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聞攝影課程范文

      時間:2022-02-19 05:39:48

      序論:在您撰寫新聞攝影課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新聞攝影課程

      第1篇

      關鍵詞 新聞攝影;認知學徒制;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489X(2012)15-0045-02

      新聞攝影并不是用相機攝取影像的過程,而是攝影師用某種思維方式認識感知事物的過程。這一特性決定了新聞攝影課程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素養能力為主導[1]。認知學徒制是一種基于情境的教學模式,強調對策略性知識的學習。筆者以此教學模式為指導,開展新聞攝影課程的教學實踐。

      1 認知學徒制簡介

      所謂認知學徒制(Cognitive Apprenticeship),是一種從改造學校教育中的主要問題出發,將傳統學徒制方法中的核心技術與學校教育整合起來的新型教學模式[2]。其理論框架主要聚焦于4個維度,即內容、方法、順序和社會性,科林斯認為這四個維度也是任何理想的學習環境應涵蓋的組成部分[3],如表1所示。

      2 基于認知學徒制的新聞攝影教學實踐

      2.1 教學過程

      認知學徒制主張學生在一定的任務情境中學習,學生需要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這一主張來源于“主導—主體”教學設計思想,即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新聞攝影課程的教學就是采用的這種雙主教學模式,教學過程如圖1所示。

      1)建模。根據學習任務的需要,教師首先傳授課程的領域性基礎知識,包括攝影器材的基礎知識、攝影的基本技術和技巧、攝影構圖的基本知識、新聞攝影的基本理論以及新聞攝影的基本方法等;接著以經典案例的形式進行策略性知識的傳授,案例重點放在分析部分,以思維過程為主線,分維度進行解析。

      2)情境設計。設計情景化的活動,并與相關的預期結果關聯起來,以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進行模擬學習,發展遠遷移能力。設計的活動一般強調知識的綜合運用,預期結果沒有標準答案,開放性和自主性較大,以利于學生的知識應用和創新意識的發揮。

      3)提供支架。教師對學生的問題解決過程進行指導,提供必要的“支架”,如概念支持、元認知支持、過程支持、策略方法支持等。由于上述活動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學生在完成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困難,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引導,包括完成活動需要的基礎知識、過程、方法、資源等方面。

      4)清晰表達。較強的表達能力是一個優秀的新聞人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清晰表達既能使學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他學伴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實現學生之間隱性知識的共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通過學生對自己活動成果的展示來實現這一環節。

      5)反思。鼓勵學生積極反思、評價或修正自己及他人的問題解決過程。教師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活動過程與專家的示范進行比較,在作品展示時,評價其他學生的表現,指出別人的優勢和自己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2.2 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的整體編排上,遵循認知學徒制的以復雜性遞增的順序原則。內容體系包括4個單元:單元一,攝影器材的基本結構、工作原理和主要性能;單元二,攝影技術基礎;單元三,現代新聞攝影理論;單元四,普利策獲獎作品評析。在單元內容的編排上,遵循認知學徒制的全局技能先于局部技能的順序原則。在建模過程中首先明確單元知識的總體目標、應用成果,繼而是單個知識、技能的傳授、應用,讓學生首先從全局上把握目標,進而探究達成目標所需要的局部知識、技能。

      2.3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主要采用認知學徒制的示范、腳手架支撐、清晰表達等方法。1)示范。教師主要通過典型性案例示范展示課程知識的應用情境、操作步驟,還能展示整個思維過程,給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提供很好的幫助。2)腳手架支撐。本方法的具體實施在教學過程中已有論述,在此不再表述。3)清晰表達。本方法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如何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本課程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個人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兩種方式,以前者為主,后者為輔。學生以教師的示范為參考,闡述自己的實踐過程,并且能解答來自教師和其他學生的提問。

      2.4 教學環境

      為了解決傳統教學環境中存在的學習方式單一、實踐管理困難、缺乏互動等問題,筆者設計、開發新聞攝影網絡輔學平臺,以構建一個以課堂教學環境為主、以網絡學習環境為輔的教學環境。平臺功能結構如圖2所示。

      3 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

      在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來自師資、學生兩個方面的問題。

      1)要求教師具備更高的幫促性教學技巧。在占主導地位的建模和情境設計部分,要求教師最好能親自參與實踐,并以規范的思維模式分析、表述實踐過程,從而給學生提供一個易于理解、便于模仿的思維框架。在學生占主體地位的提供支架、清晰表達和反思部分,要求教師既能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又能加以引導,避免實踐的盲目性。

      2)學生花在完成學習任務上的時間可能會更多。認知學徒制主張學生在基于真實情境的任務中學習,強調學習的社會性,而這種特質的學習活動往往比較復雜,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才能較好地完成。這個問題也給部分學生造成一定壓力,在提交的作業中出現從網絡下載的情況。

      參考文獻

      [1]胡立德.以素養能力為主導的新聞攝影課程教學實踐探索[J].新聞界,2009(5):191-192.

      第2篇

      關鍵詞 應用人才 新聞攝影課程 能力素養

      中圖分類號 G210 文獻標識碼 A

      新聞攝影是一門由攝影技術、畫面造型和新聞報道等多科知識交叉而成的課程。在傳統的新聞類專業教學中,新聞攝影課程一般強調知識傳授,同時結合必要的實踐教學,來增進理論知識的消化和理解。期末考試中,一般采用閉卷方式進行筆試考核。2005年以前,筆者所在教研室主要采用這種方式實施教學。

      一、課程教學改革思路與內容

      根據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業界人才需求的變化,過去專業基礎課廣泛采用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已經難以與學校確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業界需求相適應,因此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改革的思路,是以能力素養為導向,具體圍繞以下三方面內容進行。

      1.明確以本科為基點的教學目標

      新聞類應用人才,畢業之后是要到媒體從事新聞業務的。因此,新聞業務能力不僅應成為專業骨干課程教學要著力培養的目標,同時也應成為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著力培養的目標。根據這樣的思路,同時結合新聞類人才培養方向和課程本身的特點,筆者將教學目標確定為“追求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原則,既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又注重知識創新能力的培養,爭取理論與實踐知識相互促進、理論與實踐能力協調發展的培養目標,使學生初步具備從事新聞攝影報道的基礎能力?!惫P者認為,即使在廣播電視新聞學專業“階梯課程群”中的新聞攝影課程,也應追求“一星管二”的教學目標,即在發揮課程本身獨有的功能過程中,兼顧到為電視新聞攝像課程打基礎(形象思維與構圖訓練等)的職能。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基于以下幾點認識:

      (1)素質教育的需要。素質教育的內涵,不僅包括人文索養,還包括專業素養。

      (2)人才培養的需要。應用型人才具有“上手快”的特點,但對于本科人才,課程教學不能單純強調“上手快”,還必須要做到“厚基礎”。即不能僅僅從操作和應用層面進行培養。從新聞業務本身來看,業務能力的發展后勁也主要來自廣博的人文素養和扎實的專業理論素養。

      (3)就業的需要。世界范圍高等教育雖然出現了專業教育上移的跡象,如美國很多專業教育就是放在研究生階段進行的。但從中國的本科教育看。往往還是與專業和就業緊密聯系的。從新聞類專業的培養目標看,其主要就業方向為各級各類媒體和社會文化單位。而新聞攝影課程注重專業技能培養,既與新聞攝影實用人才緊缺這個現實需要相契合,同時也為學生未來就業選擇奠定了寬泛的基礎。

      2.建立以實用為原則的授課體系

      根據本科應用人才側重能力培養這個教學目標,筆者對龐大的課程體系進行了刪繁就簡的梳理,并確定了以實用為原則的授課體系:第一單元圍繞攝影器材及其性能、攝影曝光及其原理、攝影技術及其應用進行講授;第二單元圍繞攝影構圖對象、攝影構圖角度、攝影構圖方法進行講授;第三單元圍繞攝影報道的體裁、攝影報道的要求和攝影報道文字寫作進行講授。確定以上授課體系,是因為新聞攝影這門學問在應用方面對學生普遍存在著“三個門檻”。而要跨越這“三個門檻”,客觀上需要相應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叭齻€門檻”是:

      (1)技術門檻。新聞攝影的基礎在于技術。沒有嫻熟的攝影技術,就談不到應用的問題。這既依賴于實踐教學環節,也依賴于理論教學環節。特別是原理性和應用性知識,對學生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造型門檻。攝影報道不是技術展示,而是根據新聞事實的報道要求,并結合畫面表達規律和特點所進行的報道活動。從新聞事實的形象化過程來看,不僅需要事實本身的新穎性。還需要畫面處理的新穎性和準確性。而這方面的能力,往往來自各種造型手段和技巧的學習。

      (3)應用門檻。對于絕大多數新聞類學生來說,非語言圖像符號及表達方式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領域。如何使他們盡快根據攝影技術和造型手段的表達特點,結合攝影報道體裁和質量要求,了解并掌握攝影報道應用的一般規律從而學以致用,也是需要跨越的一個門檻。

      從“三個門檻”的關系看,改革后的授課內容環環相扣,具有漸進性特點。而“三步走”的課程體系,總體上滿足了應用性學習和能力培養對知識結構的需求。

      3.明確以能力為目標的具體要求

      考慮到新聞類、本科規格、應用人才這些培養基點,筆者對課程教學提出了培養“三個能力”的具體要求。筆者認為。確定以具體能力為目標的教學要求,不僅會影響并決定教師如何教,也會影響并決定學生如何學,從而最終影響并決定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培養“三個能力”的具體內涵是:

      (1)培養學生較強的動手能力。應用型人才需要較強的動手能力,否則很難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提出動手能力目標的另一目的,是避免教學中的一般性知識傳授。雖然教師不能將能力直接傳授給學生,但教師可以通過具體教學方法與手段,來建造通向能力彼岸的“渡輪”或“橋梁”,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創造接近能力目標的條件。

      (2)培養學生相應的研究能力。本科應用型人才專業教學側重動手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但大學的本質是培養人才而不是培養工匠。因此,研究能力的培養也是專業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研究能力的培養對于增強學生的發展后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培養學生一定的創造能力。新聞攝影不僅需要新聞敏感和形象敏感,更需要基于新聞事實的創造能力。如何在具體教學中啟發、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也是課程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筆者認為,明確上述課程的具體能力培養要求,有助于教師通過教學設計,有針對性地去解決不同能力培養問題。

      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配套改革

      在明確教學目標和具體要求之后,接下來是圍繞教學悶標和教學要求,進行具體的教學改革,以保證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得以順利實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內容:

      1.實行以啟發示范為主的課堂教學

      因為將授課內容進行了有目的的精簡和集中,教師課堂授課時數大為減少,不到總課時的1/2。課堂教學以精講為主。教學方法主要是啟發式和示范式。示范式教學主要是結合知識點選擇具體事例,采取圖示方式,建立起比較和參照系。讓學生通過直觀對比掌握相關知識、啟發式教學是借助典型案例,通過問題啟發、直觀啟發和示范啟發(先由教師解決某個問題,再設置同類問題由學生破解),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欲望,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舉一反蘭、觸類旁通的應用能力。

      2.加強以點評分析為主的實踐教學

      加強實踐教學主要圍繞兩個方面進行:

      (1)根據教學目標科學地設置實踐作業。作業設置是否科學是教學目標能否實現的重要保證。設置作業既要考慮跨越“三個門檻”的知識需要,又要考慮“三個能力”的培養需要,還要考慮作業次數比較適宜。太少難以達到教學

      要求,太多則容易過猶不及。根據以上考慮并結合新聞攝影課程的實踐特點。筆者將實踐作業確定為“一小”和“一大”兩個部分?!耙恍 币约夹g為核心,“一大”以應用為核心,包括消息、特寫和專題三項內容。從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看,作業量比較適當。

      (2)加強對實踐的點評與指導。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實踐教學環節,通過示范的方式,讓學生直接感受不同技術導致的不同效果。一種是在講評環節,通過作業點評,指出其成功或缺陷之處,并對成功或缺陷做出理論講解與分析。從教學過程來看,學生最初的實踐往往比較盲目,抓不住要點。而經過點評和分析之后,積累了經驗,提高了實踐和應用意識,其學習效果普遍得到增強,并且點評次數越多,學生們的收獲越大。所以后來適當增加了點評課時。

      3.開展以小組協作為主的課外自學

      開展小組協作課外自學,出發點是為了彌補課堂授課內容過于單一和集中的缺陷而設計的。通過搭建小組協作課外自學平臺,可以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課程知識與營養。更為重要的是,小組協作學習作為一種集體與個體有機結合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對于鍛煉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團隊意識、合作精神、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做法是:將沒有講授的課程內容分成若干課題,由同學組成對應小組,再由小組將課題分解到每個成員。每個小組通過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協作方式來完成自己的課題。其中小組成員的具體分工、查找資料以及分析研究等工作均由學生獨立完成。而教師的任務是事先指導、事中輔導和進度檢查,并在課程結束前兩周,安排時間讓各小組進行結題交流報告。

      4.實施以能力素養為主的教學考核

      實施以能力素養為導向的課程教學,客觀上需要一個與之配套的考核體系。否則課程教學改革難以落到實處。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將考核內容、考核方式和課程目標、教學要求緊密結合起來。避免單純的知識性考核,讓考核對學生的學習和培養起到檢驗和促進的作用。

      (1)確定了以實踐作品和課程論文(一般結合小組學習分解課題,也可自定選題)為主的考核方式。作品考核既可以有效地檢驗學生是否擁有扎實的知識,又可以檢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論文考核可以較好地檢驗并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和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2)將平時作業成績核定由一次改為兩次。過去平時作業成績是一次核定,現改為兩次。每次作業事先公布評分標準。學生對作業所獲成績不滿意,可以通過重做來提高。將成績與作業質量掛鉤,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從教學考核角度,分數只是手段,而素養能力培養才是真正目的。

      (3)建立以教師為主導的評分小組。由學生選出若干學習好、有原則的同學組成評分小組。在教師的主導下參與作業評分。讓同學代表參與評分過程,有三個好處:一是有利于作業評分的公平和公正;二是有利于學生了解作業好與不好的原因;三是作業中的問題可以迅速反饋,有利于其他同學在實踐中借鑒和避免。單純的教師評分,學生很難了解到分數背后的原因,自然對于學習中的問題也就難以察覺。

      三、需注意的問題

      當然,教學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問題。

      1、點評分析的分寸把握。分析和點評中難免會涉及具體學生的問題和缺陷。特別是首次點評,問題和缺陷比較普遍。在公開分析點評的情況下,如何既不傷及學生的自尊心,又使問題和缺陷得到充分揭示,從而起到促進學習、提高能力的作用,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

      2、對學年制的依賴。

      第3篇

      關鍵詞:新聞實驗;攝影;技巧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 218

      新聞攝影課程是新聞學專業所特有、實踐操作性強、學生特別感興趣的一門實驗課程,若要將此門課程進行的更加切實有效,就必將對攝影技術和技巧進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新聞攝影即是以攝影技術將新聞事件的片斷記錄成照片、圖片,其以直觀真實、現場感強、沖擊力大、形象具體的表現形式,一經應用就取得了良好的受眾。

      新聞攝影學科成熟于近六十余年間,且不斷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而被更新,這樣的學科沒有歷史的包袱,可以輕裝前進,但也面臨著知識體系不夠健全和新技術的挑戰。

      新聞攝影最重要的屬性是真實性,這也是新聞的根本屬性,對于大眾來說,虛假的新聞是不可容忍的,也可能引發不良的輿論導向。同時新聞攝影還要注重時效性:即照片要體現新聞的“新”字;典型性:即所拍攝圖片要具備一定的涵概力,展現獨特視角;感染力(即所攝照片要能抓住觀眾某一心理,使其受到感染;視覺沖擊力:即所攝照片能在瀏覽報紙的一瞥間被圖片所吸引;信息量:即所攝照片應有完整的意思表達,而盡可以能的展現更多的和更深層次的涵意。以上這些都要依靠對新聞攝影知識的掌握和一定的攝影技術和技巧方能展現。

      新聞攝影主要形式有兩種,即抓拍、擺拍。下面我們就分別對這兩種形式的技巧進行解析。

      1 抓拍技巧

      新聞攝影的主要拍攝方式,絕大多數的新聞暖意都是稍縱即逝的,這不只要攝影者有敏銳的觀察力和快速反應能力,也需要攝影者對于器材的熟悉程度和把握能力。所以有條件的同學還是自己準備一臺,離校實習期也可以使用。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單反相機在新聞攝影抓拍中的應用技巧。

      1.1 迅速測光法

      攝影photograph原義即為用光作畫,可知光在攝影中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過暗和曝光過度的照片都是難于處理的“廢片”。所以在攝影現場要迅速目測光線,根據不同的光照強度,被攝物體的側、逆光情況,迅速判斷相機的設置,根據不同情形選擇是否閃光燈補光。值得注意的是,在新聞攝影抓拍時,單反相機的“程序自動曝光”拍攝效果要優于“全自動拍攝”,因為前者更注重光圈和快門的合理搭配。

      1.2 活用高感光度

      在不適宜用閃光燈的情況(如:有嬰兒在場,或是激斗現場),需要補光時,不應考慮犧牲快門速度來補光,這樣可能錯過拍攝機會。建議使用高感光度(ISO1600-6400),雖可能產生噪點,但不會影響照片的整體效果。

      1.3 活用連拍功能

      啟用連拍功能,在按住快門后,將獲得每秒5-15幀的連續圖像。連續的兩種情況下,連拍功能會建奇功,一種是要獲得組圖的情況下,另一種是攝影者不能直觀通過眼睛取景時,憑感覺掃射取景(比如被人墻遮住后高舉相機進行抓拍)。

      1.4 全手動的使用

      在對于相對穩定的現場,需要拍攝不同效果的照片,就需要使用全手動功能,此功能可以在同一場景下獲得不同焦點,不同色調,不同景深的畫感。利用手動對焦,可以對景深內任一事物進行特寫;利用快門、光圈和感光度和白平衡的調節可以在較亮的場景下造出黃昏的效果;利用大光圈可以制造小景深來突出某一事物。

      1.5 定時拍的妙用

      說到定時拍大家都會想到用定時功能自拍,但事實上定時拍在新聞攝影中還有特別的用途――單人多器材,多角度攝影。同一事物需要從不能角度同時拍射時,可以將器材用三角架固定好,算好時間,定時,然后操作另外的像機同時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拍攝。

      1.6 廣角和魚眼鏡的使用

      中長焦的相機可以適應大多數場景的拍攝,但不是所有的。在對于視角很寬的事物取全貌時,中長焦會顯現它的短板,廣角鏡可以獲得和人類視角類似的135度角的拍攝,而魚眼鏡頭更可以將拍攝視角擴展到180度。

      1.7 B快門和夜視功能的應用

      在極端黑暗的場景下抓拍新聞現場絕對是刺激和挑戰性的工作,此情況往往不允許閃光燈參與工作。B快門時快門長時間處于開啟狀態直到拍攝者松開快門,這樣可以獲得足夠多的光線來完成暗場景的捕捉,由于快門開啟時間長,容易造成圖像模糊,所以盡量使用三角架并開啟防抖功能。夜視功能是數碼相機特有的本領,相機的感光元件都具有捕捉紅外線的能力,一些相機將這種能力形成捕捉圖像的功能,就是夜視功能,在幾乎沒有可見光的情況下,波長較長的紅外線還是會暴露物體,被相機捕捉成像。

      2 擺拍技巧

      新聞攝影實驗課程中的擺拍指采訪或其它現場場景、人物先行布置,預設好各種參數和設備器材來進行拍攝。擺拍的特點是準備充分,可以提前構思。主要有以下幾點技巧。

      (1)造型燈的使用。造型燈是攝影行業中比較常用的器材,用于獲取平衡的光線以獲得優質的圖像。實驗中應該注意根據場景的大小選用不能功率的造型燈,根據不同需要采用支架和掉架來固定造型燈。

      (2)外掛閃光燈的應用。在會場而大場景下,像機自帶的閃光燈有效距離有限,可能無法應用,要利用相機的熱靴來外掛閃光燈補光。

      (3)測逆光的補救。新聞攝影常會遇到逆光和側光的場景,正常情況下要配備返光板從正面或側面補光,而一些時候我們沒有配備返光板,可以利用質地和色調均勻的淺色板材來替代,但不能用鏡面反射。

      3 結語

      以上的技巧都要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揣摩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而長期的攝影實踐也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技巧與領悟,這也正是哲學中所提到的認識與實踐的往復運動推動事物的發展。所以,我輩能做的或只是為學生提供更多經驗,使其少走彎路,從一個高點攀上別一個高點。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攝影;教學;課程;人文;數碼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09-0167-02

      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到現在全國開設攝影專業本??平虒W的高校大約有100所,(不含僅開設攝影課程的高校),在校生人數1萬多,每年畢業生大約有4000人。雖說是一門相對新興的學科,然而經過一輪粗放式的增長,中國的高等攝影教育在逐步摸清辦學規律的同時也同其他任何專業一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學生人均占有教育資源不足、產學分離、就業困難……由于傳統認知下的低門檻技術職業定位和非科班出身同行強有力的競爭,影像泛濫的時代里攝影專業的學生獲得社會認同和職業發展的空間仿佛更是難上加難。因此,作為教育者有責任不斷進行宏觀的反思和細化深入的教學改革,才能使得高等攝影教育整個系統從每一個環節得到深度優化和發展。攝影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構建便是其中的重點環節之一。

      一、 理性系統地進行課程設置并突顯辦學特色

      當攝影教育的專業培養方向確定后,作為教學系統的設計者就必須仔細考慮接下來如何根據培養目標合理地配置相應的課程,并突出辦學特色。這個過程必須是嚴謹的,來不得一絲馬虎,往往需要系科領導、專家小組、任課教師在一起經過反復地研討磋商才能制定出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大多數學校常常會借鑒其他院?,F成的課程設置辦法,雖然無可厚非,但有一些院?;旧贤耆粘辙k兄弟院校的課程設計,根本不考慮自身的軟硬條件和專業方向的特征問題,以至于在這樣的課程系統下出現有些課程無法貨真價實地開設的情況。臨到某門課程要開課了卻沒有老師上課,有的課程沒有相關的硬件支撐導致教學成了紙上談兵。有些院校在課程的總體設計上東拼西湊,缺乏系統性,導致課程銜接不良等諸多問題產生。

      課程的總體設置是否理性并能緊扣專業方向并且體現專業特色,這還需要攝影教育界人士多多思考,在這里我們不妨來看看中央美術學院的課程設置是如何體現其辦學特色的:

      中央美術學院攝影系的培養目標是要把學生培養成在技術上達到商業攝影需要的高級攝影師的層面,在藝術創作能力培養方面使學生有可能發展成為一個純粹的攝影藝術家。因此它非常重視對攝影基本功的嚴格訓練,開設了《彩色影像基礎理論》、《數字影像體系基本原理》、《影像品質控制》等課程對攝影專業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工,講解比較深入,而且對學生的要求比較嚴格。同時,它注重藝術理論教育,開設了《攝影史》之類的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起到良好的作用。

      攝影與設計在商業領域、現代藝術創作領域中結合得越來越密切,“媒體復合化”的趨勢勢不可擋。因此央美攝影系在大四的課程中專門開設了《平面設計與印刷基礎》,這門課程彌補了學習攝影的學生不懂設計印刷的缺陷,避免學生在照片的商業加工、廣告制作過程中茫然不知所措的情況產生,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

      此外,央美的課表中還有一個非常具有特色的模塊:《綜合訓練――個人推廣》,這門課程主要解決學生作為自己的或他人的照片經紀,如何把作品推向行業圈、推向社會的問題。這個環節恰恰是很多學攝影的學生甚至很多教攝影的教師最為陌生和薄弱的環節,也恰恰是關系到一個攝影師成功與否的重要的環節 。在國外的攝影教學中往往比較重視行業介紹和行業操作規范及流程的介紹,我在2007年參加澳洲攝影高等教育師資培訓時就被澳方專家告知在澳洲攝影課程體系中含有此項課程內容,比如在澳大利亞擁有較高的攝影教學質量和聲譽的TAFF學院就是如此。然而在國內,幾乎沒有專門的照片經營與管理類的課程,央美在這一點上的確是走在了我國教育同行的前列。

      二、 不可忽視相臨學科課程的融會貫通

      《中國商業攝影》雜志2006年對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幾所攝影專業院校畢業生進行了一次關于高等攝影教育的采樣采訪,其中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攝影專業畢業的商業攝影師柯偉談到:“四年的大學攝影學習不能直接成為商業攝影師,國外,學校老師會當面教授怎樣看市場行情、如何拍產品、怎么用設備、用光、怎么打報價單、甚至怎么開發票,讓你最大限度地參與到作為一項工程的商業攝影任務中去?!鼻迦A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的張劍則提出:“功夫在畫外,商業攝影師從事的工作中只有30%是拍攝?!?/p>

      對于當今的攝影師尤其是商業攝影師來說,攝影不是簡單化了,而是越來越成為一項與市場運作密不可分的繁瑣工程,攝影師很多時候不僅僅要關注拍出照片,實際上更需關注照片的流通。而這樣的理論經驗和技巧必須從貌似相去甚遠的市場學、營銷學、廣告學中去獲得。而作為純藝術或新聞傳播的照片,其審美和傳播價值,恐怕也不是照片本身體現出的攝影特性之美,而更在于照片背后所蘊涵的社會洞察力、哲學思辨力、美學價值觀等人文深意。從這個層面上講,“攝影學”必須包括“視覺”、“攝影”、“傳播”三項理論、技術、材料的知識,才算“完整的攝影學”。

      把目光投向攝影的起源地――歐洲,法國巴黎第學以人文藝術學科實力雄厚著稱,在其中,攝影及多媒體影像系是一個年輕而富有特色的系。在課程設置上,攝影史、美學、藝術史、當代藝術等理論課程占了總學分的一半。同時,巴黎第學還可以在同一學科領域跨系選課,藝術方向包括電影、藝術造型、舞蹈、音樂、攝影、哲學、戲劇、藝術收藏、影像技術與藝術等多個系,學生都可以自主學習。學校結合成熟的商業環境為學生提供了許多與市場、營銷、生產管理相關的課程,以便畢業生在走上社會后能順利創業、謀生。在攝影專業和印刷專業等課程設置中,就包括了這些專業的市場營銷、企業管理、版權的界定及維護、合同制作與業務洽談等內容。

      相形之下,我們在課程的制定和設計時往往只看到了攝影作為攝影的單一屬性,而忽視或難以駕馭攝影必然具備的社會性、傳播性、市場性,狹隘地將攝影教育鎖定在傳統的攝影光影控制范疇。而偏廢了那些看起來相去甚遠,實際上與學生真正邁入行業門檻后習習相關的課程內容。這將導致學生的知識被局限在一個封閉的缺乏變通和邁向更高層次的結構之中。

      如何改變這種情況,當務之急是要加強攝影專業的人文教育。顧錚老師提出:“廣義的人文學科是指能幫助學生修成一種現代文明所公認的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歷史觀等一系列有關人的完全成長所必須的人文素養教育學科?!蹦切﹤魇澜浀涞恼掌且驗榫邆湄S厚的人文底蘊,在藝術、商業、傳媒等領域形成獨有的價值才得以被珍藏、記憶??梢哉f攝影和其他藝術學科一樣天生就是人文的一個組成部分。

      遺憾的是,還是有很多學校根本就沒有開設相關的課程,且不說那些奠定人文素質的跨專業學科如歷史、哲學、美學、藝術史等課程不在攝影專業課程體系范圍之類,就連開設屬于專業課范圍內的強化人文修養的課程如攝影史與攝影批評的院校都并不多見,即便開設了,只是把此類課程作為選修課、平臺課,其地位和效果都差強人意。我在2007年10月曾經對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藝術學院、南方攝影學院攝影專業近200名本科學生進行過一次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對于技術性專業科目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要明顯高于理論性專業科目。同時,迫于用作品說話的現實壓力,學生更關心怎么拍出好照片,如何對照片進行文化分析,藝術解剖卻漠然置之?!笆獠恢獩]有了歷史的梳理,文化的對視,影像的發展要么是淺水行舟,要么是盲人摸象?!敝T多的井底之蛙就是這樣被批量生產出來的。攝影史解決了藝術創作“從何而來”,“向何而去”的問題,避免了學生在創作中浪費精力唱別人已經唱濫的調還為自己的“創意”沾沾自喜。而攝影批評課程的開設,并不是把學生都培養成“只動筆桿子,不動鏡頭蓋”的影像批評家,而是要求他們通過這樣的學習,具有一種慧眼識珠的眼光;一套能夠正確地評價自己與他人的創作的基本準則;一種能夠在縱向把創作放在歷史的維度上加以衡量,在橫向能夠把自己與他人的創作、與同時代人的創作加以比較評判的能力。攝影史與攝影批評的作用在于讓學生充分了解攝影的豐富性,防止因為視野狹窄而成為一個趣味褊狹、甚至一旦有所成時成為一個趣味霸道的人。當然,如果經過此類課程的訓練,日后在學生中也完全可能出現專業的影像評論家,影像史學家,像林路老師、顧錚老師、王瑞老師這類人才目前在我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他們后繼也需有人。 如果攝影史與攝影批評的課程能夠得到充分保證,這對于養成學生寬容對待各種不同攝影觀與風格的風度、情商、心智,自覺地嚴肅對待前人的知識遺產大有益處,對于院系來說又可以真正樹立起一個大學專業應有的文化氛圍,帶動起科研熱情,而使攝影擺脫 “低門檻學科”的尷尬身份。

      三、走出數碼攝影課程的定位誤區

      隨著數碼技術在攝影領域大刀闊斧的運用,進入21世紀,在不少高校的課程設置中都列入了數碼攝影的相關課程,通過對多所學校此類課程教學大綱的分析比較,不難發現這門課程中的“數碼特色”主要體現在教學中的兩個環節――1、對前期拍攝中數碼技術的講解,其主體知識內涵是對于數字成像原理,數碼相機的功能、及操作,數碼名詞的解難釋疑。2、對后期圖像處理方法技能的講解,其主體知識內涵是教授諸如PHOTOSHOP之類的圖像處理軟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雌饋矸路饹]有問題,然而我想提出的是,如果僅僅從技術革新的角度去理解數碼攝影,去教授數碼攝影,是否真的讓學生獲得了專業的數碼攝影教育?關鍵點就在于我們往往忽視了數碼攝影的最大優點在于突破創意、制造幻像,而不只是拍立得的痛快直接和對照片的縫縫補補。

      因此,對于數碼攝影的教學來說其難點重點其實在于如何引領學生在技術的支撐下發揮想像力!如何實現呢?通過對一些專業教師的訪問發現大家對此都感到無從下手。以往的攝影教學實踐中主要的教學方法是示范,然而對于創意來講,如果一味示范,勢必會適得其反。將老師的思維模式強加給學生一方面會壓制學生開闊思路,另一方面也會導致學生激情消退甚至反感。相對比,另一種辦法似乎更加有效,具體說來分以下步驟:給出一個概念性的任務命題――學生群組的頭腦風暴理解命題并展開自由想像――明確創意目的和表現技巧――制定拍攝計劃――根據創意進行拍攝和后期制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扮演一個組織者和監督者激勵者的角色而不是教育和示范,學生在一種自由而緊張的狀態下進行想像并通過相互討論論證其想像畫面的效果、意義以及實現的可能,再去根據一個明確的目的合理選擇所需要用到的數碼技術,這樣才能實現對數碼技術的主動駕馭,而并非很膚淺且漫無目的地使用數碼相機和PHOTOSHOP。

      綜上所述,課程的設置直接決定了學生的知識構成,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它是一個細密嚴謹的復雜系統,對于目前我國的高等攝影專業教育來說,應該更新教學概念,明確辦學方向,開拓視野,合理革新課程體系。在課程設計中充分考慮并行與銜接,重點與外延,定位與特色,培養出更多真正適應社會需求和時代變化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網站

      [2]攝影專業畢業生看中國攝影教育 .[J].中國商業攝影. 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1)

      [3]張宇.不以學歷為惟一目的巴黎第學攝影系主任克里斯蒂安談法國攝影教育[J].《中國攝影報》北京:中國攝影報社

      [4]吳嘉寶.臺灣還沒有攝影系,可是已經不再需要了![J]. 中國攝影報》北京:中國攝影報社.總第795期

      第5篇

      制作《新聞攝影》的慕課課程的第一步是選擇合適的視頻制作團隊。和商業廣告、影視作品相比,大規模在線課程的制作難度較低,所需要的設備種類和后期技術也并不復雜。因此,在選擇制作團隊的時候,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制作團隊對于課程內容的熟悉和興趣,以及是否具備較為優化的工作流程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最終,本人選擇了“辛迪加”這樣一個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創業公司,他們自身在年齡、興趣和收入等方面與大規模在線課程的受眾有諸多的重合特征,不僅能夠在制作方面完成基本要求,而且還可以在具體講授細節的設置以及課程的互動性營造等方面提供創意資源。

      接下來的一個重要決策是錄制場地的選擇、設計與布置。當今綠屏摳像和虛擬演播室技術日益成熟和廉價,很多在線課程都選擇了虛擬演播室作為基本的錄制標準,并通過背景的置換和二維三維動畫等方式將課程的相關資料融入講解的過程中。但是,對于技術要求并不太高的課程錄制來說,出于成本控制的考慮,很多制作團隊其實較少或者干脆不聘請專業的動畫與設計人員,而依靠剪輯師來完成相關的工作;這種情況下,虛擬演播室的呈現反而容易顯得粗糙、單調。在與制作團隊商議之后,我們最終選擇了實景錄制,通過少量的家具和燈光控制現場的曝光層次和視覺體驗,并將大多數教學圖片打印后、通過講授人將照片舉起、釘在軟木板等動作來進行教學場景和教學資料之間的切換和串聯。

      慕課課程《新聞攝影》主要包括十一章內容,學員定位是零基礎,課程內容包括了基本的技術知識如相機的原理和操作,構圖曝光等技藝性的創作規律,以及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等不同題材和風格這三大塊主要的內容,同時再根據線上互動的情況錄制了若干答疑視頻。其實,對于大多數自成體系的課程來說,慕課錄制中要面對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如何安排錄制工作時間。我的有些同事選擇在開課前的寒暑假集中工作,一鼓作氣;有些老師則選擇每周錄制,在正常的教學學期中平均用力。這兩種選擇各有利弊,前者容易造成講授人的高負荷疲勞運轉,實際上會降低授課的質量和眼神、表情、體態等非言語互動的頻率;后者則容易變成根據上傳時間截點為節奏的趕工過程,字幕、剪接等技術細節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得到最優保障。我的經驗是,把信息量較多的知識部分在較短的時間內錄制完成,而對于需要更高互動性的創作規律和不同題材風格的講授,則借助知識部分集中錄制所留下的提前量、每周錄制一堂課。

      第6篇

      一、變“乏味”為“趣味”

      布置的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將語文知識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與畫畫、游戲、制作、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智力因素的開發活動巧妙聯系,使之符合小學生好動和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讓作業變得更“生動、有趣”。

      1.在游戲中做作業。小學生天真活潑特別愛做游戲。學生在游戲中邊玩邊學,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游戲式作業將所學的知識蘊涵于游戲中,是學生最喜歡的作業方式。如教學完詞語,可以讓學生在找朋友的游戲中學習形近字,不僅在學習中體驗知識的魅力、成功的喜悅,而且培養了他們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2.在繪畫中做作業?!皟和怯眯蜗?、色彩、聲音來思維的?!保ㄌK霍姆林斯基)針對這一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特點,設計一些繪畫式作業,用繪畫的方式鞏固、應用所學的知識。如學習完古詩,可以讓學生用簡筆畫的形式來表現古詩的內容,這樣的作業,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不僅能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把一次次作業變成了一件件藝術品。

      二、變“被動”為“主動”

      實施新課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通過對作業進行自我設計、自我控制、自我解答,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從而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1.設計“超市”型作業。傳統教學中“一刀切”的現象往往無法顧及各層次學生的認知要求,桎梏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種種誘因中,成就動機則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種。為此,精心設計布置“超市”型作業,讓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給學生作業的“彈性權”,實現“人人能練習、人人能成功”,讓每一位學生通過作業,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最大可能的提高,使每一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發展,樹立了“我能行”的信心。

      2.設計實踐性作業。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在設計作業時,應有意識有目的的設計一些社會性實踐活動作業,使語文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實踐性作業不要求當天完成,可以給學生二到三天的時間??梢砸龑W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老師為學生制定出主題目標,讓學生寫出簡短的觀察報告,例如,觀察爸媽一天的活動,上學(或放學)路上的有趣見聞等,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提高注意力,也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但此種作業要注意讓學生力所能及。

      現實的、有趣的、探索性語文學習活動要成為語文學習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語文學習可以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使學習呈現出多樣化。與此相適應,語文作業形式也不僅僅是讀寫,也應呈現出多樣化。

      三、變“獨立”為“合作”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新課程的生成性、建構性,也要求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學會合作。學生面臨的作業更多的將是探究性作業,作業過程需要學生密切合作。打破傳統作業“獨立作戰”的形式,變個體型為合作型,采用互動協作原則,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教師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業。

      第7篇

      (一)符合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舊課程觀認為課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知識的載體,因而教材是中心。而新課程觀則認為: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體驗、是活動。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因此關注課堂提問設計就是關注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動”起來,做到教師啟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二)符合素質教育不斷深入的需要。要真正打破應試教育,推進素質教育就有必要建立一種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方法。英語教學中課堂問答是師生間最有效的互動活動,一個科學的提問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啟學生的思維活動,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二、以往課堂教學提問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提問設計指向性不明確。課堂提問是為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的,因此課堂提問的設計要以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中心,提問要有清晰明確的目的指向。

      新世紀英語課文《Metropo lises》的案例,老師在導入環節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Which city do you think is the greatest in the world?”結果學生冷場,很明顯學生不知道老師問題中的great的標準,老師又問,“What is New York?”學生繼續冷場,而老師所預設的答案是“New York is a polnical,cultural and economic center.”顯然案例中老師設計的問題不夠清晰,學生難以理解老師的問題指向。從而師生循環不暢,阻礙了課堂的有效生成。

      (二)課堂提問設計過細、過大或者難易不當。老師設計的提問要引領學生對文本最核心的內容,對于重點難點的知識進行品讀和理解,而問題設計假如過細、過大或者難易不當,則浪費了課堂寶貴時間,又阻礙了教學目標的達成。如本人在教授新世紀英語《An interview with a pop pianist》一課中,在播放了劉偉的視頻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How did he succeed?”這樣的問題明顯太大太難,學生不知道根據什么思路和線索來回答這個問題。

      (三)課堂提問設計重展示性問題,輕參閱式與評估性問題。教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針對不同的目標選擇對應的提問類型,如展示型問題,參閱式問題,以及評估性問題,而我們平時的課堂提問設計多的是以一些閱讀活動為主的展示性問題。比如本人在對《Miracle in the rice field》一課的科學家生平進行提問設計時,我只注重了展示性問題設計,設計一張時間線索的表格,羅列出關鍵的時間,讓學生找事件。即使學生都找出了答案,但是對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顯然是不夠的。應該適當增加參閱式和評估性問題的設計。這樣就避免了對文本只流于淺層次的理解,能夠鍛煉學生高層次的思維品質。

      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課堂問題設計的前提是吃透文本。南匯中學的朱淼妙老師的《A Master of Nonverbal Humor))一課,當老師提問“Why is he so successful?”時,學生的產出令在場所有人震驚,對浦外學生的英語功底欽佩之余,也感悟到,在整節課中朱老師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為這一問題的解決做鋪墊。沒有一個是多余的,低效的,無效的提問。之后當我私下問及朱老師是怎樣做到師生互動這么流暢的時候,朱老師回答我:“學生的任何回答都是有價值的回答,無論學生回答是B是C還是D,我都能把她引回到A,因為我平時非常重視提問設計,而且我對文本非常熟悉!”

      (二)課堂問題設計的關鍵在于要把握學生認知規律和興趣點,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華師大一附中的姜振驊老師執教牛津版教材《growing up》一課時的經典案例:當姜老師結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點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問題:“What are your solutions to these growing pains?”的時候,學生發揮想象,暢所欲言,其中一位學生的回答是:“To become a monk,”而且還自圓其說給出了三點非常到位的理由:“First,becoming a monk involves eating less meat or olly food,which will result in less pimples on your face……”在這種意外的答案面前,大部分老師都會以簡單的“good,sit down,”等沒有內容的評價,但是姜老師給出了相當智慧的評價:“Don’t be treated or tricked by him,Monk is a person you can be when in adulthood,But we’re now talking about problems in puberty,So let’s go back to puberty,Monk is a deci s ion you can make when you fully go into adulthood,”在這樣的教師反饋給學生以啟迪與感悟。在這由老師啟動,學生回答,教師反饋的循環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得淋漓盡致。學生才是課堂教學舞臺真正的表演者。

      (三)課堂問題設計類型的多樣化是三維目標達成的保障。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海市延安中學楊卓琳老師執教的《Two Truths to Live by》一課為例,楊老師的問題設計環環相扣,在讀后環節設計了這樣的一個評估性問題“In your life,what do you want to hold fast to?What do you have to let go of?”這兩個問題既復現了本課兩個關鍵短語“hold fast to”和“let go of”,促進了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也要求學生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不知不覺得到熏陶,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