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0 04:30:47
序論:在您撰寫中國教育史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國父母想守護孩子一輩子,但是父母們辦不到。在美國18歲的少年就會與父母分開并且開始獨立,難道美國人不心疼孩子嗎?
有一條堅難的路中國父母會背上孩子走過,孩子只會知道成功卻不知道成功之路如何堅險。但是如果是美國父母就會牽著孩子的手陪他走過而不是代他走。要知道夢要自己扛,淚要自己嘗。
中國近幾年來開始重視教育了,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但唯唯沒有重視早教,但從某方面來說早教有偏偏很重要。在美國每個有責任心的媽媽在生小孩之前都會去接收早教培育。
引言
語言的學習始終脫離不了文化的學習,在外語教學中逐步滲透文化教育早已在外語教學界達成共識。然而,很長時間以來,外語教學工作者們都將大量的精力放在對目的語文化的輸入上,而對本國文化的輸出重視程度不夠,文化教學偏離了有效運行的軌道,從而導致了大部分學生語言功底與文化素養不成正比,不能很好地用外語表達我們本民族的文化。中國文化教育缺失現象在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也普遍存在。中國文化知識的嚴重匱乏直接導致了我們的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低下,進而大大降低了法語教學效率,因此,在推進法語教學的同時加強中國文化教育勢在必行、刻不容緩。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針對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存在的中國文化教育缺失現象進行全方位的探討與剖析: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現狀及成因,在法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
一、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現狀
“文化教育”這一概念在外語教學者眼中并不陌生,外語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同時還是文化教學,在語言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文化教學早已在外語教學界達成共識。早在1997年,賈玉新便在他的作品《跨文化交際學》中提出“語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文化教育”〔1〕,隨后,胡文仲也在其1999年出版的《跨文化交際概論》中指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文化的載體,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2〕。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起,隨著交際外語教學法的不斷推廣,我國外語教學也開始逐步重視“目的語文化”導入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高校外語教學開始大量引入國外原版教材,課堂上大量介紹國外的文化習俗,這種將語言教學與目的語文化教學有效融合在一起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使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還能夠了解對方的文化,這不僅拓寬了他們的視野,也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大多都存在一個通?。河捎谀刚Z文化教育的長期缺失,直接導致了他們對母語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從而大大削弱了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清華大學的張為民等學者曾經針對這一現象做過相關調查,他們召集了一批英語專業本科生及非英語專業本科生,分別對他們進行了用英語轉述中國文化特色話題的測試,內容囊括了中國獨有的事物、名勝古跡、民俗等,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試者都不能很好地用外語表達我國固有的傳統文化。這一現象在法語學生身上同樣普遍存在,很多學生甚至都不能用法語很好地翻譯諸如“端午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更別說翻譯中國原汁原味的詩詞歌賦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我國高校法語教學確實存在中國文化教育缺失的現象,并且已經開始嚴重影響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的提升。
談到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是寥寥幾句便可解釋清楚的,可以說它是多方因素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總結起來原因主要有三:首先,教師自身中國文化素養亟待提高;其次,教師教學觀念與跨文化交際理念脫軌,長期忽視中國文化教育;最后,學校并未開設中國文化相關課程以及教材中中國元素的缺乏。但究其根本原因,還要歸咎于我國高校法語教學界對文化教育中“文化”的概念理解片面,過度重視目的語文化輸入而忽略本國文化輸出,模糊了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 “文化教學”不僅包括法國文化教學還包括本國文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時刻秉承兩者并重的原則,才能夠培養出各方面都合格的高水平法語人才。 “對外國文化的理解必須把該文化放在與本民族文化的對比中進行,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切入包含著對目標語及母語的再認識?!薄?〕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msch如是說到。
二、加強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經過第一部分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化教育對法語教學成效的作用不容小覷,因此,將法語教學與中國文化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勢在必行,本文將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闡述加強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加強中國文化教育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人類學家、社會語言學家Hymnes將人類在恰當的場合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定義為“交際能力”,而隨著全球化的趨勢愈演愈烈,跨文化交際也成了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話題。然而,“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向一方面學習?!薄?〕任何一門外語的學習的最終目的都在于文化的吸收與傳播,學習者在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間建立一個橋梁,能讓兩國人民順暢地進行文化交流,這才是法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即通過教師的不斷引導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跨文化交際意識,從而培養出能夠促進中法友誼高效持久發展的跨文化交際人才。然而,在教學過程中長期忽視中國文化教育勢必將會大大阻礙這一目的的達成,因此,彌補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的缺失刻不容緩。
第二,中國文化在法語學習中具有正遷移作用?!霸谕庹Z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會無意識地將母語的語音、詞匯、語法結構、思維方式、文化內涵等移植到外語的學習中去,這個過程就叫做語言遷移?!薄?〕總體來說,語言遷移分為兩種:正遷移與負遷移。很長時間以來,外語教學界都將過多的目光轉向了中國文化對外語學習的負遷移作用,而忽略了它的正遷移作用。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中國文化在外語學習中所起的正遷移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如果能夠將中國文化與法語教學有效結合起來,將大大提升法語教學效率,正如劉潤清所指出的:“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象,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薄?〕從邏輯角度上來講,兩門語言相似度越高,正遷移作用也會越大。雖然漢語與法語分屬于不同語系,從表面上看有很多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上任何語言在結構上都是相通的,就比如法語中的???Aide-toi, le ciel t`aidera.??與中文里“自助者天助”便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只要將中文及中國文化與法語及法國文化的共性之處好好加以利用,便能夠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加快他們學習法語的速度,從而大大提升教學效率。
三、彌補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缺失的途徑
在國際交流中,我們要實現的是雙邊交流,我們雖然使用的是法語,但代表的是中國文化,而非法國文化,因此在法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它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辯證的文化意識的需要,使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更加深刻地領悟絢麗多彩的、優秀的中國文化?!?〕”而要扭轉這一局勢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也不是只靠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在多方的長期努力下才能夠逐漸消除的。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三方參與者便是教師、學生、教材。筆者認為要彌補我國高校法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缺失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教??的正確引導。作為教學的主力軍,教師能夠提供正確的引導自然是促成局勢扭轉的關鍵。當然,這里所說的“正確的引導”必須建立在以下兩個前提基礎上:首先,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中國文化素養;同時,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使其與跨文化交際需要緊密接軌。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各個方面努力對學生進行文化滲透:既要使他們了解法國文化,又不能忽略到我們本民族的文化,使他們能夠順暢地用法語將我們的文化輸出出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要做到這一點,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多下點功夫,筆者認為主要可以用到以下兩種方法:
1.比較法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去發現兩種文化的異同,逐步引導他們養成從一種文化引申到另一種文化的學習習慣。比如,從詞匯角度上來講,詞匯是構成一門語言最基本的單位,但也是一國文化最基本的載體,同一個詞匯在兩種文化里所代表的內涵可能會大相徑庭,這里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從一個詞引申到它在兩種語言中所代表的相似的或不同的文化內涵。以顏色為例,中國人偏愛紅色,自古以來,紅色在中國文化里象征著吉祥、喜慶,同時由于歷史原因的影響,紅色還能夠使我們聯想到革命,“紅心”可以指“對黨的忠誠”,而在法語中 le coeur rouge 也有這一層含義。再舉個例子,在講到動物的詞匯時,比較法便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了,因為在中法兩種文化中某些動物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是截然不同的,如 chien(狗) ,在漢語里“狗”經常會跟很多貶義的成語聯系在一起,如“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而在法國狗與人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因此在法語中很少能找到諸如此類的表達。再比如,俗語諺語是最能夠體現兩種文化的異同的,漢語里有“滄海一粟”,法語里也有 C`est une goutte d`eau dans la mer. ,但是在中國我們經常會說“茶余飯后”,而法國人則會說 entre le poire et le fromage (在梨與奶酪之間),因為法國人沒有喝茶的習慣,他們一般在下午茶時間都會吃點水果點心之類的食物,這就跟中國很不一樣了。
2.聯想法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能碰到一些課文,里面的內容或背景會涉及到文化方面的一些東西,這個時候教師就要積極發揮自身的作用引導學生從一種文化聯想到另一種文化。比如北外馬曉宏編寫的《法語1(修訂本)》第15課談到法國人的飲食習慣,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就可以引導學生聯想到中國的飲食,如“四大菜系”以及中國人的飲食習慣,甚至可以在下節課讓學生分組做演講用法語介紹我們中國人的飲食。再比如《法語3》第二課里面講到了上帝第六天創造了人,這里就可以聯想到我們中國的女媧造人、盤古變人的故事,同樣的也可以組織學生用法語去講述這些故事。通過這種方法,就能使學生在學習法國文化的同時還能夠加深對我們母語文化的了解,同時還能夠很好地提高他們用法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二)調整教材內容,注重融入中國文化,使目的語文化輸入與母語文化輸出達到平衡。大部分的教學活動都是圍繞著教材展開的,因此教材在教學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不言而喻。綜觀我國高校法語專業學生現階段所使用的教材,都過度傾斜法國文化的輸入,涉及到中國文化的內容少之又少,這不僅給學生傳達了錯誤的訊息,誤導他們認為學習外語就不需要學習中國文化,而且也讓學生學不到如何用法語表達中國文化,導致他們這方面能力低下。這就提醒我們,要彌補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的缺失,就必須進行教材改革,在教材中注重融入中國文化,增加介紹中國文化的法語文章,使學生在課文中就能學到表示中國特色事物、風俗等的法語詞匯、表達等,從而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然,在現階段教材體系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教師可以自行選用一些替代教材,比如可以開設中國文化的相關課程,選用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中文書籍作為教材,在課堂上積極組織學生展開如何用法語將我們自己的文化表達出來的討論,這樣也是可以的。
第三,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王宗炎曾經說過:“對自己的文化、語言和人家的文化、語言該怎么看待,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強國或強大民族傾向于自高自大,認為人家什么東西都不如自己,這是民族中心主義;弱國或弱小民族自卑,認為人家什么東西都比自己好,這是懼外心理?!薄?〕當前的中國已經不需要一味地去迎合他國文化,而更多需要的是盡可能輸出本土文化,現在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渴望學習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我們的法語教學應該牢牢抓住這個契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建立文化自信,鼓勵他們將禮義廉恥、仁愛禮讓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出去,在跨文化交際中始終保持自尊、自強。
論文摘要: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當為蔣黼于1905年撰寫的《中國教育史資料》,而非通常認為的是“黃紹箕草創、柳詒徵輯補”完成于1910年的《中國教育史》,故此,中國教育史學科誕生的年限將由1910年提前到1905年。論文對《中國教育史資料》的作者蔣黼的生平圍繞其教育事業作了簡介,并析明《中國教育史資料》非翻譯而是原創著作,繼而對《中國教育史資料》的版本、內容作了介紹,并認為蔣黼與好友羅振玉共事于晚清時期的教育事業十數年,其《中國教育史資料》的內容受羅振玉有關中國教育史論文的影響至深。
教育史學界一般認為,由“黃紹箕草創、柳治微輯補”完成于1910年的《中國教育史》為我國學者自己撰寫的第一部本國教育史專著。如杜成憲等編寫的《中國教育史學九十年》中即認為:“中國教育史學科的誕生有兩個標志:一是學校中開設中國教育史課程。1904年,清政府頒布并實施了‘癸卯學制’,規定經學科大學堂和師范學堂的教育類課程中,均設有中國教育史課程。二是有了對中國教育歷史的專門研究,主要是有了中國學者自己撰寫的中國教育史著作。中國第一本教育史著作是由‘黃紹箕草創、柳治微輯補’,起撰于20世紀初、完成于1910年的《中國教育史》。類似的研究,忽略了蔣黼于1905年連載于《教育世界》雜志上的10卷本《中國教育史資料》。該書后收人《教育叢書·五集》,并有教育世界社單行本行世。筆者認為,蔣氏《中國教育史資料》乃是由我國學者自主撰寫的第一部本國教育史,早于黃、柳合著的《中國教育史》5年。由于是首部,影響中國教育史學創立的起點年限的界定,且該本各大圖書館較少收藏,甚為稀見,本文對之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
《中國教育史資料》的作者蔣黼(1866-1911),字伯斧,吳縣人,金石學家蔣清朔(字敬臣,著有《緯學源流興廢考》三卷、《洪遵泉志集證》十五卷、《選泉叢說》四卷,曾注《王子安集》)之子,與晚清著名教育家羅振玉相交好,羅氏之孫羅繼祖教授在《庭聞憶略》記載其事甚詳:“祖父和蔣先生訂交也較早,蔣先生初字覷康,后改伯斧,在上述諸人中,祖父和蔣先生的蹤跡最密。并提及羅振玉曾為蔣黼撰《墓志銘》,記述相交經過及評價曰:“予交君垂二十年,出處與共,方在淮安寓居,過從無虛日,在上海居比舍,日數見,當時賢達以人才詢予者,必首舉君以應。故予客粵中、客吳下皆與君偕,出則連較,居則接席。及君來京師,住于吾家者半歲。羅振玉給蔣黼寫《墓志銘》時在之后,其時羅氏已甚不愿再提及自己以及同僚好友諸如蔣黼于教育界的貢獻。事實上,蔣黼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且其行跡多與教育有關。1896年,蔣黼協助羅振玉創辦了農學會,作為該會的骨干,于1897年參與創辦了《農學報》,出刊至1904年末,1898年至1900年,以農學會名義參與創辦了南洋公學東文學社,培養出了諸如王國維、樊炳清(字少泉、抗甫,古文家、商務印書館編輯)、沈絨(字伯聽,翻譯家、巴黎大學法學博士)、薩端(字均坡,翻譯家、革命者)、朱錫梁(字梁任,南社詩人、東南大學教授)等一批人才。1901年,羅振玉創辦教育世界社,編譯出版教科書及我國最早的教育類雜志《教育世界》(刊至1907年末),蔣黼參與其事,且分期刊登《中國教育史資料》于其上。1904年與羅振玉等任職于兩廣學務處,參與興辦學堂等事宜。1905年至1906年,與羅振玉、王國維、樊炳清等任職于江蘇師范學堂。1906年后,任職于晚清學部,與羅振玉同為四品咨議官,后擔任京師大學堂教習,至1911年病卒。這樣一位深度參與教育活動的學者,蔣黼起意撰寫《中國教育史資料》便在情理之中。至于其著述,羅繼祖說“著作都未能成書”,現只知在敦煌學方面與羅振玉合輯的《敦煌石室遺書》,內收蔣黼輯《沙洲文錄》、《老子化胡經(殘卷)》等,此外撰有《摩尼教流行中國考略》等論文以及一些跋文。羅繼祖教授因資料所限,所敘蔣氏著述頗有遺漏,據筆者調查,蔣黼名下論著尚有數種:據羅振玉在《國粹報》所言,他還有《中國貨幣史》(乃中國第一部貨幣專史,見金品元《歷代錢譜目錄》著錄)等著作。他有關教育學的著述,除《中國教育史資料》之外,有考察日本教育的筆記《東游日記》,另據筆者在國家圖書館查《蟬隱廬新板書目》尚有《蒙學修身書》署蔣黼編撰,《教育世界》1904年第1期(總第69號)上載有《修身教科書編篡略》,與《蒙學讀本編篡略》一起只署“兩廣學務處稿”,應為其所撰寫,《蒙學讀本》未署名,疑亦為其所撰。另蔣黼在學部任職時,曾在學部圖書局出版《中國教育史》,時間當在1908年左右,亦早于黃、柳合著的《中國教育史》,該本僅見著錄,依理而推,或為《中國教育史資料》同書異名之作,或為其修訂版,總之與《中國教育史資料》不無關系。
二
在已知的蔣黼署名或者未署名的教育類著作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10卷本的《中國教育史資料》了,因其成書于1905年,堪稱“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但最近出版的紀念柳治微的紀念文集中有論文,否認蔣著《中國教育史資料》為“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而認為完成于1910年“黃紹箕草創、柳治微輯補”的《中國教育史》才是“中國第一部教育史著作”,理由是:《教育世界》上的大多數篇目為譯稿,依次類推,刊登其上的《中國教育史資料》亦為翻譯之作,譯自日本,而不是原創的中國教育史著作。至此認為《中國教育史》本系原創,故為第一。那么,《中國教育史資料》是不是有日本原著在的二手的譯本呢?經筆者仔細查閱《教育世界》及《中國教育史資料》,認為:第一,《教育世界》雜志上多有譯篇,尤其在1901年至1903年所謂“前期《教育世界))’’,但并不能以偏概全以印象代替事實而認為《中國教育史資料》是譯稿。其次,《中國教育史資料》連載于1905年,屬“后期《教育世界滬,其時編譯者比較集中,僅羅振玉、蔣黼、王國維、樊炳清、羅振常等數人,且經多年編輯雜志,《教育世界》雜志上篇目署名的處理還是比較規范,至少有規律可循,即:如果是譯本或者節譯本,不在題下和目錄署原著者及譯者,就附《譯者識》或《編者識》之類注明;如果是有原著可依的改寫本,則不署名;如果僅署中國學者之名的篇目,則一概為其著作而非譯本。以上三種署名的處理情況,例子甚多,恕不舉例,讀者一覽1904年至1907年的近100期《教育世界》雜志便知?!吨袊逃焚Y料》題下署“吳縣蔣黼”,與《紅樓夢評論》題下署“海寧王國維”同,又《總目》之《中國教育史資料》署“蔣黼撰”,同目《論近年之學術界》等署“以上王國維撰”,而《叔本華之思索篇》則署“譯稿”,整傷如此,可證《中國教育史資料》乃蔣黼所撰而非譯稿。第三,從《中國教育史資料》中的一些用詞,比如“中國”、“我國”、“國朝”等來看,《教育世界》雜志上的譯本中一律保持日文原樣為“支那”等字樣,故《中國教育史資料》非譯稿。再者,蔣黼通不通日文,有無能力進行翻譯還是個問題。當然,從邏輯上講,日本早于國人捷足先登著有中國教育史之類的著作,它們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蔣黼,蔣黼在多大程度上依之進行改寫、資料的搜集等等都是可以存議的;雖然筆者手中并無相應日文中國教育史之類的著作可供參照,但經仔細閱讀《中國教育史資料》,從其內容、體例、行文,以及它與羅振玉相關教育史論文的關系(下詳)等方面來看,實非翻譯之作。
三
《中國教育史資料》與現在通行的章節編排不同,而是分成十卷,連載于《教育世界》雜志1905年第15至22期,總第107至114號,連載時間農歷為光緒三十一年八月上旬至十一月下旬,相應公歷時間為1905年9月至12月,其時蔣黼任職于江蘇師范學堂,該學堂開設教育史課程,蔣黼是否講授中國教育史課程,((中國教育史資料》是否為學堂講義,由于資料匾乏,我們不得而知,但與之有關則可推想而知?!吨袊逃焚Y料》發表于“教育史”欄目,此前《教育世界》雜志并無此欄目,看來是為蔣黼的這個著作特開辟的一個欄目,也說明“中國教育史資料”與“中國教育史”相比多出“資料”二字,實是被當作不打折扣的“教育史”看待的,前述蔣黼有學部圖書局版《中國教育史》亦可佐證。筆者所讀《中國教育史資料》為《教育叢書·五集》中所輯,頁眉署“教育史”字樣。事實上,《教育叢書·五集》乃《教育世界》雜志第五年即1905年全年的分類匯編,《中國教育史資料》因篇幅較大單獨成冊,頁碼內側亦保留諸如“第十五期七十一”等字樣,即叢書本與原刊雜志版一樣,內容一般無二。又據((教育世界》雜志所附《本社(教育世界社)編譯及經售書目》及《蟬隱廬新板書目》所載,《中國教育史資料》另有單行本行世。
《中國教育史資料》以典雅的文言書寫,如前所說全書10卷,146頁,豎排,每頁13列,每列不計空格33字,書中多有列表,全書計約6萬字。書中認為:“中國教育之興,距今四五千年前,為世界開化最早之國?!?,但其時因文獻匾乏,“記載簡略,其詳不可得聞”,故“今言中國教育,斷自周始”。盡管認為從邏輯上講,中國教育史可分為三個階段:“自周至今,中國教育約可分為三大時期。周之時,學校偏于鄉里,人民莫不就學,是為‘學校時期’;漢重鄉舉里選,學校雖立,不過選舉中之一途,魏晉及南北朝皆因仍漢法,是為‘選舉時期’;隋唐以后,專重考試,而選舉之制廢,歷千年以至于今,雖考試之法不同,然大校無甚變易,學校之設不過科舉中之一階級耳,是為‘科舉時期’?!畬W校時期’考實行,‘選舉時期’采名譽,‘科舉時期’重文詞,此中國教育沿革之概略也?!?,但全書分卷沒有按邏輯順序,而是大致以歷史朝代為斷:卷一為《緒論》與《周》,卷二《秦》,依次為《漢》、《三國至隋》、《唐》、《宋》、《遼金元》、《明》、《國朝》,至卷九,卷十為附錄《歷代之藏書》,為便于了解《中國教育史資料》體例、內容,特列表說明如下:
[關鍵詞]:文化與人格理論 中國國民性 儒家思想
所謂國民性,指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總體表現出的品性,即一個國家國民最普遍表現出的人格類型,是對一國具有代表性的人的特征的概括,故針對正常人格而言。這種品性,既源于種族特征的不同,也可來自后天遭遇和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各個國家中不同的國民性。國民性與典型人格類型不同,其分析不需太多田野調查實踐與復雜數據,具有普遍概括性和籠統性,故較易實行。
對國民性問題的研究在西方二戰時期曾一度興起。由于全球化的影響以及西方文化的滲入,現代中國的國民性已變得較為混雜難以表述,甚至某些已與中國古人的文化精神相背道而馳,西學的傳入與過度應用更使現代中國國民性格不具有了中國本土的代表性。本文僅從中國古代儒學角度對中國人的傳統國民性進行分析探討,從信仰體制、道德準則和人格培養三方面將國民性概括為忠君愛國、仁義至上和中庸之道。
一、信仰體制:忠孝統一
從信仰體制上看,中國古代社會中主要以信仰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作為全民性的國家宗教。其宗法觀念與天人合一觀念從信仰層面進入到社會生活中各個方面,對國民性的形成具有決定性影響。
中國人普遍重視家族觀念,祖先意識強烈。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不僅體現在中國人祭祖的隆重儀式上,更表現在中國人“以孝治天下”的觀念上,這早在先帝舜時期就有了很好的體現。
中國十分重孝,一家中若是出現孝子,則會受到整個社會的關注與贊揚。漢朝時期的選官制度就以“孝”作為最基本的選拔標準,由眾人推舉,稱“舉孝廉”。中國儒家傳統“十三經”中就有一部十分重要的經典――《孝經》,是關于孝的理論的集大成者。
在中國人家族傳統中,是以父權至上的宗法制,一般重大事情都需要向父親請教過問,包括婚姻問題,大多是父母包辦,即使是自己的意愿也需事先請示父母,征得同意方可進行,否則就會有被社會指為不孝而被邊緣化的危險。
中國人如此重“孝”,包括統治者也宣揚孝道,以孝治天下,以得到支持與維護。中國人認為,以孝為先,有了孝,人民自然會歸順于君主,孝是忠孝仁愛信義等基本道德的根本所在?!捌錇槿艘残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為仁之本也?!薄墩撜Z》中的此言正是體現了“孝”的一系列好處,孝子極少有犯上作亂背叛君主的想法。由此可見“孝”是忠君愛國思想的前提。這正是中國古代社會忠孝二者相統一的觀念,也是國民性之一大特點。
二、道德準則:仁義之上
前面討論的中國人所重視的忠孝觀念,但這種忠孝觀念是以仁義的道德準則為前提的。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就曾說過,忠孝都要“以義為先”。不符君子道義的事萬萬不可做,而這道義的前提就是符合“仁”。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仁”的實現是孔子認為最理想的社會狀態?!叭省笔亲钪匾钠犯?,萬事都應符合“仁”復歸于“仁”?!傲x”則由“仁”衍生而來。所謂仁義禮智信都是以“仁”為根本的??鬃又鲝埢貧w“仁”的道路是“克己復禮”,通過嚴格要求自己回到禮的道路上來。西周時期即已制定形成的周禮是與封建等級制度相應的?!爸爸?,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比寮抑鲝堃远Y治天下,這其中就要以統治者實行“仁政”作為基礎。實行仁政,人民就會溫順并且厚道,像先帝堯舜時期就是如此。
且君子也應以仁為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比寮抑鲝堄兄局恳幌б磺写鷥r捍衛仁義道德理念??鬃诱J為,“恭而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樣即可實現仁。仁不僅應作為社會的基本原則和統治者的根本統治手段,更是作為了百姓庶人一切道德準則的基礎。
孔子還認為,“剛毅木訥,近仁?!边@可謂是對接近仁的狀態的外在表現的較為細致的描述了,也正是中國人性格中的一大特色。中國人普遍具有老實內斂,逢人不愛張揚,遇事不愛爭搶的特征,卻給人一種溫和敦厚的親近感。古代社會中的中國人中更是普遍具有“仁”的特性。辜鴻銘先生認為中國人精神的最大特點就是溫良,這主要是儒家文化影響的結果,這也是“仁”在國民性格中的一大體現。
三、人格培養:中庸之道
中國古代社會中對人才的培養,不似西方教育那般重視專業技能培養,而是更重形而上的氣節與道德觀念的樹立。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思想幾乎是持續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中對“君子”的推崇也成為中國社會中普遍的人格完善標準。
所謂君子,可用“中庸”來概括?!熬硬黄鳌?,君子尚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經過歷史發展逐漸成為一種民族氣節,體現在忠君愛國的觀念中。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可見中庸的品質在中國人中具有神圣性,是一切美好品質的概括,并形成一種價值趨向體現在中國人的國民性中。用孟子的話概括,這是一種“浩然正氣”。
中國古代注重對人才的培養,不僅體現在后來的教育中,也體現在在童蒙教育。所謂童蒙教育,指中國古代7~12歲的教育,即灑掃應對等基本禮儀和倫理道德的學習。其作用不可忽視,是為后期儒家系統教育、為日后學習君子之道打下深厚基礎,是中國古代社會人格氣質初步奠定形成中的重要一環。
中庸之道同樣表現在禮上。儒家主張以禮治天下,禮節是人與人之間交往乃至統治者治國平天下的核心原則。它處處體現了中國人特有的中和色彩,建立在天人合一觀念基礎上,體現了中國人高尚的修養,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種外在表現。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古代儒家思想主導的中國古代社會中,在文化與人格理論的視角下所探見的中國人國民性具有忠孝統一、仁義至上、中庸之道三者合一的特性,不僅體現在傳統的等級宗法性制度中,更體現在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普遍文化群體中。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與品格特征,區別于西方,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包括政治思想、社會制度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如今我們更應弘揚這種文化特性,弘揚中庸之道,選擇傳統并適合我們國民性的東西,而不是盲目學習西方的科技、制度,這有中體西用,才能使中國人得以重新閃耀于世界之林。
參考文獻:
[1]林耀華.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
[2]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辜鴻銘著.李晨曦譯.中國人的精神.上海三聯書店,2010.
關鍵詞:英語教學 中國文化 失語 文化導入 跨文化交流
時代的發展,世界各國的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和吸收,當今已成為多元文化的時代,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多元文化中。多元文化是與單一文化相對而言的,指在某一區域或階層中同時有多種文化存在,這些文化相互獨立同時又有著聯系。在我國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的教學,對提高學生英語水平、提升學生的文化素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這還能有效地促進母語文化與英語之間的雙向交流。然而,目前我國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缺失問題嚴重,迫切需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迷失及具體表現
(一)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迷失
目前,人們已經意識到學習文化與學習語言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所以在學習英語的同時對英美文化進行學習。人們也不再爭論在學習英語時是否需要學習英語文化,而是討論如何學習英語文化、教師應該怎樣教。然而,近年來,西方文化在我國非常盛行,尤其是在校園中。學生們已經開始適應吃快餐的生活,過西方的節日,喜歡說唱音樂。學生作為年輕人,對西洋事物感興趣并沒錯,這也是因為他們學習英語時接觸到了西方文化。然而,如果讓學生使用英語來對本民族的文化進行介紹時,他們卻啞口無言。我國之所以要對廣大的學生進行英語教學,其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國與國際之間進行更好的交流,一方面能夠學習世界先進的生產經驗和技術,另一方面還可以使用英語這門世界語言將我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民族風俗推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所以,英語教學是為了雙向交流。然而,當前許多學生在與外國人交流英語文化時,能夠說出一口流利的英文,能用英文侃侃而談,但是當外國人對我國文化感興趣時,他們卻無法表達本國文化,這不僅讓外國朋友感到非常吃驚,同時也讓國人感到擔憂。英語教學本要進行跨國交流、雙向文化交流,但是當前的情況卻是單向交流,這也表明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存在問題――在英語教學中,對目的語文化的關注較多,而忽視了母語文化。
(二)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具體表現
1.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孤立
在學習英語時,語言知識往往會發生遷移,發生正遷移時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而如果發生負遷移,則會阻礙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提升。在學習英語前,我國的學生基本上都能夠使用母語進行交流。所以,英語交際能力的獲得必然受到母語交際能力的影響。而人類交際的手段都是相同的,所以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能夠促進英語交際能力的提高,是英語知識發生正遷移的重要保障。但是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往往沒有關注這種正遷移的作用,而把重點放在了英語與漢語交際模式的差異上,在此進行研究必定會產生負遷移,導致母語正遷移的影響效果逐漸喪失。即便是英語與漢語文化相異,但是其中也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從一些俗語中就能看出來這些共性,如:“花錢如流水”英語為“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血濃于水”英語為“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英語與漢語之間還是有較多相似地方的,可以此為突破點,打破英語與漢語之間缺乏往來的現象,把中國文化融入英語教學中,避免中國文化受到孤立。
2.跨文化交流的片面理解
在英語教學中,由于教材中的內容有限、教學方法需要改變等問題,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講解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學生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產生崇洋思想,日益嚴重。與英語文化受到的特殊待遇不同,在英語課堂中,漢語文化卻受到冷落,沒有獲得與英語文化平等的地位。所以,學生在生活中往往談論著國外的文化,而對我國自身的文化卻了解不多。如果說我們之前在國際交流中遇到各種各樣的交流障礙是由于對西方文化的不了解,但是如今當我們在英語教育中大量融入西方文化后,中國文化的含量幾乎空白。在國際交流中,這種負面的影響作用更為嚴重。前國家副主席曾經對我國英語教學中的漢語文化缺失感到痛心,他說我們的學生無法用英語表達一個“早飯吃了什么的”簡單問題,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不知道用英語如何表達“包子”“油條”“稀飯”等。而當外國人想要詢問儒教文化時,我們的學生卻是空有滿腹經綸,但就是不能正確表達,有時候甚至都不知道孔子的英文譯名。如此簡單的問題都無法回答,那么,弘揚中國文化、推廣中國文化的任務就更無從談起。所以,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缺失的現象必須引起每一位英語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改變外語教育的錯誤觀念,要堅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目前,比較可喜的是廣大英語教師以及英語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中國文化缺失的問題,并且都積極尋找對策,開始著手解決該問題。
二、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的意義
(一)英語語言學習的重要保障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文化的傳播需要借助語言的力量,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整體。正是由于這種不可分割的關系,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加強對西方文化的學習。在教學中,對比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之間的相似點和差異點能夠加深對二者共性的認識,這也利于英語學習。目前,我國的英語教學主要是將英語的語言基本技能和語言交際能力作為教學重點,并非通過英語學習重新對漢語文化進行認識。學習英語的學生基本上已經對漢語的文化有所了解,所以在學習英語時,通過英語對各種文化進行的理解都是以漢語文化的理解為基礎。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可借助自身對漢語以及漢語文化的理解,促進對英語的理解;可增加英語學習中的正遷移,降低負遷移,提升英語交際能力。所以,在英語學習中融入母語文化,也是英語語言學的需要。
(二)培養國際文化交流能力的需要
在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一種錯誤觀點,認為只要能夠掌握英語的聽說讀寫技能,了解英語文化環境,對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就具備了國際交流能力,就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發揮作用。在改革開放之后的這些年來,英語作為一種強勢文化,對我國文化的影響巨大。學生在學習英語的同時無意識地接受了西方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尤其是青少年學生,追捧先進科技,熱衷西方文化,甚至產生了西方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卻對擁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文化沒有任何興趣。國際交流是雙向的交流,是文化的互相傳遞。交流的雙方都應該對彼此的文化和風俗有所了解,充分尊重對方的文化,在這樣的基礎上,跨文化交流才能夠正常進行。擁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英語教學中一直非常注重和培養的,然而在教學中,如果僅僅重視了英語文化的教育而忽視了母語文化,那么在跨文化交流當中只能進行單向交流,而這種交流也并非真正的雙向跨文化交流。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在強調英語文化學習的同時,也要融入漢語文化。另外,在英語學習中加入漢語文化的學習,學生們對母語文化的了解加深,也能夠與西方文化形成對比,發現其中的差異,無意間就提升了跨文化交流意識,促進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如果在英語語言學習中只關注到了西方文化的輸入,忽視了中國文化的學習,會造成學生在使用英語時不能夠表達出中國文化,或者表達效果較差,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在跨文化交流中就會處于被動的地位。所以,在英語教學中加入對中國文化的學習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平等、互利的跨國文化交流的要求。
(三)中國文化的繼承和傳播的要求
學英語不僅要學習如何使用英語,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風俗,同時也要學會用英語將我國的文化傳播到國外,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文化。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要求,不僅在于在跨國交流中能夠雙向交流,更在于能夠將我國的優秀文化向世界進行傳播。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把西方文化學習放在重要位置的同時,還應該積極嘗試使用英語表達我國的燦爛文化,將我國文化傳播出去。然而長期以來,西方文化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英語學習者在表達西方文化時比較流暢,而表達中國文化時,一方面是對中國文化了解不多,一方面就是了解中國文化但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所以向外推廣中國文化也就更加困難。正是由于這種情況,所以必須在英語教學中不斷滲透中國文化,加強對本國文化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文化自我意識,避免學生在學習西方文化之后產生崇洋的思想。同時,廣大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中要注重培養使用英語表達我國文化的能力,做到用熟練的英語將中國文化推向世界,做中國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如果我們國人都不能夠用英語向世界展現我國的文化,又怎能讓世界來了解我國文化?
三、英語教學中輸入中國文化的措施
(一)在教材中融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一直以來都是英語教學的目的,英語教材對英語學習者具有引導作用,也是英語學習者的重要學習依據。但是,英語教材內容的設計長期以來只關注到了對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教材中幾乎沒有對中國文化進行引薦的內容。當前的英語教材當中,所有的課文幾乎都是圍繞著英語國家文化而展開的,只有極少部分的文章會略微提及中國文化,造成教學中缺少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課程內容,而此方面的英文資料又比較欠缺。長此以往,英語學習者對如何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接觸得較少,這就造成了無法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現象。所以,在當前的英語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改變英語教學單一性以及片面性的局面,讓英語教材中能夠體現出文化的多樣性和平等性。英語教材中要增加更多的關于中國文化的內容,要涉及多個方面,如文學、藝術、歷史等,將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具備中國特色的文化融入教材中,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這些內容可以通過我國優秀文學作品的譯本獲得,也可以通過中國文化的相關英語文章獲得。這樣,通過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的加入,將傳授文化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學習統一在一起,讓學生掌握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發揮教師的積極作用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所以在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就必須發揮教師的作用。英語教師一方面承擔著英語教學的任務,另一方面身上還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英語教師必須加強對自身母語文化的了解,使用英語來傳承中國文化。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不斷學習中國文化,培養跨文化交流意識。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兩點作用:一是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課堂教學中老師的引導作用很明顯。教師向學生介紹英語語言文化無可厚非,但與此同時,還必須要將中國文化推薦給學生,引導學生發現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既要領會西方文化的精髓,同時還要學會如何使用英語正確地表達中國文化。教師要將漢語文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展示出來,充分發揮漢語的正遷移作用。且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課外學習的引導,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等多種途徑自主學習如何使用英語來表達中國文化。教師在向學生推薦優秀英文文學作品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多閱讀中國優秀文學作品的英譯版,這樣學才能了解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區別,同時也能夠提升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培養平等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另外,雜志、報紙、電影等多種媒體都是學生學習中國文化英語表達方式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中國文化表達方式的學習中。
四、結語
我國進行英語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英語能夠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時弘揚我國文化。但在當今的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的問題非常嚴重,英語學習者往往能夠使用英語表達英語語言文化,但是卻無法表達出中國文化,這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所以,必須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文化元素,教會學生學會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這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同時還促進了平等的跨文化交流,也實現了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 逄晶,付建軍.英語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滲透[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2).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 彭小紅,車艷.英語教學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J].懷化學院學報,2007(9).
[5] 沈春蕾.影響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要素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4).
[6] 王紅成.大學英語網絡教學試驗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為例[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12).
[7] 王紅成.元認知策略指導下的寫作教學試驗研究[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4(3).
[8] 楊倩.跨文化交際教育中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及對策[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8(6).
[9] 張軍.高校聯盟研究國內外現狀綜述及其對江蘇地區公辦本科高校聯盟的啟示[J].語文學刊,2013(15).
論文摘要:介紹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高明士先生著《中國教育史》一書主要內容,分析此書與大陸同類著作的異同。認為:高明士先生的教育史研究,最突出的特點是向歷史學的靠攏。同時,《中國教育史》一書最大的貢獻在于提出了中國傳統教育“廟學化”的新觀點。這些都是高明士先生對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貢獻。另外也對《中國教育史》一書的印刷錯誤、史料觀點提出了若干商榷的意見。
一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高明士先生著《中國教育史》,2006年由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定價新臺幣300元。是書屬于《國立臺灣大學通識課程教學參考資料叢書》之六,或可以理解為臺灣高校之教育史教材。高明士先生作為歷史學者,他的教育史研究自然與歷史發展的脈絡相合,《中國教育史》一書的寫作思路亦是將教育史融入歷史軌道之中。這也是近年來大陸教育史學者倡導的方向之一。比較高明士先生的大作,與大陸教育史專著,在章節布局、研究方法、乃至行文措辭上的確有迥異不同之處,極有觀瞻借鑒之必要。以筆者之淺陋,粗略翻檢大陸教育史綜述類的文章,似乎鮮有提及港臺學者之成果者。又因高明士先生此書大陸難得一見,故特作評介如下。是書主要內容依據高明士先生自著《中國教育制度史論》一書,間或采集毛禮銳等著《中國古代教育史》等書。全書分“引言”、“導論:傳統中國教育的發展與特質”、“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從‘學’到‘廟學’的教育”、“帝王學”、“私學”、“‘廟學’教育制度的普遍化”、“書院的‘廟學’化”、“傳統教育與治統的關系”、“廟學制的崩潰與近代學制的建立”、“臺灣教育史的回顧與展望”十一個章節,以及相應標題下的附表共十二張。按照教學進度要求,每一標題講授1到2周,全書共計用18周講完。
二
高明士先生對中國教育史研究分析的結論性認識是:“廣義而言,一部中國教育史,可說是由‘學’到‘廟學’的發展過程?!薄吨袊逃贰芬粫鴮嶋H上就是圍繞這一命題展開研究和論證。
第一講“傳統中國教育的發展與特質”從整體闡釋晚清學制改革前,即所謂中國傳統教育的發展演變趨勢梗概,上限是秦漢。書中描述中國教育史的發展過程是:“一部中國教育史,正面看可以說是教育淪為政治附庸的過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教育逐漸擺脫宗教色彩與政治控制的過程?!币簿褪巧衔奶峒暗闹袊糯逃皬R學”化過程。兩種敘述互為里表。更具體來說,就是:“漢以后諸朝的國家教育,是實施‘王化’、‘教化’的政治教育……漢以后國家接著雙管齊下的方式控制教育,使教育成為政治的附庸,成為政治的手段,其目標就是要控制思想?!?/p>
第二講“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這一部分彌補了上一講對先秦教育敘述的遺缺,分析了《禮記·學記》、《管子·弟子職》和孔子、孟子和茍子的教育思想。另外例舉了董仲舒、韓愈、朱熹、王守仁、顏元等人。不過這一部分并未超越毛禮銳等先生所著《中國古代教育史》的既有成果。
以下第三講“從‘學’到‘廟學’的教育”、第五講“私學”、第六講“‘廟學’教育制度的普遍化”、第七講“書院的‘廟學’化”、第八講“傳統教育與治統的關系”、第九講“廟學制的崩潰與近代學制的建立”共六講實際都是圍繞“廟學化”的命題的展開。高明士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教育,從官、私學兩方面都體現出廟學的含義。從外在的組織架構上看:“廟學的園地,由兩個空間構成,一為祭祀空間,一為教學空間?!睆亩Y制規格上看:“但中國的廟學,則直隸于國家,皇權至高無上,孔子雖是廟中主神,在禮制上不敵皇家的宗廟”對于廟學現象的實質,高明士先生指出:“在教育意義下,孔子以及配享等諸先賢,藉廟制將知識與教育的權威性提升至神格,已超越世俗的王權?!币簿褪钦f,儒家在言天失敗后,轉而用孔子的神格地位來壓制世問皇權,即儒家強調的道統,且道統要高于治統的原則。同時廟學制的影響還波及了韓、日等國:“廟學制的確立??梢哉f是東亞諸國傳統的共通基本要素之一……筆者(高明士自指)將這種文化的共通現象,稱之為‘東亞教育圈’。
第四講“帝王學”部分是書中比較特殊的一章,它跳脫了廟學命題的限制,回歸實證。這一部分,將太子東宮教育與帝王經筵教育合為一種,兼論及帝師地位的下降。高明土先生認為帝王學的內容:“帝學的演變,由禮學而經學而史學”自來大陸教育史著作未有提及“經筵”者,即便是專門苗春德先生主編的專著《宋代教育》也未論及經筵,此實為大陸教育史研究一大盲點。高明士先生之作正可以補齊空白。
第十講“臺灣教育史的回顧與展望”,屬于地方教育史,分別歷數1600以前、荷蘭時期、鄭氏時期、清朝時期、日本時期和1949以后的臺灣教育情況,其中在1949以后部分使用大量官方數據,是研究臺灣教育史的第一手資料。
三
總覽全書,筆者以為,高明士先生的大作具有如下特色和學術貢獻:
首先,與大陸教育史、乃至歷史學者貫徹的階級分析學說相異,高明士先生秉承的是臺灣歷史學者自五四以來的實證主義學風,史料運用自如、嚴謹,結論依據充分,分析史料透徹。就教育史來說,高明士先生有充分積累,其著作如《中國教育制度史論》、《中國傳統的政治與教育》、《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等書,早為學界所認可、推崇,因此這本《中國教育史》是高明士先生水到渠成的作品,更兼具了由淺入深的效用。
其次理論的高度,教育史研究的一個瓶頸就是抽象理論和認識難以上高度、上層次,今高明士先生潛心研究后提出的“廟學化”命題,正是對中國教育史的一個宏觀的、結論性的認識,對認識中國教育,尤其是傳統教育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后是高明士先生的行文和寫作。實證主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邏輯嚴密,推理有力。也自然要比單純地根據標題、結論,返回頭尋找史料以為呼應,更能說服人。比如高明士先生起手先從“學”的字義開始論述,正是陳垣先生“史源學”精神的體現。作為教材,《中國教育史》更多關注的初學者,研究性還不甚突出,想來高明士先生的幾部大作,必然更加縱筆自如,文采飛揚。
但所謂金無足赤,《中國教育史》還是有微瑕若干,有些屬于排版印刷,像“引言·參考書目”中,高明士先生自己的《中國教育制度史論》一書,竟然漏掉個“度”字;再有“第五講私學·教材與教學·第四階段:清中葉,特別是戊戌維新后”一段文字:“……歷速天主教及其經文傳說”,“速”當為“述”;以及“第四講帝王學”:“宋世翰林學不領他局”,此處漏一“士”字。而有些則是病句了,像“第四講帝王學”中的“唐朝制度在國史上是最令史家稱頌是東宮組織承襲南北朝”一句,句意不通。近年來大陸學風浮躁,出版學術專著亦質量滑坡,不想臺灣大學出版中心亦不能免俗,蓋這魚魯之訛,從古至今都不能消弭?
此外“第十講臺灣教育史的回顧與展望”中的標題有些問題,其二級標題日“一、清代以前的臺灣教育”,之下三個三級標題日:“(一)16o0年以前的臺灣——原住民與海盜時期”、“(二)荷蘭時期(1600至1661年)”、“(三)中國時期(1661至1895年)”,顯然,1895年的下限與“清代以前”矛盾了。
在我國相關的教學部門中,已經很明確地對高校的英語專業的教學和備課進行了詳細化的規定,在《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對大學的英語課程進行了明確的規定,高校需要將西方文化的相關課程選擇為選修課,同時還必須要開設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專業課程,使得學生可以掌握更多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外國一些文化歷史研究和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但是,隨著全球經濟范圍的影響,英語在世界范圍之內的重要性也在不斷的增多[1]?!秳蛴⒄Z語言百科全書》中指出,世界范圍內已經有超過將近一半的國家將英語納為本國的語言中,并且一些國際組織也已經將英語列為世界的通用語言,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了其發展。隨著政治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和加快,同時也出現了“單極化”的發展趨勢和模式,而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過程的研究和實踐才剛剛處于發展的階段,學生在跨國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還相對較為薄弱,并不能將本國的文化用英語表述出來,使得“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更加嚴重[2]。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中國傳統的文化主要包括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和宗教文化等,具體上來說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意義、地理背景等相關的領域。高校英語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必須要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有效的傳播和弘揚,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因此,本文針對這一現狀利用調查問卷、詢問測試等方式對高校英語授課進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有效地提高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的質量,宣傳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歷史。
二、“中國文化失語”的現狀
跨文化的交際是雙向進行交流的,學習和了解文化的過程中,必須要認同中華文化,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接受過一些高等教育的學生中,進行跨文化交流的時候,幾乎都不能用英語準確地對中國的文化元素進行有效的表達。據相關的參考文獻可以看出,一些高等院校的學生對于一些自己熟悉的東西可以敘述得很清楚,但是對于一些自己從未涉及過的東西卻很少了解。這就說明了在進行英語教育的過程中,對英語文化的強調太過于重視,從而導致中國文化的傳承出現缺失的現象,尤其是針對中國文化失語的現象[3]。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如果對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的語言也失去了本身的意義,那么就會失去語言的寓意。因此,學習英語文化不僅僅是對語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是為了可以更好地進行交流。同時,在外來文化的吸收和處理的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也會影響本土的文化。在高校教學的過程中,對英語文化所表現出來的現象,使得高校學生也失去了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三、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的對策
當前情況下,中國人民一直以來都在復興中華民族,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夢的要求也較高。為了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在對中國傳統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進行傳播和分享的過程中,英語教學的工作人員有必要將中國優秀的文化傳授給學生,從而可以有效地加強中國和世界之間的聯系。
1.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就是生活在一定范圍的文化歷史中的人,對文化會產生一定的自知之明的感覺,并且對文化的發展和未來都有一定的認識。在對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首先找準自己的位置,并且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和英語相互結合,從而起到取長補短的作用,并且把中國傳統的文化傳播和對外弘揚,采取英語創新來對中國文化進行反映的措施,不斷地培養高校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傳承。
2.教學素材
在教學的教材選擇的過程中,一方面不僅僅需要側重對中美文化背景的相關文章進行分析,同時還應該注重一些國外作者撰寫的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文章,比如關于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發展等,并且將這些內容融入到教材中。文化的弘揚和傳播不僅僅要吸收一些外來的文化,還必須要對中國的特色用英語進行有效的表達,以此來對中國文化進行弘揚傳播??偟膩碚f,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以學生為主,并且以課堂實踐為主要的目標,努力營造一個語言和文化相結合的教學平臺[4]。
3.教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學習的環境。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交際活動可以有效地對學習的人提供一定的基礎,這種機會可以使得學生在課堂環境中對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使用。老師必須要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相關的文學作品、文化背景和社會的相關關系進行有效的分析,從而對中西方的文化進行對比。
4.明確中國文化教學的目的
雖然在我國高校英語學習中,在教學大綱中對英語教材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卻沒有很具體地將相關的細節問題進行分析和對比,從而使得管理的思想存在著一定的零散性,并且整個的教學系統的目標都缺乏一定的系統性的模式,從而導致高校的英語老師對教學的活動僅僅是依靠個人的愛好。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融入和滲透,使得對整個中國傳統的文化都缺乏了一定的整體的感知,從而會嚴重影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態度。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要對高校英語教學進行明確化。
5.規范英語課程教學
在對歐美一些國家進行英語教育的過程中,一些學習使用的課程教材是具有兼容性的教材,在進行外語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設置一些獨立性的課程,這樣就可以將本國的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其中,從而可以使得本土文化可以傳播的更好。除此之外,在我國高校英語課程教材編寫的過程中,也可以借鑒一些國外的方法,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課程的質量,培養專業性的人才。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