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1 22:05:55
序論:在您撰寫藝術審美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國園林在藝術審美上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統一。中國園林的自然美主要是指客體自然事物的形式美,中國園林的意境美是指自然景觀、創作者、欣賞者的思想情感,互相交融而成的一種狀態,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景是情中之景,情是景中之情,情景交融。意境美和自然美是交融統一的,以自然美為基礎,運用巧于因借、虛實相生及詩文入景等造園手法,尋求自然景物與創作者、欣賞者在審美情趣和思想感情方面契合之處,能夠產生共鳴,將特定的具有情感和趣味的意境美創設融入自然景物中,將自然美提升為意境美,實現自然美和意境美的和諧統一。頤和園借玉泉山、寄暢園借錫山之塔等都是成功借景的典范。杭州西湖里的平湖秋月、斷橋殘雪、雷峰夕照等著名景點都運用了虛實相生原則,能夠引發人們的無限聯想。拙政園中的“遠香堂”,匾額題名引自《愛蓮說》中的“香遠益清,亭亭凈植”,游人見到荷塘和匾額后,頓生優雅意境。西方園林藝術審美上追求人工美和形式美的統一,在追求形式美的前提下,按照人們既定的形式美規則和秩序進行園林布局,人為加工和創造園林造園要素,西方園林藝術家一直把對稱均衡、統一秩序、和諧變化等形式法則作為藝術審美追求,用整齊一律和平衡對稱的秩序方式安排自然事物,創造園林形式美。西方園林中的樹木都是成排成行的,形成林蔭大道,園林圍墻用的籬笆也被人工修剪得整整齊齊,整個園林被人工打造成一座清潔美麗的露天廣廈,是人工美和形式美結合的成功典范。
二、中西園林藝術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差異
中國園林藝術繼承了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強調自然和諧的天成之美,崇尚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上,中國園林藝術認為人與自然都是客觀存在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的產物,人要在順應自然中利用自然,人要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自然規律,天人合一是人類生活的最高理想境界。中國山水畫自覺把山水自然美作為審美標準,竭力創造自然美和意境美的融合,這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園林追求自然美與意境美的統一。中國園林藝術的意境美就是形與神、情與景、實與虛的融合與統一,是自然美經過人工美融合后又向意境美升華,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的統一。西方園林藝術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對立和斗爭的關系,強調人要控制自然、征服自然,成為自然的統治者。古希臘的普羅太戈拉認為,人在自然中居于主體地位,作用重大,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培根認為“知識就是力量”??档碌闹鲝垺叭耸亲匀坏牧⒎ㄕ摺?,將人凌駕于自然之上,強調人要統治和征服自然。西方園林藝術重視人工美、形式美,以人工化景觀代替自然天成之美。人為因素高于自然因素,讓自然服從人的安排,突出人工雕琢之美,西方強調排斥和斗爭,看待世間萬物注重用孤立的、分割的、片面的觀點,注重一分為二。
三、中國園林藝術的生態美學價值
中國園林藝術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美學思想,具有的生態審美智慧,追求自然美與意境美相統一是生態美學的重要思想資源。生態美學是生態學和美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是生態學和美學在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互關系上的交集,是在生態哲學基礎上的美學思考,是研究人與自然在共生共存中的審美價值,從審美角度關注生態環境問題,重建人與自然、社會的親和關系,使人類生命與環境生態實現和諧交融。生態美學作為一種嶄新的理論型態,突出表現生態美學新的審美高度,重新體現對人類整體前途的綠色關懷。生態美學就是研究人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審美關系,按照生態學世界觀,審視人與自然和環境的復合生態系統的價值和特性。人與自然的生態審美是生態系統中和諧統一、共存共生的關系。海德格爾提出人類要拯救大地、并不控制大地、并不征服大地的反西方傳統思想,要“詩意地棲居”。中國園林藝術崇尚自然、順應自然、崇尚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和諧共生的美學思想,同海德格爾的“詩意地棲居”理想是一致的?!半m由人作,宛自天開”等造園思想,強調順應自然條件,保護自然環境,利用自然形態,對構建新型生態審美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美學價值。中國園林藝術非常注意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特別重視主體與客體的審美互動。運用因借體宜、虛實相生等造園手法,融入創作者和欣賞者的藝術審美觀念,盡顯大自然的自成天然之趣和自然生態之美。運用顯隱互現、曲折婉轉的造園原則,使自然景物與審美主體的情景互動、互相交融,自然天成之美自覺升華為意境靈動之美,構建自然生態的園林意境,充分展現大自然的生動形象和無限生機,這就是中國園林藝術對生態美學的一個獨特貢獻。中國園林藝術注重園林景觀的審美價值與生態價值,使之相互交融、相得益彰。在選擇營造園林景觀中,利用自然條件,因地制宜,相地合宜,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得景隨形,提高自然園林景觀的生態審美價值。中國園林藝術為審美價值與生態價值提供了一個有機融合的機遇,對當代生態美學的建立和發展顯得更加珍貴和重要。
四、結語
關鍵詞:歌唱藝術審美特征
探尋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展示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美好感受,體現歌唱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藝術形象,構筑理想的藝術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對于歌唱藝術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對歌唱藝術審美的認識。
在音樂藝術中,歌唱的審美是歌唱者對歌唱藝術美的一種感受和體驗。任何人對現實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對美的藝術的欣賞都是一種審美活動。相比較之下,歌唱藝術在展示其審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極其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因為歌唱藝術美的構成法則,不僅在于歌唱審美的功能與價值上,而且還在于它充分體現了人類情感表現的自我創造與追求。從美學角度來看,無論西方美學強調音樂形式屬性的“聽覺藝術”、“情感藝術”,還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心聲結合”與“心物結合”、“聽覺——心覺”藝術,作為藝術審美對象,歌唱藝術其審美價值都存在于整個審美活動過程——審美感受和審美體驗中。也就是說,聲樂藝術作品不是離開主體獨立存在的,它的價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喚并在某種程度上引導了主體審美的自由創造”?!八诒举|上是一個問題,一句向起反應的心弦所說的話,一種向情感所發出的呼吁”。歌唱藝術正是這樣一種人類心靈對世界感應的產物,是以歌唱聲音為物質材料的人類精神喚醒、生命升騰的展開形式,是一種“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藝術以它獨有的魅力,從審美創造到精神愉悅,在廣闊無垠的音響空間里,回蕩著激情昂揚、細膩深情、如泣如訴、扣人心弦等美妙動聽的聲音。沒有哪一種藝術能像歌唱藝術一樣,擁有如此眾多的熱愛者、參與者和審美從眾者。這就要求在聲樂作品的演唱中,必須滲透著歌唱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時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審美感受和愛憎情感,通過歌唱形式全部呈現給聽眾,才能使聽眾從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藝術作為人聲音響的美,它是以文學作品的語言美、音樂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聲腔美、表演動作的形態美和樂器的伴奏美為基本構成要素。在一般的音樂審美活動中,欣賞者是審美的主體,音樂是審美的客體,而在歌唱審美中,歌唱者扮演著審美主體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個優秀的審美者,同時又是美的聲音的創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備高超的審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創造出美的歌唱聲音,為聽眾提供美的審美音響材料,使聽眾獲得美的享受??梢?,歌唱藝術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是具有一定審美態度和超越意識的主體,在以某種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體)的呼喚下,經過生理愉悅到精神愉悅乃至精神升華的心理感應過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在生活中,我們都有這樣的感受,比如當你聽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聲以后,在未聽清楚歌詞與旋律時,就已經被他那明亮清脆、悅耳動聽的聲音深深地感動了,當你聽到某種不同的聲音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興奮或輕松的感覺,有些聲音會使人產生憂傷的感覺,有些聲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風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激發我們對歌聲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確立正確的歌唱審美觀,形成正確的歌唱審美感受,對于一個歌唱者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應當引起廣大聲樂教師和歌唱學習者的高度重視。
二、歌唱聲音的審美特征。
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學習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認識歌唱聲音審美的重要性,應當從一開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確的聲音審美感受。歌唱者對聲音的審美感受,實際上是根據自己以往形成的聽覺經驗,依靠長期積累的聲音形象,在內心構想出實際的藝術形象,并產生一種愉快的心理體驗。實踐證明,“如果單純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覺,歌唱的聲音就會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純技巧性的肌肉聲,是一種沒有任何表現力的聲音”。這樣的聲音是毫無價值的,是不會打動人的心靈的,更不會使聽眾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須建立良好的聲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聲樂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聲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產生更強的藝術感染力,才能引起聽眾的共鳴,打動聽眾的心弦。
筆者認為,對歌唱聲音的審美,不能僅僅局限于聽覺與情感方面,還要進一步從歌唱者的視覺、味覺、觸覺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為歌唱審美心理要通過想象和聯想,它不僅要讓耳朵聽到美的聲音,似乎還要讓眼睛也能看到美的聲音的色彩,讓味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味道,讓觸覺感受到美的聲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過視覺看到美麗的景色,感覺很好看,進而引發賞心悅目的美感感受和體驗,然后再通過歌聲把這種情感表現出來。又如當你聽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評價說:“他的歌唱聲音很甜美”等等。這說明人的感知系統的味覺器官對聲音產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過味覺嘗到了蜜糖一樣,感覺很甜蜜,進而引發了愉悅的情感體驗。再如當你聽到“她的聲音很柔和、細膩、富有彈性”等等。這種評價是來自人的觸覺器官對歌聲的一種審美感受。無論那一種感官的審美感受,就其實質來說,都是對聲音的審美評價。聲音美感的構建和培養除了聲樂教師的悉心指導之外,主要應通過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覺去細心體會和領悟,應充分發揮和調動人體各種感覺器官的作用,感受和體驗聲音的美感。雖然說人體各種感知覺器官是來自大腦的不同反應,但在歌唱藝術審美中,各種感官卻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產生文學上所說的“通感”現象。所以說,歌唱者的聲音審美應該是“通感”現象的產物。如當你看到白色和聽到明朗的聲音時,會感到一種淡雅、純潔的情緒和情感;看到黃色和聽到明亮的聲音時,使人產生活躍、歡快的情緒和情感;撫摸柔軟的物品和聽到輕柔的聲音時,使人產生柔和、細膩的感覺等等。
在歌唱聲音的審美中,對歌唱聲音的波音技巧的運用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歌唱聲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線,缺乏波音的歌唱聲音是沒有生命力的聲音。大家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當你聆聽了一個沒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總會認為他的聲音生硬、僵直、淺白,喊叫的成分較多,顯得很刺耳、很難聽,其原因是他的歌聲里嚴重缺乏波音?!皬母璩曇舻乃囆g角度來講,沒有波音的歌唱聲音就不是樂音,其歌聲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確的發聲基礎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學的發聲方法,就能獲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聲音增添異彩,魅力無窮。曾經有人認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訓練”,實踐證明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波音完全可以經過科學的發聲訓練來獲得。歌唱的波音是通過母音振動表現出來的,波音的產生離不開母音頻率的快速振動,這種振動能夠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識控制的范圍。歌唱聲音的波音振動頻率與歌唱聲音的高低有著直接的關系,音高頻率則高,(振動次數越高);否則相反。歌唱聲音的波音振動頻率不能過快,也不能過慢,振動次數過快就會產生尖細、刺耳的聲音,振動次數過慢就會產生一種慢速的、大波浪曲線感的聲音,猶如電壓不穩,忽高忽低,也很難聽。歌唱的波音振動頻率只有適度,才能使歌唱出來的聲音具有美感。
此外,對歌唱聲音音色的審美也是歌唱聲音審美中不可忽視的又一重要因素,應值得每一個歌唱者積極探索和潛心研究。因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維反映,漂亮的音色能為歌唱的聲音帶來金子般的光輝,沒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動地表現聲樂作品的情感內涵,那種失去光澤的歌唱聲音是毫無價值的,絕對不會產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樂感覺的審美特征。
在歌唱藝術的表演中,音樂感覺的美感是歌唱審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藝術的審美愉悅和審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覺而感受的。一個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時,都會有一種獨特而奇妙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對音樂的審美感覺。它不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達聲樂作品,而且更能打動聽眾的心靈,并同時喚起聽眾與歌唱者同樣的審美感受。歌唱者的音樂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資以外,主要應在長期的音樂學習和實踐中逐步養成,不斷提高。對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樂審美感覺的培養,而且要重視音樂的音準、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基礎訓練,還要注意體驗生活,觀察日常生活中人們說話時的情緒、語調和心理狀態,觀察動人的景色和美麗的風光,體驗大自然的美感,觀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藝術表演,傾聽美的音樂,從中領略聲音與語言的美感、韻味與風格的美感、情感與形象的美感等等。還可以通過閱讀小說、朗誦詩歌、觀看電影、電視等途徑,加強自身的藝術修養,體驗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內在的情感活動,豐富音樂感覺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審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而情感審美又是歌唱藝術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審美是一種心理反映,包括了聲音技巧和情感表現兩個方面。在歌唱中,聲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審美也不能輕視,二者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歌唱時不但要追求聲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聲音的情感表現,只有做到聲情并茂,才能達到歌唱藝術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藝術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藝術表現形式,而藝術的魅力就在于表現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華,要想把審美情感正切地表達出來,就必須“進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聲樂作品所表現的情境之中,才能賦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聲樂作品能否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讓聽眾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關鍵就在于歌唱者需要準確表達作品的內涵,從心靈深處爆發出一種把自己美的情感表達出來的強烈愿望。
筆者認為,歌唱的情感審美具有三個方面的表現特征。
一是情感審美表現與情感審美價值標準的制約。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豐富多彩的,只是對情感的表現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論是哪一種情感都要受到社會環境與歷史條件的規范和制約,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審美標準實際上就是對是非、利害的評價,如大家都喜歡美的情感,討厭丑惡的情感。這說明歌唱藝術美作為生活美的反映,作為一種觀念和形態的美,本身就存在著采取哪種審美態度,反映怎樣的客觀內容,表達什么思想感情的問題。成功的歌唱在體現社會意義、時代精神、聽眾的愿望和理想時,都表達著歌唱者美的心靈感受,傾注著歌唱者的愛憎情感,這是感染聽眾,引起共鳴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優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詞兩句一番,共四句,藝術形象純樸、富有詩意,作品處處都流露出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音樂旋律悠揚、飄逸、婉轉,充滿著濃郁的情感,十分動人,充分展現出草原牧區美麗、壯闊的自然景象。詞曲結合恰當、巧妙,互為一體,準確反映了詞曲作家的藝術情思和情感審美態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時,也同樣要蘊涵著詞曲作家的情感審美感受。聽眾在欣賞這首佳作的演唱時,也同樣要契合心境,感思。
二是情感審美表現要力求真實性。也就是說歌唱要有真情實感,所謂真情實感就是要極力拋棄虛情假意和矯揉造作的東西,使歌唱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的輕重、強弱、深淺及準確程度,都要與音樂作品中產生的各種情感刺激物相互對應。例如愛的感情,戀人之間的愛與夫妻的愛不同,朋友之間的愛與情愛不同,父子之間的愛與師生的愛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內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現分寸,使歌唱充滿真實的情感,保持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喚起廣大聽眾的情感共鳴。歌唱中所強調的真情實感的表現,生活不是簡單的真實再現,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現實生活為情感基礎,進行藝術創造,刻畫和塑造出感人的藝術形象。
三是情感審美是心靈的直接語言。歌唱藝術表演之所以能廣為流傳,并深受大家的喜愛,其關鍵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當人們聽到優美的歌聲和動人的旋律時,在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精神愉悅的感覺,得到歌唱的審美愉快。例如人們聽到活潑、歡樂的歌聲,就會情不自禁地快樂起來,聽到悲哀、痛苦的歌聲,就會產生悲傷的情緒等等。只有聽眾的精神活動擁有了審美愉快,才是他們所獲得的真正意義上的審美感受,只有當歌唱者對于聽眾的審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聽眾的思想。從藝術影響的有效性來講,一個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著極好的歌唱能力和審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極高的歌唱審美與欣賞水平,他既是一個歌唱家,又是一個審美家。
五、歌唱藝術形象的審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藝術形象時,主要應以人為表現主體來塑造歌唱藝術形象。因此,必須對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充滿強烈的審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藝術形象的過程中,應以表現人的思想感情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與理智緊密結合起來。因為,歌唱在表現以人為主體的藝術形象時,無論是反映什么主題和什么內容的聲樂作品,實際上都是在表現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筆者認為,在歌唱藝術形象審美方面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一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個性特征。這是因為,歌唱者所表現的藝術形象個性特征越突出,其藝術魅力和藝術風格就越具有獨特性,它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就更加強烈,展現給聽眾的藝術形象就越動人。人都有喜怒哀樂之感情,但在對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內心活動和感情的表現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現則更為深刻、更為豐富、更為生動,對待生活的愛憎情感更加分明、強烈。他們能在歌唱時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藝術形象中去,使表現的藝術形象有血有肉,鮮活逼真,生動感人,更具美感??梢哉f,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終都燃燒著熾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著藝術形象的內心活動和內在性格,并運用一切技術手段刻畫具有獨特個性的藝術形象。因此,聲樂作品的表現,一定要注意表現人物形象的鮮明個性,要特別注意在對比中突出地刻畫不同形象和不同個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典型性。因為,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藝術形象。只有當獨特鮮明的個性充分地體現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和規律時,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為典型的藝術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藝術形象比一般的藝術形象有著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會生活會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藝術形象的獨創性。別林斯基認為:“在真正的藝術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鮮的、獨創的,每一個形象都憑自己的獨有的生命活著?!备璩囆g形象也如此。這就要求歌唱者不僅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而且要有內心的獨特感受,感受越獨特,情感的個性就越鮮明、生動。歌唱者對歌唱藝術形象的獨創性和獨特感受,與本人的音樂、文化素養及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歌唱者必須借助對人和事物的感覺和知覺,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勢,在聲樂作品情感的激發下,產生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從而使自己的歌唱獨放異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藝術形象時,要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和表演意識,善于表現歌唱藝術形象的獨特個性,揭示歌唱藝術形象的內在活動特點,克服歌唱藝術形象表現的雷同化現象。
四是要突出藝術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觀念去塑造聲樂作品的藝術形象,按照歌唱藝術美的要求進行性格變化和情緒發展,依照美的法則進行歌唱表演,運用外形美的藝術表現,揭示形象的內在美,使塑造出來的聲樂作品藝術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讓聽眾最終得到美的享受。
總之,歌唱藝術的審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審美認識,審美觀念,審美感受,以及對歌唱音樂感覺的審美、聲音的審美、情感的審美、藝術形象的審美。這些都是歌唱藝術審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和奇妙的審美感受,只要我們每一個歌唱者積極探尋,潛心研究,才能使我們的歌唱感覺更好,聲音更漂亮,表現的情感更豐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動人。
參考文獻:
葉朗主編:《現代美學體系》,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華著:《中國音樂審美的文化視野》,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王次炤主編:《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論聲樂表演的藝術再創造》,《中國音樂》編輯部,2002年7月。
趙梅博著:《歌唱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年,11月。
(一)舞蹈內容舞蹈是傳遞美的藝術,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舞蹈都能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美的舞蹈首先是內容美,內容是一個舞蹈審美客體的首要構成因素。
1.舞蹈題材的選擇。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舞蹈題材來源于生活,并經過精心提煉和加工才可以在舞臺上表現出來,舞蹈題材要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弘揚社會主旋律,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給現代人帶來精神鼓舞。同時舞蹈的題材還要適合舞臺表演,舞蹈演員通過優美的動作和飽滿的感情演繹出來,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和震撼。
2.舞蹈主題的選擇。主題是舞蹈藝術作品的升華,不僅要體現現實價值,還要彰顯時代意義。以廣受觀眾喜愛的舞蹈《絲路花雨》為例,該舞蹈主題非常鮮明,舞者用千姿百態的舞姿將敦煌藝術的魅力重現展現出來,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舞蹈本身的美感享受,也不由得將國人偉大的藝術成就與中華民族的滄桑巨變聯系在一起,主題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實際上,即便是同樣的題材,主題不同也會給觀眾帶來截然不同的美感,悲劇是舞蹈編劇常用的主題營造手段,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悲劇就是將美的東西毀滅來否定丑的存在,因此悲劇主題在舞劇中往往更能給觀眾帶來美的震撼感。
3.舞蹈意蘊的營造,意蘊是觀眾在欣賞舞蹈過程中所獲得的感官上的感受和反思,意蘊的營造一方面依賴于舞蹈的題材和主題,另一方面與觀眾的審美能力息息相關。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增大,觀眾對舞蹈的情節設計要求不高。再加上人們對舞蹈藝術的欣賞水平還很低下,因此較難理解舞蹈作品的意蘊。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高,相信人們會更加注重舞蹈作品的內涵和底蘊。
(二)舞蹈形式舞蹈的形式豐富多彩,與社會生活的豐富多變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系。舞者用多樣化的舞蹈形式將舞蹈的內容充分展現出來,達到舞蹈內容美和形式美的統一。舞蹈形式包括人體、舞蹈動作等多個部分。
1.人體,人體是舞蹈藝術最基本的載體,觀眾在欣賞舞蹈藝術時,最先看到的就是舞蹈表演者,舞蹈表演者要有和諧的體形,男舞者身材修長、身軀矯健,女舞者曲線優美、氣質出眾,能給觀眾帶來美的視覺享受。
2.舞蹈動作,舞蹈動作是舞者在舞臺上呈現的人體動作的造型和旋律,一名優秀的舞蹈表演人員必須經過長時間、高強度的訓練,才能掌握規范的舞蹈動作,舞蹈動作要體現美觀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舞蹈動作要講究規范性,盡管舞蹈是藝術家某種藝術風格的體現,具有個性化的特征。但舞者并不能憑空來創作舞蹈動作,不同風格的舞蹈具有一定的共性,體現某種特定風格。例如舞者在表演時都要做到動作簡潔、干凈、利落,動作整體分明,不生硬板滯等規范要求。二是舞蹈動作要有節奏感。舞蹈動作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等實際上都是節奏的掌控,所有舞蹈動作都需要通過一定的節奏來呈現出來。正如我們上文所敘述的那樣,舞蹈的題材主要來自于生活,舞蹈動作也從生活中的動作提煉出來,但生活中的節奏不太鮮明而且較為零散,為了增強舞蹈的節奏感、體現舞蹈藝術的魅力,舞者會將生活中的節奏進行抽象化和形象化處理,使其更適合舞臺演出。例如中國古典舞《踏歌》,就是將生活的踏足動作進行形象化處理,舞者用斂肩、含頜、掩臂、擺背、松膝、擰腰、傾胯等舞臺動作,創造出整體劃一的節奏感,帶給觀眾美的體驗。
3.舞蹈語言,舞蹈語言是舞蹈動作的連綴。一般來說,舞蹈語言要有飽滿的感情,要和諧流暢,富有表現力,如陳愛蓮的《蛇舞》,那個平躺在地上,彎旁腰成一個圓圈纏著獵人,身體像蛇一樣慢慢蠕動的動作,形象十分生動,進而揭示出像毒蛇一樣的惡人的陰險性格,從而使舞蹈獲得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三)舞蹈情感情感是所有藝術形式的核心部分,藝術的根本特征就是情感的表現。一部舞蹈作品只有飽含情感,才能在深度和廣度有所突破,才能獲得長久不衰的藝術魅力。舞蹈表演本身并不僅僅是人體本身和舞蹈動作的展示,更主要的是通過人體和動作所表達出來的人物的內心情感世界。一名優秀的舞蹈表演者不僅要掌握熟練的舞蹈動作,還要充分體會藝術作品中人物的內在情感,舞蹈演員不能離開舞臺角色去炫耀自己的舞蹈技巧,也不能在舞臺上隨性的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是要進入到舞蹈作品的情境中去,以作品角色的定位去把握人物性格和情感變化,演員在舞臺上展現的不是自己的情感,而是所演繹角色的情感世界。例如舞蹈《祥林嫂》中,演員劉敏用整個心靈在體驗角色的悲慘身世,在表演結束后,依然沉浸在人物的情感中不能自拔。需要指出的是,舞蹈的情離不開理的制約和規范。一個舞蹈作品只有以情感人,它才有藝術感染力,才能吸引廣大觀眾,但是,這個情又不能不以理作為準則。理是對物的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在人的主觀世界的反映,只有合乎理的情,才是舞蹈作品所需要的情。舞蹈作品不僅要以情感人,還要以理服人。
二、結語
[關鍵詞]人體審美舞蹈藝術
舞蹈是人類歷史最悠久的藝術門類之一,它“以人體為質料,以動作姿態為語言,在時間的流程中以占有空間的形式來表達思想與情感”。[1]情感是舞蹈的核心,舞蹈是審美情感的載體。本文基于存在論現象學的視野,對舞蹈展開審美關切,使之去蔽,從而走向舞蹈自身的世界,顯現舞蹈藝術自身的本性。
一、人體的存在及其游戲在不同的社會歷史境域下,舞蹈的選材、表現主題及表達的思想情感等各不相同,它的存在與發生具有社會性。
舞蹈自身所持有的社會性,單從舞蹈本身,我們難以直觀。我們需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境域中加以關照,才能獲得某種社會性。不同的舞蹈作品相關于特定歷史境域中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狀態和技術水平。如原始舞蹈(狩獵舞、勞動生產舞等)敞開的是一個茹毛飲血,人類與大自然、猛獸搏斗,生存條件極其惡劣的遠古時代;而盤鼓舞、巾舞等的出現則是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的社會世界的反映;軟舞、健舞及龜茲樂舞展示的乃是一個國力強盛、社會充盈、外交發達的社會世界。
在現象學的語境下,舞蹈的社會性受制于歷史性此在。人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社會結構形態和不同的人的生存方式和表現樣態”。[2]舞蹈產生初期,自然對人的規定是絕對性的。這一時期的舞蹈(狩獵舞、勞動生產舞等)一般都是對狩獵及勞動生產過程等的再現與摩仿,充滿著粗獷與野性的特征??植?、血腥、殘酷、昏暗的場面喻示以神的方式出場的自然的強大,人的微不足道及人對自然頂禮膜拜。商周時期,人的主體意識開始生發和覺醒,人試圖沖破自然對人的規定性,人開始思考自然及人自身。如巫舞,先前只是娛神的舞蹈,此時也成為娛人的舞蹈,并越來越看重舞蹈技藝本身。至漢,天下一統,社會穩定,反映在舞蹈上為盤鼓舞的出現,盤鼓舞的場面壯觀,舞蹈動作難度高,既要掌握好力度,又要控制好身體,以達到高縱輕躡的舞蹈要求。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宗教盛行,舞蹈成為宗教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缺乏生動向上的氣象,舞蹈的發展趨向于形式和細部的美感,注重舞蹈的精雕細琢。工于技巧、服飾華麗、舞風柔曼、纏綿婉轉是這一時期舞蹈的基本審美特征。
唐朝社會生產力空前提高,政治、經濟、文化與外交等全面發展。舞蹈也以獨立的表演藝術形式呈現于歷史舞臺之上,既不像周代樂舞那樣依附于政治,也不像漢代舞蹈融于“百戲”。它形成了自身的分類法,達到了高度成熟的境界。按照舞蹈的風格特點區分,有“軟舞”、“健舞”兩大類?!败浳琛眲幼魇闱閮灻?,節奏比較舒緩;“健舞”動作矯健有力,節奏明快?!败浳琛?、“健舞”,多為獨舞或雙人舞,動作技術水平要求頗高。唐代也是古代“燕樂”舞蹈最為繁榮的時期,“燕樂”用于宴享典禮活動,具有娛樂欣賞和禮儀性雙重作用。此外,唐代還無所顧忌的吸收了外來舞蹈藝術的精華,如龜茲樂舞,其特色體現在體態造型上:上身、豐乳細腰。自宋以降,舞蹈走上了盛極而衰的道路,越來越難以撐起獨立的旗幟,逐漸衰微,并且最終被戲曲藝術發展的潮流所吞噬。明清是不作為的時代,獨立表演性舞蹈已基本銷聲匿跡了。
盡管如此,舞蹈的藝術生命還沒宣告結束。其歷史性主要表現于它的具體存在形態和方式隨歷史境域的不同而呈現出異樣的風貌。當下,舞蹈的存在形式表現為現代舞?,F今,我們把古典舞蹈作品稱之為藝術品,這本身也是歷史性的。即古典舞蹈作品本先不是藝術品,只有當我們對其進行審美觀照時,它才成為藝術作品。
此外,舞蹈的創作主體也具有歷史性。古典舞蹈分為宮廷舞蹈和民間舞蹈兩種,但對某一具體的舞蹈而言,我們不可能指出它的具體制作者。舞蹈藝術的歷史性此在在本性上規定了舞蹈作品的創作主體,也即說,舞蹈的創作主體在時間與歷史的維度及層面上被消解了。
二、質料、形式及其在身體游戲中的合一
在古典美學與傳統藝術理論中,一切藝術無不關聯于質料和形式這一重要問題。質料和形式的問題不僅相關于美的敞開,還關切于物之顯現。質料和形式這一對范疇,是藝術創作和審美鑒賞的概念框架和重要維度。一般而言,質料與形式的結合,就構成了藝術品。舞蹈也不例外,它以人體為質料,在時間的維度與層面上,以占有空間的形式實現思想與情感的通達。
舞蹈的制作過程是一個手前之物變為手上之物的過程,它相關于物之物性。舞蹈的制作起源于遠古先民與大自然、猛獸搏斗場面的摹仿,在這一制作過程中,牽涉到人與物的關切?!八械乃囆g作品都離不開物的因素,沒有物因素的藝術作品是不可能的?!边@些物因素包括狩獵過程、生產過程及部落之間相互爭奪、殺戮的場面以及用于摹仿這些場面的質料。制作者依憑自己的閱歷基于特定的審美手段,從選材、形式、構圖等方面完成其制作。當然除了摹仿外,還融進了制作者的想象。舞蹈作品的種類繁多,不同的主題選擇會形成不同的舞蹈作品。但是,西方傳統美學的“質料”與“形式”等范疇并不能有助于我們去通達作品與物性自身。
物被設置于舞蹈作品之中,這些物在進入舞蹈作品之前,是客觀存在的對象物,即手前之物。在制作中,道具和人體等被制作者擺弄、把玩與欣賞。這時,物的對象化被消解了,物不再是手前的對象物,而是手上之物。手上之物是與此在共在之物,是人沉淪于世所關切之物。同時,手上之物是制作者的把玩之物,是供人玩賞之物。并且,物與人都被遮蔽在世界之中。進入舞蹈作品之后的物,已成為作品,它既不同于自然物、器具,也不同于手前之物、手上之物。舞蹈作品中的物,為物性的敞開提供了前提條件。
當然,舞蹈自身形態、構圖與觀念的新變化,都會在作品中得以表征?!拔镆愿鞣N形態存在,這些不同的物態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與人打交道,都從特定的維度去關涉物之物性。這種關涉既有遮蔽,又有顯現?!比藗冊谥谱魑璧缸髌返幕顒又?,卻極難把握物性自身。傳統美學的質料和形式等范疇也不能切近物性,因為“質料和形式絕不是純然物的物性的原始規定性?!薄?〕
三、舞蹈的審美特征及其身體性
物品、器具即器物的實用性規定了其世界是一個實用的世界,在器物實用的世界里,一切器物作為工具都為了一個目的即為人所用。一切藝術品在其起源與本性上,都與實用相關聯。這突出地表現在,原始先民的大半藝術作品都不是純粹從審美的動機出發,而是同時想使它在實際的目的上有用,而且后者往往還是主要的動機,審美的要求只是滿足次要的欲望而已。例如原始舞蹈就大體上不是作為娛樂或觀賞性之用,而是當作實用的象征和標記。當然,這關涉于人類當時的生存狀況。
但是,縱觀舞蹈的歷史沿革,我們不難看出,其作為娛樂或觀賞性的功用愈加明顯。其審美特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舞蹈的審美性具有以人體美為主要內容的形式美。舞蹈的形式美區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美的一個根本性的標志,是舞蹈采用有生命的、運動中的人體動作作為構成形式美的物質手段。舞蹈動作、姿態造型、畫面隊形這些舞蹈形式美的要素,都是以有生命的、運動中的人體作為質料的。
(二)舞蹈的審美性具有直觀性的特點。舞蹈的藝術形象是直接為觀眾所感知的。如我們觀賞一個舞蹈作品時,人幕一拉開,呈現在舞臺上的舞蹈隊形、畫面的不停頓流動,隨著音樂的旋律、節奏,一下子就通過我們的視覺和聽覺器官輸入人腦,形成一種舞蹈形象的表象感知。這一般不必經過理性的思考和邏輯的判斷,就可以使我們得到美的感受。這種舞蹈自覺性,表現為一種不假思索的、立即做出的審美判斷,好像完全是一種感覺的自接反應。其實每個人的這種自覺的審美判斷都是建立在他過去審美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所形成的理性積累的自然結果,這也體現著一個人的舞蹈文化素養、舞蹈審美能力和舞蹈審美水平。
(三)舞蹈的審美性具有虛擬性。由于舞蹈是以人體為主要表現工具的藝術,因而也就決定了舞蹈的審美性具有虛擬性。它以人體形式美為媒介,來抒發和傳播人的思想感情。這種形式美的表現目的完全不在于炫耀技巧,取悅觀眾,而在于完美地體現內容,并與內容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塑造出動人的藝術形象。如果片面地追求形式美,那么勢必導致走上為藝術而藝術的形式主義邪路。舞蹈作品的核心是舞蹈形象。正是通過舞蹈形象,抒發出編導家的感情,體現出本階級、本民族、本時代的審美理想。舞蹈家在進行創作時,要竭力把自己的審美經驗和審美理想“外化”為可以感知的舞蹈形象。這個形象是動態形象,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它是物質的,建立在知覺(視覺和聽覺)的基礎之上;另一方面它又是虛幻的,只存在于此時此刻,轉瞬即逝,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在觀眾的接受過程中最后完成的。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結合。
(四)舞蹈的審美性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與凝練性。舞蹈既然是采用人體為主要表現手段,那么就決定了舞蹈動作必然追求高度的概括與凝練,一抬手一投足都應具有寬泛的涵義。從歷史上看,舞蹈動作姿態大都源于生活,有著一定的生活依據,但經過一代代藝術家的加工提煉,寫實的、再現性的動作姿態逐漸演變為抽象的、表現性的符號,成為一種凝練著民族的審美理想和審美習慣的“有意味的形式”,進而規范化產生獨立的審美價值。在舞蹈創作中,創作者、表演者和成果三者都是人本身,都離不開人體。舞蹈作品是編導和演員共同創造的,而每一次表演又都是演員舞蹈美的再創造。舞蹈中的游戲之于人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在舞蹈審美游戲里,“人成為了自由的人和真正的人”?!?〕在舞蹈作品中,這離不開藝術,因為“藝術的本性是詩”?!?〕人戲于天地間、諸神前。非本真的生活是人們生活的常態,在這種生活方式中,物之物性自身被遮蔽,人之本性偏離了人的本性生存境況。因而,人處于被束縛狀態,這些被束縛狀態涉及眾多方面與層次,人也與真正的自由相去甚遠。舞蹈就是在非本真的日常生活中,尋找自由的一種游戲方式。
四、舞蹈藝術世界及其在遮蔽中敞開
舞蹈作品既不是純物也不是器具,而只是藝術作品自身。舞蹈作品既克服了純物的幽閉性又克服了器具的實用性。因此,舞蹈作品使世界的敞開成為可能。藝術和真理都相關于世界的敞開,而世界與大地之爭執是一切藝術和真理的本性前提。在現象學的視域里,大地是大地自身是作為大地的大地,世界是世界自身,也即世界之作為世界。大地是幽閉的,它孕育、化生萬物。世界則是對大地之幽閉的一種敞開,它使遮蔽之物得以顯現。世界與大地之爭執是藝術發生之前提和基礎。
因此,舞蹈也是在世界與大地的爭執中的一種敞開,但其敞開不是自然而然地完成的。世界是在遮蔽中敞開的,世界的敞開時常就是一種遮蔽。作為敞開的遮蔽,在敞開世界時又以另一種方式遮蔽了世界。舞蹈藝術也同樣關聯世界自身的敞開與遮蔽。舞蹈藝術自身就是一個世界,一個切近世界性的世界。
世界的開放性界定著人類。因此,世界的敞開對人類極其重要,被遮蔽的有待于敞開,以實現其本性的通達。舞蹈作品正是對世界與大地之爭執的一種敞開,并讓真理和存在得以顯現。舞蹈藝術對世界的敞開,是在不斷的去蔽中實現的。只有通過去蔽,走向舞蹈藝術自身的存在,舞蹈的本性及與其相關切的、被遮蔽的世界才能得以顯現。
參考文獻:
[1]吳中杰.中國古代審美文化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
[2]董志強.消解與重構——藝術作品的本質[M].人民出版社,2002.
[3]張賢根.存在·真理·語言——海德格爾美學思想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在過去的美術藝術設計中,出于功能性以及商業性的考量,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往往會比較注重作品的外在美,而忽視了對作品內涵的建設,這就使得作品雖然具有光彩奪目的外在設計,卻缺乏對人們內心的沖擊,單純的外在很難長時間吸引人的目光。如今,在新的文化審美情趣作用下,人們越發的重視美術藝術設計的內在美與外在美的兼具性,在欣賞美的同時還能感受到美。這就需要相關的美術藝術創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投入更多心血,將創作面盡量的延伸,運用更多具有隱喻色彩以及審美情調的設計手法,將作品設計觸及到人的內心深處,以便更好的從多個角度詮釋作品設計內涵。
二、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更趨于簡約性且更具沖擊力
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氛圍下,人們越來越追求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在繁重的精神壓力和生活壓力作用下,人們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需求越發的簡潔化,因為簡潔明快的美術藝術設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們緊繃的神經,因此簡約化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對美術藝術設計的又一要求。要做到簡約化,就要求美術藝術設計者在進行藝術設計時盡量的將設計理念以最簡潔明了的方式表達出來,與此同時還要不失美感。藝術要想持續的流傳下去,脫離不了一定的商業性。作為美術藝術設計本身,要想具有一定的商業性就要具有吸引消費者的實力,而視覺沖擊力恰恰是一件作品吸引人的直觀感受。適當的視覺沖擊,可以舒緩和釋放內心的壓力和疲倦,有助于作品的商業化。
三、現代社會中美術藝術設計更趨于民族化和全球化的統一
所謂美術藝術設計的民族化,是指本民族的審美與藝術風格經過長期的發展和積淀形成的自身藝術特點。在如今,民族化與全球化已經成為影響人們文化審美情趣的重要原因。兩者在本質上并不矛盾,對于美術藝術設計的長遠發展而言,兩者應該得到有效的結合,博采眾長,對民族文化有足夠的自信心,然后走向全球化。
四、結語
1.舞蹈是以動作抒情舞蹈是表情藝術,它把握了現實的審美特性,反映了生活,通過把現實中熱烈奔放、舒展有度、線條優美的動作與藝術美相結合,反映生活現實,傳達生活情感,達到“長抒于情,拙出于事”的效果,從而傳達和展現情感。這是舞蹈最基本的審美特征。在舞蹈藝術中,情感會自然而然地從舞蹈藝術中傳達出來,并不是用舞蹈來解釋情感。舞蹈是社會生活、人物形象的最好載體,也是人物情感審美展現最好方式之一。
2.舞蹈審美以虛擬象征為主一般來說,生活中的某些現象會被編制成舞蹈,以一種藝術化的高度概括處理的形式而不是直觀記述的形式。所以,在舞蹈動作的編排和表演中就會常常采用到虛擬象征的手法。這種表現手法使得舞蹈的形體和靈魂之間實現了在精神上的高度對話,這也是舞蹈深受人們喜愛的最大原因之一。因此,在不了解舞蹈審美藝術特征,或者初接觸舞蹈的人往往會有“看不懂”的感覺,在舞蹈劇中,通常是用情感統率動作和舞姿,用簡潔明了、屈指可數的直觀紀事來輔助舞情的發展過程。
二、舞蹈藝術審美藝術的本質
1.舞蹈藝術的形象美舞蹈形象是在一定的規范下,創作者匠心獨運,充分發揮大腦的創造性聯想以及結合對生活的理解和感觸整合、營構出的一種意象整體。它體現著人們生活的情意趨向,充蘊著審美意義,反映了生活的特殊形式,最后表現在人體姿態上。舞蹈形象往往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而是一種集聽覺形象和想象的審美意象的多層次卻相互融合的綜合形象。我們知道,視覺形象具有空間性,能最直接地帶給觀眾富有審美情趣和生動活潑的沖擊力。相比而言,聽覺形象是時間性的抽象意象。舞蹈的表演往往離不開音樂的伴奏,音樂形象又離不開人們的聽覺和情感的直覺體驗。音樂的節奏是多變的,旋律多具有義性,情感表達更是具有朦朧性,它與舞蹈的視覺形象結合打開了欣賞者廣闊的自由享受空間。最后,想象的審美意象是指欣賞者在視覺形象、聽覺形象的誘導下,透過表演的虛擬性、情節演繹的蘊藉性,想象出實境之外的虛境、有限之外的無限。它們與視、聽覺形象一起共同整合成為一個舞蹈藝術形象的有機整體。
2.舞蹈審美藝術的韻律美舞蹈動作的創作靈感也可以是來源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娛樂活動中,那些越接近生活的習慣動作往往越容易受到舞蹈初學者的親睞。通過將人們對生產生活的熱愛融入到以人體的手勢、造型、表情來表現的舞姿中,這是藝術的最好表現形式之一。人們在欣賞舞蹈的同時將身臨其境般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藝術的洗禮。一方面,舞蹈的韻律美實際是舞蹈的身韻和氣息的結合,它是使人們在欣賞舞蹈藝術得到靈魂凈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舞蹈的氣息則是決定舞姿韻律優美的另一重要因素。舞蹈雖然主要是動作的表現,但是決定和引導動作的則是舞蹈想表達的情感,而情感的傳遞往往離不開舞者對自身情緒的控制和氣息的控制。
3.舞蹈藝術的內涵美內涵美是高層次的審美藝術,它是藝術靈魂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舞蹈藝術的重要內在審美特征。最動人的舞蹈作品必將蘊含了創作者深遠的思想和情感,創作者將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融入到舞蹈中,成就了每部舞蹈作品獨具個性的魅力。誠然,表現舞蹈作品的內涵美也是舞蹈動作的表現力的高層次要求,舞蹈演員要想將創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完美表達,就應該在舞蹈的學習過程中認真揣摩舞蹈作品并體會每一個動作表達的感情和動作之間的韻律,再結合自身的舞蹈技術和對動作的控制,力求完美演繹舞蹈的藝術意境。舞蹈作品往往因其“源于生活,超脫生活”的藝術特征而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歷史意義,它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并被注入了生活情感,這些都是舞蹈的靈魂,也同時構成了舞蹈藝術的內涵美。
三、舞蹈藝術的審美功能
1.滿足審美需求,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舞蹈既是一項藝術更是一項運動,除了能帶給人視覺、情感上的享受,也能使人在獲得審美需求的同時使肢體得到鍛煉。所以這種審美需求是精神和身體的共同體驗和享受,還能促進人們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在舞蹈的美感體驗過程中,人們本能地透過肢體、眼睛和神經中樞等多個方面來感悟舞蹈帶給我們的享受,這種審美的能力是不需要經過后天的訓練和培養就有的,這是我們生活的社會審美經驗的環境所賜予我們的。在學習和體驗舞蹈藝術的過程中,我們潛在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就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高,這樣的結果是使得學習者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能隨時捕捉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美。
2.有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審美心理過程審美心理是一種具有多變性和復雜性兩大特征的極難預測的心理活動過程。一方面,人們通過心理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來認識審美活動,通過學習和欣賞等教育活動了解舞蹈的審美過程,這樣使人們的心靈和靈魂得到凈化,想象力也隨之拓展。另一方面,舞蹈藝術審美教育可以喚醒人的感性,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實現平衡。最后,對舞蹈藝術的正確審美,可以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從而使人在道德上產生慎獨的自覺意識,進而影響個人的自覺行為。所以說,舞蹈的藝術審美利于拓展和完善人的審美心理,利于人們良好道德的養成。
論文關鍵詞:伊斯蘭裝飾藝術審美特征
論文摘要:以《古蘭經》為源泉的伊斯蘭教在伊斯蘭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它左右著文化和藝術的走向,其特有的宗教思維和信仰使伊斯蘭裝飾藝術無比發達,并呈現出抽象、滿密、規整和均衡的審美趨向。
房龍在《人類的藝術》中談及伊斯蘭教時說:“從天性上看,伊斯蘭教徒不算是講究藝術的民族。雕工師傅、畫家、瓷磚的設計師,只是為打破清真寺墻上的單調,才動手搞點裝飾?!雹俅嗽捗黠@失之偏頗。原因有三:其一,沒有客觀地認識到伊斯蘭教發展過程及其同時伴生的開放文化觀,使伊斯蘭藝術廣泛吸納了各民族業已取得的藝術成就,從而營造出富有伊斯蘭特色的藝術形式這一歷史事實。其二,過于草率地判定伊斯蘭裝飾藝術不存在深層的文化意義和美學向度。其三,沒能洞悉以《古蘭經》為源泉的伊斯蘭教使伊斯蘭裝飾藝術呈現出特有的宗教韻味。因此,有必要對這一問題做出比較公允、明確的辨析。
實際上,伊斯蘭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裝飾藝術中。而伊斯蘭裝飾藝術又集中體現在清真寺建筑的墻面裝飾以及織物、陶瓷、金屬、玻璃等器皿的紋飾上。其美學原則既區別于西歐和中國,又區別于猶太教、基督教、佛教等其它宗教藝術,其內在的文化動因使之呈現出以下獨特的藝術面貌:
一、抽象中的冥索
多數學者把伊斯蘭紋飾藝術發達的原因歸于伊斯蘭教的偶像崇拜戒律?!豆盘m經》雖沒明文規定禁止具象繪畫,但卻提出:“我的主??!求你使這個地方變成安全的,求你使我和我的子孫遠離偶像崇拜。我的主??!偶像確已使許多人迷誤?!雹诓⒂袀髡f,如果塑造了人和動物的形象而不能給其注入生氣,在末日來到的時候將受到嚴懲?!霸谀滤沽挚磥?,繪畫人或動物的形象,即意味著與造物主競爭,這樣的人會在裁判日受到最殘酷的處罰。于是,形象創造成為伊斯蘭藝術中的一大?!雹塾捎凇豆盘m經》對穆斯林信仰和生活準則的決定性作用,導致伊斯蘭藝術致力于裝飾藝術的發展。此外,宗教一般是通過非人化的偶像崇拜來誘使人們皈依教門,服膺教義的。佛教、基督教便是通過把具體可感的人加以神化,借以宣揚超脫物象的精神本體,并作為人類崇拜的偶像。在漢代末期,佛教正式傳入中國之后,大規模的造像活動隨即開始。魏晉之后,隨著佛教的興盛,造像活動日益發展,到南朝時達到高峰。不僅如此,當時的許多高僧,還在理論上論證了建造佛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圻h在著名的《萬佛影銘序》中就稱:“神道無方,觸像而寄,百慮所會,非一時之感?!雹芏幠:陀绊懥邮澜缛笞诮讨椎囊了固m教選擇的不是“觸像而寄”,而是無形無相的某種理念,并視其為超越生命的存在。因此,基督教的耶穌、佛教的釋迦牟尼均有確定的“實像”,而伊斯蘭的真主卻是虛擬、抽象的,是不可見的“虛像”。真主創造萬物、主宰一切、全知全能,既無處不在,又無形無象、無始無終。既然真主是某種理念的代名詞,那么,以抽象的“有形”,反映真主無處不在的“無形”,才是通過藝術感悟真主存在的途徑。這種靠悟性感知真主的特質是導致伊斯蘭裝飾藝術抽象化的另一原因。阿非夫·巴哈尼斯稱,伊斯蘭藝術重想象和冥索,西方藝術則重科學與思考。而想象和冥思正是抽象藝術的思維方式。更為重要的是,伊斯蘭教重知識、崇智慧的遠見卓識亦促使其工藝紋飾抽象化、復雜化,同時又為高難度的表現方式提供了思維能力上的先決條件。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多次表達過對知識價值的肯定,這種對知識和智慧的尊重與崇尚,使伊斯蘭社會以開放的文化觀廣泛汲取古代波斯、印度、中國、希臘、羅馬的科學技術和哲學思想,不僅迅速形成和發展了伊斯蘭文化體系,也使宗教與哲學、科學協調發展。而從哲學上看,伊斯蘭教主要接受了來自古希臘、古羅馬的浸潤,尤其是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對其產生了深刻影響?!爸惺兰o阿拉伯著名哲學家伊本·西那采取了帶有新柏拉圖主義色彩的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認為感悟是人類認識真主和世界的一種最高能力,因此,一切失去物質和感性外殼的抽象概念是知識的最高形式,因為人的精神目光應從‘粗糙’的物質顯示,從一些具象的事物和現象移開?!雹抟了固m藝術能夠把幾何紋飾發揮到極致,正是這種崇尚抽象思維的智慧使然?;ɑ?、植物紋飾擯除了具象表達,以抽象化的象征性語言,描述“隱而未見的意向”,以近乎極限性的繁麗復雜,構筑視覺上的絢爛迷離。其作用在于打破了視點的固定,使觀者在目光順著藤蔓游走跳躍的時候,精神也隨之飛升到永恒的天國樂園,體悟宇宙的精奧美妙,并最終感受到真主創造世界的神奇偉力。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阿拉伯書法在裝飾藝術中擔當的重要角色。阿拉伯書法出現在裝飾藝術中,不同于中國青銅器、古埃及器物上銘文的記載、述說作用,伊斯蘭教不僅視書法為智慧的表征,更是象征真主的圣意,在裝飾空間嵌入《古蘭經》經文、圣訓或箴言,真主便可以與信徒無阻礙地交流,書法幾乎成了真主的替身。而在視覺上,這種宗教符號式的書法因素的入,進一步強化了裝飾藝術的抽象特征。
二、滿密中的游走
伊斯蘭裝飾藝術呈現出花枝滿眼的濃密布局。而形成這一特征的文化心理因素,概括來說主要有如下兩點:
首先是對荒蕪地貌的心理補償。阿拉伯半島除邊沿地帶雨水充沛、土地豐沃之外,大部分地區干燥少雨,起伏的山脈和沙漠夾雜著零星貧瘠的綠洲,因而生活在這里的游牧民族夢想中的家園就如《古蘭經》所描述的天國景象:繁花似錦、鶯啼鳥囀、河流清冽、滿目蔥蘢。而在現實環境中,稀疏光禿的地表植被和熱浪蒸騰的空氣卻透出絲絲荒涼。這種巨大的反差,迫使伊斯蘭藝術家創造出慰藉心靈的藝術樣式。如清真寺的墻面采用了多種裝飾手法:或用磚排列出復雜的幾何紋樣;或用琉璃磚滿覆建筑物所有在外的墻面,間或鑲嵌晶瑩明亮的鏡片;或采用浮雕手法鏤刻圖案。同時,又配以藍綠色調,藍色喻水天一色,綠色象征植被和生命。從而使清真寺光彩奪目、富麗堂皇,遠遠望去,單調無垠的環境背景烘托出清真寺的雄偉壯麗和神奇魅力,吸引著眾多信徒前來尋夢。這無疑考慮到了視覺藝術對心理缺失所具有的補償作用?!豆盘m經》中的圣語也揭示了阿拉伯人對生命之色的崇尚。因而,藍綠色調不僅在伊斯蘭建筑裝飾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響了工藝品裝飾的色彩傾向。
其次是教義的啟示。伊斯蘭裝飾藝術崇尚繁復,不喜空白,也是受其教義的影響。中國藝術沒有空白的概念,不管是書法、繪畫,還是建筑和園林等,都賦予虛空以豐富的含義,成為產生豐富心理運動的生命源泉。老子曾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雹菀蚨?,空白處亦指代物象,此所謂“計白當黑”。所以蘇轍在《論語解》中說:“貴真空,不貴頑空(死的空間)。蓋頑空則頑然無知之空,木石是也。若真空,則猶之天焉!湛然寂然,元無一物,然四時自爾行,百物自爾生。粲為日星,為云霧。沛為雨露,轟為雷霆。皆自虛空生。而所謂湛然寂然者自若也?!雹薅了固m教卻給空白罩染了一層神秘的宗教色彩。他們認為,空間是魔鬼出沒的地方,所以應以稠密的紋飾將其填滿,這樣就可以阻止魔鬼的活動。更重要的是,伊斯蘭教認為真主無時無處不在,“無”的空間并不存在。
三、共性中的宣敘
伊斯蘭藝術善于用線,彎曲柔韌的線條貫穿于整個紋飾畫面,而且這些象征枝葉的線條迷宮般地編織纏繞、回環延展,體現出極強的運動性。在世界各民族藝術中,能夠把線條的豐富性發揮到極致的,一個是中國藝術,另一個就是伊斯蘭藝術。而比較起來,中國藝術的線條攜帶著更多的人文含義。如中國書法便拋棄了任何有關意象的形體、色彩、質地等視覺要素,只用簡略到極限的線條在運動中展現節奏、韻律,而這種無牽絆的徒手揮灑,使躡蹤情感之流成為可能?!肮P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笨梢?,中國藝術對統一的道德律令的強調,并沒有限制對藝術個性的張揚??稍谝了固m裝飾藝術中,線條卻主要負載著宗教含義,體現出附庸于宗教情緒的美學觀念。因為在伊斯蘭教里,宗教和哲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兩者互為包容。伊斯蘭學者吸收希臘羅馬哲學思想來論證真主的本體和屬性,使伊斯蘭教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伊斯蘭教認為,真主是最完美的存在,一切光榮歸于真主,因而個體的創造性價值沒有得到廣泛的確認,這使得伊斯蘭裝飾藝術不注重個性特征的展現,而是以規整、統一、均衡和重復勾勒出鮮明的共性特征。因此,紋飾的線條或以波狀、弧形、螺旋狀延伸,或連綿纏繞,但運動軌跡總體上趨向圓型。極富動感的曲線雖穿插、纏繞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但仍保持清晰的脈絡。這無疑展現了圓滿自足的真主,其生命活力在于行動中的理智這種哲學認識在藝術中的宣敘。而這些頗具共性的裝飾特征既不是“為了打破單調”而隨意為之,也不完全是因為受制于偶像崇拜的禁令,相反,伊斯蘭裝飾藝術的獨特面貌是蘊涵明確的主動選擇。
四、均衡中的歸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