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歷史復習提綱范文

      時間:2022-02-12 19:54:25

      序論:在您撰寫歷史復習提綱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歷史復習提綱

      第1篇

      【關鍵詞】中考歷史復習提綱設計歷史復習提綱使用

      包頭市將歷史學科作為中考的考試科目以來,引起了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的重視。對于歷史學科在中考中分值小、內容多、復習時間緊的特點,做好歷史中考復習工作,提高復習效率十分必要。我就教學中的摸索,針對復習提綱在中考歷史復習中的運用談點自己粗略的看法。

      通過對這幾年中考歷史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考歷史考試絕非死記硬背就可以拿高分,而是分層次進行三個維度的考查,包括知識與能力的考查、過程與方法的考查、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考查,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中考備考中做大量的工作。

      在實踐摸索中我認為在中考歷史復習中有效的使用復習提綱,對提高中考歷史的復習效率非常有效。因為時間有限,用提綱復習的方法能有效地對歷史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把握好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主要內容。這種復習方法對于學生來說,課上聽課有依托,課下復習有筆記,有利于學生更有效的聽課和復習,可以說一舉多得。但是要設計好提綱、使用好提綱也絕非易事,需要下一番功夫。下面我就提綱設計和使用兩個方面作簡單的闡述。

      一、設計好提綱是前提

      1、立足課標,研讀考綱

      在初中歷史教學和中考歷史命題中,都是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中考說明為大綱,因此,老師在設計復習提綱前必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細讀考試說明,這樣才能在設計復習提綱時按照課程標準中的三個維度的教學要求有效地把握好考點,找準方向,才能對課程標準中涉及的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知道哪些知識點是要求學生識記的內容,哪些是要求學生理解的內容,哪些是要求學生運用的內容,做到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設計的復習提綱的有效性和適用性。

      在老師掌握課程標準的情況下,也應讓學生掌握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所以在設計復習提綱時先將課程標準的相關知識點的清單列出,使學生在復習中對所考查的知識點了然于胸,增強學生復習的目標性,增強復習效果。

      2、立足基礎知識是關鍵

      按考試說明中中考歷史試題的難中易比例為 2 :5 :3 ,從中可以看出中考試題體現出的基礎性原則,所以在中考歷史復習中基礎知識要得到高度的重視,在設計中考歷史復習提綱時要立足基礎知識。

      中考歷史復習提綱的設計中要按照三個維度的教學要求去設計,尤其對識記和理解的內容要做細致的分析設計。比如九年級下冊“文藝復興”一節內容我作如下設計:

      1)、(理解)了解文藝復興的史實,認識它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所起的作用(課本P2-3)

      簡況

      ①時間:__

      ②背景:___扼殺人性

      ③興起國家: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于___

      ④傳播:文藝復興運動持續了近三百年,幾乎蔓延到__所有的國家。

      ⑤主要內容: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是___

      ⑥實質:___

      ⑦作用: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會大門的___,將人從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啟示:①思想進步是社會前進的動力 ②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識記)文藝復興的先驅:__(1265―1321,)意大利,代表作品

      《___》被認為是歐洲___的標志。

      (“中世紀的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指的是___)

      2)、(識記)知道達?芬奇、莎士比亞的作品(課本P4--6)

      達?芬奇(1452―1519),意大利最著名的畫家,被稱為___ 。代表作是《___》和《___》。

      莎士比亞(1564--1616),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著名的文學家,被稱為文學巨匠,其作品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四大悲?。?/p>

      《___》、《___》、《___》、《___》。

      通過這樣的設計,使學生清晰準確的把握文藝復新的相關知識點,記憶時也比較直觀明了。

      3、知識整合要重視

      在中考中歷史考查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四部分,內容很多很細,為了避免學生在復習中的盲目性,就要求老師在設計提綱時重視對知識的整合,通過整合使學生能清晰明了的掌握基礎知識。

      在知識的整合過程中采用單元線索的方法,即以單元知識為框架進行整合,在復習提綱的前面列出本單元的線索,使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形成初步的整體認識。比如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近代社會的確立和動蕩》列出如下的框架:

      生產力發展鞏固資本主義統治 近代社會確立

      工業革命 對外擴張民族解放運動 近代社會

      形成兩大對立階級國際工人運動 的動蕩

      然后在單元知識框架下對每一個知識點做具體的整合,可以從時間、背景、原因、經過、結果、影響等方面進行整合。

      當然在設計單元知識框架時,還要通過對比分析等方法進行一定的擴展,或橫向的,或縱向的。在提綱中通過對知識縱橫對比的設計有利于擴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4、以填空形式設計提綱

      在設計提綱時有一個誤區,就是老師把提綱完全設計好拿給學生使用,如果這樣容易抹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尤其對于一些學困生,會影響教學效果。所以為了調動復習課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好采用填空的形式,通過這種形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眼、腦、耳、嘴、手,從看、想、聽、說、寫幾方面強化對提綱的把握,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也就能真正提高教學效率。

      5、精練習題別放松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必須通過練才能體現出來,但是由于提綱篇幅的限制,我認為應該在復習提綱的最后面針對相關知識點有選擇的設計練習題,一定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則,才能做到高效減負。通過設計習題既可以對前面提綱中的基礎知識點做鞏固練習,也可以做相關的拓展分析或總結,或者在提綱的最后面介紹一些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尋找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

      二、提綱在課堂運用

      復習提綱設計好之后關鍵在于課堂上的運用,只有應用到課堂上才能真正體現出其價值。

      老師在講解提綱時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完全照著提綱宣讀,因為照本宣科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反而會制約學生的思維,影響教學效果,也不能對提綱知識點做過多的分析講解,因為分析過多對初中學生來說,會增加學習負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以復習提綱為依托,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即為學生“授之以漁”。

      在課堂上要努力構建和諧、有親和力的氛圍,學生在輕松不壓抑的氛圍下才會敢說、敢問、敢討論,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充分發揮出復習提綱的效用,做到事半功倍,所以教師要在課堂上給予學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有效評價。

      在中考歷史復習中,我也是初步開始嘗試使用提綱復習法,對提綱的設計和使用還處于摸索階段,所以以上的闡述只是個人的一點粗略見解,而且還存在許多瑕疵,希望在以后的教學實踐中能不斷積累經驗,進一步完善這一方法。

      參考資料

      [1]《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包頭市中考說明(歷史學科)》

      第2篇

      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和狄德羅。

      啟蒙運動的背景:

      1)先進的思想家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高舉理性大旗,批判封建專制和中世紀宗教神學,主張建立合乎理性的社會和國家;

      2)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為人們的思考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的思想主張:

      1)伏爾泰主張建立英國式的“開明君主制”,通過國王的改革就可以過渡到君主立憲制;

      2)孟德斯鳩主張建立一個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相互牽制的政府;

      第3篇

      壓強浮力知識總結

      1、知道增大減小壓強的方法(一道單選)

      考實驗題時,注意控制變量法的說法

      2、會運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3、知道液體內部壓強并會運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連通器會簡單填空即可

      5、知道常見的大氣壓現象

      6、托里拆利實驗中的注意事項,可能考選擇

      7、大氣壓和海拔的關系:海拔越高,氣壓越低

      8、知道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可能考簡答或填空

      9、能解釋為什么鐵塊在水里會下沉,而鐵船卻會漂浮,注意簡答題

      10、注意稱重法和排液法的結合

      11、阿基米德原理,會進行計算

      第4篇

      1、 定義: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

      2、 單位:

      ① 國際單位制中采用熱力學溫度。

      ② 常用單位是攝氏度(℃) 規定: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0度,沸水的溫度為100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攝氏度 某地氣溫-3℃讀做:零下3攝氏度或負3攝氏度

      ③ 換算關系T=t + 273K

      3、 測量——溫度計(常用液體溫度計)

      溫度計的原理: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進行工作。

      分類及比較:

      分類 實驗用溫度計 寒暑表 體溫計

      用途 測物體溫度 測室溫 測體溫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 用液 體 水 銀煤油(紅) 酒精(紅) 水銀

      特殊構造 玻璃泡上方有縮口

      使用方法 使用時不能甩,測物體時不能離開物體讀數 使用前甩可離開人體讀數

      常用溫度計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觀察它的量程,判斷是否適合待測物體的溫度;并認清溫度計的分度值,以便準確讀數。使用時:溫度計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中稍候一會兒,待溫度計的示數穩定后再讀數;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物態變化

      填物態變化的名稱及吸熱放熱情況:

      1、熔化和凝固

      ① 熔化:

      定義:物體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

      晶體物質: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體物質:松香、石蠟玻璃、瀝青、蜂蠟

      食鹽、明礬、奈、各種金屬

      熔化圖象:

      ② 凝固 :

      定義 :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 叫凝固。

      凝固圖象:

      2、汽化和液化:

      ① 汽化:

      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叫汽化。

      定義:液體在任何溫度下都能發生的,并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汽化現象 叫蒸發。

      影響因素:⑴液體的溫度;⑵液體的表面積 ⑶液體表面空氣的流動。

      作用:蒸發 吸 熱(吸外界或自身的熱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義: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沸 點: 液體沸騰時的溫度。

      沸騰條件:⑴達到沸點。⑵繼續吸熱

      沸點與氣壓的關系: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② 液化: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 叫液化。

      方法:⑴ 降低溫度;⑵ 壓縮體積。

      3、升華和凝華:

      ①升華 定義: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吸 熱,易升華的物質有:碘、冰、干冰、樟腦、鎢。

      ②凝華 定義: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放 熱

      初三物理上冊知識點:第五章 《電流和電路》復習提綱

      一、電流

      1、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2、方向的規定:把正電荷移動的方向規定為電流的方向。

      3、獲得持續電流的條件:

      電路中有電源 電路為通路

      4、電流的三種效應。

      (1) 、電流的熱效應。(2)、電流的磁效應。(3)、電流的化學效應。

      5、單位:(1)、國際單位: A (2)、常用單位:mA 、μA

      (3)、換算關系:1A=1000mA 1mA=1000μA

      6、測量:

      (1)、儀器:電流表,

      (2)、方法:

      ① 電流表要串聯在電路中;

      ② 電流要從電流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反偏。

      ③被測電流不要超過電流表的測量值。

      ④ 絕對不允許不經用電器直接把電流表連到電源兩極上,原因電流表相當于一根導線。

      三、導體和絕緣體:

      1、導體:定義: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金屬、石墨、人體、大地、酸 堿 鹽溶液

      導電原因:導體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動的電荷

      2、絕緣體:定義:不容易導電的物體。

      常見材料:橡膠、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導電的原因:幾乎沒有自由移動的電荷。

      3、導體和絕緣體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一定條件下,絕緣體也可變為導體。

      四、電路

      1、 組成:

      ①電源②用電器 ③開關④導線

      2、三種電路:

      ①通路:接通的電路。

      ②開路:斷開的電路。

      ③短路:電源兩端或用電器兩端直接用導線連接起來。

      3、電路圖:用規定的符號表示電路連接的圖叫做電路圖。

      4、連接方式:

      串聯 并聯

      定義 把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 把元件并列的連接起來的電路

      特征 電路中只有一條電流路徑,一處段開所有用電器都停止工作。 電路中的電流路徑至少有兩條,各支路中的元件獨立工作,互不影響。

      開關

      作用 控制整個電路 干路中的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中的開關控制該支路。

      電路圖

      實例 裝飾小彩燈、開關和用電器 家庭中各用電器、各路燈

      初三物理上冊知識點:第七章 《電功率》復習提綱

      一、電功:

      1、定義:電流通過某段電路所做的功叫電功。

      2、實質:電流做功的過程,實際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消耗電能)的過程。

      3、規定:電流在某段電路上所做的功,等于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路中的電流和通電時間的乘積。

      4、計算公式:W=UIt =Pt(適用于所有電路)

      對于純電阻電路可推導出:W= I2Rt= U2t/R

      5、單位:國際單位是焦耳(J)常用單位:度(kwh) 1度=1千瓦時=1 kwh=3.6×106J

      6、測量電功:

      ⑴電能表:是測量用戶用電器在某一段時間內所做電功(某一段時間內消耗電能)的儀器。

      ⑵ 電能表上“220V”“5A”“3000R/kwh”等字樣,分別表示:電電能表額定電壓220V;允許通過的電流是5A;每消耗一度電電能表轉盤轉3000轉。

      ⑶讀數:電能表前后兩次讀數之差,就是這段時間內用電的度數。

      二、電功率:

      1、定義:電流在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2、物理意義:表示電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燈泡的亮度取決于燈泡的實際功率大小。

      3、電功率計算公式:P=UI=W/t(適用于所有電路)

      對于純電阻電路可推導出:P= I2R= U2/R

      4、單位:國際單位 瓦特(W) 常用單位:千瓦(kw)

      5、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

      ⑴ 額定電壓:用電器正常工作時的電壓。

      額定功率: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P額=U額I額=U2額/R

      ⑵ “1度”的規定:1kw的用電器工作1h消耗的電能。

      P=W/ t 可使用兩套單位:“W、J、s”、“kw、 kwh、h”

      6、測量:伏安法測燈泡的額定功率:①原理:P=UI ②電路圖:

      三 電熱

      1、實驗:目的:研究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那些因素有關。

      2、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時間成正比。

      3、計算公式:Q=I2Rt (適用于所有電路)對于純電阻電路可推導出:Q =UIt= U2t/R=W=Pt

      4、應用——電熱器

      四 生活用電

      (一)、家庭電路:

      1、家庭電路的組成部分:低壓供電線(火線零線)、電能表、閘刀開關、保險絲、用電器、插座、燈座、開關。

      2、家庭電路的連接:各種用電器是并聯接入電路的,插座與燈座是并聯的,控制各用電器工作的開關與電器是串聯的。

      3、家庭電路的各部分:

      ⑴ 低壓供電線:

      ⑵ 電能表:

      ⑶ 閘刀(空氣開關):

      ⑷ 保險盒:

      ⑸ 插座:

      ⑹ 用電器(電燈)、開關:

      (二)、家庭電路電流過大的原因:

      原因:發生短路、用電器總功率過大。

      (三)、安全用電:

      安全用電原則:不接觸低壓帶電體 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初三物理上冊知識點:第六章 《歐姆定律》復習提綱

      一、電壓

      (一)、電壓的作用

      1、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壓使電路中的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了電流。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電路中獲得持續電流的條件①電路中有電源(或電路兩端有電壓)②電路是連通的。

      (二)、電壓的單位

      1、國際單位: V 常用單位:kV mV 、μV

      換算關系:1Kv=1000V 1V=1000 mV 1 mV=1000μV

      2、記住一些電壓值: 一節干電池1.5V 一節蓄電池 2V 家庭電壓220V 安全電壓不高于36V

      (三)、電壓測量:

      1、儀器:電壓表 ,符號:

      2、讀數時,看清接線柱上標的量程,每大格、每小格電壓值

      3、使用規則:①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

      ②電流從電壓表的“正接線柱”流入,“負接線柱”流出。否則指針會反偏。

      ③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二、電阻

      (一)定義及符號:

      1、定義: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

      2、符號:R。

      (二)單位:

      1、國際單位:歐姆。規定:如果導體兩端的電壓是1V,通過導體的電流是1A,這段導體的電阻是1Ω。

      2、常用單位:千歐、兆歐。

      3、換算:1MΩ=1000KΩ 1 KΩ=1000Ω

      4、了解一些電阻值:手電筒的小燈泡,燈絲的電阻為幾歐到十幾歐。日常用的白熾燈,燈絲的電阻為幾百歐到幾千歐。實驗室用的銅線,電阻小于百分之幾歐。電流表的內阻為零點幾歐。電壓表的內阻為幾千歐左右。

      (三)影響因素:

      結論: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還與溫度有關。

      (四)分類

      1、定值電阻:電路符號: 。

      2、可變電阻(變阻器):電路符號 。

      ⑴滑動變阻器:

      構造:瓷筒、線圈、滑片、金屬棒、接線柱

      結構示意圖:

      變阻原理: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

      作用:①通過改變電路中的電阻,逐漸改變電路中的電流和部分電路兩端的電壓②保護電路

      ⑵電阻箱。

      三、歐姆定律。

      1、探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

      結論:在電阻一定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與加在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電壓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歐姆定律的內容: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3、數學表達式 I=U/R

      四、伏安法測電阻

      1、定義: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分別測出電路中某一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就可以根據歐姆定律算出這個導體的電阻,這種用電壓表電流表測電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原理:I=U/R

      3、電路圖: (右圖)

      五、串聯電路的特點:

      1、電流:文字:串聯電路中各處電流都相等。

      字母:I=I1=I2=I3=……In

      2、電壓:文字:串聯電路中總電壓等于各部分電路電壓之和。

      字母:U=U1+U2+U3+……Un

      3、電阻:文字:串聯電路中總電阻等于各部分電路電阻之和。

      字母:R=R1+R2+R3+……Rn

      六、并聯電路的特點:

      1、電流:文字:并聯電路中總電流等于各支路中電流之和。

      字母: I=I1+I2+I3+……In

      2、電壓:文字:并聯電路中各支路兩端的電壓都相等。

      字母:U=U1=U2=U3=……Un

      3、電阻:文字:并聯電路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支路電阻倒數之和。

      字母:1/R=1/R1+1/R2+1/R3+……1/Rn

      初三物理上冊知識點: 第八章 《電與磁》復習提綱

      一、磁現象:

      1、磁性:磁鐵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吸鐵性)

      2、磁體: 定義:具有磁性的物質

      分類:永磁體分為 天然磁體、人造磁體

      3、磁極:定義:磁體上磁性的部分叫磁極。(磁體兩端中間最弱)

      種類:水平面自由轉動的磁體,指南的磁極叫南極(S),指北的磁極叫北極(N)

      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4、磁化: ① 定義: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獲得磁性的過程。

      ②鋼和軟鐵的磁化:軟鐵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稱為軟磁材料。鋼被磁化后,磁性能長期保持,稱為硬磁性材料。

      二、磁場:

      1、定義:磁體周圍存在著的物質,它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殊物質。

      2、基本性質:磁場對放入其中的磁體產生力的作用。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是通過磁場而發生的。

      3、方向規定:在磁場中的某一點,小磁針北極靜止時所指的方向(小磁針北極所受磁力的方向)就是該點磁場的方向。

      4、磁感應線:

      ①定義:在磁場中畫一些有方向的曲線。任何一點的曲線方向都跟放在該點的磁針北極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體周圍的磁感線都是從磁體的北極出來,回到磁體的南極。

      5、磁極受力:在磁場中的某點,北極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該點的磁場方向一致,南極所受磁力的方向跟該點的磁場方向相反。

      6、分類:

      Ι、地磁場:

      ① 定義:在地球周圍的空間里存在的磁場,磁針指南北是因為受到地磁場的作用。

      ② 磁極:地磁場的北極在地理的南極附近,地磁場的南極在地理的北極附近。

      ③ 磁偏角:首先由我國宋代的沈括發現。

      Ⅱ、電流的磁場:

      ① 奧斯特實驗:通電導線的周圍存在磁場,稱為電流的磁效應。該現象在1820年被丹麥的物理學家奧斯特發現。該現象說明:通電導線的周圍存在磁場,且磁場與電流的方向有關。

      ② 通電螺線管的磁場:通電螺線管的磁場和條形磁鐵的磁場一樣。其兩端的極性跟電流方向有關,電流方向與磁極間的關系可由安培定則來判斷。

      ③應用:電磁鐵

      三、電磁感應:

      1、學史: 英 國物理學家 法拉第 發現。

      2、感應電流:

      導體中感應電流的方向,跟 運動方向和 磁場方向 有關。

      4、應用——交流發電機

      5、交流電和直流電:

      四、磁場對電流的作用:

      1、通電導體在磁場里受力的方向,跟 電流方向 和 磁場方向 有關。

      2、應用——直流電動機

      初三物理上冊知識點: 第十章《多彩的物質世界》復習提綱

      一、宇宙和微觀世界

      1、宇宙由物質組成:

      2、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

      3、固態、液態、氣態的微觀模型:

      第5篇

      關鍵詞:香港 老年福利 特色 啟示

      香港早在1981年就步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香港人口已經嚴重老齡化。三十多年來,香港通過不斷完善老年保障制度與服務體系,積極應對老齡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并富有特色。香港老年福利體系的經驗,對于高速發展和日趨老齡化的我國內地,有重要參考價值。

      香港老年福利體系的主要內容

      20世紀70年代之后,港英政府開始重視老年人問題,1973年的《香港社會福利未來發展計劃》白皮書,1977的《老年福利服務》綠皮書、《私營安老院自愿注冊計劃》、《強制公積金計劃條例》等一系列文件和法規有力推動了香港老年福利的發展,并形成了老年福利的“香港模式”。

      在香港,老年社會福利是包含老年社會保障的,側重指經濟物質援助,主要包括:綜援、公共福利金、強積金、公務員退休計劃及各種職業退休計劃、公屋計劃尤其是長者優先配屋計劃等。此外,還由社區支援服務和院舍服務等共同組成了老年福利服務體系。如表1所示。老年社會救助制度在“安全網”中具有托底作用。綜援實施40多年來,老年個案已經占到一半以上,是對老年人(尤其是貧困老年人)影響最大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許多貧困老年人的唯一或主要的生活依靠。公共福利金中涉及老年人的有普通高齡津貼和高額高齡津貼,老年人個案所占比例高達80%,所領取的金額也超過了70%(劉芳,2010)。香港強積金覆蓋了96%的就業人口,香港強基金管理局采取嚴格的監管措施,保證資產的安全,強積金和其他自愿退休計劃一起使公民實現老有所養。香港的公屋計劃成功解決了香港近一半中低收入者的居住問題,對老年群體的優先配置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可。

      社區支援服務和安老院舍服務是香港安老服務體系的兩大支柱。社區支援服務是為了踐行“老有所屬”和“持續照顧”的施政方針,為長者和護老者提供社區為本的支援。長者中心服務側重以中心的服務為基礎,鼓勵長者和護老者到中心使用所提供的服務和參與中心的活動。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側重以長者家居照顧服務為基礎,為體弱者提供入戶式的一站式服務。院舍照顧體系是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及自理能力將安老院舍劃分為長者宿舍、安老院、護理安老院和護養院四種類型。這四類院舍照顧的長者所需的護理服務程度由低到高。專業人員配置和每月收費也是越來越高。從2005-2006年度開始,長者宿舍和安老院逐步取消并轉型為提供長期護理服務的院舍??梢钥闯?,外來安老院舍重點是為身體欠佳、自理能力差的長者提供持續、優質的照顧服務(紀曉嵐等,2012)。

      香港老年福利體系的特色分析

      (一)清晰的理念目標體系

      從香港的經驗來看,政府在介入老年福利發展過程后,有比較清晰的理念來指導改革的進程,這種理念也與中西交融的歷史文化背景和自由主義的經濟體制緊密相關。在發展之初,經濟發展至上的政府是拒絕介入社會福利的,主要靠民間的慈善救助,而隨后,政府被迫介入福利事務后,開始逐漸肯定社會福利作為公民的一項權利,將自身定位于社會救助方面,理念方面主張發揮家庭和社區的養老作用,對于各種社會力量,看到了他們潛在的力量,則從最初的放任轉為扶持。特區政府成立后,政府依然將居家養老、持續照顧、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等作為老年福利的理念,并在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規劃中逐步貫徹落實這些理念,為社會各界的參與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這種有限政府,以社會救助為核心,多元主義、選擇主義、漸進主義的社會保障理念,融合了東西合璧的文化,自由主義的經濟制度,現代化的社會發展背景,有力推動了香港形成符合全體居民需要、符合香港發展需要、有自我特色的社會福利模式。

      (二)全面持續的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模式

      在香港的社會福利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老年物質保障和老年福利服務并重,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后援的完善的養老服務則更具特色。老年福利服務特色之一是全面,體現在針對老年人多樣化

      特殊需要,香港的居家安老社區服務嘗試統合醫療、康復、日常照顧、住房、社會保障、心理、社會等各種服務資源來滿足老年人的全方位需要,體現社區、家庭和個人的配合與協同。特色之二是服務的持續性,主要是指香港的社區服務由專業團隊運用個案管理的手法來及時掌握和反饋老年人的情況,當老年人的健康情況發生變化,原來的服務不再適合他們的需要時,長期照顧服務的一站式統一評估機制能讓他們及時獲得能配合自身需要的服務。這些都和長期照顧的理念和政策,專業化的照顧模式以及緊密合作的專業團隊密不可分的。同時,完善的老年福利服務體系也彌補了養老保障發展晚和相對滯后的現狀。

      (三)良好的三方合作機制

      在多年發展的過程中,香港的老年社會福利形成了政府、商界、ngo多元并存,多方合作的格局。在社會保障領域,政府的作用是立法、監管、政策制定、規劃引導等,主要依靠雇主和雇員的繳費形成,是政府-雇主-雇員的合作機制;在社會救助領域,政府起到核心作用,包攬政策的制定執行、監督,組織管理運營,大量資金支持兜底等;在養老服務領域,非營利組織是中堅力量,大部分服務都是由非營利組織提供的,非營利組織的就業人數占到香港就業人數的1/7左右,政府和商界提供相應的支持,形成了政府-商界-ngo的分工合作關系和機制。當然,這和香港發達的慈善組織,濃厚的慈善文化分不開,此外,還有從政府到民間對于各類基金會、慈善組織的嚴格的監管體系和義工的登記、管理和發展服務制度,都保證了民間組織的參與積極性。

      香港老年福利體系的啟示

      (一)培育全新的社會福利理念  我國內地的老年福利制度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改革,改革的思路和目標主要是社會福利社會化。一方面把政府養老機構向社會開放與企業養老服務的剝離及其社會化,以及養老保險開始覆蓋農村,另一方面,私營養老機構和社區服務組織發展迅速。但是,社會化過程中,由于缺乏明確的理論指導,出現了私營化、市場化、城鄉兩元分化現象,違背了福利追求公正公平的價值理念。因此,有必要吸取香港的經驗,充分認識到社會福利是公民的一項權利,政府應該主動接受并主動承擔社會福利的責任,并結合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歷史背景樹立全新的社會福利理念。與西方社會相比,作為儒家文化熏陶的華人社會,香港與內地養老體系中最突出的價值觀就是孝道(chow,2004)??梢越Y合已有的孝道觀念和家庭養老傳統,借鑒西方多元主義、選擇主義、漸進主義的理論,明確“小政府,大社會”的老年社會福利理念定位,倡導社區養老、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具體理念,同時,不斷完善內地的法制規范,將這些具體的理念通過一些法律、政策、規劃、財稅資助、協調監管等手段來引導規范推動老年福利制度的發展。

      (二)加快建設社區居家養老

      從2000年開始,內地陸續進行了不同形式的居家養老服務試點探索。但目前社區居家養老還比較滯后,福利機構不足,主要是養老院和福利院,而這些機構的服務方式比較單一,機構和設施都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一些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購買不了服務,針對高齡、獨居、失能、失智老人生活質量較差,基礎性的居家養老服務根本無法滿足這些老年人照護的需求。因此,借鑒香港經驗,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既包括家居照顧,提供各種各樣的日間照顧、短期照顧,生活護理等,又成立各種社區中心,在社區內提供各種照顧和參加各種活動。這也順應了《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精神,規劃提出:重點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社區養老設施,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增強社區養老服務功能,使日間照料服務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和半數以上農村社區。

      (三)建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老年福利服務機制

      目前,我國內地老年福利供給主體主要是政府和家庭,主體比較單一,社會成員參與不足,老年福利社會化程度偏低。許多國家或地區的社會保障發展實踐表明,由國家或企業包辦或完全由個人負責的國民生活保障制度是注定會遭遇挫折,而香港利用發達的社團與市場,建立政府和民間組織相結合的保障方式,并注重兼顧公平與效率,既避免了政府包辦的種種弊端,又解決了諸多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代表了老年福利服務未來的發展趨勢(許飛瓊,2002)。非營利組織可以針對不同需要提供靈

      活的社會福利服務,也可以實現社會福利資金籌資渠道的社會化,這些都是非營利組織和志愿者團體相對于政府的獨特優勢。因此,政府要積極培育非營利組織,引導民間力量的參與。例如,可以制定和實施鼓勵性的財政和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和民間資金進入社會福利服務;或者可以借鑒西方民辦公助的方法,將公共服務的生產和遞送由公共部門轉向私人,而公共部門在提供財政支持方面仍起著主導作用(張秀蘭、徐月賓,2006)。通過政府對養老服務機構產業的扶持和引導,對養老服務市場的引導、評估和監管等。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家庭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層次的老年福利服務機制。

      總之,香港社會福利特別是民間社會福利發展較早,經濟實力雄厚,制度設施比較完善,相對我國內地而言,還存在很大差距。但是,還應看到香港和內地的老年福利都在經歷從單一責任本位向社會共同責任本位轉變的過程(劉祖云、田北海,2008),共同的經濟發展和老齡化進程中,有著共同的倫理文化基礎,在有效分配資源、管理資金和服務方面,必定有可以借鑒和學習之處,同時要結合我國內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歷史情況,積極探索適合我國老年福利制度快速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香港人口推算2010-2039[r].2010

      2.劉芳.香港養老[m].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3.紀曉嵐等.2012院舍照顧視角下的香港養老服務[j].社會工作,2012(2)

      4.chow.asian value and aged care.geriatrics and gerontology international,vol. 4,2004

      5.許飛瓊.香港:政府、社團與市場三結合[j].世界經濟,2002(7)

      第6篇

      關鍵詞:灌注樁;鋼筋籠;上??;處理措施;技術要求

      0 前言

      灌注樁是當下建筑工程普遍使用的一種基礎形式,在房屋建造、水利工程、橋梁建設等施工項目中的應用廣泛。由于灌注樁的施工場所集中在地面以下,其施工效果無法直接觀察驗收,使得灌注樁成為了極易出現質量問題的建筑。在灌注樁基礎施工過程中,灌注混凝土鋼筋籠上浮現象時有發生,少則上浮幾厘米至十幾厘米,多則上浮幾十厘米甚至過米,直接影響灌注樁的質量,現對灌注樁鋼筋籠上浮問題進行研究分析,進行必要的防范措施,以保證灌注樁的成樁質量,確保工程的安全進行。

      1 鋼筋籠上浮的影響因素分析

      造成灌注樁鋼筋籠上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灌注混凝土時對鋼筋籠產生向上的合力大于向下的合力,從而導致鋼筋籠上浮。在施工過程中,鋼筋籠所受向上的力主要有泥漿和混凝土拌和物的浮力及其向上運動時產生的摩擦力、混凝土向上運動產生的動能傳遞給鋼筋籠而表現為向上的頂托力、施工操作不當而產生的其它外力等。向下的力主要有鋼筋籠自身的重力以及對鋼筋籠采取的一些固定措施而產生的反力。

      1.1 浮力的影響

      施工時樁孔中的泥漿必然會對鋼筋籠產生向上的浮力。根據浮力的計算公式F浮=ρ液gV排可知,浮力的大小與泥漿的密度和鋼筋籠的體積有關,在鋼筋籠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減小密度就可以減小浮力,因此施工中要嚴格控制好樁孔中泥漿的比重、含砂率等指標,避免泥漿密度過大。

      1.2 摩擦力的影響

      灌注混凝土時,混凝土相對鋼筋籠向上運動而產生的摩擦力是引起鋼筋上浮的重要因素。根據動摩擦力計算公式F=μN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與滑動摩擦系數和正壓力有關,而滑動摩擦系數與混凝土材料及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如果混凝土的初凝時間過短,初始灌注的混凝土過早具備一定的強度而加大對鋼筋的握裹力,從而提高了混凝土材料的滑動摩擦系數,摩擦力也就越大,因此施工時應控制好混凝土的初凝時間。此外,導管與鋼筋籠在混凝土中的公共埋深也會影響摩擦力的大小,公共埋深越深,其與混凝土的接觸面積也越大,混凝土向上流動產生的摩擦力也就越大。

      1.3 頂托力的影響

      根據能量守恒定律,灌注的混凝土落至樁基底部時,混凝土勢能轉化為向上運動而產生的動能。當混凝土粗骨料在向上運動而撞擊鋼筋籠時,會有一部分動能傳遞給鋼筋籠,表現為對鋼筋籠產生向上的頂托力,這是導致鋼筋籠上浮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施工時應盡可能減小混凝土向上運動產生的動能,進而減小頂托力。

      (1)灌注的樁基混凝土勢能越大,轉化為動能就越大。

      (2)根據動能公式Ek=mv2/2可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運動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混凝土灌注速度越大,動能越大。因此減小混凝土灌注時的勢能和控制灌注速度都可以有效減小頂托力。

      2 防止鋼筋籠上浮的處理措施

      通過以上對灌注樁鋼筋籠上浮影響因素的分析,可在施工中有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從而避免出現鋼筋籠上浮的現象。

      2.1 施工構造要求

      在制作鋼筋籠時,采取一些必要的構造措施,可以有效預防灌注混凝土時鋼筋籠上浮。一些常見的防止鋼筋籠上浮所采取的構造措施有:

      (1)避免鋼筋籠使用過多的鋼筋接頭,主筋也盡可能順直,以減小混凝土上升時對鋼筋籠的頂托作用。

      (2)鋼筋籠底端盡可能靠近樁孔底部,必要時可將部分鋼筋籠主筋延伸至樁孔底部,并在鋼筋末端設置彎鉤,利用初期灌注的樁底混凝土來錨住鋼筋籠。

      (3)在孔口處利用重物反壓鋼筋籠,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固定措施,當鋼筋籠出現上浮的趨勢時就可以提供向下的反力以抵消上浮力。

      (4)在鋼筋籠底端設置混凝土預制塊。

      (5)導管表面應盡可能光滑,且盡量不要使用法蘭盤接頭。

      2.2 泥漿和混凝土材料技術要求

      控制好混凝土混漿的技術指標對減小浮力和摩擦力,防止鋼筋籠上浮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灌注混凝土前,應先通過置換孔內的泥漿來進行清孔作業,將孔內殘留的巖粉和鉆渣盡量排出孔外。置換的泥漿中粘土塑性指數應≥15,清孔后孔內泥漿的相對密度應控制在1.03~1.10之間。灌注混凝土時應避免發生掉塊或孔壁坍塌等現象,以防止泥漿變稠凝結而加大泥漿的密度從而導致浮力增大。

      對于混凝土,要嚴格控制其初凝時間,必要時可摻加適量緩凝劑。同時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以保證混凝土灌注時具有足夠的流動性,減小滑動摩擦系數,降低摩擦力。一般情況下,樁徑1.5m時,混凝土坍落度宜為16~20cm?;炷恋某跄龝r間和坍落度應綜合考慮氣溫、運距及灌注時間長短等因素的影響?;炷吝\至灌注地點時,應檢查其均勻性和坍落度,如不符合要求不得使用。

      2.3 混凝土灌注速度的要求

      混凝土灌注速度是影響頂托力大小的主要因素,灌注速度過快會產生過大的頂托力而導致鋼筋籠上浮,但如果灌注速度過慢,隨著時間的增加,首批混凝土流動性降低也會導致摩擦力增大,特別是如果超過了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時間,首批混凝土具有一定的強度而與鋼筋籠粘結在一起,隨著首批混凝土的上升,鋼筋籠也被攜帶著一起上浮。因此合理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是解決鋼筋籠上浮現象的重要對策之一。

      (1)由于當上升的混凝土接觸到鋼筋籠底端時,鋼筋籠受力面積最大,因此在初期灌注的混凝土時應盡量降低灌注速度,減小混凝土上升時產生的動能,進而減小傳遞給鋼筋籠的能量,起到減小頂托力的作用。

      (2)當鋼筋籠底端在導管底口以下有了足夠的埋深后(一般為2m左右),可以適當加快混凝土的灌注速度。應當注意的是在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以減小動能傳遞的同時,不得使灌注時間超過首批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2.4 灌注混凝土操作技術要求

      灌注混凝土施工操作方法對頂托力的大小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操作得當就可以有效減小混凝土對鋼筋籠的頂托作用,避免鋼筋籠上浮。

      (1)在灌注首批混凝土時,要求導管底口埋入混凝土的深度≥1m,且灌注工作應緊湊,連續不斷地進行,每斗混凝土灌注時間間隔盡量縮短,嚴禁中途停工。

      (2)當灌注的混凝土頂面上升至距鋼筋籠底端1m左右時,減少混凝土出料量,盡量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

      (3)當混凝土頂面上升到距鋼筋籠底端4m以上時,將導管底口提升至高于鋼筋籠底端2m以上,使鋼筋籠在導管底口以下的埋深≥2m。此時從導管底口流出的混凝土不再對鋼筋籠底端產生頂托作用,反而因流出的混凝土的沖擊而產生向下的壓持力,隨著混凝土的持續灌入,壓持力繼續增大,對防止鋼筋籠出現上浮現象更為有利。最后,后續的灌注工作可按常規方法操作,但要合理控制灌注速度,并及時提升和拆除導管,嚴格控制導管在混凝土中的埋深,一般≤6m。此外還要注意使導管盡量位于鋼筋籠正中心,防止在提升導管時出現掛籠現象。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灌注樁混凝土施工時,筋鋼筋籠是很容易上浮的,進而導致樁基質量達不到設計要求。因此,相關人員應在正確分析混凝土灌注過程中鋼筋籠的受力狀態的基礎上,結合施工現場的具體情況,根據實際情況來分析歸納,結合合理的處理措施,將每個工序嚴格按照規范操作,盡最大努力杜絕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導學提綱 方式 新穎

      近年來,有關歷史復習的方法或模式真是讓人眼花繚亂,仔細研究這些方法,大致上有兩種傾向:一是強調老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二是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卻又忽略了老師的主導作用。實際上以上兩種方法都是片面的。

      怎樣能夠既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呢?既有利于減輕學生負擔,又能夠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科素質,還要高質量的完成復習任務呢?更為重要的是必須適應當前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時代要求。

      我不斷地思考以上這些問題。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復習課的要求在搜集各種資料以及總結各種優秀復習方法的基礎上,我在實際工作中進行反復的嘗試和總結,逐漸形成了一套新的復習方法即學習提綱導學法。

      "導學提綱法"就是讓學生在老師課前編寫的自學提綱引導下,通過自學、討論、師生共同總結、練習鞏固四個環節,充分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發散性思維能力。 學習提綱導學法能充分體現和適應歷史復習的特點。歷史復習的特點大致有以下幾點:(1)基礎知識的回顧和系統,形成知識的架構和連續性,克服歷史發展過程的知識空白。(2)提高學科能力和思維品質,注重創新能力的鍛煉和提高。(3)實踐能力的訓練,即分析解決問題的規律、方法、技巧等能力的訓練。(4)得出結論的訓練,即語言的表達,組織和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訓練?;谝陨咸攸c,在歷史復習教學中,教師要作到"四給":給知識結構、給思想、給方法、給活動。給知識結構是在學生依學習提綱自學的基礎上,由教師引導完成知識結構的系統性;給思想、給方法是在落實好基礎知識后,教師以學生面臨的問題(重點、難點、疑點等)為出發點,通過點撥、引導,組織學生展開思維訓練,以強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完成其學科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給活動是指在整個提綱導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充分體現出來。 其實施步驟如下:

      首先:學生依據提綱自學。這個提綱是指在老師的精心備課后,依據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認真編制的,具有強烈指導作用,更加系統化、具體化、科學化的"二手教材"。其應該包括以下內容:考核內容要覽、單元階段特征提示、歷史線索歸納、重點難點提示基礎知識線索、問題情景設計、分析和創新能力的訓練培養等等。這一步主要是通過組織學生在每天的自習課上依據提綱,結合教材進行自學,去完成他們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并提出難點、疑點等問題。這樣就把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有機地體現在了學習提綱中,為下一步打好基礎。

      其次:教師對學生進行自學效果的檢查。在第二天的正課上,教師依據學生按照提綱學習的情況進行檢查,主要是進一步落實學生自學、掌握基礎知識的情況,以便準確地了解學生和提綱之間的關系,進行再備課、再深入。這樣一能督促學生發揮主體地位的作用,二能為教師開展好下一步的工作做準備。

      再次:突破關鍵,包括知識的重點、難點及疑點等等。這一步是提綱導學法各個環節中最為關鍵的步驟,主要是教師根據自己的精心備課(對教材重點、難點和疑點的把握,對歷史知識的駕馭程度等)同通過學生自學后反饋出來的問題相結合,去設計一些問題,然后積極開展師生雙邊活動,通過教師的"導",如學科思維方法、解題思路、創新意識等方面的引導,組織學生進行認真的思考、討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得出結論。這個"結論"不只是答案本身,更為重要的是一些規律、方法、技巧等,以便從中滲透學科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實現課堂教學過程和效果的最優化。

      第四步:學生置疑問難,教師解疑釋難。這一步是前面幾步的必要補充和延伸,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可能在學習過程中還會存在和產生一些老師沒有發現的、而學生自身又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所以要進行必要的回顧。

      第五步:課堂測評,當堂達標。教師根據前幾步的工作,特別是根據考核內容、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要求,針對該節學習內容來精選習題,讓學生進行練習,然后師生一起進行探討分析,糾錯究錯,得出經驗教訓,實現當堂任務當堂完成的目標。

      第六步:小結。為使學生將新的知識結構化、系統化,為使學生學科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再提高,教師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加以總結。當然,總結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使得學生在腦海里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總之,我們在明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不斷完善和改進提綱導學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協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