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d id="ltrtz"></dd>

  • <dfn id="ltrtz"></dfn>
  • <dd id="ltrtz"><nav id="ltrtz"></nav></dd>
    <strike id="ltrtz"></strike>

    1. 歡迎來到優發表網

      購物車(0)

      期刊大全 雜志訂閱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精品范文

      初二歷史冊知識點范文

      時間:2023-03-10 14:58:22

      序論:在您撰寫初二歷史冊知識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初二歷史冊知識點

      第1篇

      ⒈長度L:主單位:米;測量工具:刻度尺;測量時要估讀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單位是長度單位。

      ⒉時間t:主單位:秒;測量工具:鐘表;實驗室中用停表。1時=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質量m:物體中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主單位:千克; 測量工具:秤;實驗室用托盤天平。

      二、機械運動

      ⒈機械運動:物置發生變化的運動。

      參照物:判斷一個物體運動必須選取另一個物體作標準,這個被選作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⒉勻速直線運動:

      ①比較運動快慢的兩種方法:a 比較在相等時間里通過的路程。b 比較通過相等路程所需的時間。

      ②公式: 1米/秒=3.6千米/時。

      三、力

      ⒈力F: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

      力的單位:牛頓(N)。測量力的儀器:測力器;實驗室使用彈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體發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物體運動狀態改變是指物體的速度大小或運動方向改變。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圖示,要作標度;力的示意圖,不作標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方向:豎直向下。

      重力和質量關系:G=mg m=G/g

      g=9.8牛/千克。讀法:9.8牛每千克,表示質量為1千克物體所受重力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點叫做物體的重心。規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兩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線上。

      物體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靜止,也可以作勻速直線運動。

      物體的平衡狀態是指物體處于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

      ⒌同一直線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與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與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條件下,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得多。

      滑動摩擦力與正壓力,接觸面材料性質和粗糙程度有關?!净瑒幽Σ痢L動摩擦、靜摩擦】

      7.牛頓第一定律也稱為慣性定律其內容是: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慣性:物體具有保持原來的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叫做慣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

      公式: m=ρV 國際單位:千克/米3 ,常用單位:克/厘米3,

      關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讀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質量為103千克。

      ⒉密度測定:用托盤天平測質量,量筒測固體或液體的體積。

      面積單位換算:

      1厘米2=1×10-4米2,

      1毫米2=1×10-6米2。

      五、壓強

      ⒈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

      壓力F: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單位:牛(N)。

      壓力產生的效果用壓強大小表示,跟壓力大小、受力面積大小有關。

      壓強單位:牛/米2;專門名稱:帕斯卡(Pa)

      公式: F=PS 【S:受力面積,兩物體接觸的公共部分;單位:米2?!?/p>

      改變壓強大小方法:①減小壓力或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②增大壓力或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⒉液體內部壓強:【測量液體內部壓強:使用液體壓強計(U型管壓強計)?!?/p>

      產生原因:由于液體有重力,對容器底產生壓強;由于液體流動性,對器壁產生壓強。

      規律:①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上壓強大小相等②深度越大,壓強也越大③不同液體同一深度處,液體密度大的,壓強也大。 [深度h,液面到液體某點的豎直高度。]

      公式:P=ρgh h:單位:米; ρ:千克/米3; g=9.8牛/千克。

      ⒊大氣壓強:大氣受到重力作用產生壓強,證明大氣壓存在且很大的是馬德堡半球實驗,測定大氣壓強數值的是托里拆利(意大利科學家)。托里拆利管傾斜后,水銀柱高度不變,長度變長。

      1個標準大氣壓=76厘米水銀柱高=1.01×105帕=10.336米水柱高

      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氣壓計(水銀氣壓計、盒式氣壓計)。

      大氣壓強隨高度變化規律:海拔越高,氣壓越小,即隨高度增加而減小,沸點也降低。

      六、浮力

      1.浮力及產生原因:浸在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或氣體)對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豎直向上;原因:液體對物體的上、下壓力差。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體排開液體所受重力。

      即F浮=G液排=ρ液gV排。 (V排表示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

      第2篇

      2、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工具及其使用辦法和讀數;

      3、誤差與錯誤區別,誤差縮小的辦法;

      4、如何判斷物體靜止和運動選取參照物有關;

      第3篇

      知識使人愚蠢,知識會使人們的敏感度遲鈍。知識會填塞他們、會變成他們身上的重擔、會強化他們的自我,卻不會給他們光明、不會為他們指出道路。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1一、力

      1.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

      注: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指物體的運動方向或速度大小的改變或二者同時改變,或者物體由靜止到運動或由運動到靜止。形變是指形狀發生改變。

      2.力的概念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一切物體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必須是物體之間相互接觸才能產生,比如物體間的推、拉、提、壓等力,

      但有的力物體不接觸也能產生,比如重力、磁極間、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單位:牛頓,簡稱:牛,符號是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都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圖

      (1)用力的示意圖可以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

      (2)作力的示意圖的要領:

      ①確定受力物體、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

      ②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力的作用線,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點可用線段的起點,也可用線段的終點來表示;

      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頭,必須畫在線段的末端。

      4.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比如甲、乙兩個物體間產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對乙施加一個力的同時,乙也對甲施加了一個力。

      由此我們認識到:①力總是成對出現的;②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互為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二、彈力

      1.彈性和塑性:(1)在受力時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又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做彈性;

      (2)在受力時會發生形變,不受力時,形變不能自動地恢復到原來的形狀,物體的這種性質叫做塑性。

      2.彈力

      (1)彈力是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產生的力。壓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實質都是彈力。

      (2)彈力的大小、方向和產生的條件:

      ①彈力的大?。号c物體的材料、形變程度等因素有關。

      ②彈力的方向:跟形變的方向相反,與物體恢復形變的方向一致。

      ③彈力產生的條件:物體相互接觸,發生彈性形變。

      3.彈簧測力計

      (1)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測力計。

      (2)彈簧測力計的原理:彈簧所受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伸長與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3)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①測量前,先觀察彈簧測力計的指針是否指在零刻度線的位置,如果不是,則需校零;所測的力不能大于彈簧測力計的測量限度,以免損壞測力計。

      ②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和測量范圍,估計被測力的大小,被測力不能超過測力計的量程。

      ③測量時,拉力的方向應沿著彈簧的軸線方向,且與被測力的方向在同一直線。

      ④讀數時,視線應與指針對應的刻度線垂直。

      三、重力

      1.重力的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上的所有物體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

      (1)重力也叫重量。

      (2)重力與質量的關系:物體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質量成正比。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單位牛頓(N);m是質量,單位千克(kg)。g=9.8N/kg。

      (3)重力隨物置的改變而改變,同一物體在靠近地球兩極處重力最大,靠近赤道處重力最小。

      3.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豎直向下。

      (2)應用:重垂線,檢驗墻壁是否豎直。

      4.重心:

      (1)重力的作用點叫重心。

      (2)規則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上。有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上,也有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以外。

      5.萬有引力:宇宙間任何兩個物體,大到天體,小到灰塵之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這就是萬有引力。

      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2一、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2)牛頓第一定律不可能簡單的從實驗中得出,它是通過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和科學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慣性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4)探究牛頓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讓小車從同一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車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

      ①揭示運動和力的關系。

      ②證實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③認識到慣性也是物體的一種特性。

      2.慣性

      (1)慣性:一切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2)對“慣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體”包括受力或不受力、運動或靜止的所有固體、液體氣體。

      ②慣性是物體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不是一種力,所以說“物體受到慣性”或“物體受到慣性力”等,都是錯誤的。

      ③要把“牛頓第一定律”和物體的“慣性”區別開來,

      前者揭示了物體不受外力時遵循的運動規律,后者表明的是物體的屬性。

      ④慣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們有時要利用慣性,有時要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但并不是“產生”慣性或“消滅”慣性。

      ⑤同一個物體不論是靜止還是運動、運動快還是運動慢,不論受力還是不受力,都具有慣性,而且慣性大小是不變的。慣性只與物體的質量有關,質量大的物體慣性大,而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3)在解釋一些常見的慣性現象時,可以按以下來分析作答: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弄清研究對象原來處于什么樣的運動狀態。

      ③發生了什么樣的情況變化。 ④由于慣性研究對象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于是出現了什么現象。

      二、二力平衡

      1.力的平衡

      (1)平衡狀態:物體受到兩個力(或多個力)作用時,如果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說物體處 于平衡狀態。

      (2)平衡力:使物體處于平衡狀態的兩個力(或多個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的條件可以簡單記為:同物、等大、反向、共線。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如果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則這兩個力平衡。

      2.一對平衡力和一對相互作用力的比較

      3.二力平衡的應用

      (1)己知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可確定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2)根據物體的受力情況,判斷物體是否處于平衡狀態或尋求物體平衡的方法、措施。

      4.力和運動的關系

      1.摩擦力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將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時在接觸面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

      2.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1)兩物接觸并擠壓。(2)接觸面粗糙。(3)將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相對運動。

      3.摩擦力的分類

      (1)靜摩擦力:將要發生相對運動時產生的摩擦力叫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相對運動屬于滑動,則產生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

      (3)滾動摩擦力:相對運動屬于滾動,則產生的摩擦力叫滾動摩擦力。

      4.靜摩擦力

      (1)大?。?﹤f≦Fmax(最大靜摩擦力)(2)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5.滑動摩擦力

      (1)決定因素:物體間的壓力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2)方向: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3)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4)在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實驗中,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勻速直線拉動木塊。根據二力平衡知識,可知彈簧測力計對木塊的拉力大小與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

      6.增大與減小摩擦的方法

      (1)增大摩擦的主要方法:①增大壓力;②增大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變滾動為滑動。

      (2)減小摩擦的主要方法:①減少壓力;②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③用滾動代替滑動;④使接觸面分離(加油、用氣墊的方法)。

      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3一、壓強

      1.壓強:

      (1)壓力:

      ①產生原因:由于物體相互接觸擠壓而產生的力。

      ②壓力是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

      ③方向:垂直于接觸面。

      ④壓力與重力的關系:力的產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壓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當物體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時壓力才等于重力。

      (2)壓強是表示壓力作用效果的一個物理量,它的大小與壓力大小和受力面積有關。

      (3)壓強的定義:物體所受壓力的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叫做壓強。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壓強,單位是帕斯卡;F表示壓力,單位是牛頓;S表示受力面積,單位是平方米。

      (5)國際單位:帕斯卡,簡稱帕,符號是Pa。1Pa=lN/m2,其物理意義是:lm2的面積上受到的壓力是1N。

      2.增大和減小壓強的方法

      (1)增大壓強的方法:①增大壓力:②減小受力面積。

      (2)減小壓強的方法:①減小壓力:②增大受力面積。

      二、液體的壓強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液體具有流動性,因此發發生擠壓而產生的。

      2.液體壓強的特點

      (1)液體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2)同種液體中在同一深度處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3)同種液體中,深度越深,液體壓強越大。

      (4)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液體壓強越大。

      3.液體壓強的大小

      (1)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和液體深度有關。

      (2)公式:p=ρgh。式中,

      p表示液體壓強,單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體密度,單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體深度,單位是米(m)。

      3.連通器——液體壓強的實際應用

      (1)原理:連通器里的液體在不流動時,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總是相同的。

      (2)應用:水壺、鍋爐水位計、水塔、船鬧、下水道的彎管。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連通器是三峽船閘。

      三、大氣壓強

      1.大氣壓產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氣具有流動性,因此發生擠壓而產生的。

      2.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了大氣壓強是存在的,并且大氣壓強很大。

      3.大氣壓的測量——托里拆利實驗

      (1)實驗方法:在長約1m、一端封閉的玻璃管里灌滿水銀,用于指將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銀槽中。放開于指,管內水銀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時就不再下降,這時測出管內外水銀面高度差約為76cm。

      (2)計算大氣壓的數值:p0=p水銀=ρ水銀gh=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所以,標準大氣壓的數值為:P0=1.013Xl05Pa=760mmHg。

      (3)以下操作對實驗沒有影響 ①玻璃管是否傾斜;②玻璃管的粗細;

      ③在不離開水銀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銀面的位置。

      (4)若實驗中玻璃管內不慎漏有少量空氣,液體高度減小,則測量值要比真實值偏小。

      (5)這個實驗利用了等效替換的思想和方法。

      3.影響大氣壓的因素:高度、天氣等。

      在海拔3000m以內,大約每升高10m,大氣壓減小100Pa。

      4.氣壓計——測定大氣壓的儀器。

      種類:水銀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又叫做無液氣壓計)。

      5.大氣壓的應用:抽水機等。

      一切抽吸液體的過程都是由于大氣壓強的作用。

      四、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

      1.在氣體和液體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壓強越小。

      2.飛機的升力的產生:飛機的機翼通常都做成上面凸起、下面平直的形狀。

      當飛機在機場跑道上滑行時,流過機翼上方的空氣速度快、壓強小,流過機翼下方的空氣速度慢、壓強大。機翼上下方所受的壓力差形成向上的升力。

      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4一、浮力

      1.當物體浸在液體或氣體中時會受到一個豎直向上的托力,這個力就是浮力。

      2.浮力產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其的壓力差,這就是浮力產生的原因。

      3.稱重法測量浮力:浮力=物體重力-物體在液體中的彈簧秤讀數,即F浮=G-F′

      4.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與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

      二、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的重力。

      公式:F浮=G排。

      (1)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計算浮力大小的數學表達式;F浮=G排=m液g=ρ液gV排。

      (2)阿基米德原理既適用于液體也適用于氣體。

      2.正確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⑴阿基米德原理闡明了浮力的三要素:浮力作用點在浸在液體(或氣體)的物體上,其方向是豎直向上,其大小等于物體所排開的液體(或氣體)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⑵“浸在”既包括物體全部體積都沒入液體里,也包括物體的一部分體積在液體里面而另一部分體積露出液面的情況;“浸沒”指全部體積都在液體里,阿基米德原理對浸沒和部分體積浸在液體中都適用。

      ⑶“排開液體的體積”V排和物體的體積V物,它們在數值上不一定相等。

      當物體浸沒在液體里時,V排=V物,此時,物體在這種液體中受到浮力最大。

      如果物體只有一部分體積浸在液體里,則V排

      ⑷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即F浮的大小只跟ρ液、V排有關,而與物體自身的重力、體積、密度、形狀無關。浸沒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的浮力不隨物體在液體中的深度的變化而改變。

      ⑸阿基米德原理也適用于氣體:F浮=ρ氣gV排,浸在大氣里的物體,V排=V物。例如:熱氣球受到大氣的浮力會上升。

      三、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

      1.浸在液體中物體的浮沉條件

      (1)物體上浮、下沉是運動過程,此時物體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結果是沉到液體底部,上浮的結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2)漂浮與懸浮的共同點都是浮力等于重力。但漂浮是物體在液面的平衡狀態,物體的一部分浸入液體中。懸浮是物體浸沒在液體內部的平衡狀態,整個物體浸沒在液體中。

      2.應用

      (1)輪船

      ①原理:把密度大于水的鋼鐵制成空心的輪船,使它排開水的體積增大,從而來增大它所受的浮力,故輪船能漂浮在水面上。

      ②排水量:輪船滿載時排開的水的質量。m排=m船+m滿載時的貨物

      (2)潛水艇

      原理:潛水艇體積一定,靠水艙充水或排水來改變自身重力,使重力小于、大于或等于浮力來實現上浮、下潛或懸浮的。

      (3)氣球和氣艇

      原理:氣球和飛艇體內充有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氫氣、氨氣、熱空氣),

      通過改變氣囊里的氣體質量來改變自身體積,從而改變所受浮力大小。

      3.浮力大小的計算方法:①稱量法:F浮=G-F拉;

      ②壓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③阿基米德原理法:F浮=G排=m排g=ρ液gV排; ④平衡法:F浮=G物(懸浮或漂浮)

      初二下冊物理的知識總結5一、功

      1、功

      (1)力學中的功: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移動了一段距離,這個力的作用就顯示出成效,力學里就說這個力做了功。

      (2)功的兩個因素:一個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另一個是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兩因素缺一不可。

      (3)不做功的三種情況:①有力無距離;②有距離無力;③有力有距離,但是力垂直距離。

      2、功的計算

      (1)計算公式:物理學中,功等于力與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即:W=Fs。

      (2)符號的意義及單位:W表示功,單位是焦耳(J),1J=1N·m;F表示力,單位是牛頓(N);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m)。

      (3)計算時應注意的事項:

      ①分清是哪個力對物體做功,即明確公式中的F。

      ②公式中的“s”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必須與“F”對應。

      ③F、s的單位分別是N、m,得出的功的單位才是J。

      二、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

      (1)定義:功與做功所用的時間叫做功率,用符號“P”表示。

      單位是瓦特(W)常用單位還有kW。1kW=103W。

      (2)公式:P=W/t。式中P表示功率,單位是瓦特;W表示功,單位是焦耳;t表示時間,單位是秒。

      三、動能和勢能

      1、能量(1)物體能夠對外做功,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簡稱能。

      (2)單位:焦耳(J)

      2、動能

      (1)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功能。

      (2)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①物體的質量;②物體運動的速度。物體的質量越大,運動速度越大,物體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3、重力勢能

      (1)定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勢能。

      (2)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①物體的質量;②物體被舉高的高度。物體的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4、彈性勢能

      (1)定義: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做彈性勢能。

      (2)影響彈性勢能大小的因素: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物體的彈性形變程度越大,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四、機械能及其轉化

      1、機械能(1)定義: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機械能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的能量。(2)單位:J。

      2、動能和勢能的轉化

      (1)在一定的條件下,動能和勢能可以互相轉化。

      (2)如果只有動能和勢能香菇轉化,盡管動能、勢能的大小會變化,但是機械能的總和不變,或者說機械能是守恒的。

      (3)在分析動能和勢能轉化的實例時,首先要明確研究對象是在哪一個過程中,再分析物體質量、運動速度、高度、彈性形變程度的變化情況,從而確定能的變化和轉化情況。

      3、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1)從能量的角度來看,自然界的流水和風都是具有大量機械能的天然資源。讓水流沖擊水輪轉動,用來汲水、磨粉;船靠風力鼓起帆來推動航行。到19世紀,人類開始利用水能發電。

      (2)修筑攔河壩來提高上游的水位,一定量的水,上、下水位差越大,水的重力勢能越大,能發出的電就越多。風能也可以用來發電,風吹動風車可以帶動發電機發電。

      4.人造地球衛星

      (1)人造地球衛星沿橢圓軌道繞地運行,所以存在動能和勢能。

      第4篇

      基本概念

      1、壓力(F):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

      2、壓強(P):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單位:帕斯卡(Pa):1Pa=1N/m2

      3、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由于液體受到重力,具有流動性。

      4、測量液體壓強的儀器:壓強計

      通過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顯示薄膜受到的壓強大小

      5、根據液體壓強公式:

      可得,液體的壓強與液體的密度和深度有關,而與液體的體積和質量無關。

      6、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

      空氣受到重力作用而產生的,大氣壓強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

      7、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實驗是:馬德堡半球實驗。

      測定大氣壓強值的實驗是:托里拆利實驗。

      8、測定大氣壓的儀器是:氣壓計,常見氣壓計有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金屬盒氣壓計)

      9、標準大氣壓=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0、連通器

      定義:上端開口,下端連通的容器

      原理:連通器里裝同一種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應用:茶壺、鍋爐水位計、乳牛自動喂水器、船閘等

      基本公式

      1、壓強通用公式:P=F/S

      2、液體壓強計算公式:P=ρgh

      基本規律

      1、液體壓強特點:

      ①液體對容器底和壁都有壓強,

      ②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③液體的壓強隨深度增加而增大,

      ④在深度相同時,液體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2、增大壓強方法:

      ①S不變,F②F不變,S③同時把F,S

      減小壓強方法則相反。

      3、液體壓強主要類型

      4、沸點與氣壓關系:

      一切液體的沸點,都是氣壓減小時降低,氣壓增大時升高。

      5、流體壓強大小與流速關系:

      在流體中流速越大地方,壓強越小,

      流速越小的地方,壓強越大。

      6、升力

      原理:飛機前進時,由于機翼上下不對稱上凸下平,機翼上方空氣流速大,壓強較小,下

      方流速小,壓強較大,機翼上下表面存在壓強差,這就產生了向上的升力。

      1、實驗方案

      ①原理:F浮=F向上-F向下

      ②器材:溢水杯、小桶、彈簧測力計、

      ③步驟:

      ㈠測出物體重力G

      ㈡測出小桶的重力G0

      ㈢把物體浸入水中,測出物體完全浸沒后測力計示數F和排開水和小桶總重力G1

      2、計算物體的浮力進行驗證:

      物體受到的浮力:F浮=G-F

      排開液體重力:G排=G1-G0

      基本概念

      1、杠桿

      ①定義: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是杠桿。

      ②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

      ③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

      ④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⑤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⑥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2、定滑輪

      ①定義:軸固定不動的滑輪叫定滑輪。

      ②原理:定滑輪實質是等臂杠桿,不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3、動滑輪

      ①定義:軸可以隨物體一起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②原理:動滑輪實質是動力臂(滑輪直徑D)為阻力臂(滑輪的半徑R)2倍的杠桿。動滑輪省一半力。

      4、滑輪組

      ①定義:由幾個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叫滑輪組。

      ②原理:既利用了動滑輪省一半力又利用了定滑輪改變動力的方向。

      ③承擔物重的繩子有幾段,所用拉力為物重的幾分之一。

      5、機械功(J)

      ①功的初步概念: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作用下通過了一段距離,

      功包括兩個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②功的計算:功等于力跟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公式:功=力×距離

      ③功的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為J。

      力的單位是N,距離的單位是m,功的單位就是N·m

      6、功率(W)

      ①功率的概念: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②功率的計算:公式為功率=功/時間,

      ③功率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是J/s瓦特。簡稱瓦,符號W。

      功的單位是J,時間的單位是s,功率的單位就是J/s。

      7、機械效率(η)

      ①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公式:η=W有用/W總×100%

      ②機械效率總是小于1。

      ③注意機械效率跟功率的區別

      機械效率和功率是從不同的方面反映機械性能的物理量,它們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功率大的機器不一定效率高。

      8、動能和勢能

      ①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一切運動的物體都具有動能。運動物體的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它的動能就越大。

      ②勢能:勢能可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量。物體的質量越大,舉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量。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它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③機械能: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

      9、能和勢能的轉化

      動能可以轉化為勢能,勢能也可以轉化為動能。

      基本公式

      1、杠桿的平衡條件:

      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2、功的計算:W=Fs

      3、功率的計算:P=W/t

      4、滑輪組拉的大?。篎=G/n

      5、滑輪組機械效率:

      基本實驗

      一、測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1、實驗方案

      ①原理:

      ②器材:彈簧測力計、刻度尺

      ③步驟:

      ㈠使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勻速提升重物,測量繩子移動距離s、物體上升高度h

      ㈡測出拉力F、物體重力G

      ㈢計算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2、實驗結論

      ①滑輪組中動滑輪個數越多越省力,但機械效率越低;

      ②同一機械,提升的重物越多,機械效率越高

      ③重物提升高度不影響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基本規律

      1、杠桿分類

      ①省力杠桿:動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桿。例如:起子、扳手、撬棍、鍘刀等。

      ②費力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桿。例如:鑷子、釣魚桿,賽艇的船漿等。

      ③等臂杠桿:動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桿。例如:天平。

      特點:省力杠桿省力,但費距離(動力移動的距離較大),費力杠桿費力,但省距離。等臂杠桿不省力也不省距離。既省力又省距離的杠桿是不存在的。

      2、功的原理

      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機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這個結論叫做功的原理。

      3、常見不做功的三種情況:

      ①有力無距:如搬而未起,推而未動;

      ②有距無力:如物體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③力距垂直:水平方向運動的物體,由于運動方向與重力方向垂直,故重力不做功。

      第5篇

      1、小孔的線度要遠大于光的波長,人們早先在使用針孔照相機時發現,當小孔很小時,像變得模糊不清,后來人們研究發現這是由于光出現了衍射的緣故,當小孔的線度小到與光的波長可比擬時,通過小孔的光將不再直進,而是要發生衍射,這時的光學現象顯然已經超出了小孔成像的范圍;

      2、小孔的線度要遠小于物體的幾何尺寸,當小孔太大時,光班重疊變得非常明顯,像已經變得完全失真,這時在光屏上呈現的是小孔周圍擋光部分的影子,這里我們應該注意到,在小孔能夠保證光的直進性的前提下,也并不是孔越小越好,孔太小會使通過小孔的光線太弱,因而成的像太暗,使我們無法看清像;

      3、小孔成像要有光屏存在,只有利用像斑在光屏上的漫反射,我們才能看到物體成的像;

      4、一個物體可看作是由無數個物點組成的,每一個物點即一個發光點,理想情況下,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各發光點發出的光線經過小孔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個個光點。

      (來源:文章屋網 )

      第6篇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1. 23、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三、緯線和緯度1. 緯線概念: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 特點都指示東西方向。3. 緯度:N),以南為南緯(S)。 4. 特殊緯度:(1)(2)90度:南北極點,的緯度;(3)23.5度:回歸線,熱帶、溫帶的分界線,有無陽光直射的分界線;(4)66.5度:極圈,寒帶、溫帶的分界線,有無極晝、極夜現象的分界線。四、經線和經度1. 概念: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2. 特點:都是半圓、長度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3. 經度:向西為西經(W),向東為東經(E);4. 特殊的經線:0度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是劃分東西經度的界線;180經線,也叫國際日期變更線和日界線;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經線圈,是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大大西,小小東) 20°W以東到160°E屬于東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總結為“小小東) 20°W以西到160°E

      °E,總結為“大大西”)一、地球的自轉1. 含義:地球繞著2. 方向:3. 4. 產生的現象(自轉的地理意義):二、地球的公轉1. 含義:地球繞2.產生的現象(公轉的地理意義):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劃分。3. 四季:3、4、5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南半球的季節與之相反。

      (課本13頁圖重點記憶)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長黑夜最短;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極圈里有極晝現象,南極圈里有極夜現象。5、五帶: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情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第7篇

      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設計出了“人”字型的路軌。

      2、侯德榜:撰寫《制堿》探索出了新的制堿工藝“侯氏制堿法”。

      3、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編成《》。

      4、嚴復(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

      他認為要救國,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維新改革,《天演論》是他譯著的書中影響的,

      書中闡述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生物進化論和“世道必進,

      后勝于今”的社會進步論的思想。在當時的中國起到了打擊封建勢力,

      對當時中國的知識界起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的作用。

      閱讀下列材料:

      師夷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摘自《》

      回答:(1)魏源編制《》的目的是什么?

      答: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2)材料提出主要從哪個方面學習西方?你認為這種做法能達到書中的目的嗎,為什么?

      答: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不能達到目的。因為僅僅學習軍事技術是遠遠不夠的,

      如學習軍事技術,但在和中,清軍卻遭到失敗。

      嚴復著《天演論》的背景是什么?

      《天演論》提出學習西方是主張和《》相比有何發展?

      答:中國在中的失敗,給嚴復以很大的震動,在此背景下,他譯述了《天演論》,

      魏源的思想借用西方的先進技術來鞏固清朝的統治,《天演論》則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