。學生們一提到作文也是覺得無從下手。作文寫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這既需要顯性學習學到知識,更需要隱性學習學到的知識。這里著重探討隱性學習及知識對語文作文寫作的意義。
通常情況下,作文教學主要有三部分構成:提煉素材——思維運用——形成語言文字。這些都不同程度的需要內隱學習及隱性知識的參與。學生不同的個人經歷、家庭背景、社會生活、審美能力、情感傾向、思維品質等都影響素材的確定。其實,在教學中通過隱性學習選取的素材及語言表達更具個性化特征。學生在作文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無話可說”是寫不好作文的難點。似乎一個班級的作文都出自于一人之手。其實,這主要是由于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過分的講解顯性知識,如用大量時間講解審題、組材、立意、語法、修辭等,而學生依然寫不好作文。殊不知,是由于忽視了隱性學習理論,隱性知識未能得到很好的運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適當的情景下激活學生的隱性知識,這些都可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日積月累。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內隱學習;作用;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18-01
本文以內隱學習的理論研究為切入口,將內隱學習與語文教學結合起來,探討其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的體現及為語文教學改革提供的新思路。
1.語文內隱學習的重要性
語文內隱學習就是要把漢語文的特點,內隱學習理論的精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從無意識心理學的角度探討語文教學、語文學習的新境界。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語文教學具有很強的文化性、人文性。語文課文的選文都體現了,人類優秀的文化、思想、情感,這些方面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的思想、人格、情感、人生體驗等進行全面的建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的教師一味的采用說教式的方法效果反而會不好,如果我們的教師采用"潤物細無聲"式的熏陶、感染的方法,讓學生在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環境中,在一種無意識的心理狀態下,感受語文的獨特魅力,教學效果會更好。
語文內隱學習強調學習的無意識性,熏陶感染式的教學方法。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恰恰與此相反。主要表現在:過分注重外顯性的效果,語文知識成了教學目標的主要內容,考試成績成了最終的指揮棒,教師追求立竿見影式的教學方法。內隱性的效果則被冷落,如:學生的審美能力、合作精神、鑒賞能力,對學生人格、人性方面的感化。這種急功近利的教學方法,人情味冷漠的教學環境,是很多學生不愿意學習語文科目的重要原因。
2.內隱學習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習。使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祖國的母語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任何一門關于語言規律的理論都無法涵蓋多彩的言語現象。因此,人類個體的母語的掌握單純靠理論學習是無法實現的,它必須建立在個體對語言的理解與運用中以感知的方式逐漸積淀內化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方面的教育也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這種教育必須是寓于學生的言語實踐中的,采用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語文教學中必須注重體驗學習,要將其不僅看成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學習理念,在教學中擔負起原則性的方法意義與哲學性的指導意義的作用。
2.2關于語法學習。在母語的習得過程中,學生本人一開始并不了解語音和語法規則,意識不到自己是如何學會的。即使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許多語法知識也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獲得的。所以,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學生內隱學習的過程。教師除了要給學生講解語法規則外,還應讓學生多讀、多聽、多看,只有這樣,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才會有一個內化的過程,才能在聽和寫的過程中不需要考慮用什么語法規則來組織語言,憑內隱知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做到。
2.3重視語感教學。漢語言文字不同與西方文字,表現在它有很強的形象性、意會性等特點。因此,語文內隱學習強調語感教學。語感是很難用語言解說的一種心理品質、語言素養,它的養成過程是模糊的、難以用意識控制的,是在不斷的語言實踐中慢慢形成的,這其中獲取的知識也是內隱的,就像我們熟知的"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可見,熟讀成誦的過程,也是情感、思想、文化的積淀過程,更是形成內隱記憶、獲取內隱知識的過程。作品中,諸多的語文養料保鮮在具體的語言材料中,內化為學生身心的一部分,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會自動的轉化為語文能力,這所有的過程都是內隱學習的過程。
2.4遷移知識,活學活用。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被意識到,也可以在無意識中產生。有人認為,以內隱方式獲得的知識,具有廣泛的遷移效果,能實現跨領域的遷移。從語文學習中習得的抽象規則能夠自動地去控制處于新情境下的行為,甚至學生可能并沒有意識到新刺激與先前的學習之間的關系。如學生在進行大量閱讀的過程中,認識了許多客觀事物,同時也內隱地掌握了觀察的方法,于是,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便能更自覺、更細致地去觀察,并將所見所聞用優美的詞句以口頭或書面形式表達出來。同時,學生還能感受、體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操,從而培養良好的道德和審美情趣。這些都是外顯遷移和內隱遷移共同作用的結果。
2.5改變作文教學策略。作文寫作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實踐活動,這既需要顯性學習學到知識,更需要隱性學習學到的知識。這里著重探討隱性學習及知識對語文作文寫作的意義。
通常情況下,作文教學主要有三部分構成:提煉素材――思維運用――形成語言文字。這些都不同程度的需要內隱學習及隱性知識的參與。學生不同的個人經歷、家庭背景、社會生活、審美能力、情感傾向、思維品質等都影響素材的確定。其實,在教學中通過隱性學習選取的素材及語言表達更具個性化特征。學生在作文的時候,很多人都認為"無話可說"的寫不好作文的難點。內容相似、立意相同,似乎一個班級的作文都出自于一人之手。其實,這主要是由于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過分的講解顯性知識,如用大量時間講解審題、組材、立意、語法、修辭等,而學生依然寫不好作文。殊不知,是由于忽視了隱性學習理論,隱性知識未能得到很好的運用。
同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也要經常要求學生,來"內省"自己學到的語文內隱性知識,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適當的情景下激活學生的隱性知識,這些都可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日積月累,主要是在課文教學或日常生活中經歷的,這樣,這一部分知識才能更好的納入到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中",也就豐富了學生的隱性知識,也就教會了學生怎樣用隱性理論學習,也為今后的作文教學奠下了基礎。
內隱學習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極大地沖擊了傳統的教育觀念,對我國的語文教學有很強的啟示意義。但內隱學習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許多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深入。這一研究思路對我們的啟示是,語文學習中有很強的內隱學習成分,那么,就要研究語文教學中什么樣的外顯指導和何時使用外顯指導更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獲得,怎么將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更好地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些都等待著我們去探究。
參考文獻:
[1]劉耀中.內隱學習的理論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6)
一般來說,人們都是有意識地學習知識,掌握其內在邏輯性,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識對身邊的人和事做出恰當的反應,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外顯學習。其實在很多情況下,人們還會無意識地獲得某種知識,我們把它稱之為內隱學習。內隱學習是人們無意要學某種知識的情況下,能了解并利用這種知識。生活中內隱學習的現象隨處可見,最典型的就是嬰兒并不了解母語的語音和語法規則,卻能在1~3周歲的短短幾年內學會母語的口語,并應用自如。內隱學習的特征有自動性、抽象性和理解性,除這三種特征外,也有人提出了內隱學習的“三高特征”:高選擇力、高潛力、高效性。高選擇力主要是指內隱知識不依賴于當前刺激的表面特征,具有較高的遷移易化能力。高潛力指無意識領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及無限的心理容量,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有力的可塑性,具有很大的潛力。高效性是指通過內隱學習人們能更深、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和方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教學中如果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隱學習機制,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而閱讀教學中尤其可充分發揮學生的內隱學習機制,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二 語文閱讀體現的內隱性
閱讀是一種心智活動,它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來實現自我解讀和感悟。閱讀材料中的知、情、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讀者,語文閱讀教學所傳授的信息寓于文本之中,因而其教學過程與理科的邏輯推理完全不同,它是呈現文本結構,激活讀者潛意識積淀的知識和經驗,引導讀者自己與文本進行對話,具有很強的內隱性。
第一,無意識性。如今學生獲取讀物的渠道非常多,市場上的讀物也是目不暇接,無須引導,學生就會憑自已的興趣愛好選擇讀物。而且在閱讀過程中,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并且這種感受不受意識控制,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見,無論是從動機還是結果來看,語文閱讀具有很強的無意識性。
第二,高潛力、高效性。有教育家提出,若要提高孩子的成績,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容忽視。確實是,閱讀具有高潛力、高效性,我們在閱讀時,潛意識會參與其中,其巨大能量會隨著閱讀漸漸發揮作用,于是產生直覺、靈感和頓悟。另外,潛意識在特定的文本中遇到相關情境時會自動激活,使得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自己所讀的內容,于是就產生了閱讀的高效性。
可見語文閱讀的內隱性很強,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內隱學習,并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三 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應用內隱學習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能力又有了新要求,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名著,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感,一個愛閱讀的學生在學習上常常能應付自如。高效閱讀離不開內隱學習,那么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如何應用內隱學習呢?
第一,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語感的形成是個日積月累的過程,其形成過程即是內隱學習過程。大量實踐證明,豐富的課外閱讀有利于語文學習,拓寬知識面,形成系統的文學底蘊,要想提高閱讀能力,形成良好的語感,必須進行課外的大量閱讀。因為只有盡可能多地閱讀作品,才能聚水成河,用時可信手拈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多讀書、讀好書,這樣對提高課堂的效率是事半功倍的。否則,僅靠老師在課堂上灌,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第二,重視學生個體的閱讀體驗。閱讀是一種個體行為,它受到讀者身心影響,也與讀者本身的文學素養有關。教師在教學中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讓他們在教師無指令閱讀任務安排下,與所讀對象無拘無束地對話,以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感悟力,深化其對文本的理解并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独子辍芬恢笔菍W生比較青睞的作品,學生尤對周樸園和魯侍萍的感情問題頗有爭議,有學生用“虛偽”來形容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也有學生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懷念是真的,俗話說:“一日夫妻百日恩”,更何況魯侍萍還為他生了兒子呢?更有學生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是假的,有學生提出中庸的說法,認為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感情是時真時假……真是一百個學生就有一百個周樸園,學生的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是他們自己的情感體驗,作為老師應鼓勵他們大膽設想,不能用非此即彼的分析束縛學生的思維,這樣既可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培養他們探討思考問題的習慣。
關鍵詞:內隱學習 語文教學 有效教學 啟示
探討語文有效教學的文章有很多,深入進去研究,發現學生在無意識狀態下的學習是當前語文教學研究的一大盲區,于是,這也就造成了大量學生的心理資源的浪費。內隱學習理論在提高語文有效教學方面給我們帶來了有益的參考價值。
一、內隱學習及其特征
“內隱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羅伯在20世紀60年代第一次提出的。他認為,針對任務復雜的學習,人們可以采用截然不同的兩種學習模式來完成:一種就是大家熟悉的外顯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是針對于那些需要我們有意識地、付出我們努力的、運用相關策略來完成的活動,它的主要特點是要受意識支配并且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作出反應;另一種便是不為人們關注的內隱學習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人們并不能主觀地意識到是什么控制了他們的行為規則,卻在無意識中學會了這種規則。
與外顯學習模式相比較,內隱學習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自動性,它是指人們能夠在無意識努力的情境下發現任務潛在的規則或結構,進而能學會在具體環境中作出較為準確的反應;(2)抽象模糊性,它是指人們不太容易將內隱學習中掌握的規則用語言直觀地表達出來,它具有極強的抽象模糊性;(3)大容量,這種學習模式無需耗費大量的注意資源,所以心理容量相對較大。它可以通過靈感、直覺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所以也就沒有明顯的邏輯順序;(4)應用性,通過內隱學習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識是不能有意識地去保留和提取的,因為它僅僅存儲于人們的潛意識中,只有處于適當情境中,它才可以自動激活,進而發揮作用。
二、語文學習中內隱學習的必要性
漢語言有它自身的特點,具體表現為:(1)模糊性。我國傳統文化是以直覺和頓悟見長的。受這種傳統文化的影響,漢語言詞匯也就具有了極強的意象性和模糊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部分內容就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如歸有光在《項脊軒志》文末寫到:“庭中有枇杷樹,吾妻死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蓋矣”。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就不能一概而論,因為該句表面是寫枇杷樹,卻耐人尋味。這是對世事難料、物是人非的無奈感嘆?對亡妻無盡的深深思念?還是在抒發人生苦短、生命變幻無常的感懷憂傷?抑或是仕途坎坷、家庭寥落的無可奈何?(2)意合性。與印歐語系相比,漢語語言規則中的不確定性、靈活性尤為突出。漢語言中對于句子的理解不是單純的通過語法,而主要是依靠語義和語境因素等來完成。比如馬致遠的小令《天凈沙·秋思》,小令的前三句僅由九個名詞簡單排列而成,九詞之間沒有用其他的語法成分來連綴,但就是這些名詞營造了一種渾然一體、意境深遠的山村秋景圖,取得了言簡意豐的效果。在這里,作者運用的就是意合法。(3)隱喻性。漢語中的隱喻手法非常多,比如“半桶水”(比喻在某種知識領域只略知一二的人)、“苗子”(比喻從事某種事業的優秀年輕人)等。
語文教育的特點也決定了要想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內隱學習,其特點有:(1)豐富的人文性。語文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更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一種載體,具有豐厚的人文性。人文性是包括如思想、情感、品格以及人生體驗等多種內涵的一種緘默性知識,這些知識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點。因此這些知識的獲得主要是通過內隱學習。(2)較強的實踐性。語感的訓練應作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應重點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心理學家認為,語感是一種典型的尚未完全上升到意識層面的內隱知識,這種內隱知識的獲取就必須通過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的訓練。所以古人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吟誦”“涵詠”等都是很有道理的。此類方法就是通過反復地接觸刺激材料,最終形成了雖只可意會但可以潛在幫助言語理解和形成的內隱知識,也就是學生獲得的語感,其本質就是內隱學習模式的有效運用。
三、內隱學習理論對語文有效教學的啟示意義
(一)重視學生的無意識認知
內隱學習的本質就是一種無意識的獲得及運用的過程。無意識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人未意識到的一種心理活動,是主體對客體不自覺認識及內部體驗的統一”。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無意識理論。他認為,人的心理現象中包括意識領域和神秘的無意識領域,如果把意識比作是一座冰山,水面以上的一小部分便是顯意識,潛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則是無意識。遺憾的是,一直以來,人們忽視了無意識認知在獲取知識過程中的重要性,導致學生浪費了很多的心理資源,這就帶來了語文教學效率低的普遍現象。所以,要改變語文教學中“少、慢、差、費”的現象,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內隱學習,把“無意識認知”這種巨大的心理資源充分利用起來。
(二)充分考慮學生的內隱學習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作為我們備課的主要內容。這個備課過程主要就是熟悉教材,考慮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動態以及如何組織課堂教學。但是,學生的內隱學習在這“三備”中并沒有得到重視。內隱學習理論要求教師在“備教材”的過程中,除了要理解教材內容及其框架結構,還要充分考慮到哪些知識是適合外顯學習的,而哪些知識又應該通過學生的內隱學習獲得才是科學合理的;“備學生”時,除了要關注到學生已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學習動機以及認知習慣等,還要充分考慮到影響學生內隱學習的其它因素;“備教法”時,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差異性、教學內容等來確定是運用調動學生的外顯學習模式還是無意識加工的內隱模式,采用合適的學習方式,使兩種方式能夠相互促進,提高學習效率。
(三)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習
語文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使學生能夠理解和運用母語。任何一門有關語言規律的理論都無法解釋和涵蓋豐富多彩的言語現象。因此,人類的母語學習單純靠理論學習是不能實現的,它一定是建立在個體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中,最終以感知的方式逐漸積淀內化的基礎上的。另外,對學生進行人文情感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種教育尤其必須寓于學生的語言實踐中,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語文教學中必須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學習,不僅要將其看成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看成是一種學習理念。
(四)既要關注外顯能力的變化,也要重視內隱知識的檢測
內隱學習理論告訴我們,教學評價應該做到手段多樣化、要素多元化。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外顯能力的變化,也要重視內隱獲得的知識的檢測,而且,內隱獲得知識的檢測尤為重要,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現象。所以,不管是語文的診斷性評價,還是形成性評價,以及終結性評價,都應重視學生的內隱學習。在教學評價的方法上,應該運用多種評價體系:如在診斷性的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試卷以及其他諸多能夠表現反映學習結果的元素來分析學生的內隱學習和認知模式對他們分析問題、理解問題時的影響;在總結性的教學評價中,應當突出“個性化”的標準,比如讓每個學生在總結性考試中不僅要能夠說出正確答案,而且還能圍繞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只有這樣,語文教育才能幫助學生認知能力特別是知識創新能力的提高,使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自我,從而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車文博.意識與無意識[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2]Abrams,M.Reber.Implicit lemaing:Robustness in the face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J].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acrh,1998,(17).
[3]樊琪.自然科學的內隱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
[4]吳國宏,李其維.內隱學習的再解讀——從認知發展角度的剖析[J].華東師大學報(教科版),2001,(3).
【關鍵字】教學設計;內隱學習;外顯學習;學習方式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8)13―0015―03
內隱學習理論研究表明,人類存在兩種認知機制,有意的外顯加工和無意識的內隱加工,意識和無意識之間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轉化,個體知識的獲得是兩種機制共同作用完成的,而且,在某些情景下內隱加工又優于外顯加工的重要特性,蘊藏著巨大的潛力,開發利用內隱學習這一豐富的心理資源和潛能,是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有效之路。教學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習,優化教學,然而,我們在設計教學時,關注的往往是條理化、邏輯化的外顯條件和外顯能力,忽略了人類自身的潛能,忽視了無意識認知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重要性,如何設計教學能充分激發學習者無意識認知的潛力,有效地應用內隱學習,做到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有機結合、融會貫通,是現代教學設計需要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一內隱學習理論概述:
1 內隱學習
“內隱學習”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S.reber提出的,Reber指出,人們能夠按照兩種本質不同的模式來學習復雜的任務,一種是人們所熟悉的外顯學習(explicit learning),即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利用心理資源,采取一定的決策來解決問題和完成學習任務的活動。另一種是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就是個體自動的、無意識獲得刺激環境中復雜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并沒有覺察到或者陳述出所學知識內在的規則,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在Reber研究之后,許多研究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內容也證實了無意識內隱學習的存在,并對內隱學習概念進行了界定。綜合各家的研究成果,我國學者郭秀艷將內隱學習定義為:內隱學習是一種無意識地,自動化地獲得客體間結構關系的過程。
2 內隱學習的作用與價值
(1) 有利于深層規則知識的獲取與應用
內隱學習具有抽象性,它不依賴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能夠獲得抽象的、深層的規則知識,掌握知識的本質屬性,且能夠在深層結構保持不變而表面特征不同的情景下發生遷移應用。
(2) 無需意識努力,無需消耗心理資源
內隱學習是在無意識中自動產生的,不需要意識努力來概括復雜關系,不需要消耗心理資源,即人們在沒有意識努力的情況下,學會了復雜環境中隱藏的規則或結構,并能對其做出恰如其分的反應,克服了人類記憶、注意資源的有限性。這種潛能是人類認知發展中巨大的財富。
(3) 知識的高密度存儲與持久保持
內隱學習具有高效性,內隱學習能夠獲得知識的抽象、深層規則,掌握知識的本質屬性,這種知識在大腦中儲存的密度更大,且能長久保持。
(4) 能克服心理或身理缺陷的不足
內隱學習的過程和結果都不易受其他內、外因素的影響。內隱學習不受或較少受年齡、智力、個體心理或身理機能的影響,表現出年齡獨立性、低變異性、IQ獨立性和強健性等特征。
3 內隱學習的影響因素
內隱學習的研究者通過實驗研究指出,內隱學習雖然是無意識發生的,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學習機制,但內隱學習作為個體機能的一部分,在與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同樣要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主要因素有材料、時間和情景。
(1) 材料對內隱學習的影響
研究發現,諸如體育、美術、音樂繪畫、語言類的學科內容更適合學習者的無意識認知;在適宜的難度范圍內,難度較高、抽象性較高的材料適合于內隱學習;復雜知識比材料結構特點明顯的知識更適合于內隱學習??傊牧系男再|、難度和復雜度、呈現方式等都將影響內隱學習的發生。
(2) 時間對內隱學習的影響
內隱學習的發生雖然是自動的、不需要意識努力,但也需要經過一定強度、一定時間的練習,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練習的增加,內隱效果才會體現出來,并逐漸增長。這就是內隱學習的長時效應。
(3) 情境對內隱學習的影響
內隱學習實驗研究中的情景主要指任務情境,包括外顯指導語、言語報告程序以及快速反應等三個方面。研究表明,大多數情況下,外顯的言語指導(即指引被試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有意識的規則找尋)會削弱內隱學習,此外,在快速測試和快速反應時,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呈現出明顯的優勢。充分的時間條件有利于外顯學習,快速判斷或者較短的時間期限有利于內隱學習。
二教學中內隱學習的主要影響因素:
根據實驗中得出的內隱學習的影響因素,以及內隱學習的特征,我們分析歸納了教學中影響內隱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以便能更全面、更有效的幫助我們設計教學。
1 自我因素
雖然內隱學習具有較高的抗干擾性,不受或較少受年齡、智力、個體心理或身理機能的影響。但目前研究發現內隱學習卻受認知風格的影響, 在適宜的難度范圍內,難度較高,復雜材料的學習中,場獨立型被試的內隱學習成績顯著的高于場依存型被試的內隱成績。難度較低的學習材料,內隱與外顯學習效率差別不大。此外,內隱學習具有長時效應,學習者的學習時間也會影響其內隱學習,經過一定強度和時間練習的學習者,內隱學習的能力比較強,效果更好。
2 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性質、數量、難易程度、組織和呈現方式等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內隱學習的發生和效果。如前文所述。某些難度較高、復雜的、規則深層的和一些無法傳授的專家經驗、技能知識的學習,學習者自動的、無意識的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更有效。關鍵信息不明顯的材料,采用內隱學習效果更佳。
3 教學環境
學習者所面臨的學習氛圍、學習信息材料以及認知工具等在一定程度上也都影響著學習者的內隱學習。輕松自然的環境氛圍、合適的信息材料能內隱的熏陶、影響學習者。特別是道德情操、人文素養、審美素養以及語言語感的培養,創設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情境影響比蒼白的說教更加有效。
4 教學策略與方法
不同的教學策略與方法會激發不同的學習方式,直接教授、明顯指導語啟發的教學、更有利學習者顯性的規則推斷與學習,而創設情景、隨機進入教學、任務驅動與協作學習更有利學習者內隱的自我加工,有利于學習者潛移默化地獲得知識信息。
5 教學評價
在我國教育中,目前的評價主要是以書面報告的形式進行判斷的,從內隱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地體現在人們回答書面問題的能力上,有時候即使學習者已經掌握和理解了學習內容,也不一定能表達出來,單一的外顯的直接測量并不能給予學習者準確的診斷與評價,也影響內隱學習的發生與效果判斷。
三內隱學習理論視角下的教學設計:
根據以上對內隱學習理論及相關教學設計問題的探討,我們以內隱學習理論和現代教學設計原則為指導,結合內隱學習的特點,以充分激發學習者內隱認知,做到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有機結合、融會貫通,提高學習績效為目標,設計了內隱學習理論視角下的教學設計模型,以探討內隱學習理論視角下的教學設計。
1 學科性質分析:
內隱學習雖然具有巨大的潛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學科,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內隱學習,依據內隱學習理論,諸如音樂、美術和藝術欣賞類、語言類、運動類和道德情操教育類等學科更適合啟動內隱學習,此外,數理學科中基礎知識的掌握、復雜規則原理的應用,潛移默化的內隱獲得比外顯學習更有效。學科的適應性是相對的,并沒有那類學科絕對的適合內隱學習,還要依照章節內容和教學目標等綜合分析來考察,教學設計者應該根據不同學科的性質特點,采用不同的策略,突出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內隱和外顯學習能協同促進,達到知識獲得的最佳水平。
2 教學目標分析:
依據布盧姆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類、情感類和動作技能類,認知目標中識記是最基礎的能力,識記是一個需要多頻次接觸知識內容,不斷積累,逐步形成的過程,讓學習者多次的面對識記知識點,沉浸其中,內隱的獲得識記內容,比強硬的干預指導記憶更有效,且內隱獲得的知識具有保持的長久性;動作技能的習得特別是基礎動作的把握更需要學習者多次的重復練習,內隱的感知獲得;與前兩類目標相比情感類目標是最具內隱和抽象性的,需要以學習者內隱地感知為基礎,逐步地熏陶接受,無意識內化。所以教學目標的分析設計不僅要劃分目標的類屬,且目標的設計要考慮以內隱學習為基礎,使學習者先具備一個內隱知識基礎,再建立外顯的任務目標,目標設計應具有基礎性、層次性和動態性。
3 學習者特征分析:
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學設計是否與學習者特征相匹配是決定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在以外顯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中,學習者特征一般包括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雖然內隱學習具有較高的抗干擾性,不受或較少受年齡、智力、個體心理或身理機能的影響,但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學習時間、認知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內隱學習的效果,學習者特征分析時不僅要分析診斷學習者的一般特征、初始能力、認知風格以及學習動機等,還要考慮影響學習者內隱學習的時間以及其他因素。此外,內隱學習理論啟發我們,外顯的量化測試診斷并不能全面準確的判斷學習者的特征和能力,學習者分析既要考慮學習者外顯的特征變量,也要重視學習者內隱的能力,采取多元的綜合診斷評價,全面把握學習者的特征變量。
4 教學內容的分析與組織:
這里的教學內容指微觀層面的即從單元層次或項目層次開始,根據內隱學習理論的研究,教學內容的性質、難度和復雜度以及組織呈現方式都影響內隱學習的發生和效果,內隱理論視角下的教學內容分析,同樣需要把握教學的重點、難易點,知識點的組織編排既要考慮內容的相關性,還要考慮學習者認知方式、學習方式的特點。教師或教學設計者要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難易程度和抽象程度等的不同,合理地選擇安排教學內容的組織結構,充分調用學習者內隱、外顯學習機制,促進學習者完整知識結構的獲得。
5 學習方式選擇:
教師或教學設計者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習者的特征,確定主要調動學習者哪種學習方式,內隱的無意識加工還是外顯的學習,兩種方式的應用并非線形,并非完全獨立,最好的效果是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不同,突出合適的學習方式,進而促進兩種方式的協同促進,減少或避免沖突,發揮兩種學習方式的潛力,提高學習績效。
6 學習環境設計:
以外顯學習為主要方式的環境設計可按一般的環境設計進行,主要包括學習空間(氛圍)的創設、學習材料和認知工具的提供。內隱學習具有無意識性和抽象性,它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情景下自動發生的,情境對于內隱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比起生硬的教授或強硬的干預,創設輕松自然的環境氛圍、提供合適的信息材料和恰當的認知工具更適合學習者的內隱認知,現代信息技術為促進學習者的內隱學習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虛擬現實技術,能為學習者建立模擬真實的情景,解決了內隱學習對情景高依存性的問題,促進學習者的無意識認知;交流互動平臺與軟件,如博客、BBS論壇,網絡聊天等為學習者的交流互動提供了平臺與環境,能很好地促進學習者內隱學習的外化與應用。教師或教學設計者根據調用得不同的學習方式借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習者創設不同的學習環境。
7 教學策略的選擇:
教學策略選擇、應用得恰當能強化某種學習方式,反之可能會削弱其效果。不同的學習方式需應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外顯的學習方式需要明顯的指導語,有意的引導與啟發,這樣有利學習者顯性的規則推斷與學習。而內隱學習則需要一種寬松、愉悅的環境,適當的自由 “靜思”空間,這樣比較容易啟動學習者無意識的信息加工,誘發直覺、靈感和創造力。教師或教學設計者可根據啟動的主要學習方式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如隨機進入教學、任務驅動以及協作學習的教學策略等更有利學習者內隱學習,此外,現今倡導的“做中學”,提倡學習者主動的不斷的接觸材料,不斷摸索,強化練習,獲得知識,也不失為激發內隱學習的好方法。
8 教學評價與反饋:
評價與反饋的目的是在教學設計過程中以及設計結束之后,對設計的各個環節、要素進行評估、修訂和完善,內隱學習理論啟示我們,教學評價的要素應多元化,手段方式應多樣化,評價既要關注學習者外顯能力的變化,也要重視學習者內隱獲得的知識的檢測,避免造成教學中經常出現的“高分低能”現象。
四總結
內隱學習觀點的形成,豐富了認知心理學理論,為探明人類認知加工過程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現代教學設計帶來了新的啟示與挑戰,萬物沒有絕對的適應性,教學中也不必刻意的區分、設計內隱與外顯學習,內隱學習理論視角下,教學設計的關鍵是協調兩種機制恰當地工作,發揮每一種機制的最大潛力,促進學習,優化教學。教學無定數,前提的設計與預測只是框架,并不絕對,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做”好教學。
參考文獻
[1] 郭秀艷.內隱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98-110,280-321.
[2] 何克抗等.現代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郭秀艷.內隱學習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J].上海教育 科研,2004,7.
[4] 莊可.內隱學習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探索,2007,(1):16-17.
[5] 張一中,王篤明.內隱無意識加工及其在教學中的體現與應用[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0):90-95.
[6] 張靜.不同認知風格初中生外顯與內隱學習的差異[D].河南:河南大學,2008,7.
關鍵詞: 內隱學習 特征 外語教學 啟示
1.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在毫無意識的狀態下獲得某種知識,這就是心理學中常常所指的內隱學習,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母語習得。張宏武(2008)認為在心理學領域中,學習過程被看作是認知過程,認知就是信息加工。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過程都涉及顯性和隱性過程,即學習者有意識/無意識地獲得某種知識的過程,第二外語習得也毫不例外。本文利用內隱學習的特征,更新教學觀念,探討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2.內隱學習的理論研究
2.1內隱學習的定義。
“內隱學習”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Arthur Reber于1965年在《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中提出,用他的早期著作中的話說,內隱學習就是無意識的獲得刺激環境中的復雜知識的過程。與之相對應的另一種學習模式是外顯學習。而在Mathews(1989)眼中,內隱學習是自動化的、無意識的,而且能更有效地發現任務變量間的不顯著的協變關系。Lewicki,Czyzewska和Hoffman認為,內隱學習是指被試者獲得具體知識,然而說不出他們所習得的知識,甚至意識不到他們已有所學習的情況。林穎(2003)在其博士論文里這樣總結Cleeremans和Jimenez的觀點:無目的地學習并且無意識地獲得的某種知識,都是內隱學習。也就是說,內隱學習是學習者自主的、無意識的獲得某種知識的過程。外顯學習整個過程則是有意識的、通過明確的主觀努力及外力幫助而獲得的某種知識。人們正是運用這兩種本質不同的模式來完成復雜的學習過程的。
綜上所述,判斷是否是內隱學習的主要關鍵詞似乎是:自主、無目的、無意識。但是關于內隱認知系統的特征問題,目前研究者們仍然無法達成一致。
2.2內隱學習的特征。
內隱學習一直是心理學、認知科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國內外諸多學者就內隱學習的特征展開了大量的研究,但仍有很大分歧。
如Reber(1993)從進化論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內隱學習具有的特征分別為:強有力性(內隱學習不受心理異常和操作干擾)、年齡和IQ獨立性、低變異性(具有較小的個體差異性)和普遍。
Berry和Dienes(1993)認為內隱學習最基本的特征如下:具有遷移特化型;傾向性于跟隨遇學習條件有關;產生現象直覺感;在時間、心理損傷、第二任務方面表現出強有力性。
我國的學者楊治良(1993)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發現內隱學習的“三高”特征:高選擇力、高潛力和高密度存儲。
之敏(2006)把內隱學習的特點概括為:自動性,即內隱學習會自動地產生,無需有意識地發現任務操作中的外顯規則;抽象概括性;理解性是指當思維進行知識信息的加工處理和整理變換時,它以一種理解了的觀念、意象留存在大腦中,而有新的刺激和相關知識信息出現時,它才被調動激活起來,從而表現在對知識信息的分析和運用上;情境性,內隱學習的結果并不是偶然的,其離不開特殊的任務情景;抗干擾性,即低變性,也就是說其不易受任務、年齡、IQ、病理等因素影響;累積效應。研究表明,學生的知識、經驗的獲得,是一種在機械記憶的基礎上的累積過程。
以上關于內隱學習特點表明,內隱學習在處理和歸納復雜規則方面明顯優越外顯學習,通過內隱學習獲得知識在潛意識狀態下儲存于長時記憶中,而且可以在使用時得到互動提取。另外,內隱學習還具有很強的抗干擾性,不受年齡、性別的影響,這就是說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些優勢將其應用到外語學習上,從而更好地提高第二外語習得的學習效率。
3.內隱學習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母語學習是最典型的內隱學習,很多語言教育者試著將其理論應用到第二語言習得中,希望外語也可以像兒童獲得母語一樣在無意識的狀態下熟練掌握。在這里,教育者首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習者創造一個內隱學習的環境,使學習者發生內部認知變化,最后像習得母語一樣出口成章,而自己則是這一學習過程的教導者、催化劑。本文正是利用內隱學習的特征,試圖改變教育者的教育觀念,從而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3.1外顯學習轉化為內隱學習。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無意識觀念的形成是學習一般知識的前提。內隱學習就是從深層次揭示人類學習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的相互轉化的過程,是無意識和意識相互作用的過程。
因此,我們可以把通過外顯學習獲得的知識儲存到記憶中。人類大腦的儲存量是正無窮大的“硬盤”。善于用腦的人就會發現人腦如同電腦一樣可以劃分成不同區域,當遇到一個新事物時,就會本能地把它放到對應的區域,比如說:奧林匹克運動會,自然會分到體育項目里;一提“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就會把它放到《唐詩三百首》里。我認為這是內隱學習中“理解性”特征最好的表現。有意識地儲存知識,無意識地利用以往記憶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的所遇到的難題,這就是人們通常所指內隱學習的累積效應。因此我們可以將外顯學習的成果遷移為內隱學習。
3.2重視情景設計,運用暗示教學法。
暗示教學法主要利用暗示手段,激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這點正好與內隱學習理論相吻合。通過無意識的心理傾向,學生能激活學習潛力,提高想象力和創造力。例如在英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戲劇小品讓學生們扮演不同的角色、電影或音樂欣賞等來組織教學,既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在潛意識下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教學的內容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日常生活,引導學生深入觀察和體驗現實的社會生活,為將來踏入社會做好準備,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
3.3發掘教育過程中的靈感。
內隱學習有很強的突發性,它能夠在瞬間依靠潛意識來解決問題并抽象概括出所遇環境中隱含的深層規則。另外,其整個學習過程是自發的、主動的,因而具有很大的心理空間容量。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機械記憶,因為知識的積累需要從而死記硬背。累積效應就是內隱學習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是內隱學習開始的前提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發掘學生們的靈感,提高教學效率。
3.4重視家庭教育內隱環境的培養。
教育一直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社會問題,更是家庭問題。社會上很多人士甚至提出回歸傳統教育方式,崇尚“棍棒出孝子”的說法。我認為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農村常流行一句話“三歲看老”。雖然此話有點土,但很有道理。人的命運由人的性格決定,而性格是由習慣決定的。習慣是什么呢?是小時候養成的一系列行為,長期重復去做而形成的經典條件反射。從小養成的習慣,長大后在無意識狀態下就會做出的經典條件反射動作,就可以看作是后天培養的本能――非生理本能。如果家長從小就培養孩子有責任感,以及樂觀向上的探索科學奧秘的精神,將來就會愛國、愛民、尊愛師長。這種有意識地培養品德,會對孩子們將來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形成無意識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打下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內隱學習理論的特征來培養、發掘人的潛能,使學生們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4.結語
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會同時伴有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兩種主要學習機制。在第二外語的學習中更是如此,如果我們過于突出外顯學習,則無疑會弱化內隱學習。從母語習得是最典型的內隱學習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來,第二語言習得更適合以內隱學習為主。當然我們并不主張完全的內隱學習,因為畢竟無法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提供一個完全與母語習得相同的語言環境,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們學習時的認知機制,盡量創造類似的語言環境,充分發掘學生的想象空間。另外,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兩個學習過程,它們之間可以互相轉化。
參考文獻:
[1]Arthur S.Reber.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M].New Yourk:OUP,1993.
[2]Berry,D.C&Dienes.Implicit Learning: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M].Hillsdale,HJ:Eribaum,1993.
[3]Lewicki,P.,Czyzewska,M.&Hoffman,H.Unconscious Acquisition of Complex Procedural Knowledge.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7,(13).
[4]Mathews,R.C.Role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processes in learning from examples:A synergistic effec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9,(15).
[5]林穎.內隱學習機制及其個體差異的研究――發展的視角.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3.
[6]楊治良,葉閣蔚.內隱學習“三高”特征的實驗研究[J].心理學科,1993,(3).
[關鍵詞] 內隱學習 廣告 實踐教學
一、內隱學習概論
1.內隱學習的概念
內隱學習(implicit learning)一詞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A?S?Reber于1965年提出,用他早期著作中的話說,內隱學習就是“無意識獲得刺激環境復雜知識的過程”。Reber指出,人能夠按照兩種本質不同的模式來學習復雜的任務,一種是人們所熟悉的外顯學習(explicit leam-ing),凡是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來完成的活動都屬于外顯學習,這種學習過程的特點在于它是受意識支配和需要按照規則作出反應的外顯加工。另一種便是內隱學習。在內隱學習中,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或者陳述出控制他們行為的規則是什么,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內隱學習不同于外顯學習,就其產生的各種條件來看,內隱學習是在偶然的、關鍵信息不明顯的條件下進行的,獲得的知識是難以有意識地加以表述提取的。
2.內隱學習的特點
關于內隱學習以及相關的內隱認知系統的特征問題,由于各研究者分析的出發點、層次和所采用范式的差異,目前仍有一定分歧。但通過對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關系的辨析,我們大致可以把握內隱學習一些特點:
(1)自動性與無意識性。即內隱學習會自動地產生,無需有意識地去發現任務操作中的外顯規則。另外,內隱學習的本質就是無意識的獲得和無意識運用的過程。無意識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心理現象,是“人未意識到的心理活動的總和,是人腦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是主體對客體不自覺認識和內部體驗的統一”。
(2)抽象性。據國內學者的研究發現,內隱學習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因此其獲得的是抽象的、不依賴于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的知識,具有概括性和理解性。內隱學習過程能夠對學習任務進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化,而且通過內隱學習掌握的知識與規則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具有良好的遷移性。
(3)情境性。內隱知識的獲得是個人在特定的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某種思想和傾向,其內涵與認識者際遇的特定環境背景有著直接的契合性,其作用的發揮往往與某種特定特殊問題或任務情景的在線或類比分不開。
(4)抗干擾性。內隱學習具有完整性和抗干擾性。國內學者楊治良(1994)的實驗發現,內隱學習具有高效性: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所獲得的知識保持得更加完整,而且這部分知識較之外顯知識貯存密度更高,在大腦中保存得更長久。
二、內隱學習在廣告實踐教學中的主要影響因素
廣告學是一門知識理論系統比較完善的應用性學科,它綜合了新聞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管理學、文學、藝術設計等多種學科,這一特點決定了廣告學專業的教學在加強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和注重綜合素質培養的同時,還要注重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能力的塑造,建立以設計性、綜合性、創造性實踐課程為主導的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但目前國內各高校廣告實踐教學限于條件,存在著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的情況。針對這一現狀,根據內隱學習的特征,筆者歸納了廣告實踐教學中影響內隱學習的主要因素,以便能更全面、更有效地幫助我們設計廣告實踐教學。
1.學生的自我因素。在實踐教學中,學生的內隱學習是自覺主動地儲備和模塊化積累廣告學理論、無意識地培養品牌認知和創意感覺的基礎過程;而外顯學習則是通過個案分析和實務運作,將內隱模塊投射到完成外顯任務中,用受眾導向的內隱理論完成創新的廣告創意與表現的過程。作為教學環節的主體,無論是在學習準備、討論或實訓中,學生都要積極參與進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主動配合教師。雖然內隱學習具有完整性和抗干擾性,但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與發展,才是獲得知識的學習能力發展的關鍵。因此學生經過一定強度和時間的學習,會獲得更好的內隱學習能力。
2.教師因素。教師是實踐教學的主持者和引導者,實踐教學環節成功與否與教師對教學內容設計的過程控制息息相關。而教學內容的性質、數量、難易程度和組織方式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內隱學習的效果。內隱學習過程能夠對學習任務進行高度概括和抽象化,因而某些難度較高、技能性的知識學習,教師放手讓學生進行自動的、無意識的內隱學習比外顯學習更有效。
3.教學策略與方法。目前廣告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大致可分為認知實踐類(如廣告策劃與創意、廣告案例研究、專業實習、社會調查等)、課程設計類(平面設計、影視廣告制作等)、創作實踐類(大型作業、自制廣告展示等)和綜合研究類(課外科技活動、畢業論文等)。這些環節的設計既體現了與教學內容相容的關系、延伸關系,又加強了各環節之間循序漸進的邏輯關系。在不同的環節中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這樣才能激發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創設一定的情景,采用任務驅動與實踐學習更有利于學習者內隱的自我加工,從而潛移默化的獲得知識。
4.教學評價。理論類教學的評價方式往往是以書面報告或考試的形式來進行的,但從內隱學習理論的角度來看,技能和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不一定必然的體現在書面答題能力上。因此實踐類教學在教學評價方式上應該靈活多變,避免采用單一的外顯式直接評價方式,以免影響內隱學習的發生與效果判斷。
三、內隱學習理論對廣告實踐教學的啟示
1.高度重視學生的內隱學習。以往的廣告實踐教學偏重于外顯學習,不利于對學生學習潛能的綜合開發。內隱學習研究從“無意識――意識”這一連續體來審視人類學習,揭示了人類存在著兩種學習類型和兩個學習系統,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和功能,有著不同的優勢領域和發生條件。內隱學習在對復雜規則的把握上優于外顯學習,但外顯學習在學生策劃和表達等方面仍占主導地位,學生對知識的獲得無疑主要是通過外顯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自覺努力來實現的,但外顯學習無法替代內隱學習。人在進行實踐練習的過程中,只有一部分被閾上知覺接受并在意識控制下進行集中處理,而大部分信息則是以閾下知覺的形式儲存在潛意識之中。二者相互獨立,同時發生。
在目前的廣告實踐環節中,學生普遍存在文化內涵不足、創新能力有限等問題,許多學生在畢業后無法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針對這一現狀,首先專業教師可多督促學生自覺學習社會學、心理學、藝術學等課程 ,以提升其理論水平,并推薦相關閱讀材料鼓勵學生發揮內隱學習能力,潛移默化地領略藝術的精神、 擷取靈感。此外,相關研究也證明,創造力的形成具有很強的內隱性 ,內隱學習對創造力的形成發展將起重要作用。相對于問題解決、決策制定等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策略來完成的外顯學習而言 ,內隱學習中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控制他們行為的規則是什么,卻學會了這種規則。所以在從外顯知識內化到內隱知識的這段進程中,廣告實踐教學還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專業實習和課外科技活動等課程 ,鼓勵學生參與廣告實戰案例的評述、分析,提出創造性的提升意見,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將內隱知識外化為外顯知識的能力,從而在實踐中提供廣告業急需的品牌認知價值的咨詢,實施消費者忠誠度的工程。
2.教學中為內隱學習創造更多的學習條件
廣告實踐教學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采用更為寬松自然的方法,為內隱學習創造更多的條件。如通過知名廣告和優秀設計展示與點評的多媒體教學方式 ,讓學生領悟相關概念 ,調動學生內隱學習的自動特性。受到啟發后,學生可以自動地在實踐中積累認知能力,最終對平面設計、廣告創意與表達等實踐課形成自己的看法。
此外,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恰當使用暗示教學法,通過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提高他們的記憶力、想象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認知實踐類和設計類課程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利用小組分類的方法,輔之以音樂、語調、游戲等,使學生在舒適、放松的環節中,無意識的受到環境的熏陶。在廣告策劃與創意課程中,也可讓學生通過扮演廣告主、廣告公司提案人、媒介策劃人等角色,來增加學生學習的趣味性,同時又在無意識中加深學生的印象。
在實踐教學中,廣告教師還需要注重教學過程中知識的正遷移。許多研究者發現以內隱方式獲得的知識,具有廣泛的遷移效果,甚至能實現跨領域的遷移。在還沒有意識到新刺激與先前學習之間關系的情況下,學生在學習中習得的抽象規則能自動地去控制處于新情境下的行為。如果學生在認知實踐類課程中,閱讀了大量的資料,分析研究了大量的案例,那么在設計類課程中,他們便能更自覺地、更細致地去學習,并結合以往之所學,將心中的想法完整地表達出來。
由于內隱學習具有突發性 , 能在一瞬間依靠直覺、頓悟、靈感、高峰體驗等方式解決問題和抽象概括出刺激材料中隱含的底層規則,因此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還要關注直覺思維、頓悟、靈感在教學中的作用。特別是在創意表達與設計類的課程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對知識的加工很有可能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無需耗費注意資源,而且心理容量極大,能將所獲得的知識儲存于潛意識領域中,在適當的情境下自動激活并發揮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切實運用內隱學習研究所提示的學習機制,注重樣例教學和啟發教學的統一,注重教學中的直覺思維、靈感等因素,以此來提高教學效果。
3.內隱學習與外顯指導協同作用
在教學中,除了要重視內隱學習的作用,也不能忽略外顯學習。實際上任何復雜知識都是通過外顯與內隱過程的交互作用而獲得的,大量的研究結果也表明,由于內隱學習機制在認知系統中具有基礎性地位,如果在外顯教學前有一定量的內隱知識做基礎,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果。因此在廣告實踐教學中,好的育人方法應該是兩種學習方式的有機結合。在課堂內外大量的實踐課程中,首先是學生通過感受―領悟―積累―運用,從而內隱地習得知識;其后是教師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習者進行外顯的傳播類和市場類知識介紹和點撥,這樣既能節省學生的學習時間,又加深了其理解,使知識內化為實際運作能力,提高學習質量。
如在“廣告策劃與創意”課程中,課程要求學生能從消費者的真正需要出發挖掘產品優勢、產生創意,并以消費者樂于接受的形式執行創意。這樣就需要學生具備創意執行的基本功 ,即廣告語言“編碼” 和“解碼”的能力。這種內部關聯智力的形成與學生的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都有密切聯系。學生的廣告創意表現能力是日積月累的結果,需要經過不斷的練習―思考―練習的過程 ,培養準確表達創意的感覺,這種強化培訓最終形成“自動化”,達到心理學家對內隱學習研究的期望值,即人們獲得這種感覺的過程是自動的,學生不是有意識努力去發現其中的規則卻可以在廣告創意執行中準確地使用它們。而教師的外顯性指導也同樣重要,針對學生的不同基礎設計課程內容,靈活地掌握教學進度,同時通過與企業、 廣告公司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廣告策劃、創意表達與執行的實習機會,使學生從中有意識地了解消費者希望的產品個性和愿意接納的創意執行方式,然后自行選擇一個最佳廣告創意方案 ,從而使構思能更好地滿足創意的執行。
四、結語
內隱學習是人類自身認識能力和認知方式的重大發現,對諸多實踐領域特別是教育領域具有啟發和指導作用,而內隱學習的研究為我們認識大學廣告實踐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為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復雜的學習過程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探討教學模式和提高教學質量提供了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劉耀中:內隱學習的理論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0(6)
[2]劉福芹 軒海濤:內隱學習理論對教師及其教學的影響[J].中國電力教育, 2008(7)
[3]王瑞峰 李新成:內隱學習理論視角下的教學設計[J]. 現代教育技術,2008(13)
[4]陳晚姑.內隱學習理論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邵陽學院學報,200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