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8 15:52:37
序論:在您撰寫旅游文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要摘要:近年來,我國旅游業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文從旅游文化學的角度,論述了旅游和文化的關系,以及旅游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態勢——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存在的主要新問題,同時提出了湖北省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策略。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和迅猛發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功能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旅游文化具有繼續性、創造性、服務性和時空差異性;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在旅游經濟、旅游管理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巨大功能。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意的豐富性,多年來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新問題。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聞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摘要:“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探究的意義上說,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于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探究的主題?!保ㄒ择R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顧建光、高云霞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它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文化作為制序(institution)、器物和精神產品,它給予我們以歷史感、自豪感,據此我們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符號系統,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一詩摘要:“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睆纳蛟娭锌?,旅游在當時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覽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爭取最佳生存空間,采取了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們在崇拜遠方的心理的驅使下,懷著對異地的憧憬,不知不覺邁出了旅游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近現代意義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此,人類的旅游活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旅游業逐漸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2.1民族文化關系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游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和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游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摘要: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游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游和參和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和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功能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探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地學、旅游教育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功能。其次,旅游文化是在和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探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對旅游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和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和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和文化聯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業當前存在的主要新問題
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旅游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向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明顯不足。
3.1旅游資源的賦存狀況和開發錯位。
湖北省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博大精深。但是,從資源開發的目前狀況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的開發和賦存狀況存在著錯位現象,一是在資源開發種類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人文資源的開發明顯不足;二是在資源及其開發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業和資源開發的匹配目前狀況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業開發層次主要是基本層次,提高層次的開發薄弱,專業層次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3.2旅游產品同質化、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
從總體上看,全省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主要停留在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和組合上,旅游新產品的開發明顯不足,非凡是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高品位、大規模、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產品。由于對資源特色和開發方向把握不夠,出現了較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和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突出地表現為各地的旅游產品多以觀光型為主。
4.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策略
4.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探究,大力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內涵;要非凡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夠清楚、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新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2加強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心得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探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
4.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格局。
當前,旅游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個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武漢城市圈,三峽和神農架、武當山,武當山和三國、鐘祥明顯陵,以及鄂東地區,或以都市度假旅游為概念,或以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標榜,或以世界遺產、紅色旅游為主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游產品,以及獨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旅游業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文從旅游文化學的角度,論述了旅游和文化的關系,以及旅游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態勢——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了湖北省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和迅猛發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旅游文化具有繼承性、創造性、服務性和時空差異性;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在旅游經濟、旅游管理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意的豐富性,多年來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問題。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義上說,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于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研究的主題?!保ㄒ择R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顧建光、高云霞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它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文化作為制序(institution)、器物與精神產品,它給予我們以歷史感、自豪感,據此我們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符號系統,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一詩:“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睆纳蛟娭锌?,旅游在當時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覽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爭取最佳生存空間,采取了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們在崇拜遠方的心理的驅使下,懷著對異地的憧憬,不知不覺邁出了旅游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近現代意義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此,人類的旅游活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旅游業逐漸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2.1民族文化關系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游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游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游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游和參與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地學、旅游教育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文化。對旅游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與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與文化聯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游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明顯不足。
3.1旅游資源的賦存狀況與開發錯位。
湖北省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博大精深。但是,從資源開發的現狀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賦存狀況存在著錯位現象,一是在資源開發種類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人文資源的開發明顯不足;二是在資源及其開發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業與資源開發的匹配現狀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業開發層次主要是基本層次,提高層次的開發薄弱,專業層次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3.2旅游產品同質化、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
從總體上看,全省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主要停留在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與組合上,旅游新產品的開發明顯不足,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高品位、大規模、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產品。由于對資源特色與開發方向把握不夠,出現了較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和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突出地表現為各地的旅游產品多以觀光型為主。。
4.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4.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夠清晰、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2加強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體會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
4.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格局。
當前,旅游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個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武漢城市圈,三峽與神農架、武當山,武當山與三國、鐘祥明顯陵,以及鄂東地區,或以都市度假旅游為概念,或以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標榜,或以世界遺產、紅色旅游為主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游產品,以及獨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強旅游文化建設。
旅游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游賓館、旅游車船公司等企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游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游飯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游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借以提高旅游區的品位和檔次。旅游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征,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馬文·哈里斯著.顧建光,高云霞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在本地文化資源中,選擇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開發出有說頭、有聽頭、有看頭、有玩頭的旅游產品,提供有獨特體驗、有新鮮感受、有無盡回味的旅游服務,已經成為當今旅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齊齊哈爾的地形地貌、人文歷史獨特,構成了古樸、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資源優勢。
一是生態文化旅游資源得天獨厚。我市擁有世界聞名的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世界最大的蘆葦濕地。扎龍濕地是首批被國家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的,也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每年接待數以百萬的游客。河流漫溢,葦草叢生,湖泊星羅棋布,是鳥類棲息繁衍的天然樂園。據統計,扎龍自然保護區有各種禽鳥296種。其中尤以鶴類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現有鶴類15種,在扎龍就可見14種鶴。我國有野生鶴9種,扎龍就有野生鶴6種。世界最珍貴的丹頂鶴不足2000只,扎龍就有400多只。因此,齊齊哈爾成為馳名中外的“鶴鄉”。鶴文化已經成為我市的特色品牌,寫鶴、畫鶴、吟鶴、攝鶴蔚成風氣,觀鶴成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就是歌頌為尋找走失的丹頂鶴而獻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龍馴養的丹頂鶴曾在澳門、黃鶴樓放飛表演,獨特、鮮明的鶴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競爭力。此外,齊齊哈爾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氣清新,全年空氣質量二級以上達到326天。境內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綠色農業旅游資源豐富。全市有14個中國特產之鄉,獲得綠色食品標識120個,綠色食品產業快速發展,生態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特色鮮明。首批國家級梅里斯綠色觀光農業園等就是生態休閑旅游的代表。風光旖旎的明月島、集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東北最大的城市公園龍沙公園、穿城而過宛若晶瑩剔透的城市項鏈勞動湖等構成了鶴城旅游文化的精彩華章。區位上,齊齊哈爾是我省西部與內蒙古東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區域旅游合作的基礎。觀鶴節,鶴翔人舞,共同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齊齊哈爾的大濕地與大慶的大油田、五大連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倫貝爾的大草原共同構成了生態旅游精品線路,成為中國十大完美旅游線路之首。
二是工業文化旅游資源氣勢恢宏。齊齊哈爾是重要的裝備工業基地,為我國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象馬恒昌小組那樣的產業工人在創造物質財富同時,也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里有被總理譽為“國寶”的中國一重集團、“掌上明珠”的北滿特鋼集團。有親自選址,為國防建設做出重要貢獻的華安兵器工業集團公司以及和平廠、建華廠等三大軍工企業。有亞洲最大的鐵路貨車生產企業齊車集團,有全國機床行業“十八羅漢”的第一和第二機床廠,已有三家企業已經成為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點。
三是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凝重厚遠。齊齊哈爾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為黑龍江省省城達255年之久,是我省歷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寫入歷史教科書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學者稱之為“北方半坡”的滕家崗文化遺址、有一千多年歷史的遼金塔子城遺址、有中國最北的“金長城”遺址、金代蒲峪路遺址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龍江將軍府舊址,曾居住過薩布素和壽山等68位將軍。有民國黑龍江省最早的行政機構黑龍江督軍署舊址,有呂氏舊居等流人故居。有馬占山將軍打響全國武裝抗日第一槍的江橋抗戰遺址??梢哉f,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條北疆歷史文化游的精品線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資源異彩紛呈。齊齊哈爾有達斡爾族、鄂溫克族、蒙古族等35個少數民族,蘊藏著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構成了豐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資源。有我國大陸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東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我省最大規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風格的圣彌勒爾教堂等。這些建筑流光溢彩,無論是在設計、彩繪、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極具體現其科學、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藝術價值。
五是關東文化旅游資源獨具特
色。我市已經連續舉辦了六屆的中國齊齊哈爾關東文化旅游節,緊緊圍繞冰雪文化、雪鶴文化、民俗文化等開展旅游文化活動,是東北地區重要的旅游節慶活動之一。挖掘和弘揚生生不息、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闖關東”精神的內涵,為重振齊齊哈爾老工業基地雄風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持,賦予了新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我市至今尚有山東村、山東屯的文化遺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關內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產方式仍有關內習俗。電視劇《闖關東》就多次提及齊齊哈爾。全國聞名的甘南興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東移民村,它已經成為我省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和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村。我市歷史悠久的冰雪游園開全國的先河,自1963年首屆開辦,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二十八屆。冰澆藝術在全國更是堪稱一絕,冰雕玲瓏、雪雕奇偉、冰燈璀璨已成為旅游亮點,深受中外游客的歡迎。
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靈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內涵。因此,齊齊哈爾要依托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資源,開掘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建設具有傳承性、獨特性、創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鶴城,讓文化發展與旅游發展真正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策動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產力提升旅游文化競爭力
地域文化資源是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優勢決定旅游競爭力的強弱,我們要依托地域文化優勢提升旅游文化的競爭力。
一是結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據我市地域文化的特點和景觀分布及自然資源現狀,可以開發建設昂昂溪文化旅游、遼金文化旅游、紅色文化旅游、民族風情文化旅游、歷史建筑文化旅游、工業文化旅游、生態文化旅游、農業觀光文化旅游、都市觀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產品。鶴文化研究也要進一步挖掘內涵,以鶴文化與關東文化的表現形式,逐步形成齊齊哈爾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煉地域文化精髓包裝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據齊齊哈爾地域資源特點,挖掘、開發并創造出自己的個性化產品,力求與眾不同。目前,我市已經形成夏秋有綠博會、觀鶴節、小交會、和平節,冬春有關東文化旅游節、冰雪節等,構成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時,還要充分利用齊齊哈爾文化藝術品廣場等作為展示和推介藝術作品和旅游產品的平臺。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點塑造旅游文化精品。當前,齊齊哈爾市的旅游業對文化的繼承、傳播和交流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必須在認真研究、深入探討的基礎上,確立目標、塑造形象,加強旅游文化建設,提升旅游文化內涵,注意研究旅游與文化的有機結合,體現旅游景區、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務和旅游促銷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優勢推動旅游文化產業的開發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趨勢明顯。保持和發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適應現代經濟需求的旅游文化產品,對于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要促進旅游文化與地域文化的有機結合,大力解決人文資源開發滯后于旅游資源開發的問題。旅游業是一項經濟、文化兼承的產業,隨著經濟文化的互動和廣泛交流得到快速的發展,加強我市地域文化與旅游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按照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濕地、中國鶴家鄉”的定位,突出生態特色,要大力實施地域文化發展戰略,打造我市獨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和自然、人文、社會環境相適應,開發與本地實際相結合的新興旅游文化產業,以特色創名牌,以優勢爭市場,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產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務、旅游營銷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和挖掘其人文價值、美學價值,加快建設民族文化旅游。同時要注重把發展文化產業和調整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要確立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種形式共同發展的格局。堅持用市場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資源,用市場的機制開發地域文化資源。我市旅游產品檔次低、品種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業總體上還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充分考慮發揮地域文化優勢,緊緊圍繞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發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其次要注重培養鄉土文化人才。牢固樹立文化人才資源是第一文化資源的觀念。鄉土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財富,鼓勵和引導他們創作出更多的文化藝術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藝術精品,特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品。要延長旅游文化產業鏈條。旅游文化產業是綜合性產業,市場空間大,社會效益大,最為直接的就是能夠帶來就業崗位的增加,相關產業收入的提高。這就需要社會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協作,深層次地研究、挖掘、整理、開發,利用地域文化資源作為重要內容。比如以達斡爾族為代表的北方少數民族藝術表演、文化展覽等,開發各類衍生文化產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產業鏈。
三要突出文化產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積極培育和提升骨干旅游文化企業的競爭力?,F代旅游業要形成強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必須在提升旅游形象力、旅游營銷力和旅游產品競爭力上做好文章。因此要大力扶持旅游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開發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要保護好、引導好民營資本投資旅游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培育一批重點民營文化企業,積極促進文化產業投資主體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產業群,以文化發展帶動和促進旅游、餐飲等的聯動發展,形成新的產業格局。要重視挖掘在我市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和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及文化名人,創作出小說、劇本等文學作品和文化產品,不斷擴大我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動我市旅游業的加速發展。
一個地區的旅游業若缺少了本地文化底蘊和特色,就反映不出獨有的精神內涵,就會失去它強大的吸引力。地域文化是發展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靈魂,更是旅游業突出特色的關鍵所在。因此,要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必須在發揮齊齊哈爾地域文化優勢上動腦子、下功夫,使北疆鶴城成為能夠吸引國內外游客的獨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名城。
一、旅游文化的內涵
1.文化差異性。中西方文化、意識形態差異巨大,旅游翻譯人員只有深入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才會在跨文化交際中如魚得水、游刃有余,就不會犯文化差異方面的錯誤。如我們說: 你一定很累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 now),您這一路辛苦了(You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這好像是表示對對方的關懷和尊重,但結果恰恰相反。對方會覺得受到傷害,因為他(她)覺得在你眼里他(她)好像是弱不禁風似的。根據西方文化應該說: How was the trip? Did you have a pleasant trip?(這次旅行如何?一路愉快嗎?)I hope that we will have a pleasant trip together (希望一路愉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價值觀念、行為、心態、習慣等的不同,在交往中往往會產生訛繆、誤解,產生理解上的障礙,這就需要翻譯人員掌握兩種不同文化的背景知識。旅游的過程是中西文化因素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過程,如:“吃了嗎”這是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常用語,如果照字面譯成Have you eaten yet?或者Have you had your meal?外國人聽起來就很怪。美國人會以為,這種招呼似乎是說:我也沒有吃,我們一起去吃點東西吧。有位外國留學生曾結結巴巴地用漢語說:“你們為什么老問我吃了飯沒有?我有錢”。他以為人們問他“吃飯了嗎”?是因為怕他沒錢吃飯。他顯然對這種“關心”感到生氣。再如漢語中的“上哪兒去???”和“到哪兒去啦?”這樣打招呼的話直譯成英語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聽了大多會不高興,他們的文化背景促使他們做出的反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不關你事!)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文化差異性的事例,旅游翻譯人員應避免此類錯誤。
2. 唯美性。旅游文化中的漢語對外介紹是經過潤色的優美語言,或者歷代的優美詩句,“美的旅游文化內容需要用美的語言形式來體現”,美的語言形式往往能使人們對所了解的文化或事物產生良好反應與記憶,語言愈生動、愈形象、愈能上口,人們就愈易感知、愈易掌握。如:我們用Kunming is charming place where spring hovers all year around and flowers of all sorts bloom in a riot of color.(昆明是美麗的地方,四季如春,萬花爭艷)來描述昆明的美好景致,句中用hover(翱翔、盤旋),用riot(放縱、喧鬧)十分貼切,很好地體現了人們豐富多感的審美情。其次,旅游英語追求的語言美不僅僅是良好的英語語音素質,還要求人們注意宣傳文化所必需的語言風格美。掌握優雅的語言風格是對禮貌語言、文學語言及語言形式的深刻理解,不但要求人們語言的文雅、謙遜、和藹可親,而且要求語言符合美學上的法則,如對稱、和諧、整齊多樣等。例如一則深圳“錦繡中華”的旅游廣告中寫道:Splendid China is,so to speak,a world of flowers and greenery and a window for a glimpse of China’s history and her tourist resources. Welcome to Splendid China.(錦繡中華,堪稱是花的世界、綠的世界;更是覽中國的歷史之窗、旅游之窗,歡迎您來錦繡中華)。廣告中的英文語言流暢,有說服力,也有親和感,它的措辭簡潔卻能達到意味雋永的目的。
3. 可接受性。中西方歷史典故、傳聞軼事大相徑庭,作為旅游翻譯者來說在翻譯過程中要用外國人喜聞樂見的語言。眾所周知:coca-cola在英語中只是一個商標名,而譯成中文后“可口可樂”代表的則不只是一種飲料,而且還有飲料品質和功能,其蘊藏的含義遠遠超出了音譯的效果。數年來,這一商標名為人津津樂道,廣為流傳。同樣,旅游文化中在介紹岳飛的“莫須有”之冤假罪名時,我們可用(Give a dog an ill name and hang him(這句話不照字面解釋,應解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英語諺語,“dog”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忠誠、可信”的象征,結合岳飛精忠報國之忠臣形象,這一罪名的意義就很自然地被西方人所理解了。
4. 文化交流性。旅游活動是一種文化交流過程,對于旅游目的地及旅游客源地的文化能夠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由于大多數旅游者往往來自經濟發達的國家,這很可能會影響、促使發展較慢的東道國的文化發生變化。例如中國對外開放以來,在時裝和消費行為上就逐步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的游客到中國參觀訪問,并隨之帶來了像藍色的牛仔褲、短褲、裙子、化妝品等時新貨,在當地人與這些游客接觸時,自然就學到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的東西,這就導致了他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同樣,西方旅游者在購買物美價廉、新奇的旅游物品的同時,也從中國了解到了古老文化與文明,這就是旅游帶來的文化交流。
二、旅游文化翻譯技巧
1. 增減法。由于中外文化差異較大,各自歷史發展進程不一,外國游客往往對中國人人皆知的情況不一定很了解,旅游翻譯材料有必要提供一些人文歷史、風土人情等方面背景知識,一是幫助他們理解,二是以喚起他們的興趣。例如,在介紹桂林風土人情的文章中,把“三月三節”翻譯成SanYueSan Festival 是不夠的,因為外國游客對此一無所知,不能喚起他們的興趣和共鳴,所以應該加上適當的解釋,比如譯成The festival usually takes place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lunar third month,when minority people,especially the young get together for folk song contests to make friends with each other.有時外國游客對景點名稱不一定感興趣,但想了解取名的來由,這時有些譯名適當加上一些解釋,可以引起游客的注意和興趣。如,駱駝山LuoTuo Hill,可作些解釋:It shapes like a camel,hence the Camel Hill,象鼻山Xiangbi Hill or the Elephant Trunk Hill(The hill bears resemblance to an elephant dipping its trunk into the river. Hence the name.)
增減法就是在旅游文化的翻譯過程中,要考慮到外國游客的口味,中文景點介紹往往在介紹景點之后會有感而發地引用古詩詞,使文章富于文采和歷史感,能引起中國人的游興,但是對于缺乏中國傳統知識的外國人而言,這種引用并不能喚起共鳴,所以有時候這種情況下可以將之刪去不翻譯。如:這些山峰,連同山上綠竹翠柳,岸邊的村民農舍,時而化入水中,時而化入天際,真是“果然佳勝在興平”這段描寫漓江的文字,先是寫景,最后引用古詩感嘆,算是一種總結,但譯者并沒有講它譯出:These hills and the green bamboo and willows and farmhouses merge with their reflections in the river and lead visitors to a dream world.對于景物的描寫自然能傳達一種美感,勾起游客游興,如果將“果然佳勝在興平”直譯成Really Xingping has sceneries.可能讀者的反應不大,不如不譯。
2.釋義法:釋義是對原文字面意義的解釋,以使旅游者對中國文化有所了解。如“西安古稱長安”,可譯成Xi'an was called Chang’an,or “everlasting peace” in ancient times?!疤彀查T”可譯為Tiananmen,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這樣的譯法將名稱與其含義聯系起來,便于英語讀者記憶,加深他們的印象,增加他們的游興。又如:端午節那天,人們都要吃粽子。譯文為: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lunar month in May),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Zongzi,which is a rice pudding wrapped up with weed leaves.外國游客對我國的傳統節日很感興趣,他們常常選擇節日期間來華旅游,但對我們的民間節日知之甚少,因此,我們在翻譯時應適當解釋。例如“春節”,如果解釋性地譯為: Spring Festival(a seven-day celeb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which falls in January or February,according to cycles in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從旅游角度來看,較適合于外國人的習慣。
3.類比法:在翻譯旅游資料時,常常采用類比的技巧,這種技巧拉近了讀者(聽眾)與中國文化的距離,使他們產生親近感,激發他們的游興。例如: 濟公劫富濟貧。譯文為: Jigong, Robin Hood in China, robbed the rich and helped the poor. 譯文將濟公比做西方人喜愛并熟知的綠林好漢羅賓漢,頓時增添了外國游客對濟公的愛戴。
4.變通法:漢語描寫景色的詞匯豐富,多用對偶、排比,翻譯起來很困難,多采用變通譯法。如勉強逐字逐句照譯,反而傷害原意。如,曲徑通幽譯為a winding path leading to a secluded “琳瑯滿目”譯為a superb collection of beautiful things就比較容易理解??傊?,要依據情況進行變通意譯,盡可能讓外國人理解。有些漢語文字十分華麗,但可能文字重復、辭藻堆砌,我們不能字字照翻,應變通處理。如,上海桂花節的介紹有這一段文字:“滿樹金花、芳香四溢的金桂;花白如雪、香氣撲鼻的銀桂;紅里透黃、花多味濃的紫沙桂;花色似銀的四季桂;競相開放,爭艷比美,進入桂林公園,陣陣桂香撲鼻而來”。譯者把該段譯成如下,外國人比較容易理解: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 trees. 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u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譯者沒有采用華麗的中文修飾,而是用變通的譯法,達到了預期效果。
關鍵詞:旅游文化消費;機制;策略
1文化消費研究綜述
我國最早的關于文化消費的研究,見于80年代中期。如陶冶等(1985)在《上海城市家庭文化消費現狀及分析》一文中,比較詳細的分析了當時上海家庭的消費構成,指出文化消費取決于家庭收入和生活費用的開支。任紅葆(1986)《文化消費簡論》中,對文化消費的淵源做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分析。早期的這些研究,是我國文化消費研究的開端,80年代中期,隨著我國人民收入增加,開始有了一些文化消費,早期的這些學者從概念、構成、影響因素等對文化消費做了一定的研究,形成了早期研究的成果,但早期的研究由于時代背景約束,研究沒有深入。進入90年代,我國的文化消費開始大量增加,也促進了學者對文化消費的關注。如施濤(1994)《文化消費的特點和規律探析》中,比較全面的分析了文消費的特點和規律,從文化消費的范疇、概念、特點對文化消費有了一個全面分析。研究也從綜合研究開始細化,如魯禮華(1995)的《論精神文化消費的特點、功能及引導》,從精神文化消費的角度,全面剖析精神文化消費。張啟亮(1999)《文化產業是21世紀世界經濟中最具活力的產業》,明確提出了文化產業的地位。90年代,每年都有幾十篇文化消費的研究學術論文,從多個角度,大量論證了文化消費,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但是,理論程度還不足,深入程度還不足。進入21世紀,我國文化消費開始爆發,相互研究成果也進入了一個爆發的階段。如王亞南(2011)《全國鄉村文化消費民生效應測評———“十五”以來各地景氣指數排行》一文,研制推出“全國文化消費民生效應景氣指數”評價體系,對各地文化建設和文化生產的發展成效進行可加驗證的量化評價,具體檢驗文化消費民生需求增進的實際效應,已經用數據比較深入的開始進行鄉村文化消費的研究。韓海燕(2012)《中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研究》運用1993~2010年城鎮居民的相關數據在eviews6.0做了具體的分析,表明我國城鎮居民文化消費與經濟增長成正相關性,但也發現在經濟轉型期,文化消費在供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從而影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呂寒(2013)《城鎮居民分項收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基于2002-2011年省級面板數據》,使用2002-2011年省級面板數據,從心理賬戶的視角,考察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分項收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發現工資性收入對文化消費具有顯著為正的“乘數效應”;財產性收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顯著為正;經營凈收入對文化消費的影響為負但不顯著;轉移性收入對文化消費具有顯著的負向效應??梢钥吹?,當前我國文化消費研究已經進入一個比較深入的階段,不僅成果豐富,而且多角度,多數據分析。
2旅游文化消費運行機制
作為客體的文化產品與作為主體的人———文化消費者相互作用,客體對主體產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對主體產生一定的效應,使客體為主體服務,同時客體也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文化產品由于能夠滿足主體不斷增長的多樣化的精神和物質需求而具有價值。文化產品的存在形式有兩種:一種是有形的、實在的、物質的;一種是無形的、觀念的、精神的。文化產品的價值是多要素的統一:它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是意識與存在的統一;是抽象與具體的統一;是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統一;因而也是精神價值與物質價值的統一。文化產品的價值體現在文化產品作為客體與作為消費者的主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即客體對主體產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對主體產生一定的效應,使客體為主體服務。只有這樣,才能說客體(文化產品)對主體(文化產品的消費者)具有價值。只有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在與主體結合的過程中,不斷地被主體發現、感知、體會、理解、認識、評價,從而對主體產生積極效應,為主體服務,促進主體發展、完善,使主體更美好,這就是文化產品的價值實現。因此,從社會群體角度來看,我們把握文化產品的價值,不僅要認識他的內在價值,而且要把握文化產品的潛在的價值,如:審美價值、思想價值、學術價值、道德價值等向社會實踐效益的轉化。這種轉化就是文化產品的社會價值實現。它具體表現為,促進了社會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推動了人們在思想道德、精神風貌、智育和文明行為方面的發展。
3加強旅游文化消費的策略
3.1打造出一個達到消費者內心期望的文化消費項目。環境好壞、風景優美與否、價格合不合理成為消費者選擇旅游地的幾項重要參考標準,它不僅是高品位、高質量旅游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旅游消費目的的必要條件。人們旅游目的就是追求舒適、寧靜、美麗的環境。因此,開發的文化產品必須在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損害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合理打造優美宜人的環境與風景。而這些工程就不得不提及融資問題,沒有融資就無法將文化產品完美的呈現在消費者面前,文化旅游就得不到進一步發展。不論是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還是市場的開拓都不能缺少資金的支撐,所以融資在文化旅游開發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很多地區經濟條件不樂觀,開發資金短缺,缺少投資資金,從而制約了文化旅游產品發展。
3.2推動創意設計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強化創意設計對旅游消費內容的支撐。引導創意設計產業向旅游產業“吃”、“住”、“行”、“游”、“購”、“娛”等價值鏈環節滲透,提升旅游產品文化內涵與創意水平,強化創意設計對旅游消費內容的支持。比如創意設計產業與旅游產業“購”相融合,一方面可以通過創意設計提升旅游商品的設計感和時尚感,增加吸引力,提升銷售收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導旅游商品消費場所走建筑風格藝術化、空間復合化道路,打造特色購物、特色餐飲等創意商業新業態,滿足現代游客對旅游產品高品質、旅游過程體驗化的消費需求。
3.3推動文化演藝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協調演藝空間與旅游空間發展。結合國內各地文化演藝和景區發展現狀,文化部門和旅游部門可以探索開展文化演藝進景區工作。文化部門根據地域文化特色、游客需求,編排適合市場需要的精品劇目,旅游部門負責場地協調、游客引導和市場宣傳等工作,讓文化演藝走出劇院、走入景區,合力解決劇場演藝觀眾少和景區夜間活動少并存的問題,實現演藝空間與旅游空間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磊,全華.中國國內旅游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1(04)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旅游業作為一門新興的產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文從旅游文化學的角度,論述了旅游和文化的關系,以及旅游對傳統文化的影響,并指出由旅游引起的文化交流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態勢——旅游文化,剖析了湖北省旅游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提出了湖北省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興起和迅猛發展,文化在旅游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它正在成為整個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決定著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和興衰成敗。旅游文化是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旅游文化具有繼承性、創造性、服務性和時空差異性;旅游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和支柱,在旅游經濟、旅游管理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巨大作用。
1.文化和旅游的概念
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語意的豐富性,多年來一直是文化學者、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考古學家說不清、道不明的一個問題。美國學者克羅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義的批判回顧》中列舉了歐美對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種定義。就西方而言,基本能夠達成共識的,在最寬泛的意義上,文化指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著名人類學學者泰勒(EdwardBurnettTylor)這樣給文化定義:“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獲得的,包括知識、信念、藝術、道德法則、法律、風俗以及其他能力和習慣的復雜整體。就對其可以作一般原理的研究的意義上說,在不同社會中的文化條件是一個適于對人類思想和活動法則進行研究的主題?!保ㄒ择R文·哈里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顧建光、高云霞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36頁)它將文化定義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體,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學習而得的行為方式,并非源于生物學,而且為社會成員所共有。文化作為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它是社會生活環境的映照。文化作為制序(institution)、器物與精神產品,它給予我們以歷史感、自豪感,據此我們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義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文化作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認知自身的符號系統,它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切成果。
“旅游”一詞,最早見于南朝梁沈約的《悲哉行》一詩:“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睆纳蛟娭锌?,旅游在當時已含有外出旅行游覽的意思了。從字面上理解,旅游是指人在空間中有目的的活動,到異地他鄉去旅行游覽。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爭取最佳生存空間,采取了種種方式,其中就包括旅游。人們在崇拜遠方的心理的驅使下,懷著對異地的憧憬,不知不覺邁出了旅游的第一步,從此一發不可收。近現代意義的旅游,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從此,人類的旅游活動出現了嶄新的面貌,旅游業逐漸成為一項新興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旅游,作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旅游和文化的關系
2.1民族文化關系著旅游產品的競爭力。
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發展的依托。旅游產品的競爭力最終體現為文化的競爭。業內人士都清楚,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體現著對文化的應用、旅游產品的品位,反映了策劃、規劃、開發者對文化的理解。只有把旅游與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的旅游產品才更具有生命力。這個基本規律對于民族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更是表現得極為突出和典型,例如:西雙版納的傣族潑水節、楊麗萍的原生態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對民族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運用的典型。
2.2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
文化,作為旅游的靈魂,始終蘊含在旅游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魅力。綜觀旅游發展史,雖然各個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形式,但在本質上卻有許多共同之處,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強的民族性和發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們的地域性決定了文化的差異性。但是,地域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必然相互聯系、相互交流,而人類的旅游活動,就是各種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結合的運動。旅游的主旨和內涵,主要是文化。因此,組織旅游和參與旅游的一切活動,必然與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
2.3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并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形態,它是環繞旅游活動有機形成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內在價值為依據,以行、吃、住、游、購、娛六大要素為依托,以旅游主體、旅游客體、旅游中介間的相互關系為基礎,始終作用于旅游活動整個過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們對旅游的理論研究成果,如旅游經濟學、旅游管理學、旅游心理學、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地學、旅游教育學、旅游影視藝術等,具有為旅游業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與多學科的結合、碰撞、融會過程中形成的學科和專業,它主旨鮮明、內容豐富、研究內容獨具特色。此外,它還肩負著為旅游業服務,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調的任務,如主要體現在行、吃、住、游、購、娛六大旅游要素中的特色
文化。對旅游者來說,旅行游覽、食宿、服務、旅游環境的文化氛圍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旅游活動。最后,與旅游有關的文化載體,如機場、車站、餐館、市場、導游人員等,都能通過不同的角度和多種方式給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啟迪。因此,旅游與文化是分不開的,旅游要發展就必須與文化聯系在一起。
3.湖北省旅游業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旅游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旅游文化性競爭日益激烈,利用文化來發展旅游,繁榮經濟,已成為世界旅游發展的大趨勢和主潮流。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省在人文資源的開發上面明顯不足。
3.1旅游資源的賦存狀況與開發錯位。
湖北省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博大精深。但是,從資源開發的現狀來看,全省旅游資源的開發與賦存狀況存在著錯位現象,一是在資源開發種類方面,各地更注重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對人文資源的開發明顯不足;二是在資源及其開發的匹配方面,全省旅游行業與資源開發的匹配現狀不理想。湖北省目前的旅游行業開發層次主要是基本層次,提高層次的開發薄弱,專業層次的旅游資源豐富,但開發程度低。
3.2旅游產品同質化、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嚴重。
從總體上看,全省旅游產品的開發還主要停留在傳統旅游產品的設計與組合上,旅游新產品的開發明顯不足,特別是對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缺少高品位、大規模、有鮮明特色的綜合性旅游產品。由于對資源特色與開發方向把握不夠,出現了較嚴重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和區域旅游產業同構化現象,突出地表現為各地的旅游產品多以觀光型為主。
4.發展旅游文化的主要對策
4.1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湖北省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省各地要深入調查研究,大力加強對旅游歷史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要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旅游節慶活動或者建設一批主題文化公園來顯示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內涵;要特別重視旅游文化策劃工作,切實解決存在的整體旅游形象不夠清晰、旅游產品文化檔次不高、旅游市場文化營銷策略不高明的問題,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4.2加強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
作為旅游經營者必須了解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國旅游者來中國,除了欣賞我國秀美的山川名勝、體會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品嘗中國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夠了解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了解中華民族的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方面的習俗。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
4.3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旅游開發格局。
當前,旅游需求消費的重心正在由觀光型向文化型、保健型和生態型等方面轉化。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從今年起全力打造宜昌、恩施、神農架等8個城市組成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壯大湖北旅游產業。武漢城市圈,三峽與神農架、武當山,武當山與三國、鐘祥明顯陵,以及鄂東地區,或以都市度假旅游為概念,或以一江兩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為標榜,或以世界遺產、紅色旅游為主題,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全省要下功夫打造一批旅游精品,重點開發有關生態文化、健康娛樂、度假休閑、會務和商務型旅游產品,以及獨具楚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
4.4全面加強旅游文化建設。
旅游業是一項涉及“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的綜合性產業,其文化建設除抓好旅游資源文化內涵的挖掘外,還要抓好旅行社、旅游賓館、旅游車船公司等企業、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建設。旅游企業的有形產品,除了要具備實用的功能外,還必須滿足顧客求美、求新、求知的文化功能。作為主要接待的旅游飯店,要突出其建筑文化、裝潢文化、功能文化和服務文化的建設,重視大堂文化、樓同文化、衛生間文化、餐廳文化和休閑娛樂文化等方面的設計和建設。旅游目的地要營造一種濃厚的文化氛圍,借以提高旅游區的品位和檔次。旅游市場營銷,除加大產品的文化內涵外,營銷人員自身的文化素質、言談舉止、禮節禮儀都要體現一個民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征,給人以鮮明的高品位文化形象。
參考文獻:
[1]馬文·哈里斯著.顧建光,高云霞譯.文化人自然——普通人類學導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如上所述,旅游文化教學對于旅游人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做好旅游文化教學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該課程的積極作用是當前教學工作者思考的主要問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就旅游文化教學問題發表如下幾點拙見。
1.結合旅游熱點問題闡釋教學內容。
任何理論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解決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旅游熱點問題最能引起學生的關注,同時也最能反映旅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如果把旅游熱點問題融入到旅游文化教學活動中,必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首先,旅游熱點問題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旅游文化課程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其次,這種方式可以把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及時地運用到旅游實踐中,使學生體會到該課程的價值與意義;最后,通過旅游熱點問題可以將課程內容直觀化、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和接收。
2.教學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等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容易使他們陷入迷茫,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因此,課程教學要盡量貼近他們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或解釋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從而提升他們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并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當前,大學生面臨著學習、戀愛、就業等諸多問題,教學中要盡量把這些問題引入到課程中,這樣既能完成教學任務,又能貼近學生生活,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教會他們正確地待人接物,從而完成大學教師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眾所周知,旅游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向學生傳播基本知識外,還要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應變能力等。所謂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在一定的技術理論基礎之上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有益補充,是一種十分必要的教學手段。過去傳統教學中往往僅以理論教學為主,實踐教學所占比重特別小,甚至沒有實踐教學環節,屬于一種單向的“填鴨式”的知識灌輸,學生的參與性較差,感覺枯燥乏味,學習積極性不高。而實踐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鍛煉了學生各種實踐能力。筆者認為,旅游文化課程的實踐教學主要是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進行實踐考察學習。例如講到古代陵寢文化,可以帶學生考察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昭君墓、成吉思汗陵等景區;講到宗教文化可以到呼和浩特市區的大昭寺、席力圖召等實踐學習;涉及到建筑文化的內容,可以盡可能地帶學生參觀一些古建筑等等。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直觀、深入地學習到有關內容,而且印象深刻。這種考察絕對不是觀光式的走馬觀花,而是帶著問題學習,考察的整體設計由學生制訂,考察過程盡量由學生組織,考察后要請學生自行制作PPT,進行課堂講解評論??傊?,通過實踐教學來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鍛煉各種實踐能力。
4.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良好的教學效果依賴于良好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當前高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一種誤區,認為只有使用當前最先進的、最時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事實并非如此,如果我們做一次詳細的教學調研就會發現,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未必效果不好,而采取先進的現代教學方法未必事半功倍。教學效果的好壞取決于教學方法和手段是否適合學生的學習實際。講好一門課程,究竟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需要視學生的接受能力、課程內容、師生之間溝通狀況、教學器材和教學環境而定。因材施教是所有教學活動中最重要、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來選擇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手段,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作為一名優秀的大學教師,應該熟練掌握多種教學方法,熟練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筆者認為,旅游文化課程作為旅游管理專業重要課程,傳統的講授法依舊不可或缺,但要靈活地配以案例教學法、參觀法、實習作業法、討論教學法、體驗教學法等現代教學方法。當然,除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先進的教學手段也是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旅游文化課程內容豐富,知識廣博,需要通過制作PPT、展示圖片資料、播放教學光盤、鏈接互聯網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枯燥、抽象的知識形象、直觀、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使課程內容直觀化、形象化、具體化、簡單化,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傊?,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適時、恰當、靈活、巧妙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形成自由、生動、開放、活潑的文化學習課堂,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