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統計學路徑分析范文

      時間:2023-12-23 09:57:42

      序論:在您撰寫統計學路徑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第1篇

      關鍵詞: 血液透析; 血管通路; 護理; 研究進展;

      Abstract: Hemodialysis is the important treatment to maintain the life of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It is mainly us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kidney diseas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people's quality of life has been improved,and the diet structure has changed,which makes the number of nephrotic patients continue to rise,so hemodialysis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modern medical work. Most end-stage renal disease patients lack of effective cure methods,so they need to receive the treatment of long-term hemodialysis. In this process,the nursing of vascular acces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nursing effec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 and obstruction of access. In the process of hemodialysis,the establishment of vascular acces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ient's life safety and the effect of hemodialy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nursing of vascular access in hemodialysis.

      Keyword: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Nursing; Research progress;

      目前大多數終末期腎病患者將血液透析作為疾病的最主要治療方法,這種治療方法有效果明顯、不良反應少等優勢。而血管通路則是透析過程中將人體血液引出、過濾、送回的通路,在血液透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為了進一步提升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護理的質量和效果,本文針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護理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分類及護理路徑

       

      1 、血管通路的分類

      依據性質的不同,血管通路有長期性和臨時性兩種。臨時性血管通路包括經皮股、直接動脈穿刺以及動靜脈留置針。長期性血管通路則主要由動脈外瘺、內瘺以及移植血管內瘺構成[2]。經過對血管通路應用情況的研究,臨時性血管通路中以動靜脈留置針最為常見,而動脈內瘺在長期性血管通路種類中具有安全性高和效果理想的優勢[3]。

      2 、血管通路的護理

      2.1 、術前護理

      通過分析影響患者血管通路的因素,將感染的發生和血栓的形成作為兩組主要原因,所以,護理干預方法的提出以及成功建立血管通路,是影響血液透析效果的關鍵[4]。對于整個血液透析過程來說,依賴于血液透析的患者,常有較大的負面心理情緒,疾病及治療的痛苦以及經濟負擔,都是降低患者治療及護理依從性的因素[5]。有學者對98例血液透析患者進行研究發現,實施護理干預組的護理滿意度是常規組的1.3倍,滿意度接近98%,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的分值降低近10分,取得滿意效果[6]。因此,在穿刺開展以前,應針對治療過程以及治療后可能發生的風險、治療效果向患者明確告知,并及時發現和排解患者的負面情緒。以促進血管通路建立的成功[7]。

      2.2 、穿刺護理

      從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實際情況來看,穿刺效果對治療和護理最終效果的影響較大。所以,護理人員要確保穿刺的穩、快、準,針頭保持20°的傾斜角度,當穿刺成功后,立即固定針柄。如果穿刺失敗,則選擇另一個合適的位置重新進行穿刺[8]。根據患者情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護理方法,如一部分患者血管較細,則可使用罌粟堿擴張血管,然后實施穿刺。注意觀察患者的血流情況,如果流量不足,則需調整穿刺針位置。如果有滲血情況發生,應使用無菌紗布壓迫,后用棉簽按壓,按壓的過程也要注重對力量的把控[9]。

      2.3、 置管護理

      應按照臨床無菌操作的標準完成透析接管工作,接管完成后,使用肝素清洗導管,如果導管出現推注不暢的情況,應謹記不要強行推注,可以用一定量的尿激酶進行沖洗處理,以免出現栓塞問題。并且,每日消毒置管表層,更換紗布,過程中消毒工作可應用碘伏,對患者的傷口使用無菌敷料掩蓋[10]。為了防止靜脈導管因空氣流入而發生栓塞,透析以后應使用夾子對靜脈管端實施封夾處理,并擰緊肝素帽,以防止空氣的進一步流入[11]。

      2.4、 并發癥護理

      按照并發癥種類,將血液透析患者并發癥的發生分為感染、出血以及血栓等,具有不同的護理措施[12]。從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臨床護理工作的發展情況來看,感染是患者最常發生的并發癥種類,感染一旦發生,患者有瘺管位置的灼燒感、發熱和紅腫現象,對這部分局部感染問題的護理措施,首先要求按照無菌操作標準完成各項術中操作,然后進行瘺口的有效清潔,尤其重視對瘺口與皮膚接觸位置的清潔和護理,保持干燥是避免這一部位發生感染的前提條件[13]。一旦患者有感染發生,則可及時終止內瘺,替換血管通路,并應用抗生素治療,避免患者感染問題的進一步惡化[14]。對于出血類并發癥,發生時患者有穿刺部位滲血和皮膚紅腫的問題,這種問題的發生對于患者的血液循環不利。護理工作中為了減少出血的發生,應避免重復穿刺以及過早穿刺[15]。并且,還要勤于檢查瘺管,保持通暢,同時避免過度按壓。針對血栓類并發癥,可以將瘺管雜音和震顫的消失作為診斷依據[16]。對于這種問題,護理人員必須隨時檢查瘺管,增加患者的營養攝入,借助抗凝藥物等手段降低患者血栓的形成概率[17,18,19]。

      3 、結語

      綜上所述,對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護理非常重要,護理質量直接影響患者血液透析效果和身體健康,在實際的護理工作中,針對穿刺、置管和術前相關工作,落實好相應的護理措施,并根據患者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確保血液透析的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黃允,李惠勤,樊桂娟.血液透析患者自體動靜脈內瘺并發癥的護理進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93):62-63,65.

      [2]茹曾斌.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選擇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9,25(21):142-143.

      [3]肖玉虎,鐘永,王清華,等.湖南省婁底地區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現狀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9,40(6):401-403.

      [4]陸賽.濟南市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多中心研究[D].山東大學,2019.

      [5]德吉扎桑.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類型選擇及護理方法[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33):309,311.

      [6]戚秀麗.心理護理干預在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療,2019,38(24):125-128.

      [7]王秀輝.維持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灌流凝血原因及護理進展[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9,34(4):51-54.

      [8]邱素真,鄭茜子,劉鐘緣,等.我國血液透析導管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9,27(6):4-7.

      [9]危志強,章旭,蔡小琴,等.單中心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現狀分析[J].臨床腎臟病雜志,2019,19(3):211-213.

      [10]韓慧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SOST、DKK1蛋白水平與骨密度及血管鈣化的關系[D].河北醫科大學,2019.

      [11]嚴寧,嚴連喜,石平.不同血液透析通路對老年患者透析效果的比較[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12):115-116

      [12]馬慧超,于洋,崔天蕾,等.心功能檢查在慢性腎臟病患者血管通路術前評估的研究進展[J].中國血液凈化,2019,18(1):50-53.

      [13]由曉艷.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護理進展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11.

      [14]雷奎.不同血管通路下尿毒癥病人透析充分性與腎性貧血的關系[J].心理月刊,2019,14(5):129.

      [15] Elizabeth LH. Outbreak of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Site Infections Related to Malfunctioning Permanent Tunneled Catheters:Making the Case for Active Infection Surveillance[J]. Infection Control&Hospital Epidemiology,2002,23(9):538-541.

      [16] Pandora G,Tori B. Cannulating an arteriovenous access in hemodialysis settings[J]. Nursing Made Incredibly Easy,2019,17(4):21-24.

      [17] Hedia H,Jedjiga A,Gilbert F,et al. Clinical hemodialysis experience with percutane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 created using the Ellipsys誖vascular access system[J].Hemodialysis International,2019,23(2):167-172.

      第2篇

      1教學內容的適用性與針對性不強

      我國在醫學院校中開設醫學統計方法課程已有60多年的歷史。在醫護類專業學生醫學統計方法應用能力的培養上,高職院校受本科醫學院的影響比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壓縮版為藍本,選擇基本的“醫學統計方法”進行教學,其內容主要包括統計學的基本概念、指標計算、t檢驗、方差分析、卡方檢驗、秩和檢驗、相關與回歸分析等,但一般將重點放在抽象概念的講解、公式的推導、統計指標的計算和假設檢驗等方面,而且在內容的組織上也比較零散,沒有一條前后貫穿的主線,也沒有考慮學生畢業后崗位工作的實際情況。本課題組的調查結果(結果另文報道)顯示,醫護類高職畢業生就業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統計方法,但問題在于他們普遍不知道怎樣正確選擇統計指標和統計推斷方法,以及如何準確解釋和表達出統計分析結果,而統計學中的概念、公式和統計指標的計算(多采用SPSS軟件和Excel軟件處理)等內容幾乎沒有用到,這說明在醫學統計方法教學中存在內容選擇上的缺陷,針對性不強,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學以致用。

      2教學方法手段落后

      對于數學基礎較薄弱的高職醫護類專業學生來說,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邏輯性強等因素的存在而使醫學統計方法的內容難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職院校醫學統計方法主要采取課堂教學的形式,往往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學習,沒有體現“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的原則,師生之間缺乏良性互動。最常見的形式是先介紹統計原理,接著講授統計公式及其推導,最后舉例說明。其最終結果是將課程的重點引向統計學中的計算上,把醫學統計方法當作“數學”課來上,而忽視了學生統計思維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當前,絕大多數醫護人員在工作中采用SPSS軟件分析統計數據,這在客觀上要求各高職院校在醫學統計方法教學過程中盡可能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和SPSS軟件教學。王春平等[4]認為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的統計原理形象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并沒有對內容進行認真裁剪,只是將教材內容照搬到課件上,將黑板變成“白板”,沒有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多媒體教學尚且如此,遑論采用SPSS軟件教學了。雖然有的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使用了軟件,但所占的課時比重太小,可僅看作是實踐教學的一個小小的補充。

      3忽視綜合應用能力培養

      醫學統計方法對高職醫護類專業學生來說,只是日后工作和進一步學習的一個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對醫學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以便得出科學的結論。鑒于此,我們更應注重的是醫學統計方法的綜合應用能力,而不是知識的系統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職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響太深,在醫學統計方法教學中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性與全面性,輕視實踐教學而導致實踐學時安排很少,而且實踐教學內容多為單項技能訓練,而非綜合技能訓練項目,忽視了對學生統計學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戴士弘[3]認為學生的能力是訓練出來的,而不是通過老師講授獲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只能導致一個結果,那就是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不強。

      二、解決高職醫學統計方法教學中主要問題的對策

      1深入調查研究,重新確定課程教學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為社會培養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高技能人才。課程教學目標雖說從屬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但它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一樣,都應涵蓋職(執)業資格證書、典型工作崗位和職業崗位遷移三個方面所需的相關知識、能力和素質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標,因此在制訂課程教學目標前,必須認真研究醫護類專業近幾年的執業資格考試大綱,積極針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跟蹤畢業生成長軌跡。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涉及的醫學統計方法方面的內容進行系統的歸納分析,就可以制訂出針對性很強的課程教學目標。這樣的課程教學目標既側重于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又包含了執業資格考試所需的一些基礎知識,同時也兼顧了畢業生就業后的發展需要,指向明確,能促進學以致用,這就從根本上為高職醫學統計方法教學指明了方向。

      2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選擇和組織教學內容

      課程教學目標一旦確定,接下來就是要思考如何實現這個目標的問題,不僅要實現,而且要實現好,教學內容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載體。內容的選擇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不應囿于教材,否則就會本末倒置。因為課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課程生命成長過程中某個階段的歷史記錄[5];同時要考慮授課對象專業上的差異,如護理專業除介紹統計學的基本理論和一些常用統計方法外,還應增加護理研究中常用的統計方法,如量表研制與分析、綜合評價方法等,充分體現出專業的特色。此外,教師還應對選取的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難,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如在介紹成組設計的方差分析時,可以通過具體的案例,將均數、標準差、方差分析和q檢驗連貫起來講解,這樣學生就明白在什么情況下采用均數和標準差作為指標、這些指標如何計算、如何進行假設檢驗以及在多個均數總體上有差別時還需進一步通過q檢驗來判斷兩兩之間是否存在差異,這個過程實際上與工作中的應用過程高度一致。經過這樣處理的教學內容邏輯清晰、前后貫穿、簡便實用并且由易到難,但不失其魂。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專業教師非常熟悉教學目標和內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組織教學內容。但是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這是應該做并且能夠做好的。

      3充分應用軟件,加強實際應用能力培養

      第3篇

      [關鍵詞]城市道路;擁堵收費;經濟學

      [DOI]10.13939/ki.zgsc.2016.38.060

      1 前 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實現內外部人流與物流的重要保障,也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道路的發展日新月異,交通出行方式日益多樣化,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出行的需求。然而,與此同時,城市道路擁堵的問題也越發嚴重,并且不同程度地出現在我國所有的城市中,尤其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交通擁堵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城市道路擁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機動車數量不斷增加是關鍵的因素之一。據公安部交管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2.79億輛,其中44%是私家車,共計1.24億輛。我國每百戶人家的私家車擁有量達到31輛。山東省汽車保有量為1504.2萬輛,是全國汽車保有量最多的省份,在全國十大“堵城”的排名中,濟南和青島分別占據第二位和第九位。

      2 城市道路交通擁擠收費的可行性分析

      交通擁堵是世界性難題。目前,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采用收取交通擁堵費的措施,來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但成功的范例并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難以獲得公眾的理解和配合。在我國更是如此,根據一項調查顯示,當被問及收取交通擁堵費是否合理時,有超過90%的公眾表示反對。在公眾的眼里,道路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本身就應該免費使用。而且公眾在購置車輛和加油等消費過程中,已經繳納了數額不菲的各種稅費,如果再來收取擁堵費,于情于理都說不通。

      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道路是一種“準公共產品”,其特征包括生產的不可分性、消費的適當分離性和存在的“享受”性消費。對于道路使用者而言,其在制訂出行計劃時,往往是根據個人邊際成本來選擇道路需求,只要感覺出行所獲收益大于感知的成本,公眾就會選擇駕駛機動車出行。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忽略了自己的加入而使道路擁擠給其他出行者增加的費用,從而使得邊際個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不符,最終出行者之間互相干擾,車速下降,產生擁堵問題,增加了出行者的出行時間成本,嚴重的更會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發展水平。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美國每年因為交通擁堵帶來的經濟損失高達410億美元,北京市每年道路擁堵給公共汽車乘客帶來的時間損失也高達792億元。除此之外,交通擁堵給出行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長時間的擁堵過程造成出行者情緒暴躁不安,甚至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這些都是道路擁堵帶來的無法預測的社會成本。因此,從整個社會的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盡管交通擁堵收費在短期內增加了個人的出行成本,但從長期看,其必然會降低整個社會道路交通的出行成本,進而也會節約每一個出行者的出行時間。因此,交通擁堵收費是緩解交通擁堵的有效措施。

      3 交通擁擠收費基本問題研究

      3.1 收費區域的合理劃定

      城市交通擁堵收費并不是在城市所有擁堵的道路上都收費,這樣不僅增加了巨大的行政成本,而且也會招致公眾強烈的反對。事實上也是不必要的。從交通擁堵收費成功的幾個城市來看,都是選取幾條最擁堵的道路來進行收費,主要是市中心和繁華商業區。面積一般控制在30km2之內,例如英國倫敦的交通收費區域為21km2,通過收費促使車輛在時間和空間上進行有效的轉移,極大地緩解了本來擁堵的地區交通。

      3.2 收費對象的確定

      收費對象選擇是否合理關乎到交通擁堵收費政策是否能夠落到實處。目前,我國城市交通車輛主要包括私家車、公務用車、出租車、公交車、貨車、特殊車輛以及其他車輛等。交通擁堵收費的目的是降低車輛的使用頻率,以此達到緩解交通擁堵的目的。從目前來看,我國城市出租車實行牌照制,總數嚴格控制在一定規模,因此不需要對其進行收費;至于貨車之類的車輛,我國大多數城市對大貨車進城時間都有嚴格的限制,通常白天不允許進入市區,因此對其是否進行收費要根據不同城市交通擁堵具體情形來制定;公交車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運行效率高,也是我們倡導市民出行首選的交通工具,對其也不能收費;真正需要收費的是占絕大比例的私家車,當然在收費時也需要考慮收費區域內居民擁有的車輛,適當給予一定的減免和優惠,保證收費政策的公平性。

      3.3 收費費率的合理確定

      城市交通擁堵收費的目的并不是追求收費金額的最大化,而是通過收費的方式來引導居民合理出行,緩解交通壓力。如果收費費率制定得太高,給居民帶來較大的出行成本,招致居民的反對,引起一些不和諧的社會問題;如果費率制定得過低,則起不到引導和緩解交通的目的,交通擁堵收費將成為雞肋。因此交通擁堵收費率的確定要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包括交通擁堵程度、車輛類型、不同時段、當地居民收入水平、居民的接受程度等。例如,對一些大型車輛對道路破壞性大且易造成擁堵則收費相對高一些;在交通擁堵高峰期收費費率也應該高一些;居民收入水平較高的地區也應該適當提高收費費率,根據上海市交通規劃研究所的調研,如果上海交通擁堵收費為5~7元/次,可以減少15%的交通量,也減少了超過一億元的出行成本。當然,在制定具體收費費率時還要采取公眾聽證的方式,傾聽社會各界的意見。

      3.4 收費時段合理確定

      交通擁擠收費時段應根據各城市出行者的出行特性來合理決定。城市道路擁擠一般發生在上、下班高峰期及旅游季節,此時出行人數急劇上漲,尤其是私人車輛出行頻率大幅度提高,造成嚴重的城市道路擁擠,收費時段可以安排在此時間段,從而促使出行者向高承載率出行方式轉移。國外許多交通擁擠收費方案的實施時間設定為整個白天,但由于我國城市交通擁擠高峰期主要出現在早晚,不同城市道路網絡特征也使早晚高峰時間段不盡相同,建議中心區擁擠收費時間為:工作日周一至周五7:30―9:30和16:30―19:30時段內,共6個小時。當然,具體收費時段的確定還需要通過準確的交通調查來得出結論。

      3.5 擁擠收入的合理分配

      擁擠收入的合理分配關系到交通擁擠收費實施的成敗。交通擁擠收費所帶來財政收入的增加只是治理擁堵措施的副產品,但卻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話題,關乎到廣大市民對這項政策的支持程度。最合理的分配方式是將這部分財政收入重新投入到交通系統中來。一方面用來改善交通狀況,完善道路設施,讓那些選擇付費的出行者享受出行的便利和節約出行時間;另一方面用來增加公共交通設施、改善公共交通服務質量,讓那些放棄乘坐私家車出行的市民受益。這樣使得所有的出行者都能得到一定的合理補償,使整個城市的路網系統趨于完善。

      總之,城市交通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城市治理的經驗表明,城市道路交通擁擠收費是提高城市交通效率、降低出行成本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國正在積極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當然,這項政策的出臺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還需要全社會不斷地論證、實踐和努力。

      參考文獻:

      [1]晏克非,張國強.基于車輛動態導航的擁擠定價[J].交通運輸工程學報,2009(3).

      第4篇

      關鍵詞:北京交通大學 科學引文索引 SCI 學科評價 引文分析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4(b)-0001-02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SCI),是全世界最大最權威的引文索引數據庫。[1]我國高校非常重視學校師生的論文被SCI收錄情況和被引用情況,并已經成為公認的評價一所高校的科研實力與水平、衡量學術地位的重要指標和重要依據。

      本文通過對2004年至2012年SCI收錄的北京交通大學科技論文進行計量分析,從論文數量、學科分布、被引用情況等不同維度,了解北京交通大學的科研論文的產出情況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現狀,為學校今后的學科發展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xpanded)數據庫為統計源,以北京交通大學為單位,對2004年至2012年發表的論文進行了統計??紤]到該校2003年恢復使用“北京交通大學”校名,在高級檢索頁面,編寫檢索式:“AD=beijing jiaotong univ”,時間跨度選擇“20040101-20121231”,在所有出版文獻類型和語言中檢索。共檢出3810篇,對檢出文獻逐一核對,結合數據庫平臺的分析工具以及Excel數據表的統計分析、篩選計算等功能,對北京交通大學SCI論文進行了計量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論文數量和增長趨勢

      SCI收錄的論文數量是衡量科研國際化水平和實力的重要指標,直接反映了學校的科研生產力。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學共有3810篇文獻被SCI數據庫收錄。通過對發表年度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到:八年來,北京交通大學SCI論文呈快速、平穩增長趨勢,在2004年發表SCI論文158篇,2012年高達606篇,是2004年的近4倍,年平均增長率達11.11%。(見圖1)說明北京交通大學近年來高度重視科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科研成果的增長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2.2 論文作者分布和合作情況

      2004年至2012年SCI收錄北京交通大學的3810篇文獻中,共有1910名作者參與,其中發表10篇以上的332人,發表50篇以上的23人,發表100篇以上的7人。說明北京交通大學SCI發文的參與面廣,參與學者比例較高,而且核心科研人員隊伍已經形成。表1所列為發文量位居前10的學者。

      再通過對3810篇論文的作者署名單位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北京交通大學的科研合作伙伴遍及美國、新加坡、加拿大、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37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最多,共266篇,其次為加拿大,共77篇。如圖2所示。

      此外,北京交通大學與世界范圍內400多個大學、研究機構都有合作關系。其中,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合作密切,不過從前20名可以發現(表2),國內機構占了絕大多數,說明北京交通大學與國內其它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度較高,但需進一步加強與國外高水平大學和機構的合作研究。

      2.3 論文學科分布

      通過利用Web of Science 的分析工具對3810篇論文的學科進行統計分析,可以看到(圖3):北京交通大學科技論文的學科覆蓋面很廣,共涉及103個學科類別,廣泛涉及電子電氣、物理、材料科學、光學、計算機科學、電信學、數學、力學等基礎學科和應用學科。其中,共有23個學科的論文產出總數達到百篇以上,可見電子電氣、物理、計算機科學、工程學是北京交通大學最為活躍的研究領域,具有較強的學術研究能力。

      2.4 刊載論文的期刊分布

      檢索出的3810篇文獻分布于519種國內外期刊上,平均每種期刊刊載7.34篇。載文最多的是《ACTA PHYSICA SINICA》,高達136篇,其次為《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刊文117篇。其中,共有83種刊物上的載文在10篇(含10篇)以上,占論文總量的53.4%,說明論文分布比較集中。

      從排列前10位的來源出版物可以看到(表3),有5種期刊來自中國,說明學校論文收錄在國內刊物較多,國際影響力不高,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工程學等學科是北京交通大學SCI論文的重要載文期刊和學科來源,應得到相關科研管理人員的重視。

      2.5 論文被引用情況

      論文被引頻次反映了該論文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論文被引頻次越大,說明論文的利用率越高,論文在同行中引起的關注就越多。北京交通大學被SCI收錄的3810篇論文,被引頻次總計13095次,去除自引的被引頻次總計10448。施引文獻達10019余篇,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獻8692篇。

      經過統計發現(圖4),單篇文獻被引用頻次30次以上的共54篇,10~29次共326篇,6~9次共305篇,1~5次共1587篇,1538篇無被引??梢姡本┙煌ù髮W論文的總體影響力偏低。

      3 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的統計和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其一,SCI收錄的北京交通大學科技論文數量呈現出持續、平穩增長的趨勢,該校近年來科學研究氣氛活躍,科研實力、科研水平逐年遞增。

      其二,從論文作者統計結果看出該校的科研人員比例較高,核心科研人員隊伍已經形成,該??蒲械目沙掷m發展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力資源保障。

      其三,從收錄論文的學科分布來看,該校的優勢學科集中在工程類應用學科,其中工程學、物理、計算機科學是今后的優勢學科。

      其四,刊載論文的期刊和論文篇均被引用頻次都較低,說明該校的論文影響力較低,論文質量需要提高。

      通過本文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引起學校相關部門的重視,在今后科研政策的制定上要引導師生加強對論文質量的重視,加強對外國際交流,提高學校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要制定相應的學科發展規劃,保障優勢學科向更高、更強的方向發展,并培育交叉學科、新興學科以及協調發展薄弱學科。“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管理;沒有科學的評價,就沒有科學的決策?!盵2]希望本文有助于北京交通大學開展科學的管理和評價,為今后的發展和研究提供參考和思路。

      參考文獻

      [1] http://.cn/scholarlyresearch/scientificresearch

      第5篇

      關鍵詞:SCIE科學引文索引;統計分析;論文收錄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6-0255-04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即《科學引文索引》,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出版的一部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理論學科方面的重要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SCI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3 500種。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SCI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SCI是國際通行的一種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比較客觀、定量和易操作的指標,它在衡量國家、科研機構或大學的科研實力,評價科研人員學術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數據來源

      本文以檢索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為例,采用Web 0f Science的“分析檢索結果(Analyze Results)”對2007―2009年北京交通大學發表的1 215篇論文(其中:2007年358篇,2008年405篇,2009年452篇)進行多種類型的統計分析,討論北京交通大學的學科研究發展現狀與趨勢。

      二、統計分析

      1.論文被SCIE收錄作者分析。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數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具體收錄篇數及所占比例(見表1和圖1)。

      由圖1及表1可以看出,其中只有四位作者的論文收錄量逐年增加,四位作者分別是JIAN,SS、NING,TG、WANG,YS、LiJ。三年論文收錄量持續下滑的作者七位,而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是逐年遞增的。這說明,雖然前二十四位作者的論文收錄量中有29.2%作者的論文量呈下滑走勢,但是被SCIE收錄的論文作者范圍在擴大,也就是說更多的老師積極投稿,并且被SCIE收錄。這表明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學校提倡的科技創新、激勵教師發表高質量學術成果的舉措已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論文被SCIE收錄合作國家/地區。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論文被SCIE 收錄合作國家/地區分析(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所發表的被SCIE收錄的文章中,與國外作者合作的文章所占比例較少,但趨勢是上升的,與國外合作者的國別逐年增加,合作文章數目逐年增加。從2007年的358篇文章作者反映出,與美國、新加坡、德國、日本、韓國、新西蘭、加拿大、英國等15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67篇文章;2008年的405篇文章,其中與美國、新加坡、臺灣、德國、日本、意大利、荷蘭、加拿大、英國、北愛爾蘭等22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文章88篇;2009年在被SCIE收錄的452篇論文中,分別與美國、加拿大、日本、德國、英國、臺灣、新加坡、葡萄牙、蘇格蘭、西班牙、比利時、喀麥隆、斯洛文尼亞等24個國家/地區的作者合作發表文章119篇。根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簡報》的統計,近些年中國發表的SCI論文中,國際合作產生的論文一直占中國SCI總數的20%左右。表2表明北京交通大學的論文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逐年增多,但并未達到平均水平,有進一步開發、提高的可能性,應進一步加強學校整體科研能力、提高科研人員國際合作意識。

      3.論文被SCIE收錄語種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論文語種分析(見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語種平均90%以上為英語,這是因為SCIE檢索工具是美國研制的,編輯語言為英語,收錄文獻時,英文文獻被首先考慮。

      4.論文被SCIE收錄主題內容分析。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論文的主題內容分析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每年超過20篇的學科主題有6個,分別是光學、多學科物理學、多學科材料科學、電力與電子工程學、應用物理學、應用數學,其中屬于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學科有5個??梢钥闯鯯CIE側重收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的成果,工程技術領域收錄的數量不多。北京交通大學被收錄的論文大多數由本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重點學科產出,說明學校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學科的建設正穩步、健康地向前推進。

      三、提高北京交通大學論文被SCIE收錄的措施

      從以上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數逐年遞增,但增長幅度與排名靠前大學收錄論文的增長率相比有較大差距,為了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研究水平,必須采取更為有力的措施,力爭在SCIE收錄論文的數量與質量上有較大突破。

      1.學科帶頭人的傳、幫、帶。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發表的論文被SCIE收錄數量在20篇以上的作者一共有24位,這些作者都是學科帶頭人,因此在鼓勵中青年教師和學生向這些知名度高的專家和教授請教的同時,學科帶頭人應以自身的經驗和學識帶動一些教師和學生,提高撰寫科研論文的水平,進一步提升北京交通大學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通過分析,雖然近三年來收錄論文達到20篇的作者有下滑趨勢,但因為在學校鼓勵、學科帶頭人示范作用下,其他老師也在不斷提高質量,增加論文被收錄機會,因此,論文收錄數不降反增。

      2.制定一系列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北京交通大學近三年被SCIE收錄的論文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較少,因此,學校的相關部門應該制定一系列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政策,鼓勵優秀人才去著名學術機構學習進修,參加國際著名學術機構的科研活動和學術團隊,擴大科研人員的學術視野和跟蹤國際科技前沿動態的能力,增強國際合作意識。

      3.投稿時盡量用英文。SCI本身的期刊源多數來自于英美,占總數的60%以上。而我國科技人員撰寫的被SCI收錄論文中英語語種達90%以上。從北京交通大學2007―2009年的統計結果看,1 215篇論文中只有115篇發表在中文期刊上,其余1 100篇是國內的英文期刊或外刊,占總數的90.6%。由此可見,用英文撰寫是進入SCIE的一個重要優勢。

      4.確切了解SCIE的收錄范圍。SCIE側重收錄自然科學基礎研究成果,工程技術領域的內容收錄較少。所以,準備發表文章的作者應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從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科學評價體系中獲得認可,以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

      參考文獻:

      [1]李玨,方國輝.基于Web of Science的中南大學科研論文定量分析[J].圖書館,2008,(2).

      [2]韓潔.SCI功能及局限性探討[J].圖書情報論壇,2008,(1).

      [3]秦長江.SCI、El收錄河南省三所高??萍颊撐牡钠诳捶治鯷J].現代情報,2005,(8).

      第6篇

      〔論文關鍵詞〕中學生;同伴支持;類型;學習成績 

       

      與小學相比,中學生與同伴共度的時間顯著增加,同伴關系的重要性也隨之上升。同伴關系在中學生的發展中具有成人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其影響甚至超過了父母。同伴關系的好壞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中學生的學習成績。有研究表明,不受歡迎的兒童學習成績普遍低于受歡迎的兒童,并且其缺勤率和中途輟學率也很高(楊光艷,陳清萍,2006)。同伴支持作為同伴關系的一種特殊形式對中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里的同伴支持主要是指中學中同齡人之間或者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支持關系。它以情感、信息和工具支持等直接或間接地對中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作用。 

       

      一、中學生同伴支持的類型 

       

      根據同伴的類型以及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將中學生同伴支持大致分為四類:自由支持、網絡支持、同伴服務以及同伴雇傭。這些類型的同伴支持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中學生的學習成績。 

      1.自由支持 

      這類同伴支持主要表現在中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當面臨困難時,個體主動地或不由自主地向同伴尋求幫助和支持,或者個體積極主動地向需要幫助的同伴提供援助。這種支持往往建立在友誼或同學友好關系的基礎之上,更多的在于關注成長、自我需要和人格發展等,是出于自愿的,常常以一對一的自由支持形式表現出來。 

      2.網絡支持 

      隨著網絡的普及,中學生常常通過網絡方式,如電子郵件或信息交流平臺等向同齡人傳遞信息,尋求或者提供支持,這類支持更多地表現為情感和信息支持。這種方式具有匿名性,這一點受到學生的歡迎,但這種方式不利于建立穩固的支持關系。 

      3.同伴服務 

      這類同伴支持是由具有相同的心理知識水平,并且面臨共同問題的中學生組成的支持小組,如具有相同學習困難的個體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支持。他們具有相同的話題,共同探討,共同尋求發展。 

      4.同伴雇傭 

      在學校中,教師常常指定一部分學生充當其他學生的同伴,以幫助他們提高。如安排學習成績好的或者相對較好的學生幫助學習成績較差者以提高他們的成績。這部分“被充當”同伴的學生往往具有較高的“地位”,并接受教師的指導和安排。這些學生被指定為同伴的角色,類似于雇傭充當同伴。 

       

      二、同伴支持直接影響中學生的學習成績 

       

      直觀上來看,中學生的學習成績直接受到學生知識儲備、學習技能和學習方法等的影響。同伴支持也主要是通過影響這三個方面來直接對中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作用。在學習過程中,同伴之間相互關心,互相傳遞學習信息,交流學習經驗,直接地給予學習上的支持和幫助。這種支持關系可能是自由形成的,也可能是教師指導安排的。 

      在眾多的支持形式中,同伴輔導對學習成績的直接作用最明顯。這里的同伴輔導主要是指同伴之間開展的學習上的輔導。在學習過程中,同伴輔導作為同伴支持關系的一個系統,包含了學生互助學習和通過輔導來自我學習(topping,1996)。根據moust and schmidt(1994)的研究,同伴輔導中,同伴“輔導員”的作用超越了教師,他們比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學習問題,因為他們具有相似的學習經歷。同伴輔導可以使被輔導者的學習更加有效,同時也有利于自身的學習提高(jones,1995),因為同伴支持具有交互性,在給予他人支持的同時,個體也得到他人的支持而從中獲益。同伴輔導通過同伴之間的學習經驗交流、方法探討以及技能培訓等方式拓寬各自的學習方式和思維,使學生們更加系統地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從而更加深入地學習,提高學習成績。 

      此外,同伴支持具有認知發展功能,良好的同伴支持可以使個體的“最近發展區”得到開發(周宗奎,2007)。中學生在同伴的支持和輔導下其學習水平將會大大地提高,這必然會使個體的學習成績得以提升。 

       

      三、同伴支持通過調節作用間接對中學生學習成績產生影響 

       

      中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僅受到智力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同伴支持能夠通過調節中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尊、學習動機、情緒等間接地對其學習成績產生影響。 

      1.同伴支持通過自我效能感影響學習成績 

      研究表明,同伴支持通過四個方面改變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即個體先前的成就表現、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以及心理狀態(cindy,2003)。中學生來自同伴的支持也是通過這四個方面對自我效能感發生作用:(1)中學生先前的成績表現是自我效能感最有力的資源,而這些表現會受到同伴評價的影響,來自同伴的積極評價會增強個體的自我效能感。(2)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觀察同伴的榜樣行為來獲得間接經驗。當個體看到與自己水平相似的同伴在學習上取得成功時,就會增強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也可以成功。(3)在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同伴常常以建議和勸說來對個體加以引導,以在學習上取得進步,這種勸說通常由具有影響力(如學習成績好)的同伴來實施。勸說的根據越可信,就越能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感。(4)在學習生活中,中學生的學習效能感會受到當時的心理情緒狀態的影響,積極的心理狀態會增強自我效能感,而消極的心理狀態則會降低效能感。來自同伴的情感支持可以使個體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減少個體的消極情緒,從而改變效能信念。 

      許多研究都已經表明,自我效能感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coutinho s,2008; friedel et al,2007),且自我效能感對學習成績有直接的影響作用(magogwe and oliver,2007)。培養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同伴支持可以調節自我效能感,而自我效能感又與學習成績有密切聯系,因而同伴支持可以通過改變中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來間接地對學習成績產生作用。 

      2.同伴支持通過自尊影響學習成績 

      中學階段是個體自尊的快速發展階段。自尊對中學生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其人格的發展,而且對其學習成績也有重要作用。不少研究已經發現,學生的學業成績與自尊之間存在著密切關系。shavelson和bolus(1982)的研究甚至證明了學生的自尊和學習成績之間存在著因果決定關系。covington(1989)研究發現,自尊水平增強或者降低時,學業成績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據此他認為自尊的改變會引起學業成績的起伏。自尊除了直接影響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外,還可以通過影響學習倦怠、學習適應、學習動機等間接對學習成績發生作用。 

      同伴關系的研究表明,同伴關系直接對青少年自尊產生重要影響(張麗華,2009),那些與同伴關系密切、同伴接受性高或對同伴關系較為滿意的個體往往具有較高水平的自尊,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自尊的發展。社會支持的研究也指出,來自朋友的肯定和支持與青少年的學業自尊有較高的相關(劉春梅,鄒泓,2007)。同伴支持建立在良好的同伴接納的基礎之上,由此我們可以推論,良好的同伴支持必然對中學生的自尊產生影響。另外,同伴支持環境可以給中學生帶來安全感和歸屬感,而安全感和歸屬感作為自尊形成的要素必然對其產生重要的影響。中學生的自尊具有不穩定性,同伴支持可以調整個體的自尊水平,使其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同伴支持正是通過調整中學生的自尊水平來對學習成績產生影響。 

      3.同伴支持通過學習動機影響學習成績 

      學習動機直接影響中學生的學習成績,這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同伴支持除了直接影響學習成績外,還可以通過學習動機間接影響學習成績。社會支持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石學云,2005)。 

      cindy(2003)指出,良好的同伴支持能夠促進積極的個人動機。kathryn et al.(2010)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學校中同伴支持以積極的方式影響學生的學業動機。當學生感知到同伴向自己提供學業期望、幫助、建議和情感支持并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時,更傾向于展示學習的積極方面。同伴支持對學習動機的影響主要表現為: 

      (1)學生的個人價值觀是影響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同伴之間相互交流對于學習成績的價值觀和期望將會對個體的價值觀產生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個體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學習動機。(2)同伴為發展個體的學業能力(競爭力)提供幫助。中學生同伴之間會經常相互澄清和解釋關于教師的指導,如他們應該做什么以及他們應該如何做。同時,同伴也以榜樣或相互比較的形式向個體傳遞信息,提高個體競爭力。(3)同伴支持環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個體可以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學生具有較強的親和內驅力,希望獲得他人的關心、愛護和支持,希望在同伴中獲得一定的地位,得到同伴的尊重。而良好的學習成績是滿足學生這一需要的最好方式。 

      4.同伴支持通過情緒影響學習成績 

      積極而穩定的情緒對中學生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可以使個體更好地適應學習,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同時還可以激發和維持個體的學習動機,使個體更加專心于學習;而消極不穩定的情緒會使學生煩躁不安,思維混亂,注意力不集中,這將嚴重干擾學習。 

      同伴支持具有情緒功能。同伴關系對青少年情緒的發展非常重要,當個體進入青春期時,他們越來越依靠其同伴以獲得情感支持,特別是在遇到麻煩或困惑時。而青少年的情緒極不穩定,常常受到消極情緒的影響。他們應對消極情緒的能力取決于他們能否與同伴建立起新型的支持關系。同伴的關心、愛護和鼓勵可以幫助個體走出消極情緒的陰霾,且良好的同伴支持環境可以使個體長期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同伴支持可以通過其情緒功能間接對中學生的學習成績產生影響。 

       

      四、中學生同伴支持的反向作用 

       

      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同伴支持是指積極的同伴支持,它積極影響個體的行為結果。事實上同伴支持也存在消極的一面,對個體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 

      1.錯誤認知的誤導 

      在中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盡管同伴之間相互支持和幫助,但不同的個體具有不同的認知和價值觀念,而這些認知或觀念不一定都是正確的。同伴的錯誤認知或觀念可能會在學習過程中誤導個體,盡管支持者并不是有意的。另外,也存在這樣的支持群體,這種群體中的成員都持有錯誤的觀念和認知,但他們共同以一種錯誤的認知來相互支持和引導對方,進而將整個群體成員引入歧途。如群體中成員都認為學習成績無用,并且相互認同這種觀點,就很可能導致整個群體出現厭學狀態。因而在學習生活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其指導作用,樹立學生正確的認知觀念,并且盡量使支持雙方在認知和行為上做到匹配,從而使學生在同伴支持過程中以正確的方式相互引導和支持。 

      2.過度依賴 

      第7篇

      關鍵詞:高職;統計課;形成性評價;路徑

      一、形成性評價的歷史沿革及概念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對于傳統的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其正式提出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7年,美國教育評價專家斯克里文在其著作《評價方法論》中首先提出了形成性評價的概念,之后,布盧姆等人將該理論豐富和發展,使其最終成為現代教育評價的核心內容。直至今日,西方國家在形成性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國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目前國內在此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還較欠缺,尤其是在高職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中的研究甚少。

      所謂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做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展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布盧姆認為,形成性評價不僅是改進教學工作、提高學習效果、形成適合于教育對象的重要教學手段,還是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充分發掘學生學習潛力的重要手段。

      二、高職傳統統計課教學評價方式的不足

      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統計作為高職財經類專業必修的一門課程,在當前的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評價主要以考查學生掌握的知識為主,忽視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應用能力,基本是一考定成績,評價項目的設計不能反映教學目標的要求,沒有針對性,重點不突出;(2)缺乏改進和激勵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過分重視教學內容的完成而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對學生每個階段的不足和進步缺乏了解和激勵措施;(3)評價手段單一,教師主要通過期末考試來評定學生的成績,很少進行課堂測驗、小組討論、市場調查等實踐教學活動;(4)缺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評價,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態度、學習策略等進行具體的評價與指導。

      三、形成性評價在統計課中的應用路徑分析

      1.對課程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質量決定了課程教學完成的質量,統計課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統計工作、靜態分析、動態分析、指數分析、回歸分析和統計法規等幾方面。在進行整門課的教學設計時,應從兩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考慮到,面對高職學生,大多數學生的數學基礎比較薄弱,對一些數學計算和公式的學習很吃力,這時,就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要清楚針對不同專業特點的學生,他們已經了解了什么?我們還應教會他們什么?如何教?等問題。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曾說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職業教育本身是為職業行業服務的。因此,教學內容一定要聯系學生將來的生活和工作的實際需求,培養他們深入學習和不斷思考的習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促進其全面發展。二是要精心組織每一堂課,具體而言,可以從五個方面展開:(1)課前,根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提出1~2個統計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身邊的生活和經濟現象進行思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并圍繞學生的困難展開教學;(2)針對提出的問題分小組討論,由組長記錄小組討論情況及每一個同學的具體表現;(3)老師觀察各小組的討論情況,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適當的幫助;(4)各小組選派代表陳述成果,在全班進行討論,師生參與互動;(5)進行課堂教學,對難點和疑點進行講解,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2.合理制定評價標準

      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在教育中更加強調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其主體地位凸顯,在教學中也就更加注重受教育者能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老師作為形成性評價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首先要對任課老師進行全面培訓,然后由任課老師主導,帶領學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讓學生充分了解評價標準的內涵及自己的水平,評價方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目標、培養目標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尤其強調在小組學習中的合作精神和個人表現。統計課的教學一般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方面的評價項目主要包括提問、課堂表現、課堂討論、個人陳述、個人項目、小組項目、學習報告、單元測試等;實踐教學方面主要包括市場調查、參與問卷設計與發放、PPT制作、小組匯報等內容。

      3.分小組教學,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實行組長負責制

      現在高職院校班級人數普遍較多,一般大概在60人左右,為了更好地實施形成性評價,應在開學的第一堂課,把全班學生分為4~5個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成長檔案,內容包括:姓名、愛好、學習情況記錄(出勤、聽課、參與市場調查情況、上課發言的情況、在小組中的表現等),互評與自評相結合。每次課結束后,任課老師要檢查記錄檔案,并針對每個學生情況寫出指導性評語,既要指出優點,又要指出缺點,提出改進的方法,最后還要簽字確認。通過這種方式,老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進步與不足,收到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學生可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下,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明確應該努力的方向,培養和激發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形成性評價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實施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為了真正發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評價方案及評價標準應盡量簡單易操作,方便實施,教師要向學生解釋清楚評價的要求、方法、評判的標準和內容,讓學生完全明白實施形成性評價的實際意義并能進行熟練的操作。(2)評價要與統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符合教學需要,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學,不能因為評價而評價或以評價為目標進行教學,同時要簡化評價程序,避免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3)避免評價結果的誤用與偏見,使形成性評價成為一種積極有效的激勵手段,同時評價結果要以有建設性的方式反饋給被評價者,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4)合理地利用評價信息進行教學改進與決策,充分發揮形成性評價的監督作用,師生需要定期進行反饋與交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5)在形成性評價中,老師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實施形成性評價最大的問題是老師是否有恒心、有毅力堅持做下去,這也需要學校出臺一定的保障與激勵措施。

      在教學中如何運用好形成性評價,并以此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是高職統計教學中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適度地運用形成性評價,使教學與評價緊密相連,對于提高高職統計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