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黃山奇石教案范文

      時間:2022-06-06 12:31:16

      序論:在您撰寫黃山奇石教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黃山奇石教案

      第1篇

      1.通過看圖、學文,體會黃山石的奇妙,激發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2.通過觀察圖畫和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學會12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詞語及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4.朗讀課文,并選兩段背誦。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看圖、學文,體會黃山石的奇妙之處。

      2.把課文中描寫的畫面想象出來。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初讀課文,學會12個生字及詞語,理解詞語的意思。

      (二)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層次。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弄清“區、滾、著、狀”的字形。

      (二)查字典、觀察圖畫以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教學過程

      (一)引題激趣。

      同學們,我國有許多著名的游覽圣地,你們也許去過“五岳獨尊”的泰山,也許去過“天下奇秀”的廬山,但不知你們去沒去過“人間仙境”的黃山。從今天起,老師要和同學們一齊游覽黃山奇景,你們愿意嗎?

      (二)初讀課文,畫出生字。

      (三)小組討論,學習生字。

      方法:四人為一小組,先讀準字音,易錯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寫錯的字找出來,一齊學習。找出最巧妙的識記方法。

      (四)匯報學習情況。

      請一組同學匯報,匯報后,重點指導以下字形。

      區:共4畫,筆順是:區。

      滾:右邊中間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要和“著”區別字形。

      狀:要和“壯”區分形、義。

      (五)理解詞義。

      1.觀察圖畫、查字典理解詞義。

      2.哪些詞義不懂提出來,同學一齊解決。

      重點理解:

      聞名:有名?!奥劽型狻?,就是在中國和外國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進一步。

      秀麗:清秀美麗。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勢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滾:多指水、云等上下滾動。

      (六)指導書寫。

      翻:左右結構,“番”寫在豎中線以左,“羽”寫在豎中線右邊。左高右低。

      滾:左右結構,左小右大,“”在橫中線以上。

      省:上下結構,“少”在橫中線以上,“目”在橫中線稍靠上起筆。

      其:上橫短,下橫長。里面第二橫在橫中線上,避免“其”寫得下墜。

      (七)作業。

      1.熟讀課文。

      2.寫生字詞。

      3.搜集有關黃山景色的圖片或介紹的文字。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看圖、學文,體會黃山石的奇妙,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二)通過觀察圖畫和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一)通過看圖、學文,體會黃山石的奇妙之處。(二)把課文中描寫的畫面想象出來。

      三、教學過程

      (一)介紹黃山,激發興趣。(出示第一圖)

      黃山在我國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風景區,被聯合國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幾百年來,游過黃山的人,無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黃山列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溫泉這黃山“四絕”名揚天下。下邊我們就到黃山看一看吧!

      (二)逐段學習。

      1.第1自然段:

      默讀再結合第一圖說一說黃山風景怎么樣?抓住“聞名中外、秀麗神奇、尤其”談理解。(板書:秀麗神奇、奇石有趣)

      齊讀這一段。

      2.指名讀第2~5自然段。

      (1)課文具體介紹了哪幾種奇石?板書: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

      (2)出示第二幅圖。

      提問:圖上的巖石像什么?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看書上是怎么介紹的。

      指名讀第2自然段。結合插圖說一說哪些地方像仙桃?從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所在的地方像石盤(觀察石頭的形狀、觀察周圍景象。)

      再讀這一段。

      (3)出示第三幅圖。圖上的巖石像什么?

      默讀第3自然段,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

      “翻滾的云?!睂W生理解起來較困難,可以這樣解決:①同學們,誰坐過飛機,談談你在云層之上看到的景象。②由于黃山的山峰高聳入云,從黃山上往下看,云彩在腳下,又濃又厚,云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非常壯觀。

      讀這一段,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4)出示第四幅圖,閱讀第4自然段。

      小組討論學習:

      ①先觀察圖中的石頭像什么?怎么看出來的?

      ②讀課文,看課文中怎么說的?

      ③從哪兒看出像“仙人指路”?

      ④有不懂的地方提出來,討論解決。

      指名一組同學匯報討論情況。

      (5)學習第5自然段。

      ①指名讀。

      ②提出不懂的問題。

      ③師生共同解決。

      重點理解:石頭怎么會變成“金光閃閃的雄雞”?(聯系上下文閱讀思考)

      山峰上幾塊巨石的形狀很像只雄雞,太陽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閃閃,就更像是一只美麗的“金雞”了。

      指名讀,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像。睜開眼睛,把你想到的說出來。

      黃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們精心雕琢的一樣,有的像巨大無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觀海,有的像仙人指路,還有的像金雞叫天都。是不是就有這些呢?

      (6)齊讀第6自然段。

      指名說說還有什么奇石?板書: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

      分小組學習,任選一種展開想象,說說奇石的樣子。

      請三組同學分別說一說。

      黃山石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妙趣橫生。讓我們一齊親眼目睹一下黃山的美景吧!

      (7)請一位同學讀全文,同時放一段黃山風景的錄像,使大家有身臨其境之感。

      (三)老師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體會到了黃山石的奇妙,領略了黃山秀麗的景色。希望同學們長大后,能親自去目睹黃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溫泉是一番什么景象。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朗讀課文,并選兩段背誦。

      (二)完成課后練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指導背誦。

      三、教學過程

      (一)讀本課生詞并聽寫。

      巖石怪石巨石仙人仙桃

      聞名著名名字風景區

      (二)指導背誦。

      1.你喜歡哪段讀哪段,要讀出語氣來。

      2.指名有語氣地讀全文。

      3.把你喜歡的選兩段試背下來。

      4.接龍背,齊背。

      (三)鞏固練習。

      1.比一比,組成詞語。

      2.寫出黃山奇石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再讀句子,注意讀出句中的停頓。

      (1)聞名中外的()在我國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地蹲在山頭,望著()的云海。

      第2篇

      2012年4月21日,中國交響樂團在北京音樂廳舉行了一場黃安倫作品專場音樂會,在這場音樂會上,人們聽到的正是兩部具有恢宏氣勢的作品——《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降A大調“鳳凰”交響曲》(原名《鳳凰詠嘆》)。

      創作于二十九年前的《G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是黃安倫系列作品《交響音樂會第一號》中的第二部分。它是一首頌歌式的作品,鋼琴與管弦樂隊的完美結合,將一種迸發般的熱情傳遞給人們,使人們深刻感受到了作曲家對祖國母親所懷有的發自內心的熱愛與贊嘆。

      對于這首協奏曲,我個人的感受是優美、親切和激情。盡管是三個樂章的傳統結構形式,但音樂卻有著統一的、自然的主線連接,故聽起來很有一氣呵成之感。當晚的音樂會中,第一樂章的引子一出現,我就被其清新的韻味所吸引和打動,這是一個多么優美的旋律!委婉之間夾帶著濃郁的民族韻味……隨后,音樂逐漸呈現出戲劇性的效果,抒情性旋律與斗爭性主題的對比,產生出了充滿變化性的色彩和力量性的悲壯氣氛。第二樂章恰似一個沉思的樂章,音樂中隱隱凸顯著民族山歌的味道,帶有印象主義特色的和聲及配器手法,使音樂略有一絲神秘的感覺出現,瞬間,作曲家內心虛幻般的詩意便在一種朦朧的氣氛中得到了體現與升華。第三樂章是一個動力感極強的輝煌樂章,音樂跌宕起伏,壯麗無比,在這里,作曲家將全部激情噴發而出,獨奏鋼琴行云流水般的樂句,伴隨著交響樂團的渾厚音響,勾畫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燦爛圖景。

      黃安倫的這首鋼琴協奏曲具有以下兩個突出特點。

      技法嫻熟,“鋼琴化”突出

      這首協奏曲有著交響協奏曲的特點,樂隊部分的分量很重,與獨奏鋼琴之間的“競奏”相當激烈,既有“貼切”和“融合”,又有“爭斗”和“對抗”,其效果呈現出“你追我趕”的“姿態”,很有積極化的“共性”特征。說實在的,這樣的協奏曲非常難寫,搞不好就會“本末倒置”,出現喧賓奪主的“壓奏”現象。而黃安倫的寫作技高一籌,他以精妙的手法合理地處理各個聲部和織體,使之順利納入到有機的銜接軌道中,如此音樂就變得既有氣勢又有個性,既有獨立性又有相互性,很好地解決了獨奏與協奏之間的關系問題。

      這首協奏曲非?!颁撉倩?,獨奏鋼琴的技巧豐富、合理、艱難。黃安倫本人擁有很強的鋼琴演奏基礎,對于這件龐大樂器的性能及演奏規律了解甚深,因此他寫的協奏曲在鋼琴獨奏部分中顯示出了嫻熟的技術特點。人們聽到,無論是技巧性的第一、第三樂章,還是抒情性的第二樂章,其表現手法均有著非?!皩I化”的效果。至于兩個華彩樂段,技巧運用的豐富與流暢就更不必細說了。

      新穎的創造和豐富的借鑒

      聽黃安倫的鋼琴協奏曲,人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巨大創造力。他運用傳統的奏鳴曲式及調性手法,寫出了一首戲劇性豐富、張力突出且現代色彩濃郁的作品,其旋律、和聲、復調、配器等方面,都有著推陳出新的特點。他的協奏曲不拘一格,有著交響音畫般的絢爛和交響詩般的氣魄,實為鮮活而生動的藝術創造。

      黃安倫的鋼琴協奏曲是一首耐人尋味的作品。作曲家在創作它時,融合和借鑒了許多世界同類經典作品的優點和經驗,德彪西、拉威爾、柴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等大師的創作風格,都被黃安倫消化、吸收并融合在自己的創作中。可貴的是,這些風格的真正精髓,都在黃安倫的創作中得到了改頭換面的徹底升華,成為屬于黃安倫自己的風格體現。

      當晚的鋼琴協奏曲由旅德青年鋼琴家周宇博獨奏,這位姑娘是一個非常棒的青年鋼琴家,她彈黃安倫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可謂從“心”彈起。為了做好音樂上的準備,她閱讀了黃安倫的文集,了解了黃安倫的生平,從中找到了自己與作曲家在“心結”上的共同點。當晚她的演奏十分精彩,盡管與樂團的合練只有一次,但無論是技巧表現的流暢還是音樂表現的完美,都達到了令人稱道的地步。

      中國交響樂團在徐東曉的指揮下,做到了與獨奏家之間遙相呼應般的順利配合,收到了較為理想的演出效果。

      下半場演奏的是《降A大調“鳳凰”交響曲》,這是黃安倫系列作品《交響音樂會第二號》的第三部分。它壯麗恢宏,大氣磅礴,是一部氣吞山河的時代交響。

      《降A大調“鳳凰”交響曲》共五個樂章,分為精、氣、神、和、騰飛。這些富有“氣韻”感的標題,概括出了整部交響曲的豐富內涵。

      交響曲的第一、第二樂章連在一起,表現著一個共同的命題?!熬迸c“氣”是民族精神與民族氣節的體現,這一點,作曲家的音樂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解釋。音樂一開始,弦樂隊依次輪奏,以“大齊奏”(作曲家語)的形式,呈現出了一個富有強悍個性的主題。這個主題“精”“氣”十足,大跨度的音程跳躍加之頓挫相間的節奏型,給人們帶來一種剛勁與柔韌相結合的感覺。在這里,作曲家的想象力和創作思維令我欽佩,因為我從中感受到一種中華“武魂”韻律的存在。接下去,作曲家運用交響手法充分發展了這一主題,音樂的發展激烈緊湊,氣勢上很壯觀。當的頂點出現時,一種痙攣般的震撼感傾瀉而出,于瞬間爆發出了強大的氣場,我想,這可能就是“精”與“氣”所體現出的真正力量。

      第三樂章的標題是“神”。這里的神字應該是神韻、神境的意思。這是一個慢板樂章,音樂徐緩凝重、細膩流暢,聽得出來,作曲家無論在音樂結構上還是配器手法上,都力圖突出“神韻”二字,而從實際效果看,它也確實把人們的思緒帶到了一種凝煉的超凡意境中,聽完這段音樂,每一位現場聽眾都會由衷地產生出一種難以言傳的心靈感應。

      第四樂章的標題是“和”。諧謔曲的風格使人們感到了緊張和激烈的情緒,巧的是,作曲家在ABA曲式的B段中安排了一組民樂五重奏,委婉的意境、舒緩的旋律、清麗的色彩,浸透出了一種和諧、恬靜的音樂氛圍,之后,音樂又重回到了緊張的諧謔曲中(即A段)。這個樂章的音樂感覺起來就像一個天平,民樂居中,兩頭是分量相當、相互抗爭的諧謔曲段落,這種天平式的結構本身就孕育著“和”的意義,因為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和”是一種在沖突中所達到的平衡狀態,黃安倫的音樂給了人們深刻的注解,即和諧、和平來之不易,它是需要通過不懈的斗爭來換取的。

      第五樂章的標題是“騰飛”?!靶苄芰已骅T新生,湛藍天空鳳翱翔”,音樂通過對苦難、艱辛、痛苦及不懈斗爭的描寫,展示了“火中瀝煉,重鑄騰飛”的不朽民族精神。音樂的大起大落,揭示了歷史滄桑的悲涼,奮進而起的,營造出了自強不息、眾志成城的豪邁。黃安倫自己說道:“鳳凰在火中燒成灰燼,又在烈火中重生,這種壯麗的景象正是中華民族多災多難、頑強不屈的精神,我的音樂表現的就是它,這就是‘鳳凰’交響曲的真正意義?!庇傻曾P崗作詞的《鳳凰頌》被譜寫成了動人的大合唱。人們在現場聽到,舞臺上的交響樂團、合唱團、管風琴,加之樓上側翼觀眾席上的附加銅管樂團,一齊奏出了無比恢宏的壯麗音響,我當時在現場的感受是,即便是“八”的結尾也不過如此。黃安倫以其滿腔的熱忱,賦予了這首歌詞無比真摯的音符與旋律,構成了一幅震撼人們心靈的音樂畫面。

      《降A大調“鳳凰”交響曲》是一部富有感染力的大作,黃安倫的創作重旋律、重內涵、重功力、重色彩,作品主題寫得富有個性,民族器樂的旋律有韻味、有特點,而交響性的發展則更是他的強項,前兩個樂章的段落很有肖斯塔科維奇和普羅科菲耶夫的技巧借鑒,而諧謔曲又頗具門德爾松的靈巧、機警和嫻熟的風格。值得贊揚的是,這一切都是在他對偉大經典的真正掌握后,融會貫通成自己的藝術結晶。

      第3篇

      傳統的課堂是教師在指定的教學目標引導下,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完成教案的過程,學生被捆綁在教材和教案的陰影下。而在網絡環境下的語言探究活動的特點是“源于教材,廣于教材,個性發揮”,為學生在更大范圍了解自己所急切關心,了解的知識提供了舞臺。因此,在活動中形成自己的研究目標,并在網絡中去研究,去發現。這種活動目標不是強加的、預設的,而是生成的,是學生自己探究的結果。

      一、設置教學情境,激發探究熱情

      網絡課件以龐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傳輸技術,集電影、電視、錄音、錄像等設備于一體,能使自然事物及發展過程等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效地搭建交互式的教學平臺。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技術創設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情境,更有效地吸引學生的興趣,產生主動探究的動力。

      如在教學《黃崎山》一課時,設置這樣的教學情境:播放黃山風景區的精美畫面,內容包括黃山四絕、黃山四季、黃山晨夕、動物植物、黃山冷暖等。師導入:“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在我國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蹦敲凑n文為我們介紹了哪些奇石呢?這時教師讓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課文,在閱讀中感受黃山奇石的美與奇,并結合電腦課件形象感知“黃山石”的奇,理解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個性參與的熱情被激發了出來。

      二、引導自我發現,提出活動目標

      自我發現的過程,就是主動探究的過程。在發現中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就容易產生自己個性化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教學《恐龍的滅絕》,學生自己從網絡上探究,有的學生發現全球氣候變冷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原因,所以選擇了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有的認為行星撞擊地球更容易導致恐龍滅絕,因此選擇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有的則不滿足于課文中提到的內容,從因特網中再搜索進行探究——之后,學生將自己對問題的回答用表單提交到公告板,同時學生也可瀏覽其他同學提交的觀點,起到網上交流的目的。

      這段時間的學習允許學生按自己的進度進行,實現了分層教學和個性化學習。這樣,每個同學都可以在自我發現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個性化的探究內容,讓內在興趣成為整個活動的動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有給予學習者以清晰明確的認知導航,通過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獲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在網絡環境中,師生雙方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已由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方法的指導者,信息的組織者,導航者。

      三、利于網絡增長知識,開拓視野

      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教學,教師的教學設計不再是單一的線形結構,而是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每一環節的學習時間,內容和進度,可隨時在網上下載相關學習內容或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也可延伸至45分鐘之外的大課堂中,使得我們的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充實。這也把與教學相關的大量課外知識引入語文課堂。

      第4篇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小學語文 應用方法

      一、引言

      在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能靠黑板、粉筆和教案開展教學。同時在應試教育理念的深遠影響下,教師無法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無法有效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最終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無法達到預期理想成效。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這就促使教師增強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引導學生更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

      基于此,我談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魅力及應用方法,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有益參考與借鑒,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開展與進一步建設。

      二、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魅力

      (一)能夠凸顯小學語文學科的生動性

      多媒體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它具有傳統教學工具不可比擬的優勢。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師就能在傳統課堂教學中以圖片、音樂等形式,將傳統教案通過多媒體課件實現,極大地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編者有意地填充大量人文性的內容,這些內容涵蓋古今中外壯麗的山川景色,包括親人間、朋友間誠摯的感情,也擁有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人文性的內容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的魅力,利用語文學科的神奇魔力帶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略自然的風光和人文的魅力,使學生充分感受小學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在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很難利用黑板、粉筆和傳統的教材將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性內容展示出來。再加上小學生認知能力和生活閱歷的局限性,導致學生很難真正理解語文教材中闡釋的內容,也就無法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

      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師利用圖片、音樂和視頻等豐富的元素制作更具生動性的多媒體課件,以此凸顯小學語文學科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主動性和積極性高。

      以《黃山奇石》這一課的教學為例,僅僅依靠文字性的敘述及課文中穿插的圖片,學生很難將課文描繪的景致在腦海中形成直觀具體的形象,也就無法領略黃山奇石的壯麗。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黃山奇石的壯麗景色,將真實的圖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將課文的內容與真實的圖片結合起來,領略到文字的魅力,突出語文學科的魅力。

      (二)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營造更和諧的教學氛圍。隨著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教師已經意識到,只有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課堂才會具有活力,才能保證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同時引導學生更主動積極地學習。

      但在傳統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很難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這是教學硬件設施的局限導致的。通過多媒體技術,教師在課前給學生播放優美的音樂,使學生的心情得到放松,快速地消除上一堂課的緊張情緒。同時,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能夠利用多媒體技術融入趣味性的元素,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快樂,達到營造和諧氛圍的目的。

      例如教學《數星星的孩子》這一課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小星星》等歌曲,利用朗朗上口的少兒歌曲引起學生的興趣,并打破沉悶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活躍。在《驚弓之鳥》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相應的課件,將這則寓言故事以卡通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就能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通過卡通的形式將文章內容夸張地表現出來,使學生在歡樂中更有效率地學習語文知識。

      三、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法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既可以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又可以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進行更深層次的領悟和感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幫助學生更有效率地完成語文教學內容。

      例如在《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的學習中,學生根據自身的閱歷和教材的描述,很難領悟作者想要表達的真實情感,也就很難完成學習任務。此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屏幕上為學生展示圓明園重建后的美麗景色,讓學生充分感受圓明園的美麗,對圓明園產生喜愛和向往之情。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圓明園的廢墟圖片展示給學生,通過對比對學生進行視覺的沖擊,使學生深刻感受到圓明園毀滅的重大損失,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難點

      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夢想的力量》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輕松地完成生字詞的教學,卻很難讓學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夢想,并進一步感受夢想的力量。從本質上說,夢想是一種抽象的東西,教師不能將其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就是本課教學的難點,通常影響到教學質量。

      此時,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收集和整理什么是夢想,可以為學生收集更詳細的資料。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準備眾多名人的生平事跡,讓學生觀賞眾多偉人為了夢想而不斷奮斗最終獲得成功的事例,幫助學生對夢想有直觀的認識,并進行更有效率的語文學習。

      四、結語

      多媒體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下的產物,對人類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有極大的便利。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是時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師要明確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魅力,并在課堂教學中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這就需要眾多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不斷總結和交流,推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與建設。

      參考文獻:

      [1]劉文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35).

      第5篇

      關鍵詞:以學生發展為本;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展示共享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當前教育改革轟轟烈烈,以學生為本,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已成為當今教育改革發展的主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做到一切為了學生,構建以學生為本的和諧高效課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潛能,使他們積極、快樂、高效地學習。下面我就結合我校教學改革的實踐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自我價值實現的空間

      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價值實現的平臺。結合我校的“三標潤澤”課堂教學模式,我采用了“學案導學法”。在學案設計上,預習目標是抓手,我突出了學習目標和自學指導,并注意問題設計的的層次性,為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留下時間和空間。每位同學可根據學習目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再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讓學生體會到通過努力獲得知識的快樂。如在學習《花的勇氣》這篇課文時,我采用“學案導學法”的教學策略,給學生創設充分自主學習的空間,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畫出體現作者情感變化的詞語并找出原因;理解含義深刻的詞句的意思,領會作者語言的精妙;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樹立無所畏懼的勇氣和信心。學生通過自學,這些要求基本都能達到。更可喜的是,學生能結合周圍的事物和人,對生命的意義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表現出驚人的學習潛力。通過一段時間的堅持和努力,這種“學案導學法”不僅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而且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有所提高和發展。

      二、合作交流――為學生搭建自我能力展現的舞臺

      合作探究是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對問題有了獨立思考,有了初步想法后,他們就愿意與同學交流、探究,共同解決問題。將課堂上學生被動的聽講變為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的“生本課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舞臺上體驗學習的樂趣。下面就結合我執教的《黃山奇石》的教學片斷來具體談一談如何進行小組合作交流。

      師:仿照學習“仙桃石”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其他三塊奇石到底奇在哪里。

      生:小組討論。

      組長:你們發現了嗎?

      組員1:猴子觀海奇在這塊石頭在陡峭的山峰上。

      組員2:猴子觀海奇在外形像猴子。

      組員3:猴子觀海奇在姿勢、神態很有趣。

      組員4:猴子本是好動的,此時此刻它為什么一動不動?

      組長:因為它被黃山的奇石吸引住了。

      組員1:什么叫“云海”?“翻滾的云?!睍窃趺礃拥??

      ……

      師:播放課件,讓學生領略“翻滾的云海”美景。

      組員2:“翻滾的云海”真是波濤洶涌。

      組員3:“翻滾的云?!闭鎵延^。

      組員4:“翻滾的云?!闭媸侨碎g仙境,怪不得猴子在這么高的山崖一動不動,它是看得著迷了!

      組長:還有什么問題嗎?

      組員1:此時猴子望著翻滾的云海會想什么呢?

      ……(多個學生說說)

      組員2:“猴子”一詞為什么加引號?

      組員3:因為那不是真的猴子。

      ……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內容也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在“品石”過程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你們想先觀賞哪塊奇石?”讓學生自主挑選奇石進行觀賞。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共同探究其它幾塊奇石奇在哪里?這樣,學習課堂不再是少數人的舞臺,而是全體學生的樂園。這樣,不僅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而且使學生在思維碰撞中,真正明白了問題的根源所在,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組織形式,但也并非所有時間和內容都可運用。必須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力求發揮它最大的作用。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并不是袖手旁觀,教師的角色是一個促進者和合作者,有時也根據學習任務的難度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當指導者。

      三、展示共享――為學生打造自我素質提升的平臺

      第6篇

      一、寬容的傾聽者

      課堂教學離不開交流,交流離不開傾聽。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或是因為擔心不能完成教學任務,或是因為不相信學生,總是會迫不及待地打斷孩子的話語與思想,使課堂交流敷衍了事。這樣的交流只有命令與服從,只有授予與接受,沒有寬容,沒有平等。有一首兒童創作的詩值得我們深思:“對任何人來說,大人從來認為我們是孩子氣,沒有人能進入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內心的墻有二十一英尺高,而大人的梯子只有十英尺高。”學生常常會有意無意地跳出教師課前的預設,給予我們一些毫無準備的意外。此時,教師應該學會關注學生的內心需要、興趣和思想,學會寬容地傾聽,在親和對話中捕捉住學生的“靈光一現”,擁抱一份份意外的驚喜。

      二、真誠的賞識者

      新課程的實施不僅要求我們做寬容的傾聽者,更要關注學生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肯定自己。賞識學生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優良行為,還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焙煤⒆邮强涑鰜淼?教師應該成為每個學生的賞識者,充分相信學生,釋放學生。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優良行為,進行更多體現人文關懷的細致具體的即時評價,促進和諧的課堂生成。

      如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在引導學生讀懂了兄妹倆的對話后,我這樣引導學生:“貝多芬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他有一顆敏感的心。當他聽到兄妹倆的這段對話后,心里是怎么想的?”這時,一位學生站起來這樣說道:“這位姑娘眼睛瞎了而且家里這樣貧窮,依然這么熱愛音樂,我真忍不住想進去為她彈一曲?!边@時候,我適時給予評價:“你真是一位有愛心的‘貝多芬’!”……教師的賞識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更提升了學生的人文關懷意識。

      三、平等的合作者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一個管理者,制訂了許多條例,不準學生做這個,不讓學生搞那個,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扮演著“教育警察”的角色。因此,重建和諧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更是合作者。教師要走進學生,與學生交流,與學生一起活動,共建和諧的教學氛圍。在參與各項活動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做人,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質,從而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克服求同思維模式,培養其全面發展的同時,促進其個性發展,成為學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進者、催化劑。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嘗試發現,民主對話,是促使課堂生成的前提條件,只有學生輕松愉悅地投入到課堂中來,教師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與學生一起交流,一起活動,與學生一起共建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才能將學生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思維、靈感都調動起來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教學“動態生成”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

      四、個性的促進者

      在生成性課堂教學中,學生是靈動的生命體,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課堂情境教學中,常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現象發生。每一種現象都代表著不同學生的個性,它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課堂教學過程。所以,教師應該重視營造民主的氛圍,促使積極因素生成有利課堂教學的新資源,做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

      美國學者羅伯特•麥瑞克認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因素有六種:關懷、理解、認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師要在人的潛能向現實素質的生成過程中,充分發揮促進者的作用,有效推動學生生動活潑、快樂自由地發展。要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

      如在教學《黃山奇石》一課時,基于學生沒有形象感知課文這一原因,我精心預設了圖文對照,以指導朗讀感受黃山奇石為中心的教學思路。上課時,在讓學生交流留下深刻印象的奇石時,我無意間發現有個學生在畫奇石便靈機一動,對全班同學說:“這位同學用畫來表達他對奇石的喜愛之情這是多好的創意啊!”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頓時活躍起來了,我決定,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讓學生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合作學習――兩人一起畫畫,三人一塊討論,四人圍坐講故事……在學生個性創作的同時,生成新的教學內容,理解文本,超越文本。不僅使學生感受了黃山石的奇,又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更是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創造的空間,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挖掘了學生的個性潛能。

      第7篇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小學語文;教學整合;優勢

      現代教育技術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成為一座架設在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的不可替代的橋梁,而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更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體現教學的高效性提供了捷徑。那么,小學語文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具備哪些突出的優勢呢?筆者結合自己在萬全區第二小學從事多年小學語文教學所積累的經驗,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整合策略所體現的優勢談幾點認識。

      一、深刻領會整合的意義

      一是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提供身臨其境般的界面、形象直觀的交互式學習環境,有利于師生進行平等會話、協作學習,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又能減輕師生負擔。

      二是有助于改變傳統的信息呈現方式。由教師制作的多媒體課件,以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方式綜合呈現,為語文教學營造了形象生動逼真、知識表現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三是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多媒體網絡就如同一座隨時可以打開的圖書館,只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師的有效指導,就可以在網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這有利于學生的自主發現、自主探究,進行個性化學習。

      四是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室和教學方式很難建構一種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習環境,而多媒體技術卻很方便地建設這樣的理想學習環境。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接受的狀態。

      五是有助于改變教師的備課方式。教師的備課不再是傳統的“寫”教案,而是從多媒體網絡搜集大量的信息資料,豐富教材內容,然后分類放入資源庫中,在教學策略的層次上將教學資源進行重組,以備上課使用。集體備課有可能是根據本周的教學重點、難點,就各種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達成共識。

      二、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

      毋庸置疑,課堂教學要完成認知目標,就需要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常規問題,但是,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方法通常應用語言敘述、掛圖展示、動手操作、板書解析、講練結合等多種方式解決。然而,如果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進行有機的整合,便會使過去靠老師口如懸河地解說,手舞足蹈地比劃,表格掛圖加粉筆末飛舞的機械呈現等手段立刻相形見絀。例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教學,學生對課文所描繪的圓明園這一“園林瑰寶”、“建筑精華”難以理解,然而這兩點卻對突出全文中心起著重要作用。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我通過多媒體課件重現圓明園當年的綺麗景觀。首先通過出示電子版圓明園全景平面圖,讓學生觀察圓明園三園的大概方位及周圍小園的分布;然后結合對“眾星捧月”詞語的理解,在遠觀圖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買賣街、山鄉村野等景物進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稱為“一切園林藝術的典范”的圓明園在學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輪廓。課后,我又為同學們播放了電影《》片段,讓學生體會如此輝煌壯麗的“萬園之園”成為灰燼的悲痛和恥辱,使學生的內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開討論:要不要重建圓明園?并說說自己的主張和理由,以此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進一步引導學生關心現實生活中的話題。

      三、突出教學情境的創設

      通過教學實踐我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應用多媒體開展課堂教學,必須合理適時。例如講授《黃山奇石》一課,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美不勝收,令人心馳神往。但是,對于我們地處張家口地區的小學生來講,能夠去過黃山的可謂少之又少,因此,缺少對黃山的直接感觸,如果只是讓孩子們通過閱讀課文,就要求他們去理解黃山的奇美特色顯然是不夠的。于是,我就上網搜集了一些有關黃山的視頻資料和文本內容,將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相結合制作成教學網頁來再現黃山的美景。課堂上,學生們通過“視頻點播”反復的觀看黃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這種身臨其境的狀態下,他們的視覺、聽覺受到強烈的沖擊,再加上其他圖片和文字的介紹,加深了對黃山的認識。接下來我又提出問題讓大家討論:“你們喜歡黃山嗎?我們剛剛看到的、聽到的課文都寫得很具體,現在請同學們重新走進課文,在語言文字中和黃山再次親密接觸,感受黃山的奇美秀麗,學習作者的表達方式。”到此,本課的教學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

      四、突出學練結合的功能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