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醫護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時間:2023-07-18 16:28:22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護理的基本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醫護理的基本概念

      第1篇

      【關鍵詞】棚改,綠化,生態系統

      1、 有利于發揮綠地系統的生態效應

      在棚戶區環境中,合理布置綠化,除了可以軟化建筑環境、產生高質量的景觀效果外,還可以改善居住區小氣候,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和三廢污染等。如我國北方地區,秋冬季節寒冷、干旱多風,所以在居住區進行綠地設計時,要充分考慮防風、防塵、降低風速等要求,選擇適應這種氣候的植物;而南方地區,夏季高溫,炎熱時間長,綠地設計應首先考慮通風降溫問題,來改善小氣候,充分發揮綠地系統的生態效應。但目前棚戶區綠地的生態作用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設計者往往只重視綠地的形式和景觀效果,而忽視其生態效應。辟如相當一部分地區的小區綠地中出現了大面積的鋪裝廣場和硬地,而缺乏高大樹種,“綠地不少、綠蔭不足”,夏日炎炎中不但起不到改善氣候的作用,反而加大了居住區的熱島效應,這樣的綠化設計決不是從居民的實際需要出發。所以小區綠化生態化,只有兼顧了社會、經濟、環境三者的整體協調發展,才真正把握“以人為本”的內涵。而生態小區的建設將會逐漸改變目前城市建設中環境污染、缺乏有效環境保護等不合理現狀,實現節能、節地、節水、低污染以及物業等的有效管理,為小區和城市自身環境改善帶來強大動力。

      2、充分體現綠地環境的實用性

      棚戶區綠地環境的實用性是居民對環境的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設計師著手設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在住區內部的大量日常休閑活動,是居民的散步、逗留、觀望、交談等,這些活動多數都與室外公共設施及可吸引人們駐足的小尺度空間有關,所以要充分了解使用者對于戶外活動的功能要求,分析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尊重其各自的使用習慣,做到物盡其用,避免華而不實。一般來說,一個小區需要的休閑場地包括:一定面積的廣場,供晨練與駐足聊天、兒童游戲場、小尺度的休閑空間、健身區等。當然這些設施不一定要全,需根據小區規模以及實際情況予以選擇,不能只要功能不要綠化,也不能只要綠化不要功能。有些居住區綠化設計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景為本”,片面強調構圖,鋪裝、植物模紋等視覺形式,而忽視居住人群實際需要,如樓盤問用綠地做隔離帶,視覺效果不錯,卻忽視了人們生活的方便,兩分鐘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幾分鐘;也有的居住區綠化設計沒有把殘疾人的行為考慮進去,為殘疾人的出行帶來不便。

      棚戶區綠化設計要做到“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是設計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齡結構、職業、生活、工作習慣、生理要求的基礎上,將觀賞與休閑相結合,創造參與性強的景觀綠地,進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設計,這樣才能使每一個細節都尊重和體貼人的活動行為,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3、綠化體現文化性

      棚戶區綠化設計應體現所在地域的文化特征,因地制宜的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征的空間環境,避免盲目的移植??v觀我們的房地產廣告中的歐陸風格、異國風情已蔚然成風,羅馬柱和歐式雕翅配上修剪的花團,處處可見。應該說,在綠地環境中,適當引進國外居住區環境景觀的一些特色,對豐富我們的環境形態、滿足多元的居民審美需求會有所幫助,但如果成為“風氣”和“時尚”,則走入了誤區。因為棚戶區環境形式必然會受到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居住綠地環境只有適應當地的自然氣候才會有生命力;另一方面,由于各地風土文化不同,因而居住者對居住綠地環境還存在風土上的適應性。因為不同地域的不同條件下,人們的居住觀念、風俗文化、生活習慣等是各不相同的,而這些不同具體體現在人們對環境中的“鄉土感”和“故鄉情懷”的感受和認同。

      4、 實現綠化給居民帶來的親密與和諧

      棚戶區綠地的面積一般不大,不可能像城市公園那樣有開闊的場地。所以在設計時要注意尺度感和親和性,使居民能真正參與其中,產生親密與和諧之感。但有好多小區在設計中卻忽略了這點,如在綠地上設計了大尺度的公共雕塑,居民只可遠觀,而不可參與其中活動;或者在小區中心照搬廣場設計中的大面積的、純觀賞性的花壇、草坪,人們只能觀賞而不能進入,綠地仿佛是小區空間的占領者,居民卻成為“被驅逐者”,即使設計了一些步行道,由于沒有綠蔭,人卻無法駐足停留,給人無法親近的感覺。所以要讓居民在綠地內感到親密與和諧,處處有“人”的參與,設計時必須掌握好綠化和各項公共設施以及各種小品的尺度和關系,使它們平易近人。

      總之,在今天,建筑顯然己不再是單純的造型藝術了,關聯領域的擴大增加了建筑設計的復雜性與困難度,意義更多偏向于環境與建筑的相互關系之中。而綠色植物是建筑室內外景觀設計最常用和最豐富的設計元素。結合棚戶區改造項目調查研究,我國在對棚戶區項目綠化布局實施情況不好,沒有真正改造環境,只是讓居民住進了新房,對于這種情況進行了問題分析和建議,畢竟棚戶區改造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生工程。對今后臟亂不堪的棚戶區能夠煥然一新的改變,搖身一變成為設備先進、綠化程度高的現代化建筑群,不僅對棚戶區居民生活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加為城市的市容市貌注入了清新的元素。

      參考文獻

      第2篇

          根據課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中醫護理學基礎的課堂授課時,首先應對其背景、研究目標和內容、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做詳細介紹,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并提高其學習興趣。其次,對中醫護理學基礎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要做重點講解。尤其是基本操作,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操作進行講解,讓學習更加直觀,增強感性化認識,讓學生實實在在地掌握一些護理操作基本知識。然后,再通過實際操作,把所學知識牢牢掌握。另外,教學過程中要有所側重,避免重復講授之前已經學習過的知識,把有限的教學學時用到新知識、新技能教學中去,以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授課質量。最后,教師可以向學校提出申請,根據課堂授課的實際需要,適當增加課時,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改進教學隨著學科自身的發展,醫學的知識也在不斷更新。新知識、新問題層出不窮,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夯實自己的基礎,更新自己的知識,多了解、多學習新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真正地盡到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作為中醫護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師,應該在深入學習和研究中醫學知識的同時,系統學習護理學基礎知識和常見臨床操作技術,為更好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作為一名教師應做好以下幾方面,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首先,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全面。因此,在備課時,每課時應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在課堂開始時,要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明確告訴學生,使他們了解在本節課要掌握什么內容。這樣學生心中有數,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有限的時間內可掌握更多的內容[1]。其次,豐富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手段是一名教師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師的課堂授課水平對一節課的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主動學習;然后再對問題的難點、重點進行詳細的解答,這樣不但有利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明確基本概念。中醫護理學基礎基本概念多,容易混淆,在課堂授課時可以結合實際病例深入淺出地做好這些基本概念的講解工作,使學生更加準確地掌握這些基本內容,為今后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中醫護理學基礎是一門中醫學基礎學科,是高等醫學護理學專業的必修課。其理論性強、基本概念繁多、內容抽象,初學者往往難以理解和掌握,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在教學改革中,要激發和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其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實踐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以培養出更多合格、優秀的臨床護理人才。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突出中醫護理的特色。中醫護理學基礎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理論結合實踐,教與學并重”,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融入到學習中來。比如說在講授放血療法等基本操作方法的時候,可以事先選擇好適宜此方法的學生為演示對象,進行現場講解并演示,把此操作的要點講明,亦可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其次,要以中醫護理學基礎為支點,系統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等各學科知識,為學生打下牢固的醫學基礎知識。另外,要注重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中醫護理學基礎的特點之一就是理論抽象、枯燥,適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對于一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內容,如中醫護理學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艾灸、拔罐、針刺、刮痧等內容,可采用多媒體視頻教學的方式,通過觀看視頻,使學生有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從而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中醫護理學基礎作為護理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基礎學科,在理論聯系臨床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課程的教學改革中,要通過學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面的努力,來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后期的臨床各學科學習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3篇

      關鍵詞: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精簡;調整

      為了適應中醫護理專業的現代化人才培養需要,湖南中醫藥大學(以下簡稱“我?!保χ嗅t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重新修訂,總課時從64課時調整到了48課時,同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提高其操作水平,實驗課時從時調整到了12學時,因此,課堂教學內容也就相應地進行精簡和調整,教學方法也應同步改進。盧芳國等曾經從中醫院校護理專業的生源特點與專業層次上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從明確課程定位、加強教材建設、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護理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1]李珊等從護理專業的特殊性出發調整教學內容,根據授課內容調整教學方法等方面,探索了“免疫學基礎和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2]

      但目前缺少針對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修改后的教學大綱的教學改革具體措施,本文就從這點出發,探索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方案具體設計,以期對中醫護理專業教學改革提供有意義的參考。

      一、濃縮理論課教學內容,精簡知識點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大綱經重新修訂后,總課時調整到48課時,其中實驗課增加到12課時,理論課36課時,在這相對有限的學時內,要學完本門課程的從免疫學到病原微生物學再到寄生蟲學的三大部分內容,任務量很大,因此課時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更要適當精簡,這就要求高校在教材選購、教學章節安排、每章節課時具體安排、知識點講解詳略上做好精細的規劃。

      1.理論教材選購

      針對中醫護理專業特點,選擇內容精簡但能基本覆蓋主要知識點的教材版本。老師只講解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和重點知識,即大綱中明確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點和部分與臨床結合緊密的知識點,剩下的大綱中只要求熟悉的和了解的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并把部分自學內容納入學生年終考核的一部分。在理論教材的選購上,比如王易、袁嘉麗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2012年8月第三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范虹、盧芳國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2003年8月第一版,科學出版社)等版本的理論教材內容既全面又較精簡,可作為選擇參考,合適的教材選購是搞好理論教學的第一步。

      2.理論教學章節學時與內容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要對這門課程的全部章節的教學學時進行整體合理的安排,哪些章節要重點講解,哪些章節要簡略,哪些章節留給學生自學,都要有完整詳細的規劃。我們考慮:免疫學部分安排12個課時,每次3學時,共4次課,老師分四次分別選講免疫學基本概念與免疫細胞激活物、免疫分子、免疫細胞和免疫應答四部分內容,免疫學應用留給學生自學并在實驗課時結合操作講解。病原生物學部分安排21學時,每次3學時,共7次課,第一次課主要講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人體微生態系、正常微生物群與機會性感染、感染的影響因素、消毒與滅菌等基礎知識。第二次課主要講解細菌的形態與結構、染色鑒別方法、細菌的人工培養、細菌感染機制與臨床表現、細菌的傳播方式等方面的知識。第三次和第四次課主要講解一些重要的致病細菌,包括化膿性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腸道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放線菌等比較常引起人體健康危害的細菌,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放線菌等內容留給學生自學。講解內容包括病原菌的生物學性狀、傳染源與傳播方式、臨床表現、檢測與防治等知識,病原菌致病機制等內容留給學生自學。第五次課主要講解病毒總論部分,知識點包括病毒的基本形態與結構、病毒的類型、病毒的培養、病毒感染的類型與傳播方式等。第六次課具體講解幾種常見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皰疹病毒、乙肝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同樣主要介紹它們的生物學性狀、傳染源與傳播方式、臨床表現、檢測與防治這四部分內容,其他的致病病毒留給學生自學。第七次簡要介紹真菌病害知識,包括真菌形態以及淺表感染真菌(幾種常見蘚類)和兩種深部感染真菌(白假絲酵母菌和新生隱球菌),其他內容留給學生自學。寄生蟲學部分安排3個課時,共1次課,老師講解寄生蟲的基本概念、流行與危害,并講解醫學蠕蟲中的似蚓蛔線蟲和日本血吸蟲,它們的形態、結構、生活史與致病性,其他的寄生蟲留給學生自學。

      通過這樣安排,在有限的時間里,老師基本講解了本門課程的重要基礎知識,通過老師講授使學生掌握了主要的知識點,學生通過自學熟悉與了解了剩下的知識點并擴充知識面。這樣既完成了本門課程的學習,又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并且使學生的學習充滿靈活主動性,為其他醫學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實驗課教學改革

      1.實驗教材選擇

      實驗課改革后擴充為12課時,每次3學時,共4次實驗課。實驗教材可選擇與理論教材配套的教材,如伍參榮、盧芳國主編的《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程》教材(2014年1月第一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羅晶、關洪全主編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驗》教材(2012年6月第一版,人民衛生出版社)等版本的教材比較合適。

      2.實驗內容教學改革

      實驗課時調整后,第一次實驗安排免疫學實驗與細菌學的革蘭染色實驗,學生主要操作免疫學凝集反應、沉淀反應和細菌學革蘭染色實驗,老師給學生示教酶聯免疫吸附實驗、巨噬細胞吞噬實驗等免疫學實驗內容。第二次實驗課,安排細菌總論實驗,學生主要操作細菌分布(人體皮膚、咽喉部、空氣中等)、細菌基礎培養基的制備、高壓滅菌鍋的操作使用和藥敏實驗,老師介紹細菌培養基組成、常用消毒滅菌方法和細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等實驗內容,這些實驗相對于護理專業學生來說很重要,許多院校也把它列為護理專業主要操作實驗之一[3]。第三次安排細菌各論實驗,內容主要包括化膿性球菌和腸道桿菌,學生操作化膿性球菌的劃線培養、分離鑒定操作,腸道致病菌的血清學鑒定(肥達氏反應)實驗,老師講解示教化膿性球菌菌落特征及血清學鑒定方法、腸道桿菌菌落特征及生化鑒定方法等內容。第四次安排病毒學實驗和真菌與寄生蟲學實驗,學生做流感病毒的血凝實驗,老師展示講解常見致病真菌的菌落特征標本、常見寄生蟲卵標本,最后學生參觀學校寄生蟲標本館觀察人體常見寄生蟲大型標本。通過實驗教學內容改革,讓學生在比較有限的時間里掌握病原生物學基本實驗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并加深了其對于理論課內容的理解,特別是培養了學生無菌操作意識、藥敏反應常識和處理最常見的病原菌感染的能力。

      三、知識點精簡后的教學安排

      中醫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課時縮減、知識點精簡后,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生要完成本門課程免疫學基礎、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三大部分內容的學習,老師只能講解課程中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內容,學生自學其余內容,這樣安排、使護理專業學生既可以了解本門課程基本知識構架,又可以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又給予了學生極大的學習自,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護理專業特點進行針對性和選擇性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習思路。并且從大學階段提高護理專業學生素質的角度講,對這門課程中不常見的微生物、寄生蟲等內容,只有精簡和留給學生自學以后,才能在時間、精力和資源上保證其他專業課程以及與護理學特點有關的心理、人文等知識的學習[4],最終使培養出來的中醫護理專業學生更好地滿足社會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盧芳國,伍參榮,陳 燕,等.中醫院校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現狀與改革思路[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08).

      [2]李 珊,盧芳國.護理專業《免疫學基礎和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改革嘗試[J].中醫藥導報,2009(04).

      [3]謝國武.護理專業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嘗試[J].衛生職業教育,2007(05).

      [4]黃愛麗.高職護理《病原生物學與免疫學》的設置現狀與改革[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0(03).

      第4篇

      一、陰陽學說教學現狀

      中醫護理這門課程在介紹陰陽學說時多以文字描述。對于剛剛入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缺乏醫學基礎知識,而課本語言抽象,這很不利于學生對于陰陽學說的理解。

      二、教學中應注意的地方

      (一)確立教學目標

      預則立,有目標,就有了教學方向。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確定了陰陽學說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習之前有一個認識。陰陽學說的知識目標:熟悉陰陽學說的概念、基本內容,了解陰陽學說在中醫護理中的應用;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和諧、平衡觀念。

      (二)確定教學內容

      有位德國學者說過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溶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梅英認為有價值的教學情境應貼近學生的經驗,聯系現實生活,應該簡約鮮活,而學生不只是停留在情境的表面,應觸景生情,進入實質的領域,感受到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行有效的學習。

      1.引入新課

      (1)提問法引入

      在課堂中,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聽過哪些包含陰陽的詞語?大家會說出關于天氣的描述,如艷陽天、陰天,醫院的化驗檢查結果有陽性結果、陰性結果等。教師可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引出陰陽的基本概念。

      (2)圖片法引入

      展示韓國國旗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圖片的顏色、猜測圖片的含義。圖案和中國古代的太極八卦圖很像,中央是太極圖案,四周配以八卦圖形之乾卦、坤卦、坎卦和離卦。太極圖中的紅色代表陽,藍色代表陰,四周乾卦代表天空,坤卦代表大地,坎卦是月亮和水,離卦為太陽和火?;鹋c水、晝與夜、黑暗與光明、建設與破壞、男與女、正與負等,作為宇宙中兩種強大力量,通過相互對立制約而達到和諧與平衡。

      (3)古典文學著作《紅樓夢》引入

      《紅樓夢》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中一段史湘云與丫頭翠縷的談話探討了陰陽的相關問題。在課堂中,教師可先播放紅樓夢87版有關陰陽的這一段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的關注點集中在陰陽的討論上。視頻畫面優美、語言生動,學生樂于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習非常積極。

      2.講授新課

      (1)圖畫法展示

      在講解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時,我在黑板上畫出陰陽魚,讓學生思考能從陰陽魚圖中發現什么?繼而向學生講解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并據此設計了幾個小問題,加深了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2)生活實例展示法

      教師可借助一年四季的變化來說明陰陽學說的對立、互根、轉化、消長平衡;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引導學生感受四季寒熱、陰陽的變化。

      (3)圖表法展示

      在陰陽學說中,教師可借助圖的鮮明、直觀、概括、邏輯、易記等長處,在講解陰陽學說時聲形并茂,讓學生視聽結合,從而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奧的理論通俗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在教學中,我借助立體圖表直觀展示陰陽平衡、陰陽偏盛、陰陽偏衰。

      3.課堂總結、拓展

      第5篇

      【關鍵詞】 急診科;中醫護理;實踐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336-01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醫院的護理工作已經由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轉化為現階段的以患者為中心,在這一轉化歷程之中,醫療模式與護理模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在中醫護理理念中,“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都是中醫護理學倡導的基本概念,這與以患者為中心的新型護理模式不謀而合。近些年來,我院急診科利用中醫護理的理念開展護理工作,成效顯著,現總結報告如下。

      1 急診中醫護理實踐方式

      開展急診中醫護理實踐的指導思想就是傳統中醫,其主導的依據就是辨證論治,有著十分豐富的內容與含義,具體的護理內容包括用藥護理、飲食護理、情志護理、給藥技術護理、生活護理等等。

      1.1 急診多發疾病的護理方式 在急診中,遇到的疾病類型較多,包括急性中毒病癥、多發疾病以及其他嚴重的疾病等等[2]。對于急性中毒患者的護理,可以使用大黃進行導瀉,幫助患者將毒物排除,根據有關的記載顯示,閉癥包括陰閉與陽閉兩種,對于陰閉者可以鼻飼蘇合香丸,對于陽閉者可以鼻飼安宮牛黃丸;對于一些常見的多發疾病,可以使用柴胡針劑以及刮痧行常規護理;對于其他嚴重的疾病,可以適當的配合中醫護理方式,均能夠收受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對于小兒急驚風、脫證、厥證等急性癥狀,在對患者進行急救時,可以刺激相應的穴位進行輔助治療。

      1.2 加強情感護理 中醫的理念認為,情志活動的變化與人體的病理、生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情志護理也是中醫護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很多急診患者在入院后都會伴隨緊張、焦慮的情緒,因此,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要加強情感護理,加強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態變化,及時的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3]。

      1.3 不良反應的關注 在實際的護理過程中,要加強對患者不良反應的關注,并根據用藥時間、用藥方法與配伍總結藥物的使用經驗,將藥效發揮至最大化。此外,院內也定期舉行中藥知識的相關培訓,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綜合素養,讓護理工作能夠更好的進行。

      1.4 飲食與生活護理 對于患者的飲食護理,根據中醫宣傳的夏秋養陽、秋冬養陰的方式進行,在進行飲食宣傳時,需要根據氣候、氣候、患者病情、食物性質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減少飲食對患者的刺激。此外,還要加強生活護理,為患者提供必要的指導,根據季節的變化,讓患者合理的增減衣物,適當的進行運動[4]。

      2 結 果

      近年來我院對急診科實施中醫護理,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在實際工作中,常使用掐學法、穴位注射、艾灸法、刮痧法、鼻飼法、穴位注射、霧化吸入的方式進行治療,這些治療方式適應性廣、價格低廉、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簡便易行,受到了患者的好評,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和諧化發展。

      3 討 論

      從中醫的角度而言,人體是一種以經絡、臟腑、氣血為一體的整體,急診科患者常常有發病快、發病急的特征,護理人員不僅是患者的護理者,也是教育者、協作者、研究者和管理者,中醫護理理念強調辨證觀與醫學整體觀,護理人員在開展護理工作時,必須要充分的考慮到患者的心態,并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制定出完善的護理措施。

      中醫傳統的操作技術較多,包括推拿、拔罐、艾灸、敷藥、熏洗、耳穴埋籽等方式,在急診中,遇到患者出現惡心、疼痛、嘔吐、腹瀉、腹脹、抽搐、尿失禁、尿潴留等情況時,就可以綜合的利用中醫操作技術,采用推拿、拔罐、艾灸、敷藥、熏洗、耳穴埋籽、學法、穴位注射、艾灸法、刮痧法、鼻飼法、穴位注射、霧化吸入等非侵入性的方式進行輔助治療,這樣既可減少患者的痛苦,也能夠提升中醫護理的質量[5]。

      在服藥護理方面,應該注意給藥的時間與方法,在患者入院后,要及時的進行臟腑定位,根據時辰進行給藥,在護理上應該遵醫囑分熱服、溫服與涼服,服藥后叮囑患者多飲水、蓋被發汗,這樣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護理的療效。

      在飲食護理方面,中醫提倡“藥食同源”的理念,食物的五味對于人體的病理與生理都有著較大的影響,食物的溫熱含量能夠很好的調節人體陰陽平衡。首先,飲食護理要尊重患者的個體差異,在實施護理前要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體質的情況,對于有熱證的患者宜以清淡飲食為主;對于有寒性病癥與虛寒體質的患者應該多進食桂圓、羊肉、鯽魚等溫補食品;對于夜不能寐的患者應該多使用萵筍、冬瓜等食物,這樣才能調整患者的陰陽平衡;其次,在進行飲食護理時要強調節制,在了解患者飲食偏好時應該按照實際情況進行糾偏補缺,如某些高血脂、高血壓患者喜愛大魚大肉,這時就應該耐心的講解這種飲食嗜好的危害,幫助患者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6]。

      在起居護理方面,應該為患者創造出舒適、安靜的環境,保證患者的身體舒適與心情愉快,同時,要用科學的方式指導患者進行身體鍛煉,這樣不僅能夠幫助患者增強體質,在康復出院后,也能夠有效防止其他疾病的發生。

      對急診科實施中醫護理治療相關的疾病不僅提升了臨床療效與護理質量,也提升了醫院的品牌,在整個護理過程中,從始至終都貫穿這中醫的理論,不僅縮短了患者病程,減輕患者疼痛,也實現人性化管理,提升了療效[7]。中醫護理是一門復雜的學科,為了提升護理的質量,促進護理工作的現代化發展,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要加強護理人才的培養,建設一支有著現代化素質的專業護理人才隊伍,這支隊伍不僅要具有中醫、西醫的護理基礎知識,也要有著高等護理教育學歷,也要掌握必備的文學、自然科學、邏輯學、哲學、信息論、社會學、教育學與美學方面的知識,并能夠將這些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讓他們在護理的過程中發揚出中醫的治療優勢,也可以利用現代化的護理理念來填補傳統護理技能的空缺。近些年來,我院采取了各種措施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對不同層次的護理人員采用了系統化、針對化的護理措施,并制定了完善的考核方案,對人才進行科學的培養與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包金榮.中醫醫院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如何突出和保持中醫特色[A].全國中醫、中西醫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8:98-101.

      [2] 蔣志娟,周琦,馬秋平.循證護理有利于特色中醫護理發展[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12):234-235.

      [3] 李潔.中醫特色護理在急診科的運用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2,03(30):67-68.

      [4] 趙向碧,羅小玲.情志護理在中醫護理中的運用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88-89.

      [5] 顧仿亞,蔡曉青.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中中醫護理工作的機遇與挑戰[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中醫、中西醫結合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223-225.

      第6篇

      1.1加強護理團隊建設,提升護士職業素養護理文化與品牌的建設離不開高素質的護理團隊。要加強護士的團隊建設,必須不斷提升護士的職業素養。護理部在工作管理中,要注重培養護士的團隊意識,增加集體榮譽感,提高與他人協作配合能力。護理部常年舉辦護理團隊與個人素質提高班,設計全套系統化課程,包含團隊意識與管理、現代員工協作能力、護士禮儀、職業形象、護士語言與行為規范、護患溝通、美學、心理學、人文關懷、護理價值觀等,激發護士學習興趣和熱情,提升職業素養,從而不斷提升護理團隊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1.2創新護理質量管理理念,全員參與PDCA循環質量改進護理質量是護理管理的核心。我院在護理質量管理上,積極探索運用科學管理工具進行護理質量持續改進。自去年10月以來,運用PDCA循環、頭腦風暴法、RCA根本原因分析法、QC手法、5W1H工作法等,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提高,并通過科室QC小組成果展示活動,為護士長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互相借鑒經驗,彌補不足,共同提高護理管理水平。自開展PDCA循環質量管理以來,護士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質量意識、發散性思維等有了明顯的提高,質量改進變以前的“要我改”為現在的“我要改”,質量控制變以前的“重檢查”為現在的“重改進”。護理質量管理組織向臨床一線科室前移,實現護士長、護理組長及專項質控護士、護士的三級管理模式。

      1.3加強護理??瀑|量建設,不斷促進??谱o理發展今年我院??谱o理建設,在以往靜脈治療、糖尿病護理、壓瘡護理、危重癥護理4個??菩〗M基礎上,又新建立急診急救護理、中醫護理2個??菩〗M,并成立我院??谱o理管理委員會,形成了全院網絡管理,選拔了114名??菩〗M聯絡護士,促進各科室??谱o理的技術提高,從而為病人提供更加專業的護理服務。??菩〗M不僅承擔了相應??频呐嘤?、質量持續改進工作,還承擔了全院相關疑難復雜病例的??茣\、護理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等工作,每季度召開小組及聯絡護士會議,交流??谱o理前沿信息,討論我院??谱o理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改進,以達到??谱o理質量持續改進和發展。

      1.4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優勢,創建中醫護理模式病房今年初,護理部以針灸科、耳鼻咽喉科、骨傷科、肛腸科病區為試點,打造中醫護理模式病房。確定各科室常見病種,制定中醫護理規范及中醫護理標準計劃。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結合工作實際,制訂《中醫單病種辨證施護標準》,組織全體護士進行學習,明確中醫護理病歷書寫、中醫護理操作技術規范。全院各科室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不低于4項,中醫護理模式病房不低于6個,并認真組織各科室落實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護理方案,及時評估中醫辨證施護效果,檢查中醫特色護理開展情況,修訂中醫特色護理質量檢查標準,對各科室中醫護理實施情況進行定期考評。下一步,護理部將以點帶面,在多個護理單元推廣中醫特色護理模式,發揮中醫優勢,提升護理質量,提高病人滿意度,創建我院中醫護理品牌。

      1.5加強護理制度規范建設,不斷改進服務流程和效果醫療服務屬于動態過程。為了適應新的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護理部重視各項護理制度的落實,并定期對制度和流程的有效性進行評估,不斷完善優化。每月對全院科室各項護理核心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質量檢查,現場進行反饋,指導科室進行改進,并對改進效果進行跟蹤檢查。通過科室制度規范化建設,力爭做到“以優良的技術讓病人放心、以優質的服務讓病人稱心、以優美的環境讓病人舒心”。

      1.6組建護理通訊員隊伍,創辦護理期刊,擴大護理影響力為進一步做好我院優質護理服務,加強宣傳報道,今年護理部組建了護理通訊員隊伍,并創辦了護理期刊《護理園地》,在全院選拔了60名通訊員,并對60名護理通訊員舉行培訓講座。邀請報社編輯講授通訊稿的寫作方法,對通訊稿基本概念、寫作要求、寫作技巧、寫作注意事項、通訊稿案例分析等一一培訓。報道內容以優質護理服務、科室護理活動、身邊感動病房故事、護理工作創新、中醫特色護理等為重點,突出我院護士專業過硬、服務優質、銳意進取、朝氣蓬勃的良好形象。

      2初步效果

      實施護理文化與品牌建設半年多來,取得了初步成效,護理工作得到了病人的普遍好評,病人滿意度調查從96.00%上升到99.30%。護理工作得到了縣級其他醫院同行、社會人士的充分肯定和贊揚。醫院領導也給予了極大支持和肯定,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感和職業價值感得到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得到有效改進。

      3討論

      第7篇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院護理文化與品牌建設的實踐與效果。方法:通過更新護理服務理念,制定服務細節規范,提升護士職業素養,運用PDCA循環等質量管理工具進行質量改進,完善制度優化服務流程,加強??谱o理建設,創辦護理文化期刊等進行護理文化與品牌建設的實踐及探索。結果:護理工作得到了病人的普遍好評,病人滿意度調查從96%上升到99.3%。護理工作得到了縣級其他醫院同行、社會人士的充分肯定和贊揚,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感和職業價值感得到提升。結論:通過一系列護理管理措施的實踐,對促進醫院護理文化與品牌建設有顯著促進成效。

      關鍵詞 縣級中醫院;護理文化;品牌建設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1.055

      作者單位:223600宿遷市江蘇省沭陽縣中醫院護理部

      郭瑞玲:女,本科,主管護師,副主任

      Study on nursing culture and brand building in coun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under new situation

      GUO Rui-ling

      (Shuy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uqian2236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actice and effect of nursing culture and brand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Methods:By updating the concept of nursing service,develop service detail specification,improve the nurse′s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the use of PDCA cycle of quality management tools to improve quality,improve the service process optimization system,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ursing,founded and journal of nursing cultur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nursing culture and brand building.

      Results:The nursing work have been generally praised received patients,patient′s satisfaction increased from the previous 96% to 99.3%.The nursing work has been fully affirmed the county other hospitals,community and peer praise,nursing staff&acute;s own sense of self-worth and occupation value sense of promotion.

      Conclusion:Nnursing practice through a series of management measures,to promote the hospital nursing culture and brand building had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Key wordsCoun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ursing culture;Brand building

      隨著患者需求和醫院管理模式的轉變,醫療市場的競爭由人才個人素質的競爭轉變為一個群體(醫院、科室)中全體員工的團隊競爭[1]。品牌意識作為一種管理策略在企業中早已推行到管理的各種環節。加強護理文化建設和打造護理品牌已成為各級醫院內涵建設、立院發展之重點。作為護理管理者,只有通過不斷加強護理服務品質、全面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建設具有特色的護理文化與品牌,才能為病人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讓病人滿意、醫院滿意、社會滿意,為醫院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活力和生命力。

      1護理文化與品牌建設的概念及內涵

      1.1醫院護理文化的概念不同時代,醫院護理文化在內涵和內容上都存在差異?,F代護理的對象是全體人群,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向護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要適應和滿足人們不同的保健需求,并加以規范,便形成特定的護理文化。

      1.2護理品牌建設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品牌文化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品牌簡單地講是指消費者對產品及產品系列的認知程度。護理品牌建設包含護理人員的服務理念、外在職業形象、內在素質、醫院文化的氛圍、員工的價值觀、人文環境和管理、專業質量、特色服務、創新意識等內容。

      2護理文化與品牌建設的實踐及探索

      2.1轉變服務觀念,創新服務理念要構建護理文化,首先要更新護理服務理念。我院護理部發動各科室護士長組織科內全體護士討論制定科室的護理服務理念,然后請宣傳科把服務理念做在各科室護士站的文化背景墻上,創造服務文化氛圍。每個病房門旁,張貼醫師護士的一句護理格言,不但對醫院是一種很好的文化宣傳,而且對醫護人員也起到了一種積極的影響和暗示作用。

      2.2制定服務細節規范,制作《護理細節服務》視頻示范片創建護理文化,提升服務品牌,必須有具體的服務規范。我院護理部精心編寫了《護理服務百項“細節每一”》,把各項具體服務要求融合到護士每天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中,包含護理服務禮儀、病房管理、護理交接班、健康教育、護患溝通、巡視病房、輸液護理、日常護理、護理安全等九大項分類一百項細節要求,并把一百項服務細節拍成《護理細節服務》視頻示范片,供全院護理單元學習,不斷提升護理文化建設層面,塑造我院護士卓越形象,營造醫院文化環境,將無形的文化內涵物化在有形的護理工作中[2],從而不斷創新護理服務品質,為病人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

      2.3加強護理團隊建設,提升護士職業素養護理文化與品牌的建設離不開高素質的護理團隊。要加強護士的團隊建設,必須不斷提升護士的職業素養。護理部在工作管理中,要注重培養護士的團隊意識,增加集體榮譽感,提高與他人協作配合能力。護理部常年舉辦護理團隊與個人素質提高班,設計全套系統化課程,包含團隊意識與管理、現代員工協作能力、護士禮儀、職業形象、護士語言與行為規范、護患溝通、美學、心理學、人文關懷、護理價值觀等,激發護士學習興趣和熱情,提升職業素養,從而不斷提升護理團隊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2.4創新護理質量管理理念,全員參與PDCA循環質量改進護理質量是護理管理的核心。我院在護理質量管理上,積極探索運用科學管理工具進行護理質量持續改進。自去年10月以來,運用PDCA循環、頭腦風暴法、RCA根本原因分析法、QC手法、5W1H工作法等,促進護理質量持續提高,并通過科室QC小組成果展示活動,為護士長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互相借鑒經驗,彌補不足,共同提高護理管理水平。自開展PDCA循環質量管理以來,護士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質量意識、發散性思維等有了明顯的提高,質量改進變以前的“要我改”為現在的“我要改”,質量控制變以前的“重檢查”為現在的“重改進”。護理質量管理組織向臨床一線科室前移,實現護士長、護理組長及專項質控護士、護士的三級管理模式。

      2.5加強護理??瀑|量建設,不斷促進??谱o理發展今年我院??谱o理建設,在以往靜脈治療、糖尿病護理、壓瘡護理、危重癥護理4個??菩〗M基礎上,又新建立急診急救護理、中醫護理2個??菩〗M,并成立我院??谱o理管理委員會,形成了全院網絡管理,選拔了114名??菩〗M聯絡護士,促進各科室??谱o理的技術提高,從而為病人提供更加專業的護理服務。??菩〗M不僅承擔了相應??频呐嘤?、質量持續改進工作,還承擔了全院相關疑難復雜病例的??茣\、護理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等工作,每季度召開小組及聯絡護士會議,交流??谱o理前沿信息,討論我院??谱o理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改進,以達到??谱o理質量持續改進和發展。

      2.6發揮中醫護理特色優勢,創建中醫護理模式病房今年初,護理部以針灸科、耳鼻咽喉科、骨傷科、肛腸科病區為試點,打造中醫護理模式病房。確定各科室常見病種,制定中醫護理規范及中醫護理標準計劃。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醫院中醫護理工作指南》,結合工作實際,制訂《中醫單病種辨證施護標準》,組織全體護士進行學習,明確中醫護理病歷書寫、中醫護理操作技術規范。全院各科室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不低于4項,中醫護理模式病房不低于6個,并認真組織各科室落實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護理方案,及時評估中醫辨證施護效果,檢查中醫特色護理開展情況,修訂中醫特色護理質量檢查標準,對各科室中醫護理實施情況進行定期考評。下一步,護理部將以點帶面,在多個護理單元推廣中醫特色護理模式,發揮中醫優勢,提升護理質量,提高病人滿意度,創建我院中醫護理品牌。

      2.7加強護理制度規范建設,不斷改進服務流程和效果醫療服務屬于動態過程。為了適應新的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提高,護理部重視各項護理制度的落實,并定期對制度和流程的有效性進行評估,不斷完善優化。每月對全院科室各項護理核心制度的落實情況進行質量檢查,現場進行反饋,指導科室進行改進,并對改進效果進行跟蹤檢查。通過科室制度規范化建設,力爭做到“以優良的技術讓病人放心、以優質的服務讓病人稱心、以優美的環境讓病人舒心”。

      2.8組建護理通訊員隊伍,創辦護理期刊,擴大護理影響力為進一步做好我院優質護理服務,加強宣傳報道,今年護理部組建了護理通訊員隊伍,并創辦了護理期刊《護理園地》,在全院選拔了60名通訊員,并對60名護理通訊員舉行培訓講座。邀請報社編輯講授通訊稿的寫作方法,對通訊稿基本概念、寫作要求、寫作技巧、寫作注意事項、通訊稿案例分析等一一培訓。報道內容以優質護理服務、科室護理活動、身邊感動病房故事、護理工作創新、中醫特色護理等為重點,突出我院護士專業過硬、服務優質、銳意進取、朝氣蓬勃的良好形象。

      3初步效果

      實施護理文化與品牌建設半年多來,取得了初步成效,護理工作得到了病人的普遍好評,病人滿意度調查從96.00%上升到99.30%。護理工作得到了縣級其他醫院同行、社會人士的充分肯定和贊揚。醫院領導也給予了極大支持和肯定,護理人員的自身價值感和職業價值感得到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得到有效改進。

      4討論

      護理文化與品牌建設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我們要與時俱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堅持不懈的決心,面對醫療改革的新形勢,護理服務與醫療關系已從被動從屬向協作、互補關系發展,服務范圍由醫院向社區延伸,國民健康意識、維權意識不斷提升。我們要持之以恒地做好各項護理工作,注重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加強文化與品牌意識的培養,激發護士主動參與的意識,群策群力,打造我院護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病人提供最優質的護理服務,為醫院“雙贏”搭建良好平臺,促進醫院內涵質量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羅巧紅.培養護理團隊精神[J].現代醫院,2006,12(12):115-116.

      [2]王淑霞,王淑賢.《護理禮儀行為規范》示范片在醫院服務品牌建設中的實施與效果分析[J].繼續醫學教育,2012(8):20-22.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