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07 15:16:40
序論:在您撰寫經濟體制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學術熱點:日本戰后經濟體制源于何時?
對戰后日本經濟體制形成于何時,日本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概括而言,主要有兩種論說,一種是“文化傳統說”,另一種是“戰后改革說”。前者認為:“日本的經濟制度具有日本固有的文化背景,根植于民族特性。日本型企業和官僚制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的‘藩’和‘家’。可以認為連帶意識和平等主義的根源,早在農村共同體中就已經存在?!焙笳邉t強調:“戰后的日本是在戰爭的廢墟上站起來的‘新生的日本’,同以往的日本有本質的差異,同以往的歷史沒有聯系。就這個意義而言,‘我們的生日是終戰日,我們的父母是戰后改革’?!庇捎凇皯鸷蟾母镎f”代表了長期占據日本史學主流地位的“戰后史學”派的觀點,因此在日本最有影響。
但是,早在20世紀70年代,否定“戰后改革說”的動向在日本學術界已經出現。1977年,木神原英資、野口悠紀雄發表了《大藏省·日銀王朝的分析——總體戰經濟體制的終焉》一文;提出了強調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存在連續性的“假說”,認為“戰爭結束時,日本社會的形式和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另一方面,經濟體制,特別是作為實行金融統制之基礎的戰時經濟體制,卻基本上得以存續”,“支撐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體制,基本上是戰時總體戰體制的繼續”。1978年,中村隆英在《日本經濟——其成長和結構》一書中指出:“戰后和戰前,不是飛跨戰時聯結起來的。戰時形成、戰后繼續保持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技術、生活方式、習慣等,實在是出入意料之多。雖然這些東西在形成的時候,以后會變得怎樣沒人能夠預料,但它們卻構筑了戰后的企業形式、生產組織乃至生活方式。”1988年,山之內靖發表了題為《戰時動員體制的比較史考察——為了了解今日日本》的論文,認為日本為進行“總體戰”而進行的戰時動員,“形成了某種‘全體主義’。這種‘全體主義’,是形成戰后日本‘體制社會’的起點”。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日本面臨種種經濟難題為背景,諸多學者對戰后日本的經濟體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日本戰后經濟體制是戰時經濟體制而延續”的結論。1993年,岡崎哲二、奧野正寬編纂出版了由8位學者共同撰寫的《現代日本經濟體制的源流》。該論著撰寫者對日本金融體制、企業體制、勞資關系、業界團體、財稅政策、農業狀況等各經濟領域在戰時和戰后的變遷,進行了詳盡的歷史性考察和比較分析,指出日本至戰前30年代的企業統治,即由財閥家族確保股東的經濟體制,是盎格魯—薩克遜型的自由主義經濟體制。但是在戰爭時期,這一經濟體制轉變成了“日本型經濟體制”。正是這種轉型后的體制,構成了促使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制的原型。他們通過各項考察后最終得出結論:“構成現代日本經濟體制的大部分要素,都是在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時期,為了對國家資源進行總動員而實施‘計劃經濟化’的戰時經濟的需要,以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而實施‘統制經濟’的需要而制定的?!?995年,山之內靖、J·維克特·考希曼(J.VictorKoschmann)、成田龍一主編了作為13位日美學者共同研究成果的論著《總體戰和現代化》。該論著同樣對構成戰后日本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幾個方面進行了頗為詳盡的考察,并最終得出結論:“戰后各項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戰時的各項改革是共通的,這些改革使戰前經濟體制的制度性基礎徹底解體……使戰后體制向戰前體制回歸的道路被封閉。日本的經濟雖然也算是市場經濟,但是其制度性基礎中,包含著在戰時計劃、統制經濟的基礎上導入的要素??梢哉f,日本的經濟體制是一種獨特的經濟體制。”問同一年,野口悠紀雄發表了《1940年體制一再見了,戰時經濟》(按:他所謂的1940年體制,即戰時體制),考察了“1940年體制”即戰時體制的形成過程、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和“1940年體制”的關系、“1940年體制”的基本理念、日本經濟體制面向未來的選擇等幾個方面,明確指出了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的存續關系:“在戰前具有濃厚古典的自由主義經濟性格的日本企業和金融市場,在戰時經濟中發生了巨大變化?,F在的日本型企業、間接金融體制的原型,存在于戰時經濟之中?!?/p>
總之,20世紀90年代后,以日本經濟風光不再為背景,對日本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是否存在連續性的探討,構成了日本學術界一個持續的熱點,其影響波及日本現代史研究的各個領域。通過初步的歷史考察,筆者認為至少就日本經濟體制而言,戰時和戰后無疑存在連續性。
二、歷史考察:日本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是否連續?
按照《現代日本經濟體制源流論》中的論述,戰后日本經濟體制具有五項特征,即:(1)不是股東,而是經營者的“企業所有和經營的關系”;(2)以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內工會為代表的“企業內的雇傭關系”;(3)以下包制或系列企業為代表的“企業間交易關系”;(4)以銀行借貸為中心的“和金融市場的關系”;(5)以行政指導為中心的“企業和政府的關系”。如果我們認同該論著對戰后日本經濟體制之特征的概括并逐項進行歷史考察,那么當不難發現,這些特征都是在戰前呈現雛形、在施行戰時計劃和統制經濟時期最終形成、在戰后得以延續的。
就第一項特征而言,戰前的日本企業也曾經是股東。但是1937年的爆發,使前此日本“股東”的古典資本主義企業經營模式受到了極大沖擊,“使日本企業在大約30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從極端的股東,向極端的從業人員180度的轉變”。曾赴美就職、后任日本電源開發總裁的高琦達之助,在1954年曾對他1916年和1947年兩度回國時獲得的不同印象作了生動描述。對前一次印象,他這樣寫道:“我首先沒有料到的是,第一,在會社從業員不知情時,會社的股票已經從A大量流向B,而在股票流動時主要經營首腦已發生更換,經營方針很不穩定。第二,經營首腦主要不是著力鞏固會社的基礎,而是竭力博取股東的歡心和獲取高額紅利,以及竭力使股價上揚?!睂Φ诙斡∠螅麉s這樣寫道:“股東的權益完全被無視,事業的經營由從業員執其牛耳,恰好同我大正五年(1916年)第一次回到日本時截然相反。”
日本經濟體制的第二項特征同樣是戰時的產物。在戰前,日本的勞動力流動曾經相當普遍。在明治時代,熟練的機械工人在全國到處流動的狀況,至大正時代仍得以繼續。大正年間大阪市的《勞動調查報告》曾這樣寫道:“不管怎么說,我國勞動者的最大缺點,就是在同一個企業里工作的時間太短。這種狀況無疑使我國工業不斷蒙受極大損失?!睕]有終身雇傭,也就沒有與之密切相關的年功序列。但是,同樣由于的爆發,為了擺脫通貨膨脹的困境,日本政府對經濟進行了戰時統制,并了一系列法令。其中對形成終身雇用和年功工資序列產生重要影響的法令,有1939年頒布的《從業者雇人制限令》、1940年頒布的《從業者移動防止令》和《工資統制令》。前兩項法令禁止隨意招募員工和隨意離退職,使職業流動現象幾近消失,后一項法令則不僅擴大了工資中的定額部分,而且使基本工資定期、自動提高作為一種慣例在全國迅速普及。1939年3月,作為施行上述法令的具體措施,日本政府又規定了“初任給”,即對剛參加工作的員工的工資數額,根據地域、年齡、性別進行統一規定。另外,自1939年9月開始,又施行“工資凍結”,即一律不準擅自加薪的工資統制。1942年,日本政府又頒布了《重要事業所勞務管理令》,規定在某種條件下,如果獲得厚生大臣的許可,企業可以不施行“工資凍結”。所謂的“某種條件”,就是制定加薪規則,事實上,日本政府“規定一年一次必須以所有從業人員為對象,按照最高、基本、最低基準額進行加薪””2)。如尾高煌之助和中村隆英所指出的:“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一過程,年功序列工資和根據工作年限升職制度,在全國得以普及。”構成“企業內的雇傭關系”另一個側面的企業內工會,也是在戰前工人運動的推動下呈現雛形,在戰時最終形成的。在這方面,為戰時經濟需要而組建的“產業報國會”,可以說是戰后企業內工會的母胎。按照中村隆英的觀點:“戰后按照占領軍的指令迅速組成的許多工會,均以該組織(產業報國會)作為母胎?!薄鞍雌髽I形成并存續至今的日本工會,事實上只不過是戰時產業報國會等組織變換了一下名稱。”
日本現代經濟體制的第三項特征(同時也是日本制造業的一大特征)也是在戰時形成的。在戰前,日本的大企業即使零部件一般也自己生產,并不采取下包的形式。但是,由于戰爭,很多企業的生產規模急劇擴大,作為一種緊急措施,不少企業采取了將部分產品,特別是零部件交中小企業生產的“下包”方式。由于這種緊急措施不僅強化了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關系,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并且使中小企業因能夠比較穩定地獲得訂單而減少了破產和被大企業擠跨的風險。所以,下包制或系列企業在戰后作為一種理想的生產方式而得以保留。例如,根據美國學者約翰,多爾的研究,至20世紀60年代末,向豐田汽車公司供應零部件、作為其子公司的企業,40%以上都是在戰時通過下包制,和豐田公司構筑起這種關系的?!?/p>
作為日本經濟體制的第四項特征,即主要通過向銀行借貸,而不是發行股票或企業債券融資的“間接金融”體制,更是戰時的產物。在明治時代,日本企業基本上是依靠股份和企業內部資金儲備進行擴大再生產的,屬內部金融時代。在這廣時代,由于財閥占有礦山開采和對外貿易等高收益產業,擁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因此一般均以企業內資金進行再投資,擴大再生產。不受財閥支配的一些產業,如棉紡織業和鐵道運輸業,則依存于以股東的股份擔保金額支撐的內部金融機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正式進入了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期,以往通過內部金融機制籌措資金的做法逐漸捉襟見肘。于是,企業通過外部籌措資金的做法開始被普遍采用。日本金融體制開始呈現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二者并重的狀態。不過,當時主要仍以直接金融為主。1937年爆發后;隨著日本當局金融控制的全面強化,日本進入了“時局金融”時期,上述情況開始發生顯著變化。據統計,1936年,日本企業通過發行股票籌措的資金,占其資金總額的63.8%。但是戰爭爆發后,這一比率逐年下滑,再至1939年占33.6%,至1945年則僅占0.61%。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向銀行借貸作為取代股票發行籌措資金的方式的比重,則自1939年呈顯著上升趨勢:1936年為40.6%,1945年達到93.2%,即企業已幾乎完全以向銀行借貸作為基本融資方式。”不言而喻,間接金融體制是在戰爭時期形成的。
最后,以行政指導為中心的“企業和政府的關系”,不僅是戰后日本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特征,也是“東亞模式”的兩大特征之一。但同樣必須指出的是,盡管在實現近代化的歷程中,日本政府在推進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在以前,日本政府事實上并不直接、全面地介入民間的經濟活動。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概覽當時一系列“統制立法”,我們便不難發現,日本政府在戰時經濟活動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仍是保護、扶持乃至救助民間企業。只是為了發動對華侵略,日本當局開始真正將國民經濟轉人“戰時經濟”,才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廣泛介入民間經濟活動,密切企業和政府的關系。“正是在這一階段,戰后政府和業界團體雙向關系或者說行政指導體制的原型,開始出現”。
三、福兮禍兮:如何認識日本“戰時經濟體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般認為,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因日本向和平國家轉型而擺脫了軍費負擔,以及農地改革、解散財閥、禁止壟斷、勞動立法等經濟民主化政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但是,按照野口悠紀雄的觀點,日本經濟所以在戰后迅速恢復并馬上實現高速增長,主要歸因于在戰時形成的經濟體制。他這樣寫道:“‘日本型企業’的各種特征,對經濟高速增長的實現,起了發動機的作用?!薄罢怯捎趯嵭辛私鹑诮y制,才可能對資本集約性戰略產業實行重點資源分配,才可能在作為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支柱產業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中,實現工業化。就這個意義而言,可以說在金融體制中維持‘戰時體制’,是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大原因。”不過,野口悠紀雄對“戰時體制”的評價,絕不僅止于肯定它的積極作用,絕不意味著他稱頌乃至推崇這一體制。相反,他認為這一體制已經落后于時代要求,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他明確指出:“迄今為止,雖然日本政府幾度試圖進行改革,但是這一體制依然沒有改變。在日本走向未來的今天,1940年體制已經成為一大桎梏?!?/p>
野口悠紀雄的觀點,有助于啟發我們對日本創造經濟“奇跡”的進一步思考。眾所周知,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英國和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以此為背景,西方國家的政界和學術界開始探尋日本為何能創造“奇跡”,而上述現代日本經濟體制特征的核心內容,曾被視為日本創造“奇跡”的要因。
首先,將日本經濟“奇跡”的產生,主要歸因于日本特有的企業用工制度和機制的觀點,曾經倍受推崇并非常流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埃茲拉·沃格爾于1979年發表的《日本名列第一:對美國的教訓》,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沃格爾在該論著中通過對日本戰后的政治、經濟、科教和社會生活作了詳盡的考察后得出結論:日本所以能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日本企業擁有一大批愿意為企業盡心盡力的職工;而日本企業所以能擁有這樣的職工,就是因為日本企業具有“對企業忠誠,對工作熱愛,以及為企業獻身”的激勵機制。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和外交家埃德溫·賴肖爾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里厄斯·詹森也認為:“終身雇用制度在日本發揮著良好作用?!薄澳旯π蛄兄贫龋矠榻洕l展起了促進作用。”“日本的雇用制度和工資制度顯然對該國的工會發展產生影響。”
其次,就間接金融體制而言,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在日本戰后的經濟恢復和高速發展時期,銀行一直充當了資金的提供者和企業經營風險監督者的角色。所以,盡管戰后日本經濟發展速度驚人,企業規模急劇膨脹,但整體上金融秩序井然,沒有出現大的金融動蕩。之所以如此,戰時形成、戰后延續的金融體制具有穩定性,是一大要因。寺西重郎提供的一個數據為此提供了證明:在戰前,銀行破產是尋常的現象,1902年至1919年的18年間,經營出現破綻的銀行年均24.6家,1920年至1932年的13年間為43.5家,1933至1945年的13年間為7.8,但是在戰后,直至70年代,沒有一家銀行倒閉。
再次,認為日本經濟“奇跡”的產生,主要得益于政府和企業間的“密切協作”的觀點,也曾經盛極一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1970年美國學者吉姆斯·阿布格倫在《探討日本式經營——株式會社日本》一書中提出的“日本株式會社論”。在該論著中,阿布格倫將日本比喻為一個綜合企業——日本株式會社,日本政府是“總公司”,各日本企業是分公司。雖然阿布格倫的原意,是諷刺日本依靠官民一體的體制追求經濟利潤,但是,這一比喻,又被視為官民密切協調發展經濟的范例,是“東亞模式”獲得成功的一條經驗。
一、學術熱點:日本戰后經濟體制源于何時?
對戰后日本經濟體制形成于何時,日本學術界尚未達成共識。概括而言,主要有兩種論說,一種是“文化傳統說”,另一種是“戰后改革說”。前者認為:“日本的經濟制度具有日本固有的文化背景,根植于民族特性。日本型企業和官僚制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江戶時代的‘藩’和‘家’??梢哉J為連帶意識和平等主義的根源,早在農村共同體中就已經存在?!焙笳邉t強調:“戰后的日本是在戰爭的廢墟上站起來的‘新生的日本’,同以往的日本有本質的差異,同以往的歷史沒有聯系。就這個意義而言,‘我們的生日是終戰日,我們的父母是戰后改革’?!庇捎凇皯鸷蟾母镎f”代表了長期占據日本史學主流地位的“戰后史學”派的觀點,因此在日本最有影響。
但是,早在20世紀70年代,否定“戰后改革說”的動向在日本學術界已經出現。1977年,木神原英資、野口悠紀雄發表了《大藏省·日銀王朝的分析——總體戰經濟體制的終焉》一文;提出了強調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存在連續性的“假說”,認為“戰爭結束時,日本社會的形式和理念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另一方面,經濟體制,特別是作為實行金融統制之基礎的戰時經濟體制,卻基本上得以存續”,“支撐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體制,基本上是戰時總體戰體制的繼續”。1978年,中村隆英在《日本經濟——其成長和結構》一書中指出:“戰后和戰前,不是飛跨戰時聯結起來的。戰時形成、戰后繼續保持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技術、生活方式、習慣等,實在是出入意料之多。雖然這些東西在形成的時候,以后會變得怎樣沒人能夠預料,但它們卻構筑了戰后的企業形式、生產組織乃至生活方式?!?988年,山之內靖發表了題為《戰時動員體制的比較史考察——為了了解今日日本》的論文,認為日本為進行“總體戰”而進行的戰時動員,“形成了某種‘全體主義’。這種‘全體主義’,是形成戰后日本‘體制社會’的起點”。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以日本面臨種種經濟難題為背景,諸多學者對戰后日本的經濟體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日本戰后經濟體制是戰時經濟體制而延續”的結論。1993年,岡崎哲二、奧野正寬編纂出版了由8位學者共同撰寫的《現代日本經濟體制的源流》。該論著撰寫者對日本金融體制、企業體制、勞資關系、業界團體、財稅政策、農業狀況等各經濟領域在戰時和戰后的變遷,進行了詳盡的歷史性考察和比較分析,指出日本至戰前30年代的企業統治,即由財閥家族確保股東的經濟體制,是盎格魯—薩克遜型的自由主義經濟體制。但是在戰爭時期,這一經濟體制轉變成了“日本型經濟體制”。正是這種轉型后的體制,構成了促使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制的原型。他們通過各項考察后最終得出結論:“構成現代日本經濟體制的大部分要素,都是在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時期,為了對國家資源進行總動員而實施‘計劃經濟化’的戰時經濟的需要,以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而實施‘統制經濟’的需要而制定的?!?995年,山之內靖、J·維克特·考希曼(J.VictorKoschmann)、成田龍一主編了作為13位日美學者共同研究成果的論著《總體戰和現代化》。該論著同樣對構成戰后日本政治和經濟體制的幾個方面進行了頗為詳盡的考察,并最終得出結論:“戰后各項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戰時的各項改革是共通的,這些改革使戰前經濟體制的制度性基礎徹底解體……使戰后體制向戰前體制回歸的道路被封閉。日本的經濟雖然也算是市場經濟,但是其制度性基礎中,包含著在戰時計劃、統制經濟的基礎上導入的要素。可以說,日本的經濟體制是一種獨特的經濟體制。”問同一年,野口悠紀雄發表了《1940年體制一再見了,戰時經濟》(按:他所謂的1940年體制,即戰時體制),考察了“1940年體制”即戰時體制的形成過程、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和“1940年體制”的關系、“1940年體制”的基本理念、日本經濟體制面向未來的選擇等幾個方面,明確指出了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的存續關系:“在戰前具有濃厚古典的自由主義經濟性格的日本企業和金融市場,在戰時經濟中發生了巨大變化?,F在的日本型企業、間接金融體制的原型,存在于戰時經濟之中?!?/p>
總之,20世紀90年代后,以日本經濟風光不再為背景,對日本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是否存在連續性的探討,構成了日本學術界一個持續的熱點,其影響波及日本現代史研究的各個領域。通過初步的歷史考察,筆者認為至少就日本經濟體制而言,戰時和戰后無疑存在連續性。
二、歷史考察:日本戰時和戰后經濟體制是否連續?
按照《現代日本經濟體制源流論》中的論述,戰后日本經濟體制具有五項特征,即:(1)不是股東,而是經營者的“企業所有和經營的關系”;(2)以終身雇傭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內工會為代表的“企業內的雇傭關系”;(3)以下包制或系列企業為代表的“企業間交易關系”;(4)以銀行借貸為中心的“和金融市場的關系”;(5)以行政指導為中心的“企業和政府的關系”。如果我們認同該論著對戰后日本經濟體制之特征的概括并逐項進行歷史考察,那么當不難發現,這些特征都是在戰前呈現雛形、在施行戰時計劃和統制經濟時期最終形成、在戰后得以延續的。
就第一項特征而言,戰前的日本企業也曾經是股東。但是1937年的爆發,使前此日本“股東”的古典資本主義企業經營模式受到了極大沖擊,“使日本企業在大約30年的時間里,完成了從極端的股東,向極端的從業人員180度的轉變”。曾赴美就職、后任日本電源開發總裁的高琦達之助,在1954年曾對他1916年和1947年兩度回國時獲得的不同印象作了生動描述。對前一次印象,他這樣寫道:“我首先沒有料到的是,第一,在會社從業員不知情時,會社的股票已經從A大量流向B,而在股票流動時主要經營首腦已發生更換,經營方針很不穩定。第二,經營首腦主要不是著力鞏固會社的基礎,而是竭力博取股東的歡心和獲取高額紅利,以及竭力使股價上揚。”對第二次印象,他卻這樣寫道:“股東的權益完全被無視,事業的經營由從業員執其牛耳,恰好同我大正五年(1916年)第一次回到日本時截然相反?!?/p>
日本經濟體制的第二項特征同樣是戰時的產物。在戰前,日本的勞動力流動曾經相當普遍。在明治時代,熟練的機械工人在全國到處流動的狀況,至大正時代仍得以繼續。大正年間大阪市的《勞動調查報告》曾這樣寫道:“不管怎么說,我國勞動者的最大缺點,就是在同一個企業里工作的時間太短。這種狀況無疑使我國工業不斷蒙受極大損失?!睕]有終身雇傭,也就沒有與之密切相關的年功序列。但是,同樣由于的爆發,為了擺脫通貨膨脹的困境,日本政府對經濟進行了戰時統制,并了一系列法令。其中對形成終身雇用和年功工資序列產生重要影響的法令,有1939年頒布的《從業者雇人制限令》、1940年頒布的《從業者移動防止令》和《工資統制令》。前兩項法令禁止隨意招募員工和隨意離退職,使職業流動現象幾近消失,后一項法令則不僅擴大了工資中的定額部分,而且使基本工資定期、自動提高作為一種慣例在全國迅速普及。1939年3月,作為施行上述法令的具體措施,日本政府又規定了“初任給”,即對剛參加工作的員工的工資數額,根據地域、年齡、性別進行統一規定。另外,自1939年9月開始,又施行“工資凍結”,即一律不準擅自加薪的工資統制。1942年,日本政府又頒布了《重要事業所勞務管理令》,規定在某種條件下,如果獲得厚生大臣的許可,企業可以不施行“工資凍結”。所謂的“某種條件”,就是制定加薪規則,事實上,日本政府“規定一年一次必須以所有從業人員為對象,按照最高、基本、最低基準額進行加薪””2)。如尾高煌之助和中村隆英所指出的:“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一過程,年功序列工資和根據工作年限升職制度,在全國得以普及?!睒嫵伞捌髽I內的雇傭關系”另一個側面的企業內工會,也是在戰前工人運動的推動下呈現雛形,在戰時最終形成的。在這方面,為戰時經濟需要而組建的“產業報國會”,可以說是戰后企業內工會的母胎。按照中村隆英的觀點:“戰后按照占領軍的指令迅速組成的許多工會,均以該組織(產業報國會)作為母胎?!薄鞍雌髽I形成并存續至今的日本工會,事實上只不過是戰時產業報國會等組織變換了一下名稱。”
日本現代經濟體制的第三項特征(同時也是日本制造業的一大特征)也是在戰時形成的。在戰前,日本的大企業即使零部件一般也自己生產,并不采取下包的形式。但是,由于戰爭,很多企業的生產規模急劇擴大,作為一種緊急措施,不少企業采取了將部分產品,特別是零部件交中小企業生產的“下包”方式。由于這種緊急措施不僅強化了大企業和中小企業的關系,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并且使中小企業因能夠比較穩定地獲得訂單而減少了破產和被大企業擠跨的風險。所以,下包制或系列企業在戰后作為一種理想的生產方式而得以保留。例如,根據美國學者約翰,多爾的研究,至20世紀60年代末,向豐田汽車公司供應零部件、作為其子公司的企業,40%以上都是在戰時通過下包制,和豐田公司構筑起這種關系的?!?/p>
作為日本經濟體制的第四項特征,即主要通過向銀行借貸,而不是發行股票或企業債券融資的“間接金融”體制,更是戰時的產物。在明治時代,日本企業基本上是依靠股份和企業內部資金儲備進行擴大再生產的,屬內部金融時代。在這廣時代,由于財閥占有礦山開采和對外貿易等高收益產業,擁有充足的資金儲備,因此一般均以企業內資金進行再投資,擴大再生產。不受財閥支配的一些產業,如棉紡織業和鐵道運輸業,則依存于以股東的股份擔保金額支撐的內部金融機構。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正式進入了重工業和化學工業的迅速發展期,以往通過內部金融機制籌措資金的做法逐漸捉襟見肘。于是,企業通過外部籌措資金的做法開始被普遍采用。日本金融體制開始呈現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二者并重的狀態。不過,當時主要仍以直接金融為主。1937年爆發后;隨著日本當局金融控制的全面強化,日本進入了“時局金融”時期,上述情況開始發生顯著變化。據統計,1936年,日本企業通過發行股票籌措的資金,占其資金總額的63.8%。但是戰爭爆發后,這一比率逐年下滑,再至1939年占33.6%,至1945年則僅占0.61%。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向銀行借貸作為取代股票發行籌措資金的方式的比重,則自1939年呈顯著上升趨勢:1936年為40.6%,1945年達到93.2%,即企業已幾乎完全以向銀行借貸作為基本融資方式。”不言而喻,間接金融體制是在戰爭時期形成的。
最后,以行政指導為中心的“企業和政府的關系”,不僅是戰后日本經濟體制的一項重要特征,也是“東亞模式”的兩大特征之一。但同樣必須指出的是,盡管在實現近代化的歷程中,日本政府在推進產業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在以前,日本政府事實上并不直接、全面地介入民間的經濟活動。即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概覽當時一系列“統制立法”,我們便不難發現,日本政府在戰時經濟活動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仍是保護、扶持乃至救助民間企業。只是為了發動對華侵略,日本當局開始真正將國民經濟轉人“戰時經濟”,才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廣泛介入民間經濟活動,密切企業和政府的關系?!罢窃谶@一階段,戰后政府和業界團體雙向關系或者說行政指導體制的原型,開始出現”。
三、福兮禍兮:如何認識日本“戰時經濟體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般認為,戰后日本經濟的發展,主要得益于因日本向和平國家轉型而擺脫了軍費負擔,以及農地改革、解散財閥、禁止壟斷、勞動立法等經濟民主化政策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但是,按照野口悠紀雄的觀點,日本經濟所以在戰后迅速恢復并馬上實現高速增長,主要歸因于在戰時形成的經濟體制。他這樣寫道:“‘日本型企業’的各種特征,對經濟高速增長的實現,起了發動機的作用?!薄罢怯捎趯嵭辛私鹑诮y制,才可能對資本集約性戰略產業實行重點資源分配,才可能在作為戰后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支柱產業的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中,實現工業化。就這個意義而言,可以說在金融體制中維持‘戰時體制’,是推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最大原因?!辈贿^,野口悠紀雄對“戰時體制”的評價,絕不僅止于肯定它的積極作用,絕不意味著他稱頌乃至推崇這一體制。相反,他認為這一體制已經落后于時代要求,應該退出歷史舞臺。他明確指出:“迄今為止,雖然日本政府幾度試圖進行改革,但是這一體制依然沒有改變。在日本走向未來的今天,1940年體制已經成為一大桎梏?!?/p>
野口悠紀雄的觀點,有助于啟發我們對日本創造經濟“奇跡”的進一步思考。眾所周知,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英國和德國,成為僅次于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第三經濟大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以此為背景,西方國家的政界和學術界開始探尋日本為何能創造“奇跡”,而上述現代日本經濟體制特征的核心內容,曾被視為日本創造“奇跡”的要因。
首先,將日本經濟“奇跡”的產生,主要歸因于日本特有的企業用工制度和機制的觀點,曾經倍受推崇并非常流行。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埃茲拉·沃格爾于1979年發表的《日本名列第一:對美國的教訓》,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沃格爾在該論著中通過對日本戰后的政治、經濟、科教和社會生活作了詳盡的考察后得出結論:日本所以能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日本企業擁有一大批愿意為企業盡心盡力的職工;而日本企業所以能擁有這樣的職工,就是因為日本企業具有“對企業忠誠,對工作熱愛,以及為企業獻身”的激勵機制。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和外交家埃德溫·賴肖爾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馬里厄斯·詹森也認為:“終身雇用制度在日本發揮著良好作用?!薄澳旯π蛄兄贫?,也為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薄叭毡镜墓陀弥贫群凸べY制度顯然對該國的工會發展產生影響?!?/p>
其次,就間接金融體制而言,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在日本戰后的經濟恢復和高速發展時期,銀行一直充當了資金的提供者和企業經營風險監督者的角色。所以,盡管戰后日本經濟發展速度驚人,企業規模急劇膨脹,但整體上金融秩序井然,沒有出現大的金融動蕩。之所以如此,戰時形成、戰后延續的金融體制具有穩定性,是一大要因。寺西重郎提供的一個數據為此提供了證明:在戰前,銀行破產是尋常的現象,1902年至1919年的18年間,經營出現破綻的銀行年均24.6家,1920年至1932年的13年間為43.5家,1933至1945年的13年間為7.8,但是在戰后,直至70年代,沒有一家銀行倒閉。
再次,認為日本經濟“奇跡”的產生,主要得益于政府和企業間的“密切協作”的觀點,也曾經盛極一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1970年美國學者吉姆斯·阿布格倫在《探討日本式經營——株式會社日本》一書中提出的“日本株式會社論”。在該論著中,阿布格倫將日本比喻為一個綜合企業——日本株式會社,日本政府是“總公司”,各日本企業是分公司。雖然阿布格倫的原意,是諷刺日本依靠官民一體的體制追求經濟利潤,但是,這一比喻,又被視為官民密切協調發展經濟的范例,是“東亞模式”獲得成功的一條經驗。
1.1會計模式中價值取向存在的問題我國的會計事業在1978年到1992年這15年間經歷了從恢復體系到實現發展的歷程,我國的會計模式的價值取向也在這15年間產生了變化,從傳統國家政府給予命令到轉變成后來的國家政府利益取向。雖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根本上還是沒有驅除計劃經濟管理框架的限制[1]。在會計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應該建設符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的會計模式,會計模式的完善和發展有效的為國家政府管理社會資源以及維護國家公有資產提供了幫助,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其主體是企業。會計模式的價值取向如果僅僅只是考慮政府的需要就遠遠不夠了,依據我國現行的會計基本準則的規定要求會計信息模式應該是“既符合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管理的綜合要求又要滿足市場經濟中相關人了解各企業基本財務狀況和經營現狀成果的需求,更要促進企業經營管理的完善”,就目前來看,我國會計模式的價值取向還不能實現這些要求。
1.2會計模式中信息系統存在的問題所謂的會計信息系統具體是由會計從業人員以及信息數據處理工具等會計信息處理分析報告有機的整體。其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會計信息質量還比較低下以及較低的信息化程度。首先會計信息質量低下,眾所周知會計信息系統的主要價值是通過會計信息來反映的。但是傳統的會計信息系統只是企業的查看財務經營的一種過程,很多企業的會計基本工作還存在不夠規范的問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有違法違規的現象。其次會計信息化不代表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電算化系統存在一些缺陷,例如重復儲存企業各部門管理系統中已經存儲的有效數據,導致數據不夠清晰,過于冗余;只能采集和儲存符合會計信息確認條件的交易內容,輸出信息也都是財務信息,對于那些不是財務信息的數據不能有效的存儲起來。因而其存儲具有局限性。從這些缺陷可以看出電算化系統的建立并不能真正實現會計模式的信息化。
1.3會計模式中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當前我國實行的會計管理體制主要是“領導和分級管理的統一”,促進了會計管理體制逐漸國家化管理。其優點在于方便了財政部門對社會企業會計工作的統一管理和領導,能夠有效促進政府部門對會計行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統一的規范和及時的指導,從而保證了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2]。但是又存在缺點,這種統一的管理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大環境下,會減弱會計信息對其他企業利益團體服務的積極性,而會計信心必須兼顧多樣化的服務對象,其管理體制必須兼顧各個相關方的實際利益。
1.4會計模式中規范體系存在的問題會計信息規范體系主要是由各級相關管理機構以及民間中自發形成的會計制度和會計道德規章形成的一個完整整體。它是能夠對會計工作進行客觀評價的一種標準。其存在的問題其一是會計法律規范中一些法律問題還不夠明確,例如在缺乏會計民事賠償責任的具體界定等等。其二是還沒有相關的比較規范的會計職業道德準則的頒布出臺。作為起到社會規范作用的會計職業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作用和會計法律規范相同,會計職業道德對會計從業人員最基本最低的要求。近些年來,在大力強調法治制約的同時卻忽略了會計職業道德的規范,不僅影響了會計信息的質量還制約會計目標的實現。
2不同經濟體制中會計模式問題的解決對策
2.1重新定位會計模式中價值取向從上述內容來看,我國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政府、金融機構以及企業投資者和管理當局。想要重新定位會計模式的價值取向就要從這幾方面來說。首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會計模式應該將公有制的國家政府利益包含在內,其次在繁榮發展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會計模式要體現企業利益,企業的利益得到了維護才能促進市場的發展,同時國家政府的利益基礎也是企業利益。其三會計模式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只有通過改善企業經營機制和企業資本構成才能有有效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由上述內容可見,會計模式的價值取向應該同時兼顧政府利益和企業利益。
2.2完善會計模式中信息系統完善會計模式中信息系統要從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建立健全電算化信息系統兩方面來說,首先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就要立足我國現實經濟情況發展多層次的會計信息質量體系,充分強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其中又包含可靠性、相關性、透明性三方面。具體來說可靠性具有可以核實、能夠真實反映情況、數據中立的特性;相關性具有預測價值、反饋價值、能夠及時反映的特性;透明性具有比較公允、數據清晰明了、數據完整、數據充分的特性。從這幾方面入手進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其次,健全電算化信息系統需要完善ERP的智能化功能,還要確立電子數據的合法地位同時保障信息的可靠真實性。只有做好這兩方面才能完善會計模式中的信息系統。
2.3建立健全的會計模式中管理體制就目前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的會計管理體制還主要以“自我管理”型占大部分,針對我國會計信息管理體制比較單一的問題,健全的會計模式管理體制應該將“自我管理”與“政府主導”充分的結合起來[3],不僅以政府管理為主導還要結合會計職業團體,要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最大化的實現會計行業的自治。也就是說以政府管理為前提,以會計行業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為主要內容來實現會計行業的自律。這種以政府管理為主導,會計行業自治做輔助的“混合型會計管理體制”能夠充分的調動各個會計行業的積極性,最大化的發揮其創造性,保證了我國會計整體工作的有效統一。
1、自然觀的缺失以及缺乏相應的土壤;
2、中國崇尚實用主義,擅長總結經驗而非創新;
3、“學而優則仕”的第一追求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讀書人的思想被束縛在名利上,過度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經濟管理,缺乏數字進行管理。
二、主觀因素的影響
1.閉關鎖國政策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我們國家沒有積極走出去了解其他國家而是一直以“天朝大國”自居,在其他國家開展科技革命的時候,自認為我們國家物產富饒,固步自封,仍舊過著三跪九叩的生活。這種夜郎自大的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我們國家各個方面日趨落后,嚴重阻礙了我國近代科技前進的步伐,甚至成為挨打的罪魁禍首。
2.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上,忽視了資本主義萌芽。我國古代一直是“重農”,這固然無可厚非,但“抑商”政策的實行卻產生了很多消極影響,嚴重阻礙了社會工商業的發展。中國古代歷代統治者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并與之緊密相連的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們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這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還可以保障人民的基本的物質生活,但是對商人采取嚴格的限制管理措施,壓制商業經濟的發展,這些苛刻的條件嚴重地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正是因為工商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壓制的這種現象到了近代中國依然沒有緩解,從而使我國沒有充分產生和發展近代資本主義經濟。
三、對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啟示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發展,我國現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各種矛盾逐步顯現了出來:最主要的是政府擁有的資源過多,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審批過多,有些靠市場機制可以優化資源配置的,政府卻進行干預,由此造成經濟運行效率相對低下;國有企業壟斷,擠壓民有經濟發展;政府控制社會,阻礙公民社會發展,形成強政府——弱社會或大政府——小社會的勢態,離開放、自由、透明、公正的現代市場經濟境界相去甚遠。
我國現在正處于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隨著勞動力的短缺和工資的持續提高,我們國家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已經慢慢消失,中國經濟逐步進入了從二元經濟發展階段向新古典增長階段的轉變時期。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資本報酬遞減現象開始出現,繼續依靠大規模的政府主導型投資以保持經濟增長速度的方式,不再具有可持續性。目前,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主要表現就是政府投資比重過高,相應的,中小企業遇到進入障礙以及其他發展條件的限制比如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而國有企業依靠政府的行政保護,往往擁有行業壟斷地位,這些企業效率相對低下卻因為行政保護而盈利,政府出于對產值、稅收、就業穩定性和社會穩定性的考慮,不愿意做出讓低效率的大型國有企業退出經營的決策,這就會妨礙市場經濟的發展,因而難以具有高的資源配置效率。
二、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建議和結論
中國十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1.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我們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好的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要尊重價值規律的作用,發揮市場機制調節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讓企業根據市場信號自主地做出生產經營決策。
2.轉變政府職能,減少直接干預政府要進一步轉變職能,不再繼續充當資源配置的主角,不去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撤銷一些以前主管企業的專業部門,放手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職能轉變為從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也就是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上來。
3.建立適合的市場監管體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建立適合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市場監管體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過程中,市場監管部門首先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切實轉變監督管理的指導思想,要從過去的直接監管思路轉變為監管社會主義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大市場體系的思路上來,轉移到積極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思想上來,把是否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作為衡量市場監管工作的標準,積極推進市場監管體制的深層次改革。
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體育尤為重要。它以其獨特的功能在社會主義發展中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為了更好的提升社會人力資源的水平建設全面的贖回,我們必須要充分的發揮體育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功能。首先我們需要明確體育和經濟的基本含義。
1.1體育的含義
體育從不同角度上講它的含義是不同的。例如:從教育經濟學方面來講,體育是種根據社會的要求而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教育和訓練而且可以開發人的潛在能力的一種社會活動。但在教學的角度上講,體育是一種基于德、智、美中不可缺少且忽視的一部分。如今,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下,體育事業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因為體育產業可以為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一定的勞動力和科學技術和相關人才,所以體育事業發展中含經濟方面的發展。在體育事業發展中,它與人才的培養相對來說是比較緩慢且是具有周期相的,所以體育的經濟效益相對經濟發展來說也是比較遲緩的,所以體育事業的發展必須走在經濟發展的前面,這樣才可以保證經濟發展和體育發展相對同步發展,社會的發展才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1.2經濟的含義
談到經濟的含義大家第一可以想到的就是金錢財富,然而這只是經濟含義中的一部分,經濟不僅代表財富還可以代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總和。體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兩方面,一是體育和經濟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的關系,二是體育的發展對社會發展起到的作用。一個強健的體魄是做一切事的前提,只有擁有一個健康的強壯的身體,工作效率也會相對提高,這些都足以證明體育事業的發展是提高勞動質量必要且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2經濟的繁榮是體育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
既然體育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那么它的發展必然要受到社會發展和人類經濟活動的影響和制約,并不是想象的那么自由發展,它要同經濟的發展步調基本相一致,還會受到經濟發展的水平的制約和社會實踐的檢驗。經濟的發展會帶動體育事業的發展,也就是說,體育事業發展的必需基礎是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社會的需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育事業的發展必須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相協調。因為一個地區乃至整個國家的國民總值以及國民平均收入等基本指標是體育事業發展的前提指標,還有取決于社會生產力對勞動力的需求程度,這種需求不僅僅決定著勞動力的總和,還決定著它們之間一種比例關系。勞動力的綜合象征著體育事業發展速度和規模的大?。欢鼈冎g的比例關系決定著體育事業的整體架構。所以說體育事業的發展必須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相一致,這樣才可以更好更快的發展我國的綜合實力。二是體育發展的方向和規格與經濟發展的速度密切相關。人們物質水平的在生產決定著體育事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進一步決定著培養體育人才的方向和規格。
3體育事業的發展會推動經濟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和體育事業的發展相互依賴,要想經濟的以更好的發展,首先體育事業要得到很好的發展,因為體育事業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科學技術以及勞動需求。體育技能的專業訓練在勞動再生產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專業的體育訓練可以積累勞動技能,而且體育訓練可以產生勞動能力。體育事業的發展也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經濟的重要途徑之一,因為科學在另外一個角度上就是一種間接的經濟,不過可以通過體育教育可以將科學其中的一部分轉化為經濟??傮w來講,社會科學的不斷發展可以促進勞動者開闊他們的事業,提高他們自身的素質以便更好的產生新的勞動效率,也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提高和規范科學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
4在經濟發展中體育事業發展的新問題
(1)在當今經濟迅速發展的社會中,體育事業的發展也遇到了一些新的問題。農村體育的發展問題,這也是我國體育發展以來的一個持續難點和重點。在很多農村地方,人們對體育的意識不是那么明確和重要,包括農村教學中體育也是幾乎可以被忽視的一門學科,所以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這塊是一個需要時間解決的難任務。不過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改善體育在人們心中的觀念:一是加強體育方面輿論宣傳從而加強人們對體育的認識。二是規范體育教學,從小孩的體育教學工作做起,讓他們正確的認識體育,了解體育的重要性。
(2)辨別體育和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我們必須明確體育的發展必須要為經濟發展建設服務,經濟的發展也要依賴體育事業的發展。
(3)體育社團的建立和發展,當今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為體育社團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全國性社團、省級性社團,縣級社團的數量隨著經濟的發展也逐步增長。但是和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了更好的趕上發達國家減小差異,可以通過政府資助靠民間體育組織來多開展一系列的體育比賽。
5結語
(一)人事檔案資料收集不完整醫院人事檔案資料的收集,是醫院進行人事管理的前提,因此,人事資料的完整性、準確性等,都會對檔案管理工作的質量及水平帶來較大影響。目前,我國很多醫院在人事資料的收集過程中存在較多不足之處:第一,由于檔案信息的主要內容是記錄醫護人員的工作經歷、獎懲及職稱情況等,在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及服務態度等方面涉及的比較少;第二,檔案管理部門的相關工作人員在填寫資料時,態度不端正,字跡不清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的完整性、準確性。
(二)人事檔案管理制度不完善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部分醫院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相對比較滯后,并沒有得到相應的完善,從而導致其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比如,有些醫院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沒有得到及時更新,檔案管理人員素質較低,隨意刪減資料信息;部分檔案管理部門的考核標準比較固定,不夠靈活,沒有完全將檔案管理納入考核之中,從而影響了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人事檔案管理方式落后受客觀實際情況的影響,很多醫院不重視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且醫院對檔案管理部門缺乏必要的資金及制度支持,從而使其信息化管理水平比較落后,相關計算機硬件及軟件沒有得到及時配置,管理人員主要進行手工記錄,導致工作效率低下,人為因素造成的信息填寫錯誤也比較多,影響了檔案資料的準確性。
(四)檔案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由于很多醫院對檔案管理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因此也缺乏優秀的檔案管理人才,且部分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學歷水平以及工作認知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此外,個別醫院人事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大多數是醫護人員家屬擔任的,因其缺乏對醫學知識、醫院制度及人事關系變化的了解,也缺乏相應的人事檔案管理的職業素養,從而降低了醫院檔案管理的專業化水平。
二、創新醫院人事檔案管理模式的措施
(一)要提高人事檔案資料收集的準確性、規范性工作人員在收集檔案的整個過程中,要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確保所得信息的準確性、完整性,對醫護人員的工作態度、個人素養及醫德等都要盡可能的有所涉及,將其如實記錄在檔案中,進一步提高檔案信息的真實性。此外,還要根據醫護人員的成長經歷、工作變化及職稱等及時更新檔案信息,使其學歷、職稱、論文創作及業務能力等信息及時歸檔,進而為醫護人員的發展提供檔案支持。
(二)建立健全醫院人事檔案管理制度醫院要從制度入手,加強檔案管理。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機制、責任機制以及監督機制,完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的內容,并將信息收集、管理及歸檔等工作落實到個人,通過建立目標責任制,規范管理人員的工作態度,激起其工作積極性。加強檔案管理的監督,利于檔案管理的規范化;對管理人員進行定期考核,能夠深化其責任意識,更好的為檔案管理工作服務。
(三)實現檔案現代化管理醫院人事檔案可以和信息化技術結合在一起,醫院要加大檔案管理資金的投入力度,完善人事檔案管理信息系統,從而在根本上保證檔案信息輸入的正確性、真實性;同時,建立人員招聘及職務調動管理平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事檔案的參考價值,發揮其作用。此外,醫院要相應的完善檔案室基礎設施,為紙質檔案的存放提供良好的環境,使檔案資料免受環境的影響而遭到破壞。
(四)加強培訓,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醫院要注重引進優秀的計算機人才及檔案管理人才,以便更好的提高檔案管理的專業化水平;通過定期組織檔案管理人員的培訓,使其及時掌握檔案管理的發展趨勢,用先進知識為檔案管理工作提供指導。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增強其責任感,可以提高檔案管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